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每周一论】 中国父母应学会“心理断乳” [打印本页]

作者: 毛豆    时间: 2005-2-28 21:44
标题: 【每周一论】 中国父母应学会“心理断乳”
前次看了jerryhao的反思一文深受启发,今天在《北京青年报》上读到-- 中国父母应学会“心理断乳”一文再一次受到震动:我们每天在论坛上讨论如何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我们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时,有没有想过:无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应该有一个尺度,孩子还需要挫折教育。我把《中国父母应学会“心理断乳”》一文整理成了word格式希望大家都看看,学习和借鉴一下。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2-28 22:56
真是好文章!!为了方便阅读,全文粘贴如下:

  不久前,本版刊发了《如何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该文以名噪一时的“扒机”少年中的幸存者,对媒体谈起他目睹同伴从飞机起落架掉下摔死的“冷漠”反应为切入点,探讨了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环节教育中“生命教育”课的缺失现象。几天后,一位25岁“男孩儿”的母亲给记者写来一封信,诉说了儿子在不当教育之下的“一事无成”,并向记者求助。

  就在记者广泛向专家征求意见之际,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上海大学的七八十名学生因连续多门考试不及格被学校辞退。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有学生抱怨、有家长求情、有学校解释……

  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学校的自主行为会引起这么大的“过激反应”?为什么一个25岁的“男儿”还不能完成“心理断乳”?我们的教育中是否忽略了“社会化”的内涵?是否缺少了让青少年学会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内容?必要的惩罚是不是教育环节中必须的一环?适当惩罚的缺失是否是造成他们社会化过程受阻的主因?

  儿子不成器,母亲求助记者

  不久前,本版刊发了文章《如何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几天后,一位25岁“男孩儿”的母亲给记者写来一封信,诉说了儿子在不当教育之下的“一事无成”,并向记者求助(内容有删节):

  我是一位独生子女的家长,独生子女给我的印象是自私、冷漠、难以沟通。我特别痛苦可又不知怎么办?我是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去了东北兵团,1978年回城当售货员,29岁结婚,30岁要孩子。孩子在慢慢长大,我对他也充满希望:小学还可以,中队长,小学升初中时,离重点中学只差1分,我们不认识人,只能去了一个很不好的中学。

  到了中学他就迷上了游戏机,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那个中学的教师也不好,有一次他忘了带英语书,老师不是让他回家来拿,而是只要上英语课就把他轰出来。慢慢的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高中他去了一所职高,职高前两年几乎就是自习课,到商店实习一年,三年职高就算毕业了,(学校)只(管)收钱,真的很毁人。

  托人在一家商城当美工,干了四年,没劲。这中间,为了让他学有一技之长,去中央美院学平面(设计),两个月4000元;去北大青鸟4000元,听不懂,连个证都没有拿下来;考成人(高考),文化课过了,专业课没过,又是2000元。2002年商城换领导,他失业了。他说要去上海闯一闯,结果去了一个月,又回北京了。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天太热,不适应,他做图老板不满意,(于是)逃避。同屋是两个闯上海多年的广东人和四川人,看见他初来上海没有经验就欺负他,老板说这是行规。回来后他再也不提去外面闯世界了,缺乏男子汉气息。回京后他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每天就是电脑游戏,看他这样我真着急。去外面找工作两年了一个都没有找到。2003年参加成人高考这次考上了,满以为经历这么多,他应该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可去了一个月他就又失去了热情。交了6000元,从脱产转到业余,大部分时间就玩游戏,一年就白白过去了。因为工作总是失败,他情绪很低,现在一有机会就喝酒,直到喝醉……

  说他根本不听,我想让他自己长大,我这种态度对吗?我多希望有一个阳光一点的孩子,我不指望他多富有,只需他有一颗健康的心;让他勇敢面对社会充满激情,走好以后的路。根据我家情况我该怎么办呢?我也希望通过你找到一位救命的人。

  接到这封落款时在名字前署上“失败人”的来信,记者掂量了许久都不知该怎么回复。

  在电话中,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家生活状况一直较差,家长下岗没有工作。但为了能让儿子学到真本领,他们不心疼花钱,这些钱包括孩子舅舅等人大家凑的。记者算了一下,仅是母亲来信中提到的学费花销就有16000元。

  我直率地问这位母亲,当儿子把下岗的父母从“牙缝”中抠出的钱就这样不当回事地浪费掉(证考不下来、文凭学不下来、闯世界闯不出来、上班上不下来),他自己受到过何种“惩罚”、承担过哪种责任时,这位母亲缄默不语了。

