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家有女儿初长成 [打印本页]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08
标题: 家有女儿初长成
序言
之所以提笔写这个东西,是因为今年(07年)家中小女中考时,无意中得了全市第一(八万七千考生),许多认识的人一个劲在问:你们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回想十几年对女儿的教育历程,实在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可是不说两句,又让人感到太骄傲,顺口胡侃几句后,就想起,还是总结一下,给大家有个交待。
说实在的,对女儿的教育,我们并不认为有多么成功,而且她的路还长,现在的成绩,只能说是“初长成”而已。呵呵。
我们也不是什么教育家,说出来这点心得,可能贻笑大方,有班门弄斧之嫌了。愿意看的就看看,不愿看的,揭过去吧。
孩子是你的生命延续,孩子的质量,代表你的态度和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你未来幸福与否。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把我们的人生智慧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点弯路,早一点成功。学校、老师做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规范性的工作,而家长,则无时无刻不在做这件事。
因此,孩子的好坏,不仅是孩子的事,也是你做父母的事。
在中国,在当今,孩子聪明不聪明,学习好不好,是做家长最关心的事,虽然我认为品行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的,学习成绩是第三位的,但现阶段评价孩子教育成功与否,还是学习成绩,因此,还是着重讲讲我女儿的学习方面的事吧。
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所有心得,都不超出现有的教育理论,几乎没有我们独到的东西,只是我们认为某个理论正确时,就照着实施了,因而就有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08
第一章 教育要从0岁抓起

这一部分对已结婚还没孩子又准备要孩子的,可能会有启示。

第一章  教育要从0岁抓起
人生要有规划,自己孩子的规划要从孩子0岁就要开始。我女儿不会说话会认字。神奇吧?两岁时,能自己看儿童读物——不是画图的那种,是文字的。当然不是她天生就会的,怎么教出来的呢?
许多年以前,好象是武汉大学出过一本书,叫《0岁方案》,讲如何进行小孩子早期教育的,具体内容记不大清了但有些做法我们参照做了,就有了上面说的效果。
首先是胎教。她母亲怀孕后,每天坚持听胎教磁带,听钢琴曲。坚持不看电视,怕有辐射。关于胎教磁带是否有用,本人一开始是有怀疑的,但小孩出生后,当要哄其睡觉时,我们很少刻意去哄,只要放胎教磁带、钢琴曲,小孩就很容易睡去。此外,在女儿学乐器时,好象也起点作用。我们父母都不会一种乐器,节奏感也不是很好,看简谱哼不出歌来,但女儿在小学四年级学琵琶时,老师只考了她的乐感,就很满意。以后学习时,女儿只学不练(我们没少跟她吵架),可每一次到老师处复习前面学习内容时,老师大部分时间还看不出来她没练过。初二时,她学竹笛,入门也很快,一年的时间,考个六级,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良好的乐感形成,与胎教有关。
其次,多与小孩交流。小孩虽然不会说话,好象听不懂大人说话,其实不是的。我们在女儿半岁时,给房间里物品上挂上纸条,如墙上,我们就贴一个“墙”字,灯上,就贴一个“灯”字,每天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给她指着念:灯、门、桌等等。到一定时候,不用指,直接念:门,小孩就会把头转到门的方向。这时就要对她鼓励,高兴地说:真聪明!
这样,对小孩而言,既认识了实物的门,也认识了汉字的“门”。
再过一段时间,可以把纸条从实物上拿下,单独问她,哪一个是“门”啊,小孩会用手指,如果指实物的门,也要夸她:对,这是实物的门,看看这个纸条里哪一个是门?如果又指错,也不要着急,叫她再认一遍,指对了,就鼓掌以示奖励。用这种做游戏的方法,很轻松教会孩子认字。
那种传统的看图识字,可辅助使用,因为有一些东西,家里没有啊——如狮子大象你家里不会养吧。
平时带孩子上街时,我们也注意让她认路边的招牌,效果也很好。终于有一天,女儿盯着一张报纸,念出了上面的大标题,我们立即给以鼓励——这实际上和马戏团训练动物没什么两样,只是奖励动物的是食物,而我们是鼓掌、欢笑、夸赞。受到激励的孩子会更加喜爱认字,她不把认字当作苦差事,而是一种乐趣,乐此不倦。
每天晚上好睡觉时,我们都要给她读故事,故事读多了,她也喜欢看故事了。当她真正看故事时,我们就轻松多了。当她有不认识字时,会问你,无论你在干什么,都不能不耐烦,敷衍了事,一定要细心作答。如果自己不懂,也要找资料,告诉她。这样做有三个益处:
解答了小孩子的疑问,使之增长了知识;
保持小孩子的好奇心、上进心、求知欲;
用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严谨态度。
小孩子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而一旦培养出来,大人不去刻意破坏,就很难改变。
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习惯,几乎都是在五岁之前养成的,因此,在小孩子五岁之前多下点功夫,比以后操心要强。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09
第二章 人生的关键几步,要扶持

