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书会:薛涌新作《参与孩子的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3 11:30
标题: 读书会:薛涌新作《参与孩子的成长》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3 11:34 编辑

薛涌,早几年就开始买他的书,写得不是特别的好,但他的确勤奋,收集了很多资料,也愿意思考。
也许一万小时理论还是有用滴,近来看他的文章,采编的东西少些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多了。
这本书,开始只看了个节录,kindle版的价格好便宜,还不占地方,就买一本来翻翻,挺不错~~~

新浪有节选,不妨去瞧瞧:
亲子教养笔记:参与孩子的成长
推荐简介:
《参与孩子的成长》是知名教育专家薛涌继《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时隔四年,又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诚意之作,献给正在为子女教育发愁的中国父母。

薛涌1995年赴美,旅居美国18年,时刻体会着中美教育的异同,在他看来,中美教育中都有值得家长学习的地方。美式教育强调“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进而刺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一生的奋斗中有更大的主动性。 即“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时段很短,不愿意经受漫长、枯燥的训练,面对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使点燃了,烧一会儿往往也会灭掉。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所以,如何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的教育则强调第二个内容:纪律、苦干、训练量,“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打不成才”。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3 14:49
小巫的序言摘录:

这本书秉承薛涌一贯严谨治学的研究家做派和纯熟的语言驾驭功底,以及博学、机智、敏锐、坦诚和幽默的风格,专业论点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描绘女儿的成长过程时,父爱深情渗透在有理有据的思辨和阐述里。本书主要讲述的都是作者女儿从小学到初中的经历,弥补了市场上这类书籍的空缺。
如果你看了薛涌的文字,能够从中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术”,甚至看书过程中屡屡拍案叫绝,要么对自己已经奉行的教育之“道”增强了信心,要么感到胸中诸多疑团得以豁然开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物超所值。
如果你因见此书出自居美学者笔下,立时将所有理念奉为圭臬,处处仿照,力图培养出作者女儿那样的孩子来,我可以想见,你会遇到重重障碍,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产生种种疑惑,甚至陷入痛苦。当然,痛苦不见得是坏事,它会促进你深入思索,并在个性化实施方面略事调整。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不失为珍贵的参考。
如果还没看完书,你已经开始痛骂作者“你在美国,民主自由的国度,不必参与应试教育,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无奈地哀叹“薛涌是大学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来!咱没他那么高的学识,哪儿比得了哇!”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无异于一堆废纸。
薛涌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夫妻和亲子之间健康积极的家庭动力,影响并培养出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创意、有爱心的女儿,一切顺理成章。这和他在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学问,关系并不大。因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身上那些用学历证书无法考量的品质。
事实上,作者的任务仅在于提供独到的思路,分享独特的亲身体验;既非期待大家效仿之,亦非炫耀自己的养育手段更加高明,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标兵,别人家孩子没长成这样就属于没养好。
说到底,看书之后自己该怎么做,自由选择权在读者手里。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5 07:27
昨天约了人喝咖啡,正好人家迟到,俺就狂读了一气。
毕竟是写来赚钱的书,好读是薛涌书一贯的特征。——好读,比较容易流行。
但他的书除了好读之外,的确还是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的。

比如说,《怎样教育“富二代”》这一章,我相信,也看到,身边有很多朋友辛辛苦苦的在把自己的孩子往“富二代”的方向养育。
薛涌是这么说的:
几年前弟弟来访,在家里住了两日。临走前,他表示想给我女儿留下点零花钱。毕竟自己是当叔叔的,上次来时小女才两岁,他和自己的侄女七八年没有见面了。这次两人就像第一次认识一样,做长辈的给个红包作为见面礼,也属于人之常情。我马上告诉他:“我们之间这一套还是免了吧。大家彼此都不要给对方的孩子送钱,否则会把孩子惯坏的。我们在家一直这样教育女儿:要钱自己挣去,天下没有白来的东西。”弟弟点头称是。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事后我回想一下,送红包的事情,在我们家里还是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当时两岸关系开禁,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姨妈从台湾来到北京。一见面,我们这些小辈人手一个红包。姨妈自己没有孩子,把留给孩子的爱心全都倾注到了我们身上,让人心里十分温暖。另外,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很低,除了她带来的礼物之外,一个红包就是几个月的工资,对我们也确实有着非常实际的帮助。日后大家常来常往,给小辈送红包就成了规矩。后来祖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生活都大为改善后,还是继续从她老人家那里拿红包。直到我们兄弟的下一代出生,这种红包的习惯也就继续传了下去。

