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强烈推荐,一定要看看:海岚对安妮鲜花《路线图》的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1:38
标题: 强烈推荐,一定要看看:海岚对安妮鲜花《路线图》的读后感
我读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海岚



由于书名很长,为了下面叙述方便,我在此文中就把安妮鲜花的这本《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简称为《路线图》。


我不只一次地听博友给我反馈,说安妮鲜花的主张和我的一样,人对和自己一样或者相似的东西就会好奇或者格外关注。于是在去年暑假回国的时候我网购了这本书并给背回了美国,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前些天有点儿时间,我从头至尾拜读了这本书,犹豫再三,还是写下这个书评。我希望通过这个书评来抛砖引玉,开创一个公开理性科学讨论问题的先河。这种讨论,是以有理有据为基础,以对事不对人为基本态度,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和大家一起探寻科学的答案。引用一句以前在国内上大学上经常看到的一句话: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线路图》这本书,如果是给各位家长进行儿童英语启蒙的时候提供参考,借鉴,的确有非常多的内容值得各位家长学习。但如果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或者理念拿出来,有些观点和内容还是非常需要考证和推敲的。
根据这本书内容简介的概括,这本书是讲北美英语启蒙的方式和中文学习方式相结合而提供的最佳英语启蒙方法,和中文结合部分我就不评述了,我只评述北美儿童英语启蒙的这一部分。


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的儿童英语学习理念,这是非常非常宝贵和了不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后英语教育进入公立教育体系几十年都做了什么,这些年轻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是这样学大的,这里面的问题他们是最有体会的。他们从内心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痛苦无效的学习英语的老路,大家都在寻求改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安妮鲜花把自己孩子在加拿大几年的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夫妇俩在这方面钻研的成果带给大家,大家真的是有找到指路明灯的感觉。如果说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划破了国内儿童英语启蒙的夜空,带给我们儿童英语启蒙家长要发挥主动性,要重视亲子阅读,要重视孩子英文听力培养来磨耳朵这样的理念,那么安妮鲜花在她的这本《线路图》里引入了英语国家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轮廓(P.41,42),而且就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然拼读(phonics)结合了自家孩子在加拿大的学习体会,展示了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还有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中国人的单词量的问题等等,都是他们对加拿大真实的英语世界的亲身体会结合自己对中式英语的体会后得到的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感悟。还有一个出发点我非常欣赏就是该书在试图借鉴北美儿童阅读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同时也努力结合中国孩子的实际,正向该书的副标题所说的:“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在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上,我要就其中几点分析一下,我就不分赞同和不赞同这样的两部分了,而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流水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的问题


该书的正题《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我非常赞同,因为我是二语习得理论中儿童二语习得关键期原理的信奉者和执行者,我在加拿大的幼儿园工作中亲历了儿童二语习得的精彩。而对于该书的副题,《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就我目前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概括一下,这个线路图就是早期的听力积累,大量的积累,包括原版儿歌,动画片,音频,原版阅读等,加上自然拼读练阅读来让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的道路。那么如果按照这样的线路走,中国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如何?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就国内现在开始的儿童英语启蒙,还没有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来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不过,对于这种大量听力输入加上原版阅读的方法,在二语教育的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而且也有教育家对这种二语习得方法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不妨从这样的调查结果中来思考一下对中国儿童的这个线路的设计。


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讲法语的社区的学生英语课堂,曾经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大量的听各种英文原版的磁带,与之相配套的书虽然不是严格地按照阅读级别划分,但也由易渐难,从学前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到图解字典,儿童ESL课本等等,范围非常广,8-10岁的孩子进入教室后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然后自己听,老师只是在教室里看看机器是否运转正确,却并不和学生互动。这种“听,大量的听,阅读”的二语学习方法的出发点是认为这样足够能够有好的听力和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力了,学生不需要进行实践目标语言的练习和活动,也不需要说,除非是在其他人给孩子进行输入的时候才要说。这种以大量听力和阅读理解活动进行的二语学习实践最后取得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我一贯主张教育是门科学,其中的一点就是理念的推出和效果要经过调查研究来证明。看看北美教育家是如何来考证这种二语教育方法的。在2002年,加拿大康可迪亚(Concordia)大学教授佩西赖特邦(Patsy Lightbown)和她的同事发表了他们对这样教学方法下的学生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这样方法进行2年的学生和我们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几乎取得了一样的进步,有的还比传统方法下的学生习得的更多。这个结果和提出听读法时的设想效果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佩西并没有就此停止,她继续进行追踪研究,再过了3年,当这些孩子到了8年级的时候,又重新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这种听读法进行二语习得的孩子在理解能力和对口语输出的某些方面几乎仍和正常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取得同样的进步。但是在对二语能力的其它方面的测试,正常二语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则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写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听读法下进行二语习得的孩子。在这项研究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因为北美的二语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致而不断进步的,所以这项研究中与听读法进行对比的两组孩子所接受的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二语教学方法。2年的时候进行的是传统的单词语法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当下主流学校运用的英语教学方法。而5年的时候进行对比参照的则是采用了很多现代的二语教学方法的。荐于这样的细节,2年的时候得到的两组效果相同的结论是限于对听读方法和传统单词语法机械训练两种方法之间的对比,无法证明听读方法和北美最新的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二语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给概括抽象一下:


2年的效果:听读法 >= 传统机械训练式的
5年的效果:听读法 < 现代二语教育方法的


如果想求证听读法和现代二语教育方法在2年之后的差异,这个思路一般就可以作为一个教育调查研究的课题的命题了,但很遗憾,这个教学法在北美已经消失了,那么取样就不可能了,对比研究也就无法进行。对于再过了3年的追踪研究,听读方法下的孩子在这种方法下跨度为5年,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证明这种以大量听和阅读为二语习得的方法为教育手段下的孩子和现代的沟通式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在5年后的差异是在2年前就开始了,还是5年产生的差异,但是我看到了一个个案,就是新浪少儿英语频道落地高端访谈中一位家长的发言,她表述她的孩子从2岁半开始听读的英语启蒙之路到7,8岁的时候遭遇瓶颈,这个时间跨度是4年半左右。


其实2年产生的差距还是5年产生的差距有什么所谓呢?仅就5年效果的对比研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了。


这里我结合中国儿童英语启蒙的实际情况就这个对比研究来提两点我的看法仅供参考,对于这个对比研究,对我们中国儿童的英语启蒙还有一层因素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那就是在这个对比研究中的加拿大法语社区的孩子们是在ESL(母语为非英语,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大环境下,就是说在加拿大这个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个对比研究中两组孩子虽然都是以法语为母语的孩子,他们总有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真实英语,有进行英语体验的机会。而对于中国儿童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是外语)的现实状况,中国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真实英语体验互动的机会,如果也是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英语启蒙教育,那么这种5年的时间跨度下产生的差别是不是更大呢?我无法证明只能推理。




关于启蒙阶段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的问题


该书就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这个问题提出在启蒙阶段,如果听和读的能力能够过关,说和写则很容易上台阶,只需要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就可以了(P189)。这是一个对语言能力各个方面的关系的概念不清楚而产生的误解。北美的教育研究早已经证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和母语的阅读能力,英语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都是相关的,就是互相关联影响的意思(请看Fitzgerald,1995;Garcia-Vasques,1995等相关研究)。如果把听说读写能力比成4条线,那这4条线必须编织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体综合性的“毛衣”。二语习得听说读写能力是编织在一起,互相契合的,每个能力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在2003年公布的课程设置指导纲要中就特别强调了在学前班活动过程中强化口语的指导要求,新加坡的官方幼儿园绝大多数是使用英语为日常语言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突出强调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大量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决定,无论从做决定的方式还是具体做法,我们中国都应该借鉴。
我在加拿大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多加关注那些口语能力发育迟缓的孩子的口语能力。对于英语是二语口语能力滞后的孩子,要在日常教育中给予特殊针对性的教育影响。也正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北美教育研究证明孩子英语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和以后的阅读能力的正相关关系,才有美国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中专门从事语言矫正理疗这样的专门职业,而这个职业的从业资格则是一定是这个专业的硕士才可以。这足以见得美国教育对儿童早期口语能力的重视。


还有从二语习得本身来分析这个问题,口语如果要说得流利而准确是所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要面临的大挑战之一。因为口语是说的同时还要想,说的过程还要对二语的综合处理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变成一种几近母语的条件反射(automize能力,二语的这个能力是需要无数次实践,真正运用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孩子学钢琴,是能够读谱,知道了指法,到需要的时候就很快就能弹出来吗?显然不是。这里不仅仅有手指的灵活训练的问题,更有大脑处理这些思维活动的自动化的过程的问题。就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英语是外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先天缺少在真实英语环境真实体验的实际情况,我们中国孩子的启蒙线路应该是如何通过对北美二语教育初级阶段对口语能力培养和中国儿童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参考北美儿童ESL(英语为第二语言)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口语能力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国儿童英语启蒙中的口语能力培养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回避。回避就意味着在二语初期阶段的功能骨架残缺了。该书作者认为听,读上去了,以后孩子的口语能力自然会上去,这和北美就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孩子英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是相悖的,尤其中国孩子还身处在英语是外语的环境中。
还有就是写的问题,这个写在启蒙阶段,不是该书说的写作(P.189)。很多人以为写就是写字或者写作,其实这是对“写”这个概念在儿童期独有的表现的不了解。儿童期写的能力,比如孩子的涂鸦也是写的能力的倪端。在启蒙阶段对儿童写的能力的培养不是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早早教写字儿的概念,而是如何为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和示范,与孩子在这方面发展的自然需求相结合,打下根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加拿大学早期教育讲到幼儿教室环境布置的时候,有一点就非常有趣,就是教室要有画和写的一块专门的地儿,这个地儿呢一定让孩子有非常容易的拿到笔和笔的机会,还要有适合写与画以及适合孩子身高的小桌子与椅子。让孩子在有这个意识萌发的时候能够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还有对孩子的涂鸦,我们老师更是非常认真地鼓励孩子来讲述,并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培养孩子写的概念的形成和高端思维能力。我博客里有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dqli.html 《老美学前班孩子语言类作品展示》这个活动就是孩子口语能力培养和写的能力培养的一个综合活动。我的另一篇博文《泰儿的第一本“小书”》讲的是泰儿中文写的能力的形成阶段的一个表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dw3x.html
展示的是孩子中文的写的能力的萌芽


下面这幅图是我这学期在华盛顿特区一所小学进行观察的时候拍下的一个学前班(Pre-K)孩子的作品,这个教学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和写的能力的一个综合性练习。图中可以看出,左上角已经有字母形状出现了。这些就是孩子的写的能力的培养。本来想在这里附一个我家泰儿为我家厨房自制的“出口”的标签,这是他在看到很多公共场所的标牌之后回家自制的,这是不是孩子写的能力的培养呢?不凑巧,相机没电了,这个照片以后补上。


