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原创】有感于“拿孩子当实验” 袁鸿林 [打印本页]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14 14:42
标题: 【原创】有感于“拿孩子当实验” 袁鸿林
1
在《我教女儿学英语》的帖后,education2008曾批判道:

‘这个人又是一个走火入魔的实例,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实验品,
他所谓“在研究古今中外大量的成才个案后”如何如何无非是看了《卡尔维特的教育》
之类的垃圾。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么重要的问题上毫无科学精神,
竟然要参考这些歪门邪道,而且,这么大胆的把孩子当成实验品!!!

这种人还会受到推崇,真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在这个论坛上的其他帖中,他多次给很多家长罗列的一大罪状,就是指责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
这种说话的口吻,与不少所谓的专家又何其像似乃尔!他们的逻辑就是,我说的是真理、是科学,你们不按我说的去做,就是违背科学,你们用自己的方法来教孩子,就是不负责任地拿孩子做实验,罪莫大焉,——“真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自edu2008宣布“最后一帖”后,本已放弃再提到他,免得被正人君子们讥为缺席审判。但是想到那么多人使用着同一种腔调,慷慨激昂地来指责家长的教育探索,我不免要忍不住出来说几句,尤其是面对这种指责,大家都默然时。

2
我不敢说所有的实验就是科学的探索,但科学探索肯定离不开实验。
科学家做实验,肯定被认为理所当然。
教育家、教育部门乃至任何从教者,在教育上进行实验,好像也未见有人反对。比如很多名为xx实验学校的牌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一挂就是几十年,也未见得就有人出来说有何不妥。
可见在教育这方面,既需要,也是可以做实验的了。
那么,为何就是家长不可以拿自己的孩子来实验?好像也没有看到有关权威的解释。可惜啊,edu2008, 要是你还在,那有多好啊,我一定要追着你请教!

3
既然edu2008已经走了,而且是愤世嫉俗、非常决绝地走了,活该我们这些不该被拯救的家伙,只好自己来思索解答了。
在教育上,有没有绝对的科学和真理?我有点怀疑。
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有学问?我也有点怀疑。
这些教育家的人格比我们伟大?我还是有点怀疑。
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爱孩子?我更有点怀疑。

4
记得曾有人问我:你用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成功了自然好,如果失败了,你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很纳闷: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教育的成功和失败,难道会因为方法或理念的不同而会有不同吗?
记得在浙江卫视的演播厅里,主持人打个比方,说我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有点像一个赌徒时,我曾说: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的学校,天天有学生在失败,难道送孩子去学校的家长都是赌徒吗?
我还说,主流学校在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也不得不进行各种新的实验,那么他们失败的危险性,他们所冒的风险,就一定比我小吗?很难讲!

5
只要家长不盲目,不偏执,在我看来就会比任何人(包括所谓的专家),更有优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也许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比教育家更博学、更专业,但他们有比水更浓的血,有比学校老师接触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情、更多的感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都是由自己的父母直接培养出来、或由自己的亲人直接启蒙的原因。
因此,只要科学还需要实验,只要还允许科学家实验,还允许教育家实验,那么就应当允许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实验。

