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怎么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0:26
标题: 怎么选择?
开这个帖子,有点难,我想讨论的是关于中学的选择的问题,在考虑是否需要再重新选择。但是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涉及到很多关于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生的选择,题目太大了,本来不喜欢纠结,喜欢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我,也开始患得患失,在昨天元妈那里说了两句,大家平日也在思考这些,只是由于要忙于应付现在孩子的学习内容,基本就不讨论了,但是这个问题,一直会萦绕在爸爸妈妈的心头,我想,还是再拿出来说说吧。
原帖的链接http://club.etj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900&pid=68322&fromuid=927992
原帖内容:今天上午,脑子里乱乱的,做饭的时候想很多。从昨天晚上讨论的孩子是留在身边好,还是放出去好,到最近在考虑的要不要给女儿换学校,再到今天上午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都在脑子里翻腾。

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每天都问自己,很痛苦。现在大多数培养孩子的目的还是未来的生存能力,这没错;

这个生存能力指的又是什么?是挣钱能力?有了钱的保障,可以有比较多的自由,可这挣钱也是需要用自己的自由来换的;

好吧,那就用自己喜欢的工作来挣钱,这个比较理想,那就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可是,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学校教过你怎么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了吗?家里的人引导你去发现自己了吗?还是每天超前学习知识,背古文,刷题,学英语?然后让孩子其中去选一样?

论坛里不是有一帖“做一行怨一行?”为什么我们身边这么多抱怨自己工作的人,或者看在收入的份上,不抱怨,只是因为收入好,足以给自己的生活丰富的物质生活,风光的面子?

那再问一句:你认为收入多少才有安全感,才会去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一个故事,富翁和渔民,海边有一幢房子,有一条船,晒太阳钓鱼发呆的故事,那你愿意做哪个?富翁?渔夫?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恐怕我们现在的教育追求还在第二第三个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上吧,恐怕连尊重需求都达不到,在所谓的超级中学里,实现不了尊重需求,只是分数尊重罢了。而我们在这个洪流里挣扎,逼迫孩子一同挣扎,是迫不得已,还是推波助澜?

说这么多,我是在猜测,有自我实现追求的人,是不是很痛苦?或者是很强大?

最近,孩子上了中学,我一直在应试教学与孩子和我的理想教育之间折腾,我企图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最近,和老师的交流,沟通下来,似乎有进展,但我知道,这只一层虚假的表象,孩子想阅读,得偷摸着读,时间全被学校老师和作业占满,连孩子喜欢的历史地理,也被老师上课的方式快磨掉了。学校的方向和我们的方向不一样,还是会使得孩子身心疲惫,表里不一,在家给她增加学校之外的内容,仍旧是增加孩子的负担。我该怎么办?放弃什么,坚持什么?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0:30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18 10:47 编辑

选择中学,像我们这样的小城,只有“好”的公立中学和“普通”的公立中学。当初我们选了“普通”的。
再好一点的城市,还会有私立中学,双语学校,或者是外国语学校。
再国际化一点的城市,有国际学校,只招外籍孩子,或者准国际学校,能收中国大陆籍的孩子。

范围越小,选择余地越小,其实越容易做选择,是吗?
在我的眼里,是这样分的:走中考,高考这条路的学校和不走这条路的学校。

走高考和不走高考的孩子,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不能一定说哪个一定会好,哪个不好。
那这两条路上的孩子,整体哪个更快乐呢?是学习阶段的快乐,还是整个人生都会快乐?似乎也没有答案。

我们说要快乐教育,但是又说,要培养延迟享受的忍耐力。

我们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宽松了,觉得孩子学得太少,学校军营化,则更恐怖,那就是不能走极端。

我们有时候没有选择的能力,于是就躲避选择,认定自己有的是最好的,进行自我保护。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13-10-18 10:53
我的想法,能不能实现不知道:

1、上大学之前孩子一定要在身边,即使是出国上中学家长也要陪着去,如果家长不能陪就不出国上中学。上大学之后就不陪了。
2、一定要出国读大学,国内大学容易把孩子荒废了
3、高考不高考看情况,看高中读的什么学校,国外大学也承认高考成绩
4、我只能给孩子尽力创造条件,不可能给她最好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10-18 10:57
小美妈,你的这些思考好沉重呀!
不过都是好问题,值得每个家长想了再想,否则,真的很容易掉进现实的淤泥中。
作者: 皓天妈    时间: 2013-10-18 11:12
上了中学后,孩子每天都疲于应付课内的作业,根本发展不了其他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很多家长要把孩子送出国念高中的原因吧。昨天皓天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难题,一边做一边发牢骚,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数学呢,以后又用不着,我说发展你的思维啊,他说我宁愿用画画来锻炼我的思维。唉,我真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3-10-18 11:17
我的想法很简单,人生是一个过程,没有最佳路线,每一个经历都是一种收获。

在国内认真感受应试教育,虽然会失去很多,也必然能得到很多,比如坚韧,毅力,挫折......
在国外充分感受能力教育,风险很大,对自控力要求高,最终有两种可能的后果:1.大开眼界,发展能力; 2.沉迷网络,学业失败。

对这两种后果,我都接受。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突破小城市教育资源不足的束缚,让她走到更广阔的舞台,我会很欣慰。如果孩子因自控力薄弱而在考试中失利,我会劝导她回国,痛定思痛,考虑今后的路怎么走。只要真正触动了她,相信她浪子回头,奋起直追,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能是因为培养的是女孩子,顾虑比较小吧。我认为她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食其力的能力,以后的道路大可放心让她去尝试。
作者: 皓天妈    时间: 2013-10-18 11:36
我儿子他们学校有一半的住校生,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初中就能够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家长。住校有这样的两类孩子,一种是学习能力特强,在班上、年级上都是拔尖的,一种基本处于放弃学习的状态,在班上、年级上扫尾。
作者: 悦儿爸    时间: 2013-10-18 11:37
1、我们本科基本确定出去读书(女儿选的目标地是美国,妈妈是香港)。

