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女儿因为分离而焦虑!游戏方案:“我能偷偷跟着你吗?”
文/伍娜 ,摘自《我和宝贝》
专家支持/李岩 《游戏力》译者,用游戏沟通和化解亲子问题的倡导者、实践者
进入幻想期的孩子,时常突然发起一些“无厘头”的游戏。这时候,你唯有聪明接招,趁机进入他的小人国,才能了解那里发生的事情。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和妈妈分离的滋味。同样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分离的焦虑。虽然,这是成长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一站,但这并不表示妈妈可以忽视它给孩子留下的负面感受。许多方法都疏解孩子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而游戏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发起游戏,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时!
游戏,透露孩子的心事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热衷于假想游戏,如果你用心倾听的话,总能从里面听出一些孩子的心事。
比如,当一个孩子拖着行李箱,有点愤愤然地嚷嚷着要出差时,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于分离的不满和疑惑,“妈妈离开我,我很伤心”,“妈妈出差去了,她还会回来吗?要多久才回来呢?”,“妈妈为什么要走呢?是不喜欢我吗?”最终,妈妈当然回来了,但当初分离一刻的感受却留在了心里,于是出于处理情绪的本能,孩子想重演一遍当时的场景,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他主动离开妈妈。
既然,孩子最担心的是:妈妈会不会抛下我?那么,在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他确认:妈妈永远不会和你分开!因此,在游戏中,不管孩子多“无情”地坚持抛下我们,我们都要“死乞白赖”地黏着他,他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总之,把我们的不舍和黏人,尽可能夸张地表演出来。
游戏,补足欠下孩子的亲密联结 联结,是缓解分离焦虑的良方。那究竟哪些事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联结呢?更多的恐怕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我”,你立刻抱起他,说“太好了,真喜欢抱宝贝”,孩子“贪心”地要求你再读一本图画书时,你欢欣鼓舞地答应……仿佛你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亲密时间,而你的享受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可,和最深的联结。
可是,你总有不得已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所以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难免出现疏漏。如果能借着游戏的机会,享受这一刻和孩子在一起的高品质时间,你们的亲密感一定会大大加深。
游戏,让妈妈来到孩子的星球 孩子进入主动发起假想游戏的阶段后,你热情地参与其中,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可以跟我讲同一种语言,来自同一个星球”。
比如当一个孩子拿着一块橙色的积木,过来请你“喝橙汁”时,你是愣在那里,甚至说:“这明明是积木”?还是很开心地接过来,说:“味道真好,你能再给我来瓶葡萄汁吗?”毫无疑问的是,当你选择第二种反应时,他会把你看做同类,打心底里接受你,而这时,你对他的引导力也是最大的。
女儿两岁八个月。前几天她突然挎着她的兔子包包,对爸爸说:“我要去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哦。”又说:“我要出差了,等着给你带好礼物回来。”看见爸爸有点茫然,她安慰道:“我争取早点回来吧。”
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很强硬、很严肃,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我知道她在模仿我,在表达跟我们分离的不满!可是事出突然,我们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应该怎样接着她的游戏玩下去呢?
——朝熙
游戏方案:“我能偷偷跟着你吗?”
爸爸可以接着孩子的话说:“啊?你准备出门多久啊?那我得多想你啊!对了,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去呢?不让我跟着?那我悄悄跟着你。哼!我偷偷收拾行李箱,我不告诉你。我买不到机票,就是变成小鸟也要跟在你身边!你走到哪,我飞到哪。”
游戏过程中,你可以接着观察一下孩子的细微表现,如果这个游戏已经足够让孩子满意当然好,但你还可以留心一下,孩子有没有这个需求:这回我要把你扔下,让你也伤心一回,看你难过的样子。
如果有的话,你就尽可能地表现出难过吧,甚至说:“我会一直坐在这里等你回来,我哭啊哭啊,等你回来我才会开心。”让孩子的“报复”得逞,会让一颗积压了情绪的心,找到平衡。
关于这个游戏,你可能有的疑问!
疑问一:游戏方案中,有一部分是怂恿孩子的报复心理,这不会对他将来的品德带来负面影响吗? 孩子在之前不得已的分离中,有了被抛弃、被伤害的愤怒,如果这是孩子发起游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应该置换角色,让他处于强者位置,把亲密的人“扔掉”,让他们痛哭、难过。
这样本能式的报复心理,是人之常情,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只是平衡一下他内心的不愉快,疏解他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和成人世界的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他也不会因此变成一个爱报复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没有累积太多负面情绪的孩子,在了解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后,是可以很容易遵守的。
疑问二:游戏时,可不可以给孩子做个正面榜样呢?比如我很愉快地跟他挥挥手,说:“拜拜,祝你旅途愉快!” 首先,我们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弄清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
确实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拖着一个小箱子,很开心地说:“妈妈,我要去迪斯尼了,拜拜!”这时候,你的回应可以是:“好吧,我会想你的,祝你开心。”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愿望。
但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显然不是这种心情。如果你因为没有读懂孩子的意思,而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回应他,他立刻会露出无聊、无奈的表情。而且这会给孩子一种感觉:妈妈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这种感觉,虽然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孩子也不再用游戏这种“幼稚”的方式表达感受时,他的感觉会变成另一种:反正妈妈也不知道我要什么,说了也白说,不要自找没趣了!这也是一些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因为父母根本听不懂。
如果你明明懂了孩子,却因为想给孩子正面榜样,让他今后也学着“愉快”地跟你说再见,而故意给他这个反应,那么这等于是变相给孩子讲道理。而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又有指责的意味呢?指责孩子不够独立,不能懂事地跟妈妈再见,所以,妈妈现在就来给你做一个正确的示范。
因此,再平静地给孩子讲道理都会被孩子解读为:
1. 你听不懂我的语言。
2. 我又错了,你又在说我不对。这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疑问三:一定要用游戏的方法吗?我用共情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吗? 共情的方法,不能说不好,但效果肯定不如游戏。
一方面,孩子可能反应不过来你在说什么,他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感觉发起游戏,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己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来试着体会一下这两种方式的细微差别。如果是共情,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和你分开,也很伤心、很内疚。”如果是游戏,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陪孩子玩,但在玩的过程中传递了几个正面信息:
1. 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否则妈妈怎么可能这样玩,这样用行动呼应你的感受?夸张的游戏,本来就是全程渗透着理解的,和孩子没有联结的人,不可能玩这种游戏。
2. 你也可以是强者,可以把妈妈扔了,让妈妈哇哇大哭。
3. 更重要也是更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生活中的小挫折不可避免,但也都没关系。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游戏都在传递的一个信号。因为你只有在乐观、幽默的状态下,才可能自然地,用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也是和共情的一大区别,妈妈知道孩子难过,孩子也知道妈妈内疚,这样一种气氛,相对来说,是比较消沉的。
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用乐观一点、无所谓一点的态度看待挫折时,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呢?谈心,还是游戏?
原帖由 <i>无事生非</i> 于 2012-12-18 19:46 发表 <img src="http://bbs.etjy.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记得幸福版家的宝贝有分离焦虑,现在好了吗?
最近找《游戏力》的相关资料,发现了这篇文章,转过来~
http://www.youxili.org/shownews.asp?newsid=562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