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最后一贴:再谈我的教育观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3-10 16:17
标题: 最后一贴:再谈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是保守偏自然的。这是指早期教育方面,
早期教育是新生事物,在美国流行是因为对于很多父母漠视孩子的纠偏。
而实际上,在中国,家长们不仅极少漠视孩子,甚至有过度宠爱之嫌。

所以,早期教育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用处,实际上疑点多多。
即便大家公认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究竟如何操作,怎样进行,
争议实在太多,简单的一个如何惩罚孩子,要不要惩罚孩子的问题
就让大家争论不休。

国外有一般叫教养神话的书专门谈到,实际上决定孩子个性的并非
父母的养育,而是基因以及同伴的因素。

这些理论看多了,不免让人感到晕头转向。所以,教育孩子如果
上升到主义-信仰-迷信就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因为教育
孩子还是以问题为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平平安安的
度过童年。

我在这里发现,许多父母不必补爱孩子这一课,但需补哲学这一课。
比如经常有人称自己的孩子3岁前表现出神奇之处。比如记忆英语
单词等等速度又快又好。实际上,按照发展的观点,父母应该想想,
这种神奇是不是会在孩子长大后消失呢?如果孩子的神奇不消失,
这个世界上会有多少天才?那真像有些人大肆宣传的那样,人人都
是天才,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了。可实际上,这世界上天才少的可
怜。

除了发展的观点,还要有历史的观点。我从事研究后发现,我们容易
夸大自我的感受。比如,有了一个idea,就以为这是全世界第一个
想到的。可实际上,你的想法大多数别人可能已经想到了,只是你
不知道而已。对于孩子的观察也一样,孩子的某个表现有点不寻常,
就惊呼孩子有天才。可实际上,这种表现可能其他孩子,或者以往历史
上的其他孩子也有,他们后来都湮没无闻,所以这种表现并不能说明
什么问题。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未来
寄语无限大的期望。实际上,你不承认不行,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宿命
的。你可能投入无限多的精力,最后孩子可能走上邪路。这样的例子
不胜枚举。而许多甚至对孩子偏自然主义的父母,最后甚至能收获伟大
人物。因为偏自然的态度可能恰恰使孩子早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但是,这里面又有宿命的成分,自然主义能够使一些有天生禀赋的人
自我教育,但另外一些无天生禀赋的人也许会就此平庸甚至也会走上邪路。

我在研究中经常感叹,如果世界上真有万能的教育法就好了。或者有无比
强大的脑电波仪器,能够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也许将来,随着技术
的发展会产生这些东西,但是起码现在还没有这种东西。

人类虽然奋力抵抗宿命,但宿命往往是无法抗拒的。
为了防止对孩子寄予过高希望,日后过于失望,我建议父母在养育孩子的
同时不忘自身的发展,进步。那种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的做法无疑是有问题
的。如果你真爱孩子,你自己强大起来往往比孩子强大起来更加具有可预见性。

在以前的帖子中,有的帖子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为了防止误伤,有很多我已删去。
早教近期并非我的主要研究课题,我下步将集中精力做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
由于没有时间过多关注早教这个领域。所以,只好暂时离开这里。
希望我的来去给大家留下尽可能美好一点的回忆。
作者: zgl    时间: 2005-3-10 16:23
还是感谢你的到来啊,就如这篇帖子一样,许多观念都是非常有益的,也祝你以后多出研究成果,多来这里交流心得...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5-3-10 16:28
感谢您的真知灼见,有空常来炮轰一下,不同的声音很好。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10 16:36
这篇写得好,有理有据,大家可以思考
作者: 棠棠妈    时间: 2005-3-10 16:49
你以前的贴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谢谢你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3-10 16:59
education2008,不会吧?你???

一直感觉你是个能坚持自己看法的人,所以我无法理解你为何删掉以前的帖子!!留着又有何妨??这都是历史啊!!该伤害的就得伤害(某些一心只想商业目的的人),另外那些人只是对你的说话语气有看法或者因育儿观念不同有争鸣而已,可你怎么给人的感觉像是个斗败的鸡呢???

鲁迅老人家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鲜血(后面的忘了)……
你这还没有流血呢,就跑了??
我还在我们青岛新闻网的育儿论坛好一阵给你造名声呢,我们那儿好多人都开始关注你,而你!!

