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各位,什么是“孝”?
鲁迅对《二十四孝》的辛辣讽刺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却还有人拿这套东西来捆住别人(对了,不是捆住自己,你看看那些口口声声孝为先的人,他们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睁大眼睛看看,叫的越厉害,向子女索取越多的,对自己的父母越无情)
“孝者,顺也”吗?你爹妈让你去偷去抢来满足他们的物欲,你顺不顺?你爹妈损害你来肥自己,你顺不顺?你爹妈要求你榨干配偶家庭的财富来供养他们,你顺不顺?
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正常的生育功能,就能生孩子。可能生孩子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标准,还离的远着呢。所以,有的父母,要求是合理的,有的父母,要求是不合理的。
如果顺着即为孝,孝道大过天,那么,什么样的犯罪行为只要是其父母指使的,就都正义了么?
孝,是报生养之恩吗?中国还有句老话,叫施恩不望报呢。如果把生养孩子当做恩典,期望日后回报丰厚的,那叫放债。跟别的债主不同,这种父母让你欠钱欠情不需要让你同意的,你生出来会哭喊之时,就是债务关系成立之时。
多讽刺,多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悖论。
动物也会生育,动物的母爱同样伟大,但是没见过动物追孩子屁股后头要求回报的。人不如禽兽远矣。
如果说孝道有那么一点打动人心的东西,那也绝对不是孝道本身固有的,而是它从天伦中“偷”来的,那是什么?——就是爱。
一个幼小的孩子,如果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和照顾,也会在父母遇到危险的时候冲出来;就象屠宰场杀母羊的时候,小羊也会流泪一样,不用指着鼻子教育他们或它们:“你要孝顺”。因为他们天生就知道,这个遇到危险的人是最爱他们或它们的,失去亲人失去这样的爱护,是痛苦的。
孝有什么价值,可以和爱比的?我想无论在任何国度任何社会,一个得到过父母深切的爱的孩子,在父母年老病弱乃至穷困之时袖手旁观,都会让人齿冷。无关孝道,在于此人面对最深切的爱都无动于衷,你会觉得他(她)冷血,薄情,不值得交往。
而有些国度有些社会(多是落后)的,无论什么样的父母,对子女做出何等的事,都有一帮不知道是吃什么长肥了脑子的人,出来声嘶力竭的宣扬“孝道”——甚至是一种子女为归属于父母的财产的价值观。你去问问那些落后国家的童妓甚至人妖,有几个不是被父母或亲人卖来换钱的?
如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生养之恩就大过天,那对孩子做什么残忍的事不是正常的?
孝这种东西,有什么资格能和爱比?
http://www.tieku001.com/467277/1.html
孝道还是有些人自己搞恶意竞争的武器。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孝道”放在嘴边,说的慷慨激昂,而且说平生最见不得不孝之人。那么他们对自己父母好不好,你看的见吗?但是放在嘴边,就是可以无形中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也许他父母对他是真的慈爱,直到他们成年后还持续的得到父母的帮助(甚至比如买指标啦,托关系啦之类的),这让他们的孝顺只要在嘴上说说就可以无形中高大起来了。万一竞争对手悲催的有一个或一对极品父母,对于“孝顺”的宣扬,可以一,如果你顺着父母,那你就是毁自己。二,如果你跟父母对着干,可就落了别人的话柄了。
孝道无用么?——简直是天生的好武器啊,兵不血刃啊!