我本来一直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次听国内一位富人朋友说,他给自己的侄女买了很贵的礼物,竟被对方说“抠门儿”,因为那不是一流的牌子。年轻人受惠于长辈,不仅不心存感激,还觉得人家欠着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怎么能有出息?

静心想想,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抱怨后辈。比如,我1979年上大学时,父母一个月给25元的生活费,其实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记得班上农村来的学生,一个月的助学金就22元,他们周末还不像我,能回家改善一下,一个月至少节省五六天的伙食费,甚至有些农村学生还把钱省下来寄给父母。但是,我对自己的25元钱还很不高兴,觉得父亲一人月薪就有170元,对我也太抠门儿了。经过不停地和父母讨价还价,两年后25元终于变成了30元。可见,在没有见过红包的时代,在中国还处于赤贫的时代,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种向长辈伸手的价值观念中长大的。如今经济发展了,我们这代几乎是最大的受益者,也产生了许多的成功人士,这种价值观念自然也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下一代,习惯性地给他们礼物和红包。下一代并不因此知足,其实不过是重复我们当年对自己父母的行为。当然,我们年轻时经济条件很差,即使现在有了钱,过去穷困中养成的节俭习惯也不会轻易去掉。结果自己觉得已经很大方的礼物,则为90后这“名牌的一代”所不齿,他们弄不明白:如果不是世界一流的牌子,你怎么送得出手?!

女儿现在12岁,几乎从来不向我们要东西。在我的记忆中,她自幼就很少向父母要东西,即使向我们要东西时也非常小心。她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几乎从来不直接提出要求,最多委婉地表示一下自己的向往。我们则经常顺水推舟地给她机会,让她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想要的东西挣到,比如好好练琴以获得奖赏等。有时她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主动给她奖励,问她要什么,她提出的也就是几块钱的礼物,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非常体贴父母的承受能力。在商店试鞋、试衣服,不管自己多么喜欢,我们只要说“太贵”、“没有减价”,她就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放回去。女儿甚至在晚上临睡前还向我致谢,感谢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挣来钱使她能上钢琴课。她一个月仅一块零花钱,几年下来一分都没有花过,全存在银行里,号称要用来支付自己的大学学费。我自己从小向父母伸手的毛病,她一点也没沾上,这一点我很庆幸。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5 07:41
标题: 继续“富二代”的话题
在我这个当父亲的眼里,女儿永远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怎么会有我这个大俗人的毛病?不过,冷静下来用理性分析一下,孩子的品格还是养育的结果。我之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坏毛病传给她,是注意从她的生长环境中寻找好的典范。要知道,美国社会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有不少孩子也是从小被娇惯得一塌糊涂。不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平时好好留意,不难找到好的榜样。

举个例子。女儿在音乐学校中有个好朋友安娜,比她小两岁,但安娜弹钢琴要比女儿出色得多。我们每次听安娜弹琴都要叹息:实在没办法,人家是天才!后来熟了才知道,安娜小小年纪,一天至少练两个小时的琴,有时甚至超过三个小时。女儿则练一个小时都很勉强。安娜的母亲南希是第二代的华裔,广东人,医生。她嫁了位德国工程师,两人一口气生了三个孩子,最小的才刚刚会走路说话。为了孩子,南希的丈夫辞职当起“家庭主夫”。每个周末,夫妇两人带着三个孩子,从缅因州单程驱车两个多小时,到波士顿给安娜和她的弟弟上音乐课。最近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番辛苦,从缅因搬到了新罕布什尔,把旅程减半。两人对教育之疯狂,也可窥一斑。