  记者认为,这位母亲信上说的那些客观原因(学校、社会等)都存在,但这些都不是他可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理由。如果他每天就是上网玩游戏,不学习,您花这些钱又有何用?这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是家长在替他着急。他每一个时间段提的每一个要求你们都满足了他(不管这期间你们经过怎样的努力和艰辛),他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这不能不说是你们的“家教”中惩罚教育缺失的后果。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时,这个教育就是有缺陷的,就是有遗漏的。我奉劝这位母亲一定要学会放手。

  光赏识不敢惩罚孩子,是“缺钙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对记者说,不久前他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山东某私立学校规定,教师不准批评学生,有一个教师因此愤而辞职,并投书报社发表感慨。
联系上面这个求助母亲的教育问题,再结合不久前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大学辞退71名学生事件,孙云晓深有感触地提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并由此推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危险的”、“缺钙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伪教育”。

  他说,现在有一种“时髦”现象,动不动就说要提倡所谓的“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且认为这是西方教育的文明体现。这存在一种认识误区,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如果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会产生一种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也扭曲了西方的“赏识教育”理念。孙云晓说,现在人们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惩罚”孩子。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

  我们从她儿子的情况看,他每次轻易的放弃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每次的半途而废都不用承担任何后果,而且还是他提出下一个新要求的起点;他没有从父母的教育中学到要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内容。

  曾有一个博士找到我,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博士担心孩子被老师批评,其实受到批评就对了。然后,用孩子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孙云晓认为,说我们的教育中缺乏惩罚和批评的内容有些人可能不服气,认为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说也说了,像母亲那样也抱怨和唠叨了……其实我说的惩罚包含几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其实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因为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10岁左右。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举例来说,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说,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的,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懂得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一个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说,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位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上海大学退学制,将用严格替代温柔

  不久前,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就备受关注的“81人退学事件”向媒体进行澄清,声明此次实际退学人数为71人(而不是此前媒体所称的81人);并且特别指出其中55人属于自动退学,只有16人是被学校签发文件予以退学。校方还表示,为体现教育学生的宗旨,学校曾出台了一系列过渡政策,退学名单几度缩减:曾有362名学生符合因成绩原因退学的规定,学校为此挨个通知相关学生,给予一个学期的最后试读机会。学期末,学校再次给予学生申请退课或缓考的机会,以免因选修课目过多影响考试成绩。

  在校方出面澄清之前,上海大学的“81人退学事件”被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有学生抱怨、有家长求情、有学院解释;很快又出现了高层的出面“澄清”……到底是学校的举措“过激”还是社会的反应“过激”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名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鼓励公平的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看,大学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还是一种紧缺资源,它需要公平竞争做供需调节,这种有进有出的调节是正常合理的。大学应该有标准,校方可自行决定标准,大学应有权对不合标准的学生做出自己的必要处理。退学是正常的,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外国大学,不符合标准的学生要退学这是不可避免的。关于一部分人退学后对社会是否有负面影响?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不应该过多考虑:人生的路有多种选择。劝退是校方坚持自己标准的选择;而校方在最后的退学决定下来前,曾对这些学生有过数次书面警示,学生在已明知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做法,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对自己今后人生之路的选择。应让其明白他所面对的是社会,而不是他的独生子女家庭;市场就是优胜劣汰。其实不光是上海大学,任何一所大学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留级、劝退等处理,作为大学这是很正常和不可避免的。
 我特别赞成周哲玮校长向媒体最后的表示,上海大学将通过1年或者稍长一点时间,严格执行退学制度,而不再实行比较“温柔”的过渡制度。

  中国父母应学会“心理断乳”

  资料显示,上海大学遭遇退学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孩子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不能自拔。结果出来后,很多家长抱怨、哭诉、向校方求情;有些学生也提出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处于父母“软禁”之下,没有任何自控能力,一旦步入大学,脱离父母控制,便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从事后进生转变工作、并曾荣获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称号的张景兰老师说,无论是前面那个男青年的母亲,还是被退学的上海大学的学生父母,与自己的子女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孩子的每个要求他们都尽量去满足;但是孩子却可以不用对父母的付出承担任何后果;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又是父母想办法替他们去“弥补”;由父母代他们去“上火”。这说明我们的父母还没有学会解决与孩子的“心理断乳”的问题。

