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一个母亲是如何看待学国学之各派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4-29 23:07
标题: 一个母亲是如何看待学国学之各派方法?
目前,国学读经甚热,由于本人也历来喜欢传统文化,更兼孩子也上一年级了,也开始读经了,咱这当妈的自然而然地去了解当下流行的读经方法,也进一步了解了前人的读经方法。慢慢发现,原来读经也有不同的流派,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和比较,对于怎么读经,有了一些思考,这里试讲各流派主要思想和利弊作以比较,以整理为自家孩子的读经理念吧:
    一、南派:
    此派源于南怀瑾的理念,由王财贵倡导的提倡13岁之前背诵。至于理解方面,留待日后大了再说。此法是南怀瑾自己亲身经历总结而成,由于南怀瑾出书甚多,兼通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有不谈,故许多羡慕南师成就者,对此法甚为奉行。也有人推崇据说源自日本的素读,感觉跟南派比较接近,一并归入此类。
    此法好处固然非常多,珍惜小孩记忆力最好的时间,背诵最有价值的国学智慧,留待日后慢慢领悟运用。许多家长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背诵的最佳时间,因此也就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错过了,而且其法甚易行,不就是天天跟读吗?多简单!然后就能培养一个南怀瑾一样的大师,多美妙!这是这派最吸引人的地方。国人一直对于简单而能成功的神话甚为追捧。因此南派流行也不足为奇了。
    但事情真这么简单吗?南怀瑾被人诟病之处亦甚多,其最大问题就在于训诂的问题。许多学者都能列举南怀瑾书中各种通假之类的明显错误。而这问题根源我认为在于其倡议的以经解经。事物都有两面性。以经解经不能说全错,因为确实能让人视野开阔,将前人智慧融会贯通。但问题在于,第一、以经解经是有一假设前提,就是这个经没有解释清楚的,其他经会解释清楚。但真的如此吗?甲没说清楚的,乙所说的,一定是甲的补充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思想也可能不同,更何况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因此这个假设不存在普遍性,因此以经读经,就可能并不是作者的原意了。第二,古代文言文其实也有朝代的变迁。唐宋的人,其实对先秦的语言也未必全懂了。否则韩愈也不会号召学文者宜学字。何况今人?所以古代对训诂非常重视,《尔雅》其实是训诂的工具书,相当于现代的字典,也被列入十三经内。可见前人对训诂的重视。古人背书比我们厉害吧,他们都尚且讲究训诂,难道到了今天,一点训诂不讲,就纯粹读和背,却能读懂古典经典,甚至各生僻字,岂不奇谈?好比你学英文,不用字典,不用解释,天天把所有经典背熟就懂英文意思了,可能吗?我女儿正在干这事,我让她背一篇圣经。天天听,没有任何解释。她现在果然能背了。但意思全然不懂。
    事实上,我也曾经素读过。4岁前我跟随我爷爷生活,老人家古文功底甚厚,故我也背过长恨歌、木兰辞之类。当时是啥都不明白就背下来的。但上一年级之后,我就完全忘记了。之后又捧起诗书,一个字一个字认读,加上理解和之前的童子功,那么才真正记牢,到现在才能脱口而出。因此,我认为素读背诵没错,但这应该在6岁之前。6岁之后仅仅背诵是不够的。
  
    二、净空派
    此派源于净空老法师倡导的——真干。净空老法师深感社会道德之世风日下,因此出了一副药,那就是落实《弟子规》,要真干。从《弟子规》出发,把德行扎根好,然后再继续研究古代文化。
    净空老法师此法本无错。而且非常好。我也深信,扎根道德后,再学其他,都会事半功倍。但我却发现有的人理解错了,把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扎根德行,看作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弟子规》之外的经典,就统统斥之为枝叶花果,言下之意就是除了弟子规外都无足轻重。这未免视野又太狭窄了。
    我们首先了解净空老法师的出发点。他本意是针对社会道德的不良现象,希望探索一个救世良方。世人已经忘本得太厉害了,因此先从最基本的《弟子规》学起吧,这就譬如对一个四十岁的文盲,要扫盲也只能从一年级的学起。因此,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从这里抓起,要真干,要扎根,这都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有的人,就把《弟子规》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学习传统文化之法,而漠视其他。这应该有违净空法师的本意了。《弟子规》是扎根没错,但一棵树苗除了扎根,还需要阳光雨露吧?最终扎根的目的还是为了开花结果吧?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扎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天赋,去学习该学的东西,去背诵南派提倡的经典。等孩子长大些,还需要有更深的训练等着他。至于是什么,后面有讲。何况《弟子规》本身也只是说了修身的方方面面,对于学习其他,也是鼓励要专心学(“读书法,有三到”;“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等等)。而不是说,学了我弟子规就够了,其他都不要,对吧?

  三、章太炎派
     此派其实今日并不多见了。只是本人了解国学过程中,看过此民国公认的国学泰斗谈国学的学习,深感有理,故也放此一并整理。
     章太炎其人,国学功底极其深厚,许多当时的知名人士包括鲁迅等都是其学生,都对其国学知识之渊博、系统而甚为折服。他对古人各种思想流派如数家珍,对各种经典的流传版本的真伪辨析丝丝入扣,治学严谨、细微精妙,让人赞叹,而且他雄心壮志要超越古人,因此其言论纵横捭阖,指点江山挥洒自如,让我惊叹此乃真正的国学大家。
    他非常重视训诂。我对训诂的认识也源自他。古人8岁入学,学小学就是学训诂与应对(应对就是《弟子规》类的)。而他自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下来苦功研究训诂后,终于读懂《尚书》,之后各种古文也甚易读懂了。按他所言,《尚书》就是当时的人说话的直录。说话习惯跟现在出入非常大。不懂训诂是根本读不懂的。他这话应该引起南怀瑾的粉丝的足够重视。
    但他不足之处,恰恰就是净空老法师所指出的,偏向了学术研究,而少了古人最重视的修身为本的实践精神。故即使他满腹经纶,却终郁郁不得志,未能将经典智慧,转化为利国利民的举措。

  四、一清派
      一清者,今日学堂创始人。自号剑士。所学甚杂。但以道家思想偏多。因其师傅乃不肯扬名之道家名师。严格说,一清派不算读国学派了。因为他也很重视西学。英语学习同样占比很重。他的教育思想,以我观之,应属于培养具有中国智慧的精养教育吧。
      我历来欣赏老子思想与智慧,对佛学略有翻阅,也赞赏西方做事方式的严谨细致,因此对一清这种融汇中西智慧,以思辨求真知的风格颇有共鸣。前文所说,孩子大了之后,需要更深的训练,就是指如何通过类似今日学堂倡导的思维的训练,去接通老子易经这些古人的最高智慧,真正具有有独立思考,把握万物之道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国人最欠缺的。
      但我对今日学堂还没详细了解,只是感觉一清略微过于剑走偏锋,虽有心融汇中西文化,但驾驭这么庞大的文明体系,需要的德行要非常深厚。他貌似还是火候略欠。

   可能国学学习的流派还有很多,我孤陋寡闻,暂且整理这几派吧。通过比较他们的理念与得失,我想总结一下我对孩子学习国学的思考:
  低年级:1)扎根《弟子规》;2)背诵经典,尤其要智慧能力含量高的经典;3)适当训诂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个人认为以六艺为佳)。这都是打基础的学习。
  中高年级:以佛式思辨、道家阴阳学说、易学、西方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经典运用的能力。把古老智慧在生活中渗透领悟。
  据专家所言,孩子到了13岁之后,就是自己成长了,已经不是我们家长能筹谋的了。所以惟愿13岁前,作为家长的我,能为她的成长准备了足够深厚的根系,足够肥沃的养分和足够健康的环境。后面的路怎么走,开什么花结什么果,靠她自己了。她的人生,终究是她的。我只能一直默默关注、提点和祝福。。。。。
作者: wojiabaobao_200    时间: 2013-4-30 10:32
2)背诵经典,尤其要智慧能力含量高的经典;3)适当训诂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个人认为以六艺为佳)。能否请楼主详细说一下智慧能力含量高的经典有哪些?什么是训诂呢?本人才疏学浅,汗呀!!!
作者: 呵呵妈    时间: 2013-5-2 10:16
看了您的高见,实际操作有困难。您能举例背诵经典,这些经典是指哪些,训诂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水平,请您有空之余还来这答疑解惑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2 12:31
我从不讳言,我反对儿童读经,这一点从未变过。以前曾经很激烈的批判和反对过,现在则看的很淡了。孩子们不读经,做父母的也不会让他们闲着,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读经不过是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尔。中国选择了两个孤儿寡母的人,做了中国的圣人,让他们的学问,控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父辈们儿时所受到的创伤压抑和催残,又传给他们的孩子。就这样一代一代,代代轮回,无法自拔。到后来,选择集体主义、马克思之类的,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命。
     至于清一的东西,刚开始接触佩服的不得了,觉得这人懂的好多。后来了解的多了,越品越不是味道。再后来,我自己专研心理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3-5-2 13:57
不讲训诂就易于信口开河,而训诂是一件很艰苦枯燥的事情,对那些想走捷径的读经人无疑是避之不及。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3-5-2 13:59
至于清一的东西,刚开始接触佩服的不得了,觉得这人懂的好多。后来了解的多了,越品越不是味道。再后来,我自己专研心理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
楼上能讲讲为什么吗,我也很想知道。我感觉清一有点类似某某功的洗脑者。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3 22:27
好几天没来,难得还是不少父母关心这个话题。感谢大家关注。
训诂,文中说了,简单说就是古文字典。你可以百度一下《尔雅》感受一下。譬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经典经典,就贵在经典。我个人首推道德经。下一步准备给孩子背周易。四书和唐诗宋词也慢慢背一下。不求全部古文经典都会背,其他古文作为泛读材料吧。事实上,我认为先把道德经和周易学透了,智慧就相当不错了。再学点诗经和诗词,让人生雅致一些就好。

