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我的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6-18 12:55
标题: 我的读书笔记
本帖最后由 大大姑娘 于 2013-6-18 12:57 编辑

刚刚入了一本《怎样读书》,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一些大家们的关于读书的杂文。
因为看了蔡元培先生的文章,就写了以下这篇笔记。
写完后感觉并不好,太矫情。
我担心自己迟早会删了它,并且不再继续,就赶紧贴到这里备个份。
才读了开头的几篇,觉得还是很有启发,尤其是回答了“为什么书读的多却不见成就”的问题。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6-18 12:57
《怎样读书》三联书店,2012年10月第一版

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本书收录文章《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两篇,内容略有重复,主旨是讲读书的方法:一要精、二要博。精,是指“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不要含混过去;口到是好文章要熟记于心;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因此要多查、多分析、比较,做到融会贯通;手到是要会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札记。博,就是什么书都要读。做学问与做人,都要知识广博,“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
现在学校教的算是精读,但是只是注重眼到与口到,心到和手到做得很不够。而博就是家里要下功夫之处了。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我的读书经验》是蔡先生自谦之作,但确实很有说服力,与我心有戚戚焉。他说读书几十年却没有什么成就,是因为读书不得法。不得法其一是不能专心,其二是不能勤笔。蔡先生之不专,意指不钻、不够深入,大约是因为读得太博,以至于不能专注于其中一、两种学问。不能勤笔,也是因为读书太多太快,无暇像胡适那样做笔录、摘抄,读书时的心得如不立刻记下来,很快也就淡忘了。
难怪蔡先生是伯乐,这篇文章真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气度与见识。也就是因为这一篇文章,我决定开始做一点读书笔记,也算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陈钟凡
陈仲凡(1907~1977),又名陈嘉昆,字瑶庭,河南省汝南县人,著名教育学家。他一生追求进步,积极参加、支持学生运动,也因公开宣讲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付出了被开除、逮捕、解聘的代价,堪称进步教授。
《读什么书》开篇宏旨:“现在科学繁重,所以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要用最经济的方法去读最有用的书。”他所指的方法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读古史,要先有普通智识,然后可以进而研究专门学问。”盖因中国的各种书籍浩繁至极,只管没头没脑地读下去,恐怕事倍功半。他在文中推荐的史书有《宋儒学案》、《周髀算经》。春秋的儒道法他认为要读原著,不要读后人的解读、注释、训诂,以求自得于心。文学书推荐《诗经》等。
原本除去课本,我的读书是只凭兴趣,从没想过要用功利的心去读书,但读了这篇文章,也觉得若要在本专业上有所精进,确实需要一些计划和挑选,毕竟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

王云五
王云五(1888~1979)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祖籍南朗王屋村。名鸿桢、字日祥、号岫庐,笔名出岫、之瑞、龙倦飞、龙一江等。1907年春任振群学社社长。1909年任闸北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2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报》主编及北京大学、国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等英语教授。1912年,由胡适推荐到商务编译所工作。1925年3月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开创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的新局面,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王云五靠自学成材,学习全凭个人兴趣,加上对新知的强烈渴求,使他读书十分博杂,既涉及各门各类,又体现为中外兼备。
《怎样读书》很像是专门反驳陈钟凡的《读什么书》的论调的。这位自学成才的王先生认为最好的读书是为兴趣而读书,凡抱着功利主义有目的的读书算不上是最好的读书法,至于被父兄逼迫读书就是最坏的了。另外,他认为不论读什么书,算学都是要学的。他认为,文艺只能养成幻想而毫无归宿,这样,思想便不能正确。一言以蔽之,数学使人周密。他对自己颇不满意的也是读书太杂而博,没有所专。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3-6-18 14:37
你真是有心的妈妈。我看书就是不喜欢做笔记,看了,看了,看完就了,结果等需要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是那本书看的了。
作者: hlp525    时间: 2013-6-18 18:27
用心的妈妈!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mas    时间: 2013-6-18 23:35
从不做笔记,不喜欢语文
作者: springlily    时间: 2013-6-19 09:21
有心的妈妈,学习!
作者: zheliz    时间: 2013-6-19 09:54
有思考,有见地,学习了
作者: xiaojingling06    时间: 2013-6-19 10:18
以前也喜欢做笔记,后来忙了也懒了,就不做了。最近整理以前的东西,发现以前做的笔记,拿出来翻翻,很有意思的!
呵呵,所以能做还是做一些!
作者: fanenxu    时间: 2013-6-19 14:11
很有心哟。值得学习!
作者: thyxxc    时间: 2013-6-20 19:48
跟着有心的妈妈好好学习
作者: sissel    时间: 2013-6-20 21:29
佩服读书还写笔记的人
作者: 婧珂妈    时间: 2013-6-20 21:52
小小妈妈真是有心人啊,超赞。
作者: 悠然2001    时间: 2013-6-21 23:09
很有收获,希望能继续记录,谢谢分享 !
作者: 阿豆妈妈    时间: 2013-6-23 15:38
向小小妈学习,不过自己一时还做不到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13-8-1 10:15
写得太好了,从读书笔记中也学到了许多怎样读书的道理,谢谢。希望能继续下去啊,我们也跟着沾光。
作者: cc708    时间: 2013-8-1 11:04
有心人,我看书也是看完就过了,某天想起来那本书里有句话说的挺好的,用在这个地方正合适,可说不出来了下去。
继续下去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1 20:41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1 21:08 编辑

