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小说逻辑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0:30
标题: 小说逻辑
逻辑这个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但似乎大家又觉得不了解。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只学到了“逻辑”这么一个词,但是没人真正教给我们“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教呢?因为他们选择了要教给你辩证法,你要是学了形式逻辑,他就没法子教下去了。

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先说逻辑这个词,这个词肯定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了,最早严复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把它翻译成“名学”,因为觉得他和中国古代的名家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不太准确,后来有人有翻译成“论理”,“理则”等等,但都觉得很难表达出逻辑的意思,最终只好选择了日文中音译的“逻辑”一词。因此很难在字面上去分析逻辑是什么了。原本这是一个好事,因为N多外文词汇,经中文意译后,再经过国人最喜欢的望文生义,其准确含义,早已经和他原本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一直强调,让孩子好好学英语,学好了,才能真正的学会现代知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0:39
逻辑其实是一种认知方法,逻辑本身是指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

也就是说,严格按照逻辑方法,在已知前提为真的情况下,可以推导出真理来,现代科学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我们国家流行一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特定历史时期,为了特定目的创造出来的,但这句话本身是不准确的,实践是标准之一,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标准。这句话的后果就是只认可看得见的结果(那个结果都未必是真的),而否定了科学本身的推导过程。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0:52
逻辑的基本原理,或者说基本的规则:

同一律,事物跟其自身相等同,“自己”不能“不是自己”。( the law of identity)
矛盾律,事物不能同时“是”跟“不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or 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
排中律,事物只能有“是”或“不是”两种状态,不存在其他中间状态。(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


符合这些规则的推论过程,我们叫做符合逻辑,不符合的就叫做不符合逻辑。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1:18
先说同一律,这个最不容易理解,所以很多骗人的东西,都是在这里做手脚的。

同一律的解释很简单 A=A。翻译过来就是甲是甲或者说甲等于甲。

有人就奇怪了,甲难道还会不是甲么?

太多了啊,尤其在语言领域,一个词有众多含义,还有其外延、内涵。

举个例子:

国家是人民的。我也是人民。国家是我的。这个推论里的两个人民,就不相等。一个是人的集合,一个是集合里的一个元素。两个概念被混淆。混淆概念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觉得国家是自己的,但事实上和你没一毛钱的关系。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2:18
另一个帖子里说了悖论的事情,大多数的悖论就是由于违背了同一律。

悖论带来麻烦的其实不是逻辑,而是集合论。

集合就是把众多的元素汇集在一起,有些集合是不相交的,有些集合是有交集的,有些集合是互相包含的

大多数的悖论,都是由于集合论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集合可以不可以作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存在。

比如这个悖论

理发师悖论:

萨维尔村里有个理发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店规:他只给村子里自己不刮脸的人刮脸。请问:这位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刮脸?


其原因就是把一个集合作为自身的元素了,所以现代集合论有一条规则,那就是:集合的元素不能是该集合自身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3:33
教大家几招如何在同一律这里做手脚

第一招:偷换概念或者混淆概念

比如有些人出书用自己的亲身实例,贩卖育儿方法。

他们的内在逻辑就是:我用这个方法(比如棍棒教育)让我的孩子成功了,所以你们也用这种方法,你的孩子也能成功。

这其中我的孩子成功和你的孩子成功完全是两个概念,但事实上这些人确实卖掉了不少书,他们孩子是否成功不知道,他们自己确实成功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3:45
第二招叫做偷换论据

前段时间有个学雷锋的电影,在南京上演票房惨淡,发行者辩称说还是有几个人看的。这个逻辑就是把人家的票房可怜偷换成没有一个人看,然后再去反驳。

再比如说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支持中医的人就避开如何用科学方式去论证,专门讲中医是国粹,中医有治好病的个案。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5-19 13:48
关于逻辑,记得我们那时是只有哲学系才开有此课的。
大多数的我们只在数学上学习了点逻辑,难怪经常表现为集体性愚昧啊。
鼠兄多讲讲如何用逻辑识破骗局吧,这个生动有趣!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3:53
第三招多重标准