2、现在初三,眼前就面临高中选择问题。
一个选择是本校的高中部,然后上AP 班,需要通过直升考;
另一个是一所主要英国教育体系的私立学校,如果准备美国的标准化考试还要自己课外学习。
当前的困难是既不想上国内的高中,学习一些没有价值的科目,又没有找到完全符合需求的学校。

3、如何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确定大学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是我们这类个性特征不是十分明显的孩子将要面临困难,家长在这方面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还有就是未来选择专业时是够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

4、既然中期目标是出去读书,那么当前的行动就要和目标保持统一。我们没有做到,目前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感觉当前培养的一些能力主要在应试教育方面,需要梳理一下那些能力是国外本科学习需要具备,而国内应试教育无法培养的,从高中阶段开始培育。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2:40
说说这个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还是再去找这里帖一下: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我一听,当然是觉得该做渔夫,该去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享受生活了,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总觉得有隐隐不对的地方,我问自己,真的能做到渔夫的心境吗?问过几次之后,觉得不行,我自认为是心理比较强大的,可以拿着老诺基亚不换手机,可以穿着十年不换的旧衣服,可以不去应酬各种不想见的人。但是我还是自认做不了这个强大的渔夫。我必须考虑我生病了怎么办,我老了怎么办,万一的万一,要是身处的世界乱了怎么办,我想,亿万富翁和渔夫对抗意外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今天早上,去翻人家的文章,忽然看到一句:自由和保障的对等。这文章虽然说的是政治社会问题,意思是身为某一团体的一员,你要得到这个社团或者国家的保护,就得牺牲一定的自由,我的思维突然跳到这个故事上,也就是说,我要取得能保障我生活的自由的金钱,我就得失去一部分我的自由去赚取这部分金钱。

这想法有道理吗?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10-18 12:50
这个渔夫和富翁的故事,我倒不是很认同。人最深层的需求是什么?是自我价值实现。而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还只是低层次的需求。这里渔夫和富翁只比较了生理上的需求,所以,是有问题的。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3:25
其实,我也相信女儿即使不读大学,也会生活得不错,不会把自己饿死。这个只是最低的生存保障吧。
可是,海琳妈妈说的那种在国内接受应试教育可以得到坚韧,毅力,挫折,不是很认同。这些品质,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中国人传统的优良素质吧?中国在美国的华工,也是有这些品质的。坚韧,毅力大概是类似忍耐力,挫折,是不是耐挫能力?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被夸奖,不能被批评,耐挫能力差,这好像也的确是啊,但是国内这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不是失去了自尊?中学生,大学生因为学业的不如意,自杀的现象和国外哪个多?自杀是不是表示耐挫能力差呢?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3:42
我原来的目标,是送孩子出国读大学,参加国内的中考,读国内的公立高中,但是不参加高考。

后来一想,不对,要去国外读大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就像悦儿爸说的一样,在中国的公立中学是培养不出来的。正好一个亲戚的孩子在读一个国际班,她觉得很满意,建议我们家女儿也去读这样的国际班。开始,我是持拒绝的心态的。觉得这样的学校考分低,有钱人多,不是好的学习环境。期间,这个想法有点动摇,但是还是没有彻底改变。

昨天,我去见孩子的语文老师,聊起现在的语文教育,除了古文以外,收集的课文内容有一定比例的洗脑成分,老师说,义务教育,就是教化,一定是有这个功能的。这个老师已经是很好的了,基本忽略此类的课本内容的,大致一带而过。这个学期,主要抓的是阅读和古文。古文我就不多说了,从来没有给女儿提前学这些,只是全部交给老师,我不是很重视古文。其中原因,是认为孩子也不需要考这些内容吃饭,不会从事需要古文做日常工具的工作的。倒是女儿在学了一个月以后,比较起现代文,还是愿意背古文,因为它精炼,没有废话和多余的词,没有颠来倒去都不影响理解和文章意思的词的结构,容易背。今天再想这个理由,觉得,那我为啥愿意孩子学习科学方面的内容呢?孩子也没确定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啊~~可是,科学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啊~~,还是对古文没兴趣但是今天中午还是对女儿说:中国古代的文人,数学也不学,科学也不学,就写文章,再写不好也太挫了,所以,这些古文应该还是很有水平的。

作者: 天行妈    时间: 2013-10-18 13:48
     初中校门前,我也一直在纠结,脑子乱乱的,看到那么多恐怖的初中作业,就像一只飞蛾,像想飞离火光,但不懂到哪可以选择更光明、健康的未来。
    我觉得既然选择要出国读大学这个目标,那么国内应试的许多无聊的事要抛弃,但是国内又没有和国际化完全对接的中学,确实很难选择。国立“普通”中学与“好”中学,性质大体相当,进了这个校门,你自己的东西只能保留。
    可是不懂那些外国语学校、国际学校是怎样的教学模式,又不像企业,可以试工,如果能试读一下就理想了。
   
作者: 小雨皮皮    时间: 2013-10-18 13:57
只要你想清楚了, 你想要什么, 你就很好选择了, 比方悦儿爸。 我看helen你自己还没想好要什么呢。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4:02
我在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画了个三角形,一个顶点是我们现在的位置,一个顶点是中国的大学,最后一个顶点是国外的大学,而我们现在的初中,是在我和中国大学的这条边上,要折回美国的大学,必定是走弯路的。