小小妈,我也在你的楼里写读书心得,先灌个水再说,这两天上不来憋死我了。下面写大千妈推荐的:
七个心理寓言(武志红的心理沫沫茶)(完美扫描版)
[attach]7074[/attach]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804461345&uk=3409090433&third=15

3.jpg (20.8 KB, 下载次数: 0)

3.jpg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1 21:01


目录······
自序 成为你自己
1 七个心理寓言
七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寓言,从故事中获得成长的感悟。
15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21 越控制,越失序
只有当你自己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27 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像是“养鸡场”,“不成熟的小鸡们”被圈养起来,以帮助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39 心理书屋:《不要控制我》
41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为什么有许多内向者,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却一直陷入孤独,而有些霸道,也从不畏惧向人索取的外向者却有很多朋友?
53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67 心理书屋:《中毒的父母》
69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83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97 心理书屋:《爱是一种选择》
99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有没有一种喜悦是不依赖任何东西的?
有没有一种光是不需要别人来点燃的?
109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作出反应。
117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追求优秀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答案。
121 心理书屋:《少有人走的路》
123 警惕你身边的“隐性攻击”
他们没有表达出强有力的愤怒,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但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奇妙的错误的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却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有什么两样。
133 攻击性:男人的魅力之源?
为什么老有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139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活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147 心理书屋:《男生讨好你是有企图的》
149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反映了一点:没有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可怕的力量。
161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一个能看到很好的境界的人,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甚至,他还可能会背离这个境界。
167 心理书屋:《沉重的肉身》
171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感觉是”我“与世界的真相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
179 心理书屋:《爱的觉醒》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1 21:08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1 21:11 编辑

看书写心得,是我自己的心得,和别人的不一定一样。
本着对照书本观看自己的方法,如果书上写的自己做到了的,很高兴,无则加勉。
要是发现自己的缺点了,不一定能做到有则改之,要改哪里有这么容易的,能知道自己错了,承认错误已经很好了。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8-2 08:14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8-1 21:08
看书写心得,是我自己的心得,和别人的不一定一样。
本着对照书本观看自己的方法,如果书上写的自己做到了 ...

在看书的时候认识自己的错误,会比较容易在内心承认,并悄悄地分析接受。
但如果是和人对话的时候被指出错误,大多数人都很难真正接受。我就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
所以,读到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诤友,让人能够直面自己的问题。

武志红的书我看了《为何家会伤人》,你推荐的这本看上去也不错,多谢啦。
他和咱们倒是一个时代的人呢。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3-8-2 10:44
那啥

我也不开贴了,回头我也在此跟贴写吧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2 11:29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2 11:34 编辑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16页: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质疑
这个特别有感触,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咋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在生活中,我做到的,也希望别人做到,看到与自己的期待有很大差异的行为,我就会不舒服,于是就埋怨自己:为啥不能体谅别人呢?