  张景兰老师说,十年前,日本一家青少年研究所以“你最尊敬的人是谁”为题,分别对美、日及中国的上千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美、日父母均被子女列入前三位,而在中国高中生的答案中,前10位最尊敬的人物中竟没有父亲和母亲。不久前,南方某媒体也做过类似的调查,发现十年过去了,中国子女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还没有得到改善,换句话说,与西方父母相比,中国父母还是对子女付出得最多但得到的“回报”最少。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呢?张老师认为与西方父母相比,中国父母是高居于孩子之上的“支配者”,他们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上下尊卑的关系,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基于道义感的对养育之恩的回报;而国外父母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的亲子教育,使父母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他们用不着刻意规范孩子如何报答,由于他们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孩子由衷地热爱他们。

  中国父母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们自认为所有做法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全然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自然、真实的心理感受。一位初二学生曾在他的《我的理想总是破灭》作文中,诉说了父亲如何怕他耽误学习,而烧掉他的乒乓球拍,并剥夺他做航模实验权利的;他悲伤地写道:“我的科学家之梦又破灭了……”不知有多少中国孩子的个性和爱好,就这样被父母在“全是为了你好”的名义下压制毁灭掉了。

  为什么中国父母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又表现得如此绝情呢?美籍华人女作家谭爱梅曾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当中国父母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和“附属品”时,他们怎么可能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呢?而作为“附属品”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尊重“专制”的主人呢?

  以前只知道婴儿有一个“生理断乳期”,后来才知道还要经过一个“心理断乳期”。最近,看了美国人柯尔本写的《断脐带做大人》后,才意识到这“断乳”或者“断脐”敢情不仅是孩子单方面的事,它带给父母心理上、情感上的痛苦甚至胜于孩子。但是我们唯有将这“感情的脐带”断掉,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柯尔本还说:“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职责是帮子女发展成为自主和自足的人,如果他们足够成熟,能够根据此种认识,扮好自己的角色,那么他们将会在子女发展成为个体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希望每个中国父母不管感情上多么痛苦,都要痛下决心,越早日完成与孩子的心理断乳,孩子就会越早日成熟。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2-28 23:03
>当中国父母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和“附属品”时,他们怎么可能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呢?而作为“附属品”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尊重“专制”的主人呢?

我非常欣赏这句话。

  
作者: zzmyiyi    时间: 2005-3-1 09:03
真的是篇好文章,收藏!!!!!!!!!
作者: hnbc    时间: 2005-3-1 12:25
说得很有道理,谢谢提醒!
作者: xiaohehe    时间: 2005-3-1 16:36
赏识和惩罚的度一定要掌握好!
作者: yanyun69    时间: 2005-3-1 17:12
强烈支持!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3-1 18:42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作者: 小小1998    时间: 2005-3-1 19:38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本人受益匪浅
作者: 水轻    时间: 2005-3-2 11:06
大家说得有道理!
我觉得,根本是中国父母私心太重
很多中国父母的“无私奉献”实际上还是有目的,比如“面子”、“老了有子养”
面子,我不说了
老了有子养,不说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现在孩子从出生、教育、到找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真的是“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但归到后面呢,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也要“孝顺”我!这个孝顺有些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真的是爱孩子,你能接受,把孩子养大后,让他自由,哪怕他20年不回来看你?!
如果,你说可以!
那么,你在教育孩子时就会平等(经常说要平等的看孩子,即不要把他们看低也不要把他们看高),会公正。