下面这幅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作品,这个是一个阅读后的小组活动,有孩子的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和说,写能力的共同培养的一个练习活动。从这幅作品和上一个图的作品比较,不难看出,孩子的写的能力的逐步升级,如果没有上面的“幼稚”,就没有这篇作品表现出来的“成熟”。所以听说读写,在儿童期都有其特殊表现,而且对后来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预示作用。


关于中国人单词量的问题


我非常赞同该书对中国人的单词量的分析。该书指出,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不知道在段落和句子中的用法,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们自己的词汇量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词汇量少多了(P.169)。最简单的例子,girl这个词,这是一个小学英语词,我们学英语的时候都知道是女孩儿的意思,可到了英语国家,第一次发现有个白发老太说自己是girl的时候我在那里惊悚了半天,后来见识的多了才知道,女孩儿是girl ,老太太也是girl. 如果非要用语言区分,就有 baby girl 和 young girl 的表达,但不能说老太太是 old girl,这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了,在中国我们可以叫老年女性老奶奶,老人家什么的表示尊重,但是在欧美国家你绝不能在对他或她的称呼加个老字。 Girl 这个词有女孩儿的意思,还包括年纪大的女人,如果我们从英汉得到的词再翻译回到英语,这个过程就把年纪大的女人这一个项目都丢了,这个就是我们中英对译来进行英语学习的偏差。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我们能说我知道girl 是女孩儿,我就掌握了这个词吗?
还有我以前博客里举的中式英语的例子有 development 这个词。这个词我在中国学的时候是发展,开发的意思,在中国的选择填空和英汉互译的考试中如果遇到这个词我都是会的,那么这个词是不是算在我的单词量里面?当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到商店去洗照片,幸亏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否则我没有学到这个词的另一个用法的机会了。我是比较能开口的那种,错了也不怕。当时我站在柜台前就想,乖乖,这个洗照片该怎么说呀?管他呢,先造一个再说,于是就和服务员说的是中式英语洗照片的对译,我用的是 wash film 这个表达式,人家真的就没懂,愣在那里,我赶忙拿出胶卷,人家马上 Oh,you want to develop the film! 我赶紧说 yes. 回家后查牛津英汉双解词典,里面真的有显影的意思。我已经记不起来当时在国内学这个词的时候显影的意思是否被教过,但肯定是没用过,所以就不知道,所以就闹个中式英语笑话。按理说这个词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应该会了,但就在去年我回国给皮卡讲座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了一项美国关于 phonics 的大型长期追踪调查,我把英文的原文题目给大家呈现了,也呈现了我的翻译,这个题目是这样的,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cy Achievement Gap: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当时我把这个development 翻译成了发展,当时就是觉得有点别扭,因为阅读了全文,我知道这个鸿沟不是发展来的,而是原来就有经过一定时间逐步暴露出来的,用发展不是很恰当。可当时我这脑袋大概是被棒子打了,没想出什么合适的词来翻译。直到几天前,我在家闷头写东西,把这个调查报告拿出来重读,忽然一下恍然大悟,这个development就是显现的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和显影是一样道理的。我们在电影里都见过过去洗照片的镜头,就是在暗房里把胶片放到显影液里,胶片上的东西慢慢地就出来了,很神奇。同样是显影或者洗照片,汉语说的是把胶片放在液体里,看起来和用水洗是一样的,这个是从外观过程来表达这个事物的,而英语用显影来说“洗照片”,这个显现是说事情本来是存在的(在胶片上),但不被人们所能看见,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又表现出来而被人们看到或发现,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表达的。我不得不感叹一下,以前听过很多国人感慨中文比英文之高深,其实任何语言都是有精妙之处呀。这样我最后把调查报告翻译成了这样:读写能力习得的鸿沟的显现: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追踪调查。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就我原来在中国学的development,这个词是我单词量里的词,但当我需要它的时候,我无法把它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中国人自己计算的单词量的意义在哪里呢?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力的区别,这个我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谈,不想离题太远。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6-1 11:40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1:43
博文第二部分:


关于路线图和100小时的问题


该书的封底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路线图。如果按照这个线路图来进行,孩子从0岁开始磨耳朵,100个小时的练习就可以到下一步,情境对应读绘本,再100个小时,如果假定孩子一天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启蒙,那么100天之后就可以进行到下一步了,即使稍晚,2岁,3岁开始的孩子,在进行了整个200小时的启蒙就可以进行到自然拼读的学习了,这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也不符合ESL儿童阅读发展的规律。在美国阅读研究中,在phonics之前,要有phonemic awareness一步,作者在该书里也提到了这个概念(P.42),只可惜没有足够的详细解释,读者非常容易飘过而去只多度关注作为线路图的自然拼读练阅读这一步中的自然拼读,其实作为ESL儿童英文阅读能力的培养,phonemic awareness的作用并不逊于phonics,我去年夏天回国皮卡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问我,孩子3岁是否可以开始phonics的学习,我告诉她不可以,因为太匆忙,并没有给解释原因,所以这里一并简单解释一下。

还有100小时的练习的问题。这100小时是如何量化的,根据是什么?该书没有任何解释。因为在这100个小时的时间里,施教者-家长,受教者-孩子,还有以何种方法进行,怎样进行,使用什么资源进行等因素都没有描述。换一个说法,就是虽然有了when ,但对how, why,who, where都没有描述,这样的结论还是非常需要推敲的。决定孩子在什么阶段进行什么样能力的培养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我以前在微博里提到过DAP的概念,就是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直译就是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实践,这个是儿童教育的最高准则。在儿童阶段进行的无论什么名目的教育也好,活动也好,一定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以前在博文里也提到过中国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和二语习得的纵坐标下综合考虑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孩子英语启蒙的时候,在几岁的阶段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尊重大规律。