2005.3.13.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14 18:23
Edu走了,但是问题该讨论的还应该讨论,他回答不了,我姑且越俎代庖,试着回答一下,当然了,我水平很低,不见得能说到点子上,也不能代表Edu的想法,只当维持这个讨论所用吧
huge57+-->引用:huge57 1在《我教女儿学英语》的贴后,education2008曾批判道: ‘这个人又是一个走火入魔的实例,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实验品,他所谓“在研究古今中外大量的成才个案后”如何如何无非是看了《卡尔维特的教育》之类的垃圾。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么重要的问题上毫无科学精神,竟然要参考这些歪门邪道,而且,这么大胆的把孩子当成实验品!!! 这种人还会受到推崇,真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在这个论坛上的其他贴中,他多次给很多家长罗列的一大罪状,就是指责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这种说话的口吻,与不少所谓的专家又何其像似乃尔!他们的逻辑就是,我说的是真理、是科学,你们不按我说的去做,就是违背科学,你们用自己的方法来教孩子,就是不负责任地拿孩子做实验,罪莫大焉,——“真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自edu2008宣布“最后一帖”后,本已放弃再提到他,免得被正人君子们讥为缺席审判。但是想到那么多人使用着同一种腔调,慷慨激昂地来指责家长的教育探索,我不免要忍不住出来说几句,尤其是面对这种指责,大家都默然时。
Edu应该是一个专业人士,算不算专家我不好说,但他和我们作父母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可能有不同之处,这很正常,不能苛求。他谈话的方式,大家都了解,不细说了,但他也非针对所有家长的。
huge57+-->引用:huge57  2我不敢说所有的实验就是科学的探索,但科学探索肯定离不开实验。科学家做实验,肯定被认为理所当然。教育家、教育部门乃至任何从教者,在教育上进行实验,好像也未见有人反对。比如很多名为xx实验学校的牌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一挂就是几十年,也未见得就有人出来说有何不妥。可见在教育这方面,既需要,也是可以做实验的了。那么,为何就是家长不可以拿自己的孩子来实验?好像也没有看到有关权威的解释。可惜啊,edu2008, 要是你还在,那有多好啊,我一定要追着你请教!
关于做实验有两个方面: 我经常看到医院给病人使用他们研制的新药,实际上实在拿病人做实验,病人并不知情。早教也是如此,有些理论是未经验证的,但往往被吹嘘成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甚至给出各种神迹,很多跟风的父母,并不清楚是在用自己的孩子做教育实验,这个和实验学校是有差别的,Edu出来,大喝一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袁博士用自己的孩子做尝试,无疑这种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毕竟要有吃螃蟹的人吗,从大道理上讲,我们没权利说三道四的,就好比我们经常要求美国不要干涉我们的人权一样。可是从小的角度上看,如果我的邻居每天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或者让孩子冲击吉尼斯的极限记录,每天拿石头砸他脑袋,考验忍受能力,作为邻居我们也会出来劝告的。不过要是他没违反法律,估计也不会强迫他停止,但是存在异议是很正常的。
huge57+-->引用:huge57  3既然edu2008已经走了,而且是愤世嫉俗、非常决绝地走了,活该我们这些不该被拯救的家伙,只好自己来思索解答了。在教育上,有没有绝对的科学和真理?我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有学问?我也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的人格比我们伟大?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爱孩子?我更有点怀疑。
教育家眼界会比我们广,我不怀疑教育家材料比较丰富,我不怀疑我自己人格也不会到伟大的地步,我不怀疑真正的教育家关心所有的孩子,而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不怀疑
huge57+-->引用:huge57  4记得曾有人问我:你用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成功了自然好,如果失败了,你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很纳闷: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教育的成功和失败,难道会因为方法或理念的不同而会有不同吗?记得在浙江卫视的演播厅里,主持人打个比方,说我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有点像一个赌徒时,我曾说: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的学校,天天有学生在失败,难道送孩子去学校的家长都是赌徒吗?我还说,主流学校在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也不得不进行各种新的实验,那么他们失败的危险性,他们所冒的风险,就一定比我小吗?很难讲!
孩子的成功和失败,一定是与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直接相关的,这毫无疑问。学校的风险不会没有,但肯定比你的小得多得多
huge57+-->引用:huge57  5只要家长不盲目,不偏执,在我看来就会比任何人(包括所谓的专家),更有优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许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比教育家更博学、更专业,但他们有比水更浓的血,有比学校老师接触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情、更多的感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都是由自己的父母直接培养出来、或由自己的亲人直接启蒙的原因。因此,只要科学还需要实验,只要还允许科学家实验,还允许教育家实验,那么就应当允许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实验。 2005.3.13.
父母的爱毫无疑问,但这种爱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害,这以前就讨论过。你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那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已经画圈批准啦,没有人敢阻拦你了。按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把,走自己的路,管我们说啥呢。
作者: 弹铗长歌    时间: 2005-3-14 19:02
说句实话,我对Edu是个教育工作者,非常怀疑.

原因如下:

1:综观国内外的教育科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没有一个国家把那种教育方法写入国策的,全是把各类教育科学综合后再提出个标准.而且教育是个很动态的科学,绝对是个因时,地,人,当时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一种科学.而他竟没认识到这点.

2:他推荐的教育方法简直是刻舟求剑!!!他知道蒙台硕利收费是多少吗?他知道喔及商收费是多少吗?还有其他的他推崇的教育方法.而且这类西方传来的早教方法,不仅对建校资本要求非常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他这么推荐有意义吗?而且这些西化的早教法硬伤也很多,比方说,人文教育不够,太注重实效.这也就是西方犯罪率高的根本.

3:个人认为:做为当今中国的早教科学研究工作者,全是不合格的.因为至今为止就没有一个早教科学者就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提出一个有效的早教方法.(述我迟陋,至今未闻).到是很多关心早教的家长,就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少办法.有名的比如:周宏.

连这些基本点他都没找准,只会在一个论坛里大放撅词,他不感到可悲吗?

PS:不说了,再说了自己都郁闷.
作者: 康乐妈妈    时间: 2005-3-14 19:26
(引用自huge75)尤其是面对这种指责,大家都默然时。

我需要好多的时间去和我的“试验品”在一起,和这么一没有任何育儿经验的所谓专家辩论实在是浪费时间。衡量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父母的唯一条件就是我的孩子是不是在快乐健康的进步着。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5-3-14 19:30
把我写在Donman大家谈中的文章转贴在这里,作为一种回应。还是那句话,一块田闲置在那里,并不是你就给了它自由,就给了它快乐。到秋天的时候,天地自然不会说话,可是你的孩子会!
我之所以说伟大的妈妈,而没有说爸爸,是因为我认为父亲和母亲是不一样的。:)何况父母以为的人。英文里说,抱着宝贝的手抱着世界,怀里抱着没有抱着宝贝,说出来话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不为父母,决不能体察。


