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继续的这个问题,相信群里也有很多人比较关注。
前几天,在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条内容。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了,没有上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妈妈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网
友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如果不经受一点挫折,就会养成对大人的依赖,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比哭几次来得重要。并且这一派的网友,都提到了
一点——本来孩子没有哭,大人去搀扶了,安慰了,他反而大哭起来,这不是小题大做吗?[/color]
摔倒了要不要扶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在意的就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孩子如果哭闹不止,我们就会焦虑于孩子是否太脆弱,我们的呵护会不会
不利于他的成长。那么下面,我们将孩子摔倒后产生的几种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巧妙的处理。首先要看孩子摔倒后是什么表现。
1、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回这样,摔糊涂了,不明白刚才怎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只要确定他没有摔得很厉害,就不用过去,他这是在自己处理呢!接下来,如果他自己站起来了,那你就不需要特别做什么,让它自然过去。
2、如果他抬起头,迷茫地看着大人,这说明他不太明白这件事,并且在寻求你的回应,希望从你的眼神里找到答案。这时候,你可以轻松地说:“哟!宝贝摔一跤
了!”然后问问他:“摔疼没?要不要妈妈扶你?”你不加上这句也可以,关键是你要用轻松的心态,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儿就会过
去。可同时你也不能忽略他当下的感受。
当你细心地去捕捉他的感受时,会发现,“不哭但看着妈妈”的这种表现,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刚才说的“他有点晕,没太明白”,还有一种是“妈妈,能帮我一下吗?”当孩子发出第二种信号时,妈妈是应该去把他抱起来的。
现场讲座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问:“总是抱他起来,会不会影响他将来的独立性和抗挫折的能力呢?我观察到,身边一些经常被鼓励着“自己站起来”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确实比较强。”
我们只要自问一下下面这句话——孩子表现出来的独立,是基于“眼前这事没什么,我可以克服”,还是“反正求助也没用,那就只能自己面对”呢?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一步思考了。
安妮转播员(84091652)
2012-6-814:01:12
前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后者则是要避免的。关于独立性,或者说力量感的培养,我想引用《游戏力》里的一句话:放手,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随叫随到。也就是说,力量感或者独立性的培养,不能建立在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联结的基础上。否则会给将来留下隐患。
说到隐患,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中,被采访人说,“提到童年我只记得一件事。我被社区里的3个小恶霸追着打,我拼尽全力跑到
家门口,这时候妈妈把门锁住说,‘你像一个男人一样打回去’。”这个电视采访是在监狱里做的,而被采访人是被警方追捕了7年的连环杀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独立,并且依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本能,父母不需要过于刻意地培养。比如,通过无视孩子的求助,通过冷漠是把孩子的力量感培养出
来了,但这个力量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我们当中,为什么有的人成了甘地,有的人却成了希特勒?这两个人是两种力量的极端代表,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联
结”这个根,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走向对抗的方向,而不是合作。
我们这一代父母有太多的焦虑,因此很难对孩子有足够的自信,总是希望通过很多表面现象来证明“我的孩子,行!”,当心里没有那么多焦虑时,会很容易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并不完全反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我反对的是逼着孩子站起来。比如摔跤后哭得唏哩哗啦,妈妈却站在一旁对他说:“自己站起来”。也就是说,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帮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开始没有哭,越是关注却越哭的厉害,认为是孩子在撒娇或者找茬儿。泪水是装出来的。正是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他实际上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就是需要妈妈来安慰我!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哭不是为了这一次的疼痛或惊吓,那么倾听他的泪水是不是就容易了些?