大概就这个意思吧
作者: ssg6319    时间: 2005-3-2 16:56
ok真不错 谢谢!
作者: xiaolehuang    时间: 2005-3-3 13:27
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了,培养孩子应该怀有平常心,如果人人都第一,那这个第一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 gtzswb    时间: 2005-3-3 17:23
有道理,谢谢07
作者: 点点莲    时间: 2005-3-4 19:16
 能放手时就放手,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
作者: dwj    时间: 2005-3-6 11:1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我想教育孩子也一样,我们老是抱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仔细想想原来是自己不行,教育方法、思路不对。
作者: TutuBaby    时间: 2005-3-6 19:12
有所醒悟啊!谢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一篇这么好的文章!
作者: netreader    时间: 2005-3-7 10:48
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不知苦,不经苦,难知何为乐。
作者: 中六班    时间: 2005-3-9 02:06
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 ping200299    时间: 2005-3-10 09:12
的确要好好学习一下,谢谢
作者: 8kzzea    时间: 2005-3-10 10:32
05
我有这样的行为和思想,想儿子独立.但在众人独醉,我清醒的环境下,我独力难支.
我先生对只有三岁的儿子说:仔,你长大后,这个屋子就你住,我们就乡下住."
我想对儿子说:仔,你读书能读多小就多小,出国也可以.但读完书,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将来无饭食可以回来.妈妈与爸爸,将来好好的,你不用照顾我们,动不了就到养老院.我们把所有物业卖完就可以够终老了.但千万别来啃老.你想我也不让!?
当你想培养他的独立时,全部亲人就在说你的不是.你们能明白我的无耐!与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你又独力难支时的痛苦!
作者: 夜行船    时间: 2005-3-10 18:56
非常感谢,好文章.受益非浅!
作者: cbl    时间: 2005-3-14 15:44
强烈支持!
作者: 31563756    时间: 2005-3-14 16:24
说得很有道理
作者: mojizhao    时间: 2005-3-14 20:45
家庭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句话或一本书可以说清楚的。如何教育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孩子说错了一句话,有时侯提醒一下就行了,但有时侯就要惩罚一下。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孩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平时要求的结果。
作者: 远大宝    时间: 2005-3-15 11:48
其实教育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在于家长做人这方面,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会好不掩饰的照出大人的行为.正人先正己.
作者: joanne    时间: 2005-3-16 00:15
好文章,看后很受启发。  
作者: xswbplay    时间: 2005-3-16 10:02
good
作者: wdz2002    时间: 2005-3-17 19:41
我来学习,回个帖.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3-18 19:53
我喜欢看外国儿童故事片,因为里的小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各位也可以看看外国的父母小孩因为做事不顺心的时候,就是陪坐一会儿,或者让他自己独处一会,认同理解他的情绪,而不会叫他不要伤心了。
作者: 刘静宁    时间: 2005-3-18 23:13
真的是篇好文章,本人受益匪浅
作者: wenyuying    时间: 2005-3-19 10:13
很受启发,也很赞同,但愿以后能在实践中做到。
作者: 沛泉妈    时间: 2005-3-20 22:37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每个天下的父母一个警示,那就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这几年流行的赏识教育就是过分的强调了奖赏,由于专家和许多人士的现身说法,而且媒体的大量宣传,导致很多小孩只要父母一批评就说:“人家都说要赏识教育,你们这样我当然不接受!”
   强烈支持!!
作者: 碾泥作尘    时间: 2005-3-21 14:33
很有指导意义。
作者: t7bin    时间: 2005-3-21 19:05
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吧,这样,也许就会好些.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3-22 09:23
这就是教育不当或教育不好的典例,大家要引以为戒。
赏识教育我想只是让我们发现小孩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而不是事事都说出个表扬道道来,而且有时候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赏识眼神比一堆夸张的言语更有效。
作者: 未来之星    时间: 2005-3-22 12:14
个人认为:尊重个性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作者: tianya    时间: 2005-3-22 15:24
好东西,谢谢分享
作者: zj_ding    时间: 2005-3-23 11:17
中国的父母都应该读一下,不要将中国的未来毁在自己手里
作者: 暄宝宝    时间: 2005-3-23 15:37
多谢整理,已经收藏下来.文章写的太好.也让我想起那句话:'不要错把溺爱当母爱'.
作者: zyao    时间: 2005-4-5 15:31
要真正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父母的心态不能太浮躁,不要想着孩子一定是龙是凤,孩子就是孩子,普通的孩子,老老实实的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才有出路,可能有太多的幻想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以至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
作者: 小杰妈    时间: 2005-4-7 02:20
我很支持前车之鉴的说法,很好!
作者: rzqjmh    时间: 2005-4-12 21:21
孩子是独立的人哦,
作者: gyf0928    时间: 2005-4-19 09:28
10
我真的好感激你哦!
作者: zjyhz    时间: 2005-5-4 11:28
受益非浅
作者: fishcs    时间: 2005-5-5 19:11
有道理!
作者: zhangk    时间: 2005-5-8 15:03
好文章,收藏! 07
作者: denxilu    时间: 2006-8-3 13:44
收藏!!
作者: cathleenzh    时间: 2009-10-28 22:07
好动西,谢谢分享
作者: xiazi_jin    时间: 2009-10-29 09:46
匆匆看了一下,写的真好,收藏起来慢慢看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