写给rainbow 和各位伟大的妈妈

--------------------------------------------------------------------------------

我是上一周因为搜双语养育偶然发现这里的,之后就好几个晚上都呆在这里恶补以前的课。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已经不错,女儿田田现在一岁5个月已经认识几百个字,我也给她写了几本书--自制书,卡片也作了很多。英文也还行,什么“Give mum a tomato”之类的都懂,已经让她奶奶觉得不得了了。但是我来到了这里,才知道有理论就是不一样。自己以为对孩子的上心,其实还差得很远。
怀孕以后,我也开始自以为系统的胎教,但是只看了一本书中一个日本母亲的文章,似乎也听说过杜曼,但是居然就认为那大概就是商业炒作或是什么。结果是田田错过了宝贵的一年半时间。这中间,我当然从她出生就在早教,而且很多方法和杜曼的不谋而合,可是那是随意的,不是胸有成竹的,我自己数学不好,就根本没有想到教她,还主观地认为,数学应该大一点才学,觉得到她3岁把她送到一个珠算班就好了。这两天看了里仁的文章,简直让我吓出了一身冷汗!3岁,那简直正好是一个分水岭啊。
这让我进一步反省一个作母亲应有的胸怀。我们教育孩子要虚心,可是我们却常常自以为是;我们教育孩子要积极吸纳新东西,可是我们自己却有那么多的成见。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孩子一样进步飞速?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已经不再是海绵,一眼都没有看,就想当然地认为,没什么高明吧,要高明,不是早就天下风行了吗?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变成神童了吗?可是,我们忘了,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武之地。别人这么想,可以,可是作为母亲,受害的就是你臂弯中的孩子!!!
这些天,我收获特别大,我学到了DOMAN的方法,知道怎样更好地做自制书,了解怎么快快开始教女儿数学,但是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群如此伟大的母亲,从而让我好好反省自己已经习见不察的一些思维定式。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居然是在给田田浏览东西的时候,让我想到这个问题。是啊,古人说虚怀若谷。如果你的心是个满满的杯子,那你还怎么来装新的东西呢。做母亲的,已经不能再接纳新东西,孩子的早期教育可想而知了。孩子的眼睛望着妈妈啊!
我常和先生说:如果我们是一个农民,我们绝不敢错过一个节气,对于孩子这块田,我们就敢,我们就敢把放任自流称作顺其自然。什么是自然,该播种的时候播种,那才是自然!如果我们是农民,我们听说邻家有了好方法,我们一定想方设法去取经,可是我们听人家讲有好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怀疑。虽然我们初为父母,但是似乎我们关心孩子该吃哪个牌子的奶粉比关心她该得到怎样的0岁教育来得迫切。比方我自己,做了一点点,就觉得已经不--错--了。看看同同妈、杰杰妈的书,我才知道自己其实偷了太多的懒。还想:要平常心,要平和,要顺其自然。
其实我们给孩子的同时,孩子给我们也很多,比方田田。没有她,我不会把三字经和弟子规、老子从头背下来,不会持续不断地说英文,她现在还不会说话,其实是她给我提供了放心大胆练习口语的机会,没有她我不会去接触让我头痛的数学,让后还要试着让它有趣。没有她,我更不会来到这里,也没有反省自己的机会。
杰杰妈、同同妈、love和所有的这里的好妈妈,让我特别感动。我特别能理解这些母亲的心。自己的孩子进步了,觉得这么好,就特别想让更多的孩子也这么好。真的,做母亲以后,我发现我不能看有小孩子哭的电影场面。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好像一下子爱上了所有的孩子了。在我下载同同的书、杰杰的书时,觉得这些孩子是这么可爱。19个月的同同坐在沙发上,如此地专注。妈妈们有了好的经验,就希望分享。这中间的喜悦、急切,不作母亲的,很难去体察,有时会误认为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吧?对这些看法,笑笑就好了,不必太在意。人本来就是这样,处境不同,立场也不一样。自己的孩子好,希望别人的宝宝也好,这怎么是炫耀呢。(如果是,我只希望炫耀地更具体一些,比方宝宝在哪个阶段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其实都是以后的妈妈可以参考的。)但是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的一下子就明白了你们的苦心,她们可能只打了“谢谢”两个字,就忙着用你的方法教育孩子了。你们的帖子,不就是给这些人看的吗?她们看了,开始做了。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和你有缘的宝宝,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因此,杰杰妈,千万不要离开,这里的很多妈妈,和将要来这里的更多的妈妈需要像你这样聪明又无私的母亲。

补充一句同样需要袁先生这样智慧而无私的父亲!
作者: 萌芽    时间: 2005-3-14 19:50
引用:只要家长不盲目,不偏执,在我看来就会比任何人(包括所谓的专家),更有优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许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比教育家更博学、更专业,但他们有比水更浓的血,有比学校老师接触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情、更多的感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都是由自己的父母直接培养出来、或由自己的亲人直接启蒙的原因。
因此,只要科学还需要实验,只要还允许科学家实验,还允许教育家实验,那么就应当允许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实验。

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比任何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孩子而言,家长才是最优秀的老师.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3-14 20:25
缺席审判已经开始了吗?

