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5月份的新书,是一个系列,叫做《周末与爱丽丝聊天》
先出三本:《米兰的秘密花园》—— 礼貌礼仪篇
《跳舞的小星星》 —— 家庭亲情篇
《黑头发的朱丽叶》—— 友情爱情篇
大概在5月底可以进书店。也可以直接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购买。
其余两本在明年年初出版。
5月28日在哈尔滨全国书市举行首发式,欢迎亲友团到场。
下面是《米兰的秘密花园》的后记:
德国电视台有一个新书介绍栏目。主持人总是站在一个大垃圾箱和一堆最新出版并且名列排行榜的书籍中间。他对每一本新书进行简短明快的点评。点评完以后,这本书面临两个出路,或者是立刻扔进垃圾箱,表示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或者被放在桌子上,表示可以一读。独立特行,毫不留情。名列榜首的书籍,也经常被扔进垃圾箱里。主持人说得好,人生苦短,读书的时间更加宝贵。要用宝贵的时间去读最有价值的书。
每当主持人把一本书扔进垃圾箱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小小的震动。因为我相信,那本书的作者和编者一定是确实有话对这个世界说,并且他们一定经历了认真和慎重的思考。可见,一个好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写出一本好书。
在我构想《周末和爱丽丝聊天》这一系列的时候,我用很多时候来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书?我有没有必要写这样的书?我的书印出来以后,有没有可能被我的小读者和他们的父母放在他们的床头或桌上?
我对自己的答复是肯定的。
在这个系列里,我不打算写轻松幽默的校园生活——有很多年轻的,有才气,有生活的作家比我写得更好。我也不打算以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以诗意和哲理来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远告别了宁静恬淡和思考,我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我也不打算描写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苦闷——那些成长中的孩子们一定比我更有体会,更有感想。
我写的是:对话。
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
在这本书里,她们聊天的话题并不重大,都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怎么跟人交谈,怎么在人群中吸引别人的注意,怎么去别人家做客,怎么对待客人,怎么给别人送礼物,送什么礼物,怎么在名品店买东西,甚至包括敲门的方式,坐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和餐具的使用,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怎么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美好,变得温馨,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中国的习俗和西方的习俗,有时候相似,有时候格格不入。所以当东风相遇西风的时候,米兰和爱丽丝的对话就会产生有趣的冲突。
米兰和爱丽丝的对话也是海阔天空。从中国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到荷马史诗里的待客之道,从蒙泰古的花语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从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社交准则到德国礼仪奠基人柯尼格的社交必读。很多内容在中国教育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是一个人生活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装备。有了它,才能确保一个人走得顺利,走得遥远。
爱丽丝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在我像米兰那么大的时候,我经常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美丽智慧的女性,她不是妈妈,不是老师,也不是姐姐,但她是这三者的合一。她温柔友爱地为我解答人生的一切问题。可是,在我的童年里,我没有遇到这样的女性。
二十年以前,当我去到德国生活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母亲和一个成熟的女性。我本来以为我是了解欧洲的。我在大学学过欧洲文学,学过西方美术和音乐。四年大学生活,有三年跟欧洲的留学生合住在一起。但面对扑面而来的欧洲文化和礼仪,我突然又一次感觉到我的不成熟。庆幸的是,我遇到过很多像爱丽丝一样出色的女性,是她们在各种社交的场合对我进行指点,从举止,谈吐到服饰,让我一点一点找回了自信。我想,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需要这样一个爱丽丝。
在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却有一件事情远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那就是:与人相处,与家人,与同学和朋友,与那些你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因为一个人不只是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他还属于社会。他生活的价值,他生活的意义,都是与社会不可分隔的。只有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和家门以后,他才会明白,他一生中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而是他待人处世的方式。
在巴黎,伦敦,或者是法兰克福的机场上,经常能遇到很多穿着时髦,英文流利的亚洲年轻人。我几乎可以在第一眼就把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港台,日本的年轻人区别开来。简单地说,当我走进机舱,找到自己的座位时,我的邻座如果是个来自日本,来自港台的年轻人,他会向我微笑,对我说一声哈罗。然后我们会简单地交谈几句。这是最基本的社交常识。
而如果我的邻座是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一定面无表情地看着我。记得有一次在国际长途上,我的邻座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她早早地坐在自己靠窗的座位。当我在她身边坐下的时候,我对她笑了笑。她以木然的表情回报我。在飞行的过程中,当她想离开座位的时候,她就无声无息地站起来,等我站起来让她出去。不管进来还是出去,她永远没有说过一声谢谢。我相信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只是,她受过的教育不一样。其实礼仪礼貌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如果她在中国生活,她可以坚守自己的规则。但既然走出了国门,那就应该遵守这个世界上已经约定的规则。我们中国的孩子可以非常优秀,但他们暂时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套规则。
