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请家长进来给点意见!!!谢谢!!! [打印本页]

作者: 灵犀wx    时间: 2013-1-9 11:17
标题: 请家长进来给点意见!!!谢谢!!!
请家有中学生的家长根据中学的情况,给点意见,非常谢谢!!!
  儿子今年9月份开始上小学的,当时有两所学校选择。一所是典型的公立学校,一所是民办学校。
     上学之前就纠结选哪所学校。但最后觉得因为一直都会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虽然很不情愿还是选择了公立学校。之前有所耳闻公立学校的种种,但现在是真实体会到了。到了复习阶段了,天天都翻来覆去的复习,每天的作业多,白天考试,晚上做试卷。白天的什么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能占的都占了。才一年级对孩子来说真的挺累的。有一天儿子回来就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好累了,手都写疼了,眼睛都看花了。现在才是一年级,想想以后的11年都觉得怕。而且年级越高强度会更强。
     民办学校是偏西式的教育,各种活动也比较多,比较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民办学校用的教材跟公立学校一样的,相对公立学校更重视英语。在应试之方面肯定不如公立学校。有朋友儿子在那儿上学,这是他们班新建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450049696?ptlang=2052儿子上学前就比较中意这所学校,学习上还不担心,我想只要家长多关注,小学学习上的问题不是特别大。而且实在考不上好学校,初中可上家门口对口的学校,这所学校我们这儿还不错。但现在最担心的是小学比较轻松,初中、高中那种更严酷的环境孩子能否适应。
    现在是继续这种学习,还是转入那所学校?请家长们多多提意见,谢谢!!!
    再增加下所说的民办学校。我所说的这所学校打的牌子是国际学校,因为说是民办学校,是我个人觉得用国际学校太夸张了。我文中所说的朋友儿子就是从一所典型的重学习的民办学校转到这所学校的,现在5年级了据说还比较宽松。比如现在是5年级了,今天12月全班还在海南游学一个月。这所学校可不参加国内高考的,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可一直读下去,每天都有外教的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科学增加全英文上课,初中、高中很多科目是全英语授课。当然如果家里条件不充许,可初中的时候选择到公立学校。因为教材跟公立学校用的是一样的,只是应试这方面要差些,学的内容都差不多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0:01
这个问题还是要你自己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吧。别人很难帮你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0:04
对孩子来说,的确早晚都要遭受折磨,也许觉得早一点可能就早适应了。
不过也有理论认为人受发育限制,也许过几年他的承受力会强很多,那时再去受折磨,承受力会更强。
但理论只是理论而已,家长还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吧。

很难给你什么好的建议,顶下帖子罢了。
作者: zhouqing    时间: 2013-1-15 14:58
我感觉应该根据实际规划吧,主要是财力.如果中学还要上公立的,小学如果太松的话,肯定会更累.曾有同事的孩子开始在所谓私立学校,管理很松,在那成绩不错.到高年级转到公立重点小学,一点也跟不上.后来只能又转到公立的普通小学.感觉要有规划,上私立就走出国那条路了,经济得跟得上.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15:23
标题: 回复 #3 无事生非 的帖子
上学是受“折磨”?不敢苟同。

我觉得,小孩子刚刚开始上学,可能有一两个月的紧张不适,慢慢就适应了。

学习本来是愉悦的事情,相对于幼儿园,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可能会有一点,但没有那么夸张,“手都写疼了,眼睛都看花了”可能是从来没有写过字的孩子初初接触纸笔的感觉,我的孩子也上过一年级,记得他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适应了。公立校通常低年级孩子作业很少,也有各种课外活动,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人有好学的天性,一旦上了学,孩子会慢慢爱上学校和学习的。

至于选择公立校和私立校,主要是看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软硬件的差异吧。

我倾向于选择好一点的公立校,一省钱,二教育质量也不错。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6:43
标题: 回复 #5 xxbzh 的帖子
不好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没有冒犯您的意思。如果您觉得不妥当,就当没看见吧。

对于我来说,让我的孩子写字到手疼眼睛疼的地步,就是受折磨。
但我不会强加自己的认识给别人的。任何人都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权利。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17:41
标题: 回复 #6 无事生非 的帖子
您没有冒犯我,我也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

因为这是公共论坛,既然您发表了议论,大概也希望其他人跟帖。我看到了为什么要装没有看到?

读书是乐事还是苦事,这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是在“受折磨”还是“受教育”?