比如有名的半费之讼的故事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
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之所以有所谓两难问题,是因为依据的标准不一样,到底是依据合同,还是依据法庭判决。解决这类问题也简单,那就是给两个规则制定优先次序。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5:19
下面说说逻辑的第二个原则矛盾律

实际上矛盾律更准确的说法是无矛盾律,使用这个词才容易更好地理解。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你不能同时声称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悖论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违背了非矛盾律的,因为悖论问题直接就有两个相矛盾的结果。

最著名的是广告词: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矛盾的东西大家听说的很多了。但是有一个东西经常大家会搞混淆了,那就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是讲的一个为真另一个就为假。反对关系是说不能同时为真。比如“黑”,“白”就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5:39
再说说第三个原则就是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说,在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中我们必须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这个其实是中国人最不喜欢的,中国人是玄学色彩很浓的。故意追求对思维本身和对象的“不确定”。汉语是世界上最模棱两可的话。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性,没有时态的变化,汉语的“是”实际很难界定。“是'的不确定,就是”怎么都是”,“怎么都不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结果是一样的。到底是君子在“和”的基点上,还是在“不同'的基点上?不置可否。小人也是这样,结果君子和小人一样。

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辩证法就是这么糊弄人的。辩证法说形式逻辑是静止的、僵硬的。于是他就要来点变化。我们大家上学都学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又说什么“在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这里的“反作用”一词与“决定”一词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两个东西你决定我我又决定你,虽然有个一定情况,谁也说不清那个一定情况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教大家呢,因为说不清他们最喜欢,这不就他说了算了么,他说真就是真,他说假就是假。

所以中国文化最怕形式逻辑,怕的就是这一点。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19 16:18

Xieno2013-5-19 12:14威望+20哈,你终于开动了。我好喜欢!
Xieno2013-5-19 12:14金钱+50哈,你终于开动了。我好喜欢!

其实写这些满枯燥的,大家也都不爱看。这个帖子就简单些这些吧。

以后有时间了,我还是开贴讲历史小故事吧。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3-5-19 21:15
爱看,但是不知道怎么发言,请继续
作者: Xieno    时间: 2013-5-19 21:59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5-19 13:53 发表
第三招多重标准

比如有名的半费之讼的故事


之所以有所谓两难问题,是因为依据的标准不一样,到底是依据合同,还是依据法庭判决。解决这类问题也简单,那就是给两个规则制定优先次序。



你说大家都不爱看,那我回答你,我爱看,可以吗?


昨天去看cc的课了,是一个数学辩论,正方形去掉一个角变成五边形后,怎样画一条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给出的答案是画成这样:

分两方辩论,这个答案对还是错。

孩子们的讨论很热烈,一度争执不下,还有个孩子哭了(被人身攻击了 )。

学习你这个帖子,大概正方用的就是第一招,偷换或混淆概念,对吧?
作者: athna    时间: 2013-5-19 22:56
一直想着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呢,就看到这贴了,真是及时雨啊!

楼主继续啊!

最好介绍完后,再来点小事例,大家讨论一下,大家看了就知到如何回应了。毕竟多数人“功力”较浅,入门还得多费些劲。
作者: pianocrazy    时间: 2013-5-19 23:05
谢谢老鼠,其实我最想称呼您为老师,尽管年龄上我应该大一些。

大学时看过金岳霖的逻辑书,不得要领,后来又浏览陈波的书,也觉得枯燥乏味而搁置起来。老鼠小说逻辑,我目前只用了半小时浏览了一下(这个以后还是要花点时间消化的),顿觉清晰起来。有这样的启蒙帖子,再去看专业教材,可能会很不一样。

以下我尝试着用老鼠教的 The law of identity 分析一下最近与同学的一次聊天节选,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
我:你女儿最近读什么书呢?
同学:在读《品三国》。
我:据说孩子过早接触历史并不好,也听说现在的历史书中有很多错误的东西。
同学:有什么不好啊,孩子就是在错误中学习成长起来的,即使有错误的东西,孩子以后也会自己纠正的。

这里,“错误的东西”与“在错误中成长”中的两个“错误”,应该不是一回事,后者应该是“试错”的意思,而同学却把它们等同起来用。

[ 本帖最后由 pianocrazy 于 2013-5-19 23:25 编辑 ]
作者: Xieno    时间: 2013-5-20 00:06
原帖由 athna 于 2013-5-19 22:56 发表
一直想着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呢,就看到这贴了,真是及时雨啊!