真是,郁闷!!
14
作者: lljjnn    时间: 2005-3-10 17:00
喜欢你的帖子.希望能经常和大家谈谈你的看法.为了孩子们,为了你钟爱的事业.05
作者: gaohua    时间: 2005-3-10 17:12
教育孩子还是以问题为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平平安安的度过童年。                同意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10 20:44
极力宣扬科学精神的楼主最后回归“宿命论”,牛顿、爱因斯坦最后也都信奉了无处不在的“神”。难道科学就像“孙悟空”,翻多少个筋斗也逃不出“宗教”的“手心”?在自然面前,人,人的智力,人类的“科学”是何等渺小,让我们深深地敬畏大自然的造化吧!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3-10 21:36
支持楼主,我们这个社会就喜欢造神,什么哈佛女孩,被商业利益打扮的跟普渡孩子与家长的观音姐姐一样,那有这样的放之四海的套路.
作者: 弹铗长歌    时间: 2005-3-10 21:44
education2008,知道我为什么讨厌你吗?

因为你一直颇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以一个教育专家的身份来指手画脚.

何必呢?来的都是普通家长,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丽的未来而来.

是的,不为什么.就是为了爱!!!为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自豪的家长.

虽说你的观点也不无参考之处,但是你锐气的言辞很伤人.

而且没有万能绝对的教育法和绝对的理论之前,你的说法真的很真理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天你的文字很平淡,也很从容.如果你一直以这种心态来这个论坛,我想我会很尊重你的.
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甚至于可以称呼你一声老师,毕竟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家长.

别的不多说了.------去留随意,扁舟草帽,未必不是一种潇洒人生.

只想说一句:走好!!!

ps:以前你写的文章,我看了N遍,都没看明白在写什么.(不算转贴)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3-10 22:36
jerryhao+-->引用:jerryhao 这篇写得好,有理有据,大家可以思考
是的,EDU讲道理,有真性情,这是和一些同志最大的不同点.  "比如经常有人称自己的孩子3岁前表现出神奇之处。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等等速度又快又好。实际上,按照发展的观点,父母应该想想,这种神奇是不是会在孩子长大后消失呢?如果孩子的神奇不消失,这个世界上会有多少天才?那真像有些人大肆宣传的那样,人人都是天才,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了。可实际上,这世界上天才少的可怜。" 孩子有些能力很是让人赞叹,但长大后却很平常.因此我常常猜想,幼儿时期的能力是否能顺利地向成人能力兼容与过渡\转变,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表现.  "人类虽然奋力抵抗宿命,但宿命往往是无法抗拒的。"这句尤为漂亮!改变宿命不是不可能的.但宿命之所以成为宿命,是在于我们还不知道改写宿命程序的语言.我们现在想当然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宿命的安排当中.  "集中精力做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好!这是一块很大的痛啊!希望您的研究给孩子带来希望.
作者: yuhongmin    时间: 2005-3-10 23:16
工作太忙,但依旧想念“儿童教育论坛”,想念这里独特的风味,特别是参与的喜悦!!!edu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早期教育,我个人觉得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方法和理念若被“变味”地应用,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相反简单的事情被巧妙的利用也能呈现出好的教育。

一直与您尖锐地争论(edu)着说话的语气,尽管这样还是为你的热心和才华所动容,在你这里我看清了很多。你说,这是网络,可以......可我从不在网络上扮演另一个角色,我的网名也是真实姓名,我始终觉得与人为善,真实地去面对每一件事,会让人活的很塌实,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这只是大话,但我确实这么去做的,所以才会对你的表达方式很不习惯,以至于我们的争论大都是为了“语气”,呵呵,可能是我太认真了。
祝你的研究能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帮助,常来看看!!!