这就是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去给孩子找一家在另一条边上的中学。但是,这条边的确也是天行妈说的,是我不熟悉的,也没有试读过的学校,并且选择很少,价格很贵,在老儿教的帖子了,也有人曾经介绍过一所这样的学校,在我的日记链接里。
作者: 婧珂妈    时间: 2013-10-18 14:05
小美妈最近也不淡定了,患上了焦虑症。呵呵,我的建议就是多想想当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只有把这些能力提高了,孩子去国外才能游刃有余,能力的提高也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到那时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出去打拼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国外不是天堂,外国人也常常抱怨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在孩子进入初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作为家长真的是需要冷静的头脑,想清楚孩子未来的路啊。我说得不对,请不要介意,这只是我的心里所想。
作者: 文仔妈妈    时间: 2013-10-18 14:34
我的理解——小美妈最近的不淡定是因为小美学校的应试压迫造成的,小美妈应该是很清晰很明了孩子的未来之路,只是没料到应试教育会是这般固化,这般无法通融。这个矛盾在目前的应试体制是无法改变也无法缓和的,所以我的建议还是快刀斩乱麻,小美妈送小美去国际学校吧!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4:35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18 15:21 编辑

婧珂妈的话,让我想起来去翻那个老帖子: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202022&page=1#pid3365024
时下越是热门的小学,通常应试得越厉害,打进孩子课内学习包的内容就越多,哪怕这所学校对外宣称的理念再是“快乐教育”,其实揭开盖子一看,还是一样。
而我对孩子的期许,不是从小就成为人精、人尖儿,而是要求他在小的时候就得到家庭、学校通力合作的教育,形成他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发现自己的理想所在,学会人际社会相处的法则,培养起对学习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音乐和体育)的热情、兴趣。。。这些东西,有人说,学校是教不了的,只能靠自己。

学校占用了你绝大多数的时间,固化了你部分的思想,要再发展自己的技能,爱好,和思想,空间是不够的。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8 16:35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18 12:40
说说这个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还是再去找这里帖一下: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abe270102el7e.html
这个是Lucy妈妈给我的链接,让我放这里
作者: kenwoodwood    时间: 2013-10-18 16:36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18 14:35
婧珂妈的话,让我想起来去翻那个老帖子: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202022&page=1#pid336502 ...

国外好的中学也不轻松,除了学业,还有各种课外活动要参加,很多学生也是睡眠不足的:dizzy:

要培养这样那样的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也是要吃苦的

唉,现在的小孩不容易,在哪里都不容易!
作者: bell_ks    时间: 2013-10-19 15:25
开学到现在,也才1个多月,其中还有7天长假,3天小长假,真正上课的时间并不多。
小美妈妈这么不淡定,为何?

我混进了本地某中学初一群,想听听他们平日聊什么。 其实也还好,老师有过度的,从小学到初中,功课新增加了很多。老师的作业并不是很多,有孩子9点也能睡觉的。至少不是我想象那么多,孩子们有的还开始学二外了
我算算,如果我们进入初中,作业多怎么办? 如果先预习,弄懂了,是否作业可以快一些?
邻居女孩也在某重点中学,新初一,考试成绩不好看(小学里是非常不错的)妈妈没有能力辅导。这几天我帮着女孩找初一资料,也熟悉了不少。 大致估算着,如果我们进初一,这种题目考试也是很糟糕的。 我在想如何去帮助孩子适应?

小美妈妈,你先别着急,你跟小美聊聊,她本人的想法怎样?我们都以过来人的经验在判断孩子的心态,是不是?




作者: zhouqing    时间: 2013-10-19 15:41
bell_ks 发表于 2013-10-19 15:25
开学到现在,也才1个多月,其中还有7天长假,3天小长假,真正上课的时间并不多。
小美妈妈这么不淡定,为 ...

同意楼上的意见,可以咨询一下孩子的想法,象我家的虽然英语是她的强项,但她一直没有出国的想法,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可能也是怕一下人面对不熟悉的地方.我也不强迫.只是英语学得好,给她多个出路.
也可能环境变了想法会改变.应试是没办法的,在这个环境中,但现在的环境再怎么学,孩子还是接触的多,不必那么担心吧.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3-10-19 17:32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18 16:3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abe270102el7e.html
这个是Lucy妈妈给我的链接,让我放这里

好文章。

理解你的纠结。好在你还是有很多路可以选择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没钱没能力出国或者选择国际学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被磨成一个一个标准化的圆石头,没有特征,没有棱角。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0-19 21:16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0-19 21:28 编辑
pawpaw 发表于 2013-10-19 17:32
好文章。

理解你的纠结。好在你还是有很多路可以选择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没钱没能力出国或者选择国 ...

个人认为家长不必纠结,孩子本质比较重要。

出国并不能将中等生变成顶尖生。

没钱没能力出国或者选择国际学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沦为没有特征,没有棱角的标准化人才。不管教材怎么洗脑,仍然有相当数量没放弃思考的人。另外,虽然是极个别的,大陆每年都有拿了全奖出国的精英学生,未必是国际学校的学生。

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和孩子,客观地看孩子,不是前1%的孩子甭奢望前10的学校。前50的学校也不差,甚至前100的学校也不错。

在中国能考上前10的大学说明孩子能力不差,四年成绩不难看,至少读研的时候拿全奖的机会比较大。

地球上没有绝对适合的生境,我曾经看到石头缝儿里长出的小花儿甚至小树,让人想流泪。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3-10-19 21:23
xxbzh 发表于 2013-10-19 21:16
个人认为家长不必纠结,孩子本质比较重要。

出国并不能将中等生变成顶尖生。

姐姐所说的话,我百分之百赞同。但姐姐你可知道,宝儿的学校,真真是让我们羡慕嫉妒的好学校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9 22:05
本来想睡觉去的,看楼上的MM们说,又忍不住说几句,其实我们并不怕吃苦,南通的教育,的确是偏向应试比较严重的,孩并不怕苦,只是觉得再周一到周五没有一点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连学校的副科,也是处于二等公民的角色,女儿是喜欢这些副科的。要是去国际学校,一个是价格太高,上得太勉强,让孩子心理负担太重。二是,离开LG工作的城市去上海,意味着夫妻分居或者女儿和我们分开(如果住校的话),但是我和荷叶子的想法是一样的:大学之前,不愿意孩子住校,要走读。

特例都是有的,大环境之下,特例就是特例,我不指望我家孩子能成为不论环境是什么,都能与众不同,傲立众人之上的那一个。她一定是在环境中,受环境影响的那一个普通孩子。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19 22:09
女儿和爸爸的感情很好,小学4年级的时候,女儿就想回去读书,但是听我说,爸爸只能留在南通工作,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去,她眼泪水就下来了,说:那我不回去了。


作者: 好妮    时间: 2013-10-20 10:46
其实小美高中可以住校了,再说上海离南通那么近。再等等,先把初中扛过去。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0-20 15:14
标题: 本来一口气写了回帖,一发贴不见了!重新写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0-20 16:09 编辑

小美妈,顶尖名校还不是特例?全中国有几个?

