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大家来谈谈对素读的看法啊 [打印本页]

作者: xianyun0403    时间: 2013-11-19 09:08
标题: 大家来谈谈对素读的看法啊
陈琴的素读,就是不带讲解先背了再说,顺带把吟诵运用到了素读里。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啊,吟诵的调子肯定不会只有一种,听了点陈琴以及徐健顺的吟诵,各有特色,调子没问题,但是和诗词本身联系起来,感觉欠缺了点什么。还有太夸大素读的做法,古时候读私塾要看经济,一般经济条件很好的,都会请先生讲解再读,差点的就是死记硬背素读了。她推广国学是好事,但是一味强调素读是不是又过了?毕竟死记硬背是最简便的,谁都可以操作,普通家长都能胜任。那么素读以后呢?下一步呢?我疑惑的是这个问题。好几个大师论及国学启蒙,都提及认字问题,认字写字必须同时进行,认字的学问就很大了,一个字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这点我似乎没看到她有提及。想效仿古代读书,但是只抽取其中一部分夸大强调,走的又是什么样的路呢?大家来谈谈啊。

作者: xianyun0403    时间: 2013-11-19 09:20
我摘一段钱基博的演讲稿,看看大师是如何评判国学的。
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
(女师大附中三月二十七日演讲稿)
今天承欧阳校长招我来贵校演讲国学。我想诸位第一句先要问:“什么叫做‘国学’呢?这‘国学’两个字,究竟怎么样解释,才对?”我记得从前小时候,在蒙馆里读书,第一部《论语》,开篇第一句书就是:“学而时习之。”从前老先生,照着“叠韵为训”的一个大例,下着注说:“学,觉也。”换句话说:“学”就是“觉悟”的意义。因为学的目标。要在能使得人觉悟。学的有效无效,就看这个人,得了一种学问以后,究竟得到一种觉悟没有?譬如学科学,就是要使人们觉悟到自然界和人生的关系。学政治社会学,就是使人们觉到人生的关系,不能离开群众的全体。其他文学、哲学、心理学,一切关到内心的研究和记录,是在要使得人能觉悟,更不必说。照这样说,“学”就是“觉悟”。“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性的自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学了国学,我们可以觉到,这个国家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法律、政治等等能够保障我们生命财产一切权利;并且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也很够惹我们的系恋,发生一种固结不解的爱。就像我们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人人可以觉到法律政治,早已没有效力;生命财产,早已没有保障;然而我们的中国,还比一切大英、大美、大日本和苏俄无论世界何等的强国,来得可爱!就是我们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系恋住我们的心,不忍得抛撇缘故!这是一层。第二,我们觉得中国数千年文化,古色古香,自然来得可爱!然而我们也要觉到中国的文化,经了数千年。好比一面古镜,搁了岁月,也许尘封生翳,当得加以磨拭,才能光可鉴人:万勿把镜面上封了的尘,就当他镜面看,忍不得磨拭;那就千年尘封,愈古愈暗淡!这也是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我们新得到的一种觉悟。所以“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起我们“国性的自觉”:这是我的一番愚见。
怎样才能促起我们“国性的自觉”呢?那就要讲到“治国学的方法”:
讲到治国学的方法,就离不掉读书。怎样去读书呢?我就得提起我们国学老祖师孔老夫子一句话,叫做“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就是治国学颠扑不破的一个方法。所以他的高第弟子颜回,赞他的老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也不过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什么叫做礼呢?孟子道得好:“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照他上文说:就是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序,叫做“礼”。