您认为,孩子们在“受折磨”。

我感觉我儿子在快乐地受教育。

我的意思是“手都写疼了,眼睛都看花了”可能是楼主孩子的主观感受,客观上并不一定如此。

在北京,一年级的孩子基本都没多少作业,放学后基本都是玩,我儿子上学的前三年的每天作业量基本上是20分钟吧。

孩子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比如我的孩子,幼儿时候从来没有学写字,最初拿笔写字的确要辛苦几天。但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挑战,孩子们很容易适应的。

我觉得孩子上学是有玩有学的开心事情,一般应该不会有“受苦受难”的心态。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受折磨”,那么这学校可能就有问题了。

我刚才特意问了儿子,他说上学读书是快乐的。

[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15 18:05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8:02
标题: 回复 #7 xxbzh 的帖子
北京的孩子这方面的确好很多,所以我说个体化的差异可能很大。

我的孩子上学一个月就受不了了。
以他的智商,跟上进度是毫无困难,包括写字,虽说学前没什么准备,但也还好,写到晚上9点,大概也能在上床前写完。实在写不完,我还会去找老师呢。
但是科学、体育等有意思的课常常被各种“活动”如列队、自习之类的占掉,老师在任何时候对同学的呼来喝去大声咆哮,让孩子心里充满了恐惧。

正常情况下,上学的确是开心的事。
但就我见到的而言,很多孩子的确对上学没那么有兴趣。
希望您的孩子经历过了北京的小升初以后,依然觉得上学读书是快乐的。因为我认识的几个在北京的朋友,为了孩子小升初的事,都愁得什么昏招都使出来啦。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8:07
而且我也认识一些在民办学校读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痛苦得要死,有些人甚至迫不及待的要把孩子转到彻底的国际学校里去,觉得再在那里读下去,孩子就要被毁了。
这些孩子,有些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被应试给压垮了的,甚至听到老师说写作文就恨不得要哭。有些是玩了头两年,然后就开始了做试卷以考代学的看不到希望的三年级。。。

当然我认识的这些人只是以千万计的小学生中的极少数,我当然不能以为他们就是所有的孩子。
所以楼主的孩子是不是在受折磨,也只能看她的孩子自己怎么觉得啦。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3-1-15 18:26
真心的说,喜欢学校的人还真是不多。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学校的基本功能就是训诫。法国思想家做过研究,学校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监狱。不过,在有些国家可能人性化一点,学生至少比我们这边开心一点点,因为他们知道容忍各种不同,鼓励和老师不同的看法,也是所谓的思维训练。

我们这里呢?极端点讲,是奴化;平静点讲,是整齐划一,机器人化。能够喜欢这种体制下的学校,我以为真是奇葩。楼上的楼上如果方便,不妨仔细说说,你家公子到底是如何喜欢的,要是真心话哦。也好供我们这些堕落分子学习思考。

谢谢。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3-1-15 18:29
到底喜欢不喜欢学校,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奈,不去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要说,讲一些违心话,或者分不清好歹,颠倒黑白,这好像不好。你可以不说真话,但说谎话,说害人的谎话,真的不好。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18:37
标题: 回复 #8 无事生非 的帖子
我儿子小升初没费事,花了200元考试。

此时,他正在考试复习阶段,还不时跑去舞刀弄枪,嘴里不停地“嗖嗖"地打仗呢。

对他,读书上学肯定是乐事。

也许外地的学校,作业留得太多,孩子负担太重。

目前小学老师的素质,就是这样了,我儿子刚上学的时候,老师竟然把他写的作业给撕了,说写得不好,重写!我很不以为然,觉得已经写得很好了,9月开学,我给他示范怎样握笔,辛苦了一个月,十一之后,他就自如地写字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也对某些孩子大吼大叫,我儿子虽然不在被骂之列,也是惊弓之鸟。但是小学老师的严格训练,让我儿子现在写作业快,这样,才保证了他不近视和每天有足够睡眠。

总的来说,他的小学是没啥压力的,学校的活动也多,轮滑就是在学校学的,一个学期才300元,两年学了很多花样。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8:50
标题: 回复 #12 xxbzh 的帖子
呵,看了您写的,我明白了。
我们对于“折磨”的定义,不一样。

如果我儿子写的作业被老师撕了,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的儿子每天活在恐惧中,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儿子被迫要快快的写完作业才能保证睡眠和不近视,我也认为他在受折磨。

对于撕孩子作业的老师,孩子现在的学校家长,是一定会群起要求学校处理的。
让孩子活在恐惧里,孩子现在的学校家长,也是一定会群起要求学校处理的。事实上,我们年级有一个班的家长,就这样处理过一个老师,给学校施加压力让学校不再续签合同,请那位老师走路了的。
作业太多么,我们倒不需要学校去处理,我会给老师写纸条说明情况,孩子会缓几天写完之后再交作业。当然后续更多的作业,老师要布置下来,我们也会照此办理的。

这样对我的孩子来说,才算是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活。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1-15 18:54 编辑 ]
作者: 阿小小    时间: 2013-1-15 19:07
“压力”看您怎么看了:现在没压力,长大也会有,一千、一万个人报名考一个职位,考出来的算相对公平吧??别说咱中国,就是去了美国,升学,升大学,毕业就职,也是压力呀,没压力,哪来进步???
我儿现在初一,上小学时没觉得有啥 压力。呵呵 。

[ 本帖最后由 阿小小 于 2013-1-15 19:09 编辑 ]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19:11
标题: 回复 #10 三人同舟 的帖子
我儿子热爱书——他说他的老师是书——我没有特意说孩子如何爱学校,只说他爱读书上学——不过他是爱学校的——学校有的老师水平相当不错——他和同学关系融洽——学校课业不重——他有时间玩自己的爱好。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9:34
原帖由 阿小小 于 2013-1-15 19:07 发表
“压力”看您怎么看了:现在没压力,长大也会有,一千、一万个人报名考一个职位,考出来的算相对公平吧??别说咱中国,就是去了美国,升学,升大学,毕业就职,也是压力呀,没压力,哪来进步???
我儿现在初 ...