温馨提示:孩子喜欢和蔼可亲的人!!!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3-11 00:33
yuhongmin+-->引用:yuhongmin 工作太忙,但依旧想念“儿童教育论坛”,想念这里独特的风味,特别是参与的喜悦!!!edu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早期教育,我个人觉得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方法和理念若被“变味”地应用,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相反简单的事情被巧妙的利用也能呈现出好的教育。
是啊,外国什么好东西到中国来都会变味的,柏老说:你有<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我也有<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当然,我们的<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是用来引诱你给车子压死的。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5-3-11 01:04
忍不住出来说一句:希望还能见到你的加精置顶好贴。 Qq群4952060欢迎你。
作者: 柔光宝宝    时间: 2005-3-11 01:36
还没有来得及拜读楼主的那些好文章呢,昨天看到你在建议版和人的争吵,今天又看到这个最后一贴。你这么快就走人了?虽然看得不多,却佩服你的理论水平和敏锐的头脑。顺便来插句嘴。我不想去讨论什么论坛风格和政治路线,也不想附庸风雅去拼凑几句关于早教的理论,本人本来就不懂早教,水平也不够上到理论水平。   但是我想说一句,还是要重视爱的教育,这个爱和中国人传统的爱是不同的,是尊重的爱,是平等的爱,是不求养老回报的爱,是没有占有和支配欲的爱。这种爱是一个必须由每一个家长身体力行自我教育的历程。作为家长,我关心的不是哲学,不是"早"教,我关心的不是天才教育。我关心的是终身教育,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人格的培养。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她/他个人的自己能够enjoy的成长发展之路。把教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教育研究者,比如你的事情,恐怕不适合于我。但是,你的理论给大家打开了另一个思路,毕竟是有益的。另外关于是否离开论坛的事情,有一句古话送给楼主::“宠辱不惊,闲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外云展云舒”。
作者: Qmom    时间: 2005-3-11 06:39
家里一下病倒了两个人。没有了时间。

>我建议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不忘自身的发展,进步。
>那种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的做法无疑是有问题的。
>如果你真爱孩子,你自己强大起来往往比孩子强大起来更加具有可预见性。

啪、啪、啪(鼓掌声。。。)

关于教育,小到一件事情该如何处理,大到教育理念,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我之所以在这里和楼主一直争论,就是觉得在中国,教育界的专家们,甚至孩子的
父母们,都是在教育这个问题上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受教者”的身上。这是一个
误区,我甚至觉得可以算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总是一件费
力不讨好的事情。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确应该谨慎又谨慎,谦虚再谦虚,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家
长(尤其是刚刚当上父母的家长们)不是不够谨慎,不是不够谦虚,而是有些谨慎得
教条,谦虚得盲从。家庭教育,如果失去了家长的从容自信,就失去了教育的活力。


象我母亲那样因为生产时的疼痛而叫出声音,被护士训斥了一顿不说,自己还觉得
特别的自责。中国的唯物主义把人教育到不会心疼自己的地步。多么的令人悲哀呀!
我在想,受中国教育长大的家长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一边被教育界的
业者训斥着,一边自责着,以中国人特有的毅力和忍耐在教育这条路上孤独地,无
助地,艰难地跋涉着。。。

教育界的业者,应该象关爱孩子一样关爱这些艰难地跋涉着的家长们。多些帮助鼓
励,少些训斥打击。父母们,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要迷失自我 -- 是发展自我
而非扭曲自我。
作者: pharmacist    时间: 2005-3-11 06:4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 chenchenmama    时间: 2005-3-11 10:41
为什么选择离开呢?我一直觉得你提供的很多信息对我大有助益,大家都是有判断力的,争论也是正常的,也许真理越辩越明呢?还是希望你能留下
作者: 雨雨点点    时间: 2005-3-11 11:10
1.感谢你犀利的言辞,带给大家清新的气息,认真的思考。也许看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滑的一面,因此,一直支持你讲出你的想法。
2.离开是一件好事,距离有利于思考和观察。其实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需要数1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其间的必然会承受孤独,非议,误会等等。成功没有一帆风顺的。。。。。。,真心希望你潜心研究。
3.我一直觉得这个论坛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有点过于偏执了,也就是关心太多,限制太多,干涉太多,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少,让孩子独立去面对生活的锻炼太少。
祝走好!!
作者: 可口可乐    时间: 2005-3-11 11:47
很多家长还是对“早教”很迷茫的!
作者: xhzyf    时间: 2005-3-11 12:42
<u>早教近期并非我的主要研究课题,我下步将集中精力做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u>

