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薛涌的文章:对付美式拼爹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最大挑战 [打印本页]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8 07:00
标题: 薛涌的文章:对付美式拼爹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最大挑战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8 07:01 编辑

薛涌的文章,无论赞同与否,都给我带来很多思考:

美国的文科为什么难?
  如今中国的留美学生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读寄宿高中的随处可见。逢年过节,是这些孩子最为失落的时期。许多学校节日期间关闭,宿舍不能住,想回国时间太匆忙,留在美国又没地方去。厚仁教育针对这一问题,在感恩节期间组织了一个高中提高营。我曾向主办者建议,感恩节是放假,提高营不应该是个读书的集中营,应该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放松,交流一下在美国读书的酸甜苦辣,探讨未来的前景和人生战略。我们这些为人师长的,也不妨多和孩子们谈心。这样的机会,那些分散在各个寄宿学校赶功课的孩子们平时反而没有。
  主办者欣然接受,同时要求我给孩子们讲讲怎么读文科。我也只好应命了。
  讲学文科,所针对的并非仅仅是想学文科的同学。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强调通才教育,学理工的也绕不开文科。文科吃亏,处处吃亏。比如那些搞理工的,稍微干出点名堂,就要申请基金,进行政治游说,文科缺乏训练如何玩儿得转?看看SAT就知道,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英语,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数学。这个“美国的高考”为何让文科的比重占据三分之二?因为文科对成才更重要一些。
  中国学生都知道,不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考SAT,文科比理工难得多。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英语不是母语。美国学生也觉得文科更难。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二三十年来美国学生的SAT成绩,数学部分有明显提高,但英语部分则基本没有提高。另外,把弱势学生、后进生放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追赶,往往数学赶上去很快,文科则很难提高。这和我们那代中的许多人高考理工落选、接下来复读改文科、狂背一年上名校的现象大异其趣。中国学生和家总觉得在美国学文科主要的障碍是英语,对于文科的难度远无思想准备。

