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翻看咕噜熊绘本《夫子说》,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关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
故事:小女孩儿在学校的花园里摘下了最大的一朵鲜花,被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按照一般人的想
法,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肯定会收到老师最严厉的批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那么做,他
只是走到孩子身边,和蔼地问:“你为什么要摘花呢?”小女孩儿含着泪说明了原因:原来她的祖
母病了,她想献给祖母一朵最大最美的花。
而事情发展到这里,再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通情理的老师应该会对小女孩儿说:“这次就算了,
下次不能再摘花了哦。”可苏霍姆林斯基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人深深震撼。他精挑细选,又摘下两
朵美丽的花,递到小女孩的手里,说:“你是一个很有孝心、很懂事的孩子,现在你把这两朵花献
给你的祖母,这一朵是我对你的奖励。”
因为知道盲目地批评和否定别人,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如果别人在自己身上犯下同样的错,自
己的心里一定会很难过,于是试着了解,试着在了解后尊重别人。这便和孔夫子所说的“己若不欲,
勿施于人”不谋而合。自己不愿意遭遇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的真谛就在于“尊重”二字。
如果说关怀和爱护自己,是每个人尊重自我的本能。那么尊重别人,就需要后天环境的熏陶。
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给予最多的,那便是“爱”。这份爱,就像是围绕着月亮的众
星一般,将孩子紧紧包围。但事实上,星星越多,光亮也就越大,而月亮反倒会在这光亮下失去自
己的光辉。爱过剩时,那孩子将会在宠溺之中,逐渐看不清周围的人事物,而只将自己的需求放在
第一位。此时,他已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困扰。强迫孩子背下高深的哲学语
言,或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你应该如何去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孩子们会心存不解地
按照家长的吩咐去做。当不解积压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成为不满。
让先哲的智慧直达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尊重”的意义,就如大禹治水般,
在孩子的心中留个出口,将这些不解散去。《夫子说》便是这治水的大禹。书中讲了孩子扮家家酒,
模仿母亲给老人用破碗;仙鹤为了报狐狸整他的仇,在请狐狸吃饭时回整了他,这两个耳熟能详的
故事,将“己若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沉甸甸的大字,脱去深重的外壳,轻盈又平易近人地展现
给了孩子。
我想,即使孩子们不一定能背下这段话,也一定能通过故事了解了“尊重”是一件“把你当成
我”一般来了解和关怀的事儿。这,不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
[分享自:咕噜熊亲子共读网 咕噜熊蜗牛]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