第二章  人生的关键几步,要扶持
上小学是我家女儿重要的一步。原先小孩是不愿意上幼儿园的,而且三天两头有病,经常请假,胆子又小,又内向,做手工也不太好,所以老师不大喜欢她,小朋友也不大与她玩。上小学后,由于我们的早期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她很容易接受,并且积极举手发言,别人回答不上来的,她能回答上来,所以老师喜欢她,同学自然也愿意与她玩,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成绩每次都不错,给了她许多自信。
小学一二年级时,数学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口算题,一百道题要求多少分钟完成,还经常考试、比赛,女儿在这一方面不是太好,速度甚至是全班中间靠后的。我们知道这样不行,一方面口算是数学的基础,口算不行,后面学习就会吃力;另一方面,如果口算成绩上不去,就会影响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没了自信。所以我们每天晚上帮她掐秒表,不厌其烦地帮她做口算卷,直到老师不再要求为至,而此时她的速度虽然不是全班最快的,但也在前列了。如果这一步落了下来,她以后的数学成绩,就很难预料了。
到了小学五年级,她开始学习英语。当时她告诉我,她班里一个男同学,英语很厉害,学剑桥英语已好几年了。言下之意,自己怎么学,也不会比他好的。我告诉她,没关系,你只要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将来考试,一百分的卷子,你考一百,他不会考一百零一的,他水平再高,也看不出来,你的水平与他一样。学了两三年,他原来的那点底子就没优势了,因为那时你们学的内容,已远远超过他现有的东西。到那时,你如果还考一百,他还不一定考一百呢。一席话,说得她信心倍增。事实证明,一直到现在,女儿的英语虽然没下苦功夫,成绩一直不错,中考时差一分是满分。
上到初中时,她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女孩子对这两门课不太感兴趣,尤其是物理,许多物理现象很难理解。这时她需要帮助。我告诉她,物理太好学了,因为物理就是生活中的常识啊,初中的物理,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
学到电路,女儿没见过电阻、双掷开关,我就把电子元器件找来,一样一样指给她看;学到光学,我找个望远镜,凸凹镜都有了;看到实物,就很容易理解书上的内容了。由于一开始她跟上了学习进度,再往后,我们辅导相对就少了。
如果等到孩子学习跟不上趟,积重难返的时候,你再请家教或上补习班之类的,都晚了。这就如长跑,你一开始就被大部队甩在了后面,再想追,是很难的。即使不能跑在前列,那也至少要在中游靠前的位置,才能不被淘汰。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0
第三章 不要在乎名次

以下几章希望对已经上学尤其是上中学的家长有点启示。
第三章  不要在乎名次
不知道别的地方对学生的成绩排不排名次,我们这里,小学因为搞素质教育,升初中是电脑派位,所以不排,但上了初中,就很重视了。入学摸底考,女儿考了年级第二(一千零几十人),从这时开始,排名成了高频词,月考排、期中排、期末排,排得老师天天拿名次说事。我们的观点很明确:不要太在乎名次!考试是对你前面学习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来看你还有那些东西没掌握,还有什么薄弱环节,仅此而已。女儿不知道听进去多少,但至少没有压力。第二次考试她是第四名,第三次是第六名,呈下降趋,但我们从来没因此而责怪她,我们认为很正常,你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只要你不落后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有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名次退步多少名之后,会批评孩子,其实大可不必。一千多号人,多考一分,少考一分,有时差好几十名,难道说,第560名的同学,水平就不如450名的同学?不见得。太看中名次,往往舍本求末,恰得其反。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0
第四章 老师的话也要分析