  关于这一点,大多读寄宿高中的同学都有亲身体会。我开办的“薛涌留美预科”,本来针对的是国内没有机会出来读寄宿高中的学生的。但是没有想到,已经出来读寄宿的学生,许多对付不了文科的课程,辗转跑到我这里寻求帮助。目前这样的学生在我这里快要喧宾夺主了。看看他们的成绩单就知道,几门功课都不错,A是主流。可惜就是文科课程是个C,相当刺眼。问这些学生,都说并非英语的问题。他们上课听得懂;阅读虽慢一点,也跟得上;写作没有信心,可以找老师去改。但是,一到写读书报告、作文、论文,就全乱了方寸,不知道从何着手。
  为什么会这么难?第一,美国的文科,着重分析性、批判性的思想训练。连SAT的语文部分,都叫“分析性阅读”。中国的文科,则主要是死记硬背。双方的差距太大。第二,这种分析性、批判性的思想训练,需要很长时间的浸染才会有效果,甚至要依赖童子功。文科方面的优势,即使未必需要中国人所谓的“家学渊源”,也受父母的影响甚大。没有相应的家庭影响的学生,劣势就更大一些。
  我不妨从第二点讲起。
  两年前我年过五十要作首次例行肠镜检查,找到了一位专家,据说是当地的名医。他见我是中国来的,就侃侃而谈尼克松访华,颇多细节分析,似乎知道的比我这位中国史教授还多。我很惊奇,问他哪里获得的这些知识。他开玩笑说读高中的儿子作项目,让老爸当“助研”,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番天地……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拼爹。这种拼爹,最重要就体现在一些中高产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高度卷入。这些家长教育程度非常高,许多是博士、硕士。而且在高中、大学期间受过严格的文科训练。我在耶鲁读书时,就碰到立志当医生的学生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所以,这些美国父母哪怕是工程师、医生,辅导孩子文科项目往往也轻车熟路。
  中国的学生,本来在这方面就距离很大,摸到门就不容易。他们更没意识到,美国同学中这么拼爹的大有人在。考试大家平等。但拿回家作的项目,特别是文科项目,能否得到高手的指点就特别重要。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相应的家教。家长或多为理工背景,或是国内文科训练,不明白美国的文科是怎么回事,事到临头也帮不上忙。可见,对付这种美式拼爹,是中国学生在美国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难度经常超过语言关。
  这种美式拼爹,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交流,而不是让家长代做作业。那些有良好教育的美国家长,都会非常精明地为孩子的前途考虑。一个年薪几十万美元的外科医生,不会傻到放下手里的工作去代孩子做作业。他们的参与,往往是通过讨论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我们夫妇就经常这样帮助自己的女儿。当然,我们有着比较好的家庭教育资源。俩人一个是历史专业,一个是文学专业,都是耶鲁博士课程训练出来的。家长在关键时刻指点几次,孩子的进步就快一截。我在《参与孩子的成长》中,对这一过程有着比较具体的实例描述。
  为什么美式拼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妨从《最蠢的一代》的作者、Emory大学的英文教授MarkBauerlein对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批评谈起。他称:当今的年轻人整天在社交媒体上和同龄人互动,受到同伴压力特别大,拒绝长者的教育。还从来没有过一代年轻人在23岁以前象现在这样被同伴的影响所主宰。然而,人的智力成长,是一个和长辈沟通的过程。17岁的孩子老是和17岁的泡在一起,就永远不能成熟。
  但是,MarkBauerlein忽视了一点:虽然网络社交媒体使许多孩子过多地受制于同伴压力,但在教育良好的中高产阶层中,家长的影响其实是越来越大。《纽约时报》2000年报道了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尽管过去四十年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但母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不减反增,从1965年贤妻良母时代的每周10个小时增加到2000年的13个小时,只是做家务的时间少了。父亲花在孩子上的时间,在同期内从3个小时猛增到7个小时。父母相加,每周给孩子的时间多了7个小时,几乎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工作日。
  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同样惊人。Jonathan Guryan, Erik Hurst,和 Melissa Kearney在2008年的论文《父母教育程度和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Parental Education andParental Time with Children)中指出,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明显要多。比如,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比起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来,每周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平均要多出4.5个小时。盖洛普和Phi DeltaKappa几年前的联合民调也显示,在被问及父母还是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时,78%的美国父母认为父母更重要,只有21%认为学校更重要。最近有研究有揭示了美国教育的另一个新趋势:在过去,中高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子弟之间教育分化明显,但上流社会和中高产子弟的教育表现并无差别。但是,如今不仅中高产和低收入阶层子弟之间的教育分化加剧,上流社会子弟的学业表现明显超出中高产阶层的子弟。研究教育问题的经济学诺奖得主JamesHeckman指出,这种差距已经无法用经济资源来解释。毕竟在教育上该出的钱中高产都出得起。最关键的原因,怕是那些上流社会的父母加大了时间的投入。
  可见,虽然大量的青少年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接受了同伴们过多的影响,但从教育良好的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则和父母越来越接近,往往家庭餐桌都成为了讨论课的课堂。在这个意义上,长辈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小了,而是大了。这也是这些孩子的表现日益杰出的重要原因。另外,我们从自己14岁的女儿身上观察到,她每天被作业、运动队训练等等填得满满的,在社交媒体上往往是分享一下学校、朋友圈、或运动队的新闻,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接受同伴的影响。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出版的一本书《野心勃勃的青春期》。里面讲到,随着教育竞争的升级,美国那些野心勃勃的青少年越来越忙于自己的功课,比起上一代来,他们和同伴的社交少得多,走的是一条相当孤绝的奋斗之路。我们的女儿时常也会抱怨:没有社交时间,太少和别人打交道。但是,她从来没有少和我们当父母的打交道。从她的同学们身上也能看出:受家长影响大的孩子,往往表现比较好。
  如今,中国的孩子有条件到美国读寄宿高中,享受美国的教育资源。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是天之骄子,留美也先人一步。但是,高中留美,意味着和父母的疏远,意味着更难接受关心自己成长的成年人的影响。当美国精英阶层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卷入孩子的学习过程时,中国精英阶层的父母则把孩子送到自己鞭长莫及的地方、使孩子丢失了家教,即在美国父母眼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或者用国内流行的话说:这些孩子在跨进美国的寄宿学校时,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然,起跑线并非全部。我经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比赛,起跑时抢几步或慢几步有那么重要吗?哪次马拉松比赛是靠着起跑线决胜负?我这里只是希望:来美国读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要知己知彼、时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美式拼爹这个问题上,中国学生吃尽了亏。弥补的方式,是多和有足够经验和训练的长辈打交道。我的使命,就是利用自己在美学习教学近二十年的经验,担负起这种长辈的责任、带领着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同学去拼爹。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07:55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1-8 08:37 编辑

开始读薛涌的书,大概是10年前了,一个朋友送了两本,近来不时还是会去关心他的博客。
其实孩子住校,我不是很赞同,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家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是全方位的,往往一句话,就能点到位,而在学校,即使再怎么理念科学,人文关怀,老师毕竟不能像父母一样能全面了解你,在你身上花上这么多的时间,更不用说里面“爱”的成分的多少了。

作者: 阿豆妈妈    时间: 2013-11-8 08:16
谢谢推荐,学习了!
作者: commonfairy    时间: 2013-11-8 08:27
好文章,谢谢转载,学习了
作者: zhu88long88    时间: 2013-11-8 08:51
非常正确,有博客地址吗?推荐一下,仔细研读!
作者: 七只皮箱    时间: 2013-11-8 09:09
我感觉一个国家强大,就会引导潮流,于是这个国家优秀的人就会更优秀
作者: cc708    时间: 2013-11-8 09:38
学习做好家长
作者: 汪洋大海ww    时间: 2013-11-8 11:57
所以哪里都拼爹,只不过拼的内容和层次,有所不同而已。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11-8 12:26
薛先生在给自己的产业打广告。美国的教育专家应该没有人敢发如此直白的文章。

尼克松访华的细节,那个时代的大学学生或老师(包括历史政治老师)有知道内幕的吗?又有几个人知道毛右手握尼克松,左手握自己的“生活女秘书”。在国外当然能看到原始没有修剪的毛、尼握手的照片,可你在国内你看到的永远都不会是真相。 可以例举的还有蒋介石日记,你不到美国你能看得到吗?你能真的了解蒋介石先生吗?