所有关于人的试验必须是通过了当事人许可,并必须明确告知可能的后果。而孩子的判断能力有限,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慎重。

而某些人所鼓吹的各种各样的早教天才方法,非但拿不出真正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处处充满夸大其词、以欺骗孩子的父母。

开脑戒毒现在还在试验阶段,而在中国,就有人敢狂吹疗效显著、决无副作用,非但不给志愿者任何报酬,反而收取高额手术费。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3-14 21:01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都是由自己的父母直接培养出来、或由自己的亲人直接启蒙的原因”

     天才教育是金字塔状模式,需要很大的失败做实验基础,就国家社会来说,在庞大的传统教育之外以一部分家庭为实验来获得个别天才是个可以承受的好事,但是家长一定要有个思想准备,毕竟失败的是绝大多数,不然也就不是天才了。而且这样的失败对孩子来讲可能比普通教育的孩子伤痛更大。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眼下的顺利很难预测将来结果。毕竟一些辉煌的童星在长大后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也是可以看到的。这个问题很难说的,看家长自己把握了。
作者: shiyilang    时间: 2005-3-14 21:26
弹铗长歌+-->引用:弹铗长歌 说句实话,我对Edu是个教育工作者,非常怀疑.

原因如下:

1:综观国内外的教育科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没有一个国家把那种教育方法写入国策的,全是把各类教育科学综合后再提出个标准.而且教育是个很动态的科学,绝对是个因时,地,人,当时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一种科学.而他竟没认识到这点.

2:他推荐的教育方法简直是刻舟求剑!!!他知道蒙台硕利收费是多少吗?他知道喔及商收费是多少吗?还有其他的他推崇的教育方法.而且这类西方传来的早教方法,不仅对建校资本要求非常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他这么推荐有意义吗?而且这些西化的早教法硬伤也很多,比方说,人文教育不够,太注重实效.这也就是西方犯罪率高的根本.

3:个人认为:做为当今中国的早教科学研究工作者,全是不合格的.因为至今为止就没有一个早教科学者就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提出一个有效的早教方法.(述我迟陋,至今未闻).到是很多关心早教的家长,就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少办法.有名的比如:周宏.

连这些基本点他都没找准,只会在一个论坛里大放撅词,他不感到可悲吗?

PS:不说了,再说了自己都郁闷.

说你水平低你偏不信。就你这段话就充满了无知和偏见。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edu不在,我试着批两句吧。
你说“教育是个很动态的科学”这句话就是外行。教育不是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门典型的偏人文的学科。在国外,教育学地位低,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教育不是一门科学,不妨碍教育学者要有科学精神。  <img src='images/smiles/cool.gif' smilietext=':cool:'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 />   

你说edu推荐的方法昂贵,这纯粹是不懂装懂的乱说。edu推荐的是方法,不是幼儿园,
你不可能完全照某种方法去做,但起码可以汲取其精神与精粹。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你说的第三点充分显示出你的无知。前半句懒得驳你,等你多看点书之后自己就明白了,
后半句的无知简直让人惊诧,那个周宏总结的什么赏识教育那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吗?  <img src='images/smiles/confused.gif' smilietext=':confuse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nfused:' />   
那至多算一种教育理念。而且在国外也是争议非常多的教育理念。理念你懂吗?理念不是
规律,所以上升不到教育理论。赏识教育这个理念只有跟那种严加管教的观念相对才有
意义。在西方出现赏识教育部分是因为基督教传统认为孩子天生有罪,所以要通过严加
管教除去其身上的罪孽。  <img src='images/smiles/cool.gif' smilietext=':cool:'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ol:' />   在中国,赏识教育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中国父母已经溺爱自己
的孩子不得了了,还在这里谈赏识,真是一种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  <img src='images/smiles/eek.gif' smilietext=':eek:'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eek:' />   
周宏的赏识教育是典型的商业炒做,这样的东西你也相信?  <img src='images/smiles/confused.gif' smilietext=':confuse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nfused:' />   
何况那个周婷婷疑点多多。一个北师大教授亲眼见过周婷婷,她的发音含混不清,
他很怀疑这个女孩是否真的能够拿到大学文凭。而且现在周婷婷已经不知去向。据说
她到美国去读硕士,可具体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这些疑点早就引起大家的注意,
只是因为周婷婷是残疾人,大家觉得没必要那么较真。这个事情也就鲜有人质疑。
跟你费这些口舌真是浪费时间,就你这点水平还要跟edu叫板?回家补补ABC再出来混吧。
作者: 弹铗长歌    时间: 2005-3-14 22:29
呵,呵~~~~又蹿出来了.

