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到底什么是挫折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9-4 11:58
标题: 到底什么是挫折教育?
和朋友在群里七嘴八舌的说了一些有关小升初的话题,本来就是开放性的讨论,没有任何结论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ccpaging 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值得讨论的:“就算是教育是竞技吧。有竞技就有失败,而且小升初失败的几率几乎是99%,小升初成功被择的人数在学生总数中有1%吗?问题是失败的结果是什么?”注意他“说的是孩子的得失”,“而不是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呢?
我觉得较好的办法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个世界,努力而没有回报的事是很多的。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从小、从点点滴滴,去认识这一点呢?基于此,小升初即便失败,也不是太可怕的事。也许可怕的倒是,我们面对失败的态度,失败了就爬不起来,不能振奋精神再战下次。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9-4 11:59
今天早晨,微信朋友圈把一篇旧文((转)生命课只有一次——请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带到我面前,再一次黯然:


    7月2日上午,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的电化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
    这一天是周六,其时中考已结束近20天,成绩也即将揭晓,还有什么重要的课程引来这么多学生和家长?
    9点钟,伴随着一首《别哭我最爱的人》歌曲忧伤的旋律,讲台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
    一张张照片缓缓闪现,记录了一个女孩成长的历程,从可爱的婴儿到青涩的幼女,再到花样少女,然而就在女孩最美好的花季时光,一切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具冰冷的灵柩……
    8分44秒的视频放完,现场嘘唏不已。
    这是一堂特殊的生命课,主讲人南京一中的老师黄侃,照片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她的女儿远远(化名),在荷兰留学时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09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前一天。
   下课后,黄侃发现手机上有一个未接来电,是女儿远远同窗六年的闺中密友从西安打来的。
   黄侃打过去询问原由,对方说远远出事了。
   远远是黄侃的女儿,2008年9月赴荷兰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经济学。
   出事了?黄侃很疑惑,也很惶恐,女儿能出什么事,她不相信。
   中午,黄侃给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打电话,但无人接听。
   整个下午,黄侃始终心绪不宁。
   远远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小到大,女儿都没让黄侃操过太多心,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强。
  “你不知道我这个女儿有多能干,情商高,朋友也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一说起女儿,黄侃的神情充满了自豪,“留学的事情也是她自己决定的,自己找的学校,还申请到奖学金,自己办签证,买机票。”
   对于女儿的留学,黄侃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她当时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念大一,我本来想让她在国内念完大学再出国的,但她坚持,我也只好尊重她的决定。”
    黄侃亲自送女儿上的飞机,事后回忆起来,那天她穿了一身黑色的T恤,而平时,她最喜欢的是红或是黄等比较亮颜色的衣服。


    到荷兰后,远远曾写信说很喜欢就读的学校,生活很愉快,还教美国同学学中文。
    在短短不到半年的学习中,远远在学业上已表现得异常优秀,多项成绩在9分或以上,成为学校的优等生。
   “她的个人博客上也全是生活条件得不错、和朋友相处得很好之类的话,她从小就这样,总是报喜不报忧。”黄侃说。


   下午4点,黄侃又一次拨打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电话,对方的答复是情况不明。
   一个半小时后,黄侃再度打电话询问,大使馆称正在调查。
   2月9日凌晨,大使馆确认了远远出事的消息,并让黄侃尽快办理出国手续,赶往荷兰处理丧事。
    嚎啕大哭。
    除此之外,黄侃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她简直不敢相信,女儿那鲜活的生命真的永远凋谢了。
   2月14日,情人节。
   黄侃与远远的父亲乘飞机前往荷兰。
   11个小时的行程,除了眼泪还是眼泪。

