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什么样的中国学生适合到美国念高中(转) [打印本页]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3-28 10:37
标题: 什么样的中国学生适合到美国念高中(转)
什么样的中国学生适合到美国念高中




美国大学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美国高中视为跳板。孩子与家长把读美国中学看作是重大投资,而投入巨资让未成年的孩子离井背乡是否值得?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在美国各地私立高中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在2005学年只有65人,在2008学年猛增至4,503人,而在本学年更增加至23,795人。在美国284所寄宿学校协会(TABS)会员学校中,2010-2011学年注册的学生中27%来自中国,而在2002-2003学年只有1-3%。美国公立高中限制外国留学生。于是,对于在经济困境中入学率与收入下挫的美国私立高中而言,来自中国的新增需求无异于雪中送炭。

据寄宿学校协会的计算,在2011-2012学年,美国私立高中学费和寄宿费最高可达每人65,860美元。而雇用代理人联系中学的家长还要另外支付约5,000美元的服务费。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3-28 10:44 编辑 ]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3-28 10:39



崔梦冉

崔梦冉在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校园里。

来自南京的崔梦冉(Jessie Cui)2008年注册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林登学院,一个私立女子学校。20岁的她现在就读于美国埃默里大学。崔梦冉早就决定要去美国读大学,可父母觉得不如送她去美国读高中,这样可以早点适应美国的生活,还可以提高进入美国大学的机会。

中国学生数量的猛增使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戎雪兰倍感担忧。她每年有六个月的时间用于观察研究美国的高中生。戎雪兰认为,中国家长在孩子性格成型以前送他们去美国,意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英语能力,也让他们适应美国学校中的研讨会、做项目等教育手段,但是许多家长并没有完全理解过早出国的其他潜在后果。

戎雪兰提到了“超同化”(over assimilation)的可能,也就是年纪太小的孩子, 因为失去或疏离了自己的根,过于融入强势文化,而过多吸收了其中的糟粕。“美国高中和全世界其他各国的高中不一样。它不强调读书,而是很全面的,很容易让孩子‘超同化’。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如在青春期的时候受同龄人影响和追求流行文化,与中国孩子面临的问题很不一样。” 戎雪兰说,“中国留学生可能向美国高中生学吸毒、酗酒,还可能适应不了而自杀。因为美国的社会文化力量极强,家长也无力改变孩子的行为。”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3-28 10:44 编辑 ]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3-28 10:41
家长送孩子去美国读中学前,最好考虑每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坚韧、自信、自立、有主见、守纪律、不甘人后、中文能力强而外向的孩子更适合早期出国。这一类型的孩子已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较多滋养,从而相对更能适应另一种教育和社交方式,融入另一种文化,从中汲取精华。

据崔梦冉的观察,在国内倍受娇宠、虚荣心强、迷恋物质新潮、吃不起苦、经不得挫折的留学生,往往受不了美国学校的压力,而陷入中国留学生自己的小圈子。而中国学生的大量聚集更使得他们能够形成这些小圈子,相互以中文沟通,把自己隔绝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甚至隔绝于英语环境之外。

过早出国还有和国内脱节的问题。LEK咨询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招聘的合伙人陈源道说,他在招聘海归时,侧重考虑在国内读高中的申请者,因为“在语言上你可能流利,但如果你太早出国,几乎就失去了与文化的关联” 。

“找工作时,海归并不觉得有优势。”戎雪兰说,“有人说要有工作经验还要有后门才有优势。可如果有后门的话,也不需要海外读书了。我刚访问北大,那里学生的英语很好,于是我想了想,是否必须要到美国来受这个罪?”