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表现在于经常嘲笑自己,但不觉得自己行为不能容忍了,再看别人,也觉得能接受了。

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有不能接受的地方,咱不能啥都不在乎了。

很喜欢最后这一句:自我实现者,一方面嫉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报以深深的同情。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2 11:45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2 11:58 编辑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34页:写到一个女人判断别人说的话是否正确,居然采用自己的“身体是否抖动”来判断。这很快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改变,从心开始》,这本书是SH版推荐的,这本书中的心理治疗医生,他和病人其中一个沟通用的方法就是“肌肉测试”,我一直在想想这个进行测试的小小的可随身携带的是什么仪器。这大概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吧?挺好玩的。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2 12:06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118页:虽然我认可书中的例子中的优秀男孩的确做得过分,可是我不大认可他的那句认为优秀人很自卑的话,写这些的时候又再去仔细看看,应该是我误会了,他只是说这个优秀的男孩子自卑,因为自卑,所以追求优秀。

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和希拉里的分析,觉得挺扯的,除非以后看到他们的传记啥的描写,再调整想法。

心理医生会很敏感地发现身边人的一点点心理疾病,就好像医生觉得你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你就是病人一般,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有点小问题,还没到病的程度。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7 13:11
自从买了Kindle以后,最开心的好像是我,去三亚的时候捧着看了本The Giver,小美去了夏令营后,我就一直看。在这里说说。
一天晚上睡不着,起来,看《假如明天来临》,好久不看小说了,看到这书的名字好像挺好,结果开始看了之后,发现是一本典型的美国畅销小说,但是开始了,还是看下去吧,后来发现还是看不下去,估计已经看了大半了,也没翻完,就删掉了。全书就是美女,监狱罪犯,性,金钱,犯罪。不值得看。

一直想看英文版的《动物庄园》,看了几页停了,没动力,毕竟看着比较累。某天晚上,拿起Kindle,看那本不质量不怎么好的《动物庄园》边看边笑,写得太讽刺了,一个个场景都能和现实中的国家和人物对上号,最佩服的是,这本书是43,44年写的,最后猪和人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了,简直就是预言后面的事情啊。看完之后觉得无奈,因为把人比喻成了动物,很多无可救药的人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一直觉得人是有灵性的动物,至少是可以教化的,可是,当作者把他们当做动物写了之后,你就把他们的一生定位了,不再抱有希望。一个国家,也就陷入了这样的命运轮回,真的是很悲凉的感觉。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8-7 13:28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99妹妹也看过的,听说好多次这本书了,人家下在PAD里的也有,就是没去看,觉得有点功利的味道。昨晚没事,找本书出来,吃着饼干牛奶,空调房看着书,享受。

看这书的时候,描写的好些下意识的动作我以前都有感觉,也会对我的判断起作用,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为书中的举例好些是和他断案有关,导致我一直联想我国的这类人的行为,有点不舒服。学到一点,人的这些动作是由我们的边缘大脑控制的,是本能,所以是很难用理智去控制的,即使控制,有经验的人也是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的感觉。

另外一个想法是,电影演员一定要看这本书,或者去学习类似的课程,身体语言丰富了,演技会更加好,逼真。就像前几天看的电影《世贸大厦》,尼古拉斯凯奇演的警察,在听到建筑物崩裂坍塌的声音之后一瞬间的冻结反应,就是导演充分利用(不管是不是有理论指导)这个本能拍摄的瞬间。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8-7 19:46
你好厉害,居然看起原版书了。我本想试着看Gone with wind,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没有用Kindle,倒是可以再做一次尝试哈。

《假如明天来临》,是我高中时代看过的书,还记得作者是西德尼·谢尔顿,他写了一系列这样的书。
好像有不少电影是根据他的书改编的,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吧。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11-13 12:32
本帖最后由 大大姑娘 于 2013-11-13 12:35 编辑