为什么在这个环境中我们怕人说自己不孝?——如果你父母对你好,你落个不孝的骂名那更是证明你人品低下。如果你父母对你不好,那证明你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你很可能带有心理疾病。
如果父母不会正确的爱子女,只会扭曲的偏执的爱,你也并非不想对他们好,只是受不了他们的干涉,那就更是说不清楚了。
我们国家不象西方社会,父母活在监督之下,错误之处会被随时指出,要求改正,因为人家国家的孩子——那是全社会的未来,你做不好你会被剥夺监护权的。而我们国家,孩子只是父母的孩子,无论你有心还是无心,你是助子还是毁子,那是你的权力。你助子,别人不会帮你。你毁子,别人会拿“孝道”压你的孩子帮你毁。
所以,家长们,如果别的家长跟你讨论“怎么样对孩子好,我觉得你这点做的好,那点的效果可能不好”,那你不用怀疑人家的用心。如果你的孩子对你逆反情绪很严重,你还不自省,还对那些跟你孩子说:“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理解父母呢,你怎么这么不孝顺”的人抱有好感,那你真是蠢到家了。
说到亲子关系的规范问题。
在封建社会,我国以孝治天下,孝道有其好处:一是解决了养老问题,
二是部分解决了话语权的问题(让长者指导幼者),虽然有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的弊病。
三是对孝道进行延伸,把君臣延伸成广义的“孝道”,按“君父”和“子民”的身份处理,客观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把家庭成员的孝道扩展到了血缘关系之外,比如庶子女对嫡母,继子女对后母,儿媳对婆婆。利同样是维稳,弊也很明显,因为没有血缘关系,被“孝顺”的那方未必肯宽容善待对方。
而在现代社会,孝道这个规范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好处看不到多少,坏处却凸显了。比如孝道的延伸——儿媳对婆婆的孝敬和遵从,是否还要按以前严苛的标准实行?这不就是“婆媳论坛”能存在的根本吗?
现代社会,亲子关系的规范,应该和发达国家一样,由“道德”转向法律:
为人父母,有义务善待并尽心抚养子女,并保证子女不受肉体和精神虐待(坛子里那些对亲生父母有心理阴影的,他们童年所遭受的唾骂和粗暴干涉,就属于精神虐待)
而发达国家的养老问题,则由退休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社会福利制度承担。
我国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是国情限制之下,有不能受益的老人或者不足以支付生活及医疗费用,那么就该有严格的法律条款,规定子女支付多少生活,医疗费用属于义务之内。
而在“义务”之外,你能得到多少,包括尊敬,关爱,和物质。就看亲情的分量了。而亲情有多少分量,就要看你是如何对待以及教育子女的了。
至于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没有,那是干涉人身自由。
孝道之毒只在于极品父母对子女的无度索取么?
不,它还是一种有害的通用的价值观,还会创造一种舆论环境。它会使爱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子女,或者无意做错也得不到指正;它还会使受到伤害和干涉的子女无力反抗,在受到伤害之余还造成心理阴影。
因为“孝道”所指向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它否认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也会使人从初为父母的时候,就有了自己可以替孩子决策一生的错觉,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对独立人格的培养。
比如一个自认为英明神武的母亲,如果生活在孝道为主的环境中,觉得子女会一辈子听自己的话,那么她就会主要培养子女顺从的品质,注意的是让孩子看重父母的权威;而生活在承认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爱和正确的表达才是亲子之道的环境中,那么她会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注意的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一点,才更大程度的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有个亲戚很困惑的问我:为什么我们这些优秀的父母,都养出了那些懦弱无能处处要父母擦屁股的混蛋孩子?她所谓的优秀,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而所谓的“混蛋孩子”,就是从求学到工作,都得让父母求爷爷告奶奶的安排才行,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我的答案就是:你们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你们的权威性,你们自以为的替子女决策的正确性,就让你们的子女,能力远不如那些无力替子女安排,让他们明白得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普通家庭的孩子。
而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进入了“拼爹”“拼背景”的时代,特权泛滥导致阶层固化,导致无能力有背景的人可以暂时比有能力无背景的人过的好,所以增强了这些要求孩子“孝顺”的人(虽然他们教育不出孝顺的孩子)的信心。但你再过十年二十年,看看这些孩子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你才能看出结果。
我母亲年轻时对我的态度,就是不尊重,和不懂爱。我小时候也不出外惹事,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列,不需要她焦虑到需要过激教育的地步。而我让她改变,靠的也不止是耐心。
