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就是被扔鞋的那次)说,中国有3亿多的人在学外语,这个消息当时让我十分的振奋,但是后来交的朋友多了,对外语了解更多以后,我才明白这个消息应该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因为3亿多的外语学习者里面,失败率恐怕要高达99.9%,如果哪位对这个数目产生怀疑的话,不妨去专业外语类院校做个调查,比如北外、上外、西外、大连外国语等院校,问问学英文专业的同学们,有几个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把外语真的学通了。退一步讲,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左右,学习外语的成功率哪怕在1%,我们每年就会有六万高水平的外语人才,真有这么多吗?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是说你能读懂New York Times,抬手能写封英文信就算是高水平了。差不多一百年前林语堂先生在撰写《开明英文文法》的时候就曾说过,外语学到只能看报、写信的程度,是个很低水平。英文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文学的,如果连读一本浅显的Bestseller(畅销书)都很吃力的话,那便是英文很差的显著表现。我们问问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多少人读New York Times毫无压力?又多少人可以享受阅读英文原著的快乐呢?每当我看到很多同学津津乐道于VOA、CNN、BBC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泄气,不是说读报就一定不好,但是用英文写成的那么多杰出的作品岂是一些通俗报刊所能表达和取代的?我们需要吸收更多更有价值的西方的精神财富与先进理念,而不应该把自己的水平降至“看报外语”的半文盲的程度。100年来,我们的英文教学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了很多退步。至少,”五四“以后那些杰出的青年们手里没有那么多翻译的外国作品,所以他们能接触到更多英文以及其他外文原著,见解、水准不会太受通俗报刊的影响,所以其中涌现出了更多高水平的如林语堂、傅雷、郑振铎这样学通中西的大师。
我相信,如果对于阅读肯定还有其他很多注意事项,但是只要在阅读之前认真思考以上六条内容,想好了,想通了,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再着手去阅读英文作品,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切实提高效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从书店买回一本英文原著,却发现满纸都是生词,读上个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我们中国人没志气的一般都崇拜不学有术的天才,有志气的则欣赏坚韧不拔的圣人。所以立志学习的同学们往往把标准定得太高,只有一千多不到两千单词量的同学非要去读原版著作。几年前有个老师推广所谓的“原典英语”,他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A Short 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另一本是《Gone With Wind》,实话实说,单词量达到一万的人读起来都要很头疼,Everything,大家想想,多么雄壮的一个词儿啊,啥都有,你带着一万词汇扎进去就好像散户投进中石油,刚挣扎几下就沉底了,断气了。为什么呢?看图:
这是世界著名三大儿童恐怖故事,《鸡皮疙瘩系列》的第二本,目标读者是8岁以上儿童,
当读儿童故事书没有障碍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读一些国外中学生课本,比如California Home School系列,Ohio与Florida的教科书都很不错,如果这些也搞定了,再去学些感兴趣的公开课或者挑战下英文原著就轻松多了。当然,方法是很多的,最好的方法还得要自己去寻找。不过,学习的原则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