是不是研究小学教育,那我太高兴了。你以后会到那个论坛呢?我觉得你在此发表的观点象一阵清新的风。希望能经常看到你对小学教育的观点。
作者: 昙花    时间: 2005-3-11 12:58
xhzyf+-->引用:xhzyf <u>早教近期并非我的主要研究课题,我下步将集中精力做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u> 是不是研究小学教育,那我太高兴了。你以后会到那个论坛呢?我觉得你在此发表的观点象一阵清新的风。希望能经常看到你对小学教育的观点。
如果真是这样,那是我的福音,我在小学版等着你的归来。
作者: yuhongmin    时间: 2005-3-11 15:52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是啊,外国什么好东西到中国来都会变味的,柏老说:你有<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我也有<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当然,
我们的<font color="#cc0033">斑马线是用来引诱你给车子压死的。
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作者: 柔光宝宝    时间: 2005-3-11 22:34
还没有来得及拜读楼主的那些好文章呢,昨天看到你在建议版和人的争吵,今天又看到这个最后一贴。你这么快就走人了?
虽然看得不多,却佩服你的理论水平和敏锐的头脑。顺便来插句嘴。
我不想去讨论什么论坛风格和政治路线,也不想附庸风雅去拼凑几句关于早教的理论,本人本来就不懂早教,水平也不够上到理论水平。但是我想说一句,还是要重视爱的教育,这个爱和中国人传统的爱是不同的,是尊重的爱,是平等的爱,是不求养老回报的爱,是没有占有和支配欲的爱。这种爱是一个必须由每一个家长身体力行自我教育的历程。作为家长,我关心的不是哲学,不是"早"教,我关心的不是天才教育。我关心的是终身教育,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人格的培养。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她/他个人的自己能够enjoy的成长发展之路。把教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教育研究者,比如你的事情,恐怕不适合于我。但是,你的理论给大家打开了另一个思路,毕竟是有益的。
另外关于是否离开论坛的事情,有一句古话送给楼主:
:“宠辱不惊,闲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外云展云舒”。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12 02:52
很同意楼上的说法。爱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终身的教育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关注的。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发觉,现今那么多人热衷的“天才教育”不过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作者: win    时间: 2005-3-12 12:44
我认为论坛的所有贴子只要是原创的,来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都是可以值得借鉴的.但其中有的左,有的右.教育方法必须结合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按着人的发展规律来.所以要多看,多想,多实践.
千万不要照搬照套,因为有些理论是不正确的,或并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有些论点又是自说自话.但讨论是很有好处的.关键自己的头脑要清楚,在左右摇摆中走正.
想想人类的发展,首先要生存(健康),然后适应社会(与人的关系,待人接物),下面是技能(生活的,自己生存的),然后是学习能力(知识,继承经验),我想所有的学习能力,首先是阅读,读懂了才能明白,自己能看书了,也就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基础.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以文字为载体,前人的经验也用文字来记录.
作者: maxi    时间: 2005-3-13 11:06
昙花+-->引用:昙花 如果真是这样,那是我的福音,我在小学版等着你的归来。
太抬高楼主了吧,等楼主研究出来,大概黄花菜早就凉了。如果到时再得出一个宿命论,肯定会晕倒一大片。
作者: xhjjxm    时间: 2005-3-13 13:40
你让我们作为父母的能够冷静对待早教热,也让我们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要不断改进自我,发展自我,我觉得孩子长大也是我们自己长大,
作为父母我只想让我的孩子能够开心每一天能有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 ywhajh    时间: 2005-3-13 21:26
谢谢楼主
作者: 萌芽    时间: 2005-3-13 23:16
挺可惜的,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 fhxms    时间: 2005-3-14 10:11
喜欢你的帖子
作者: mojizhao    时间: 2005-3-14 14:45
“宿命论”是无所作为的,但现在的早期教育,商业炒作味很浓,已失去实际意义。我只相信子女的成长虽有其必然之路,但父母有一定的责任。如听天由命,最后只能面对现实。没有一定付出而有收获的父母,实属侥幸。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3-15 13:14
mojizhao+-->引用:mojizhao “宿命论”是无所作为的,但现在的早期教育,商业炒作味很浓,已失去实际意义。我只相信子女的成长虽有其必然之路,但父母有一定的责任。如听天由命,最后只能面对现实。没有一定付出而有收获的父母,实属侥幸。