有许多家长曾荣幸地被老师单独接见过,说自家的孩子调皮捣蛋啦、不做作业啦、成绩退步啦等等。三四十岁的你,聆听着可能比自己年龄还小的老师谆谆教诲,肯定心里特不是滋味,暗恨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太丢人了!小兔崽子,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且慢。
先听我讲讲前段时间(2007年10月)在本市某中学发生的一件真事。学生母亲被老师约见后,气冲斗牛,出了教师办公室的门就开始揍孩子,孩子撒腿就往楼上跑。母亲更生气,你还敢跑!紧追不舍,一会就到了四楼,孩子没处跑了,翻过栏杆威胁道:“你再过来我就跳下去。”
小孩后来就这样摔成重伤致死。是主动跳的还是失足掉下去的都不重要了,一个十几岁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与他的名次后退多少名相比,那一个更重要呢?
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回家后,给孩子一巴掌、喘一脚或是声泪俱下地数落: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唷,妈妈给你吃给你穿,你还这样不让妈省心……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
有用吗?
坐下来好好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不要把从老师那儿窝的一肚子火全撒到孩子身上。问问原因,分析分析情况,那儿不对说那儿,不要陈谷子烂芝麻全翻出来:你小学一年级就这样,你一贯怎样怎样。除了你出了一口恶气以外,不会有好效果,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孩子一旦有了逆返情绪,由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思维不严谨,往往会干一些傻事,而一旦干出来了,结果就是双方都受到伤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在这里没有丝毫说老师的不是,靠老师一个人力量已解决不了问题时,不找家长找谁呢?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好,个个乖巧听话,人人聪明好学,次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除了平常教学之外,还有班级排名的压力,有人拖后腿,怎么能不恨铁不成钢?但作为家长,你与老师的身份不一样,你的未来是要与他(她)一起度过的,因此,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伤感情的话不要说,伤感情的事不要做。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1
第五章 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稳压器

小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相比较而言,家长阅历多,思想成熟,因此要稳重一点。在对待孩子情绪大起大落时,要学会调节他(她),不要乐极生悲,也不要悲观厌世。当孩子因因老师表扬、同学吹捧、或别的什么事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要适当地泼点冷水——注意,不是冰水,免得一盆下去到了零度。当孩子因学习不顺、同学闹矛盾等而情绪低沉时,要帮助他(她)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时,经常说班主任老师如何不好,今天又发神经病之类的话。对老师反感,必然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反感,进而影响成绩。我在为老师某些行为做解释同时,也告诫她,要把老师和学习分开来厌恶老师不能厌恶学习。由于我们较好地关注了她的情绪变化,适时地进行调节,那一年还算平稳地度过了。
家长也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些事,自然也就影响孩子。在得知自己中考第一名时,虽然当时她也非常高兴,但对后来的媒体报道等事情,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也不把这个荣誉当作资本炫耀。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1
第六章 考试前不要给孩子压力