读了黑夜里的眼睛推荐的书《教育过程》,感想很多。
再记录一下吧。引号所引用的部分摘自原文内容。
==========================================================================
时间:1959年
地点:美国伍兹霍尔
人物:美国全国科学院(顶尖的学科专家+心理学家+教育资深人士,一起讨论并参与教材、教具与测试办法的准备工作。)
值得关注的一个词:国防教育法
事件:
结合人的大脑生长特点和学科的合式的逻辑或公理顺序,“顺其自然”地教育人。
不是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让人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之上(这里着重提到的是知识结构,而不是知识点),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好像书中没有明确提及。
我的分析,这种教育如果说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以下两点:
限制一:大脑生长的不确定性
限制二:知识结构的不确定性

“根据可借以推断出论据的那些原理和观念来组织论据,是降低人类记忆丧失速率的唯一的已知方法。”
也就是说,互相关联的理解性的记忆,才是容易保留的记忆。

那么,古人在小时候背会的四书五经,如果在理解之前就忘记了,那么之前背的功夫完全就是白费的吗?
如果是因为用了吟诵的方式,使孩子记住了某种音律、抑扬顿挫的感觉,而不是内容,是不是也是一种收获?
这种收获对未来的成人有用吗?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用吗?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比如:一个苹果切两半,每一半再切两半,依次类推——极限——微积分
概念,应当在孩子已经对现象有了足够的理解基础之上提出。比如“函数”。
先有具体运算的实践,再介绍必要的形式论。
这里的着重点是必要,很多教师的重点是要孩子记住各种各样的定理定义和术语,但不重视孩子是否会灵活应用。
从这方面看,政治课是极为失败的教学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反常的毁灭性的教育。
小学的科学课倒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惜学校和老师对科学课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卢梭的《爱弥儿》中有类似论述,教孩子从身边的事物中进行观察学习并总结提炼出通用的公式公理。

关于直觉性思维(不经过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方式)的问题:
是否详尽的解题步骤会损害直觉性思维的发展?直觉性思维是否容易受到艺术形式的影响?尤其是音乐?
“在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结构或连结性,能促进直觉思维。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供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
“猜想的代价——这类思维需要在努力试解难题过程中有甘愿犯真正错误的精神。凡是动摇的和缺乏自信的人,也许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区分直觉的错误与无知的错误。”
鼓励孩子用不同方法来解题,而不是指定唯一的正确答案,无疑会帮助孩子更多地使用直觉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矛盾:从整体的结构的角度来学习&与见微知著的方法如何统一?
作者: 天行妈    时间: 2013-11-13 13:46
大大姑娘 发表于 2013-11-13 12:32
读了黑夜里的眼睛推荐的书《教育过程》,感想很多。
再记录一下吧。引号所引用的部分摘自原文内容。
==== ...

这书我下了怎么打不开?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11-15 12:56
天行妈 发表于 2013-11-13 13:46
这书我下了怎么打不开?