南希和她丈夫,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吃的所有东西,其营养价值都经过充分的研究。她的丈夫酷爱烹调,准备一顿饭经常要两个小时,饭菜摆上了桌,每道菜孩子们品尝后都要投票,只要有两个孩子投票反对,以后这道菜就不能上桌了。可是,南希对孩子严厉起来也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一次安娜迷上了电子游戏,导致练琴时间不够,南希竟在安娜开演奏会时拒绝前来捧场。她告诉我们:“我从小就对这些孩子讲,长大想上大学,那就学好功课去拿奖学金,我是不会给你们付学费的。”我们听了后暗暗为她的孩子叫苦:“你一个当医生的,年薪几十万,而奖学金绝大部分是根据经济需要给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奖学金是绝对按学业和素质颁发。这条路也太艰难了,你的孩子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争取到?况且,你的老大安娜也才8岁,难道你的孩子们还没上学就得为自己未来的奖学金操心?”

不过,听她这么解释,我们也明白了安娜为什么弹琴能如此用功。比起我们的女儿来,安娜生活在一个比同伴要富裕得多的家庭,但是她的危机感也比一般人大得多。最近她们一家又上演了另一台戏,那就是做买卖。南希计划明年夏天送安娜到德国学习音乐,而且要安娜现在的俄裔钢琴老师陪同去。这种奢侈的教育,只能让我们这等普通的家庭望洋兴叹了。不过,南希告诉安娜:“家里没有钱支付你老师的费用,你要想办法自己挣出来。”可怜的安娜一急,决定把自己积攒了多年也最为心爱的日式小橡皮出售给小朋友们。南希大喜,决定帮助女儿进行“企业扩张”,跑到玩具店讨价还价,以50美分一块的价格批量买下橡皮,再让安娜按一块钱一块的市场价推销。日后安娜一见我女儿,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兜售橡皮。我们当父母的为朋友的人情所迫,已经先后买了三次。

卖橡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安娜才8岁,生活圈子还小,就那么几个朋友。大家买了一次,就“需求饱和”,不会再买。而且,一般一次成交就几块钱的金额,南希还要帮助女儿给买主准备感谢卡。我们每到周末就看见这母女俩提着一大箱橡皮在音乐学校的走廊里找买主,心里不禁暗笑:这可是人家的风险投资呀。一个年薪几十万的医生,陪着女儿兜售橡皮,一个小时挣三四块,收入不及最低工资线的一半,甚至有时谈起生意来弄得安娜上课迟到。更不用说,批量买下的这么多橡皮,一半怕是也推销不出去,最后肯定要赔本。

南希的年龄我们自然不好问,女儿说她长得像个少女,估计最多三十左右。如此年轻,养育两女一男,以及一位德国造的工程师“专业丈夫”,是典型的成功职业女性。真要经营橡皮,想来她也有足够的智商不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其实,她赔的本就是在女儿身上投的资,她要想尽办法让女儿从小就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甚至从自己的父母这里也得不到。我很难想象安娜长大了会变着法儿向自己的父母要钱,因为她从懂事起就没有这个概念。