  “请不要救我”
  一下飞机,黄侃就问前来接机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女儿在哪?
  当得知女儿被放置在阿姆斯特丹医学院的解剖室时,黄侃几乎晕倒过去。
  “她一个人躺在那里,该多孤单呀。”回忆那一刻,黄侃泪流满面。
  黄侃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走进解剖室的。
  “看到女儿的遗体时,我已经瘫倒在地。”黄侃哽咽着说。
  “女儿躺在白色的床单上,我突然想起当年我生下她时的情景。她呱呱落地时的哭声还在耳边,如今却已变得冰冷。”


   据记者了解,2月8日,远远在写下三封分别给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遗书后,在宿舍内自尽。
   在警局,黄侃看到了女儿的遗书。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据专家介绍,强迫症属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精神抑郁以至自杀。


    黄侃如论无何也没有想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会背负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没有丝毫察觉。
   “现在回想起来,她上初中后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我还以为她是变文静了,没想到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后的时光,也是在异乡孤独地度过……”黄侃痛苦地回忆。
    黄侃认为女儿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表露过失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只有微笑。”


    远远的意外身亡让她的许多朋友吃惊不已。
    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跟远远有过接触的人,一致评价她平常开朗活泼,没有任何强迫症或是抑郁症的迹象。
    “积极向上,充满理想,倔强不服输。也许正是她这种对生命中完美的执著追求,让她把自己的一切永远留在了风车的故乡。”一位好友在纪念远远的文章中写道。
     远远的一位好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咨询远远的意见,而现在回想起来,远远甚少与她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而在远远结束自己的生命前,她跟好友曾同游西班牙葡萄牙,她开始有迹象表现为不爱拍照,谨小慎微。


     在遗书中,远远说曾想通过留学生活来减轻自己的症状,但却“没有成为救赎的灵药”。
     她还请求父母能够对强迫症人群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帮助其他的受害者。
     一向心思细密的远远甚至在一张给警察的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请不要救我。

    “妈妈把你背回来了”
    2009年2月18日,远远的遗体在阿姆斯特丹火化。
    在处理完一些后事后,黄侃于2月24日乘飞机回国。
   “我是用远远的书包将她的骨灰背回来的,上飞机的时候,我就对她说,远远呀,小时候我就是这样背着你上学,现在,妈妈又把你背回来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刚回国那段时间,黄侃根本不敢回家,一看到女儿的房间,就止不住地流泪,她在学校住了三个月。
     5月4日是远远的生日,黄侃买了女儿最喜欢的食物还有花去墓地。
    “在公交车上,眼泪就像断了线一样往下滴,怎么忍都忍不住,旁边的乘客还一直安慰我。我就一路哭到了墓地。”
     那段时间,黄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女儿。
    “梦里全是她小时候的样子,穿着小棉袄,在床上翻来翻去,调皮起来不愿意穿袜子,甚至有时候我都能闻到她身上的奶香味。”
    但是黄侃坚强地走了出来。
    “不能改变的事情我必须接受,我只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黄侃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2010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


    为了满足女儿的遗愿,黄侃还拿出十万元设立了“健心奖”,奖励那些从事心理工作的老师。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侃开始反思。
   女儿上幼儿园时,由于黄侃夫妻俩工作较忙,于是将她送去寄宿学校。
   “如今来看,当时对她太残忍了,那么小的年纪,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的时候,却一个人孤单地住在学校。”黄侃后悔地说。


    “另外,我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对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这也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问题所在。”黄侃说,女儿曾经也和她交流过感情上的问题,“但我是个粗线条的人,有时候大大咧咧,对这种事不太敏感。”
     黄侃也坦言,在学习上,女儿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也没有对她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一旦考试没考好,我也会旁敲侧击地鞭策一下她。”现在回想,黄侃发现女儿在心理上的问题早已隐约出现,“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绩,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女儿的离世让黄侃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尝试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幸福,他们学业繁重,本来就很辛苦,我会和他们一起发泄苦闷,对家长来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
  正是基于这一点,黄侃特意选择在中考分数揭晓前一天,上了这堂特殊的生命课。