至于清一嘛,呵呵,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以偏概全吧。有合理之处学之,不赞同的放一边或者引以为戒就好。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3 22:32
许多人看待人和事,喜欢要么捧上天,要么摔下地。
我写这文章,就是想分析各名人观点好的和不好的,综合取之,而不是盲从或棒打。从上文可以看到,我不会认为任何一个都是全面无缺点的。毕竟人无圣人,兼听则明吧。
至于具体做法,我也在探索中。与大家共勉!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4 14:29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3-5-2 13:59 发表
楼上能讲讲为什么吗,我也很想知道。我感觉清一有点类似某某功的 ...


您的感觉基本差不多。

      这个清一,客观的讲,懂的东西挺多,对如何传授孩子知识也很有一套,的确很有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有心无力,孩子放在他那里,比普通的学校还是要好很多。
      他的学堂招的孩子,是严格选拔的。如果放到其他懂教育的老师手里,也同样会出色的。这有点像杨东平老师讲的超级中学的掐尖,超级中学反过来利用这些学生的成绩,接着扩大影响力。
      他本人很有能力,知识也很丰富,又很会往自己身上笼罩光环,特别是在一些别人很难检验其水平的领域,进行吹嘘。由于上千年的听话教育,再加上这几十年系统的洗脑,我们中国人,本身思考的能力就很弱,被忽悠的不能自拔也是很正常的。
      他的学堂不仅仅是在招孩子,也在招父母。其实,这可以理解,如果我来办学校,我也希望学生家长能够和我的办学思想基本合拍,但是我会尊重人与人之前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大家一定会有不一致的地方。在看他的学堂,经过初期的选拔,中间的淘汰,似乎剩下的思想和他几乎完全一致。
      他招的老师,我的感觉,能力和水平都远不如他。
      他教孩子课的时候,表面上很鼓励孩子自由表达。但实际上真正的自由表达,需要有说不得权利,你要允许我有不同的观点,你要尊重我不同的观点。他对不符合他想法的回答,他会说不走脑子,甚至用戒尺体罚孩子。这其实有点像目前某部管理媒体网路的方法。我这里有敏感词和不允许触碰的东西,但是我不告诉你是什么。如果你违背了,那我就处罚你。你自己就要自我审查,很多时候尺度会更严格。
      我也和他教出来的孩子,因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样,辩论过几句。那个思维和说话的方式,活脱脱的一个小清一。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控制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其他和事物有操控的欲望,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能够完全把控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最明显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父母会试图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没有人真正喜欢被控制,当孩子渐渐长大,他就会反抗。他的反抗如果比较强烈,做父母的无法继续操控下去,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当然,也有的父母的操控比较高明,或者足够暴力,就能把这反抗镇压下去。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问题,将来会找到其他途径传递下去。
       清一采用的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控制方式,不是那么直接。但他本质上玩的还是强权的那一套。那些看起来很强大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内心很虚弱,所以他会批评和攻击弱小,来掩盖自身内心深处的自卑。就像他一直讲的,他要孩子做狮子,不能做羊(见《真爱孩子,就对她残酷一些!---我们的对手在怎样教育孩子?》)。用饿饭和体罚一个三岁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告诉别人这是爱,这是让孩子成为狮子,反正我是不信。希特勒老爸,小的时候经常把希特勒打的死去活来,一边暴打他一边嘲笑他弱小,一直不坚定。很不幸的是希特勒真成为了一头“狮子”,他完全认同了他老爸的观点,自律勇敢。可惜的是他的弱小从未消失,最终把他内心的弱小和自卑投射给了犹太人和欧洲各国人民。所以我很担心,今日学堂的“狮子”们将来长大走向社会,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4 15:35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3-5-4 14:29 发表


您的感觉基本差不多。

      这个清一,客观的讲,懂的东西挺多,对如何传授孩子知识也很有一套,的确很有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有心无力,孩子放在他那里,比普通的学校还是要好很多。
      他的学 ...


看到你们说清一,还真想不起来这么一个人。搜索博文找到了,原来是他啊!
看过那个博客很多次,曾经很佩服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但是后来看他上《论语》课的课堂实录,突然发现这个人原来还是不接受不同观点的,就不再对他感兴趣了。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5-4 19:48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5-4 15:35 发表


看到你们说清一,还真想不起来这么一个人。搜索博文找到了,原来是他啊!
看过那个博客很多次,曾经很佩服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但是后来看他上《论语》课的课堂实录,突然发现这个人原来还是不接受不同观点 ...

我是觉得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的人,是不会接受不同意见的,源于什么,可能有多种原因。我对这些原因比较感兴趣。但是把孩子交到这样的人手里,不大愿意。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5-4 19:49
不大喜欢让孩子从小就背诵,虽然孩子的记忆力好,把背诵当做是游戏,其实孩子会牺牲了真正让他们快乐的游戏时间。比如说玩泥巴,玩水。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4 20:49
对于清一,确实感觉跟版主类似。他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是足以借鉴的。譬如注意思维的培养,譬如推崇道佛的智慧,譬如学习外语的方法,譬如多方求证思辨学习。
缺点也是如版主分析,我也是看过其学生文章和对跟帖的反应,过分贡高我慢,全然没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家风范。
我说他剑走偏锋,就是感觉过分用了鬼谷子的术,去宣传自己,攻伐异端。他虽然声称推崇佛道,但他的行为却未能符合他声称最推崇的道德经。而且道德经的“无”,也被解释为无招胜有招,可见依然处心积虑是攻击对方的,故我说他德行不够。
而且,中西两种文化,我的看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东方智慧为本体,西方方法中能帮助体现东方智慧的,可以学可以用,否则要慎用,西学很多貌似很好的东西,长远来看是祸害无穷的。而他对西方太过偏好,以至于行为上就不能处处体现他声称最佩服的道佛两家的根本了。这就是我说,要能驾驭庞大的文明体系,需要的德行要足够的缘由。德行不够,很容易被西学带偏了。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4 21:12
至于不喜欢让孩子背诵,担心没有了玩的时间等,我有点奇怪,背诵不一定就让孩子没有了玩泥巴的时间了吧?发扬一下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可以两不误的。最重要是让孩子培养专注,就不会磨蹭,就能玩和学习两不误了。大家以为然否?
    另外,家长担心孩子小时候没有了玩的时间,对孩子是伤害,但从大脑发育的角度,纯粹让孩子玩,没有开发他们的大脑,同样对孩子是伤害。看过一个脑科学视频,他们研究认为,小孩的大脑连接本来是大人的3倍。但成长的过程会慢慢砍断某些连接,所以长大变少。而大脑挥起残忍的大刀砍断连接的原则就是大脑没有在运用这些部位就默认无用,砍掉。因此狼孩之所以不能再融入人类社会,就是因为没有了文明的刺激,天天只是低级动作,所以大脑认为这些连接都没用了,所以都砍断了,造成大脑不可逆转的损伤。所以开发大脑而言,早期进行多样性的大脑运用开发是很重要的,这等于告诉大脑,这些地方有用,别砍!看完之后我很震惊的。作为家长,既要让孩子快乐,又不要让大脑残忍地砍断这些连接,真是很考验家长的智慧呀!
    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我也不喜欢像育心他们那样背个没完没了。我认为挑选最经典的用潜意识为主的方式背下来。在生活中体验和领悟智慧,去扎根德行养成好习惯挺好的。我女儿在我影响下,也很喜欢老子。甚至会一边抓蝌蚪玩,一边自己运用道德经的东西去领悟为什么蝌蚪身体是不对称的。有意思。呵呵!
    她的老师也很推崇国学,用弟子规运用在每天生活中。孩子们都很变得很有礼貌,家庭也跟着学习而变得更和谐。所以很多开始不理解弟子规的家长,经过大半年的落实,现在都说庆幸孩子有缘跟着这样的老师。所以经典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落实的。这点净空法师说的没错。我也常用“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去勉励自己和孩子,不要过分功利去为了背诵而背诵。更重要是身体力行吧。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5 00:41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4 20:49 发表