      中国人的文科弱不是因为没有家长引导,而是缺少真相。只要政治势力松开紧抓的手,中国孩子的文科水平不会差。我们可以列证中国的孩子、朝鲜的孩子,我们可以列证朝鲜的孩子和韩国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列证大陆的孩子和台湾、港澳的孩子。

      事实证明,只要政府放手,中国就会发展繁荣。如,政府放手农民,农民富裕了;政府放手市场,市场繁荣了。所有,我们还是求求政府——放孩子们吧!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12:36
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强调通才教育,学理工的也绕不开文科。文科吃亏,处处吃亏。也可以反过来,理科吃亏,处处吃亏。这个世界存在的时候,就并没有分文科世界和理科世界。

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业要是喜欢的话,都会不自觉地夸大其适用范围,用它来解释全世界。倒是没有看到他刻意广告的意图。只是,这段内容,和他十年前的书想比,新的东西并不多。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11-8 13:11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眼睛 于 2013-11-8 13:30 编辑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1-8 12:36
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强调通才教育,学理工的也绕不开文科。文科吃亏,处处吃亏。也可以反过来,理科吃亏, ...

“我们有着比较好的家庭教育资源。俩人一个是历史专业,一个是文学专业,都是耶鲁博士课程训练出来的。”

“许多对付不了文科的课程,辗转跑到我这里寻求帮助。”

"弥补的方式,是多和有足够经验和训练的长辈打交道。我的使命,就是利用自己在美学习教学近二十年的经验,担负起这种长辈的责任、带领着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同学去拼爹。"

     ------------------  这还不叫直白的刻意广告?  我是认真看了这篇文章,就这夹杂私货的写作多少映衬出该人的心底。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11-8 13:27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眼睛 于 2013-11-8 13:42 编辑

读了一篇薛涌致茅老的文章,又搜到个薛涌在左派“四月网”的专栏。
越来越自信自己的认知能力了!
[attach]14152[/attach]
[attach]14150[/attach]

00002.jpg (114.2 KB, 下载次数: 0)

00002.jpg

0003.jpg (99.66 KB, 下载次数: 0)

0003.jpg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8 13:36
黑夜里的眼睛 发表于 2013-11-8 13:11
“我们有着比较好的家庭教育资源。俩人一个是历史专业,一个是文学专业,都是耶鲁博士课程训练出来的。” ...

我倒是觉得,他有这个本钱做这个广告。一个人在美国呆得久了,对其教育制度深刻的了解并有自己的心得了,慢慢可以够得上专家的水平了,做一些中介一类的事情,赚钱,也是没错的。谁叫人家比我们研究得更多呢?

正如我一楼所说,无论我赞同与否,他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这一点我想看过文章的人都不会否认。你也一样,不仅如此,你还找到了很多他做广告的痕迹。我当然知道他在做啥,因为前段时间他的博客里就广而告之,他要做中介了。说不定还辅导留学生写作呢。
新东方为什么能做起来?俞敏洪有做老师的魅力,起步于北大清华这样可以提供高素质学生的温床,还肯不厌其烦的到处刷小广告(亲自上阵,加上后期雇人上阵)。。。
薛涌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我觉得吧,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专家,和那些只会拼拼凑凑的“砖家”相比,我还是倾向于接受前者滴。
当然,就我自己而言,我已经对西方的教育方式有足够的了解,自认为不需要接受薛涌的服务了,所以我不会去找他帮忙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13:48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1-8 13:51 编辑

我觉得呢,看人的文章,觉得有启发的,就可以拿来启发一下,至于真的要去研究这个人,那也是看了很多的他的东西,了解了基本的思想,才会去了解其背景。我不大了解这个人的历史,只是后来没有跟了。至于服务这个词,买他的书,他出售给你观念,启发你,交易就算完成了,不存在是否我得到了启发,要回报他,或者他服务我。自发从心底的喜爱,自然会去给他做宣传。就像我会把他的书借给人家看一样。他的书,对我还是有影响的,只是这个和人交往一样,缘来缘尽,书,更是这样。

至于他去做中介,从你们上面的信息看,倒是真的有点遗憾,是再度开创事业?原来的博士,所研究的领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是金钱的需求?不懂啊。
作者: Apple02    时间: 2013-11-13 11:55
谢谢悠悠分享,好好看看
作者: amydake123    时间: 2013-11-23 21:46
都是有水平的人啊,赶脚自己任重道远。
作者: amydake123    时间: 2013-11-23 21:48
去美国读高中,我给孩子做的这个选择对了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