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打印本页]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7-29 19:13
标题: 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2012-07-14 10:50:22







2012年7月10日的《今日美国》论坛版刊登了教师帕特里克·维尔士(Patrick Welsh)的评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恨数学》,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关注。笔者这几天在参加 Blackboard年会(据称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会议),会上多个发言者也提到了这篇文章。





维尔士发现,他任教的高中办了一暑期补习学校,报名数学的学生最多。他发现,很多小孩希望通过暑期补习学校,学会平时上课没明白过来的数学题。这个现象让作者思考:学校课程是否太超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不然,学校就可以学好,为什么要来补习?


近几年,美国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重视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认为这方面的教育,能直接换算成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1997年到2007年间,加州八年级学生选修代数的比例,从16%提高到了31%。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过早引入代数教学,会起到反效果。


数理化学科当然重要,但欲速则不达。维尔士认为,过早地去“推”学生,除了基础打不牢、日后学习会有困难之外,更可怕的,是学生信心遭受重创。 “他们一旦开始挣扎,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最终,我们会失去成千上万本可成为优秀科学家、工程师的人。”


在Blackboard年会上,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校长弗里曼·哈拉博夫斯基(Freeman A. Hrabowski)多次提到了中国和印度等国在数理化上给美国带来的竞争。他甚至说自己学校的缩写UMBC,让该校学生被人戏称“你一定是中国人”(You must be Chinese). 但是,作过多番对比之后,他发现,亚洲学生最终以数理化学位毕业的学生比例很低。“这些聪明人都跑去做律师了,”他只能用这个玩笑解释这个现象,并未解释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我所知,中国人(尤其是第二代移民)在美国学习理工科的比例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家长过度逼迫之下,过早耗尽了兴趣,透支了学力,产生了厌学情绪,一旦自己可以选择,便会放弃这些学科。如威尔士所言,除了政客、学区和学校强调数理化之外,家长也陷入了这种STEM学科教学的恐慌,“推”孩子过早进入数学学习,打击学生学生的信心。 笔者所在的社区,也有一些华人数学补习班,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很不错,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下我们州各种竞赛奖牌。我女儿也去过几次,但我后来让她退出。各个学生情况不一样。这个班上学生层次不齐,大部分孩子年龄比我女儿大,程度比她高,这样的学习除了摧毁她的信心,没有什么别的效果。任何一个家长,如果爱自己的儿女,都没有理由送他们去一个摧毁其信心和兴趣的地方。


两日之后 (7月12日),《今日美国》发表了多封回应的读者来信。来信几乎都赞扬维尔士的文章。有位读者表示,维尔士的说法,多年前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就曾提出过,认为学生认知存在发展阶段性。不在相应阶段上,你硬推上去,会产生相反效果。同样, 到了一定阶段,你不让其上去,学生会觉得现有的学习内容过于简单,一样产生厌倦情绪。同样在7月10日的《今日美国》头版,还有另外有一篇文章,称很多美国学生抱怨其学习过于简单:37%的四年级学生、57%的八年级学生、39%的十二年级学生,觉得其数学学习内容“经常”或者“总是”很简单。





任何一门学科,难易适度都是激发学生动力的一大标准。太简单或太难,都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同样一个学生,也可能觉得一些数学内容太简单,一些内容太复杂,比如著名的网络学堂克汉学府(Khan Academy)发起人克汉(Khan), 发现其表妹学单位换算太难,学其它数学内容很容易,但学校并不了解这一细微差别,只是因为她笼统的测评成绩,而让其进入“慢班”学习。克汉而开始私下辅导,小有成就之后,事业越做越大,最终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克汉学院。克汉学院现在有大量的教学录像,可让不同学区、学校或家长,把原本死铁板一块的数学内容,切分成小的单元,让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过关,真正实现了我们说了几千年的因材施教。


换言之,教育成败不靠 “货足量大”地拼数量多寡,也不靠“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拼时间早晚,关键是根据个人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过去只是一个指导思想,缺乏真正实施的具体举措。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反馈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容易,因材施教渐渐可成为现实。


暑期已经来临,国内形形色色的暑期补习也开始了。指望通过整齐划一的暑期补习班,解决平时常规教学中的问题,是不现实的,等于把解决问题的所有锤子,全部变成榔头,而非根据任务之所需,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工具。但愿学校、老师、家长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努力发现出因材施教的办法。找到这个方法,过程并不简单,但非常必要。


(图片说明:克汉在Blackboard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摄于2012年7月12日)





http://berlinfang.blog.163.com/blog/static/1166707162012613115625761/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7-29 21:09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8-3 23:47
根据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观察,我看到的多半是早教、早教、再早教的。

孩子学任何东西都需要时间。
人越小,学习一样新东西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有很多东西,其实孩子大了学起来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我小学的时候被规定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背得倒胃口。
而中学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我自己背了多少古诗。

当然不同性格不同智商的孩子,他对早教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也经常看到小时候很厉害的孩子,不过,等到人长大了,靠的其实不是小时候的那一点厉害,而更多的其实是态度,对生活、事业、亲情、友情、爱情、自我等等的价值判断和抉择。
作者: 含香    时间: 2012-8-4 10:12
难道我对孩子的数学早教破坏了她学数学的自信力.
想是想过去上上补习班, 但最终还是算了,  我教过, 一类题教了两年都不会, 会的也经常错, 但空间题是不会错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8-4 20:41
换言之,教育成败不靠 “货足量大”地拼数量多寡,也不靠“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拼时间早晚,关键是根据个人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过去只是一个指导思想,缺乏真正实施的具体举措。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反馈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容易,因材施教渐渐可成为现实。



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得一天到晚泡论坛,希望自己能因材施教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8-7 13:03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8-4 20:41 发表