具体的不多说了,和论坛里一些叙述自己童年阴影的人类似。
而你说的,以利益定位人际关系,这个适合于群体分析。比如你可以根据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经济形式不同,导致的利益关系不同,分析出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等等关系中,双方的整体地位不同。但是具体到个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利益关系来定位,是非常伤感情的。
我母亲就是曾经依仗过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她打我,打弟弟妹妹,打学生,都是因为她是为我,为弟妹,为学生付出过多的人,而当时的社会给予了她这样的特权。甚至会赞扬她是严师严母。
如果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那么我当年的提议“给她钱,但连她一面都不见”就是我们母女关系最终的结果。她曾经说过,不怕我将来不养她,她要饭也要不到我门口,但是她老了之后,她可能不需要吃我的饭,但她不会不需要我的亲情。
如果她只是因为老了,弱势了,而从强硬的态度转化为相对柔和(我们经历过这个阶段),那我们不会有现在的和谐关系。依然只是我当年提议的,给你钱,不见面。
千万不要依仗利益而伤及你周围的人的尊严,亲子关系如是,夫妻关系如是,哪怕老板和员工都如是。因为一旦利益关系反转,你会发现你非常孤立。
现在子女啃老之所以成为严重问题,一是客观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如拼能力比不过拼爹,社会缺乏公平竞争的准则,房价过高年轻人负担不起等因素。
二是,它也是“孝道”这个双刃剑造成的结果之一。而且这个结果和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并不太大差别,比如我们可以参考下《红楼梦》
贾宝玉靠祖宗余荫过好日子,但是他的自主权被剥夺的丝毫不剩。
贾迎春被父亲卖给孙家,最后被折磨而死,结论是——她自己命不好。
而慈母薛氏被败家子折腾个没完,还要受泼妇儿媳的气。
这些和现代社会的典型状况并无不同,而既捆住父母也捆住儿女的文化基础,就是“孝道”。
你说的“利益定位包括情感上的单向需求”的问题,
以前因为自己的利益定位(包括子女幼年时渴望父母关爱)处于优势,就不善待子女的人,凭什么要求利益关系转化之后,求得对方的情感支持呢?
我跟我母亲以前的关系就是:因为她孤单,需要照顾,所以我放弃了前途回来陪伴她。我所有的,钱物一律不吝啬,情感关怀?——没有。
直到我们沟通成功,我看到她的改变之后。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我在这里活的生不如死,我每天都想自杀,你是否愿意让我走?
我母亲思考了一会儿后说:如果你活的那么痛苦,那你还是走吧。
我问:那你呢?
她说:我会照顾自己。
我觉得她改变了。她以前是一个只关心我身体健康,毫不关心我心理感受的人。从小到大,无论我多痛苦,跟她说的多么明白,她都毫不在意。她说过:孩子就象猫狗一样,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哪有那么多想法?有想法的不正常。
我后来问她:你也是别人的女儿,那你自己是个有感受的人吗?你能被你父母左右一辈子吗?
她说: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你跟我也是一样的人。我自己当然有感受,我就是没想过孩子也有感受。
从以上叙述你应该明白,曾经严重伤害过孩子的心理,并且毫无悔意的人,是不可能因为老了,弱势了,就得到子女的情感关怀的。哪怕是申情度势之下,采取了怀柔政策,被毁坏的亲情也不会因此重新建立。
即便子女被“孝道”所绑架,做出一些关怀他们的举动,内心也是很痛苦和焦虑的。弃父母不顾不忍心,真心的爱父母又做不到,接近一点就会不断重复过去的痛苦,所以他们纠结。这就是很多人上来叙述童年阴影的原因。其实这些子女是被困于自己内心的疑惑和痛苦。
我希望能帮到他们。
你说的“理解人性的弱点”,和代沟的问题,这个恰好对应着我之前说过的:“孝道”的整个系统,会扩大普通父母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助长他们的自负,却无助于增长理性。最后双方都受害。
人性是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的,不可能一个普通人做了父母就变成了完人。
接受这一点,就是既不苛求,也不粉饰,但是力求往尊重双方,寻求最融洽合理的相处之道上发展。而传统的孝道观念,过于粉饰了父母的伟大和正确,把“顺从”当成了解决亲子关系的万能武器。
摆脱精神控制,可不是“成年人”应该且一定能做到的。你如果能理解父母大多是普通人,也就能理解子女也大多是普通人。一个受过严重伤害的普通人,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可能到死也摆脱不了那份疑惑和纠结。
凤凰大部分并不为亲子关系痛苦,他们只为其他人不认同这种,“控制与顺从”才是亲情的唯一真谛的观念而痛苦,尤其是在他们想把这种观念延伸到配偶身上的时候。凤凰当然会把这种价值观继续贻害到子女身上。我觉得你是混淆了受过父母严重伤害的人和凤凰。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你的“精神反哺”的说法是准确的,但这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也并不希望他人重复,因为耗费在此之上的精力,远不如用在远离父母,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来的更有价值。
我只希望有个理性的环境,消灭这种陈旧的孝道观念,让下一代别再受害。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