1987年,刘亚伟已经在当时的西安外国语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已在国内媒体工作了几年。27岁的他于这一年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读硕士,以后又在埃默里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他现在住在亚特兰大,担任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他觉得在国内学习工作期间所建立的关系网络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构成了他现在工作的基本资源。

“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以前来到美国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中文,不能充分理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而这些是重要的竞争武器。”刘亚伟说,“中国还有大量国内经验丰富的优秀学生在海外受教育,这使得少年出国的留学生将来即使想回国也难以获得机会。”

美国寄宿中学协会主任理查德•菲尔普斯(Richard Phelps)说,送孩子出国的父母们未必权衡了这些利弊。不过,他预测,因为美国各地中学已开始为中国学生设置人数上限,中学里中国留学生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类似于前些年日本和韩国留学生的增减周期。

可崔梦冉认为,虽然少年时期留学美国的费用和其他风险都比较高,但与她那些高中毕业后才来到美国的同学相比,在美国读高中的经历给了她更广阔的视野。虽然她有些担心,如果大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她能否适应美国公司的文化,但她也自信,高中开始培育的独立人格,将帮助她迎接未来的挑战。

Emmeline Zhao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3-28 11:57
大学是想好了要让孩子出去念的,不为任何的功利好处,仅可以开拓视野、感受不同文化的冲撞就值了。

高中就出去?可能是有些早。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3-28 13:30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3-28 11:57 发表
大学是想好了要让孩子出去念的,不为任何的功利好处,仅可以开拓视野、感受不同文化的冲撞就值了。

高中就出去?可能是有些早。


如果做父母的事事插手,试图安排孩子的一切,我想哪里也别去。
如果家庭氛围民主,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自由独立有爱的环境,早点出去会更好。当然这样的孩子即便是留下来,也会不错。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4-8 09:30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3-3-28 13:30 发表


如果做父母的事事插手,试图安排孩子的一切,我想哪里也别去。
如果家庭氛围民主,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自由独立有爱的环境,早点出去会更好。当然这样的孩子即便是留下来,也会不错。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想要教育出一个自由独立的孩子,家长真要承受太多的压力;太早送出去,家庭也一样要面对很多困难:不舍得太早与孩子分离,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事业或生活?

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国外当成了避风港,在不了解自己孩子及国外学校的情况下,匆忙将孩子送出去,结果孩子没学到任何本领,父母却白白损失了辛苦挣来的钱财。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4-8 10:58
就我的孩子而言,肯定不能去美国读高中的。也许有的孩子行,但我不相信我儿子行。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4-8 11:38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8 09:30 发表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想要教育出一个自由独立的孩子,家长真要承受太多的压力;太早送出去,家庭也一样要面对很多困难:不舍得太早与孩子分离,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事业或生活?

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国外当成 ...


       尽量创造条件吧,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有那么从容和谈定。推荐大家看一看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我想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圭多还是好上千倍。更何况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选择,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孩子一年级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暴君。我儿子一年级的同学,也是他当时最好的朋友,三年级举家移民美国了。他的妈妈和我的妻子因为孩子的关系,走的也很近。他们虽然有些积蓄,但也是很普通的家庭,不是多有钱的那种,到了国外还是有很多难处的。刚入学的时候,孩子的学校专门临时给孩子配了一个翻译。半年后,孩子已经完全融入了国外孩子中去,简单的交流不成问题。不同的文化环境,孩子越小越容易融入进去,有时候还会反过来影响长辈。
    我目前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移民,一年级上完,孩子就转学到苏州这面来了。现在孩子的学校还是很宽松的,老师们也都很温和。退一步讲,即便碰到暴君老师和专制的学校,我想我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受伤害,但是我会想办法把它降到最低。我会信任和支持孩子。我会让孩子知道,虽然我们应该有担当,不应该推卸责任,不应该抱怨他人,但是有些时候的的确确不是我们自己的错,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爱心。即便是一个好人,也不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句话都正确。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4-8 16:28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3-4-8 11:38 发表


       尽量创造条件吧,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有那么从容和谈定。推荐大家看一看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我想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圭多还是好上千倍。更何况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选择,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


《美丽人生》是部好片子,还是以前没孩子的时候看过的,也许现在看会有不同的感触。

说来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心随境迁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4-9 10:14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8 16:28 发表


《美丽人生》是部好片子,还是以前没孩子的时候看过的,也许现在看会有不同的感触。

说来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心随境迁


嗯,可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吧。
MM你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从容和淡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怕是真的很难,也许我们都在路上。
作者: ealinelove    时间: 2013-4-9 10:26
教育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教育与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4-9 12:50
一个朋友的儿子正在美国读高中,孩子过去两年了。
最近聊了聊,他说,孩子去美国读高中,不确定性真的非常大,面临的挑战非常多。如今回首,如果需要他再做决定,他很可能会不选择出国。
他的儿子在美国的第一年,困难重重。除了语言,还有功课的压力,以及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谁说的美国学校很自由? 真正去了才知道,那里的管理很严格,很严格。
去美国念高中是为什么。。。。如果想去,这个问题可一定要想好!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3-4-9 13:07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4-9 12:50 发表
一个朋友的儿子正在美国读高中,孩子过去两年了。
最近聊了聊,他说,孩子去美国读高中,不确定性真的非常大,面临的挑战非常多。如今回首,如果需要他再做决定,他很可能会不选择出国。
他的儿子在美国的第一 ...