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曾以自己教育女儿的例子现身说法,强调父母向孩子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有些读者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看了这本书才追悔莫及,发现自己忘了这一点,导致孩子长大后有了这么多毛病,很难再管教过来。另外有些读者则说,我讲得太理想主义,毕竟我女儿是在美国社会中长大,我的教育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对这样的批评,我并非一点都不能接受。我常向亲友讲,在美国养孩子相对容易些。比如,为什么女儿没有我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的坏毛病?一是我们做父母的经常这样教育她,一是整个社会环境也给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朋友就是安娜那样的孩子。她从这样的朋友身上学到的东西,只能强化父母对她传授的价值观念。如果是在中国,她周围的朋友也许都是拿红包的孩子,而且可能聚在一起比谁的红包最大。这样,父母再想让她辛辛苦苦地靠卖橡皮挣学费,她就未必那么容易接受了。所以,“富二代”不仅是个家教问题,也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过,社会问题是能够被改正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代做父母的人在教育的价值观念上形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如何建立?我和弟弟的那番谈话就是个起步,我们这代人首先要在亲友中开始这样的讨论,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为人父母的履行这种责任,就是履行对自己孩子的责任。
看到薛涌说的,说实话,我还是有些惭愧的。
基本上,孩子想学什么、想玩什么,我很少给他阻碍,即便有些阻碍,也只是从责任的角度去讨论的,没有去谈过“钱”的问题。曾经想过教育孩子“理财”,但和生活几乎联系不上,所以最后也很无奈的放弃了。
但是,假如孩子从小就陷入一种想要什么都天生就有,不需要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价值观,我还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有责任感吗?这么一想,冷汗涔涔啊!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5 09:25
标题: 再次思考:“富二代”
女儿现在12岁,几乎从来不向我们要东西。在我的记忆中,她自幼就很少向父母要东西,即使向我们要东西时也非常小心。她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几乎从来不直接提出要求,最多委婉地表示一下自己的向往。

看过@Martina-Mm 转的一个帖子——选择没有好坏,即使失败也有意义(转)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9866&fromuid=280430——其中提到: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总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妹妹则很坚定、没有一丝犹豫,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
所以,我一直有种误解,以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么,而妹妹很会做选择。
有次我们全家去香港玩,念国小的哥哥和幼儿园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妹妹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而哥哥从进门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结账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换:“我要这一个!”
他妈妈终于发火了,认为他没主见,只会选最贵的,不准他买。不过,我出面缓和,替儿子说了好话,兄妹才皆大欢喜带着自己选中的玩具回家。
一直到妹妹二十几岁时,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误会大了。
就如女儿说的,我儿子是要选就选最好的,努力争取。从小,他喜欢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时我还帮他追过女生,虽然没追成,他也不以为意,至少试过了。
他说:“爸爸,出国念书要花那么多钱,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国内拿文凭就好。”后来,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回国也拿到了金穗奖。
他就是这样,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别的父母可能会骂他一顿,说他好高骛远、不实际。可是你为什么要阻断他对未来的想象?何不让他去,失败了再想办法,只要他愿意承担后果,为选择负责就好。
大学毕业,他想出国读电影专业,没拍过电影也非相关科系毕业的他,竟然填了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我在电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劝他选择符合他程度的学校。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对这件事竟然还耿耿于怀。她说,选完就后悔了,可是我们赞美她的坚定,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但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得到想要的。

仔细体会,两篇文说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
薛文提到的,是他们因为家穷,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也说到他们家在买房买车上推迟了,但在孩子的教育比如芭蕾和钢琴课上从不迟疑),所以孩子在很多(不太重要的)东西的买与不买上面,很是体贴。
而后文所说的妹妹,作的虽然是和薛涌女儿一样的选择,但是她的家庭环境怎样呢?文中没有讲。所以这方面的比较无从下手。我当然希望孩子有更高的追求,但同样不希望孩子陷入物质的陷阱无力自拔。所以很多事情的处理,的确是价值观的平衡,稍稍偏离,可能就有很不一样的后果。
有时候,这种平衡也是需要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的。像薛涌,他那么穷的情况下,当然只能集中财力于家庭重点,因为没有条件考虑嘛。后文的作者家庭,看上去条件相对要好得多(对风险的承受力也大得多),所以他们家的孩子才可以挑挑拣拣,听从“内心的声音”。
所以一边读这本书,有时候的确也在想,薛涌看到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家长又怎么会看不到呢?之所以深陷其中,可能需要高考、中考、小升初、幼升小,一级级的向下传递压力,其实是在培养创造力的风险系数与参与应试竞争的安全度之间犹疑啊。


作者: 爱睿02    时间: 2013-11-6 09:25
悠悠 发表于 2013-11-5 09:25
看过@Martina-Mm 转的一个帖子——选择没有好坏,即使失败也有意义(转)http://club.etjy.com/forum.php ...