说明你落伍了吧!我虽说不是业内人士,也知道以前教育理论期刊就“教育”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就展开了一场争论。论点之一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论点之二:教育不是一门科学,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论点之三:教育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而诸如此类的其它学术争议也很热闹,颇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也就像心理学是不是科学一样喋喋不休,这有意义吗?周易有一句话叫做群龙无首,你不妨理解一下它的真正涵义。群龙无首,方天地祥和。有的观点可以争论,当争论已无规范的,可操作的良性局面后,那就不争不论了吧,就用时间来证明我们的看法孰对孰错!

其二,西方的方法真的不昂贵吗?就我所知,最差的蒙氏教育也需要一个教育学的大专生培训二三个月才能上岗,你要求家长看了那么一两本书就会蒙氏教育那么些东西,而且在没有那么特定教具的情况下,不是刻舟求剑又是什么?让家长取其精神与精粹,未免把家长看成神了吧?

最后,我都不想说什么了。是不是-----也许这个论坛的家长听到过中国教育界有什么高山仰止的好办法啊?关于周宏吗?个人还看到他的书好好的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其实这些问号也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当然咯,当我走在街上,一条狗立刻冲着我狂吠,其实不必一定要认真,并强迫它象我们道歉的。
  
Ps:别打那么些小脸,看着累.
作者: shiyilang    时间: 2005-3-14 23:14
关于周宏吗?个人还看到他的书好好的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

想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你的脑子真够乱的。。。。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作者: shiyilang    时间: 2005-3-14 23:15
关于周宏吗?个人还看到他的书好好的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
——————————————————
这句话想说明什么问题?能说明什么问题?个人觉得你的脑子真够乱的。。。。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从今天起不在跟你浪费时间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15 00:47
弹铗长歌+-->引用:弹铗长歌 呵,呵~~~~又蹿出来了. 其二,西方的方法真的不昂贵吗?就我所知,最差的蒙氏教育也需要一个教育学的大专生培训二三个月才能上岗,你要求家长看了那么一两本书就会蒙氏教育那么些东西,而且在没有那么特定教具的情况下,不是刻舟求剑又是什么?让家长取其精神与精粹,未免把家长看成神了吧?
至少这说明了人家国外对孩子负责的精神,不象我们的人,那几本破古书让孩子背就叫早期教育了。中国人,穷惯了,最擅长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把戏骗人。
作者: pharmacist    时间: 2005-3-15 07:17
有史以来中国的父母就对孩子有很多权利的。

当年“赵氏孤儿”成就了程婴的“忠”,“埋儿奉母”成就了郭巨的“孝”。这两位都落了千古美名,可惜受益的只有大人,孩子是受害者。

希望这次“拿孩子当实验”不但大人可以成就功名,孩子也能够从中得益。
作者: wdd1001    时间: 2005-3-15 08:39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如何教育他都是自己父母的事。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整个社会的,这就太虚伪了点。
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我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思考。
但你为无权指责他人父母。
作者: 逸飞    时间: 2005-3-15 09:14
wdd1001+-->引用:wdd1001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如何教育他都是自己父母的事。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整个社会的,这就太虚伪了点。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我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思考。但你为无权指责他人父母。
实际上孩子就是整个社会的,这个怎么虚伪了?除非你的小孩将来准备过与世隔绝的生活。
作者: 天地英雄    时间: 2005-3-15 11:02
wdd1001+-->引用:wdd1001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如何教育他都是自己父母的事。........
如何教育不关孩子的事?因为是孩子就不当人看?
作者: 可口可乐    时间: 2005-3-15 11:08
看大家谈得这么激,想小声对大家说声:
“别一直站在大人的立场,还是多想想孩子需要什么?”


大家在这里说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早期家庭教育吧?那些家长们以为有了孩子就能成为或准备成为早期教育专家,是根本不可能。
作者: 弹铗长歌    时间: 2005-3-15 21:07
11楼的shiyilang ,和你说.

这说明了国家没查禁他,能说明他也是一种学说.虽然我个人也认为做为一种方法很不严谨.而且周弘的文笔很差.但是你想过吗?现在不是周弘太多,而是太少.如果有N个象周弘那样的张弘,李弘,王弘~~~出现,有更多的相对而言知识很丰富的家长出现,那么会没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蒙态梭利吗?

当然,周弘的出现也侧面反应了中国少儿早教研究人员的不作为和无能.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再说了,中国的早教研究人员只会引进外国那些又贵,又不附合我国国情的西式早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好处吗?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18 09:46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领域,即便你是百分白的实证科学,但你面对活生生的某个具体对象时,你还是不知所措。还是必须借助实践经验,并结合个案予以调整和探索。有位朋友说得好:

如果说拿孩子做试验品,我想每个家长都会觉得自己就是拿孩子做试验品。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生下来时,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任何经验,不断地摸索,实践,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永远都记得孩子小时候我闹的一些笑话:由于拘泥于书本,我严格按照书本中每3个小时给孩子喂一次奶,孩子总哭也不睡长觉,体重增长也慢,直到2个月后有人告诉我说孩子是饿的。孩子满月之前总拉肚子,忽然有一天,孩子连续7天没排大便,我恍惚觉得是正常的,可是孩子爸爸对我说:“如果你连续7天不排便你会怎么样?”我想了想也是,就买了开塞露给孩子用上了……想到这些,直到现在我都脸红。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拿孩子做试验,无时无处……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2&skin=0&page=1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3-18 13:15
>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拿孩子做试验
不要混淆了概念。