前面提到了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的平台上进行,该书也强调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作者也非常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不能不顾孩子兴趣硬来,如果毁了孩子的兴趣就得不偿失了,要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我非常赞同。我更建议中国儿童英语启蒙的过程帮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兴趣,利用孩子的兴趣构建和拓展孩子的知识结构。

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


该书能把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p.196,197)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说明该书的作者真的是用心了,他们不但有体会还有思考,非常可贵。我最感兴趣的是该书给举的一个例子,说同样的是讲party的主题,国内的教材说的是:在生日party上,这个是黄帽子,那是蓝帽子,谁喜欢黄帽子,谁喜欢蓝帽子……情节有的,但到国外看到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人家party上说的话,玩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学这样教材的孩子遇到party的真实场景,自然就傻在那里。

我非常赞同该书作者在这点的把握,这个其实就是新兴的中式英语的缩影。就好比拿个Cheese Cake(乳酪蛋糕)的盒子里面装上一套煎饼果子,那不是真的!无独有偶,去年有家国内的少儿出版社要出版一个儿童英语教材,让我给友情看一下。当时在他们给我的材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样品章节,其中就是作者设计了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忘了带午饭了很难过,然后周围的孩子就是发扬友爱精神,分别告诉这个孩子,你可以吃我的啥啥啥。每个孩子都说一遍。我明白教科书的编纂者在这里是在运用情境教学的原理,所以他们编了这样一个情境,然后通过孩子的这些对话,让孩子熟悉 You can… 这样的句型。我当时就对这段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不是一个国外真实生活的场景,因为北美孩子食物过敏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在幼儿园,在社会上大家都知道不经过父母允许不能给孩子食物,就是在COSTCO这样的超市里经常有的食物样品免费试吃的活动,如果孩子自己去拿,试吃服务人员都会告诉孩子,让你的父母一起来才行。这个纯粹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分享食物是一种美德这样的文化理解造就的一个假洋场景。在这样的假洋场景下学的语言是语言的功能性的偏差和文化的偏差。我很遗憾国外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在中国儿童英语教学上被演绎成了假洋场景 + 中式英语的情境了。

所以我非常赞赏该书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这不仅是儿童英语启蒙,也是我们当下整个的英语主流教育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目标语言在其所在文化背景中的真实环境,忽视目标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个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传统节假日的了解之类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内涵,以后有机会再说。这种高度,不仅仅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其他语种的外语教育都应该,就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考量非常之重要。很多文化内涵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就丢失了。在刚刚结束的马大的一门课:Special Education and Ora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ESOL 的课堂上我把这个生日party帽子颜色的例子讲了,讲的过程中我故意打了个伏笔,我只是说在一本中国儿童英语教材里,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生日聚会,教孩子说生日帽子的颜色有红色的,绿色的等等,同学中所有母语是英语,还是TESOL老师,都瞪个眼睛,不明白为什么要在生日宴会上说人家帽子的颜色?其实这些老美TESOL老师不明白这几句英语吗?当然不是,她们是被这样的场景下说这样的话给惊悚了!这门课的Lavine 教授马上提出,看看那些“双语”的儿童读物,(在以一种目标语言的文化思维下的单纯语言转换所产生的双语读物)所引起的文化内涵丢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博士论文的课题。所以我非常认同该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认为这是一个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要有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要埋下的一条根基。
即使能意识到这点,真正要做到这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在一篇大概是两岁宝宝有输出的博文给的视频链接一个绘本馆的教学视频上看到一个外教领着一些中国小盆友唱英文歌,《10 个小印第安人》,小盆友高兴,妈妈们坐在附近也高兴,孩子们学啦。儿歌,亲子,外教,手指游戏 … 几乎是要啥有啥呀,这个场景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我在微博里小小地测试了一下,问了几个博友,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实问题就是出在这首儿歌上,这首歌在北美幼儿园早已经不唱了,因为歌词中有历史上对北美土著居民的贬义和所引起的政治敏感。由于这首儿歌的旋律还很符合儿童特点,所以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唱这首儿歌的时候,都用Teddy Bears或者别的什么中性名词,比如snowman,monsters啥的来代替小印第安人。我现在在美国看到还有从国内来的人如果是在需要给孩子唱儿歌的情况下唱这首歌,我很理解,因为这个就是国内教过的英文儿歌,但这的确非常不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大背景,就好比你去见一个很久没有见面的人,本来是要和人家谈生意,可你偏要在不经意间提到人家年轻的时候偷东西的不光彩的事。这个就是虽然语言本身正确,但却不合适宜的例子。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我们就要有的培养孩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考量是孩子真正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世界的沟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绝对不仅仅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