虽然说,我曾对女儿说过,你目前只有两个考试最为重要,一个是中考,一个是高考。但是,在孩子中考时,我们并没有给她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论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我们从来不跟她提要求,定目标,正常发挥就行了。出了问题再找原因就是了。因而,女儿平时考试从来没有来自家长的压力。
今年体育成绩计入总分,体育分为30分,可以从五个项目中选三项,各十分。女儿身体从小就弱,摸底测验时,成绩极差。老师为了让同学们重视起来,抓紧练习,个个能拿满分,多次说道:如果体育不好,你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慢了,你将背着沉重的包袱上考场,等等。我们在帮她进行强化训练时,宽慰她说,不要着急,不要害怕,即使拿不了满分,也没关系,因为在考场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体育,而是文化课。因为体育只有30分,而文化课有750分,这个比例谁轻谁重不是一目了然吗?女儿虽然不完全认同我们的观点,但明显不再着急上火。后来经过她和我们共同努力,终于在体育上取得满分,轻装上了考场。
中考过程中,女儿每考完一门,并不是去复习下一门,而是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我们也没有逼她去看书。后来考到第四门课数学,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她情绪很低落,我们及时缓解她的压力,希望她把下面两门考好。她自己也很自觉地不再看电视玩电脑了,主动看书。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1
第七章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是一句名言,教育名言,但真正能做到的家长不是太多。
我们除了在女儿上小学时曾严肃地告诉她,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不好肯定不行之外,在学习上,我们没有批评、责备过她。有人说,你女儿自觉。但小孩子自觉不是天生的,也不会无时无刻地自觉的,总会有这个或那个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也就是艺术了。记得女儿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也喜欢看动画片、少儿节目,大一点,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爱玩、贪玩?对孩子要宽容一点,允许他(她)玩,只是要说好了,玩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把作业完成、学习搞好,此外,玩要有度,不可放纵。
我有个同事,中专学历,可他的英语水平却非常高。早几年,公务员英语一般人考个初级就满足了,他却一口气通过了高级。他之所以偏好英语,仅仅是初中时,英语老师摸着他的头,夸他一句:“你外语学得不错嘛。”他因此大受激励,一门心思猛攻英语。
我女儿中考时,体育项目中有实心球和立定跳远两项,开始时,实心球的成绩只有四五分的水平,立定跳远也不达标。我们鼓励她,没关系,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满分不一定达到,八九分还是可能的。女儿每天下自习后都在楼下练习扔球,我们在七分的位置给她划上线,一次次练的过程中,我们都夸她:不错,有进步!比刚才扔的远!如果没扔好,我们则说:没关系,掌握好要领,再来一次!如果就是没有进步,则告诉她:好了,今天你累了,明天再来!
当她扔过七分线,信心大增,要求划八分线、九分线、十分线。超越一次,我们惊讶一次:不错嘛,居然超过八分了!哟,九分也到了!好,巩固巩固!立定跳远也是一样,每进步一点,我们就夸她一次。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训练和我们的鼓励,她的体育成绩取得了满分:30分。
在其他功课上,我们也是以鼓励为主,对她存在的问题,我们通常说:如果……样,不是更好?
许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毛病:你看看有家张二狗,多有出息!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你看看李阿姨家的王二丫,钢琴十级都考过去了!你看看你班的赵二蛋,作文登在报纸上了!……你不行吧?你就是不用功,成天就知道玩!……你还不服?你就是不谦虚!有本事你也得一个?……
总拿别人的优点比自家的孩子,不仅不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
夸别人家的孩子千万不要与自家孩子相联系,我们也常常夸我们知道的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我们从不去类比。每一个人的天分不一样、生活学习环境不一样,为什么非要自家孩子跟别人一样呢?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2
第八章 让孩子选择兴趣

经常看到家长逼着孩子上兴趣班,造成家长孩子矛盾重重。我们孩子也上兴趣班,琵琶学四五年,考个十级,笛子学一年,考个六级,奥数班上了四五年,得过几次一等奖。这些都不是我们逼她学的,是她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女儿上幼儿园时,就上兴趣班,学过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是她想上什么就上什么:画画,舞蹈,电子琴,毛笔字,上小学后上作文班、剑桥英语班等等,没一个坚持下来的,长则一年,短则几月、几周。我们认为,兴趣就是兴趣,如果没了兴趣,逼着学也没什么效果。孩子的兴趣是多变的,但最终会集中到某一点上的成为他(她)最感兴趣的东西。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高雅的情操,让孩子学钢琴。这本没什么,但才三四岁就花价钱投资,买一架钢琴让孩子练,小孩子有几个能老老实实安安静静苦练勤练呢,家长便觉得心痛:几万元的钢琴,几十元钱一小时的学费,怎么能这样浪费呢?于是拿小棍子逼孩子练,只有练了才不辜负家长一片苦心。
我们也有过这类事情。女儿学琵琶是她自愿的,但是,每周她愿意去学,回家却不愿练,我们也着急过,也与孩子吵过,唯一没做傻事的,就是没打过孩子。当女儿看到别的孩子考了级,或因琵琶而考上特长生时,她的练琴积极性便极大地调动起来,不用我们督促,自觉就练了。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2
第九章 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学习