所反对的“拿孩子当试验”是反对那些听从某些广告骗子的所谓的自称是科学的或者自称是科学管不着的莫名其妙的教育方法的父母的行为。

作为普通的父母,可以说,我就是这么教孩子,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中,别人管不了。

作为盈利机构,鼓吹未经证实的教育方法非常有效是欺骗行为!
作者: 博客    时间: 2005-3-22 12:15
huge57+-->引用:huge57  3既然edu2008已经走了,而且是愤世嫉俗、非常决绝地走了,活该我们这些不该被拯救的家伙,只好自己来思索解答了。在教育上,有没有绝对的科学和真理?我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有学问?我也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的人格比我们伟大?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爱孩子?我更有点怀疑。 2005.3.13.
edu2008并没有走得很远,2008年之前肯定还会冒出来的。他在看,在等待厚积薄发。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3 20:46
拿未成年人做试验很不道德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4 15:00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拿未成年人做试验很不道德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试验是指什么。

但我们在讨论的是教育实验。我知道,被现在不少人认同,并被当作主流或正宗的如杜威、蒙台梭里等,当初也作为非主流的教育思潮办过实验学校。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现在我国的学校也隔若干年,就要来实验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他们拿的也多为未成年人。

我所争的只是:只要学校还在试验,教育者还在试验,那么家长也就同样具有这样的权利,如果说不是更多的话。

这里没有必要空喊口号,道德与否的空喊,除了虚伪与空白不会有更多其它什么。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4 20:15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4 22:05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1.先谈孩子的选折权:我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把她从幼儿园领回来,以及不再考虑进现在的学校,正是按孩子有权选择的角度作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我,如果女儿以后改变想法,愿意进学校,我会如何处置。我的答复:那就让她去试一下,如果合适就留在哪里,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回来。

2.离开学校就一定不正常吗?请读一下我谈美国家庭学校的帖字:[原创]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d=3102&id=25807)

3.不少父母送孩子去学校实在是一种无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式肯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讲,目前我国这样同一单调、缺乏个性的教育,如同用一个磨具生产标准件式的教育,才是既不科学也不道德的。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4 22:41
我说孩子的选择权,指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而不是让幼儿来代替你行使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力。在丰富的教育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全社会共享的条件下,个性化的教育还只是个梦想,这不是买几个有名的课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你若不能在少儿时期给孩子各方面打一个完整的基础,她的可能性自然会受到局限。没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权从何谈起?你一再谈到女儿“不适合”幼儿园,不适合“学校”的问题,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难道等孩子长大成人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的时候,你还能再为她构筑一个“乌托邦”吗?所谓个性是建立于基础之上的,残缺、偏颇的教育不等于个性的教育。边缘化也不等同于多元化。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4 23:25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我说孩子的选择权,指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而不是让幼儿来代替你行使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力。在丰富的教育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全社会共享的条件下,个性化的教育还只是个梦想,这不是买几个有名的课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你若不能在少儿时期给孩子各方面打一个完整的基础,她的可能性自然会受到局限。没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权从何谈起?你一再谈到女儿“不适合”幼儿园,不适合“学校”的问题,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难道等孩子长大成人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的时候,你还能再为她构筑一个“乌托邦”吗?所谓个性是建立于基础之上的,残缺、偏颇的教育不等于个性的教育。边缘化也不等同于多元化。

1."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长成之后是多大?如果是成年以后的,不必讨论,法律已经赋予他权利;我认为即使幼儿或少年时期,也应当尊重他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逃避教育,而是有权利选择更好更有个性化的教育。

2.“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面看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在孩子心理发育还未能准备好时(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很大),并用强迫的方式使之适应,其结果就会扭曲幼儿的心理。

3.不去学校不等于基础差或知识残缺,更不等同于边缘化。美国的家庭教育已提供了最好的回答。根据美国的数据,家庭学校的孩子远比去学校的孩子更多地完成高等教育,而前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反而比后者高,所谓边缘化的忧虑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4 23:48
我一再说,选择权你是要先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当她还只有部分认知能力的时候,你让她来选择就是陷害她。

养孩子不是发豆芽,你那个心理发育是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的。

如果你提到的那个家庭学校的结论确凿,美国很快就会取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再浪费纳税人的钱。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5 00:11
“我一再说,选择权你是要先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当她还只有部分认知能力的时候,你让她来选择就是陷害她。”

——幼儿永远只有部分的认知能力,所以“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更本无从谈起。
尊重的意思,就是在考虑了幼儿的倾向后,监护人应当进行理智的判断。并不是不负责任。

“养孩子不是发豆芽,你那个心理发育是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的。”