关于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


对于该书给大家呈现的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和我对美国教育部的理解不同。虽然都是教育部,但美国的和中国的完全不同。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不同,美国是联邦国家,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美国各个州掌管着各自的教育,近年来推行的大纲,也不是美国教育部负责的,而且也得看各个州自己的意愿。美国教育部不负责具体的教育课程管理这样的工作,这里我拷贝一段美国教育部网站上的原文:
“Thus, the Department does not
establish schools and colleges;
develop curricula;
set requirements for enrollment and graduation;
determine state education standards; or
develop or implement testing to measure whether states are meeting their education standards.*
These are responsibilities handled by the various states and districts as well as by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of all kinds, no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所以当我读到该书所述:“浏览美国教育部的网站发现他们对于各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竟然如此详细(p101)。”我就非常好奇了,我查了一下该书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有美国教育部网站的网址,http://www.edu.gov 这和我所掌握的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也不一样,我特意核实了一下,用google 直接搜美国教育部 Education Department US 得到的网址是http://www.ed.gov/ 前面提到的根据该书参考文献给出的网址,根本是一个无法访问的网址。但愿这仅仅是印刷错误。
好了,说的太多了。就象文章开头我陈述的立场,我真诚希望我在这里能够抛砖引玉,大家一起理智公正地讨论,探寻儿童英语启蒙的科学之路。国内有关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书我只读了这本和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两本书,其他的国内这方面的书我听说好多,比如那些个体经验总结型的,也许对家长有参考价值,但我真的没有时间一一拜读。
我非常希望公正客观的做法不仅仅局限在儿童英语启蒙这个领域里,对整个儿童教育,都能够把很多问题拿出来,客观理性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成长,共同探究科学的儿童英语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平和讨论应该成为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我更认为这样一种做事方式比问题本身还重要。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1:44
博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e2ph.html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2:05
我对博文的几个回复:
[size=14.399999618530273px]该书作者认为听,读上去了,以后孩子的口语能力自然会上去,这和北美就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孩子英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是相悖的,尤其中国孩子还身处在英语是外语的环境中。


就我儿子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口语能力并没有自然的上去,哪怕是在半天用英语上课(包括数学和科学、音乐等课程)的学校里学习。直到我给他找了网络外教,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和外教一对一的聊天,每周聊天的时间从一小时增加到最高峰的3.5小时甚至4小时,才勉强达到口语想到就能说。但是口语语法的正确性依然不足。外教也很明白这是中国人的特点,我们的语言里面没有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区别,孩子的确不容易想着照语法正确的去说。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2:06
[size=14.399999618530273px]我们学英语的时候都知道是女孩儿的意思,可到了英语国家,第一次发现有个白发老太说自己是girl的时候我在那里惊悚了半天,后来见识的多了才知道,女孩儿是girl ,老太太也是girl.



这个girl的问题,我觉得台湾的翻译解决得很好,就是“女生”。
用“女生”来对应girl,不管老少都可以用,老年女性听到别人说那个“女生”如何,也是会高兴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2:07
[size=14.399999618530273px]我非常赞赏该书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这不仅是儿童英语启蒙,也是我们当下整个的英语主流教育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目标语言在其所在文化背景中的真实环境,忽视目标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个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传统节假日的了解之类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内涵,以后有机会再说。
所以我非常认同该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认为这是一个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要有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要埋下的一条根基。



首先要感谢海岚提到的有关小印第安人的问题。以前没有注意过,只是知道native American是指印第安人。刚才问了一下孩子,他们学校从来没唱过这首歌,看来西方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定论,只是我们还闭塞不知道而已。

实际上我一直对网上热炒爆红的“美国加州教材”抱着很大的疑问。有时候,我甚至在瞎猜,这算不算是一个阴谋,一条美国人输出价值观的捷径,一个美国消除经济危机的小办法(让广大的美国普通劳动人民通过淘宝和skype成为了我们的一对一网络外教)。。。
从09年以来,这套教材被疯狂下载,直到现在,接触过这套教材的人,大都眼红于其系统性、有吸引力的图画、对人启智的作用,而我除了自己看过、带着孩子一起读了第一课,之后为了孩子的一对一网络课堂让孩子用过几天(后来发现问题就立刻停止了)之外,限于个人的精力和孩子的时间,就再也没碰过它。——事实上,个人认为,如果我的孩子英语能力不足的话,这套教材对我自己和孩子真正可能的用处(但我没有精力,所以这种可能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反而在于将其汉化,把里面的精神实质用汉语表述出来,或者利用手头的汉语资源去呈现与其相同的内容。其中贯穿的观察自我、观察周围(人际)和观察世界、感受命运(挫折等等)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我们目前的语文教材所匮乏的。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种语言,目的绝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去理解其文化,将来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则是不言而喻的结果。所以在我发现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导致孩子的思维迟滞、两种语言的理解力同步降低之后,我就选择了我认为对孩子更好、孩子自己也更喜欢的那种语言,英语,而暂时性的让中文发展稍缓了。
但是综观目前国内的双语热,我不能不看到,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一口流利的外语,而不是语言背后、更为重要的文化理解。对此我不能不感到有买椟还珠之虞。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1 12:17
好严肃的话题。
对于语言,既没必要沾沾自喜,也不要过于泄气。
在国内呆惯了,哪怕去趟中国香港,人都会举得不自在。
可是等到哪天非要去适应完全不同的环境时,人的适应力又极强。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6-1 12:31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种语言,目的绝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去理解其文化!"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的延伸解读:你学习人家的语言,你不认同别人的价值观,你是自虐和人格分裂!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2:48
原帖由 tricom163 于 2013-6-1 12:17 发表
好严肃的话题。
对于语言,既没必要沾沾自喜,也不要过于泄气。
在国内呆惯了,哪怕去趟中国香港,人都会举得不自在。
可是等到哪天非要去适应完全不同的环境时,人的适应力又极强。



