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写作课”(Creative Writing)在中国似乎尚不存在,而在美国大学本科校园里渊源已久。1970年代,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在普林斯顿大学首开“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课(Non-fiction writing),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家,其中包括现任《纽约客》杂志主编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和中国人所熟知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这个传统在一批大学得以保留。如今,在耶鲁大学的“文艺青年”圈里,几门由经验丰富的作家教授的“创造性写作课”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学期开学,在校园里不期而遇,总要互相打听打听,这学期选哪门写作课?是“每日一篇”还是“诗歌读写”?
在这其中,有一个名字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尊重和憧憬:安·法迪曼从2005年起在耶鲁大学开设一门春季学期写作课,名为“书写自我”(Writingabout Oneself),辅导学生阅读与写作以个人经历为内容的散文。安(她要求她的学生这样称呼她)自己便是一位作家,她的成名作——《神灵附身你就会跌倒下来》(The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一本探讨现代医学伦理中文化、种族、信仰等元素作用的非虚构创作性小说——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委协会奖。在写作的同时,她也担任过许多编辑类职务,近些年开始为大学生当写作导师。她的课在同学中受到的评价最高,每年都会引来上百人申请仅有的12个位置。在大三的春天,我幸运地得以进入她的课堂,在那里留下了我在大学四年中最不同寻常的回忆之一。
写作应该怎么教?老师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尽管我对安充满了崇敬,在走进她的教室时我仍然无法抑制内心深处的这个疑问。之前写文章时,盯着屏幕不分昼夜的苦吟让我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观点愈发难以苟同。我只想问问英文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英文中有这样的说法,安从未教给过我们。灵感和天资的确实不可缺少,她告诉面前一脸期盼中又混着几分疑虑的学生,不过她相信她的每个学生都不欠缺这方面的禀赋。即便如此,在她的眼中,再优秀的文章也一定离不开作者精心、耐心的雕琢。而浑然天成便是这种雕琢的最高境界。
她时常向全班讲起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人问一位雕塑大师,“我该怎样雕刻一尊大卫的塑像?”“这很简单,”雕塑大师回答道:“拿一块大理石,然后凿掉其中不像大卫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