——你如果了解了我已采取的教育方式——现代私塾,我想你不会做出这种判断。

“如果你提到的那个家庭学校的结论确凿,美国很快就会取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再浪费纳税人的钱。”
——如果你多疑,如果能看英语,就用homeschooling在google上自己查了。但美国人不会取消他的中小学校,因为多样化更为合理吧。倒是有人已经提出给不去学校的家庭学校家庭给与退税。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25 00:31
huge57+-->引用:huge57  我所争的只是:只要学校还在试验,教育者还在试验,那么家长也就同样具有这样的权利,如果说不是更多的话。
那你是不是还应该说:只要医学院还在拿人体做解剖,那我也有权找一个人剖一剖。 没人反对你做实验,那是你个体的事情,但不可以把它社会化,你非要说这种私塾是教育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这可就是夸大其词,不负责任了。 学校在做实验,你也在做实验,同样叫实验可是差别就太大了。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而你仅仅是有着理想的个体,你能保证数理化英文史地他全能教么? 所以不要使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的,这就好比飞机制造厂制造飞机,一些农民也制造飞机,都叫制造飞机,那制造出来的是同样的产品么?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5 00:50
jerryhao+-->引用:jerryhao 那你是不是还应该说:只要医学院还在拿人体做解剖,那我也有权找一个人剖一剖。
没人反对你做实验,那是你个体的事情,但不可以把它社会化,你非要说这种私塾是教育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这可就是夸大其词,不负责任了。
学校在做实验,你也在做实验,同样叫实验可是差别就太大了。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而你仅仅是有着理想的个体,你能保证数理化英文史地他全能教么?
所以不要使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的,这就好比飞机制造厂制造飞机,一些农民也制造飞机,都叫制造飞机,那制造出来的是同样的产品么?

美国的家庭学校不仅社会化,而且国际化了。中国的私塾源远流长,目前想把他现代化的,我想已不是我个人的想法,实践中也不乏个案。学校有其所长也有期所短,在务实的美国,学校已经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向家庭学校学习。只是他们到底能学到多少还不好说,因为有体制的制约,就如同在中国一样。

明眼人可以看出,是谁在用不合适的比喻来偷换概念,在此就不想多费笔墨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25 01:06
huge57+-->引用:huge57 美国的家庭学校不仅社会化,而且国际化了。中国的私塾源远流长,目前想把他现代化的,我想已不是我个人的想法,实践中也不乏个案。学校有其所长也有期所短,在务实的美国,学校已经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向家庭学校学习。只是他们到底能学到多少还不好说,因为有体制的制约,就如同在中国一样。 明眼人可以看出,是谁在用不合适的比喻来偷换概念,在此就不想多费笔墨了。
尽管你是博士,我是草民,但我还是不得不指出比喻和偷换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 如果你认为第一句话可笑,确实是因为比喻(类推)正是因为你那句“只要学校还在试验,教育者还在试验,那么家长也就同样具有这样的权利”话可笑才类推出来的。 你非要把自己的私塾实验和学校教学实验等同起来,这两个实验无论从内容、方式、结果都没可比性,不是偷换了概念是什么。我知道这种手法在中国的无良商人中,是一种很普遍的手法,但不适合于儿童教育。
作者: 姜枫    时间: 2005-3-25 01:06
huge57+-->引用:huge57 美国的家庭学校不仅社会化,而且国际化了。中国的私塾源远流长,目前想把他现代化的,我想已不是我个人的想法,实践中也不乏个案。学校有其所长也有期所短,在务实的美国,学校已经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向家庭学校学习。只是他们到底能学到多少还不好说,因为有体制的制约,就如同在中国一样。

明眼人可以看出,是谁在用不合适的比喻来偷换概念,在此就不想多费笔墨了。

家庭学校跟家庭实验室是两回事。形式和内容是两回事。没人管你在家教育孩子还是在学校,
让人比较反感的是你一心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5 01:35
姜枫+-->引用:姜枫 家庭学校跟家庭实验室是两回事。形式和内容是两回事。没人管你在家教育孩子还是在学校,
让人比较反感的是你一心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

我的个性化超前教育理念算不算“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暂且勿论。

但即便是培养神童,也应该是可以讨论研究的范围。
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就是来点神童或天才教育,有什麽不好?
比如,对少数热衷于Doman方式或其他什麽方式,来培养孩子,希望能培养出一些神童式的孩子,我觉得也应当可以允许。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些神童或天才应该是好事。有什麽好反对?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吧!

当然也不要都去搞神童或天才教育,因为毕竟天才是少数,而且光靠后天培养也不成,因为实证科学已经证明了遗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个我是相信的。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6 01:01
huge57+-->引用:huge57 我的个性化超前教育理念算不算“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暂且勿论。

但即便是培养神童,也应该是可以讨论研究的范围。
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就是<B>来点神童或天才教育,有什麽不好</B>?
比如,对少数热衷于Doman方式或其他什麽方式,来培养孩子,希望能培养出一些神童式的孩子,我觉得也应当可以允许。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些神童或天才应该是好事。有什麽好反对?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吧!