而且,中西两种文化,我的看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东方智慧为本体,西方方法中能帮助体现东方智慧的,可以学可以用,否则要慎用,西学很多貌似很好的东西,长远来看是祸害无穷的。而他对西方太过偏好,以至于行为上就不能处处体现他声称最佩服的道佛两家的根本了。这就是我说,要能驾驭庞大的文明体系,需要的德行要足够的缘由。德行不够,很容易被西学带偏了。



别看清一经常提学习西方,但实际上他很中国,一丁点都不西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提法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张之洞。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文化民族经济大融合,全球化趋势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学习。智慧不分东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亦云:洼则盈。我们必须放低姿态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如果总是抱着老子的东西最好,你们的东西都是花架子,那中国永远也进步不了,不过是从晚晴换成了后清而已。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流派重要的贡献,用来背诵,西学为用,很好很好。呵呵。

还有什么叫纯粹的玩,您能说明的详细一些吗?这个我没搞明白。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3-5-5 07:15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4 20:49 发表
而且,中西两种文化,我的看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东方智慧为本体,西方方法中能帮助体现东方智慧的,可以学可以用,否则要慎用,西学很多貌似很好的东西,长远来看是祸害无穷的。而他对西方太过偏好,以至于行为上就不能处处体现他声称最佩服的道佛两家的根本了。这就是我说,要能驾驭庞大的文明体系,需要的德行要足够的缘由。德行不够,很容易被西学带偏了。 ...


这个说法很有代表性,从清末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这么认为的,清末的时候还比较好理解,因为那时候的人对中国以外的事情基本不了解。但到了互联网的今天,还依然存在大量这样的认识,只能说这个文化的荼毒很深了。所以中国难以进步。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3-5-5 20:46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5-5 07:15 发表


这个说法很有代表性,从清末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这么认为的,清末的时候还比较好理解,因为那时候的人对中国以外的事情基本不了解。但到了互联网的今天,还依然存在大量这样的认识,只能说这个文化的荼毒 ...


深以为然。

有着人家成功的先进经验不吸取,偏偏说自己失败的经验是好的。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5 22:47
前文是说:“纯粹让孩子玩,没有开发他们的大脑”,就是指不怎么需要动脑的玩。当然这个说法不够精确,毕竟任何活动离不开脑的活动。但低难度的活动,譬如玩电动玩具,大脑很多区域不会活跃,大脑将砍断这些不活跃区域的神经元连接,而高难度的活动,譬如乐器演奏,需要大脑多区域高度活跃的,才会让大脑保持连接。
我不是脑神经科学家。用词未必妥当。这里也就记录个想法而已。当然,也有人就不喜欢动脑,喜欢简单而慢慢的人生生活,这懒人有懒福,也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选择不同而已。呵呵。
世界确实是在融合,思想也在交流。所说东西方文化,是指其传统思维模式的区别。相信这还是有区别的。但我想每个人对这个的文化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不一,表述方式也未必相同,这个话题确实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但我若看不起西方,我也不会开篇就说我欣赏西方的做事方式和需要学习其思维训练了。这明显并非说西方是花架子的意思吧?至于孰优孰劣,老子早也说了,世间没有绝对的优和劣。我永远都说,综合优点,择优而学。但任何人做事一定有其价值观作为取舍的依据。有的人明确,有的人不明确罢了。我取老子的智慧作为我的价值观。这只是我的选择。不强求每个人一样。
世界是多样的,思想选择、对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多样的。所以尊重各自的选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走于这个世界就可以了。人生不过一段旅途而已。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5 23:03
老子的东西,只有慢慢领悟才明白不会过时的。但不去领悟就说荼毒,我无语。

张瑞敏,精通老子的智慧,才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走向世界。老子过时吗?
亿安科技的策划者,也因张瑞敏而转向精通老子,还在运用老子的智慧策划着惊动世人的东西,老子过时吗?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正是研究了老子才获得系统性思维,写出这个第五项修炼,带动西方多少企业开始思考系统性思维,走出困局,老子过时吗?
世界印刷最广泛的,除了圣经就是老子,老子过时吗?
当科学越研究,才越发现 这个世界不断细分,最终发现真是一个无字,他们在惊叹佛道的智慧,请问老子过时吗?

别人不懂古文都要拼命研究老子,我们明明有更好的条件研究的,为何要放弃,然后等人家咀嚼过了再拾人牙慧?一声叹息!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5 23:33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5 22:47 发表
前文是说:“纯粹让孩子玩,没有开发他们的大脑”,就是指不怎么需要动脑的玩。当然这个说法不够精确,毕竟任何活动离不开脑的活动。但低难度的活动,譬如玩电动玩具,大脑很多区域不会活跃,大脑将砍断这些不活 ...


      电子游戏,电动玩具那一类东西,和电视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父母稍微有一点责任心的,都不会让孩子过多的去接触。那小孩子玩泥巴、沙子、水,爬树,是不是您心目中纯粹的玩呢?我们小时候没电,就玩这些了。
      还有啊,孩子生下来时没有懒惰的,他们那种好奇心和探索的劲头,大人们可差多了。懒都是大人造成的。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好比从山的两侧往上爬,最后在最高点汇合,去深究其区别又有何用。我看过一些国外心理学和灵修大师们的东西,我发现其中有些人对道家和佛学的理解非常的透彻。思维方式和智慧完全也达到了那个层次。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国内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自称懂道家和佛学的,比他们更强。我想一个开放的心灵,总比一个封闭的心灵,更容易接近顶层智慧。

     其实有些话您不必和我解释,您大概一个什么状况,这个帖子里面已经告诉我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这就决定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可能一样,选择的路也不会相同。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一个人的成长,主要还是靠他内在的力量。我也仅仅是表达一些看法,并不想说服谁,特别是读经人,我更没有这个打算。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5 23:38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5 23:03 发表
老子的东西,只有慢慢领悟才明白不会过时的。但不去领悟就说荼毒,我无语。

张瑞敏,精通老子的智慧,才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走向世界。老子过时吗?
亿安科技的策划者,也因张瑞敏而转向精通老子,还在运 ...


jerryhao说的是这个文化的荼毒。居于中国文化主流的显然是儒学。您显然是太敏感了,老子和他的学说是不需要人捍卫的。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6 08:46
真正的善为士者是怎样的,老子已经说的很清楚。所以,国内不是没有,是真正的士,大隐隐于市。不信,不寻访,何以结缘?我倒是见过两位,都不出名的。但修为都很高深,神通是一定已经具有的,但从不刻意显露,反而都非常谦逊,让人如沐春风。他们是不是走在破神通的层次,我也不晓得。因为他们高深到什么程度,已非我能辨别。

玩水,玩泥巴,这是玩,而且对于小孩也非常必要。但我说纯粹去玩,不是纯粹的玩。请您明白我的区别。纯粹去玩,就是一个劲只玩这些,好像只有这些才叫玩,当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这样的玩,我觉得有些浪费。不过真的,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我也不多说。尊重彼此的选择就是了。
另外什么又叫真正的快乐呢?禅修的明就仁波切,2002年参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美国时代杂志曾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以想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是不是该让孩子去禅修?
至于您说的,成长靠内在的 力量,我也很想了解,您认为的内在力量从何而来?您对于怎么做家长,怎么面对这个内在的力量,又是什么看法?总之,我不是非此即彼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如果您有具体的思想,我也希望听到您的分享。
至于说我敏感,那是因为我认为他误解了我。我对腐朽的晚清酸儒也毫无好感。但他的字里行间,说的是我被文化荼毒了,所以我申辩我的立场。但确实,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的意思跟张之洞是不一样的。但用在这里有没有详细阐述,是会让人误解。至于这个阐述,我还是不写的罢了,因为我也不打算说服谁。呵呵。
作者: wojiabaobao_200    时间: 2013-5-6 09:26
呵呵,又来学习!!!!
作者: 呵呵妈    时间: 2013-5-6 10:52
没想到会看到如此精彩的对话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6 11:04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08:46 发表
真正的善为士者是怎样的,老子已经说的很清楚。所以,国内不是没有,是真正的士,大隐隐于市。不信,不寻访,何以结缘?我倒是见过两位,都不出名的。但修为都很高深,神通是一定已经具有的,但从不刻意显露,反而都非常谦逊,让人如沐春风。他们是不是走在破神通的层次,我也不晓得。因为他们高深到什么程度,已非我能辨别。