二十多年前,宝儿爹曾经告诉我,他们单位有个人的小孩儿考上了牛津还是剑桥,他说,那个孩子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学习,我可不想我的孩子这样。

我觉得宝儿爹矫情,普通孩子,即便天天苦读,也没可能考上顶尖名校。

即便上了名校,如果能力不强,脑袋不够用,也读不下去。

当然名校并不是人生顶点,但大部分家长还是觉得,读名校,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会更容易。

非豪门子弟要考上顶尖名校,一是孩子天分高,二是自己知道努力。我儿子这两点都不具备,所以我连想也不想。

但我知道,儿子肯定能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考上不错的学校。

示范高中也罢,国际学校也罢,私立学校也罢,未来无论走在哪里,都得靠孩子自己醒悟,自己去追求人生。我们不也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我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

作者: amaymei    时间: 2013-10-20 15:43
本帖最后由 amaymei 于 2013-10-20 15:45 编辑

这个帖子不知道怎么让我想起去年的一则新闻,似乎跟帖子的主题有关还是无关,我自己也糊涂了。

http://s.hujiang.com/topic/38440/

     这是悲剧还没发生前的一个作为成功范例的一篇文章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 ... 5965/info104299.htm
      主人公,热情、活泼、热爱生活、高智商、名校,对人生有自己是想法并为之努力,似乎一切都完美,相信是我们心目中的牛娃,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但是她的博客里面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在哈佛上暑期班,一样年纪的美国上层阶级的女孩子,不论是白人还是华人,都要比我成熟和老练很多。”“在麻省理工商学院,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我们曾经说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父母也努力挺起脊梁、踮起脚尖让孩子看的更远,但是有的时候反思一下孩子走的太远,是不是也未必是好事,就像三线城市的孩子在京沪深挣扎,内地的孩子在香港多年奋斗仍然很多目标遥遥无期。毕竟孩子优秀大多是建立在自身个体上的,走得太远太急,跨越的平台远离自己的根基,如何跟那些土生土长就在这个环境的人群相处相竞争,孩子多少年才能熬出头,难免没有挫败感。
      当然女孩的情形也只是个例,其中很多情形只有当事人自知,倒是不必为此消极了生活。

     被国内体制磨折了灵性也好,还是在国外尽情发挥才情也罢,都离不了一个讨生活。幸福感很重要,决定幸福感的因素太多,家长能事先干预的因素不多,更别说时间机缘会改变很多我们曾经肯定的东西。够自己垫垫脚尖就能触碰的果实,培养孩子一个伴随终生的好性格,就算是平和的人生又如何。

PS:现下,我们四十好几的身体还可豁达的说不在乎孩子远游,可是到了暮年心里难免对子女有所期盼和依赖,不容易潇洒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17:37
Lucy妈的例子真的很好,我为啥纠结,就是这个,整天混在学校学习,竞争,排名,我们并不怕竞争,这次小美学校月考的年级排名也不错,但是我一直想的就是:孩子很没劲,没有自主权。

每天在校时间是11个小时,回家至少两小时的作业,我们的老师还算宽容,遇到变态的老师,作业是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的,排名前面的孩子与希望靠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可是那些排名后面的孩子呢?他们几乎就是被学校放弃了的孩子,虽然是义务教育,他们在学校得不到尊重,他们不值得尊重吗?因为成绩不好,就不值得尊重?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呢?他们难道得到尊重啦?要是他们的成绩下降了呢?要是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喜欢历史,地理,或者其他的所谓的副科呢?他们有选择的自由吗?

要说中等生,尖子生,恐怕也是以成绩来定论的吧?以成绩定论孩子,我的感觉就是以挣钱多少来定论成人的成功与否是一样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社会就是这样的,是没有办法的。

女儿的学校,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要上11小时的学,也要做2小时的作业,然后呢?然后很多是考不上高中的,我常问女儿,你们学校的那些其他班的同学,他们的父母是不是就是放他们在学校,免得出去变成混混?或者,真的是一部分人是这样的。

我不觉得孩子是不会变的,有的孩子开窍晚,想通了,去认真学习应试,也能变成尖子生,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17:42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20 17:44 编辑
kenwoodwood 发表于 2013-10-18 16:36
国外好的中学也不轻松,除了学业,还有各种课外活动要参加,很多学生也是睡眠不足的

要培养这 ...

要做出点成绩,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快乐教育,我的认为是快乐地认真专注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而不是快乐地玩,不学知识,呵呵。
每天,女儿回家很晚,有时候她会很生气,因为老师拖堂训话,训话,无非就是有孩子成绩没考好,课堂纪律不好等等,甚至作业错的多。有的时候,虽然很晚,但是女儿是高高兴兴地跑回家的,因为老师上的是拓展题,很有意思。她是个好学的孩子,只要有新知识给她,她就会很高兴。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17:49
有的时候,孩子成绩不好,真的不是他自己的原因,而是家庭的原因,全埋怨孩子,真的是很不公平。学生分等级,也是不公平。

我曾经想把我们家以前的阿姨的孩子弄到南通来读书,他们家在四川山区,孩子根本没有读书的这条出路,他难道是笨孩子么?他们夫妻两都听聪明的,只是命,命让他生在没有一个好学校的四川乡下。他们的同学能过上好日子的比例,有生在上海北京的孩子的比例大吗?一定是没有的。
作者: kenwoodwood    时间: 2013-10-20 18:28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20 17:42
要做出点成绩,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快乐教育,我的认为是快乐地认真专注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而不是快乐 ...