关于您说的这个,我在3楼是这样说的: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1-15 10:04 发表
对孩子来说,的确早晚都要遭受折磨,也许觉得早一点可能就早适应了。
不过也有理论认为人受发育限制,也许过几年他的承受力会强很多,那时再去受折磨,承受力会更强。



既然有同学认为“折磨”不好听,那么就不说折磨,换个词,说是“压力”好了。
那么我会选择接受绿色的那个理论。我认同“人受发育限制,也许过几年他的承受力会强很多,那时再去“承受压力”,承受力会更强。

在孩子还不够独立面对这些东西之前,我愿意为他提供一个尽可能正常的成长环境,让他看到我是怎么样为他争取他该得的权利的。
其实我并没有说这是中国独有的呀,美国也一样啊。
我一个朋友在美国,她的女儿遭到了老师明显不公正的待遇。她就是一层层说理,直到校长要求老师对她女儿公开道歉才作罢。
该我们家长为孩子做的事,我们不敢为他们做,等他们长大了,才告诉他们,他们的未来是要用争取的。这叫言传,不是身教。

您不觉得有压力,可能是您的孩子运气好,也可能是您对压力的定义与我不同。

作者: hlp525    时间: 2013-1-15 19:38
我家孩子在小学也是轻松愉快的,每天四点就放学了,作业量在四年级前很少超一小时,完成作业后就和孩子们疯玩去了。

小学时孩子累一般是家长压的,报的课外班太多,有些孩子吃不消。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19:41
标题: 回复 #13 无事生非 的帖子
”如果我儿子写的作业被老师撕了,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的儿子每天活在恐惧中,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儿子被迫要快快的写完作业才能保证睡眠和不近视,我也认为他在受折磨。“

您认为是您认为,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是共识。

我只是举我儿子小学的例子,老师也不容易,你一投诉,老师奖金就没了,还可能被辞退。

我觉得我的孩子不是在现在的教育中受折磨,而您认为他在遭受苦难。其实这种感觉是很主观的。

对儿子的小学老师乃至现在的中学老师,我都不可能要求他们做多少改变,尽管我曾经和某些老师认真谈过,很不以为然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但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背景和个性都不同,我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多高的业务水平或个人修养。我要做的,就是让儿子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不同的人和事,并明白如何和他们平安相处。

儿子好学,我很欣慰。

另外,我觉得让孩子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再说一个生命也不可能在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生存。您现在可以罩着孩子,你不在的时候呢,他总要自己去面对的。

[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15 19:57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9:51
原帖由 xxbzh 于 2013-1-15 19:11 发表
我儿子热爱书——他说他的老师是书——我没有特意说孩子如何爱学校,只说他爱读书上学——不过他是爱学校的——学校有的老师水平相当不错——他和同学关系融洽——学校课业不重——他有时间玩自己的爱好。



红字可能就是他爱学校的原因吧。
从您儿子这么简单就能应付小升初来看,如果不是因为你们对任何学校都满意,那就是他的天赋极高,那些门槛对他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一个天赋一般的孩子眼里的学校,与一个天赋很高的孩子眼里的学校,可能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吧?

我儿子的学校,我很满意,我儿子也很满意,但也有很多家长不满意,每年都有转学进出的。除了出国、离开本市、搬家这些客观原因之外,主观上的因素,也不能说没有。

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学校,所以我不认为我可以比楼主更好的衡量她家的情况、孩子的需求、学校的好坏,也没法给她什么好的建议。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9:53
标题: 回复 #18 xxbzh 的帖子
您认为是您认为,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是共识。



呵,我何尝说过自己的看法是共识呢?似乎我一再说的,都申明了那是个人看法,是我和您认识的不同之处。
如果我给了您那样的印象,原谅我,那绝对不是我的本意。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1-15 19:56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19:57
原帖由 xxbzh 于 2013-1-15 19:41 发表
”如果我儿子写的作业被老师撕了,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的儿子每天活在恐惧中,我认为他在受折磨。
如果我儿子被迫要快快的写完作业才能保证睡眠和不近视,我也认为他在受折磨。“

您认为是您认为,个 ...