对你的论断,有条件的表示赞同。

也许我看的人、听的事多了,最后一句所说的人的适应力,我得说,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有个学长去美国攻博,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最后是不得不回来了,而且还得了精神病,虽非狂躁型的,但精神的确有毛病了。而在他去国之前,朝夕相处的朋友都觉得一切正常,精神尤其正常。
我过去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一个高知,去某西方国家学术交流。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人不太正常,几个月以后消息传来,他疯了。
当然我说的真的只是非常极端的个例,不可以当做常态来看的。

而常态是什么呢?
去美国的情况我了解得不是太多,只和一些留学生聊过,也看过一些媒体报道,知道现在美国大学里的中国人很多,于是人的适应力又表现在去美国组团搓麻、一起做饭、在外抱团这些方面了。
我曾经在另外一个国家帮助过一些中国过去的留学生。里面不乏不合格的人。被骗也好,主动去上当的也好,他们去了,把钱用光之后也回来了,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连语言都没有变好。

学习一种语言,不能因为语言的学习而更好的理解自我、人际、社会、自然及命运,只是、仅仅是学会了说外语,能不能学好是一个问题,真学好了,也只是个翻译机器,这又是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 12:51
原帖由 黑夜里的眼睛 于 2013-6-1 12:31 发表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种语言,目的绝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去理解其文化!"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的延伸解读:你学习人家的语言,你不认同别人的价值观,你是自虐和人格分裂!



学语言就要认同别人的价值观,这也有个问题:那些会多种语言的人,他们得认同多种价值观,岂非更容易人格分裂?

学语言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怀,这倒的确是真的。
中西方对话是个很有趣的话题,等新论坛出来,我会说一说的。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6-1 14:18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6-1 12:51 发表



学语言就要认同别人的价值观,这也有个问题:那些会多种语言的人,他们得认同多种价值观,岂非更容易人格分裂?

学语言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怀,这倒的确是真的。
中西方对话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


       你说:“得认同多种价值观。”逻辑上推理一下,你就是推定: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价值观。而我的意思,这世界上只有黑和白二种价值观,或者说真和假二种道义。

     那么,我说:“学习别人的语言而不认同别人的价值观是指什么?”
     就是我最恨一个人,而每天要背他的语录一样。这就是一种人格分裂。
    这种人格分裂的人很多。CCTV在那个门前采访的青年,前面咒骂米国,后面说要去米国,并说能不回来就不回来了。还有那个姓司的,天天朝鲜好,却把儿子送到米国。
     总之,学习语言却不为先进的文化,那要掌握这种工具干什么?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1 14:24
你说的那些例子,我只看到那些个体的柔韧性不够。可是典型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柔韧性非常强。
那两个发疯的例子且先不说,故事背后一定有原因。

至于那些普遍受骗的,倒不见得都是柔韧性不强,只是没有被逼到不得不的程度。到了不得不的时候,不是发疯,发疯的必竟少,唯有更好地适应了。
听说美国人动不动就见心理医生,我们就没这个习惯,不也挺好。
可是也许就是我们这种隐忍的特质,让许多残忍的行为变得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3-6-1 14:43 编辑 ]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1 14:39
价值观倒不会分很多种,只是追求的方式或手段不同。
用在语言上,也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所有的真善美,都要用爱来表达。
可是,为什么我们对爱的表达方式那么隐晦,那么偏离人性呢。
我记得论坛里有位朋友说过,意思是几千年来的破落文化造就了这种表达方式。
所以能救自己的,也只能是唤醒那最原始的爱以及不被那破落文化给绑架了吧。可是,能做到吗?信心当然要有,前途亦未必一片光明。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1 15:05
人家还在奋起直追流利的时候,楼主却在反思了。有多纠结。。
话说不要铺张浪费,可眼见着铺张着,浪费着,却无法阻挡。
不仅是现状。谁又不是那洪流中的一股。
有些东西是无法预见的,虽然满以为自己能预见到。
影响一个人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某种习惯,有时候却是一些很不起眼无意识的东西。
靠,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作者: 黑夜里的眼睛    时间: 2013-6-1 15:05
原帖由 tricom163 于 2013-6-1 14:24 发表
你说的那些例子,我只看到那些个体的柔韧性不够。可是典型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柔韧性非常强。
那两个发疯的例子且先不说,故事背后一定有原因。

至于那些普遍受骗的,倒不见得都是柔韧性不强,只是没有 ...


   唉,你说得真好!
   我坚持民族文化上有问题。有人会用台湾来反驳,台湾是靠失败者低头和学习者推动造就的。在相同价值文明的政治总框架下,民族文化回归到它的本质——个体社会的影响。也就是面子、人情、祖宗崇拜、阴暗。那个富士康就是阴暗的代表。

    看看这个民族的文化追求的是什么价值?孔子这个为师者不也是周游列国四处求官吗?他的门生们呢?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眼睛 于 2013-6-1 17:50 编辑 ]
作者: dawnch    时间: 2013-6-2 02:57
这样的文章千万不能睡前看,看了有话要说,就想马上跳下床发帖,那我这觉还怎么睡?
忍着!
作者: pianocrazy    时间: 2013-6-2 09:11
好话题,进来学习一下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2 11:36
说到孔子,我想多数人是误解他了。
他的那些门生也大都是些断章取义的家伙。
不过,我想,他的徒子徒孙中总也有得其真传的,但是为什么不指破呢?
可能是想到了孔子只述不作的初衷吧。

孔子本人想要传达的思想并没有多少偏狭,反而断章取义的宗徒,挟私充大神,这就是人性啊。
我们的制度不好的地方,就是任这种人性的阴暗面自由生长,对滋长人性的光明面却无能为力。当真不称职,丝毫体现不出专业本能。