安妮转播员(84091652)2012-6-814:13:24
记住,孩子的泪水永远都是真实的,他想确认妈妈是不是关注和爱护他,得到确认之后,孩子常常会把一个小小的擦伤当做一次释放的机会,爆发出来的委屈可能是
他们一整天甚至一整周积累起来的。游戏的力量也罢,阅读的力量也罢,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关注孩子的内心。知道是自己心烦才打孩子的,说明已经认识到问题根
本了
继续:我们给与孩子的回应会让孩子知道:我摔疼了,吓一跳了,或者心里有害怕、委屈了,我可以大哭,妈妈会来安慰我,我能从妈妈的态度里感觉到这没什么大
不了的,一会儿就过去了。”这也是孩子找到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的过程。刚才我们说到的内容,都涉及到了“联结”这个概念。那么下面这个话题会谈到
“联结”。自己家的孩子有没有过分离焦虑,大家都是如何处理的?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和妈妈分离的滋味。同样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分离的焦虑。虽然,
这是成长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一站,但这并不表示妈妈可以忽视它给孩子留下的负面感受。许多方法都疏解孩子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而游戏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发起游戏,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时!我们还是通过游戏来进入孩子的“小人国”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热衷于假想游戏,如果你用心倾听的话,
总能从里面听出一些孩子的心事。
比如,当一个孩子拖着行李箱,有点愤愤然地嚷嚷着要出差时,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于分离的不满和疑惑,“妈妈离开我,我很伤心”,“妈妈出差去了,她还会回来
吗?要多久才回来呢?”,“妈妈为什么要走呢?是不喜欢我吗?”最终,妈妈当然回来了,但当初分离一刻的感受却留在了心里,于是出于处理情绪的本能,孩子
想重演一遍当时的场景,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他主动离开妈妈。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5:10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1:44
既然,孩子最担心的是:妈妈会不会抛下我?那么,在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他确认:妈妈永远不会和你分开!因此,在游戏中,不管孩子多
“无情”地坚持抛下我们,我们都要“死乞白赖”地黏着他,他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总之,把我们的不舍和黏人,尽可能夸张地表演出来。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4:52
游戏,补足欠下孩子的亲密联结
联结,是缓解分离焦虑的良方。那究竟哪些事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联结呢?更多的恐怕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我”,你立刻抱起他,说“太
好了,真喜欢抱宝贝”,孩子“贪心”地要求你再读一本图画书时,你欢欣鼓舞地答应……仿佛你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亲密时间,而你的
享受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可,和最深的联结。
可是,你总有不得已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所以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难免出现疏漏。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8:23
女儿两岁八个月。前几天她突然挎着她的兔子包包,对爸爸说:“我要去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哦。”又说:“我要出差了,等着给你带好礼物回来。”看见爸爸有点茫然,她安慰道:“我争取早点回来吧。”
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很强硬、很严肃,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我知道她在模仿我,在表达跟我们分离的不满!可是事出突然,我们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应该怎样接着她的游戏玩下去呢?
大家在家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6:21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8:11
有人曾将有过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这个案例我们设计了游戏方案
游戏方案:“我能偷偷跟着你吗?”
大人可以接着孩子的话说:“啊?你准备出门多久啊?那我得多想你啊!对了,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去呢?不让我跟着?那我悄悄跟着你。哼!我偷偷收拾行李箱,我
不告诉你。我买不到机票,就是变成小鸟也要跟在你身边!你走到哪,我飞到哪。”游戏过程中,你可以接着观察一下孩子的细微表现,如果这个游戏已经足够让孩
子满意当然好,但你还可以留心一下,孩子有没有这个需求:这回我要把你扔下,让你也伤心一回,看你难过的样子。
逃家小兔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绘本,不了解孩子心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1:15
我们继续——如果有的话,你就尽可能地表现出难过吧,甚至说:“我会一直坐在这里等你回来,我哭啊哭啊,等你回来我才会开心。”让孩子的“报复”得逞,会让一颗积压了情绪的心,找到平衡。关于这个游戏,自设了三点疑问,不知是不是能够回答大家心底的疑问。
疑问一:游戏方案中,有一部分是怂恿孩子的报复心理,这不会对他将来的品德带来负面影响吗?
孩子在之前不得已的分离中,有了被抛弃、被伤害的愤怒,如果这是孩子发起游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应该置换角色,让他处于强者位置,把亲密的人“扔掉”,让他们痛哭、难过。
看看后面的内容能否回答到你的问题
这样本能式的报复心理,是人之常情,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只是平衡一下他内心的不愉快,疏解他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和成人世界的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他
也不会因此变成一个爱报复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没有累积太多负面情绪的孩子,在了解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后,是可以很容易遵守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8:22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4:55
疑问二:游戏时,可不可以给孩子做个正面榜样呢?比如我很愉快地跟他挥挥手,说:“拜拜,祝你旅途愉快!”
首先,我们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弄清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
确实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拖着一个小箱子,很开心地说:“妈妈,我要去迪斯尼了,拜拜!”这时候,你的回应可以是:“好吧,我会想你的,祝你开心。”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愿望。
但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显然不是这种心情。如果你因为没有读懂孩子的意思,而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回应他,他立刻会露出无聊、无奈的表情。而且这会给孩子
一种感觉:妈妈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这种感觉,虽然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孩子也不再用游戏这种“幼稚”的方式表达感受时,他的感
觉会变成另一种:反正妈妈也不知道我要什么,说了也白说,不要自找没趣了!这也是一些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因为父母根本听不懂。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9:53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7:28
如果你明明懂了孩子,却因为想给孩子正面榜样,让他今后也学着“愉快”地跟你说再见,而故意给他这个反应,那么这等于是变相给孩子讲道理。而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又有指责的意味呢?指责孩子不够独立,不能懂事地跟妈妈再见,所以,妈妈现在就来给你做一个正确的示范。
因此,再平静地给孩子讲道理都会被孩子解读为:1.你听不懂我的语言。2.我又错了,你又在说我不对。这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32:01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8:33
疑问三:一定要用游戏的方法吗?我用共情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吗?