明白你的焦虑,我自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发现如果孩子不是热衷当领袖和才艺出众的,如果把他放到美国,其实也不太合适,那些事情会占去很多时间。在国内大部分时间花在知识积累上,也有它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出国读博士很容易的原因之一,国内的孩子学业方面比美国孩子有优势。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19:33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20 19:36 编辑
amaymei 发表于 2013-10-20 15:43
这个帖子不知道怎么让我想起去年的一则新闻,似乎跟帖子的主题有关还是无关,我自己也糊涂了。

http://s ...

“马萨诸塞州政府验尸官办公室目前还没有给出其确定的死亡原因,不排除死者死于自杀。”不懂死因是什么,要是是自杀,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只觉得这孩子很要强,看她的人生规划师那篇颇为得意的文章,觉得她追求的是优秀吧。

这么多去国外发展的中国人,过着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也很安稳啊。

又去翻了其他的文章,确认是自杀,唉。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0-20 19:53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0-20 19:57 编辑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20 17:37
Lucy妈的例子真的很好,我为啥纠结,就是这个,整天混在学校学习,竞争,排名,我们并不怕竞争,这次小美学 ...

我觉得一个初中孩子在学校的排名不说明啥。真正说明问题的应该是,他/她在全市乃至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同龄人中思维和能力的位置,这大概会决定未来他/她成就的高低。

中等和尖子都是相对的,参照系不同,结论也不同。而且仅仅是学习功课好,并不代表孩子各项能力或思维超群。

能够改变世界的天才是极少数,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孩子也各有自己的长处。客观地看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基因优势,是我们家长的职责所在,也是孩子未来生活幸福的根基。
作者: amaymei    时间: 2013-10-20 20:39
我在看小美妈介绍的那个准国际学校的帖子,有几段写的特别地好,也正好跟现在的讨论有关联,我转一下,希望原楼主体谅。
----------------------以下皆出自远离尘嚣
实际上,中国残酷的竞争是对中国人的。谁叫我们人多呢?
但要说通过高考取胜的孩子就能适应残酷的竞争,我还不敢说绝对同意。
中国孩子通过高考进了北大清华,只能说他们在应试的这个环节里成功了,但这并不是未来成功的保证。
相反,白热化的竞争在漫长的时期里成为他们必须埋首学习的枷锁,使他们无法在该发现自己志趣的年代里发觉自己的兴趣,等到上了大学才来考虑真正想要也有能力做的事,真的是有点晚了。当然,我不否认也有既学习好又有余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但这样的人有多少呢?剩下的大多数,是不是还是在睡眠、学习、读书之间苦苦挣扎着呢?何况,还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搅和在里面。
事实上我并不反对竞争,只是反对在不恰当的时间、在不恰当的事情上面竞争。
如果竞争是与合作紧密结合的,如果竞争是以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开展的,如果竞争最终提升而不是消灭了人对学习的兴趣,如果竞争使人视野更广、责任感更强。。。如果竞争是这样的,我会热烈欢迎。哪怕孩子到高中之后因此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我也认了。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他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他可以决定自己睡多少觉才不会影响之后的精力了。可惜,目前我看到的,国内学校的竞争似乎还集中在应试上面,对其他真正提升潜力的东西倒关注得很少。

至于说拿国内的国际学校和美国牛校、英国私校进行比较,这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
我现在不准备送孩子去外国读书,哪怕是美国牛校、英国私校。我觉得孩子是中国人,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这是他和我们都无法选择的事。哪怕他跑到美国去读了牛校,研究了一堆美国历史,他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改变不了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所以我希望他有时间、有精力、也有兴趣去自主探索,包括如何理解中国人现在的生存状态,如何解读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葆有自我不至于溃败,等等。这就够他在生活里去发现、探索、研究的了。
放着一个经济上发展变动巨大的社会不泡在里面生活、观察、研究,千里迢迢跑去国外,中国的事还没搞懂,却努力去搞懂外国的事,对我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对其他不得不参与这个体制的人来说,知道自己对孩子长远的规划是什么,知道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你得放手,知道其他体制有些东西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这个体制的弱点,尝试各种方法使孩子在应试体制里多少走得更稳当些,同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智力、体力、情商等各方面的综合认识,至少给孩子一个相对快乐幸福的童年,使他们成为更加踏实努力、信心满满的青少年,总还是做得到的吧。

虽然我的确反对过度应试,但如果不得不身在其中,我也会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最适合他的环境的。
但是,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因而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可以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套用。
你是在体制内,但不要真的去“敌视”它,就把它当作对你智商情商挫折商的考验吧,想想怎么取其所长(哪怕是最差的东西呢,总还有点长处的吧,何况这个虽然不是太好,但也还糟不到最差的地步),避其所短。
有些问题,其实不过一个个选择合力造成的后果而已:

你要孩子从小就光芒四射,英语、作文、奥数、钢琴、体育、班干部,样样都强吗?——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们一天和我们一样,也只有24小时,其中还有10个小时(年龄小的孩子是这样,大了以后另说)要保证良好的休息。。。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所以,也许,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一一跟风,什么都做,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们的长处、天赋、兴趣。
其实我很烦“三好学生”这个说法,因为有很多人限于天赋,就是没办法做到德、智、体(是不是还要加上美、劳啊?)样样都拔尖,但在某种天分上面,却比其他人都厉害得多呢。看看古往今来那些著名人物吧,哪个是真正什么都很强的呢?