举一个例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似乎许多人拿这话当励志贴。
按目前权威的解释,难道没人觉得这个解释有个顾此失彼的错误。
这是一句很能反映人性的话。
孔子不会犯这个错,解释的人才会犯。理由是,孔子不单单讲过这句话,他还讲过很多话,这许多话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形成他自己的思想。
可是解释的人却将一句句串起来的思想肢解,按自己意愿去装饰。或许这解释的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吧。我理解这种肢解,就像能理解人性有两面。但是不太能原谅。我想我自己也可能深受这种肢解文化熏染,也会做这种错事,所以假如我自己不小心做了这种错事,也一样不值得原谅。

[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3-6-2 12:09 编辑 ]
作者: 小石头蜜糖儿    时间: 2013-6-2 22:43
好贴啊,慢慢消化。。。
作者: 岚岚小猴    时间: 2013-6-3 08:32
非常赞同楼主这一观点:“学习一种语言,目的绝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去理解其文化,将来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则是不言而喻的结果。”
作者: 月月小猫    时间: 2013-6-4 21:56
这个帖子越看越沉重!在这样的一个时间
社会、文化
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坠落中
作者: dawnch    时间: 2013-6-5 04:49





+++





文章的专业性很强。此楼不歪是不正常的!
本来家长不需要看这么专业的东西,就象有病去医院看医生很正常,但若要自己翻医书从头学起,我就搞不明白这世界怎么会这个样子了!


细说从头一下: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但第一语言并不等同于母语。
第二语言是指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主要是按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的,先习得并掌握的语言是第一语言,后习得或学习的语言不管有多少种,都通称为第二语言。
语言的习得与学习:
学习: learning; 习得: acquisition

习得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粗略地说,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叫做语言学习,把“无意识地”学习语言叫做语言习得。习得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人类母语能力的获得。
学习与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语言学习要学习和习得相结合。


二语习得,是指第二语言的学习与习得,但习惯上称为“二语习得”。


这个圈子里有“野路子”和“应试”的说法。把自己在家弄的称“野路子”,而把学校有老师有教材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归为应试类。
其实野路子不野,类似于“习得”,而“应试”的作用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应试上,而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普通和基本的做法。

在自己的教学中所看到的,中国学生常有的错误,在无论是“野路子”出身,还是学校英语出身的孩子都是共同的!由此可见那所谓的“野路子”规避不了母语负牵移的影响。绕了一大圈,还得走回老路上。
但区别也是有的。“野路子”出来的学生,很可能说错了不知是错,因为没有概念。学校英语出身的学生,说错了则知道是错的,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没有语法概念的,则需要去有意识有系统地学习;而有概念但却用错的,则需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去练。
其实无论是“野路子”还是“应式”还是“学校英语”的做法可以说是分工不同,承担了英语学习中某方面的工作。单用一种都不太可以很好地满足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
“野路子”大量从听力、阅读积累信息,好像是通过这种手段制造一个人工英语环境,然后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把英语类似母语那样去获得语言能力。这个路子,可以在某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但这种成果却非旦没有把英语成为这些孩子的又一种母语,而且连母语带来的影响都不能尽免。道理是简单的,事实是明摆着的:
1. “人工的英语环境”无论在质与量都与“天然的英语环境”不同;
2. 学习者有了母语的干扰。


而“学校英语”,因为资源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基础课程,而不能提供各项技能训练,如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学校英语”未能培养出能力,其实是个资源问题,并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而如果把“野路子”与“学校英语”两者结合,其实就是实现了上面的说的:习得与学习相结合。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和语言学校的课程设计是一致的,并无新意,都是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然后加上针对各项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课程。
“野路子”忙来忙去,忙的只是补充了学校所不能提供的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而已,没必要厚此薄彼,让自己站在了有意识的学习方式的对立面。



听说读写,是四项能力。虽然根据世界普遍联系原理,我们不能说四项能力互不相关,他们也的确是有重要的关联的。但也必须要看到四者间的相对独立性。
能听不等于能说,因为这两者的运作机制是不一样的;
能说不等于能读,文盲就是个典型;
能读不等于能写,许多重视阅读的家长在某一天都会恍然发现,原来孩子不能写;
能读写又不能等于能听说,这就更是见得多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经常爱拿学开车、学跳舞作例子。在这些例子里大家都很容易明白道理,但到了英语学习这块怎么就弄不明白了呢?
“输入够了就自然能说了”,这种自然的逻辑是怎么来的呢?
把世界各大舞团的基训和演出看个够后,难道就自然能跳舞了吗?
听说读写,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四个通道。有人会有通感的能力,但这毕竟还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关于语言与文化: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想象一种语言也就是想象另一种生活”
由此可见语言与生活的关系。

搞教学的,毕竟要现实一点。
不注意语言背后的生活是不可以的,我甚至认为语言之间是生活的比较,而不存在翻译这回事。
要正确地使用语言,既有形式上的问题,也有语言意义上的问题。
而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可能充其一生英语就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能够把这个工具用起来就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标。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应当允许在某些阶段出现语言形式大于语言意义的时候。


再从另一个角度为野路子泼点冷水。
那些通过习得在某部分先行一步(特别是在语音、听力、词汇量、阅读方面)的孩子,当他们想跟"学习"结合时,就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相反,那些主流道路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资源却是丰富的,因为市面上的各种学习资源都是为这样的学生设计的。

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单独使用,但问题是人们投机的心理,都希望有一把万能的钥匙而管到千秋万代!
这种东西哪儿有呢!!!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6-5 10:28
原帖由 dawnch 于 2013-6-5 04:49 发表

文章的专业性很强。此楼不歪是不正常的!
本来家长不需要看这么专业的东西,就象有病去医院看医生很正常,但若要自己翻医书从头学起,我就搞不明白这世界怎么会这个样子了 ...