楼主继续啊!

最好介绍完后,再来点小事例,大家讨论一下,大家看了就知到如何回应了。毕竟多数人“功力”较浅,入门还得多费些劲。




不如我们试用老鼠说的这些,分析你生活里的实际例子,发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说不定事情就明晰了。

我们一讨论,老鼠也就回来了继续写了。人写帖子都喜欢有人看呀,看了之后还有交流呀,对吧
作者: Xieno    时间: 2013-5-20 00:17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13-5-19 23:05 发表
谢谢老鼠,其实我最想称呼您为老师,尽管年龄上我应该大一些。

大学时看过金岳霖的逻辑书,不得要领,后来又浏览陈波的书,也觉得枯燥乏味而搁置起来。老鼠小说逻辑,我目前只用了半小时浏览了一下(这个以后 ...



说到老鼠,有时候觉得他又睿智又幽默,就像邻家大哥 ,有时又恨他说话一针见血,让人忍不住要暴跳上一阵子,然后才想起,唔,似乎我真的想得不大对。
所以虽然他在很多方面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了,我还是要这么叫他老鼠,哼哼,就是老鼠,最多高兴了,叫声鼠兄。

看你说的这个故事,深有感触呢。
我以前也觉得没关系,看看历史又有什么了不起?!
后来发现不大对劲。
原来人泡在虚假的东西里面时间长了,是会被洗脑被同化的。说是自己会纠正,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说不定一辈子都那么过去,还是纠正不了呢。
就比如说我自己吧,我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唉,咋就没老鼠那么好运,有宽松的生长环境呢?),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的就会采用我小时候痛恨但却早已熟知的那些方法。还好有这个论坛,遇到了老鼠和其他的朋友(包括你),一点点的努力剥除身上那厚厚的陈年旧迹。好累。这也算是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吗?如果是,我真希望不要这样的学习成长,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真实的东西,哪怕接触得晚一点,也好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5-20 08:02
才看一个开头,咋就结束了呢?昨天不能在线,早上起来边吃饭边看,我们可以慢慢用老鼠的三板斧先用起来。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08:04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13-5-19 23:05 发表
谢谢老鼠,其实我最想称呼您为老师,尽管年龄上我应该大一些。

大学时看过金岳霖的逻辑书,不得要领,后来又浏览陈波的书,也觉得枯燥乏味而搁置起来。老鼠小说逻辑,我目前只用了半小时浏览了一下(这个以后 ...


哈,老鼠可是很老很老的那种鼠啊。

对于你说的那个例子,日常生活里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的语言里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论断的时候一句话可以理解出多种意思来,所以论断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就如同你所说的,会违背了逻辑的同一律的原则。

具体到你说的那个例子,你分析的很好,但如果我们把那几句话做一个进一步抽象,把它作为一个断言,或者更像一个辩论题目的话,则你的命题会是这样:

断言A: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他的回答呢,其实很模糊,可以做两种理解

理解1:
断言B: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也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这个断言,使用也许、可能这些词,违背了逻辑的排中律的原则,实际上是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回答。通俗的说这叫说了等于没说。

理解2:
断言C: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个断言直觉上,大家都不会认可,但很多人会用一种别的方式把它包装起来,让它看起来似乎蛮合理。

实际上和你对话的人自己也不会接受断言C,他实际上更愿意把断言B改造,形成如下断言:

断言D: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不妨碍孩子的成长。

其实这句话更符合他那句话的原意,在这里他已经偷换了一个概念,就是把清晰地,符合无矛盾律的“不利于”,改为了较为温和的“不妨碍”。

他这个断言的逻辑过程应该如下:
断言E:所有的人成长中都会学到错误的知识,但他们依然成长为成人了,所以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知识不妨碍孩子的成长。