看到妹妹说,“选完就后悔了,可是我们赞美她的坚定,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但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得到想要的。”被点到了,也许真是这样,看似有主见的孩子也许并不是在做他们自己的主见,也许更多是在意大人或者旁人会怎么看?赞美是得到了,长此以往心理咋会平衡?
作者: ANGELAGUOGUO    时间: 2013-11-7 09:23
不错。有参考意义呢!搜来看看。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09:12
我认为,一个家庭给孩子什么,还是要量力而行,富足的,可以在某件事情上让孩子为自己争取,去挣钱,但是,处处为难孩子,让孩子去卖橡皮挣钢琴学费,那费用差距太大。那我还是做不出的,毕竟孩子的能力还是有限,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己挣钱的多少,按照比例再给她增加一些,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我们家,从小就不给红包的,孩子生日,过年,除了爷爷奶奶一定要给我们,其他一律没有,即使是爷爷奶奶给的钱,也会被我们收掉作为她保险费的一部分。但是孩子手头不缺钱,当然是小钱,买橡皮,棒棒糖一类的,放在家门口,自己取。
至于兴趣爱好,也不是想学就给学的,从小游泳,就没给学,先是和我们在水里泡着,有时候,看着教练在边上教别的孩子,她会偷偷去看,跟着学,一样的,有时候,水池里的爷爷会主动把着手脚教几分钟,就这样,学会蛙泳,还在学校以蛙泳对人家的自由泳比赛,拿了第三名,裁判也说,游得不错。她自己也很自豪。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09:19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1-8 09:21 编辑

说一个富足家庭的孩子教法。女儿班上,有个女孩家里经济条件挺好,孩子啥都不缺,但是父母不大赞扬她。她性格也是属于淡淡的,没有很多欲望的那种,所以,家里以不让她干啥来促进她去追求父母想要的东西的方式起不到效果。
有一次孩子一家回国大家聚餐,请客的主人看她不大吃东西,关心道:你想吃什么?我再帮你点。这姑娘说了一句:我想吃的你点不起。
这话一出口,大家都挺尴尬,主人还是说:只要这家饭店有的,我都能点得起。
然后大家打岔说别的去了。但是这一小段,还是给大家一点小刺激的,后面的玩耍的时候,女孩妈妈情绪很不好,一直为别的事情训女孩,最后把她弄哭了。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8 09:27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1-8 09:32 编辑

如果我是安娜,我会想,为什么我要上大学?我可以不上,为什么我要弹琴,我不想弹。
青春期的孩子就会这么想,我也曾经这样想过,高三那年,我对我妈说,只考一次,考不上,我就去做裁缝养活自己。可是后来还是考上了。
我也常会问我女儿:你为啥要学这么多东西?为啥要去上大学啊?不上大学好不好?
可是,人家不肯,还是要上大学。还可能上完大学去做保育员
我想,要是女儿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我认可的,没有奖学金,我就供,要是有奖学金,那最好,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我就不供了,找个工作先做起来,自己养活自己先,也没啥不好,工作两年,想读书,再去读也可以。

不过刚才想想,要是女儿自己非常非常想出去读书,我指的是求学,而不是看到人家出国,她也想出国的那种,她要是尽力了,我还是会想一个合理的方式去平衡我们之间的关系的。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0 16:34
书读了一多半了,又有些意兴阑珊,想要放下。