高中出去,不是一个好时机。美国的高中学生也很累。
至于自由看怎么理解了,我觉得国人对自由的理解,或许有很多的偏差。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4-9 14:28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3-4-9 13:07 发表


高中出去,不是一个好时机。美国的高中学生也很累。
至于自由看怎么理解了,我觉得国人对自由的理解,或许有很多的偏差。



呵呵,所见略同。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着同一个词,心中却各有各的定义。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4-9 14:32
标题: 转: [美国] 美高中生因未上兴趣班被名校拒 写信讽刺招生虚伪
瞧,美国教育也存在各种争议,也在不断的转变中。。。片面的追求“好”的教育,而不是立足于认清现实、找到目标,可能还是会出现问题。

[美国] 美高中生因未上兴趣班被名校拒 写信讽刺招生虚伪

  为入读名校,不少家长逼子女在年幼时已练成“十项全能”,备受争议。但美国有一名少女被常青藤联盟大学拒收,竟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慨叹“我妈不是虎妈”,因而没到非洲参加夏令营、没上兴趣班,导致输在起跑线上。文章引起欧美热议和反思,有网民批评她是酸葡萄心理,也有人赞她勇敢揭示名校招生的虚伪。


  被老师“骗”了两年


  撰文感慨的高中生韦斯成绩出众,平均成绩高达4.5分(一般4分就算高分),美国大学入学试SAT分数达2120分(可以申请前30名大学),曾在参议院当实习生。但要入读名校,好成绩明显不够,她没有其他“技能”,不够多元,结果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都把她拒之门外。落榜后,韦斯起初天天向家人哭诉,经劝说下化悲愤为力量,撰写《给不录取我的大学的信》,自嘲式讽刺名校招生标准,宣泄不满。文章一开始就说老师都是骗人的,称老师说“做回自己就可以”,事实证明那是骗人的,根本不符合大学的录取条件。


  后悔没有“作秀经历”


  韦斯称,若两年前就认清真相,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下就不一样。她说“应该”开办一个虚假的慈善团体,为无家可归者照顾宠物也好,为黑猩猩筹款也好,以便为自己加分。她还抱怨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女儿,没学琴,入不了校队,又没有去非洲参加夏令营,要不然应该可以拥着可怜的孩子拍照,再写文章说经历如何改变一生,机会就大增了。


  有专家解释,名校录取条件是希望指引学生“求学不是求分数”,鼓励他们多做志愿者和参与课外活动,及早认识自己和社会;美国常青藤大学闻名中外,每年吸引全球大量学生报读,竞争十分激烈。要入读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拥有出众的学业成绩当然至关重要,但如果申请的学生课外活动有出众表现,成为常青藤大学学生的机会亦较高。


  点出学生“履历造假”


  文章刊登后随即引起热议,有人批评她乳臭未干,是在嫉妒别人。但也有人称赞她说出了现行招生制度的残酷真相,点出了学生虚伪、履历造假等问题。


  文章令韦斯人气急升,有公司说要为她提供工作和实习机会。她还被邀请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节目,她重申文章只是自嘲式讽刺,不是真抱怨父母或想虚构慈善参与,她又坦言自己其实也参与过不少志愿者活动,“不是死读书”,但认为名校追求学生多元的同时,有必要改变过分追求课外活动表现的态度。