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只是把“博文”所得到的学问。观其会通,归纳出一个条理。这种功夫,照现在说,就是西洋哲家所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所以孔夫子的学问不可及,不在他的“多学而识之”,能够“博学于文”;还在他能“约之以礼”,观学问的会通。他还有一个学生,叫做子贡,竟老实当他的老师是一个“多学而识”的学者:那就没有颜回来得高明,能够知道他的先生“博文”而后,还要做一番“约礼”的功夫:所以孔子就得提醒他,说道:“非也,予一以贯之。”然而从前宋儒读了这句书。竟误会做孔子不要“多学而识之”,这是大错!孔子“博学于文”,又自己称“默而识之”;孔子何尝不做“多学而识之”的功夫?不过“多学而识”之后,满肚皮学问,好像满地散钱,收拾不起,就得觅一条绳贯串他才行。所以“博学于文”,能够“多学而识”之后,还得要“约之以礼”,去做“一以贯之”的功夫,才得有归宿。然而假没有“博学于文”。做过“多学而识之”的功夫;好比一个钱都没有的穷人,就拽了条绳子,也无用!胡适之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绪言里说:“宋儒注重贯通。汉学家注重校勘训诂。但是宋儒不明校勘训诂之学;故流于空疏,流于臆说。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功夫,故流于支离破碎。”这番话,最能发见汉学、宋学的症结。换句话讲:就是汉学家能够“多学”而不知道“贯一”,宋儒知道“贯一”而不能够“多学”。汉学家的学问,像散了满地底钱,没有绳贯串得起。宋儒拽了一条绳,又没有钱串。所以汉学家功夫没有彻底,宋儒又好像躐等;这都是“偏之为害”!
然而汉学宋学,都离不掉做读书功夫。不过一样做读书的功夫,汉学讲考据,重客观的外证。宋儒明义理,重主观的内证。现在一般新汉学家,要想应用西洋的科学精神来读书,自然主张做客观的外证功夫。有人问我“意见怎样”?我说:“不错!现在一般新汉学家,提倡客观读书,我很赞成!不过我还有一句话要问:‘你为什么要读书?”’这个人惘然不知所对。我就对他说:“读书者并不是为有了书要读,是为我自家受用要读。”如果读书的功夫,仅仅做到“客观地读书”而住,这个读书的究竟目的还没有达到。倘使说:“古人费了心著书,我们不可辜负他,所以要去读。”我觉得我对于古人,没有负这等义务!既然如此,就是“读书要我自家受用”,这个主观的读书功夫,那(哪)可不讲?所以我讲到读书法,就是主张:读书第一步,须用客观的外证功夫;再进一步,就要讲到“主观的读书法”。倘使第一步读书的功夫做到,不想进一步做“主观的读书”功夫,这个读书的究竟目的,就没有达到!就是读书没有彻底!就使读书有得,也和我身心没干,所得的不过是物——名物训诂之末,所谓“外铄我也,非求自得者也”!汉儒是也!倘使第一步“客观的读书”功夫没有做,就要做第二步“主观”的功夫,这个就叫“躐等”!这等人的读书意见,就是“武断”!就是以我诬古人!宋儒往往犯此毛病!不过宋儒教人读书,最喜欢说“切己体察”,这句话,是主观读书法最要紧的一层意思,很可以矫正现在一般读书人的流弊,我更得加以说明。
讲到“切己体察”四字,须晓得这个“己”,有“空间之己”,有“时间之己”。据我看现在许多人读书:有的没有切定自家这个“空间之己”去体察。有的没有知道切定“时间之己”去体察。就像一般“西洋化”者,读了许多西洋学者的著作,觉得西洋制度文物,色色比中国好。是不错!不过要想把西洋的一切制度文物,硬搬来中国做,就不成功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家这个“空间之己”是“东洋大海中国之己”,不是“西洋之己”。但知道西洋的制度文物好,而没有切定这个“东洋大海中国之己”,下一番体察功夫的缘故!又像一般国粹老先生,欢喜讲唐虞三代,甚至说“忠君就是爱国”,要想复辟。我们看似好笑!他却自以为是!他也不想“中华民国”一块招牌既然竖起,万万没有恢复君主,老店新开之可能!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家这个“时间之己”,不是“唐虞三代之己”,也不是“汉唐宋元明清之己”,是“中华民国纪元以后之己”:而没有切定这个“时间之己”体察一番缘故!这两等人,我说心地皆不坏!只是他读书没有知道“切己体察”这一种主观读书法,所以就失掉他们国性的自觉,不免“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现在一般治国学者,讲到做客观的外证功夫,最有成绩;要算章太炎先生治《说文》和诸子,他不但能“多学而识之”,也很能“一以贯之”!这是人人知道的。至于做主观的内证功夫,虽然没有多大的成绩,然而正在十分努力的时候,我就佩服本(北)京梁漱溟先生!我很祝颂他的成功!
治国学,是否就尽在“读书”中间?这个问题,将来诸位读书多,积理深的时候,自然能解决!不用我来繁絮!