其实微笑和道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离开父母,走出家门以后,他应该明白,他已经不再是他那个小世界的中心。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跟他同样重要,同样宝贵,同样值得尊重。他应该学会尊重每个跟自己相遇的人,关注他们的感受,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愉快和轻松。
世界是一面镜子,当一个人对它微笑的时候,它也以微笑相报。
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眼前始终出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聪明好学,他们健康活泼,他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小小的心里隐藏着梦想,隐藏着一个辽阔的世界。他们的身后站立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年轻的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自尊自信,热情开放,优秀卓越的一代新人。
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是我这本书的读者。
希望小米兰和爱丽丝能伴随他们走过成长的岁月。有那么一天,他们自信地对这个世界说:“哈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周末与爱丽丝聊天》这套书是我儿子的同学父母推荐的。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没特别在意,毕竟给孩子读的哲学书也买过几套了,内容各有侧重,都还不错。但,这是中国人写的给孩子看的汉语哲学书,仅此它便在我心中占了一角。过了几天,带孩子去图书馆的时候,孩子熟门熟路的去找到英语书,乐呵呵的读起来,我则继续在中文书里奋斗,想找几本好的母语读物给孩子。结果,转过一排书架,这套书在那里等我。在孩子读英文书的时候,我把《黑眼睛的朱丽叶》读完了大半,一口气的。文字流畅就不必提了,更好的是贯穿其中的中西方观念的对话。回到家,我就下单购买了整套书,应该是5本,对吗?收到书后,孩子读完了《米兰的秘密花园》,我因为还有一些事,只读完了《朱丽叶》,《花园》才开始,读了一小半。但在抽空阅读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读给先生听,儿子也同时听到了,还会跑来与我们谈上几句。比如《朱丽叶》末尾提到的最古老的爱情故事,孩子告诉我说,他正在读的一套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野兽与英雄里,就讲了这个故事。
孩子现在很喜欢读英文书,用如醉如痴来形容似乎有点过头,但英文阅读的确成了他闲时的重要活动。而作为母语是中文的孩子,他对中文书的态度却只是无可无不可,没有阅读的渴望,这让我颇有些郁闷。郁闷归郁闷,我也知道他不爱中文阅读是有原因的。中文出版物多,童书赚钱,出版人可能都知道,毕竟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但,出版物虽多,优秀的作品却何其少!在出版业乱象百出的今天,翻译作品有其思想性,文字水平却未必高,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我真的希望孩子彻底的接受西方文化吗?西方文化有其优点,我承认。但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糟粕当然也很多),我也希望孩子能了解,不止了解,还能喜欢,批判的继承。目前的状况,很难。学校教育本身痼疾丛生,而读书自学呢,好的读物又难觅踪迹。所以发现您的这套书,我简直喜出望外。
看到您博文的最后一句“希望小米兰和爱丽丝能伴随他们走过成长的岁月。有那么一天,他们自信地对这个世界说:‘哈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您写这套书的目的,一定是希望孩子从中参考别人对生活的看法,认识自己的本心,读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远远谈不上美好,在国内尤其如此。我想,如果您就孩子成长中常常碰到、反复思考的问题继续写书,如果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您的书,一定可以有更多的家庭受益。
shwyyan 发表于 2013-6-13 15:44
看了推荐好心动。
《周末和爱莉丝聊天》——张蓉老师的推荐(实录)
——建邺区课外阅读研习班(2012-3-21)
小时候就喜欢程玮的书,她的语言很浅显,很平白,她从来不用那种理性的说教。
喜欢程玮的书也是受周益民老师的影响。周益民老师认为程玮的书很优雅,她是在抒写着一首首至真的歌。在周益民老师的博客中,他第一个链接的就是程玮,他说,她住在我的童年里。程玮是江苏人,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旅居德国。还记得多少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名叫《秋白之死》的电视剧,编剧就是程玮,当时获全国电视剧最佳编剧奖。记得其中最后有一个镜头:徐秋白坐在那里,说了一句:“此地甚好!”当时的他是非常从容地面对最后时刻的到来。
程玮写的一部很著名的作品《白色的贝壳》,是“白色系列”里面的,讲的是一群住在海边的孩子认识了一位作家,在作家离开疗养院的时候,他们约好晚上七点一起去看他,他们特地拿出了一个白色的贝壳,因为白色贝壳非常珍贵,非常不好找,而在之前孩子和作家朱伯伯已经成为好朋友了。当他们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疗养院的时候,朱伯伯却和别人去吃饭了,把与孩子约定好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而且他还对孩子们撒谎了,他说他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程玮就用这样一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告诉人们,我们要去尊重孩子,没有尊重就没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周益民是这样说的:程玮的文字是清新素朴的,具有含蓄深沉的内蕴,她用心弦很轻地弹奏着一首属于自己的曲子。程玮的作品,如果你看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你仍然认为它不过时,因为她的作品游离于现实中那些琐碎的东西,可以说她的作品是超越时空的。程玮的平平淡淡、至真至纯晕染着我。语文教育不就是要还给学生童年的美好与纯真吗?仿佛不经意间,我的课堂开始追求一种真善美相融的情愫。有一天,我终将老去,而程玮在我的童年里却永远年轻。我希望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能住进一位程玮。