玩水,玩泥巴,这是玩,而且对于小孩也非常必要。但我说纯粹去玩,不是纯粹的玩。请您明白我的区别。纯粹去玩,就是一个劲只玩这些,好像只有这些才叫玩,当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这样的玩,我觉得有些浪费。不过真的,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我也不多说。尊重彼此的选择就是了。
另外什么又叫真正的快乐呢?禅修的明就仁波切,2002年参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美国时代杂志曾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以想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是不是该让孩子去禅修?
至于您说的,成长靠内在的 力量,我也很想了解,您认为的内在力量从何而来?您对于怎么做家长,怎么面对这个内在的力量,又是什么看法?总之,我不是非此即彼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如果您有具体的思想,我也希望听到您的分享。
至于说我敏感,那是因为我认为他误解了我。我对腐朽的晚清酸儒也毫无好感。但他的字里行间,说的是我被文化荼毒了,所以我申辩我的立场。但确实,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的意思跟张之洞是不一样的。但用在这里有没有详细阐述,是会让人误解。至于这个阐述,我还是不写的罢了,因为我也不打算说服谁。呵呵。


        老子、耶稣、释迦牟尼在我看来,是接近一个层次的。他们开悟得道,有着我们普通人不具备的智慧和能力,如果愿意把他们称之为神,也不算过分。以此算来,我现在是一个泛神论者,不专信哪一个。我不想去责怪或者强求老子和他的追随者为什么不出世普度众生,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应该予以尊重。但是不可否认,显露神通、传道布众的耶稣、释迦牟尼比老子对这个世界影响更大。很难想象没有他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了老子,不用说世界了,就算是中国,怕是也影响不大。显与隐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内心有没有爱。有爱就会让人如沐春风,区别仅仅在于爱的能量和层次有一些区别罢了。若有缘,千里相会。若无缘,遍访不得。相信您与他们是有缘人。至于我,我还不知道,或许有,或许没有,何必执着。
       现在有些做父母的,看着儿女们未能如他们所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小时候谁管了,我们也成才了。看看你们多幸福,怎么就不争气”。其实想想真是这么一回事,小时候净傻玩了。其实傻玩是一个孩子成长最低的底限,可以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他们不懂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傻玩的结果糟糕多了。不幸的是,现在大部分父母和学校干的正是比傻玩还糟糕的事儿。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尽管他们信奉棍棒出孝子,对我家教甚严,给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但是在我的学业上,,他们几乎从未干涉。怎么安排学和玩,他们给了我巨大的空间。抓鱼、翻墙、爬树,在田野里面自由自在的奔跑,我觉得童年除却挨打的时候之外真的好幸福。我也不知道我小时候为什么那么疯狂的喜欢数学,能够为解一道难题不吃饭不睡觉,苦思冥想几个小时。现在想想,对当时的我而言,数学多像沙子啊。正是因为我爱的纯粹,玩的纯粹,才会如此专注。随着年龄渐渐的长大,玩棋类、玩音乐、玩球类、玩诗歌……或许这就是内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有。
      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想那一定是快乐的。至于禅修,一定会去接触,我心向往。至于孩子们吗,还是先算了,除非哪天他们自己喜欢。老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孩子们也有这种智慧,所以一定要让他们读经。
       至于中学为体的事情,不用多解释了,我表示理解、理解。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3-5-6 11:08 编辑 ]
作者: 快乐一筐    时间: 2013-5-6 12:04
围观一下,呵呵。精彩!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6 13:43
佛道之理,知道是一回事,实证实修又是一回事。你我都未实修就在这里指指点点,其实都是妄语了。而且因我而起,真罪过!既然都是妄语,我还是少说吧。

以你一人的经历说孩子要玩泥巴,你想证明的什么?您引用自己作为例子,那么前提就是您认为您是成功的,而且成功就仅跟这个有关,跟其他无关。否则用在此不具备普遍意义。但您也说了,家教甚严,那么这个因素参杂在里面该怎么看待?您又说不知道您为何疯狂喜欢数学,然后才归结为内在动力。请问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可以复制可以操作的教育理论与方式吗?再有,即使您总结出来了,您也得告诉学习者,这样的操作后,期待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您西学学得好,还望多以充分的论据进行逻辑论证一下?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6 14:22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13:43 发表
佛道之理,知道是一回事,实证实修又是一回事。你我都未实修就在这里指指点点,其实都是妄语了。而且因我而起,真罪过!既然都是妄语,我还是少说吧。

以你一人的经历说孩子要玩泥巴,你想证明的什么?您引用自己作为例子,那么前提就是您认为您是成功的,而且成功就仅跟这个有关,跟其他无关。否则用在此不具备普遍意义。但您也说了,家教甚严,那么这个因素参杂在里面该怎么看待?您又说不知道您为何疯狂喜欢数学,然后才归结为内在动力。请问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可以复制可以操作的教育理论与方式吗?再有,即使您总结出来了,您也得告诉学习者,这样的操作后,期待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您西学学得好,还望多以充分的论据进行逻辑论证一下?



看到佛道之理,吓了一跳,一点也不懂得,应该不要发言了吧!

还好又看到了“玩泥巴”,这个我还懂一点,玩过,所以又觉得有点底气,可以说话了。
嗯,我相信内在动力,这比任何东西都难求。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家庭条件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不太相信有“一个成熟的,可以复制可以操作的教育理论与方式”,可以让人不假思索的拿来就用。
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已经是很难的了。

“一个成熟的,可以复制可以操作的教育理论与方式”——这话让我眼前出现一部庞大、精密的机器,隆隆的转动着,流水线般的生产着一个个看起来精致的、一模一样的螺丝钉。
“期待的成功”?呵,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您也不妨说说您期待的成功是什么吧。我对孩子从来没期待过什么成功,我盼他对自己的未来有设想,在他还没有想那么长远之前,我愿意等待。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6 14:31
既然您只是相信,却说不出所以然,你我本有共识,你却因给我贴了读经人的标签而非要往对立面去谈,我也只好遗憾地终止这方面的讨论。毕竟离开主贴太远了。再谈,也没有什么新意。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6 14:35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6 15:31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13:43 发表
佛道之理,知道是一回事,实证实修又是一回事。你我都未实修就在这里指指点点,其实都是妄语了。而且因我而起,真罪过!既然都是妄语,我还是少说吧。

以你一人的经历说孩子要玩泥巴,你想证明的什么?您引用 ...