作者: zhangjp_jj    时间: 2013-11-19 09:37
我们家孩子从二年级下开始读国学,还差几个月就整整三年了。i
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正在读的是道德经
分篇读的时候是素读,教材用育灵童,拼音大字版本
通篇读就是买了有注解的,中华书局出版的。
但不要求孩子看注解,随她自己。
因为我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很多时候是孩子反过来跟我解释“这是。。。意思,那是。。。意思”
欣慰的是,孩子虽不能像YY那样白话文写作,倒也时不时冒一句经典,在写作文的时候引据一两句
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满意

从我家孩子的读国学经历看,素读对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阶段,coco性格外向,很容易被外界吸引,素读的时候我就跟她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先读顺,不错、不漏、不颠倒”事实上这样孩子更专注“读”

作者: hanbaoma    时间: 2013-11-19 09:52
我感觉国学大家在小孩教育上,还是挺重视的,但国学倡导的一些行为准则,家长们是否也在生活中实践着呢?我们家的还小,但现在我每天会给她听三字经,唐诗、论语,这3个轮着来,她一岁半,已经能背一些句子了。我不太了解这个素读,但我打算让宝宝一直坚持下去,我跟她一起坚持,希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者一切顺其自然,不奢求,不勉强。
作者: cc708    时间: 2013-11-19 10:03
我也觉得素读是一个必要阶段,我家孩子小时候也读过一段时间的论语,现在又开始读了。就是素读,能准确读出来就可以了。目前来说看不出有什么,但长期坚持下去应该是会有益处的。等读的文章很熟悉一说起来就可以脱口而出的时候,再加上注解看,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我自己想。我女儿小一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3-11-19 10:14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3-11-19 10:15 编辑

并不反对学国学,关键是什么时候学。比如现在让我女儿去读论语,读庄子,我倒巴望着她能去读读、去思思。小的时候呢,我已经写过我的经历了,是楼主说的素读吧,没觉得有什么用。但如果那时候我找参考书去讲解了呢,孩子能理解那些文本里传递的思想吗?
作者: 榴琏    时间: 2013-11-19 13:32
感觉如果要学国学,在学前是素读时期,这时选那些音律好的会比较好。上学后有些阅历还是要讲解后读会事半功倍。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3-11-19 13:38
我们坚持了两年多的所谓的素读吧,感觉不错。当时孩子是不懂的,以后要常复习。
作者: liuliwu57    时间: 2013-11-19 21:10
我也不知道为啥要素读啊~

大了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不是挺好的吗?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9 22:15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19 22:29 编辑

最近我儿子在上圣经课啊,他们都怎么上课的呢?
没讲几句圣经,上课也不需要带Bible,游戏可是做了不老少!于是,在课堂之外,儿子读圣经的劲头真是不小!昨天同学的妈妈看到我就说,她女儿发现我儿子能把圣经人物说得头头是道的,突然觉得我儿子也是个人才——我说呢,为啥小姑娘那天晚上给我发了好几次微信,找俺家儿子问作业,原来是想了解这家伙到底哪儿来的墨水呢!那个小姑娘圣经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了,她是外国人,英语本来就是她的母语(她的英语真的很好,绝对的数一数二),而我儿子半道才开始学,Bible拿到手才两个星期,平常还是以读故事书为主的。可见兴趣的确是很好的老师,让人能深深的沉迷!我个人觉得吧,开始早晚其实不重要,能不能入迷,才是最重要又最高效的。

我看,我们学中国的文献要是能做到这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估计国学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现在想清楚了,我不着急让孩子学中文呢,学了又怎么样?遇到文化的壁垒,还是攻不破绕不开。不如孩子大了,有学习能力了,再去学好了。


作者: wherezhang    时间: 2013-11-20 09:33
素读只是学习国学的一种方法,一个短暂过程吧?没有必要讲的这么绝对,学习肯定是用各种方法在各个层面同时推进。
我无法想象长年累月地只读不理解。

我背无意义的东西很快,但忘的也快。考试前背的公式,考完就忘,潜意识里可能就排斥这类东西。不要跟我说公式有意义,我根本就没有理解公式,也不打算去理解,也没有机会去理解了,只余死记硬背一条路最现实。