在他这个断言中最明显的就是有一个概念发生了转移。前面讲的是成长为成人,后面讲的是成长的过程,

成长为成人,只要不出意外事故、不病死,每个人都会长大。后面一个成长过程,就有顺利和不顺利之分。一个养成良好习惯、具有好的性格、收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成长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其结果也会很好。而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的孩子,则成长过程会更加坎坷,结果也未必好。让孩子学习错误的知识,等还自己后还要不断的判断和修正,甚至给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世界观,无论如何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是负能量。

所以断言B无法从前面的论断,推导出后面的结论。大家只要换一个不同的词就能看得很明显了

替换后的断言E:所有的人成长中都会学到错误的知识,但他们依然成长为成人了,所以学习那些有大量错误的历史知识不妨碍孩子的食欲。

前后完全不搭界。

上面写了那么多,无非是为了分析一句话,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汉语的不精确性,是怎样影响逻辑思维的过程的,汉语的初级型也是中国三千年都没有能形成逻辑的原因之一吧。

大家有兴趣,可以把那些对话用英文说说看,是不是出现歧义可能性会小很多。所以大家要让孩子好好学习英语,便于孩子准确的认识这个世界。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5-20 09:29 编辑 ]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09:45
原帖由 Xieno 于 2013-5-19 21:59 发表



你说大家都不爱看,那我回答你,我爱看,可以吗?


昨天去看cc的课了,是一个数学辩论,正方形去掉一个角变成五边形后,怎样画一条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给出的答案是画成这样:
371834
分两方辩论,这 ...


是啊,数学上的线是抽象的线,是没有长短没有宽度的,他画的那个是现实中的线段,是有宽度的。所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要是仔细的想想,就会明白香港为何从小学都是用英文讲数学课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难以掌握科学这门知识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09:53
原帖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5-20 08:02 发表
才看一个开头,咋就结束了呢?昨天不能在线,早上起来边吃饭边看,我们可以慢慢用老鼠的三板斧先用起来。


我说的结束呢,是不想再往细里讲逻辑的事情了,你知道逻辑是一门学问,涉及层面非常之多,真要讲起来,很多东西我自己都不会懂。我这里只讲最最基础的一些知识。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5-20 10:20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5-20 09:45 发表


是啊,数学上的线是抽象的线,是没有长短没有宽度的,他画的那个是现实中的线段,是有宽度的。所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要是仔细的想想,就会明白香港为何从小学都是用英文讲数学课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中 ...


不懂日语,不知日本如今科技发达,获诺奖人数大增,是因日语更精准,还是因他们都是用英语授课?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10:32
说到了逻辑,和大家说说目前中国数学教育里被忽略了的两个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

一个就是集合论。大家看这个帖子就会初步了解集合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分析判断一个问题,就要清楚每个概念属于哪一个集合。悖论本身就是涉及到集合关系。两件事物的关联其实就是两个集合的关联。我前面提到过矛盾和反对两种关系,也是和集合直接相关的。我贴一幅图,看看大家能否看明白矛盾、反对、下反对、蕴涵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被严重忽略的部分是统计学。

大家都以为统计学只是统计一些数据,但是我认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统计学是科学的一个基础。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验证一些事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都要经过统计学的验证。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我早起那个中医楼,实际上我们在其他论坛和那些坚持中医的人辩论,最容易的突破点,就是告诉他们我们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你中意非要说它是科学也可以,只要求你通过科学的认证。

认证的原理也很简单,双盲测试。双盲测试是那些中医们永远的痛。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中医的理论或者药物可以通过这个测试。

比如你中医说切脉可以诊断一个女子是否怀孕。那好,我安排几百女子,有孕妇、有胖子、也有普通人,再随便找一些小孩子当做对比组和中医一起测试。最后大家就会发现,只要样板足够大,中医组判断正确的概率是50%。因为它根本就是瞎猜么。对比各组数据,可能部分小孩子猜对的概率远远大于那些中医,那是否这些小孩子都是神医或者有中医的天分呢。

当然这些女子需要用帘子遮挡起来。愿意的话还可以不遮蔽的情况下再让中医号号脉,可能会发现这次成功率提高了,因为他能看到那些大肚子的了,尽管里面有些仅仅是胖子而已。

中药也是这样,双盲测试,患者分为几组,有吃中药的,有吃安慰剂的,有不吃药。实验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最后统计分析数据。

有实验结果,有统计分析、可再现这些都是科学认定某件事物可信与否的依据。

如果有条件,大家可以给孩子加强一下孩子这两个数学领域的学习。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20 10:53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5-20 10:32 发表
说到了逻辑,和大家说说目前中国数学教育里被忽略了的两个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

一个就是集合论。大家看这个帖子就会初步了解集合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分析判断一个问题,就要清楚每个概念属于哪一个 ...