关于压力的问题,我在3楼和16楼都作了很明确的答复,不再多说了。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3-1-15 20:04
看来,一切都是以考试为中心,很轻松地应付小升初,就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果然,高论。

所谓的压力云云,究竟是一种什么的压力?吃了有毒食物,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这样的压力也可以很快乐的接受?生活在雾霾天下,可以习惯没有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以打击孩子人格独立、毁损孩子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必然的压力吗?

训诫是必须的,问题是方式方法。你可以说水平有高等,但是,起码的尊重,有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了吗?

彻头彻尾的失败,不是一个轻松考试就可以交代的。孩子只是学会了考试,就好了??

哎。。。。
作者: xxbzh    时间: 2013-1-15 20:07
标题: 回复 #19 无事生非 的帖子
我儿子就是一般孩子,不是天赋极高的牛孩儿,他成绩一般,小升初纯属机缘巧合。

我也没觉得自己教育成功。

孩子还小,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慢慢琢磨。

但我以为,即使是普通孩子,也可以乐学。如果孩子感觉”受折磨“,那不如不上或转学了。

[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3-1-15 20:13 编辑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3-1-15 20:29
呵呵,歪下楼。

关于特长,我儿子当年说过一句话:“会考试也是一种特长三。”刚听时很是吃惊,但现在越想越有道理,其实真的很个孩子都有长处,说好听点就是都有特长,会考试当然也是一种特长。

可惜的是,我们的学校,现行的评价体系把这个特长放在了比较高的位置,而压抑了孩子们其他方面特长的发挥和发展。学校似乎也在想要改变,但参差不齐,改观不大。所以,我觉得家长还是要想办法多做点事情,尽力让自家孩子的特长得到发挥和发展。

公立学校也好,私立学校也好,国际学校也好,都不可能是为自家孩子一个办的,当然不能指着进到哪个学校自己和孩子会百分百满意。选择前做好调查,一旦选择了,就尽量、尽快去适应吧。如果没有做出一定的努力,动辄就想换学校或者换班级,怕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有了逃避的习惯,似乎也不太好。但如果努力了,仍然没有找到应有的快乐,当然尽快选择合适的学校是上上策。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5 20:39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13-1-15 20:29 发表
呵呵,歪下楼。

关于特长,我儿子当年说过一句话:“会考试也是一种特长三。”刚听时很是吃惊,但现在越想越有道理,其实真的很个孩子都有长处,说好听点就是都有特长,会考试当然也是一种特长。

可惜的是 ...



赞同您儿子的说法,会考试的确是一种特长。可惜啊,有这种特长的孩子,少。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3-1-15 21:00
另,补充一点,从我们的经历来看,孩子一年级时似乎真是作业还多点,反而到高年级了,每天下午回家作业都没有,说是在学校就做完了。回过头去看,其实不是作业太多,而是一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入学年龄小点的孩子,手部肌肉发育没到位,写起字来慢,完成作业的时间长。同时,习惯还没养好,做作业时难免有点拖沓,就更显得作业多。

对于期末复习时重复性作业多的情况,可以建议孩子对于天天有的作业,在有空的时间就完成了,不要堆到最后一起来做,那很痛苦的。

举例,我儿一年级时,对于每天都有的读、背课文一项,我们都是让他早上锻炼后早餐前花5-10分钟朗读,天天读,自然背得,就不用专门花时间去背了,他背得,我给他签字也不是纵容他不完成作业。

当然,如果说孩子早上没有时间早读,就需要想另外的办法。

再如,每天都需要完成的口算卡一页,我儿子当年是有点空时间的时候就先做了,称为“存款”,等期末总复习前要求一天做几页时,他自然就游刃有余了。

我们孩子没上过国际学校,我不知道那里的情况。但是我想,对于孩子,无论上什么学校,其实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做家长的确实需要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多费点功夫,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作者: yummy13    时间: 2013-1-16 00:12
楼主,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好像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你只是在这里求证,你答案的正确性而已,给你下决心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一样,都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无奈,再好的环境,做为家长,也会认为有不完美的地方。只有相对好而已。那如果我们真的改变不了大环境,就努力就改造我们自己的小环境吧。家庭的爱和自由,才是孩子真正成长的力量。孩子成长的源泉重要的还是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而非学校。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这个感觉。这20年来,有了电脑,真正用笔,是越来越少。偶尔我用笔写上半小时,手就开始疼了。难道是写的太多。
肯定不是啦。是我们的手缺乏锻炼啦。99姐姐说的好。一年级的小娃娃,很多孩子的发育时间表不同。有的孩子,精细动作已经发育良好。而有的孩子,手指还没有劲。再加上用笔姿势不正确,有可能造成手指疼的现象。多让孩子画画,会有帮助的。

再一个,孩子也有可能是给你撒娇,在等待你的鼓励和安慰。你给他吹吹小手,奖励一块糖果,或者一个吻,都行。你说呢。    眼睛花了。你就告诉他。下了课外面走走。休息一下眼睛。一年级总有一个适应过程。给他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可能一个月,也可能半年。这个过程你只要不断鼓励,不要急躁就可以了。


到了民办学校,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呢,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好学校不如好老师。你说呢?