我想楼主的意思并不是让作父母的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是不能太偏执,把自己全部的精神都寄托在“子女成龙成凤”上,因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作者: mojizhao    时间: 2005-3-16 19:28
路是人走出来的。“缩命论”只是马后炮的表现。孩子只能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但父母必需作出一定的指引。子女能否成才,一要看父母的付出是否有效,二要看子女在社会的表现。
作者: weiweishao    时间: 2005-3-19 00:21
偶尔路过这里,也看到了楼主的临走发言,我对小孩教育也是一直很感兴趣的,因为特殊原因,身边也有个小孩,对教育问题和我朋友吵得不可开交。
    对待教育方式和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很多的父母在这一个行为上绝大多数是“业余的水准”,因此初为父母者也好,或者久为父母者也好,均要以向教育专业化标准上来看齐,每个父母都要尊重小孩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同时还需要掌握的是小孩的心理思维,大人们可以帮助小孩排除一些对他们成长不良的影响,因为大人相对小孩的强势地位,需要避免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对楼主不是很了解,但是既然在一起讨论教育的问题,大家也没有必要说谁对谁错,看看各自的方法对自家的小孩产生了什么影响,用各自小孩的成长经验来作为验证自己观点的做法显然不是最好的,需要把这些经验提炼 出来引申出理论,然后大家讨论看看是否能验证很多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小孩的童年过去了大家是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再来一次教育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和理论家不停的讨论交流,修正我们自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这个时候我们父母不能不关心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因为这方面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进步!!!!!!!!!02
作者: tianya    时间: 2005-3-22 15:12
好东西,支持
作者: echen    时间: 2005-3-29 11:24
赞同你的观点05
作者: 孤独老头    时间: 2005-3-31 00:32
萌芽+-->引用:萌芽 挺可惜的,人,又少了一个.
是呀,刚刚看出了点眉目,就已经结束了。好像有点“火药味”。       来这不久,算是“新兵”,可也过“不惑”之年了,我赞同“昙花”的处置观点,大家尽可能平和一点,这毕竟还是“教育’相关的论坛。       我们为什么来这?当我们之间意见相左的时候都处理不好(闹个不欢而散),还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配在这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       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特别是“管理人员”,我觉得应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俗话说得好:“好花还须绿叶扶”,只要不是来捣乱的,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笼络”住人才,为“我”所用,才是论坛的幸事!大家都从年轻时走来,也都经历过“菜鸟”般的蹒跚学步。。。。。        我就给“甘泉”捅了几次纰漏,惹了一些麻烦,可人家知道咱的“善意”,实属“无知”犯错,批评得咱“心服口服”。       套一句 老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作者: 我很生气    时间: 2005-3-31 00:38
孤独老头+-->引用:孤独老头 是呀,刚刚看出了点眉目,就已经结束了。好像有点“火药味”。来这不久,算是“新兵”,可也过“不惑”之年了,我赞同“昙花”的处置观点,大家尽可能平和一点,这毕竟还是“教育’相关的论坛。我们为什么来这?当我们之间意见相左的时候都处理不好(闹个不欢而散),还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配在这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 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特别是“管理人员”,我觉得应有高超的领导艺术,俗话说得好:“好花还须绿叶扶”,只要不是来捣乱的,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笼络”住人才,为“我”所用,才是论坛的幸事!大家都从年轻时走来,也都经历过“菜鸟”般的蹒跚学步。。。。。我就给“甘泉”捅了几次纰漏,惹了一些麻烦,可人家知道咱的“善意”,实属“无知”犯错,批评得咱“心服口服”。套一句 老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你又拍到马腿上了,你没见楼主今天复出了吗
作者: 孤独老头    时间: 2005-3-31 01:22
mojizhao+-->引用:mojizhao 路是人走出来的。“缩命论”只是马后炮的表现。孩子只能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但父母必需作出一定的指引。子女能否成才,.,二要看子女在社会的表现。