那幅图倒是明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看它。中医的那个,笑痛俺的肚子了~~

怎么加强孩子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呢?我对孩子学数学,还真使不上劲呢。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12:08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5-20 10:20 发表


不懂日语,不知日本如今科技发达,获诺奖人数大增,是因日语更精准,还是因他们都是用英语授课?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对于这个事情我没有专门的研究过,只能依照我所了解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对比。

我们知道日语和汉语一样,属于不严谨的语言,很多老美到了日本,都感觉很头疼,说听日本人讲话,不仅要知道他说什么词,还要听他的语调,甚至觉得日本人交流都不通过语言区进行。

但是大家还要了解的是日本的词语却要比汉语严谨的多。

说到科技用语,我们是否可以只对外来语的翻译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大家知道随着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门语言都面临着大量新词汇的出现,其中外来语也是这些词语的主要来源。那我们看看日本和中国都是怎么对待这些外来语的。

日本:

日本对外来语的引进,基本上是从明治时期开始的。早期对于日本已经有的东西,他们就加一个西洋或者洋字,比如西洋馆、洋服这些词。但很多新生的事物是原来的词没有的啊。那个年代日本还在使用汉字,就有很多采用了意译这种方式。比如银行、社会、政府、主义等等,但也有一些使用了音译,比如逻辑。

但是后来,随着片假名的广泛使用,日语里的外来词汇基本就是音译,不再使用意译了。

中国:
和日本一样,早期对外来词,主要是意译,先从中国古代词汇里找合适的,比如方程、开方。找不到就找相近意义的单字组成一个词汇。上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就从日本大量输入了日本意译的那些单词。

目前,音译、意译都还存在,克隆就是音译,鼠标就是意译。

意译的好处,就是不了解的人一看可以猜一个八九不离十。但其坏处就是很容易被曲解或者误解。所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吧。

对于掌握科学来说,音译才会更好一些,因为它的概念更准确一些。

作者: maggiemm    时间: 2013-5-20 12:13
这个话题真有趣,只是题目容易有歧义。

[ 本帖最后由 maggiemm 于 2013-5-20 12:20 编辑 ]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12:42
原帖由 maggiemm 于 2013-5-20 12:13 发表
这个话题真有趣,只是题目容易有歧义。


是啊是啊,我也觉得有些别扭,原本是想简单说说逻辑,“说”选的是动词的意思,结果“小说”又是一个名词,我汗。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0 13:14
接着上面一个话题乱聊

上面提到过一个词汇“克隆”,这个词是个标准的音译,英文词汇就是clone。所以克隆这个东西既不会克什么,也不会隆起(可能有朋友会告诉我,当时的多利,出生以前他妈妈肚子可是隆起了,我倒)

有人说克隆这个词可以用复制替代。

我说完全不可以,克隆最接近的词汇是“无性繁殖”,准确一点说,叫做“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和“复制”完全是两码事。

“复制”这个词也有趣,还有一个音译的同义词叫“拷贝”,来源于英文单词copy。

这个“复制”意译的并不太好,从面上理解更像是“重复制造”,更接近于“批量生产”的意思吧。但实际上复制的本意是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物品一摸一样的物品来,其实Copy这个词的名词,中国有一个很准确的词和他对应,那就是“赝品”,但可惜是个贬义词。对于Copy的动词属性,也有个老词可以对应,那就是仿制。