但我也很喜欢背诵,小学时也背过很多古诗文,但不是素读,都能理解小半,或是被文字音韵的神奇所惑,一古脑儿背下来了。在之后的岁月里,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许多似曾相识的句子跳入脑中,突然领悟了其中的深义。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11-20 11:00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3-11-20 11:17 编辑

我目前的感受是:对于唐宋或更早些的古诗词,奥妙就出在能理解小半,以及其声音文字之韵律。有韵律的声韵文不受遗忘曲线限制。随之而来的似曾相识更使心理感受倍觉奇妙,才让领悟有了深义。而不太好懂的思维旧著不在此列。比如论语,因为孔子本身识音律,所以出自他的子曰类,普遍比较易识易记,说起来总共子曰的话语并不多。就算这不算多的子曰句,即便倒背如流,也不见得能理解多少。因为那是社会思维作品,不是诗歌散文。诗歌散文有了应景共情便好理解,也很少产生什么歧义或争议,思维作品则不然。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4-1-26 12:21
昨天读书,读到胡适《四十自述》中关于读古文的部分,用实例证明读古文不讲解,全无用处,放弃素读吧,宁可少读点精华,也不要求全只读光背不解释,那是做无用功。

[attach]18420[/attach]

未命名.JPG (139.49 KB, 下载次数: 0)

未命名.JPG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5:49
素读只是阅读经典的一种手段而已。素读肯定不是目的。

即便是素读的推广者-- 陈琴老师,在素读的同时,也没有排斥白话文解说和对微言大义的课堂讨论。

更直接的案例,郭初阳老师讲《弟子规》的时候,就鼓励大家结合实际,做批判性的思考。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种学习模式。
王崧舟老师讲《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就用特别有趣的方式,让大家反复朗读,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其实王老师的做法是非常艺术性的素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时候会模仿他,给孩子讲故事。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6:21
To tricom163

坦白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难免带着时代的烙印,功利地说,也许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
但我因为非常喜欢陈琴老师的书,按图索骥,读了一些经典,抄写了《金刚经》《四书》,通读了《易经》《史记》《宋词三百首》等等,真正感觉到自己需要补上这一课。

举个大家都在看的说吧,我读《论语》的时候,是当小说看的。我觉得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圣人“圣”的地方。给出当下的情境,比如教学,比如做官,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难道孔子的话就过时了吗?

再说了,《老子》,大美不言,大音希声,行无为之治。无论赞同和反对,这些价值观都影响着我们。

实用点的,也是我最喜欢的(呵呵,庸俗吧!),《黄帝内经》。身为女人,家有小孩,不看不行啊!按照节气时令,按照身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调理,是让孩子少打吊瓶的不二选择啊!

《元曲三百首》,挺好看的。过去的流行歌曲,不比“你那该死的温柔”和“你不许去找小三”来得缠绵含蓄?当然,有人就喜欢直白的。众口难调,求同存异哈!
(我想起《枕草子》里面描述女人早起手臂无力。注释里说“夜里运动量过大”。呃,,有时候含蓄也可以很黄很暴力。我当时学日语文学的时候,怎么都没读出注释那层意思。)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6:54
To Tricom163:

点评老是发到一半,就把句子截断了。单独回你哈!

喜欢一本书,除了因为喜欢内容,也因为喜欢形式。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次读,很可能是读不懂的。但读来,仍心生喜悦,觉得喜欢,在我看来,这形式本身(即,汉语的对仗、音律、简洁)就很吸引我。

接下来,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注解,比如南怀瑾等,我认可一部分,否决一部分。结合读过的书,以及人生经历,我再次阅读这六个字。

如果有人以非常精准的语言翻译出了这六个字,我觉得未尝不可。我很愿意参考。但最终,我还是愿意回归原文。我这种学外语出身的人,自认为翻译是很难把握的事。在有能力读原文的时候,还是希望亲口去嚼一嚼甘蔗。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7:01
我觉得《老子》和《黄帝内经》,包括《易经》,都有可能是经过后人编辑的。但是这些后人相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前很前的了。

我看《易经》,很感叹古代的中国人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应该也是继承自另一个文明的。也许他们是冰川时期的来客。居里夫人说过一句特别代表她风格的话,“在科学上,你应该关注事物。而不是关注人。”在我看来,《易经》也是自成一体的科学,值得我们关注其本身。伏羲也好,周文王也好,孔子也好,俱往矣。我们有我们的智慧和批判。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7:18
勤劳的菲比寻常 发表于 2014-1-26 16:54
To Tricom163:

点评老是发到一半,就把句子截断了。单独回你哈!