    “我希望孩子和家长们对人生能有新的认识,考试成绩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要懂得人生还有很多的风景。”

    最后一堂课
    “上这样一堂课,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甚至直到上课前一天,我还在打退堂鼓。”7月4日,黄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两年前,黄侃正在担任南京一中初一(2)班英语老师,当得知女儿远远出事的消息后,黄侃便赶往荷兰处理后事。
    “当时我带这个班才不到一年,孩子们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一段时间,感觉很疑惑,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们这件事,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心智不够成熟,我当时就决定,等到他们初中毕业时,给他们一个交待。”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交待,黄侃也在给自己一个交待。
    当黄侃开始筹备这堂生命课时,翻开女儿的一张张照片,她心痛不已。
    “视频中用的歌是郑智化的《别哭我最爱的人》,那是女儿电脑中最后留下的、也是惟一一首歌,我想我能明白她的心。”
     “有朋友得知我要上这堂课,都劝我不要进行,但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要让女儿的死变得有价值。”


     对黄侃来说,这堂课的确难上,因为她要撕开那渐渐愈合的伤口,直面自己的痛苦。
     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黄侃一度痛苦不能自己,最后由一名学生代她读完自己写给女儿的信。
     但是,痛苦显然并不是生命课的主题,黄侃有着更深的含意,她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和家长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黄侃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对家长,黄侃说:“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谈及自己的教育感受,黄侃说,如果女儿在世,她一定会让她按自己的兴趣生活,绝不给她压力。
     “只要她能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我就满足了。只可惜,生命不能重头再来。”
      生命课的反响让黄侃欣慰。
      南京一中初三(2)班的一位学生家长给她发来的短信中写道:“您是学生们的恩师,更是她们的母亲。当姹紫嫣红的时候,这满园的桃李都不会忘记向您致敬。”
      但黄侃说,这堂生命课,她只能上一次。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看完这个故事,每个群里都是唏嘘一片。

    我在想:其实越是优秀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因为他们都不敢输,都怕输,越是这样,越需要家长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有烦恼能说出来,有不快就吐出来。也许更多的责任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是不是?

    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吧-----生命课只有一次!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9-4 11:59
从小升初的成败,到生命的凋零,也许这个跳跃实在太大了一点。
但我的确也看到了不少的报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每年都有自杀的。
人为什么要自杀?我儿子的答案是:(对未来)绝望。
当孩子每一次打翻牛奶、弄脏衣服、聪明孩子考试没得第一、智力一般的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我们本该是他们最坚强的信靠——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困难看得如临大敌,孩子,他们是透过我们的行为看世界的,我们紧张什么,他们会加倍的紧张什么,我们不断的精神紧张、给他们输入压力,幼小的心灵很可能就会崩溃。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9-4 12:01
现在,我的问题是:

大家都在说挫折教育,要给孩子挫折教育。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帮助孩子一路成功,是挫折教育吗?默默的给孩子解决前进路上的所有疑难,与挫折教育有什么不同?。。。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3-9-4 12:03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9-4 12:18 编辑

还有3篇旧帖,贴在这里,一并讨论:

【转】家有“失败学生”,父母怎么办?
【zt】超越悲欢的成长(《布鲁克林有棵树》)
昔日化学天才在美国自杀留给中国教育的思考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9-4 13:49
黄侃的女儿,真了解不多,只是字面上看到,但是从她妈妈的自豪感来看,孩子还是有压力的,打小寄宿,是我特别反对的。什么好的学校都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那篇文章,没有触及到她的深处,要孩子珍惜生命,必须她认识到她自己生命的价值,对自己,对别人,放弃生命是对爱你的人的伤害,难道她已经感受不到爱了吗?我很心痛。

前两个月,从女儿的钢琴老师那里得知,他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女儿,也自杀了,在英国留学,妈妈陪伴在那里读书,晚上醒来发现孩子不在床上,早上在河里发现尸体。多心痛啊,我不了解真像,知道真相又多难。只是想到那些放弃自己的孩子,就心痛。