你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就是他上名牌大学而已吗?甚至,就是北大清华吗?想过孩子上大学之后的事么?——世界上所有的后果之所以成为“后”果,就是因为这个果是在“因”之后很久才慢慢出现的。你的眼睛看到哪里,你的视野就在那里,其他你没有看到的东西,不管他更重要或更不重要,你都不会知道的。而我们并没有试错的机会。每个孩子的童年、青少年都只有一次。

你相信,只要你着力培养,孩子就会学着为自己负责,而不会等到离家上学、离校上班,四处碰壁之后,才慢慢改变为人处世的方式——而且有些东西一辈子都不可能改变了吗?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20:50
其实想到了我们家的阿姨,就突然明白点了,做父母的,也就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孩子提供稍好一点的条件而已,做不了重大的突破。真的是你的身份,你的出身决定你可以得到的资源。

对于转学,女儿既不能忍受和爸爸分开住,我也不能忍受让女儿住校和她分开的局面。加上如果没有奖学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会比较大。在新的学校没有对我们造成极大的诱惑的时候,不考虑转学了,只能继续慢慢和老师打太极,给女儿减压。南通的居住环境,每天和家人河边散步,自己家种的菜养的鸡,新鲜的海鲜,对我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留下来的理由。在这里缺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个是肯定缺的,某些学校只培养恶性竞争,像XX妈说的那些同学的家庭),只能是镜中花 了,是一个理想,好在女儿和同学们相处都很不错,对人怀着善意吧。但是合作的时候,抛开分歧,努力向同一目标前进的训练,一定是没有了。

论坛里的活动,说起孩子的理想,她向来就是小理想,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校长。做个幼儿园老师,宠物医生,都很享受,这让我感到比较轻松,宠物和孩子,一直是她喜欢的,将来以这些类似的单纯的工作做职业,我也喜欢的。



作者: amaymei    时间: 2013-10-20 20:53
说到兴趣,我觉得我们家的孩子特专注于动植物自然界。
有时候会联想到jane goodall,不由得暗想,作为父母能够完全无条件支持孩子任何爱好吗(而且这种爱好确实是和工作结合在了一起)。
且不说国内没有这样的环境去支持她的爱好,恐怕就算她自己能忍受几十年的那种风餐露宿的野外科考生活,至少我还是觉得各种牺牲太大了。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0 21:02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20 21:04 编辑
amaymei 发表于 2013-10-20 20:53
说到兴趣,我觉得我们家的孩子特专注于动植物自然界。
有时候会联想到jane goodall,不由得暗想,作为父母 ...

呵呵,我觉得挺好啊,真的,在大自然里,又有人类的物质文明陪伴,不危险,不是很享受?
况且,科考,还是要回来分析数据研究的,哪里会一年360天在外面。我觉得最考验你的是,在中学阶段,你女儿的爱好根本没有时间去发展和维持,不知道会不会抓狂。我现在就是这个状态。且不说有啥团体能帮助她发展这个爱好了,哎呀,又开始纠结了。
不知道你们那里的应试灾情如何。

作者: amaymei    时间: 2013-10-21 08:24
应试灾情,真是形容恰当啊。
爱好都不说了,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上了中学后肯定没有多少阅读的时间,而孩子正是能够理解一些有深度读物的合适年龄。
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读物....这些应该在中学才能够读起来的东西,完全没有时间搞,每天都被各种作业包围着,确实无奈,好在我们可选择的途径不多,只能在应试中尝试着左右突围。
作者: 榴琏    时间: 2013-10-21 10:42
LG的单位因为各种原因, 在国外学习的孩子巨多巨多。 很少一部分在外面工作的, 大部分回来了, 工作基本上还是靠父母解决。
不回来的典型是非常非常好, 我指找的工作非常好。
有一家有两姐妹, 大的上完大学去的, 去外读研究生, 小的读完初中去的, 现在都在外定居了。 但姐姐的圈子就是那些华人留学生, 小的已经溶到那些当地的文化中了。
上面说的对, 性格很重要, 不然在外还是一个华人圈,观察阶段。 提高不了。
建议还是早些去的好。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3-10-21 10:58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21 11:10 编辑

想起了以前徽州的一段顺口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以前徽州的男孩十三、四岁就要离家学习经商,不成功就永不回来。现在的孩子17、8岁要出国读书,是不是也是前世不修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1 11:10
oye妈妈 发表于 2013-10-21 10:58
想起了以前徽州的一段顺口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以前徽州的男孩十三、四岁就要 ...


是啊,其实就是这个理,每次想着中国人,美国人,城里人,乡下人这些个差别,就想到的是命。但是这是普遍存在的事情,每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都可以努力去争取稍高一层,自己期待的那个环境,所以,还是那句话,珍视当下吧。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10-21 11:21
若真都是不安于现状就好了,为了一己私利而已。不过,自私也有自私的好处,没有利己,哪有利他啊。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10-21 15:29
这个帖子一直在看,没怎么参与,是因为我觉得该说的,基本上都说过了,你知道我的想法。

很多时候,观念是与人的条件想匹配的,我们都很难脱离自己的环境去谈其他。

比如说,有些人敢说,我不在乎孩子将来做什么,我们怎么知道他们这个不在乎,后面有着怎样的底气或资源呢?

所以首先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再去想孩子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吧。

如果你仅仅是觉得孩子离不开你,这个好办,但你还有着其他很多的考虑呢,那就先解决好其他方面的不安,再去思考要不要改变。若是真的要改变,也一定要彻底的了解你想要去的学校,不然进去之后要换,对孩子来说就是多了一番折腾。有些家庭真的不怕折腾,也不太顾及孩子的感受,说真的,受苦的是孩子。
作者: 惊蛰gothic    时间: 2013-10-21 15:42
看完了大家的讨论,都很有理。话说骐倒目前还没啥理想,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首先说在国内吧,我还是支持考试的,不考试看能力,这个能力是好,可是很难有评判标准呀,最后又拼爹。我总是对骐说,再没有更好的考察办法以前,高考还是相当公平的(只能说相对),至少给了没什么背景的孩子一个机会。至于说为什么要读书,就像说富翁和渔夫的区别,我想在于选择权吧,富翁可以选择当忙碌的富翁也可以选择相守渔夫的悠闲,而渔夫,只能当渔夫,有可能还要为五斗米折腰。至于说出国,如果孩子想去,家里条件允许,是真心出去读书而不是为了镀金,我是支持和舍得的。我没有为骐的人生做出规划,毕竟是他的人生,在他自己还没能力规划的时候,那大家就都过好眼前的生活。
作者: 小雨皮皮    时间: 2013-10-21 16:00
helen, 我和你一样,  有诸多的考虑, 就拿最基本的经济这一条来说, 现在想着送孩子读国际班+ 国外本科, 觉得300万应该已经足够,, 但是国际班年年看涨,且六年后, 本科的学费肯定要增加。 算下来可能要500万或者更多,没准还条件限制多多, 那个时候我们家庭经济状况是越来越好, 还是说不如现在? 六年以后的事情,一切都好难说。