但如果你真选择了民办学校,也不用担心高中读书的问题。相信自己的孩子,有你一路陪伴着走过。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何愁不成器呢。

不管是哪一个学校,像无事生非说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答案只有你来给。

但不管怎么给,有两点要提醒您。

一,孩子的成长,不是依赖学校,重点还是家庭。

二,现在不要把你的这种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极敏感的。你对学校的不满意,孩子就会对学校不满意。你觉得学习累,孩子就会觉得学习也累。你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概,你孩子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

像xxbzh姐姐家的儿子一样,多阅读吧,只有多阅读,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求知的欲望。会把学习当成玩一样。
作者: springagain    时间: 2013-1-16 01:26
还是要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规划来做决定吧。
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学校感受不同,同一孩子对不同的学校感受也会不同。我自己觉得,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还是要找适合他的学校。
我孩子读过两所小学,感受就太不一样了。虽然老师都是很不错的,但学校的理念不同,一所学校作业少,留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孩子希望天天去上学,另一所,孩子经常被学校的重复作业压得非常难受,有时真的想逃学呢。这种感受,我是经历过来的,觉得真的对孩子是一种折磨。但是当时同班的孩子中,有的就不觉得作业多得难以接受。所以还是和孩子自身有关啊。
不过,我孩子的这种感受和学习成绩无关哈,在两所学校,他成绩是差不多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6 10:37
标题: [转帖]教育的焦虑(叶开)


               
       
自从有了女儿之后,我的生活就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中。过去,我们在“伪丁克”时,看别人教训孩子,勤勉送孩子上学,报各类补习班,都非常不屑,很为他们的奔忙而生些许怜悯。从各类媒体中学习到的知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就要让他们自立,就要严格要求。
        我们一班朋友中,最早有孩子的是格非和老王。过去大家一起玩,没有小孩子在旁边捣乱,总是不知夜之将逝,黎明兮悄悄已至。不管是打四国大战昏天黑地,还是讨论文学问题,总不怕有任何牵擎。格非有儿子后,这种黑白颠倒的快乐生活就被纠正了。有孩子的格非和老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他们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美丽人生》,为那意大利男子贝尼尼的父子情深感动得满腔泪水。我和太太去弄碟来看,虽觉电影不错,却不能像格非他们一样入戏,对他们的“廉价”感动有些不解。他们有儿子,对电影里的父子情深感同身受。这种情感,没有孩子时很难体会。我们可以假装认同,但是情感这东西是发自内心的,不会欺骗人。
        格非说,小孩子是宠不坏的。他的高见,又跟我们从书上学来的观点相牴牾。格非处处高我们一筹,凡事总是领先一步,书上的教条竟然也敢随意违抗。 我们又习惯性地对格非宠孩子的观点有些不以为然。小孩子要成材,别说“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了,起码也要“孟母三迁”、“劳骨苦志”,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锻炼成拥有超能力的顶尖高手,将来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睥睨天下无敌手。
        过去,我们的前辈教育孩子,总是要为国建功立业,终极目标是出将入相,将来光宗耀祖。眼下的教育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从私人角度,家庭角度,人们照样希望孩子学会高超的本领,可以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日后成为人上人。男生将来就像韩寒那样口不择言做个狠角色,女孩子的楷模是默克尔希拉里杨澜。要求再低一点,起码也要当个会做美味佳肴,会写情调文章,还会伺候好老公的专栏美食女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是丛林世界,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在这个世界里,你没有本领干掉别人,起码要练一身水上飘墙上遛的轻功,一看风紧就扯呼,三十六计,逃命为上。总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傻呵呵地等在原地,跟猛扑过来的狮子和老虎谈和谐。
        我们女儿从小就行动能力差,进了小学,她的显著特点是慢。婴儿时代,缺乏爬教育,到了走路,太小心,特谨慎,动辄爬到爸爸身上不肯下来。有人对此讽劝,其父立即不悦。其母亦持有类似看法。其父说:慢不是她的错,是这个社会太快了。那么,是不是要社会适应她呢?这当然不现实。这个社会就像一辆呼啸而去的特快列车,谁行动稍慢,就无法搭乘,不能“与时俱进”。其父就是一例。人家不断进步,他不断后退。有其父必有其女。这种命中注定要成为外公的人,已经无法赶上那趟飞逝的列车了。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赶。赶上又怎么样?不一样是往最后的那个终点快速逝去,甚至更快到达?
        当一个落后分子,需要有点自我安慰的能力。我对自己的孩子,憧憬着她能到香港去念大学,到美国去读研究生。这是个美丽的幻想,而这种念头一旦起来,就会收不住自己的缰绳,跑得无边无际。也许英国更好,北欧更合适。既然改变不了丛林世界,那就找一个相安全的地方。女孩子,拚搏什么?奋斗什么?还是从小平平安安,长大顺顺当当,把身材保持好,把皮肤娇嫩好,学点小资必备的音乐、绘画、写写风花雪月文章之类的技能,将来俘获一个本质还算善良的男生,也就行了。
        有人会指责说,我这是性别歧视。他们不知道,我最高的理想,就是平安。
        不管怎么说,和谐虽然很美好,可是在一个狮子老虎横行的丛林里,这和谐对小白兔小绵羊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反而会让他们丧失警惕,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都很紧张。为了教育出培养出一个轻功好手,而呕心沥血,精神紧张,彻夜难眠。
        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毕竟不是真空地带,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事情上身。你上了小学,免不了就会被迫跟同学们比较。一比较,就会感到紧张。前天太太去小学开家长会,各科老师一合计,她就紧张了。班上每个同学看起来都是天才儿童,只有我们女儿慢慢腾腾的,让老师着急。不是她成绩最差,而是她有一种无法与时俱进的趋势。这怎么行?于是,回家就跟我商量。我说,算了,别着急,别上火。我就不信,凭着她的爸爸妈妈二十多年身经百考的经验,这小东西考试会很差。考试能力是一种很简单的低级能力,我觉得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小孩子培养成拥有健康心智,健全体魄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公民。过去我们听到某奶粉广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的看法是,跑得越快,就越可能撞墙。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可是,我们做父母的,大多数都希望孩子是个短跑选手。我说这些话,不过是给自己鼓鼓劲而已。
        痛苦和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
        后来,鼓励在起跑线上占便宜的奶粉出了问题,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又找到了小富即安,自我满足的理由。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1-16 10:56
标题: 再转一帖,言尽于此