     您凶巴巴的挺让人害怕的。

     上面那段话,只是一点临时的感想,想说也许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也还不坏,并不想证明什么。至于成熟的可以操作的基本教育理论与方式,我的确懂得一些。但是我真要讲这个的话,那您质问我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一个长篇论文。而且我也绝不会用上面回帖表达的方式。我知道那里面带着一些狡黠,一些小坏坏的感觉。我只是想试一试,本无冒犯之意。罪过,罪过,这是我的错,与您无关。
     泥巴、水、沙子这些应该是3~6岁孩子最好的玩具之一,这个不是我个人的经验。当然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仅仅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至于数学,我喜欢上它是有内因的,只是在我同龄的孩子里,包括之后我所遇到的孩子里,没有一个能达到那个状态,这一点我也有些小奇怪。
     还有啊,我不认我是成功或者不成功,以什么为标准呢?是吧。我对所谓成功的哲学,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享受过程,追求卓越,该来的一定会来。家教甚严,有很多好处,但是更多的是坏处。父母他们那代人,已经尽力了,不能超越时代和环境去要求他们。如果需要用家教甚严来换成功的话,我想说我不要。
    国学、西学我仅仅是粗通皮毛,安敢妄称精通。
     真心的为您祈祷,期望您能够开悟得道,发扬我中华文化。
作者: zxcb    时间: 2013-5-6 20:30
如果论坛有只看楼主这项功能就更好了,我也喜欢传统多一些,很喜欢楼主的发言,楼主多讲些跟在后面学习
“我女儿在我影响下,也很喜欢老子。甚至会一边抓蝌蚪玩,一边自己运用道德经的东西去领悟为什么蝌蚪身体是不对称的。”孩子真棒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6 20:42
呵呵,谁让你不拿出真功夫呢?净是拐弯抹角地打擦边球,不凶逼不出来啊
我只是奇怪,我明明没有反对玩,您却把这个树立成靶子在狂打,您打啥呢?我从来读书时候玩的都比同龄人多,体育更好,睡得更早,还没近视,却比大多数同学兴趣更广泛,学习更多成绩更好,您认为我会反对玩,反对开心?
其实我不喜欢辩论,因为往往辩论者会为了赢而越执着于找理由支持某一个观点,而不能兼容并蓄。我一直申明我希望择优而学的人。我一再说我提倡是学习与玩兼顾。我不反对玩水和玩泥巴,只是反对把玩和学习对立,反对课后只有这么一种玩法(您也说是3-6岁的最好之一,而不是全部,那更不是小学生的全部吧),而不注重玩的同时大脑开发。我提倡学习中西智慧,但只因主贴以国学学习为主题,就被贴上读经人的标签被狂打(其实在学国学的朋友中,他们又认为我是典型的西方逻辑思维的人,看来我是两面不讨好了。哈哈)。。。。。看您这么喜欢辩论,咱就只好奉陪一下。而辩论,语气就是不带感情的,是西式的逻辑推理的,但却被说是凶。只能说,发现您真的很喜欢狡辩加很会滑走主题。哈哈!
不过我能感受到,您很关心咱家孩子,生怕她只有被逼着天天背论语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也让我对孩子内动力有更多关注,所以我还是很感激您。
我是真心想了解更多内动力的东西。如果您有具体想法,能否赐教?
作者: gh42    时间: 2013-5-6 22:45
原帖由 zxcb 于 2013-5-6 20:30 发表
如果论坛有只看楼主这项功能就更好了,我也喜欢传统多一些,很喜欢楼主的发言,楼主多讲些跟在后面学习
“我女儿在我影响下,也很喜欢老子。甚至会一边抓蝌蚪玩,一边自己运用道德经的东西去领悟为什么蝌蚪身体 ...

这个还真的要赐教了,如何用道德经的东西去领悟蝌蚪身体为什么不对称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5-6 23:01
哈哈,一直在讨论玩泥巴和水啊,那只是比方而已。我还真喜欢孩子玩这些,手部小肌肉,塑造能力,甚至规划布局,哈哈,都可以锻炼,这是我现总结的,原来喜欢是本能喜欢。

专注力,真不是靠培养的,你看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哪里需要培养专注力啊?

时间,现在孩子的时间,真不是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的。

其实我不懂读经,更没有毅力自己先读了给孩子开路,还是以后让她自己琢磨吧,如果她愿意的话。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6 23:04
原帖由 <i>gh42</i> 于 2013-5-6 22:45 发表 t;<br /><br /><br /><br />这个还真的要赐教了,如何用道德经的东西去领悟蝌蚪身体为什么不对称啊?
<br /><br />呵呵,不敢说赐教,就是小孩子喜欢联想,领悟得对与否,我不作评述了。
她的日记是这么写的:“今天一放学,我就跑到学校外那个小岛看蝌蚪。蝌蚪的皮肤很光滑,它的头比东北米短一点,再加上细细的尾巴,真不对称。可是我仔细想想,《老子》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我觉得蝌蚪的身体结构不对称是正确的。”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6 23:05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3-5-6 23:57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23:04 发表
呵呵,不敢说赐教,就是小孩子喜欢联想,领悟得对与否,我不作评述了。
她的日记是这么写的:“今天一放学,我就跑到学校外那个小岛看蝌蚪。蝌蚪的皮肤很光滑,它的头比东北米短一点,再加上细细的 ...

我的感觉是读经正在破坏人的逻辑思维,但在另一方面,增加人的诡辩能力。把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先把自己搞晕,再把别人搞晕。
聪明的读经人却可以利用搞晕的机会,比如,如果A对自己有利,可以用经来阐述A正确;非A有利,就用经来阐述非A正确。
我这样说并非否定经典的价值,而是单就读经人而言的

[ 本帖最后由 simpley 于 2013-5-7 00:05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3-5-7 00:00
但是,聪明的读经人却可以利用搞晕的机会,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比如,如果A对自己有利,就用经的语录阐述A的正确;如果非A对已有利,也可以用经来阐述非A
作者: 快乐一筐    时间: 2013-5-7 06:30
没读过经,粗人一个,嘿嘿。突然想起前两天别人转发的一个微信,转过来博大家一乐。

中国人  中国话  

1、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2、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6、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7、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8、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9、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10、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账!
  11、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2、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3、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4、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5、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6、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7、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18、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19、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0、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1、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2、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3、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4、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5、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26、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27、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28、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29、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0、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1、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2、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3、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4、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36、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37、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8、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39、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0、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1、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2、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43、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44、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45、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46、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4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4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4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5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08:59
原帖由simpley 于 2013-5-7 00:00 发表 但是,聪明的读经人却可以利用搞晕的机会,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比如,如果A对自己有利,就用经的语录阐述A的正确;如果非A对已有利,也可以用经来阐述非A

  一般所说的经典主要是针对人文社会的思考。但人文社会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喜好不同的经典很正常。您可以学不同的经典来走不同的人生路,甚至选择不学也可以。只是路子走得顺不顺,宽不宽,长不长远的问题。而被别人应用几句就晕的人,是因为不懂得真正思考,明辨是非,也就是我开篇所说,必须增强思维的能力,这是国人最缺的。我认为没得道的任何人都在这块都有提升的空间,得道者,觉悟的佛,才真正见地圆满,但他们的层次非常人可以理解,故一样被常人所诟病,故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老人家早已看得明明白白了。

  但真正逻辑思维非以引用经典为标准,而应该引用建立在成功率的多方科学验证上的论据。如果是100%正确,那叫真理,那是可以随便引用的。如果大概率正确,就必须申明是大概率,概率是多少。(但即使是100%正确,可能也只是在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时空是正确的,但在更高层次的看来未必正确。牛顿的力学,在我们日常的时空看是真理,可到了爱因斯坦的高速时空就不对了。)

  人文经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实都没有经过数据严格论证,所以当真理引用是很容易引起争辩的。而有些,譬如佛道的智慧,可能是真理,但却是超出了我们的时空而让人难以置信。也有的经典由于有历史长河的以史为鉴,有些是可以看作大概率的事件。但具体概率多少,在人文社会比较难以计算。因此,争论学经有没有用,其实在用没计算概率的事件在探讨,故永远不会有完全信服的定论。故,我也不打算多探讨。是非以不辨为解脱了。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7 16:14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7 10:56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20:42 发表
呵呵,谁让你不拿出真功夫呢?净是拐弯抹角地打擦边球,不凶逼不出来啊
我只是奇怪,我明明没有反对玩,您却把这个树立成靶子在狂打,您打啥呢?我从来读书时候玩的都比同龄人多,体育更好,睡得更早,还 ...


      我承认我说话的时候,有些小坏坏的感觉。但是我能够把衣服挂上去,那是因为你的心中一定有衣服勾。真功夫凶能逼出来吗。再说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也许我觉得很好的东西,在您那里一文不值。
     还有啊,我没有把您树成靶子狂打,一丁点这个意思也没有。将玩和学对立割裂的人正是您。
     为什么说3~6岁,玩水泥巴沙子,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一,是因为这些游戏对孩子大脑智力的发育和开发非常的有好处,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绝不是您说的:“天天只是低级动作,所以大脑认为这些连接都没用了,所以都砍断了,造成大脑不可逆转的损伤。”     除却这些永不过时的天然玩具,还有很多类似积木、套杯、七巧板等根据孩子特点设计的玩具。 智力开发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环,当然不是全部。或许在您的眼里除了读经可以开发大脑学习智慧,其他的都是邪门歪道。有一句话,可能您未必理解,我姑妄一说: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语言文字,而是感受。

      我现在正学着尝试用身体去感知,恍惚间仿佛有一个女人在愤怒的向我质问。我是初学者,也许是我错了吧。您提出的质疑,几乎每一个我都回复了,除了内动力这个,我本来计划写点东西,它的确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学习教育和心理学,关心的是所有的孩子。我说过我不想说服谁,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这就决定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可能一样,选择的路也不会相同。跟您和您孩子比起来,我更关心的是此刻到此处寻找依据和信心,打算让孩子读经的家庭。希望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有更多的思考,心怀敬畏。