@黑夜里的眼睛 版主提到的事,俺木有兴趣不关心,但薛对孩子的教育的态度,既然他写书出来了,自然是欢迎对话和批评的啦。
的确如同@jerryhao 跟我提到过的,薛涌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这本书里,他的理论和他的实际行动,有些内容其实是恰好相反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比如说,他说他女儿很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每天可以在作业上花掉3-4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虽然也提到了他对此有些意见,但又在另外的地方提到,他女儿的数学一度不是太好,他们就送她上了俄罗斯数学课,提示女儿要为未来的机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结果女儿提高很快,然后就觉得学校的数学习题十分无趣低效,可是又不肯不做。。。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女孩子的确是早熟、上进心强,但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在孩子学习占据生活太多时间情况下,不是教孩子如何平衡生活,而还在以各种明示(说教)暗示(实际行动是带孩子去补短)敦促孩子扬长避短——事实就是,导致孩子半夜都不睡觉。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延续。我们传统上就是想要一个成功的孩子,不管外表的说辞如何,我们肯定不希望培养出一个“废品”。但是这个成功,要成功到什么地步,这个分寸问题,其实还是可以有很多细节可以咂摸的。
如果我的孩子为了作业半夜不睡觉,我肯定会先观察,然后和他好好谈谈,到底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导致牺牲睡眠(长远来看就是牺牲健康)。

书中这样矛盾的地方还是不少的,边读边想,感觉很有意思。
当然,如果我去写一本书,肯定别人看我也有无数矛盾之处,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么。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11-10 17:04
是的,薛涌骨子里是个非常中国的人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0 17:36
薛涌写学钢琴那个部分时提到,“天才不是不经训练就能成才的人。恰恰相反,天才是那种能够比常人承受更艰苦的训练的人”。



这两句也挺有意思。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0 18:34
标题: 关于如何培养信心
[attach]14272[/attach]
[attach]14274[/attach]

[attach]14276[/attach]

[attach]14278[/attach]

[attach]14280[/attach]

1.jpg (239.97 KB, 下载次数: 0)

1.jpg

2.jpg (288.62 KB, 下载次数: 0)

2.jpg

3.jpg (294.61 KB, 下载次数: 0)

3.jpg

4.jpg (297.45 KB, 下载次数: 0)

4.jpg

5.jpg (264.81 KB, 下载次数: 0)

5.jpg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0 18:36
标题: 接上楼:严厉的价值
[attach]14284[/attach]
[attach]14288[/attach]

[attach]14290[/attach]

[attach]14292[/attach]

[attach]14294[/attach]

[attach]14296[/attach]

[attach]14298[/attach]

[attach]14302[/attach]

[attach]14304[/attach]

[attach]14306[/attach]

[attach]14308[/attach]

[attach]14310[/attach]


6.jpg (280.56 KB, 下载次数: 0)

6.jpg

7.jpg (273.81 KB, 下载次数: 0)

7.jpg

8.jpg (220.25 KB, 下载次数: 0)

8.jpg

9.jpg (281.93 KB, 下载次数: 0)

9.jpg

10.jpg (273.28 KB, 下载次数: 0)

10.jpg

11.jpg (262.13 KB, 下载次数: 0)

11.jpg

12.jpg (285.16 KB, 下载次数: 0)

12.jpg

13.jpg (284.87 KB, 下载次数: 0)

13.jpg

14.jpg (294.18 KB, 下载次数: 0)

14.jpg

15.jpg (188.25 KB, 下载次数: 0)

15.jpg

16.jpg (190.67 KB, 下载次数: 0)

16.jpg

17.jpg (164.14 KB, 下载次数: 0)

17.jpg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0 18:38
标题: 让孩子专心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10 18:42 编辑

[attach]14314[/attach]
[attach]14316[/attach]

[attach]14318[/attach]

[attach]14320[/attach]

[attach]14322[/attach]

[attach]14324[/attach][attach]14330[/attach]
[attach]14332[/attach]


18.jpg (181.73 KB, 下载次数: 0)

18.jpg

19.jpg (198.59 KB, 下载次数: 0)