我不喜欢老师,真的不喜欢,我这是以偏概全,但是,老师自己有问题的太多了。我喜欢女儿小学的那个班主任,心很淡,懂孩子,其实现在的老师,待遇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为了升职,奖金去这样压制孩子的天性,还有这么多的家长助纣为虐。

不好意思,发一通牢骚。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9-4 14:01
所谓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其实多是家长承受不了。
如果家长不把所谓小升初看得那么重,孩子一定能坦然面对“成与不成”的结果。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9-4 14:05
其实人都有希望自己孩子优秀之心,只是,这种“希望”,是否已带给孩子心灵、心理上的压力? 父母一定要有知觉的能力。否则,孩子很容易出问题。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9-4 14:06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句话说得多空洞,真让人讨厌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13-9-4 14:38
社会的压力太大,家长又把社会压力带到了家里。妈妈必须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让孩子知道如果有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应该跟家长说。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9-4 14:57
生活在这个时代,父母自己要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内心也有很多焦虑和恐慌。而这种焦虑和恐慌,很容易在孩子教育中无节制地释放。
可父母是孩子的天空,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是父母养育的问题。所以,不是要孩子珍惜生命,而是要父母珍惜孩子,接受孩子。也不是要给孩子挫折教育,而是要父母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挫折。
作者: shele    时间: 2013-9-4 14:57

嗯,看到这些旧文,太沉重了!
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都是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只是偶尔看到这些报道时会长叹一声。

挫折教育是近几年才看到的词,不知是否有系统全面的研究和例证无从得知。
但从表面理解,人为的制造挫折让孩子体验和感受,我总觉得这种做法孩子感受到的教育效果实在有限。

挫折感,压力,抑郁,自杀......这些都是与心理和精神方面相关,
虽然现在学校教育也开始关注这方面并开展相应的课程,但单开课而没有相应学校环境也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来支持,这种教育的效果又能有多少呢?
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自然更重要,如果孩子能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中体验到人间百态,家长能注意观察孩子并能及时加以引导孩子,那么长此以往最终水到渠成的话,应该算是成功的。但具体家长又要怎么做呢?我也说不出一二三。


如果说我对于我的孩子们在这方面有相关“刻意”教育的话,那就是教孩子学会沟通,我认为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需要从小就养成沟通的习惯!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9-4 15:38
Martina-Mm 发表于 2013-9-4 14:57
生活在这个时代,父母自己要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内心也有很多焦虑和恐慌。而这种焦虑和恐慌,很容易在孩子教 ...

就是这话,这就是为啥我觉得那个妈妈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原因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9-4 18:32
中国最好的心理医师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特别的赞同:唯有温暖御风寒。人的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太多了,普遍得到的爱太少。真的不必再进行什么挫折教育。我不相信一个得到真爱的孩子,会去跳楼。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9-4 20:20
我赞成楼上所说。

挫折教育是个可笑的词语。

在这个社会是不需要制造什么挫折的,每天你都会遇到的。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3-9-6 15:35
悠悠 发表于 2013-9-4 12:01
现在,我的问题是:

大家都在说挫折教育,要给孩子挫折教育。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帮助孩子 ...

个人认为,挫折教育中的挫折应该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自然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或者在孩子而言是不能避免的。
如果让孩子感受到的挫折不是这几类,就会使孩子迷惑,误以为这是家长强加于己的挫折,换成孩子的话,就是“故意折腾我”。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3-9-6 15:44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9-6 15:48 编辑

说回小升初,我觉得这不能作为挫折教育的素材。小升初本身是由于纳税区域內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所造成。

小学和初中都处于普及教育阶段,普及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这是ZF与纳税人之间的契约,是纳税人之所以愿意纳税的理由,是普及教育的存在合理性之一。说白了,谁愿意出钱供别人家的孩子多读书啊?