      愿神降福给孩子们,无论他们是谁的孩子,点亮他们心中的灯,照见他们的未来,愿幸福和快乐常伴他们左右。
作者: ozma    时间: 2013-5-7 11:13
学习的定义:基于经验的行为改变。。。字数够了吧,不够再点几个句号。。。。。。。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3:04
我有说过其他玩法是歪门邪道吗?所以说,您总是乱树靶子在打。呵呵。
简单说,您很我执,所以您已经把我贴了标签,然后对着假想敌在打啊打。您根本没懂我,却句句说已经懂我。
您说您是开放的心灵,但您却容不得读经人,这是真正的开放吗?
您说关注孩子的快乐,但当有西方科学验证的真正快乐放在您的面前,您却说让孩子选择。请问,您到底用什么作为标准?问一下您的内心,是不是还是因您的快乐而已?您觉得孩子读经不快乐,是因为您看着不快乐而已。孩子真的不快乐吗?但这些快乐又真是快乐吗?您佩服佛说的智慧。但佛说这些快乐都是短暂而虚妄的,您真信了吗?如果您信了,其实就不会有分辨心了。
这个世界都是您想象出来的。您信吗?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3:40
当您学习用感受去学习的时候,很好,但这是有前提的,这是在无我的境界去感受才是真实的。否则都是您的镜像而已。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3:41
当然 ,我这话也是妄语了,没经实修实证的人,都是虚幻的话。不必当真。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7 15:06 编辑 ]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4:02
您念念想着天下的孩子,您很伟大。
说实话,我不敢想这么多。我只管我孩子就是了。因为我不知道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如果把人家的带错了,我的罪孽就深重了。带错我一家的,就是一个孩子的罪过,带错天下的,那我罪过太大了。落得个野狐禅的下场就悲剧了
所以,我所说的,我所做的,只是我认为适合我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其他人。贴在这里也仅供已经确定要学国学的家长,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无意说服任何人。

至于内动力,我是感兴趣,所以依然期待您的分享。因为关注这个内在的东西,是佛道所倡导的,我真心希望拜读。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7 14:10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5-7 14:45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7 13:04 发表
我有说过其他玩法是歪门邪道吗?所以说,您总是乱树靶子在打。呵呵。
简单说,您很我执,所以您已经把我贴了标签,然后对着假想敌在打啊打。您根本没懂我,却句句说已经懂我。
您说您是开放的心灵,但您却容不 ...



一切皆因我未放下我执,未察己过而来,让一切都结束吧。
也衷心祝福您,能够更近一步,早日开悟。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5:14
原帖由 <i>shwyyan</i> 于 2013-5-7 14:45 发表
一切皆因我未放下我执,未察己过而来,让一切都结束吧。
也衷心祝福您,能够更近一步,早日开悟。


谢谢您的祝福!
我们都有我执,我们都生在虚幻。所以很多东西不必执着。
所以争辩攻击的东西,可以休矣。而真心交流的东西,依然欢迎。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7 15:18
原帖由 <i>ozma</i> 于 2013-5-7 11:13 发表
学习的定义:基于经验的行为改变。。。字数够了吧,不够再点几个句号。。。。。。。

您想说的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还是个人的经验?
作者: ozma    时间: 2013-5-7 16:26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7 15:18 发表

您想说的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还是个人的经验?

这楼太高深,我本不该说话的 :) 只是看到有人提到“学习”二字,便随意写了几个字,仅此而已,也就不再做任何解释了,楼主恕罪哈。
作者: gh42    时间: 2013-5-8 10:08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6 23:04 发表
呵呵,不敢说赐教,就是小孩子喜欢联想,领悟得对与否,我不作评述了。
她的日记是这么写的:“今天一放学,我就跑到学校外那个小岛看蝌蚪。蝌蚪的皮肤很光滑,它的头比东北米短一点,再加上细细的 ...

所谓对称,应指身体的左半边和右半边做比较,这样比较的话,蝌蚪的身体基本是对称的,即使有不同之处,也非肉眼所能察觉。
这个孩子拿头和尾巴来做对称的比较,岂不是比较的对象就错掉了,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何来领悟的对与否?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8 11:27
对称这个词可以说是用错了。孩子主要想思考的是为什么蝌蚪要头那么大,尾巴那么小看起来那么不协调?然后从老子得到感悟,但这个感悟,其实她真正在感悟什么,没写。只是我们聊过。而且她怎么想,想什么其实也有缘由。要说起来也很长。还是不细说了。
不过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我不指望她要领悟什么。我欣赏的是肯去把经典联系实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不是去背完了放一边。老子的东西大无其外,小无其内。所以大至宇宙,小至生活,其实都能找到道的影子。万物之源嘛!至于孩子每一次的领悟对不对,是慢慢成长的过程。我不急。
不过我理解的道德经也很肤浅。带错小孩很正常。都是我的罪过。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8 13:09 编辑 ]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8 13:17
“这个孩子拿头和尾巴来做对称的比较,岂不是比较的对象就错掉了,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何来领悟的对与否?”

  这句话我觉得值得商榷。这正是我们大人的思维,一切都习以为常了,于是没有了好奇心,也没有了钻研精神。看到不协调都觉得没必要比较。但小孩没有思维框框,所以什么都可以拿来思考。而这恰恰就是小孩可贵之处。否则老子干嘛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呢?没有思维框框,好奇,直觉感知。
  头和尾巴的比较,只要你真去思考,这里面一定有些东西的。大自然这个造物主不会乱捏泥巴。