现在能打开了吗?
我的PDF发给你会更打不开的,因为公司把所有的图纸和PDF文件都自动加密。
发送出去之前要找领导解密才行。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11-16 19:49
最近看了一本英文书,是我这辈子看的第二本英文书。
第一本是Rebecca,当年同事说算是英语原版入门级别的书。
以前看书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再好的书看完就忘,实在有些浪费光阴。
如果是纯消遣的书也罢,碰到需要实践的书,记笔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书名是Learn More, Study Less!
作者Scott Young,几年前还是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学生。
全书一共分4个部分,主要是讲Holistic learning。
下面是我做的笔记,目前只看了一半,还没有记完。
==============================================
第一部分:规则
Constructs, Models, Highways
架构,模型,高速路(建立学科内不同知识点的联系,甚至跨学科的联系)
Chances are this is because those subjects lie within highly developed constructs.
They are like cities where the roads are clean and free of traffic congestions.
The buildings are maintained and rarely are entire pathways blocked off.
高屋建瓴,全局观,脉络清晰的课程结构
The sequence of holistic learning is:
获得——理解——探究——纠错——应用,整个过程都要伴随着测试。
1) Acquire - Simplicity, Volume, Speed
The goal here is to get accurate information in the most compressed form.
2) Understand - Recite and bear in mind only, covers the surface of information
3) Explore - depth, lateral and vertical exploration.
The Explore Phase is really where holistic learning takes full force.
Here you form the models, highways and broader connections needed for well defined constructs.
understanding of not only how the information is derived, but what it is related to.
4) Debug - the start of holistic learning
The Debug Phase looks for errors in your models and highways. This
phase prunes back your connections so invalid ones won’t remain, or will be
constrained to the area they work.
5) Apply - Finding creative ways you can apply what you learn to your own life is the final step of holistic learning.
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不只是习题书上的题。
6) Test - Continuously you should be testing your methods and learning throughout all six stages.
This will help you quickly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system you use for learning, and help you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combat weaknesses.
不同阶段测试的要点:
Acquire Test - Have I seen/listened to the idea before?
Understand Test - Do I get (at a surface level) what this idea means?
Explore Test - Do I understand where this idea comes from, what it is related to
and what outside ideas can be connected with it?
Debug Test - Have I removed inappropriate links between this idea and others?
Have I removed false conclusions based on connections that don’t actually exist?
Apply Test - Have I used this idea in my practical life?
这些不是顺序进行,而是循环或者需要反复进行的。
找出以上几个环节中,自己薄弱的环节。
学习的知识,如果不会用来解习题书里的题,问题是出在探究环节。
如果是不会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是应用环节出了差错。
吃不同的食物,过程是一样的,咀嚼、吞咽、消化、吸收、排泄。
学习不同的知识,却需要不同的方法。
知识的结构:
1. Arbitrary
没有关联的离散的概念,比如医学名词。
办法:找出关联。Linking, pegging and compression
2. Opinion
需要阐述的观点。
办法: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快速阅读。
3. Process
需要实践或者实际操作。多练习+正确的背景知识
4. Concrete
5. Abstract
与Arbitrary完全相反,难以理解但是有很高的关联度。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让兴趣控制你?还是你控制兴趣?
想象与学科有联系的有趣的事物和画面。
了解课程的整体设置,设想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Giving a subject value in your daily life creates a far greater connection within your mental web than any technique.
Learning without a practical purpose is a waste of your time.
Learning by doing.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11-25 12:17
继续~ 后半部门读得比较匆忙,多是摘抄
第二部分:实战
A) Acquiring Ideas
  1) Speed Reading:read faster with better understanding
  2) Flow-Based Notetaking: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笔记,可以是记录,也可以有自己的联想
B) Linking Ideas
  1) Metaphor
  2) Visceralization(Visceral + Visualization,describe imagining not only a mental picture, but sounds,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练习:
    (1) Get a few blank sheets of paper and a pencil for drawing.
    (2) Pull open your textbook and pick a few key concepts or ideas. If you are just
starting with visceralization, pick ideas that are easy for you to form mental images.
Completely abstract ideas or incredibly complex ones might be too hard to start with.
    (3) Form a mental image, add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to your idea as the steps are
for visceralization on the previous pages.
    (4) Quickly sketch a picture of the idea based on your mental image. (30-60 seconds
max.)
    (5) Repeat this with several other ideas each day for a two weeks.
  3) Diagraming
C) Handling the Arbitrary
  1) Linking(夸张的图片,比如想象一个奶牛外皮的香蕉用于记住牛奶和香蕉)
  2) Pegging
  3) Information Compression
对这一章内容不太认同。
为了记住零散知识,进行的关联、、压缩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少,效率太低。
要分清哪些是不必记在脑子里的,哪些是需要记住的。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需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
对于必须记住的零散的知识,最好自己做个汇总笔记,方便随时查阅。
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