To Tricom163:

我有次买错书了,本来想买袁鸣的《子不语》,结果买成夏达的漫画《子不语》。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退货。

但是看到封面上唯美的漫画,还是忍不住好奇打开看了。

除了漫画,我非常喜欢夏达的文字。很平淡,但是很有画面感。有些像电影剧本。

好奇心会害死猫。后果就是,我买了我遇到的所有夏达的书,并且最快时间读完。

在对的情绪下,读到一本对的书,是很幸福的事情。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6 17:32
我最喜欢的卦 - 谦(卦十五)

【原文】

(艮下坤上)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伪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这几乎是《易经》里唯一没有“凶”相的卦了。艮为山,坤为地。

我没有那个能力一一举例证明《易经》有多了不起。但每读一次,都让我有所感触。即便是大力神,如果离开脚下的土地,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忘记自己是谁,也会软弱无力。这种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让我心甘情愿被它教化。中国人该有这样的智慧井。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4-1-26 21:03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26 21:08 编辑

我就觉得蛮奇怪的,本是讨论以什么方式读经典的问题,总是会转到国学经典本身好不好值不值得学的上面去。我突然就想起了钱文忠的演讲

有一次,我教训孩子,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 ‘养不教,父之过’吗?”我说:“是啊。”

孩子明明问的是教育态度问题,钱文忠回的却是教育你就是我作为父亲的责任,孩子不是问你为什么要教育我啊,教育就一定要用很差的态度吗?答问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嘛。专注于国学经典的思维就是这样飘忽吗?

作者: seawhirl    时间: 2014-1-26 21:25
本帖最后由 seawhirl 于 2014-1-27 10:05 编辑

小童学弟子规和大童不同。我把以前教女儿学弟子规时记录的一段文章贴过来:

因为《弟子规》本来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都和生活戚戚相关。里面有很多都可以表演出来,小的孩子会感觉好玩,这和大孩子学习《弟子规》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比如,“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几句,我就和孩子一个在门外敲门,一个在门内,两人一问一答,孩子把这个当成游戏玩,觉得好玩。“宽转弯,勿触棱”,我就表演了一下如何绕过桌边,然后又表演一下猛撞上桌角,疼得龇牙例嘴的样子,孩子哈哈大笑。“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就表演一下喝醉酒,醉得东倒西歪的样子,女儿也是哈哈大笑。现在再通看全文,发现很多语句都可以表演出来,以表演的形式来加深记忆,适合幼儿爱玩的天性,也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只是有些方面,还是要以批判的方式来接受,比如孝道上,究竟该如何讲是个问题,关于这些,有些想法自己还不太肯定。比如,“父母责,须顺承”,还有关于父母去世后的各种繁琐礼仪的规定。那么讲的时候,就有个尺度问题。我平时就对孩子讲:妈妈不需要你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而是希望你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见解,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一定要有礼貌。有些礼仪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形式了,比如作揖,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比如讲到“称尊长,勿呼名”,如果在国内,当然是如此,但在国外,有些亲人之间还是喜欢你直呼其名的。

    孩子现在也吸收了里面的一些东西到生活中了。比如,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她回到家换成拖鞋,外面穿的鞋子放进鞋柜,她总忘记。今天她从外面回来,告诉我们她把鞋子放进去了,我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学得还挺快嘛。”她说:“把东西乱放就弄脏了,怎么穿啊?”还有晚上在澡盆洗澡,洗完后,她爸爸对她说:我去拿毛巾,你出来吧。回来看到她已经站到盆子外的凳子上等着了,嘴里还得意地说:“父母呼,应勿缓”。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1-27 08:44
本来只是探讨素读的做法,局限在方法论上。后来因为参与讨论,变成探讨世界观的问题。

很抱歉歪楼。但个人也不觉得分得那么开,对讨论有什么好处。世界观是科学,方法论是技术。结合起来讨论,我们为什么学,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去思考,单纯采取素读的方法,是否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做怎样的调整。不是完全可以割裂开来的问题,尤其在如今的“读经”大讨论中。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