   很多时候,我觉得是我从女儿身上学到东西。包括领悟道德经,也是跟女儿的对话中来的灵感。我真的受益很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8 13:22 编辑 ]
作者: dancingsnowliu    时间: 2013-5-9 09:08
愿神降福给孩子们,无论他们是谁的孩子,点亮他们心中的灯,照见他们的未来,愿幸福和快乐常伴他们左右。
太喜欢这句,说得好
作者: mlyan    时间: 2013-5-9 15:55
标题: 理不辩不明
听了这场华山论剑,有说感悟,对给孩子读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评判,谢谢!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9 22:31
很巧,前面说过曾经遇过修为很高的师父,这两天就得到她关于私塾教育的跟弟子聊天的语音。我整理了文字,给自己和朋友参考吧。
   但有必要了解的是,她真正推崇的其实是修佛成佛。儒家文化的教育,在她眼里境界还是小了的,但这里没有多说。所说的东西也是因应弟子的高度和就私塾和社会现状而讲,未必把自己了悟最深的东西拿来讲。如果用这个评判她修为高度如何,可能有失偏颇。但文中很多观点是隐隐显示了佛学的智慧。
    文中很多观点我是在深思——我们让孩子践行经典了吗?我们开启孩子的智慧了吗,我们培养了让孩子能坦然面对问题、面对人生的气度吗?我们让孩子拥有圆满解决问题的智慧了吗?我们让孩子了知生命的意义和目标、生存的价值吗?我们让孩子心中充满希望,能拥有长远目光而不被眼前的小事所缠绕了吗?我们教会孩子跳出来反观问题,思考问题而不会迷在当下的迷境内了吗(这已经有初修禅定的觉而不动的意味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位慈悲的智者的声音吧。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9 22:32
关于私塾教育
   我们不能说现代教育失败的,我们的私塾教育就是有希望的。说有希望就要拿出圆满答案来。要有卷子给我们看。你交卷多少分?你的孩子出来了,是君子吗?你在培养人才,你要培养真正一个人的品质。当一批批孩子从私塾出来的时候,他们带给这个社会的答卷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我看过很多碟,里面那些孩子很小,把论语啊,四书啊,背得好像很震撼,好像很多很多关注传统文化的人热泪盈眶,觉得有希望了,但是,当你热泪盈眶完了之后,当他们20岁仍然只会背的时候,他能做什么?对他的生活起什么作用?就像身边很多人学佛很多年,但是佛经典是经典,他是他。那也是佛陀的教育,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经典背下来有什么用呢?一旦生活中有风吹草动就承受不起,一旦有切身利益,有七情六欲的时候,经典君子之道通通放一边,自己自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此自我,如此自私的“君子”而已,难道圣人的言论只是装裱我们的门面吗?给我们贴了点金,我会背论语,我会背金刚经?
我觉得一个学校现在急需要的是什么呢?小时候都还好,你教什么他学什么,当一个孩子16、18岁有独立思想的时候,可能他更多的不是说对父母怎么样有礼貌,这可能变成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他内心在想什么,你不知道,而且他可能逆反,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榜样给他看。不像古人有孔子孟子在那,有老子,有榜样。你这个世界给他什么榜样?他出去看到的世界的榜样完全不是这样的,父母不是这样的,朋友不是这样的,21世纪成名的人不是这样的,明星不是这样的,都不是他想象的这样子成长的,他可以给你鞠躬,但心里没有你,他内心没有真正鞠躬的。他觉得鞠躬没有意义。他会想我凭什么给你鞠躬,你有什么配得上我的鞠躬?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榜样偶像了。你老师我就要鞠躬了?你配吗?哪而配?你是父母我就要鞠躬吗?你生我这个无法改变,但你所有的行为都不值得我那个躬。你所有的内在的外在的都不配,我为什么要给你叩头?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样认知问题。我们可以教他表面的东西,但他们的内心可能很冷漠,很自我。
你一定要一个孩子去了解父母,孩子一定要去了解现代的爸爸妈妈,让孩子说出问题,为什么不孝顺父母?了解问题所在,比如爸爸妈妈打麻将不理我等等,老师要告诉他爸爸妈妈的难处在什么地方,爸爸妈妈也不完美,也有缺陷,他们辛苦工作是为了养你,爸爸妈妈首先养了你,养大,所做每一个管束都是为你成长更好,未来更幸福,更平安,如果爸爸妈妈离开只有你一个面对社会的时候,没有人会原谅你。当孩子真的从内心理解了父母的时候,他的恭敬心才能升起来,他内心深处才能真的爱父母。当儒家的忠信礼仪这些东西进入孩子的心灵的时候,你必须首先让孩子理解现在的时代。现代的社会,现代是时代,现代的父母面对什么样的问题。现代父母跟古代不一样。现代母亲尤其如此,生孩之后还要工作。古代就是相夫教子,全身心教育孩子。作为老师要带孩子跳出家庭,旁观家庭,了解爸爸妈妈,然后理解和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跳出来了解这个城市、然后是祖国,然后是这个世界。一点一点让他跳出来,然后返回去看,这个孩子内心就是圣人的感觉。他如果跳不出来,纠缠在这些恩恩怨怨里面,纠缠在一点点情感里边,这个孩子永远成不了圣人。
对于一个完备的教程,首先要有生存之道,有一技之长。第二是完备的品质教育。王财贵是书可以先做,反正先从形式做起,因为内在的慢慢来。第三是生命的意义一定要告诉他,活着是为了什么。要用智慧的东西去教授他,就是说他的生命应该怎么度过是最有意义的,他可以不这么做,但必须知道方向,他可以有选择。怎么度过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他他生命里边就永远有希望。否则即使将来他做总统,他也有遇到问题跌入低谷的时候,他怎么面对?如果他从小树立起了那种信心和希望,他的自信永远在那,他永远前边有盏灯在那儿指引他。
当孩子十几岁,你就告诉他 生命可能70岁,100岁,这70年你准备怎么度过?小孩的心很单纯,很好教,不像我们现在迷迷糊糊你怎么说也不知道。孩子很单纯,60年有多少天,他怎么度过,有什么理想,这么多天怎么实现理想?撕下一天的日历,你离你的理想近了还是远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启还孩子们的智慧。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如果开启了,他会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他可能扫大街也很开心。因为生命各种因缘驱使他,可能他无法成为总统,即使他很有才华。他可能各种因缘他只能扫大街,他无法成为总统,即使很很有才华。但他会安享其中,他会在扫大街中找到乐趣。就说我们教育这个世界上不是你努力就可以达成的,也不是你有能力就能达成的,有很多因缘在起作用。那么这些因缘都在的话,让他了知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他了知,他努力改变这些东西。如果他不了知,那生命里边可能遇到到很多很多问题,不是你成为总统就没问题。当他遇到这些问题能够圆满地面对跟解决,他就成功了,这一辈子就已经成功了。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很智慧地解决,很坦然地面对。即使穷得吃不起饭,没问题呀,很开心的就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或者什么的,没有关系。就说有没有这种气度的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说宰相肚子特别大,而是他的眼光特别大,特别远。看得远的人就能忍受眼前的一点点磨难。如果看不远的人,就会被眼前的人牵绊,看得远的人,才会忍受艰难困苦,去努力地完成长远的未来目标。
缺失目标,生命没有意义。现在的孩子很多缺失目标,缺失希望。如果他心里没有对未来的希望,他一定会在当下寻找乐趣,他会沉迷网络,沉迷毒品,沉迷于所有他想玩的东西。因为他看不到未来。他没有希望在前边。他觉得我努力,大不了跟爸爸妈妈一样,但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妈妈失业了,爸爸妈妈很不开心。爸爸妈妈有外遇了,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活得怎么样。每天喝得醉醺醺的,每天沉迷麻将。那么我有什么希望?他没有榜样。
品质是最重要的。一个孩子的品质、人生意义、人生目标如果模糊,他这一生都不幸福。即使他考了博士都没有用。他会活的很自我,也许某天就从几十楼跳下来,仅仅因为一点小事。芝麻大的小事他可以自杀。
总结起来,课程、一技之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生命的意义。我觉得这些配套就足够了。
作者: Xieno    时间: 2013-5-9 23:50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9 22:32 发表
关于私塾教育
   我们不能说现代教育失败的,我们的私塾教育就是有希望的。说有希望就要拿出圆满答案来。要有卷子给我们看。你交卷多少分?你的孩子出来了,是君子吗?你在培养人才,你要培养真正一个人的品质 ...



您说的是私塾教育。我接触到的生命教育,内容也基本相似。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10 08:21
私塾只是形式。教育孩子成何人才是关键。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5-10 09:53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10 08:21 发表
私塾只是形式。教育孩子成何人才是关键。


殊途同归,要把孩子教育成怎样的人,总是最重要的。
作者: wojiabaobao_200    时间: 2013-5-10 11:25
又来围观,学习了!!!
作者: 尹慕凝    时间: 2013-5-17 10:08
很精彩的对话哦,学习到很多,谢谢~~~~~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22 18:08
标题: 孩子成长对话录 (节选)
感谢各位来围观。好像大家都喜欢看对话?那我把曾经记录的一点和孩子的对话录分享一下吧:

玥玥成长对话录---(1)
    孩子成长的过程,往往会提出很多精彩的问题,让我汗颜不知道是否答对,也激励我去思考,也因此动念想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与孩子共同成长吧。
    前几天,给孩子讲了《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选择的力量,操之在我——犹太心理学家法兰柯的故事。结尾时候,不忘给咱老祖宗贴了一下金,说这个法兰柯他苦苦悟出来的道理,我们老祖宗早就懂了——不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嘛!
    结果小孩就开始提问了:“为什么西方人辛辛苦苦悟出来的东西,我们老祖宗早就懂了? ”
   —— 因为我们历史长啊,老祖宗什么事情没经历过呢?当老祖宗们经历这样那样的事情后,就发现,浓缩成一句话就可以了。但这样一句话有时候太精辟了,所以后人不容易懂,所以又重新去悟了。
   —— 还比如有什么精辟的话?
   —— 比如,我们的老子,总结了万事万物的道理,就称为道。
   —— 什么是道?(听到女儿这么问,说实话,我头急速增大,我要是知道“道”是什么,多好啊!但女儿问了,自然就要想办法回答,就在那一刹那,灵感显现了)
   ——道,古人就总结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一个事物,你都可以找到它的根本道理,然后根本的道,你懂得区分阴阳,还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讲的就是万物分阴阳,而且要和,就是要和谐,也就是阴阳平衡就对了。比如人类有男女,男人天生比较阳刚,女人天生比较温柔。一阳一阴。平衡就好。又比如,画画,如果一幅画全部满满的都是红的,橙色的,你觉得好看吗?
    ——不好看。
    ——是的,这就是阳气太盛,要留白,让画面有阴气,平衡才好看。如果画面都是绿绿蓝蓝黑黑的,你感觉怎么样?
    ——不好看,这是阴气太重了。(我暗暗感叹,玥玥真棒,已经懂得这是阴气了)
    ——是的,这时候也需要留点白,这时候白色是阳,蓝绿色为阴,也要阴阳平衡才和谐。所以你看西方有个画家叫梵高,画的《向日葵》很出名,但是后来画家疯了,为什么呢,其实画面已经表露他的阳气太盛了,所以现实的他,压不住阳气太盛而疯了。当然,这是妈妈猜测的。而中国的国画,总是有留白,讲究意境,所以你看国画,就给人很和谐,平和的感觉。因为阴阳是平衡的。
   ——哦,明白了。所以中国人画梅花,画了红色的点点,就要黑色是树枝和留白,就好看了。
   ——对,再比如书法,也讲究阴阳平衡,重的笔画可以看作阳,如果所有的笔画都是粗粗的,好看吗?
   ——不好看。
   ——对。所以必须有的笔画重,有的轻,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整体布局才是阴阳平衡,书法就自然好看了。
   —— 哦,明白了。

