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99集 2012年9月6日讲于香港
昨天清华大学那一些都是领导阶级的,到这来访问,谈到传统教育的推动,困难重重。所有困难我们把它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信。这两百年来,我们把这个字丧失掉了,对传统、对祖宗没有信心,这个是所有障碍的根本。过去我在台湾,这早年、六十年前,胡秋胡秋原显示所说的,“我们今天最可悲的”,这讲知识分子,“最可悲的就是丧失民族自信心”,造成了社会混乱,居住的环境灾变异常,一般人不知道,(以为)这是自然灾害,与我们人类不相干。那么这个灾难会一年比一年严重,什么时候灾难能停止呢?我们信心恢复了,灾难就没有了。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什么事业都不能成就。“信”,“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五常”最后一个字,底限了,这个字没有了,“五常”全完了。你看看今天这个社会,许许多多的人“不仁”,他不爱人,为什么不爱人?他不爱自己,所以一切都是以自己为根本,不爱自己、不尊重自己;“不义”、“无理”、“无智”、“无信”。
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孔子著《春秋》,他作注解《左传》,“传”就是注解。古时候用这个“传”字,是注解里头最真实而没有错误的,就是跟孔子的意思完全相应,这样的注解才能称为“传”。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古人叫“疏”、叫“解”、叫“注”,这都是次一等的,所以“传”几乎等于“经”。他在《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常”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完全没有了,那这社会将是什么样子?这个社会上就妖魔鬼怪,形像像一个人,念头不是人的念头,行为不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人的念头一定跟“五伦”、“五常”相应,他跟“五伦”、“五常”完全相悖,这今天的社会。所以少数志士能人想努力来恢复,能不能做到?这是我们昨天在一起谈论的核心。如果我们真正回头,能做到!真正回头,我们放弃名闻利养,我们放弃自私自利,我们放弃贪嗔痴慢,行!所以《群书治要360》昨天送给他们大家,大家翻了一翻。最重要的就是领导人,你在一个学校做校长,这领导人,你要想把这个学校做好、办好,校长带头,大家就服了;校长只说不做,他办不好。一个家庭家长是个带头人,家长自己没有做好,他的一家人谁相信他;一个公司老板没做好,员工怎么会信他。胡小林做了这几年实验,做得非常成功,从自己做起,绝不空口说白话。空口说白话,说得再好,别人不会听,也不会尊重,为什么呢?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古时候“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人人都有非常好的根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说的好东西我一定学习;你行为上不好的东西我看到了,我会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无论什么人都是老师。从前行,现在没有了,现在人不相信了。现在人,你能说不能行,人瞧不起你。
所以,昨天他们来了,让我想起好像是07年,清华(大学)钱(钱逊)教授到香港来访问,我们做了好像两三个小时谈话,有录像。他问我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问我为什么要提倡《弟子规》?我当时回答他,我说比如我们今天在此地摆上一个天平,天平这一边放的是《弟子规》,这边放的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四库全书》,它的重量相等。”他听了很惊讶,他说这为什么?我就告诉他,这一堆《四书》、《五经》、《十三经》加上《四库全书》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弟子规》这边是“笃行”,如果这么一堆东西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生活没用上,工作没用上,待人接物也没用上,它等于零,还不如《弟子规》,《弟子规》这个落实还真正对我们有用处,这他才明白。实学,真实的学问,我学到这点,我真做到,这受用叫“读书乐”。夫子之乐从哪儿来的?从“笃行”来的。“学而时习之”,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学,“学而”,后头是“习之”,“习”就是“笃行”,落实了,所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上,这多快乐啊!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孔颜之乐”。孔子当时在世,他没有地位,他没有财富,他乐的是什么?那颜回就更惨了,“单食瓢饮”,物质生活都成问题,他一天到晚快乐,乐从哪里来?乐在“道”上。古圣先贤、孔子所传的这些“道”,他明白了,他完全得到受用,他快乐无比。
[ 本帖最后由 青色莲花 于 2012-9-12 10: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