我们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和我们家庭氛围也是有关系的。老婆在孩子两岁后,开始考成人高考,上了三年大专(风雨无阻呦!)三年本科(还是风雨无阻啊!),学习还是很认真的,不象现在有一些考完试书还没看过的那种。本人从部队转业到税务局,自知没有专业知识,经过两年自学,考过了国家注册税务师。家长学习认真刻苦,对孩子影响自然是正面的。
我有个同事问我,说有的家庭,父母也没刻意培养,孩子学习、生活不是也照样很好吗?
我说,黄山迎客松,不是人工刻意种的,但这样成材成功的几率是不是太小?而在林场里悉心种植,是不是比自然生长的要更容易成材?不是每一个要饭的和尚都能成为朱元璋的。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是不是不能这样放手?此外,那些孩子学习、生活好,也是家庭氛围好,父母不一定有多少知识,但一定善良,一定和睦,一定有良好的家教。可以看看那些问题少年,是不是多数家庭破裂或是不和?反过来证明,孩子的成长、学习,还是需要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3
第十章 逆反期要小心

孩子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有一段时间跟我们什么事都对着干,刚说了她一句,她十句八句地就冲了出来,气得我们翻白瞪眼,心想,早知道这孩子这样气人,一出生就掐死算了!
青春叛逆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来了。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个逆反期,或早或晚,或强或弱。理论上我们都明白,可怎么对付,还真没细想过。好在我们生气归生气,吵归吵,还没怎么伤感情。就象来的时候一样,去的时候也很突然,过了那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叛逆?就是再乖巧的孩子,内心里也有过反叛的冲动?对这时候的孩子宽容一点,伤感情的话不要说,伤感情的事不要做,一切都会过去,不要在这敏感时期制造裂痕,再在以后的岁月后悔不迭,再怎么弥补,总归有痕迹的。
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3
第十一章 零花钱问题

有人问到了零花钱问题。现在的孩子不得了,钱花起来没个头。今天看到这个好想要;明天某个同学过生日,得买个礼品;后天大家要出去玩,AA制;大后天因某个原因要请客……总之,孩子开口跟你要钱了,你给不给?
其实这个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就好、适度就好。有的人家是给固定的“月钱”,有的是让孩子在家做家务“赚”零花钱,有的是孩子压岁钱够他一年花了……我觉得钱不在于多少,只要在孩子花钱时能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就没什么太多的控制。
我跟孩子讲,我们家虽然不困难,但也不是很富裕,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正常的消费,我们都能承担得起。因此,在小孩花钱方面,小学三年级之前吧,基本上没给过她多少零花钱,但只要是正当的花销,开口要我们就给了;大概到小学三年级之后,开始有了一些“人情来往”,站在大人的角度,我们也感到可笑,但我们也只是说了说,不要进行攀比,零花钱还是给了。有人不理解,这不是支持孩子搞不正之风,或是搞一些庸俗的东西吗?其实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世俗的,马克思也说过,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孩子生活在学校里,也不是个真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对孩子花钱方面控制太紧,这个孩子,要么想些歪招,对品德的养成有亏;要么就很自卑,与全班同学难以融洽,进而影响学习。坛子里的兄弟姐妹富裕的可能多一些,孩子零花钱问题可能不是问题,但不加控制(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也会对将来产生负面影响。很少有孩子会自然产生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并正确地对待它。需要家长从小引导。
还涉及一个攀比的问题。
我楼下有个女同事,其女儿比我家孩子大一岁,上小学时,一天回家对她妈妈说:哇!我们同学家很有钱也,家里居然有游泳池!她妈妈一声不言语,领着她到卫生间,一指浴缸说:呶,我家也有。
是啊,我家也有,只是小点而已。
我们跟孩子说,从金钱上进行攀比,我们永远不会是最有钱的,也支持不了你的这种攀比,作为学生,你唯一有攀比资格的,就是学习。
还好,她到目前为止,吃穿用不是太讲究,自然,我们让她做到,大部分同学能有的、能做到的,我们也不少她的。这就是她生活学习的基础和空间,自由,宽松但又不是无边无际。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4
第十二章 玩游戏要适度