与楼主商榷:1.路是人走出来的。“缩命论”只是马后炮的表现。是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可人走的都是可以走出来的“路”,就如,鸡是“鸡蛋”孵出来的,如果是“石蛋”、“铁蛋”呢?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万能的,谁曾见“石壁”上趟出条道来?皮鞭下可以修城万里长城,可皮鞭下能使“卫星”上天吗?2.“缩命论”只是马后炮的表现。有没有“宿命”,不好评说,不过,打个比方,俩粒同样优质的种子(经过严格的科学筛选)播种在不同的地里,结果会是一样吗?也许是否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同样,俩粒一劣一优的种子,播在条件好、坏不同的土壤里,结果又会是如何呢?人是否 “生而有命”,也许科学有一天会证实的也说不定( :p   )。3.一要看父母的付出是否有效世上懂教育的莫过于“教育专家”了,我说俩个教育专家结婚,其孩子一定会成才,或者说一定比俩个农民夫妇的孩子有出息、学历高,你承认吗?就事论事,一家之言,切莫误会。
作者: 孤独老头    时间: 2005-3-31 01:26
我很生气+-->引用:我很生气 你又拍到马腿上了,你没见楼主今天复出了吗
我们不要这样说好不好?大家冷静些,我只是个人观点,决没有褒贬之意,大家都真诚的爱护论坛,谁也不要说“气话”。
作者: haozlg    时间: 2005-4-8 10:15
自然自我,我赞成。
作者: lsc100    时间: 2005-4-15 11:29
读了你的贴子感悟良深。许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由于爱孩子过于深切,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给他,早教也是基于这种情感需要,怕他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有遗憾,于是在这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时间给他,精力给他,连生命都给他,育儿成了一件苦差事,不但自己没机会享受生活,堙没了自己个性,自己也走向平庸,如果将来小孩的发展真如自己所愿,那么这份“赌”还是有点值得,但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事情并不能预测得到,到头来还是叹息的机会多。窃以为只要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能平安长大,我能时时看着他,我的心都已经是很安乐的了。
作者: linhelen0129    时间: 2005-4-15 13:16
看了各位樓主的精彩之言,受益匪湥∥覀
作者: wangyao    时间: 2005-4-15 15:23
这个论坛对早教的误导还是蛮大的,在这里要想看好帖,得耐着心慢慢的淘,就象淘古董一样,时不时还有外表及其漂亮的赝品,也有外观及其不堪的精品。
作者: njlhzh    时间: 2005-4-16 09:03
只要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能平安长大,我能时时看着他,我的心都已经是很安乐的了。
作者: 温柔老爸    时间: 2005-5-8 03:28
50
看完所有的帖子再说吧!
作者: jiangyh    时间: 2005-5-9 10:51
蒙氏教育里面认为智力是由“冲动”和“抑制”两方面的平衡取得的,对于我们这些作父母的人来讲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达到辩明方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作者: 路人2006    时间: 2006-4-2 14:10
感谢楼主尖锐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本人开始有对杜曼有点神往,若不是你我也不会顿悟。个人感觉这个论坛容易误导家长,建议跟香烟广告一样“对于杜曼,未有权威数据支持其方法的有效性,请谨慎抉择”,也许这样对大家都好。看了本坛的〈遭遇美国教育〉,逐渐理清了教育小孩的思路,有篇关于知识分子家庭教育的报道,大概是说知识型的家庭由于偏重知识教育,过多依赖图书馆学习,导致孩子创造能力不足,孩子是在自己探索世界过程中形成自身的能力,理解了这点,就不难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了。
作者: kimberly    时间: 2006-4-5 14:23
为什么是这个题目呢?
作者: hyc123456    时间: 2006-7-12 12:44
gao!!!!!!!!!!!!
作者: yueyuemather    时间: 2006-12-1 20:20
楼主还是很善思考的。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4-24 13:54
有点意思,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dididong    时间: 2007-12-13 12:15
对啊,就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投入太多,反而给孩子太大压力
作者: babyby    时间: 2008-1-23 16:06
嗯......来潜水很久, 我也发现所谓的好多早教专家, 都有很重的商业味道呢.

特别不喜欢小巫拿自己的孩子来举例说明, 中国高档社区内娃娃们穿开裆裤撒尿是多么难堪的一件事情.
作者: allenxu    时间: 2009-6-26 23:15
楼主讲得有道理。当然,大家还是要学习育儿的方法。为了摆脱无知的父母角色。
作者: xiaomixiang    时间: 2009-6-27 17:12
宿命论,不敢苟同!
作者: abodao    时间: 2009-7-9 17:36
的确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早教也不一定意味着拔苗助长 只是 尽力而为地引导宝宝往好的行为习惯和方向发展 比放任自流和不予关注要好 但是 同意世上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观点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