19.jpg

20.jpg (193.21 KB, 下载次数: 0)

20.jpg

21.jpg (190.44 KB, 下载次数: 0)

21.jpg

22.jpg (199.03 KB, 下载次数: 0)

22.jpg

23.jpg (190.75 KB, 下载次数: 0)

23.jpg

24.jpg (285.84 KB, 下载次数: 0)

24.jpg

25.jpg (264.12 KB, 下载次数: 0)

25.jpg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11-10 23:08
悠悠 发表于 2013-11-10 16:34
书读了一多半了,又有些意兴阑珊,想要放下。

@黑夜里的眼睛 版主提到的事,俺木有兴趣不关心,但薛对孩 ...

我真的没读过他的书,我是看了他的微博,以及通过其他的一些朋友的判读,得出的他是个分裂性格的人的结论的。所以我就没再去读他的书,不愿意浪费时间。

我不喜欢自己做一套,然后又用另一套大道理去指导别人的人。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1 05:26
标题: 还是读书吧——2013年尾书帖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1-8 09:27
如果我是安娜,我会想,为什么我要上大学?我可以不上,为什么我要弹琴,我不想弹。
青春期的孩子就会这么 ...

@tricom163

tricom163
我是大学控,一直觉着考不考研或博无所谓,大学还是上上比较好,哪怕是不太理想的学校。当然孩子若是不想上大学也只能尊重其选择,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少发生为好。

上大学挺好啊,现在的中国,大学这么努力的扩招,其实机会蛮多的啊。
只不过冲击牛校,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1-11 05:38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11 05:39 编辑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1-8 09:27
如果我是安娜,我会想,为什么我要上大学?我可以不上,为什么我要弹琴,我不想弹。
青春期的孩子就会这么想,我也曾经这样想过,高三那年,我对我妈说,只考一次,考不上,我就去做裁缝养活自己。可是后来还是考上了。
我也常会问我女儿:你为啥要学这么多东西?为啥要去上大学啊?不上大学好不好?
可是,人家不肯,还是要上大学。还可能上完大学去做保育员
我想,要是女儿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我认可的,没有奖学金,我就供,要是有奖学金,那最好,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我就不供了,找个工作先做起来,自己养活自己先,也没啥不好,工作两年,想读书,再去读也可以。

不过刚才想想,要是女儿自己非常非常想出去读书,我指的是求学,而不是看到人家出国,她也想出国的那种,她要是尽力了,我还是会想一个合理的方式去平衡我们之间的关系的。
到底为什么上大学,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呢,对于我来说,我的孩子上大学基本上不需要考虑,90%以上,都是会去上的。当然,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那是例外。
上大学,自然是因为觉得大学好,适合孩子了。
大学好,好在它能给孩子一个半离家的独立状态(其实如@happy_99 的孩子那样,高中就去国外了,那也差不多),可以让他们迅速的成长起来,独自面对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亲历的见识,师友当然也在其中。。。
对于我的孩子来说,他适合上大学,因为我很高兴的看到,在他玩得最疯的时候,他都能随时拿起一本书,读得非常投入。这说明他在读书这方面还是有潜力的,虽然目前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像过去西方那样,父母养孩子到18岁,他们就该成年自己去闯荡,恐怕会越来越不现实。人生的童年已经被拉得越来越长,需要父母扶助的日子似乎也是如此。西方的很多父母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给孩子提供上学上班的便利了,人在现实面前,往往还是会低头。只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我们要努力去找。总不能像我一个朋友讲的那样,他的一个小伙伴的哥哥,37岁了还靠着家里出钱读博,一辈子以读书为业了。这种极端的状况,终究应该避免,因为我们并不是那种财大气粗的家庭,可以培养一个饱读诗书的花瓶来供着。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1-12 09:39
现在为何对薛没兴趣的原因,是他读博教书这么多年,也算是搞研究了的吧?居然不写一本结合学术的大众可读的书,而是去迎合中国父母的口味写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教育的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