似乎还是凌晨就跳起来写东西了,哈哈。

写得太好了!

我想根本原因还是这一代父母的矫枉过正,因为我们学的是哑巴英语,因为我们那时奇缺资源,因为我们被英语羁绊过手脚。。。
作者: butterfly_sh    时间: 2013-6-5 10:53
这个帖子必须顶一下!
作者: maggiemm    时间: 2013-6-6 07:14
想起来小女孩还在肚子里时,自己带着一摞国内照的B超片子看加拿大的医生。医生很吃惊:这些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看懂的片子怎么会到个人的手中。

我们真的很累,看病要自己研究治病方案;吃饭要研究化学添加剂;孩子上学要自己研究教学大纲;现在为了孩子学英语,难道我们也得修炼成半个语言学专家?

顶上锅的说,一直感觉国内对英语学习的热度有点太高。

且不说孩子将来是否一定会在国外生活,即便孩子有朝一日一定会出来,为了孩子将来可能少受一点挫折,现在投入这么大精力是否值得?到然我也不同意“英语出了国自然就会好”的观点。不过有环境学起来确实会容易很多。

能够快乐学英语当然很好,就当多一项课外活动了,但是如果希望籍此能够深入西方的文化,恐怕能像无事同学一样让孩子真正接受中文让步英语的家长并不多(我也很好奇她准备孩子几时真正接轨 )。那就不必太和自己过不去,玩玩乐乐得了。

别拍,我也希望能找到十全大补的灵丹妙药呢。
作者: tequila_qq    时间: 2013-6-8 10:24
原帖由 dawnch 于 2013-6-5 04:49 发表





+++





文章的专业性很强。此楼不歪是不正常的!
本来家长不需要看这么专业的东西,就象有病去医院看医生很正常,但若要自己翻医书从头学起,我就搞不明白这世界怎么会这个样子了 ...


学习了。

请教下,ESL和EFL除了语言环境不同,到底在学习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原来我的理解,在中国学英语,就是学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算ESL。 看完海岚写的,觉得似乎应该算EFL。 有点糊涂了。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6-8 10:48
原帖由 tequila_qq于 2013-6-8 10:24 发表
学习了。

请教下,ESL和EFL除了语言环境不同,到底在学习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原来我的理解,在中国学英语,就是学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算ESL。 看完海岚写的,觉得似乎应该算EFL。 有点糊涂了。


我们在国内学英语,当然是EFL了。ESL更多是指母语不是英语的家庭,后迁居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所以两者的语言环境差别很大。
作者: dawnch    时间: 2013-6-8 21:34
原帖由 tequila_qq 于 2013-6-8 10:24 发表


学习了。

请教下,ESL和EFL除了语言环境不同,到底在学习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原来我的理解,在中国学英语,就是学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算ESL。 看完海岚写的,觉得似乎应该算EFL。 有点糊涂了。





在中国学英语,的确是EFL。
"second language" 英语教学领域里所讲的ESL, teach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跟“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不是一回事。
这里归纳的比较全:
http://www.byhard.com/differences-between-efl-and-esl.html

EFL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和使用英语的机会的,这就需要在能力训练方面所需要的力度会更大;
另外EFL和ESL的学习目的也是不一样的。
作者: 好妮    时间: 2013-6-12 15:30
这么好的帖子,强烈推荐,谢谢大家的分享
作者: luckflay    时间: 2013-6-12 20:54
好话题,进来学习一下
作者: 飞舞的流星    时间: 2013-6-13 21:46
mark 一下明天仔细在读一遍
作者: 月月小猫    时间: 2013-6-30 01:17
又看了一遍,不断警醒自己一下
作者: 肥豆    时间: 2013-7-9 01:01
太专业了,我理解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听入门,然后用美国的教材学习,这样听说读写就能同时发展了。
作者: sunbaby020123    时间: 2013-9-9 12:33
老虫这篇文章实在是说得太到位了!

确实是这样的, 从我孩子学习英语五年来, 体会就是, 绝对不能光原版,也不能光应试, 一定是相结合才能更好.

当然输入多了,孩子的输出确实要比没有一定输入量的孩子要快得多。但是,说和写光靠大量听和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家孩子也是和楼主家的孩子一样,经过外教SKYPE半年多的引导(每周共有3~4小时),现在的口语包括语音语调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主要是表现在口语时语法上的进步和句子结构的应用以及用词等方面的进步。当然,这些进步除了听和读原版资料的长期积累,还得益于我们每周一节语法课的功劳(五年级开始)。写作也是需要在好的老师引导下更多时间的坚持练习的。

孩子的教育,还需要爸爸妈妈的智慧,需要多思考,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谢谢老虫解惑了

[ 本帖最后由 sunbaby020123 于 2013-9-9 13:12 编辑 ]
作者: awen99    时间: 2013-10-23 10:22
好贴   留一个记号
作者: 逃离神庙    时间: 2014-3-29 09:46
真的不错,试发第一帖
作者: lilinin    时间: 2014-9-13 21:08
下来看看先,谢谢!收藏
作者: ywdlah    时间: 2014-11-20 14:18
原版与应试相结合,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作者: cherry99    时间: 2015-2-16 13:09
分析的不错,赞理性不跟风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