  链接
  “虎妈”十大纪律严管子女
  网友迈克说:“并非所有成功的人都可入读最好的常青藤名校。学习什么比在哪里学习更重要!”在教育子女方面,西方讲自由发展,东方往往讲严加管教,华人社会中的“虎妈”为数不少,她们对子女实施严厉管教,包括定下“十大不准”、要求子女科科优秀,还几乎要琴棋书画样样精。
  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华裔教授蔡美儿2011年出版《虎妈的战歌》后声名大噪,她在书中详述了如何用狠招教导两个女儿,包括不准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又明令她们一定要学好小提琴和钢琴,否则就把玩偶捐出去。她还严令女儿要科科A,A-也不可以。
  英国华裔“虎妈”薇薇安也对其子女严厉,要两名11岁和8岁的子女每天放学要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两小时,之后又要做功课两小时,星期天还一定要上普通话课。
  入读常青藤“秘诀”
  在文章中,韦斯以自嘲的口吻列举了入读常青藤大学所需的“条件”:
  在中学参与九项课外活动、当六个组织领袖、擅长三种运动;
  SAT分数极高,还要有两个妈妈,其中一个是“虎妈”;
  参加一项慈善活动,善用别人的不幸来装饰自己;
  多参加兴趣班,如学钢琴、空手道或游泳;
  实习时取一个冠冕堂皇的职位放在履历中,如“咖啡物流服务女主席”(送咖啡女侍)。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408/c157278-21059562.html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3-4-9 16:07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4-9 14:32 发表
瞧,美国教育也存在各种争议,也在不断的转变中。。。片面的追求“好”的教育,而不是立足于认清现实、找到目标,可能还是会出现问题。


但凡人订立的制度,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好与坏只是个相对的概念罢。但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至少它让人有表达的途径,它会有一个修复的机能。

到美国去读高中,至少多给了一条选择路径,至于合适不合适,有此意向的家长要多思量。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4-9 16:30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9 16:07 发表


但凡人订立的制度,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好与坏只是个相对的概念罢。但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至少它让人有表达的途径,它会有一个修复的机能。

到美国去读高中,至少多给了一条选择路径,至于合适不合适,有 ...


是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十全十美的。
我不会让孩子早去美国,但在适当的时间,还是要去经历一下的。
作者: Donald-shark    时间: 2013-5-13 12:31
没考虑让孩子去美国过过夏令营吗?亲身接触和体验一下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4-9 16:30 发表


是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十全十美的。
我不会让孩子早去美国,但在适当的时间,还是要去经历一下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13 16:58
原帖由 Donald-shark 于 2013-5-13 12:31 发表
没考虑让孩子去美国过过夏令营吗?亲身接触和体验一下




有啊,有机会就会去的。
作者: 快乐一筐    时间: 2013-5-13 18:52
原帖由 无事生非于 2013-5-13 16:50
有啊,有机会就会去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夏令营,不过是中介机构组织的出国游。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3-5-13 19:54
夏令营我们去年稍稍看了几个广告,再问了问美国的朋友,说本地的夏令营都是家里没人带孩子,寄在那里玩的居多,再说,也不是全天24小时的,要接回家的。要是针对华人的,在纽约那些地方开设的类似读书一样的短期学校,很多都是外国人去学语言的,华人很多,咱这个年龄还不够。所以还是没有参加。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13 20:16
原帖由 快乐一筐 于 2013-5-13 18:52 发表

现在很多所谓的夏令营,不过是中介机构组织的出国游。



那种不考虑。
要么跟着学校出去,安排我看过,很不错。
要么就自己联系出去,也可以玩得很好。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5-13 20:16
原帖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5-13 19:54 发表
夏令营我们去年稍稍看了几个广告,再问了问美国的朋友,说本地的夏令营都是家里没人带孩子,寄在那里玩的居多,再说,也不是全天24小时的,要接回家的。要是针对华人的,在纽约那些地方开设的类似读书一样的短 ...



我们去夏令营就不会去读书,而是去玩的。
作者: Donald-shark    时间: 2013-5-15 16:28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5-13 20:16 发表



我们去夏令营就不会去读书,而是去玩的。


对啊,夏令营就应该是去玩,在玩中学。我期望的最好是类似生存训练的,野外活动的 才有意思
作者: 在空中游弋    时间: 2013-5-16 13:54
教育到底哪出了问题?大家来说说
作者: liuliuliu0004    时间: 2014-2-13 18:17
问题很多呀,孩子在“暴君”的治理下很没有自信!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