Enjoy!                       

语文的物化  叶开


鲜花作为一种植物以及拥有的物性

教师与学生的之间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园丁与鲜花。

这个比喻,蕴涵了语文教育几乎所有秘密。

在长期的反复使用之后,这个比喻已经变成了隐喻:学生被“物化”了——他们是“鲜花”,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鲜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外表漂亮,根茎脆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鲜花虽然令人愉快,只能摆设观赏,缺乏实用价值。在贫困年代,很少人会想到鲜花有什么用处。鲜花,本质上只拥有审美特性。它们能给人带来愉悦,表现出一种浮面的美。通常来说,它们并无内在价值——食用、药用,像粮食那样果腹,像药物那样治病——因此给人一种“无用”的联想。

鲜花如果不再美丽,不再散发香气,就缺乏存在的意义,有沦落为杂草的危险。

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植物,杂草也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在“花园”里——这是“园丁”和“鲜花”的天地,他们彼此构成一个排他的世界:除了他们双方,其他任何的事物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杂草却因为鲜花的审美外缘过分庞大,远远超过了杂草自身的生存,因此,杂草就毫无用处,会被“园丁”强行拔除。

从生存能力来看,杂草比鲜花强。“园丁”不警惕地进行维护和弹压,鲜花就会遭到杂草的围攻,失去生存空间——鲜花与杂草,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生存价值:生命力脆弱的事物反而拥有更高的价值。在这里,价值的评估标准,形成了对生命力的一种巨大的压制:制订“花园”管理标准的园丁只喜欢美丽脆弱的鲜花,而讨厌丑陋顽强的杂草。

在审美的意义上,鲜花占了上风,然而在生存的能力上,它们却失去优势。这样一来,美丽的鲜花就变成了一种脆弱的象征,必须在外力的保护下才能生存。

“鲜花”这个隐喻,有效地把活生生的学生形象转化成弱不禁风的植物,从而赋予了“园丁”介入他们生活的充分理由。

就这样,“园丁”就以合理的身份出现了。

“园丁”为了拯救和保护鲜花,巡视在花园里,时刻注意着要区分着鲜花和杂草,并且随时把杂草拔掉。鲜花们脆弱不堪,时刻会遭到杂草的威胁,它们不得不依赖“园丁”,把一切权利交给“园丁”,获取了自身安全的保证。

学生首先转化为一种“植物”,于是就形成了学生“物化”的效果。那些生而具有不同个性、好动好静各不相同的学生,其最为重要的人性,也因为这种“物化”而被芟除了。鲜花拥有的是物性,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拥有人性。“物化”之后的学生,其“人性”也被“物化”成了“物性”。人性不再具有价值,因为它是“不存在”的。人性只有转化成物性后,园丁们才能进行有效价值衡量和评判。

为什么学生会转化成一种“物”,他们身上固有的“人性”也需要转化为“物性”呢?