因为有些人觉得复制这个词不好,于是就有了“拷贝”这个音译词的使用,最早应该是在电影业使用的吧,我没考证过。

但有两点中国做得比较的不好,如果你看国外的报纸,他们把一些缩略语或者专业名词,在刊载的时候,会在后面加一个括号,里面是非常详尽的解释。中国没学到这好习惯,一般的人遇到一个词,基本上是望文生义,所以全民族养成了不严谨、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第二点是中国的词典,从来不介绍各种词语的来源,似乎他们羞于承认从外国引进了词汇,我三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怎么会从蛮夷哪里学习词汇呢!
作者: 子云    时间: 2013-5-20 13:25
逻辑课,以前学过一学期,略知一些皮毛。

白马非马,手不是手……

考试时还有论述诸葛亮的空城计

估计答得老师都不知所云了,
作者: x-ray    时间: 2013-5-24 16:23
学习中,请楼主继续!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24 22:05
原帖由 x-ray 于 2013-5-24 16:23 发表
学习中,请楼主继续!

不继续了,简单介绍一下而已,大家愿意讨论我可以和大家一起聊。

现在把时间放到编故事上去了。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26 12:18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5-24 22:05 发表

不继续了,简单介绍一下而已,大家愿意讨论我可以和大家一起聊。

现在把时间放到编故事上去了。



我帮你配个图吧,看看属于哪类的——正好,俺家儿子的网络课作业里有这么一幅,不知道属于你说的哪一条?


刚才有空瞅了两眼儿子的作业,哈,不但有图,还有练习呢,拿过来咱也练习练习玩如何:
瞧瞧这些推断,哪些论断是对的,哪些是错滴。。。要说明具体错在哪里。。。


All snakes are cold-blooded.

All snails are cold-blooded.
All snails are snakes.


All humans are selfish.

Mike is a human.

Mike is selfish.



All purple items are green.

All yellow items are green.

All purple items are yellow.



Violent television influences some children in negative ways.

Some children are violent.

Some children are influenced by violent television.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6-4 08:34
标题: 这个题目有趣
儿子前两年酷爱写英文小说,我说他小说里面常常有逻辑不通的问题,他还不服气。现在,语文要求练笔,儿子开始写中文小说,感觉他逻辑比之前好多了,他说,写小说要考虑前后呼应。儿子写英文也进步了,遣词用语比我地道得多。

[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6-4 08:41 编辑 ]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3-6-4 09:55
许多游戏智力题,学过逻辑后,会发现题目很容易解。
中式思维如果多受些逻辑训练,非常有帮助。不然,很容易一团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6-4 11:43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5-26 12:18 发表



我帮你配个图吧,看看属于哪类的——正好,俺家儿子的网络课作业里有这么一幅,不知道属于你说的哪一条?
372072

刚才有空瞅了两眼儿子的作业,哈,不但有图,还有练习呢,拿过来咱也练习练习玩如 ...


这些判断哪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很容易,但是要说明那个道理,就需要写很长很长了,涉及到好多概念和规则。
作者: Xieno    时间: 2014-1-16 23:18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6-4 11:43 发表


这些判断哪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很容易,但是要说明那个道理,就需要写很长很长了,涉及到好多概念和规则。