对于小龄的孩子,可能反应不过来你在说什么,他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感觉发起游戏,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己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来试着体会一下这两种方式的细微差别。如果是共情,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和你分开,也很伤心、很内疚。”如果是游戏,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陪孩子玩,但在玩的过程中传递了几个正面信息:
1.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否则妈妈怎么可能这样玩,这样用行动呼应你的感受?夸张的游戏,本来就是全程渗透着理解的,和孩子没有联结的人,不可能玩这种游戏。
2.你也可以是强者,可以把妈妈扔了,让妈妈哇哇大哭。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33:30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0:44
3.更重要也是更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生活中的小挫折不可避免,但也都没关系。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游戏都在传递的一个信号。因为你只有在乐
观、幽默的状态下,才可能自然地,用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也是和共情的一大区别,妈妈知道孩子难过,孩子也知道妈妈内疚,这样一种气氛,相对来说,是
比较消沉的。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用乐观一点、无所谓一点的态度看待挫折时,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呢?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2:27
还有一篇文章,作为这个问题的补充材料。对于分离焦虑,大家很多是在孩子入园时遇到的。
跟大家分享一些游戏力解决入园时的问题。
《入园准备与过渡——用游戏力缓解分离焦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1a960100rglw.html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9:16
我想总结一下:游戏力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基于的是: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我决定于你合作。健康的自信是包括这两项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43:26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40:43
或者说:我可以与你对抗。最终我们是希望孩子发展出社会合作能力,这个能力前提是要有基础的
所以最先向大家发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希望孩子自主还是听话。”其实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答案?
孩子在早年,由于生理成长、神经发育的特点,他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处于非黑即白的阶段,还不能够像成人这样分析事情的两面性。因此在他的成长经验中,要么造成他心里认为他是一个能自主的人,要么造成他认为他只是一个事事听从别人的人。
特聘游戏力李岩<[url=mailto:info@123parenting.org">info@123parenting.org[/url]>
14:45:05
今天因为是第一次讨论,比较散的讲了一些方法和背后的道理,
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更多的进一步讨论更深入的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f47c401015rpo.html希望能和这里的朋友一起,探讨怎样与孩子发展出有爱的互动。良好的亲子相处方式,也会让我们育儿路上的每一天,都走得更轻松,而不会一遇问题就手足无措,或者勃然大怒。[/color]
作者: 读书人 时间: 2012-11-28 14:06
孩子很喜欢玩游戏,这是一贯的。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不陪他玩,他可以自己一个人设计游戏,嘴里念念有词,左右手互搏,突然欢呼一声,甚至把游戏的结果用纸笔记录下来。我要是肯陪他玩呢?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为了迁就我,连加减法、词语接龙他都肯干的。这本书开头,第一章的标题是“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我以为我很知道这个价值。但反思过去的两天,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价值的理解其实还远远不够。读完这一章,我给自己的问题是: [b]回顾这两天的时间,孩子要求过几次想和我一起玩游戏?我答应他了吗?如果没有,我为什么不答应?如果答应了,效果如何? [/b][/color]我粗略的数了数,前一天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根本不可能玩游戏,所以孩子没有要求过,当天呢,孩子大概要求了5次,被我随口回绝了两次,答应了3次——记不住了的不算。我没答应的两次,大概原因都是自己在上网或者做家事,不愿意过多的搅和在孩子的游戏里。记录一下答应他的三次。第一次,孩子在跟我聊中文书。我问到“窥视”的意思,他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于是他飞快的从废纸篓里掏出三张纸分别丢在地上,告诉我说废纸篓是篱笆,一张纸是水面,一张纸是鸭子的饭,一张纸是草和泥。他安排我做鸭子,他自己做狗。然后他提示我去吃鸭子的饭,然后到水上去游泳,再去吃草。然后他这只蹲在篱笆后面的狗呢,见我走去草地了,就冲到鸭子的饭那里猛吃了起来。然后他一边收拾,一边告诉我,窥视的意思就是有目的的悄悄的注视。第二次,我们走路去吃晚餐,刚下楼,孩子就要求和我比赛跑步。他设定距离,发令起跑,箭一样的冲了出去,气喘吁吁的跑到终点,发现自己赢了,大乐!第三次,还是在吃晚餐的途中,要求跟我玩词语接龙的游戏。成语接龙我们还玩不了,但两个字的词语还是可以玩的。当我说到“空空如也”的时候,他惊喜得差点跳了起来,因为这个词他们最近刚刚默写过。还有晚餐归来,孩子要求在楼下散散步。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聊天,看看天上的圆月亮。孩子被我怂恿,一时兴起,又顺着花台的边沿上飞快的跑起来,玩“动”平衡。一次不成功,两次也不太成功,孩子又来回跑了好几趟。我只管给他加油,听他又喘又笑的,真开心!——不过这个算不算孩子的主动游戏,我就不好说了。但前面的3次,都是孩子主动提出来的,而且玩得兴致勃勃,极为投入。
作者: 读书人 时间: 2012-11-28 15:06
标题: 书摘:
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我们成人常常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游戏的空间了。 [b][color=Blue]孩子为什么游戏?[/color] [/b]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随意出入。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儿童不仅学习相互争吵,也学习和谐相处。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11-28 17:19
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的。搜出来看两章先。
作者: 榴琏 时间: 2012-11-28 17:26
我也认为游戏很好, 可惜我自己比较木呐, 不太能和孩子玩得那种。
作者: qiaoqiaomama 时间: 2012-11-29 08:39
标题: 回复: 《游戏力》,有人和我一起读吗?