这是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所决定的:教育不是人的教育,教育是物的教育。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规则制订者,不把被教育的对象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看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他们执著于对物体的计量,是数量和体积。例如,对于学校的评估,人们最容易感兴趣的就是这所学校的校园建设、校舍建筑总面积、教师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人们还会关心这所学校考试成绩的总体排名,关心这所学校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的成绩,关心历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关心学校里是不是出现考试状元。等等,都是具体的数字。这种评估模式,是量化模式。量化之后,具体的人就变成了抽象的人,具体的人性就变成了物性。

这种计量模式,最后就彻底抽象成了数字。从中小学到大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十几年的受教育生涯,只剩下每一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一串阿拉伯数字所呈现的分数。

分数成为决定一切的首要条件,这也是学生“物化”的最本质现象。通过“分数”联结到教师身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数字”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应该拥有的人性化情感因素,也完全地被“物化”。

在这个具体的“物化”过程中,教师每日上班下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工资报酬。他们面对的学生,就如同园丁面对鲜花,机床工人面对零件,面点师面对蛋糕。学生的产品化,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物化”的最具体表现。

作为隐喻,园丁管理下的鲜花们,需要的只是对风雨的遮蔽和对肥料的吸收,至于他们的具体特性,因为它们是“植物”,所以无需特别关照。在当代教育体系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物与物”的“物化”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人性化”关系。


教师形象的低化倾向

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是一种蓄意的“矮化”和“反智化”。

就像把繁体字的“太陽昇起“的“昇”简化为“一升米”的“升”,把繁体“戰鬥”的“鬥”简化为“一斗米”的“斗”一样,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意味着知识阶层的教师群体,被贬抑成了农民阶级,他们的教学活动跟下地耕作完全等同,他们的价值也就等同于体力劳动者的价值。长期以来,这种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故意贬抑,导致了全体社会阶层的混淆以及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歧视。知识分子的形象,即使到了当下,都是被诬蔑和被凌辱的,例如电视连续剧《渴望》里对女医生王亚茹的知识分子的丑化和对刘慧芳小市民阶层形象的拔高,就是长期以来,社会主导力量有计划地整体性压制和贬低知识阶层的恶果。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因此也长时期地遭到了非人性的侮辱。这种侮辱,在“文革”、“破四旧”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今仍然贻害无穷。

用“园丁”来比喻教师,长期以来,人们觉得是一种褒奖,实际上却是主导力量长期打压并导致教师阶层整体情感麻木之后的一种可怕欺压。在近几十年来的文艺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已经进入的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教师的价值被彻底取消,在“文革”中,最生动的否定,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几百万本来应该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近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青年学生,欺骗并驱赶到乡村,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园丁”的隐喻,在这个时期,忽然具有了现实性。

插秧的农夫,地位被突然转化,升级为教师。

教师和农夫的身份互换,就导致了教师价值的彻底沦丧。

把本应掌握现代知识、本该具有相应理性分析能力和独立个人精神的、理当充满爱心并懂得对学生进行人性化、差异化教育与引导的教师群体,比喻成是农夫(园丁),这就把教师身上所肩负的知识传递和人格培养的重任,轻易地扔到了臭水沟里去,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了进城的农民——他们挑来臭水沟的水,来浇灌那些可怜的、在微风中浑身发抖的鲜花。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独立人与独立人的关系,就物化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不是知识传递和爱的教育,而是生产与回报的价值关系。

教师的价值等同于园丁,意味着教育的低级化。教育不再是培育人的人性,不是对其具体而微的差异化人性进行引导和呵护,而是对这种人性进行压制和抹煞。

由此一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新时代的寓言:园丁与鲜花。

在这则新寓言里,园丁和鲜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的著名的“物化”关系——其中包含着极其微妙的意识形态秘密。

这也是语文教育物化的最生动、最有趣的例子。

因为自然形成的等级差,园丁对鲜花具有很大的主导权力。过去,这种权力体现在体罚、斥责上,经过一段时期的进化,这种暴力收敛并伪装成了一种标准的尺度:成绩。通过成绩这样一个尺度来衡量,园丁就可以对鲜花任意处置了。

如果是一个开放式的植物园,我们可能看到里面的生态多样性:有乔木,也有灌木;有鲜花也有杂草。但是在园丁掌管的小花园里,这却只是一种理想性培育的世界。在这里,园丁的理想是种植出一种合符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他不会对鲜花的差异性予以关注,而是对类型化特别留心。

与此形成呼应,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与花草树木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赏鲜花自身的美丽,而是在鲜花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

上海的小学教材里有一篇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歌颂德国的居民种植鲜花,都朝外摆设,供别人观看。引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寓意。中学教材里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莲”的描写与想象,赋予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理想。从物性化的学生到人性化的植物,他们互相混淆,彼此取消。

现代教育体系里的学校,本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具备理性分析能力、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够正常有效地与人进行交流和交际、每个人都得以充分发挥各自个性价值的新人。然而,通过伪装成“花园”,并且把师生关系物化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强化了一种物的概念,而不是人的概念。