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得一天到晚泡论坛,希望自己能因材施教


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育儿经验,对待自己的孩子又未必能客观,更甚的是我们又是一个喜欢跟风的族群,结果可想而知啦,哈哈哈。。。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8-7 15:38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8-7 13:03 发表


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育儿经验,对待自己的孩子又未必能客观,更甚的是我们又是一个喜欢跟风的族群,结果可想而知啦,哈哈哈。。。



多观察,少动作,算是一个办法吧。
等待孩子自己提出需求,也算是一个办法。——但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你敢不敢或者愿不愿意去支持他,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跟风,这个最麻烦。大家都做同一件事了,还有什么个性可言呢?在任何事情上都尊重孩子的意愿吧,就没有那么多跟风的忧虑啦。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2-9-1 12:20
有修为者越多越好,浮躁轻易者越少越安全,不解释。

请百度或谷歌或自由发挥“胸怀利器”的说法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2-9-1 12:23
我低头认罪,尼玛我百度一下,结果出来的多是:××××童颜巨乳,
胸怀利器恃萌行凶
-----------------------------------------------------------------------------

这是个什么世界啊!!!!!!!!
千万别百度,会教坏小朋友的。
作者: liu_haoyu    时间: 2012-9-13 10:29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8-7 15:38 发表



多观察,少动作,算是一个办法吧。
等待孩子自己提出需求,也算是一个办法。——但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你敢不敢或者愿不愿意去支持他,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跟风,这个最麻烦。大家都做同一件事了 ...


小孩子有时候不知道喜欢什么,即使喜欢了,也不知道能否坚持。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钢琴,但不等于喜欢练钢琴。

可以早教,但不能功利。给孩子一个环境,一种氛围,孩子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
作者: dhwy44    时间: 2013-6-13 19:46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8-3 23:47 发表
根据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观察,我看到的多半是早教、早教、再早教的。

孩子学任何东西都需要时间。
人越小,学习一样新东西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有很多东西,其实孩子大了学起来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我 ...

说的有道理,不过这社会,孩子出生比性别,比重量;一岁了比说话,比走路;一岁半,比认字……有时自己也没得办法。
作者: moonlake    时间: 2013-6-14 14:09
在当今社会,我们很无奈。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4 22:57
原帖由 dhwy44 于 2013-6-13 19:46 发表

说的有道理,不过这社会,孩子出生比性别,比重量;一岁了比说话,比走路;一岁半,比认字……有时自己也没得办法。



跳出这个怪圈,活出自己,也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 他们自己。
教育这回事,我个人的经验,其实是自我教育。我们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无须额外费心。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4 22:59
原帖由 moonlake 于 2013-6-14 14:09 发表
在当今社会,我们很无奈。



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就不会感觉无奈了。
要怎么才能对自己有信心呢?不是把劲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自己去学习,我们改变了,孩子也就不同了——也许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而我们看孩子的角度却彻底的更新了。。。
作者: moonlake    时间: 2013-6-17 09:20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6-14 22:59 发表



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就不会感觉无奈了。
要怎么才能对自己有信心呢?不是把劲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自己去学习,我们改变了,孩子也就不同了——也许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而我们看孩子的角度却彻底的更新了 ...


举个例子,奥数这个东西很无聊,不学吧也不行。没有关系,只能去学,否则进不了好一些的学校。无奈不是对自已没信心。是明知无意义的事只能去做。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3-6-17 11:36
原帖由 moonlake 于 2013-6-17 09:20 发表


举个例子,奥数这个东西很无聊,不学吧也不行。没有关系,只能去学,否则进不了好一些的学校。无奈不是对自已没信心。是明知无意义的事只能去做。



我所谓的有信心,是相信未来,相信孩子,不需要上名校,我相信他一样能成人。
我的确择校了,但我择的校不是普遍认为好的能让孩子更有机会进高一级名校的那种学校,而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以平衡发展为前提的学校。
我们学校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有一些课没有教材,甚至考察的内容我们也看不到。很多家长对此很不满,认为不知道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我却很喜欢,因为我看到孩子说起上课的情形,他是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
孩子在每一个学校阶段该完成一些特别的任务,而现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以升学为总纲,对那些特别的任务,大概是无暇顾及了罢?所以我特别的推崇学校教育版主shengxsetjy,他以自己几年的实践,结结实实的给了当前的学校教育一个大耳光。——当然,他自己是不会这么认为的,要他来说,他肯定会谦虚的表示,他只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对孩子进行了一些特别的引导,如此而已。
作者: TRACYMA    时间: 2013-8-21 14:27
中国家长从来担心的都是不够或是内容太浅,总是超前,超前,再超前。我们这儿,有人小学就已学了初中的内容。
作者: Layns    时间: 2013-9-27 10:35
非常同意楼主的观点,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的想法
作者: doublewang    时间: 2013-12-23 14:13
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得一天到晚泡论坛,希望自己能因材施教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7:04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2-8-3 23:47
根据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观察,我看到的多半是早教、早教、再早教的。

孩子学任何东西都需要时间。

咋说的这么中肯呢?说到心里了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7:06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3-6-17 11:36
我所谓的有信心,是相信未来,相信孩子,不需要上名校,我相信他一样能成人。
我的确择校了,但我择 ...

是北京的学校吗?哪个学校?欣赏楼主的智慧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7:08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3-6-14 22:59
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就不会感觉无奈了。
要怎么才能对自己有信心呢?不是把劲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 ...

说的太对了,家长任重道远啊,不当的教育比不教育来得更可怕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7:09
这两天上论坛,看了不少楼主的帖子,虽然是以前的,深以为焉,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7:10
可以问下楼主吗?您家孩子几年级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