正好看到一篇趣文,贴在这里:
【麻婆豆腐】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5门基础学科之一,可见逻辑学的重要性。
逻辑能够对人的思维起到规范作用,让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和理性,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正确,对问题的处理也会更加合适。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学时,涉及极少。在高校中,也主要是文科的学生在学。很多人感觉逻辑学不过是文科中的一个科目罢了,没有必要大家都学。这是错误的认识,逻辑学应该从高中就开始学,而逻辑思维则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训练。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就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第三个人说,你们是开玩笑吧,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海马和河马都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马,此处只是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用了“屁精”一词,引起了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质疑,因为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善于拍马屁,二是指同性恋。理解不同,对小品的评价也就有了不同。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的时候,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情况,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争论,往往各说各理,谁都不服气,虽然大家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是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即这同一个词语,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概念。既然大家讨论的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个话题,怎么会有结果呢?当然,对于一些常用的词语,我们应该按约定俗成的理解来讨论。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严重浪费。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区,人口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人口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上海市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嘉定的建设中心便是多变的、分散的,嘉定镇是老县城,后来成立了新成路街道,现在开始建嘉定新城,而安亭镇又新建了安亭新镇,南翔镇、江桥镇也有各自的中心地区,嘉定的城市化太分散。如果从二十年前就能确定一个建设中心,现在嘉定早就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之中。
在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往往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则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地出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不断出台立法解释,就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对某些概念和条文做出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述。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互相矛盾的解释这样的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的情形并不少见。
再看一个医院乱收费的报道。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10月29日报道,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住院的患者收取“健康咨询费”、“疾病健康教育费”。当遭到群众质疑时,医院领导拿出了上级的文件,说明可以收取这个费用。确实,黄冈市卫生局有相关的文件,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文件上。文件只规定了可以收,但是,究竟什么是“健康咨询”?什么是“疾病健康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概念界定,这就留下了漏洞,医院就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概念并收费。正如该医院护士所说,“疾病健康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对你说的话。”“健康咨询”就是患者向护士询问的话。按这种理解,他们就是收费有理。实际上,像这家医院这样收费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都在钻这个空子。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制度制定者没有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
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句话作为合同协议条款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每一项都是模糊的,是无法明确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可以用“经验不足”来作为借口,但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而反观美国提出的条款,则要明确、严密得多。
二、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有很多人分不清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差别,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又由于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批评某个集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就等于批评个人。对群体的批评常会造成中国人之间窝里斗,地域之间、贫富之间、职业之间,互相攻击,这就是因为没有分清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实际上,当我们说某个集合概念有某种特征时,并不能得出这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这种特征的结论。当我们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比如说,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再如说山东人长得比较高大,这里的“山东人”也是集合概念,并不能证明每个山东人都长得高大。再如“中国人老是窝里斗”、“中国人缺乏思辨力”这样的命题,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能得出每个中国人都丑陋的结论。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理解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差别。有不少人认为谈论中国人的缺点时应该说成是“有的中国人……”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种人主要是心胸问题,心胸狭碍,他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只喜欢听别人的表扬,当别人夸奖中国人的时候,他不会要求在“中国人”前面加上“有的”。
黎鸣先生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国人很不满,说按照黎鸣的观点,黎鸣也很愚蠢,因为他也是中国人。这就是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没有分清,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
同样,笔者在本书中大谈中国人的思维缺陷及劣根性,这里的“中国人”同样是集合概念,不代表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集合概念是与非集合概念相对的,反映由同类分子有机构成的集合体的概念。如:“中国共产党”、“森林”。在某一思维对象领域,思维对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种是同类分子有机结合构成的集合体,另一种是具有相同属性对象组成的类。对象集合体与对象类的根本区别是:集合体的性质,构成集合体的个别对象不必然具有;对象类具有的性质,组成类的个别对象必然具有。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分别是对思维对象集合体、对象类的反映。集合体的根本特征,决定集合概念只反映集合体,不反映构成集合体的个体。如中国共产党是由千万个中共党员构成的集体,概念“中国共产党”只反映党的整体,不能说个别党员是中国共产党。