物化的最高境界,是“螺丝钉”的比喻。

在这个比喻里,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经过各自的努力,彻底消磨掉自己身上的个体特征,把自己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尺度里,让自己变成了千万个同类型零部件中的一枚。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在这里得到了美妙的升华。在这种理论中,整个世界、整个社会乃至人的身体,都是一架精密的机器,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因此,只要我们生产出合适的零部件,我们就能生产出整个世界。十六世纪的西医有一个终极的幻想,就是通过机械生产,能够把人体身上的所有部件都换成人工的产品,例如人工肢体、人工心脏等。

这个幻想,在科学技术进步下,部分地得以实现。

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在著名的小说《狗心》里,描写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把一个无产阶级的大脑装到一条赖皮狗的头上,创造出一个名叫“沙里科夫公民”的无赖汉。这是对机械唯物主义和极权社会的最伟大的讽刺之一,布尔加科夫籍此进入世界文学大师行列。

现实生活中,假肢、人工心脏等机械唯物主义的幻想,确实在逐渐走向现实,似乎也努力地暗示着人类彻底物化的命运——如果不是现代生物学发现了人体的排异性,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也许就会彻底贯串人类文明的始终,最后在真实生活中,制造出类似《终结者》系列里的施瓦辛格那样的超级的、机器的人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语文教育的终极任务就出现了:物化。

不是培育人,而是创造物。

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教育要用机械的方式、零件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他们天天写字,却不知道每个字背后的真正文化含义和具体的构成方法;他们天天背诵词句,却不具备分析和感悟这些词句的能力。他们阅读一篇文章,不是去整体感受这篇文章的风格,体味文章的优美修辞,而是忙于寻找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划出好词好句。最不可接受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生们无法阅读到真正的好作品,小学教材里的绝大部分文章,竟然是那些来自各小学语文组的编委们自己编造出来的“黑板报”,这些垃圾文章充斥着各种无聊的陈词滥调,弥满着令人作呕的虚假情感。这种文章,不仅基本的修辞都不过关,而且就像三聚氰胺一样有害身体和心灵。然而就是这样的垃圾食品,园丁们却要按照操作手册,强行填进学生们的身体里,毒害他们的心灵。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垃圾的滋味,就失去对美好事物和文学佳作的感受能力,最后,他们的心灵在高考之后彻底枯萎,而真正地变成了干涸的、死板的行尸走肉。我每次上下班,在乘坐的地铁里,总能看到那些年轻的白领们,一旦站稳就会从包里掏出手掌游戏机,一刻不停地玩。没有玩游戏机的,则在玩手机发短信,或者看一些无聊的报纸和读物。

几乎看不到一个阅读的人。

十几年下来,读了太多的垃圾文章,他们的胃口早已经被彻底败坏了。

他们就像吃多了有毒的垃圾食物一样,对这些语文垃圾产生了眩晕和呕吐的欲望。为了压制这种呕吐的冲动,必须通过别的方式,让我自己的身体失去具体存在的感觉。无论是随时随地打游戏,还是泡吧唱歌看电视,都是这种对自己的有毒身体不堪重负的具体体现:有毒的身体缺乏存在价值,因此必须将其麻痹或者遗忘。

在这种物化的教育中,把个性差别万千的学生打磨光滑,由各种形状变成统一的、光滑的鸡蛋状,是其终极目标。

“园丁”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修剪自己管辖下的鲜花。“园丁”所理解的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世界。“园丁”所持的态度是“爱”与“恨”。鲜花得到“爱”的保护,杂草遭到“恨”的消灭。

这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然的世界,而是人为的、被加以粗暴划分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扮演园丁的教师,他们的终极理想是制造出一种合格的产品:小到螺丝钉,大到栋梁,都是物,都是扮演了大小零件角色的物件。“园丁”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身上的物性激发出来,把他们的人性打压下去。使他们成为物,而不是成为人。

在这种把具体的学生朝着物化和工具化的方向去压榨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工具性职能。

在中小学教材编写大纲上,明确地说明了:语文是一种工具。在这种工具理论掌控之下,一切都是工具理性的牺牲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被物化了:教育者是工具,被教育者也是工具。

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十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

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1-16 10:57 编辑 ]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3-1-16 20:19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13-1-15 21:00 发表
另,补充一点,从我们的经历来看,孩子一年级时似乎真是作业还多点,反而到高年级了,每天下午回家作业都没有,说是在学校就做完了。回过头去看,其实不是作业太多,而是一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入学年龄小点的孩子 ...



说的真好,学习了。
说实话,前两天和一个老友聊天,他孩子小学一年级了,天天晚上九点半能上床就是好事了,每天就如你所说的,有什么每日一诵,各种作业,还有体育锻炼上的要求,孩子真的挺累,家长也跟着累--不仅仅是天天要签字的问题,看着 孩子也心疼啊
和他聊完,虽然我们还有两年,但是我真有点吓着了,因为我们也是要上这个学校的,可是这和我想象中的孩子学习情况还是差别挺大,尤其是听到他说他们孩子班主任属于很严厉的那种时

你提到的这些针对一年级小豆丁的建议实在是好,并且有效,我要“转载”走,等我们上学了可以参考并照着做
再次感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