不管以后走向何方, 不管在哪,我个人一直考虑的是:

1. 英语无论如何要学好。 进不了国企, 我进外企,对吧。
2. 写作水平一定要提高, 这个海内外都需要。
3. 学校排名中上, 绝对不为了争第一和功课死磕,留出精力和时间搞其他。 即使将来读不了顶尖的大学, 至少人的素质在, 大学不够好, 我还有研究生文凭等着呢。
4. 数理化一定要学好, 无论国外国内都有用。如果高中就读国际班, 初中的数理化得下苦工夫, 得超前学好。
5. 挑选课外活动和项目。没办法顾到所有, 挑选1-2个吧。

还有什么,还请 henlen 补充。

关于时间的问题,

1. 永远都是效率问题
2. 永远都是时间管理问题 (推荐一本《 暗时间》 ,网上应该有电子书)
    我知道一个重点学校的男孩, 每天练琴10分钟, 一样过了10级, 因为他在回家的路上, 手指就在模拟, 基本的指法和乐谱背诵都在路上就给解决了。
3. 永远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4. 有些作业能帮她写就帮她写吧。 比方简单的选择题, 英文抄写,字帖啥的。。。甚至包括简单的数学题, 写数字不用担心字迹不同吧。

一点点模糊的想法, 和您一起讨论,期待您的更多心得和建议。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2 10:11
小雨皮皮 发表于 2013-10-21 16:00
helen, 我和你一样,  有诸多的考虑, 就拿最基本的经济这一条来说, 现在想着送孩子读国际班+ 国外本科,  ...

谢谢皮皮妈总结的这些,的确对于我们普通的家庭来说,这个经济上的考虑是必须的,时间还可以挤,调剂,提高效率,这个读书的费用,要是弄得父母要节衣缩食去供,要是太勉强,对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前面这5点,我都非常赞同,关于课外活动,要是完全按照学校的方式来的话,一定是没有时间弄的,我们目前的效率已经是挺高的了,必要的休息是要的,我这点不会去挤孩子的时间。只有从学校那里去扣时间,比如说,学校一门地理课和思品课,地理老师比较差,因为较好的一位老师调走了。这两门课,孩子现在拿来看中文书。这样,句挤出来了看中文书的时间。要在家听读的英文,就挤掉一点作业的时间,比如说语文的抄写,我让孩子抄一遍,然后去向老师通融。但是总的来说,照目前的在英语上花的时间来看你,要是想跟上国际学校的孩子,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再慢慢想办法了。

至于思考问题的方式,那是完全不同的。这个也是没有办法。

在课外活动上,目前的我们的钢琴老师和羽毛球教练都很不错,要是真去上国际学校,我觉得这两个老师放弃了很可惜。并且我们这里的价格真的是性价比高,对我们来说没有负担。
国际学校的网站我看了,他们的老师,很多是多面手,并且好些”爱好“级别都不低,这个和从小培养兴趣,坚持爱好的深度发展是顺理成章的。

其实,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孩子要是去住校,这个练琴真怕是没有毅力坚持,这两天,我们在聊这个的时候,女儿也说:“我担心自己的自控力不够。”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3-10-22 10:42
这两天爸爸回大学参加了20年毕业同学聚会。同学们都已经超过了不惑之年。20年的岁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看当年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学习好的,就成为人中龙凤。甚至说,有两个同学,现在已经是科学家的身份了。一个搞原子弹,一个搞火箭发射。当年学习并不好。只因为大学毕业时,分配的单位并不好,没办法,继续考研。一路考下来,就考成科学家了。

不管他现在学习状态如何,我看中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能一生坚持学习的一种能力,这就足够了。而我们的学校,正在用大量的作业把孩子们的这种天生的能力能抹杀着。
作者: 婧珂妈    时间: 2013-10-22 10:47
好多天没来认真看帖了,今天从你这贴开始认真看。
作者: pozaimeijie    时间: 2013-10-22 20:45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默默走过……
作者: 乐乐妈妈2006    时间: 2013-10-23 17:17
下班了,留个脚印,明天来细说,其实我当时就觉得,你们初中选的不妥,但是这里实在没有什么选择,这么些学校中,我还是最看好三中一点
作者: 乐乐妈妈2006    时间: 2013-10-24 12:39
今天终于花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个遍,这样的纠结对我来说,也许几年之后就将来临。
其实关于娃的初中的选择,我是有雏形的,一是努力考南外,通过各种努力去上,上不到了就回来上三中。当然这只是我现阶段的想法,每一阶段都会发生变化的
为什么说我觉得你的选择不妥呢,因为我个人认为,现在南通的大环境摆在这里,应试教育绝对是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试教育搞的大面积比较好的学校只有两所,就是三中和启秀,每年考上通中的数量绝对是这两所学校占了最大头,其他学校只有靠重点班去拼一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重点班势必会是非重点学校的集中营,当然集聚了这所学校最优质的资源,但势必会剥夺孩子更多的时间,在没有大环境的情况下,小环境中的孩子压力更大,他们集中着学校所有的希望。
为什么建议三中呢,启秀是众所周知的填鸭式教学的典范,尤其是这一届又遇到李老太太带班,所以优势资源势必全部集中到老太班上,当然现在换了新校长是否会有所改观,要观望。
三中应该是在市区所有学校中,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对到位的学校,但可悲的是,这学期也换校长了,真的现在不好说了,原来的全中校长应该还是比较有思想的,现在的新校长我都不知道姓甚名谁,但是以我姐家娃三年初中的学习经历来看,还是张弛有度,而且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的,娃在初一初二阶段画画唱歌钢琴什么貌似都学过,即使初三都有时间自由支配。
说了一堆关于学校的看法,来说关于观点的想法,其实培养孩子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一直是我们在不断求索的问题,幸福感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对孩子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学校没办法说清楚。其实小美是有理想的,那就应该按照她的理想去发展,如果高中你想选择AP班的话,在初中阶段目标就很明确,就是发展特长和能力,如果你是想通过中考考上通中的话,那么只有接受应试教育的现实。
再说一句AP班,真的不是最佳选择,AP班是大部分都出国读大学去了,但是去的大学相对水准偏低,AP班的三年也不是对孩子能力素质的提升,纯粹是孩子英语水平的提升,每天大量的英语课的学习,其他所有学科都是副科,具体因为我没涉及到,所以都是浮光掠影的了解,但是我同学在做AP班的班主任,如果你要了解,我可以帮你具体联系。
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回头想到了再说吧
作者: 跟着云飘    时间: 2013-10-24 13:51
我们这里好点的高中几乎都弄了AP班,而且每年的中考录取线一直在涨,娃娃们上AP班很辛苦的。我家的是不考虑AP的,因为供不起那么多米。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10-24 15:09
乐乐妈妈2006 发表于 2013-10-24 12:39
今天终于花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个遍,这样的纠结对我来说,也许几年之后就将来临。
其实关于娃的初中的选择, ...