说实话,女儿听懂了多少,我不晓得,但我, 却从此仿佛得到了一把开启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之后再去看老子,鬼谷子,都有可以找到门入的感觉了。所以与其说是我带孩子读经,不如说是孩子领着我去领略古人的智慧。
有了阴阳平衡的概念,再有一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概念,再看万事万物,都豁然开朗。管理也好,孩子教育也好,营销也好,养生也好,书法也好,音乐也好,画画也好。。。。。。根本之道都是这几句话概括了。
而这些,其实南怀瑾等前人也早有论述,但不是自己领悟的,终归不是自己的。
作者: 呵呵妈    时间: 2013-5-23 09:42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22 18:08 发表
感谢各位来围观。好像大家都喜欢看对话?那我把曾经记录的一点和孩子的对话录分享一下吧:

玥玥成长对话录---(1)
    孩子成长的过程,往往会提出很多精彩的问题,让我汗颜不知道是否答对,也激励我去思考 ...



这个太高深了,我讲不来,也不会去这样引导孩子。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23 16:01
很多人不会去给孩子讲这些。我也不知道我对不对,该不该讲。我尽量用最浅白的例子去讲解,此对话仅做分享而已。对错让时间去给出的答案吧。
只是孩子经常的提问和回答,都会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也许,孩子的潜力远胜于我们的想象。尤其他们其实本来就更符合道的境界。
我只想带一些思维模式给孩子。也许我们陌生的道德经,孩子却并不认为难。呵呵。我女儿不止一次问我,为什么大人都说道德经难?

一清常讲的教孩子好的思维模式,分别是一元、二元、三元思维。我常想,这到底指什么呢?
我理解就是,当一个人懂了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这就是一元思维。这是科学界最普遍的思维。一个现象就去找一个原因。原因和结果是有论据证明有内在逻辑从而成为因果的。
但二元思维就是明白世间的东西,原来是分阴阳的。要从阴阳两股力量,两方面思考问题。此乃二元思维。鬼谷子就是把阴阳之用发挥到极致。
但阴阳还是“有”的层面,有生于“无”。显然这个无是更加高深的层面。无,可以指无名无相,不要被表面的相而迷惑,也可以指我们的念想,我们的心。心者,道之主宰。我们的念头看不见摸不着,但起心动念的这一念关系重大。所以佛教总是让我们关注我们的起心动念。而更高深的“无”,是佛法的“空”,那是需要修证的功夫了。能同时关注无、阴阳 3股力量,此乃三元思维。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23 16:28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3-5-24 00:34
原帖由 gzpeggy 于 2013-5-9 22:31 发表
文中很多观点我是在深思——我们让孩子践行经典了吗?我们开启孩子的智慧了吗,我们培养了让孩子能坦然面对问题、面对人生的气度吗?我们让孩子拥有圆满解决问题的智慧了吗?我们让孩子了知生命的意义和目标、生存的价值吗?


这几年接触经典后,现在已经从将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我们无法让孩子来践行经典,而是要家长带头来践行,我们无法成圣成神,但我们逐日修正,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也是可观的,每天吸收一些正能量,负能量在我们体内就会少些,我们辐射给孩子的正能量就多些,这比我们现炒现卖来得更久远。

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说教育自己,我们让自己践行经典了吗,我们开启自己的智慧了吗,我们培养自己坦然面对问题面对人生的气度了吗,我们了知生命的意义和目标\生存的价值了吗? “我”----家长才是最主要的。

PS:前面sh版主误解了楼主的意思,我想她并未将玩与学对立起来,所举的0-6岁脑神经发育的例子应该是出自一本书的科学根据。另一个快速发展期是在13岁左右青春期。农村里很多孩子都是在那里玩沙玩水,但缺乏引导,也无法开智,我想楼主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24 15:10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3-5-24 00:34 发表


这几年接触经典后,现在已经从将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我们无法让孩子来践行经典,而是要家长带头来践行,我们无法成圣成神,但我们逐日修正,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也是可观的,每天吸收一些 ...


我相信您读懂了我。您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
是的,所有的一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教育也如是。老子云:圣人行不言之教,都是强调先从自己做起。因此,经典的学习首先是家长自己学习、感悟、践行。而我喜欢跟女儿的对话,就是一个感悟经典、给自己照镜子的过程。而且我不喜欢纯粹让孩子背经典,而家长自己不去理解,不去学习,不践行,却指望孩子日后领悟成大器,这学习态度本身就不是以身作则了。
至于孩子和家长的践行方面,我想我比较喜欢这个故事,家长固然首要提升自己,以身作则,然后也不忘提醒帮助孩子吧:
一位年轻的妈妈問: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法师:您複印過文件嗎?
年轻的妈妈:複印過。
法师:如果復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複印件還是改原件?这时,場內立刻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而後有人答道:改原件。
法师:應該原件和復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24 15:27 编辑 ]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24 20:17
标题: 关于玩电子游戏的对话
今日孩子说,妈妈,我想玩电子游戏。
我说:不行,电子游戏永远不要玩。
孩子不高兴了,表情颇为不满。
我:三字经说什么?勤有功——
女儿小声且不情愿地说:戏无益。
我看她表情,深知并未真正说动她,所以我继续说:游戏在引诱着你内心那个小恶魔了。你是让你的小天使带领你放弃它,还是放纵小恶魔出来?你自己好好选择?我相信聪明的你会选择的,对吗?
女儿略沉思,表情松了一点,说:“嗯,我选择小天使”。
但又继续小声问,永远都不能玩吗?
我:老子说合抱之木,怎么样?
女:生于毫末。
我:是呀,坏习惯的形成,也是从毫末开始的。如果今天你去玩一分钟,明天可能玩两分钟,慢慢就会越玩越沉迷了。你还记得我们去看过热带树林的绞杀藤吗?开始那个小藤只是一个小苗,旁边的大树不以为然。可是小藤缠绕着大树越长越大,终于怎么样?
女:把大树杀死。
我:是的,如果我们不时常警觉坏习惯,它就会像那棵绞杀藤那样,越长越强大了。所以刚看到小藤的时候,你要怎么样?(我边说边举起手做出绞杀藤的模样)
女儿笑了,也举起小手用力地把绞杀藤挡了回去。然后,完全不再提游戏的事情了。

[ 本帖最后由 gzpeggy 于 2013-5-24 21:21 编辑 ]
作者: gzpeggy    时间: 2013-5-26 16:54
标题: 关于生气的对话
某天,小姑娘因为一点小事非常生气,气鼓鼓地在我面前晃着。
我跟她说,你知道臭屁吧?
她有点一愣,点点头
我说,当你放了臭屁,好臭好臭,你是抱着它闻个不停呢,还是赶紧放掉它,跑得远远的,不要给熏倒呢?
女儿:当然放掉它。
我:生气也是对身体很有害的气哦,跟臭屁一样的,你是抱着这个臭屁闻个不停,还是把气赶紧放掉?
女儿听了哈哈大笑:当然放掉啦!
所以后来只要她生气,一提醒,嗨嗨,你要抱着臭屁吗?她一般都会哈哈笑了。

可是某天,她又因为一个事情非常不开心了。因为她很想看小猫躲在床底的样,但那时候是吃饭时候,当然不能去看。等吃完饭,她忘记去看了。再过一会儿,等想起来时候,小猫跑了出来。她急坏了,拿着手电筒非要小猫进去床底。
我即使提醒她别抱着臭屁,她依然拿着手电筒哭闹:“我就要小猫在床底,我就要!” 可是怎么可能强制一只猫去床底呢?
然后我换了一个方法。我告诉她,你的不开心,是因为你的执着。你执着一定要看小猫在床底的样子。可是,你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啊,小猫出来了,你是不是可以跟它来另外一种玩法呀?来,我们学会放下,学会换一个角度好不好?
她听了,拿着手电筒照着小猫,破涕为笑说:“哈,你看,小猫的眼睛瞳孔会随着电筒照射变小!“
我笑了。因为她学会放下执着,学会另一个角度欣赏人生风景。。。。。。
作者: 苗小黑09    时间: 2014-11-6 11:13
非常不错,多谢你分享你的观点,非常受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