D) Extending Ideas
  1) Practical Usage
  2) Model Debugging
  3) Project-Based Learning
总结: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兴趣,在此之上才能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部分:Beyond Holistic Learning
The Productive Student
1) Energy Management
·Increase your energy capacity.
  - Do exercise 3-5 times per week.
  - Do get 7-8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 Switch to a diet that emphasizes whole grains and unprocessed foods.
  - eat 4-5 smaller meals throughout the day to ensure a more constant supply of nutrients.
  - 喝足够的水
·Switch your schedule from a linear format to a circular format.
  - Set a day off each week.
  - Evenings off.
  - 90 minute timeboxes.
2) Don't “Study”
· Read the chapters covered
· Complete assignments and take notes in class
· Use some of the holistic learning methods to tackle trouble spots.
· Optionally take a set of flow-based notes for the material covered before tests.
3) End Procrastination
· At the end of each week, compile a list of all the assignments, homework,
reading and studying activities you want to do in the following week.
· At the end of each day, check your weekly to-do and create a daily goals list.
4) Batch
http://www.scotthyoung.com/blog/ ... ime-and-cut-stress/
5) Get Organized
· Everything has a home.
· Carry a notepad with you at all times.
· Maintain a calendar and a to-do list.

Educate Yourself
Structuring Learning Habits
1) Daily Reading
2) Daily Practice
3) Daily Goal Setting
作者: jdbcc2002    时间: 2013-11-26 08:31
有心的妈妈,学习!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3-12-3 12:36
最近读到的几本书
1,Learn More Study Less,书里是讲要怎么样学得更快更多更有效。
2,Breakthrough Rapid Reading快速阅读,目标是让人达到一分钟上万字的阅读速度,而且效率甚至更高。
3,Powerful Sleep强效睡眠,告诉人们怎么样找到自己的睡眠钟,每天睡4~5个小时仍然精力充沛。

悲催的是,读了《快速阅读》,我的阅读速度反而慢了很多。。
读了《强效睡眠》,我居然快失眠了。(要知道这几年来,我从来都是碰到枕头一分钟就会不省人事的啊)
我想原因就在于人本来是有一套自然的方法的,却被所谓专家分解成了机械运动。
就像本来走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要分解成抬左脚,重心往前,踏左脚,抬右脚,转换重心,右脚向前。。。。。。
这种书是用来给机器人设计师分解运动用的,可以设计出每一个运动需要怎么样的机械行程。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急功近利却其实是缘木求鱼的做法。
真后悔看了这几本书,尤其是后面两本。

这样挖掘了人的一切潜力的做法,是为了什么呢?
只是因为“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而因此发奋使有涯变得有趣?

而古人倡导的“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难道是什么都不做?
毕竟人不是天,人是万物之一类。
天道可以是自然,可以无为,人作为万物之一,可以仿效天的无为吗?

结论:类似上述技巧性的书绝对不能多看,能不看就不看最好。任何最终目的是功利的东西,都只会让人走火入魔。
万一不小心看了,要放宽心,不让这些东西成为束缚自己的东西。
万幸的是,我没拿这些东西来用于提高孩子的所谓学习效率。
谢谢上帝!

另外,关于21天养成习惯的说法,经过亲身验证,也并不可靠。
我试过多次,每一次都超过了21天,但没有一个真正成为我的习惯。
我试过的有这些:
在一个APP上每天记录摄入食物和运动消耗,连续记录超过30天,但是2个月后终止了。
用某个运动软件每天运动,连续记录超过30天,后来也中断了。现在是断续进行中。
写日记,连续天数不确定,但间隔非常少,我记了将近10年。如今也不再是我的习惯。

要想让任何事成为习惯,这件事必须是内心里非常渴望的事,21天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技巧,并不可靠。
比如读书,我从没算过是否有连续读21天的,但这却不折不扣是我的习惯了。哪怕中断了一个月,再读到书的一刻也充满了喜悦。
假如说连续做的事,就是习惯。那我更希望有很多喜欢做的事,是不是习惯都无所谓。

结论的结论:
1、读书是纯快乐,不为任何功利目的。
2、不看活人书,只看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
以上2条引自王强的《读书毁了我》。以下是我的观点:
必须读经典,读大师的作品,读历史,读哲学,读自然科学,读古诗文,适当读心理学。
不读功利性导向的文字,不追读新书,不读自称为导师的书。
怎么思考,思考什么,永远都是个人的事。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