作为儿童,他最初看的那样东西,他就会成为那样东西。所以我们给孩子推荐怎样的书显得犹为重要。要培养孩子更高的品质,一定要用经典去浸润我们的孩子。所以希望我们在交流童书的时候,一定要用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用二流三流的作品去浪费孩子的宝贵的童年阅读时光。
我们一起来看这一系列的书(出示:《会跳舞的小星星》、《米兰的秘密花园》、《黑头发的朱丽叶》)这一套书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黑头发的朱丽叶》:讲的是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她们的对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和一位老人的对话,这也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与文化的对话。爱丽丝她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真善美的化身,她在引领着米兰。为什么要写这个散文集呢?程玮是这样说的:写这一系列的书是因为:在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却有一件事情远比孩子的学习更重要,那就是如何与别去相处。哪怕是一个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因为他走出家庭以后,他是属于社会的;走出国门以后,他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现在是一个地球村,我们有许多孩子已经走出国门,但是他要遵守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则。程玮说,在国际上的一些航班上,在巴黎,伦敦,或者是在法兰克福的机场上,经常能遇到很多穿着时髦的亚洲人,不过几乎一眼就分得出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港台、日本人的区别。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如果她走出机舱,她的邻座是一位日本人,或者来自港台的,他们都会向她微笑,或是主动跟她问好,简单交谈几句,这是一个起码的社交礼仪。曾经有一次,程玮的旁边坐着一位小姑娘,很文静,当这个小姑娘要去洗手间时,她就站在程玮的旁边,一句话也不说,程玮知道她是要去洗手间就主动站起来给她让道,等这位小姑娘从洗手间回来时,仍然不说话,只是站在一边,整个过程中,她一言不发。程玮说,我们的孩子是健康的,聪明的,活泼的,也充满着好奇,他们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长大后把他到国外去,她很希望我们这些“小米兰”们能够自信地对这个世界说:“哈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程玮就是想通过这样一套书,告诉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们。
这套书中的话题都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米兰的秘密花园》讲的就是各种礼仪,比如说,你去别人家作客,不要去得太早,约好十点去,你八点去是不礼貌的,因为主人还没有做好准备。作客时怎样递送礼物,怎么敲门,怎么问侯,这些都是在对话中,爱莉丝教米兰的。书中曾写到一个小故事,米兰的姨妈有一次去一个LV的店里买包,进去后她就这个挑挑,那个拿拿,临走的时候她一下子买了五个包,可是店主人从头至尾都是板着面孔的,显得很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当这样东西还在店里,还是属于店主人的,你要拿它要得到店主人的同意才行,要得到允许才行。而且拿的时候要轻拿轻放,不需要的东西退还回去的时候要说声谢谢,这些礼仪,米兰的姨妈都没有做到,因此虽然买了很多东西,但因为她没有尊重别人,所以也没有得到店主的尊重。这里面讲的好像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但是经过程玮一写,你不会觉得俗套,因为她的语言很优雅,给我们娓娓道来。《跳舞的小星星》写的是家庭和父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孩子大了,都有些叛逆,这里面特别写到孩子如何与父母相处。《黑头发的茱莉叶》又是另一个话题,是关于爱情的话题,这本书中以米兰班级阅读和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中轴来探讨了爱情悲剧这个话题。孩子们提出自己对爱情的一些见解,爱莉丝也提出了对爱情的见解。这个少男少女者会向往的话题,在这中国家庭里从来是一个避而不谈的禁忌。
这套书里所谈的虽然是聊天,但它不仅仅是爱莉丝告诉米兰一些礼仪,一些规则,一些对爱情的看法,在对话的同时,米兰也带着中国的文化走向爱莉丝,她们在对话的过程中,米兰告诉爱莉丝孔子说的话,告诉她“梁祝”的爱情故事,包括一些诗歌,这些也让爱莉丝感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意味深长。这种对话虽然是一东一西,一老一小,但她们的对话完全是平等的,是超越国界和年龄的平等。
建议大家可以自己买一套,这是一套很适合女孩子读的书,女孩子看了这本书,她会不知不觉地做一位淑女,会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女孩。
建议大家可以自己买一套,这是一套很适合女孩子读的书,女孩子看了这本书,她会不知不觉地做一位淑女,会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女孩。
Martina-Mm 发表于 2013-6-16 18:46
这句话很有吸引力!我也要去买一套。
IMAG0276_1.jpg (118.58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8
IMAG0267_1.jpg (127.12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1
IMAG0268_1.jpg (120.18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2
IMAG0269_1.jpg (131.41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3
IMAG0272_1.jpg (134.58 KB, 下载次数: 0)
IMAG0273_1.jpg (144.45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5
IMAG0274_1.jpg (121.69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6
IMAG0275_1.jpg (131.28 KB, 下载次数: 0)
米兰7
cupcupi 发表于 2014-3-6 10:29
孩子喜欢还是大人喜欢?
夏月宁静 发表于 2014-3-9 21:12
请问悠悠,你儿子更喜欢这套书还是巜写给孩子看的哲学启蒙书)?你喜欢哪一套?
tombaba 发表于 2014-3-22 09:15
还是算了吧,我买了书,没什么内容,每页一半留白,只有中间有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