看了前面的介绍,感觉很好的一本书。孩子玩的时候总是要喊我们看,可我们总是有各种借口推脱.......汗,以后要多和孩子一起。
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
好!
作者: 风淡云清518 时间: 2012-11-29 10:07
想读,可我我没搜到电子版的,那几个大网站也没有卖的。楼主能提供一下电子版的吗?
作者: 读书人 时间: 2012-11-30 18:54
抱歉,我没有找到电子版,买的实体书:
买书链接(论坛入口):[url=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from=P-132766&;ad_type=10&sys_id=1&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1063336">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from=P-132766&;ad_type=10&sys_id=1&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1063336[/url]
[ 本帖最后由 读书人 于 2012-12-1 07:41 编辑 ]
作者: wxlcherry 时间: 2012-12-1 11:28
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看大人要怎么参与才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游戏力。学习了!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12-2 18:01
playful parenting翻译成游戏力,感觉似乎不完全服贴。
作者: 小小轩 时间: 2012-12-3 09:02
看了楼主的介绍,觉得是一本不错的书,小孩子们都爱玩游戏,如果家长能懂得引导游戏,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游戏,一定可以让游戏又好玩又有益。如果有电子书就更好了。
作者: 小妖开车 时间: 2012-12-7 15:57
看上去不错,准备买一本回来读
作者: Apple02 时间: 2012-12-12 09:29
我不太有耐心,总是陪着孩子玩一会就有点不耐烦,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可还是控制不了
作者: 春天的声音 时间: 2012-12-22 17:20
有很多人给我介绍这本书了,值得一看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12-23 21:31
我的理解,在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我们肯定愿意对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成天对我们指手画脚的“暴君”敞开心扉,孩子也一样),加深了亲子感情(朋友贵在知心,既已知心,感情自然就加深了),孩子也就愿意接受我们的一些观点(我们自己也更容易接受朋友的意见对吧)了。
有人说孩子大了,都到青春期了,这个方法就用不上了。我看不见得。不然为什么现在能开出不少桌面游戏吧呢?家里如果没地方,人家还要跑到桌游吧里去玩呢,我们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不能玩游戏?
今天孩子缠着我玩了好几局弹子游戏,录个像收藏一下,以后老了,孩子不在身边了,还可以拿出来重温旧日时光呢。
作者: liligreen 时间: 2013-1-25 22:03
我家里有这本书,我本来想说孩子大了我不知道怎么和他通过游戏连接,可看了楼主转的群聊,我问自己,真的不能连接还是我不给孩子时间--显然是后者
作者: liligreen 时间: 2013-1-25 22:11
看了游戏力,我曾经学着对两个小孩子示弱,效果和书上写的一样!
一个是同学的孩子,四岁,孩子从开始害羞到让我拉着手,到吃饭帮我挤千岛酱--同学说,她对谁也没这样过呢;
一个是表妹的孩子,两个,他是那种见了你不哭就算不错的孩子,但是连接下来,他让我保存他的玩具,找不到我会到处找;
呵呵,他因为跟着奶奶长大,连对姥姥姥爷也没到处找,。。呵呵
可是我的孩子8岁,我该怎么做,或者我们本来就在连接---重新看书
作者: iceqin2 时间: 2013-7-3 11:14
买了还没好好看看呢,看来得重视起来了
作者: birdyyy 时间: 2014-1-9 10:30
我也是在网上看到这本书,链接:[url=http://pan.baidu.com/s/16BGNC]http://pan.baidu.com/s/16BGNC[/url] 密码:86f9。有大约4个章节是扫描的,清晰度一般(用OCR识别的话校对工作量有点大)。粗略看了下,对自己很有帮助,查了下本地图书馆没有这本书,刚刚在这个帖子里发现当当上又买,先收藏下来,攒多几本一起买。
作者: jsjrwql 时间: 2014-1-27 22:37
我也买了,可惜看的有一搭没一搭的
作者: julyluck 时间: 2016-9-21 11:06
在游戏中学习,这个对大人其实是不小的考验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