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时评:大学生因作弊被抓自杀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中月
时间:
2012-7-19 11:07
标题:
时评:大学生因作弊被抓自杀
前不久,一个黑龙江大学生的微博,直播了自己的自杀。据说因为考六级作弊被抓,又受处分还取消了学位证。于是,他说:“我是不对,我一生从未犯过错误仅仅一次的错误,为什么就不给我一个机会?”可是,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先不管这个“事件”是否真实,但这样类似的情况,确实是很常见的。如今的社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看待别人的问题时,眼睛都是贼亮、贼亮的,恨不得凡事都要求按照法律、规章去办。如果谁违反了,就希望“乱世用重典”,而谁被宽恕和轻判了,就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事情。反过来,如果是自己违反了,则希望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世人在对人和对己方面,往往采取不同的行为准则。参见《
每个人都有两种对人态度
》。
许多成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除了个别情况,基本都是知道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应该去做。同时,对这些即将犯的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和惩罚,也是知道的。那为什么大家还依然去故意犯错误?我想,有个别人是追求刺激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看到其他人这样做而没有受到惩罚,自以为自己的手段高明!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
作为一个成人,是有义务和责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能在做之前把各种警告当成耳旁风。所以,学校抓住犯错误的学生,并且按照事先约定了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何错之有?当然,这里也确实是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如果老师只是针对个别人,而非全体人群,则确实是有问题,属于打击报复之类。但是,这不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去犯错误。参见《
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以为手段高明,期望作弊蒙混过关。但当过监考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几乎所有的作弊行为,都是可以发现的。况且,老师在监考时,都会对有作弊嫌疑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警告,如果再犯就可能执行纪律了。所以,从制度上说,上来就抓学生作弊,老师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稍微缺乏一点人性化的管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犯错误后,就需要承受责任和付出代价,特别是你没有对已有规章制度提出异议,并获得绝大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所以,在自己犯错误,而反过来认为事先约定的规则不公平,这是不敢面对挫折的一种表现,由此而去自杀,更是对自己和对自己的家庭极不负责任。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和从小的家庭教育紧密相关的。参见《
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
对孩子来说,他们是经过无数个错误,才能成长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一系列的事先约定,体验到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故意犯错误,是会受到惩罚的!这不仅让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培养孩子的罪恶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孩子越早犯错误越好,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须经历的。
孩子犯错误后,承担后果而失去对应利益的损失,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从小经过这样的训练,也会更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未知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俗语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原因,孩子体验了“痛苦”,才能明白是快乐。反过来,如果孩子从小被保护的过好,一番顺水反而对挫折丧失免疫力,成年后很难面对困难。
现在的家长,太喜欢好孩子了,凡事都期盼孩子“听话”。可是,事事都让孩子听话,那岂不是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对孩子来说,这种靠压制和“武力”维护的顺从,并不能得到孩子内心的认同。到最后,孩子不是不会判断什么是错误,就是由于需要释放长期的压抑而故意犯错误。可是,成人世界的规则是严格的界线,是相对缺乏同情的。参见《
听话的孩子不可能成为领袖
》。
当一个成人,面对自己的困境而非遭遇非人的“待遇”,失去了斗志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表现。不管怎么说,那怕是养育自己几十年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有所欠缺,你选择自杀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虽然现在的父母,未必指望孩子来养自己的老,可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极度痛苦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据说这个自杀的大学生,唯一的遗愿就是人们能互亲互爱和夫妻和睦,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如果不是被迫害,一个人选择自杀,是缺乏爱的表现。你想,如果一个人还有爱,就有期望,也有生存的动力。可是,当孩子面对所谓无法“逾越”的困境,失去了生存信念,这相当于对家庭、对父母的爱,远不如自己的面子重要!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极度渴望被爱的表现,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家是温馨和睦的,是充满真挚感情而非物欲和控制力。
对此,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为什么自己孩子仅仅遇到一些难于“启齿”的挫折,竟然选择自杀?也许,许多朋友会说,这都是为孩子好,不错,相信天下父母除了几个非人类以外,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可是,温室里面的花朵,好看难经风雨,恰恰是父母的一次次追肥、催熟,或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子发展,使孩子夭折了。参见《
夫妻关系将如何影响孩子一生
》。
最后,顺便提一下,这个自杀的大学生曾经想杀人报复,可最后放弃了。表面上看,是还有道德底线,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没有勇气的表现。在许多面对困境时,敢于应战比遁世、弃世、因错而报复更需要勇气,更值得称赞。真正敢于面对的人,会怎么摔倒就怎么爬起来,如果认为惩罚规则不公平,也会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去修改游戏规则。参见《
案例分析:比比药家鑫和你孩子的教育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7-20 10:52
没有学位证,也不代表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生命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刻不容缓。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