在不同场合,同一语词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不表达集合概念。如:“人”,在“人是由猿转化而来的”这一判断中,“人”是集合概念,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由猿转化的性质;在“张三是人”这一判断中,“人”是非集合概念,表示人这一类动物或其中一分子。区别某个语词是否表达集合概念,须结合语言环境而定,即需要把某一领域的每一个对象与概念反映的性质联系起来考察。准确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有助于避免犯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类比推理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为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我们这里的类比仅指在议论中的类比推理,而不是指语法学上的修辞方法。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把类比当成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的优势。类比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将深奥的道理转变成简单的道理。中国人爱用类比,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中,大量的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劝学》是连篇类比,庄子的文章多是寓言。后来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个传统。类比的运用确实让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意境优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可读性极强。
类比是一种人类自然产生的推理方法,不需专门训练就能掌握,人人都会类比,它来自于人类大脑的联想活动,当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有某个特点时,便会想到与它同类的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特点。比如,毒死狗的食物也会毒死人,因为人和狗都是动物,而且是哺乳动物。
西方人也会用类比,我并不认为中国人在使用类比方面比西方人要高明。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类比,是因为他们思辨能力差,不善于纯粹地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
类比虽然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方法推出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如果以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即成为了科学结论。
在周星驰的电影《审死官》一开始,水师提督之子宾少爷的狗阿才咬了肉贩,肉贩将狗打跑,结果宾少爷要求肉贩赔偿他300两银子;而状师宋世杰则让自己的仆人咬了宾少爷,被宾少爷打跑,宋世杰按照宾少爷的逻辑类比推理,要求宾少爷赔自己1000两银子。后来,富商的儿子打死人,宋世杰也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为富商之子辩护,这种诡辩方法歪曲了事实。他当堂踢打凶手,凶手没有死,如果几年后死了与此无关;而凶手也没有当场打死被害人,是第二天才死。宋世杰用这个类比说明被害者的死与凶手无关,毫无疑问,他的逻辑是荒唐的。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只能显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有言:“俄罗斯就是老黄瓜没刷绿漆,美国人是老黄瓜刷了绿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老黄瓜,半斤八两。”简单地以老黄瓜类比国家,不仅是不能证明任何问题,而且语意模糊。
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四、二元思维
郎咸平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中国人常见的思维,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小孩就会的好坏人思维,很多中国人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思维还处在小学生水平。比如,对于体育明星姚明、科比等等,明显分成两个阵营,姚黑姚蜜,科黑科蜜,整天在网上骂来骂去。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比较明显,很多中国人把历史人物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将好的神圣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将坏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们一无是处。这种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待现代人同样如此,中国人很容易将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或是某一职业的人妖魔化。
在国家政策上,我们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分治,也是一种二元思维。它把全国人民简单地分成了农民、市民两个部分,用户籍制度加以区别。但实际上,不论是通过历史纵向来看,还是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农民与市民都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类人,而是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农民与市民的截然不同,农民随时可以进城做生意成为市民,中了科举还可以到城里做官;同样,城市人也随时可以到农村买块地过田园生活,即使是贵为宰相,下了台也可能去做农民。国外也是如此,一个人,他可以自由选择去务农还是务工,即使美国总统华盛顿,下台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农场。正是由于当前的二元制度,使得农民工成为了一个夹缝中的群体,他们户口是农民,工作却在城市,即非农民,也非市民,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在二元思维下,政治思想界的左与右,也往往走向极端,我们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
五、错误推理
在生活中,人们即使不经过专门地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逻辑,但按照这些逻辑来推理,往往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如果再按照这些或然性的结论做其它推理,那就更没有说服力了。我们前面谈的以偏概全、类比推理等也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攻击的其实是一个与你无关的观点。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这位教授对李银河观点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逻辑就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这是没有道理的。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就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并且,此人还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而攻击李银河的人中,大部分人的逻辑都是和这位“医学院的教授”差不多的。
在反驳论证中,像这位“医学院的教授”一样思维的人非常多,他们经常会对别人的观点做出片面的或是错误的理解,得出一个与别人原意不相符合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当成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攻击。
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比如,这位“医学院的教授”,从李银河的论述中推出“李银河提倡同性恋”的结论,这是推不出的,是这位“教授”逻辑思维能力太差造成的。
而按照一些愤青的逻辑,一个中国人,你夸日本好,那你就是汉奸;你夸美国好,你就是“鹦鹉”;你说中国不好,那你就是卖国贼。毫无疑问,这些论断是有问题的,是没有道理的,夸不夸中国,夸不夸日美,和是不是汉奸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经常有人谈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谈美国的优势,这时就有人反驳:“美国不是天堂。”这个反驳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夸奖美国,并不能证明这个人认为美国完美,这个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性。
《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有一个观点:“这次金融危机体现了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全面腐朽。”这个推论同样是过于简单化,由一次金融危机并不能得出这个国家全面腐朽的结论。该书把金融危机的缘由归结于美国老百姓“不干活想住大房子”,简直就是小学生的思维,简单得可笑。如果不干活就能住大房子,谁会不愿意呢?绝不是只有美国人会这样想。
(完)
————来源:《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 jxkitty    时间: 2014-1-21 09:49
真棒,谢谢楼主的分享!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