嗯,这个,要是走应试路线的话,也可以这样考虑,那我来说说我为啥选现在的这个学校和班级吧。
第一,我们是不想走应试教育这条路的,即使参加中考,高考是一定不会参加的。原来是想参加中考后,可能会去读通中。目前南通没有一个中学是不走应试这条路的,启秀和三中,当然是三中的作业量稍少一些,但是从我女儿现在的同学那里反映的情况来看,两个学校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如果想读通中,那就要争取降分的推荐名额,每个学校是按照7%的比例来分的,并不分重点和非重点,这样的话,在成绩好的孩子里竞争,要比在成绩好的孩子少的学校竞争要更激烈,也就是,你如果在那两所中学要付出90%的努力去争取名额的话,那在我们现在这个学校里,或许只要拿出80%的努力就可以了,这样,我们自己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更多一点。

第二,三中和启秀,每个班级60多个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气味很重,氧气不足,这个我问过木子老师,而我们现在这个班级,是40多个孩子,要稍微好一些。并且三中的课外活动是几乎没有的,这我也问过,只是个形式罢了。要有课外活动,必定是作业和课程减少,才有时间给孩子。这个他们都做不到。

第三,师资分配上,那两个中学,一个是18个班级,另一个是22个班级,好的师资比例较高一些,不可能是100%的,而进现在这个班级,除了地理老师是因为原来的教地理的教学副校长调走的原因,其他的老师都很好,连体育老师也很好,这个比例就很高了,从我了解的几个原来小学的同学的老师看,也的确是这样,除了启秀的那个李老师的班,师资和孩子是她选的之外,其他的班级老师,基本是平均分派的,而要进这个班级,是应该在政府部门的背景比较过硬的才行,这个倒是你们以后可以考虑的,但是我们是没有这个背景的。

第四个考虑,是我觉得那两个学校的老师,应该比我们这个学校强势得多,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大会愿意和你家长多沟通,我们想通过缩减不必要的作业的来争取有自己的自由时间的目的估计达不到。现在我们也没达到理想状况,但是每天弹琴,听英语和看书的时间还是争取出来了,算是达到了初步的目标。

其他的,也就是离家的远近,不用搬家,离濠河绿地带比较近,体育课的时候空气比较新鲜的考虑了,这些都是不大不小的影响因素。

要是不知道有更好的选择,我觉得现在的状况应该还算不错的,纠结的只是要不要去别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中学选择的一个总结,也整理了一下以前的思路,你们还小,还早着呢,要是走应试,我觉得去启秀的那个重点班比较好,他们年级的前10,有7个在他们班。
作者: 乐乐妈妈2006    时间: 2013-10-24 15:15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24 15:09
嗯,这个,要是走应试路线的话,也可以这样考虑,那我来说说我为啥选现在的这个学校和班级吧。
第一,我 ...

恩,学习了,好在我暂时不要考虑这么沉重的问题,还是可以给娃开心的素质教育,不过也已经开始进入应试的漩涡了,要命啊
作者: ya0903    时间: 2013-10-24 15:44
啊,看的好沉重啊。我们马上也要跨入初中的大门,也是一个以压力大,作业多为招牌的重点中学。每个班68-72人,真心不想啊。还是小学好好快乐吧
作者: 天行妈    时间: 2013-11-13 14:40
原来有这么多的更新,后续的都没有看过呢。初中的大门越逼越近,我竟然还没最终考虑好,我晕倒。
作者: 天行妈    时间: 2013-11-13 14:49
小雨皮皮 发表于 2013-10-21 16:00
helen, 我和你一样,  有诸多的考虑, 就拿最基本的经济这一条来说, 现在想着送孩子读国际班+ 国外本科,  ...

看你这个经济帐一算,我觉得我头脑发热得不像。某娘要狠狠笑我一通了
作者: 婧珂妈    时间: 2013-11-13 21:48
选择学校真的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我们到初中了才知道自己当初选学校的盲目,如果再次选择,我一定选择离家近的,择校不如择师,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当然这个好老师的标准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带动孩子积极前行的老师。
作者: movefish    时间: 2013-12-27 16:26
择校不如择师,说的真好!可是任课教师是自己能选择的吗?什么时候全国的学校都可以施行走班制就好了!!!

作者: zajessica    时间: 2013-12-31 21:52
进来学习下!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