当然也不要都去搞神童或天才教育,因为<B>毕竟天才是少数,而且光靠后天培养也不成</B>,因为实证科学已经证明了遗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个我是相信的。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26 02:26
“根据美国的数据,家庭学校的孩子远比去学校的孩子更多地完成高等教育,而前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反而比后者高,所谓边缘化的忧虑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 姜枫    时间: 2005-3-26 19:10
huge57+-->引用:huge57 我的个性化超前教育理念算不算“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暂且勿论。

但即便是培养神童,也应该是可以讨论研究的范围。
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就是来点神童或天才教育,有什麽不好?
比如,对少数热衷于Doman方式或其他什麽方式,来培养孩子,希望能培养出一些神童式的孩子,我觉得也应当可以允许。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些神童或天才应该是好事。有什麽好反对?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吧!

当然也不要都去搞神童或天才教育,因为毕竟天才是少数,而且光靠后天培养也不成,因为实证科学已经证明了遗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个我是相信的。

神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神童来自天赋,后天培养得当能够让神童发展更好。
但普通孩子,没有神童天赋的孩子,你硬要他成为人造神童,最后的结果就是毁了孩子。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3-26 21:25
姜枫+-->引用:姜枫 神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神童来自天赋,后天培养得当能够让神童发展更好。
但普通孩子,没有神童天赋的孩子,你硬要他成为人造神童,最后的结果就是毁了孩子。


我曾再三说,我不反对搞点神童教育或天才教育。理由我也说得很清楚,中国这么大,不出一点天才,也不正常。而任何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良好教育,他会有缺陷,甚至还会夭折。而且,天才儿童的培养方法,总结得好,对普通孩子的教育也有借鉴作用。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也”。我只说搞一点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都去搞,更不要硬搞。

至于我现在搞的,根本不沾天才教育的边,充其量比较注意超前而已。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26 22:08
hahaha 没必要这么深究了,其实袁博士开始也就是女儿不适应幼儿园,自己教教她,后来一想教一个也是教,不如再多教几个,也可以收几份束脩,仅此而已。

说英语角也好、补习班也好、私塾也好、HomeSchooling也好、民办教育也好、解决农民读书也好、培养天才也好、个性化教育也好,其实袁博士都沾点边,又什么都不是,所以非要问袁博士是什么目的,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算一种尝试把,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也请各位莫要过于认真了。
作者: 姜枫    时间: 2005-3-27 13:48
huge57+-->引用:huge57 我曾再三说,我不反对搞点神童教育或天才教育。理由我也说得很清楚,中国这么大,不出一点天才,也不正常。而任何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良好教育,他会有缺陷,甚至还会夭折。而且,天才儿童的培养方法,总结得好,对普通孩子的教育也有借鉴作用。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也”。我只说搞一点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都去搞,更不要硬搞。

至于我现在搞的,根本不沾天才教育的边,充其量比较注意超前而已。

我觉得你这个博士实在让人感到有点蹊跷。基本的逻辑你应该懂吧。
对天赋极高儿童的教育并非什么比普通教育更“好”的教育,而是适合那种天赋极高者的教育。
怎么能说“取法乎上,得其中也”????我看说成东施效颦更为恰当一些。
作者: 姜枫    时间: 2005-3-27 13:49
jerryhao+-->引用:jerryhao hahaha 没必要这么深究了,其实袁博士开始也就是女儿不适应幼儿园,自己教教她,后来一想教一个也是教,不如再多教几个,也可以收几份束脩,仅此而已。

说英语角也好、补习班也好、私塾也好、HomeSchooling也好、民办教育也好、解决农民读书也好、培养天才也好、个性化教育也好,其实袁博士都沾点边,又什么都不是,所以非要问袁博士是什么目的,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算一种尝试把,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也请各位莫要过于认真了。

他的脑袋很糊涂,仗着自己读了点书,把各种理论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就往筐里塞。
作者: zzhhww123    时间: 2005-3-29 10:52
楼主确实是落伍了
作者: joyce_zhou    时间: 2005-3-31 14:46
jerryhao+-->引用:jerryhao hahaha 没必要这么深究了,其实袁博士开始也就是女儿不适应幼儿园,自己教教她,后来一想教一个也是教,不如再多教几个,也可以收几份束脩,仅此而已。

说英语角也好、补习班也好、私塾也好、HomeSchooling也好、民办教育也好、解决农民读书也好、培养天才也好、个性化教育也好,其实袁博士都沾点边,又什么都不是,所以非要问袁博士是什么目的,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算一种尝试把,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也请各位莫要过于认真了。

小孩刚开始不适应幼儿园的非常多,我女儿也是。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我女儿在幼儿园哭了一个多月后,终于适应了,而且越来越喜欢,因为那儿有很多玩具,有不少活动,还有跟她一样大小的朋友。我也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邻居的孩子也是因为不适应,就找了保姆在家里呆,孩子觉得无聊,现在成天要求上学。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1-28 12:37
袁老师的好帖顶起来。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