话说回来,如果纳税区域内的初中都一个样,初中的校长和老师定期轮换,谁会在乎上哪一个初中呢?

所以,小升初现象是社会的错误,是成人们的错误。我认为,不应该让孩子为这种错误买单。
作者: 紫竹林    时间: 2013-9-14 21:23
最近把自己的签名改成了“完全接纳孩子”,提醒自己要多对着孩子笑,不要不如意就板着脸。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始终是弱小 的,希望小家伙能够把所有的情绪都能能够对着我敞开。
作者: imlucky    时间: 2013-9-15 18:57
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3-9-15 19:06 编辑

觉得是个好主题。一楼说的也很好,二楼好像有点歪了?或者说是讨论的情况有点极端了吧,再看后续的若干回复,我转一篇与此有关的文章,我个人觉得有启发,与这个主题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http://club.etj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16
作者: 1717    时间: 2013-10-12 22:42
挫折教育?转发:这是一个今天几乎所有家长QQ群里都在传的悲伤事件
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fromuid=665856
(出处: 儿童教育俱乐部)

作者: 1717    时间: 2013-10-12 22:43
什么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认为让他们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比如非常沉重的学习任务,让他扛下来,比如打骂和羞辱,让他麻木起来……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而不是挖个坑让他掉下去,再让他自己爬起来,他爬不出来就叫脆弱。


这个总结很到位!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8-20 10:26
刚搜“挫折”,才重新发现了这个帖子
转了篇挺不错的文章,也放在这个楼里吧:
转自爸爸真棒:7个故事教你怎样培养出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 | 育儿经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还有shwyyan版主的转帖也很好:
转载: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8-20 11:01
中国人的挫折教育不如美国人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别光给挫折不教育【转自天涯】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挫折面前永不言退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挫折教育就是针尖对麦芒?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网)

【转帖】评论:挫折承受力从何而来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0578&fromuid=57
(出处: 儿童教育网)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8-20 11:13
关于抗挫折的能力,昨晚正好跟朋友在讨论。
朋友说,现在孩子碰到了过于严格的老师。怎么个严格法呢,那位老师带的班上的一个学生几乎天天以泪洗面,后来患了抑郁症,高中阶段常常觉得生不如死——当然我不否认人有多种,有些人天性里的确带有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因子,所以那位老师的班上可能就她一个人变成了抑郁症,但有这个因子,不遇到让这个因子发芽的环境,这个因子也不会变成疾患的,对吧?朋友贴的那位老师的一个学生说的:“暑假聚会的时候她们说宁愿去打工也不愿再上一遍初中,原来初中老师来高中开会,其它班的都争着去食堂看老师,我们班的恨不得绕着走。”“当时我几乎每周都回家哭,她把班里互相揭发的气氛弄得像文革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个老师已经是“过于”严格,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严格”这个词的界线了。
记得我和孩子一起看《卡特教练》的时候,那位教练多么严格啊,但我们不会认为他的严格有什么问题,因为他的目的、方法都不是因损害人的自尊为代价,而是以激发人的意志为目的的。所以当朋友提到她想让孩子(已经与那位老师冲突非常剧烈了)继续呆在这位老师的班上,而不是转到我认为人性化得多的学校去,认为这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步时,我竟语塞了。
不,我不是无话可说,我想说的话,有点太多,需要好好的组织一下。

我可以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但到底什么是抗挫折能力,如何去培养或提高,看来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是,是不是因为《美丽人生》里那位爸爸很好的呵护了孩子的童心,我们就认为集中营是很好的成长环境呢?能不能说上山下乡的青年里面依然有不少人能够成才,我们就觉得那个时代不是疯狂无理智的呢?
该让孩子去面对的挫折,和该帮助孩子远离的不良环境,真的要好好去思考其区别在哪里呢!
还好,没用我多说什么,朋友似乎已经有些意动,准备给孩子和自己都换个环境了。
祝福他们!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