孩子没有不好玩的,大教育家们一再说:玩是孩子的工作。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却往往把孩子玩的天性过早地扼杀了。逼着上这个班那个班的,上了学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也有孩子走极端,玩起电子(或电脑)游戏来没白没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怎么做的呢?
中考后,女儿在接受本市晚报采访时说,就是在最后复习阶段,也没影响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不反对孩子玩电脑、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有一些网络知识还是孩子教给我们的。我们知道,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社会里,不懂电脑、网络是寸步难行的。但是,我们唯一做的好的,就是在她开始玩电脑时告诫她:游戏是娱乐休闲的工具,不是玩电脑的目的,不能玩大型游戏,不能长时间玩——也就是说,控制不要上瘾。大型游戏积分升级等等,诱人深入,小孩子毅志能力都不成熟,难以自控,还是不碰的好。聊天跟熟悉的人聊,不要跟陌生人聊。
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如何做到适度呢?我想起我的一个教员给我上的一节课。这个教员姓孙,名字就讳了,原是张灵甫74师的一个排长,后来考上英国海军学校,回国后参加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建国后在大连海校任职。在讲“纪律”与“自由”时,他有了困惑: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既是有铁的纪律,又是有个人自由的?这不是矛盾吗?他想不通,就去找校长张学思(张学良弟弟),敲门进去后,就把这个疑问说了出来。张校长问他:“你进我的办公室有没有什么不自由?”孙教员说:“没有啊,很自由啊,推门就进来了啊。”张校长说:“这就对了,纪律就是房子的墙,自由就是门,你出来进去的,不走门,非要走墙,那不碰壁等什么?”孙教员豁然开朗。
其实这也就是本人说的度——在一定范围里,你是自由的,超出这个范围,就被不允许了。
作者: 三人同舟    时间: 2012-7-8 17:15
结束语 快乐童年比成绩重要

说这话会遭人扁的。有人会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家孩子学习好了,故意说风凉话吧。其实不是,是真心话。
世人的逻辑是:学习不好,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美好人生。
不错,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获得知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成绩好不代表学习好。
我有一个同事,听说我女儿是全市中考状元,她女儿马上要中考,便来取经。我讲了一些心得,她颇有收获。在讲自家女儿学习时,女同事说,因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神情严肃地“接见”了她,她回来就批评了女儿。女儿本来是那种乐天派人,考试不好顶多不高兴二三天,就置之脑后了,妈妈这一批评,她的情绪立即变坏,两人有了矛盾。我跟女同事说:一,考试一两次不好没有关系;二,如果女儿经过努力,学习还上不去,也不要逼她。如果女儿能快快乐乐地生活,不是比什么都好吗?
女同事顿时醒悟:对啊!我本来就不是那种非要女儿争第一的人,为什么老师找我谈话后我就变了呢?我要回去和女儿好好谈谈,告诉她:妈妈以后不逼她了!
其实,这个女同事,本来挺明理的,就是因为女儿面临着第二年要中考这么一个关口,老师从一次考试一路分析到中考,说得太严重,把家长吓坏了,才变糊涂了。应该说,大多数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自甘落后的很少,考不好,孩子本来就有压力,家长再火上浇油,会有好结果吗?
有一天,我和老婆在女儿房间里,看着雪白的墙壁,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女儿要在墙上乱画,我们一定不要批评她。与她快乐的童年相比,一堵墙算什么呢?墙可以再刷白,而孩子的童年却没了!老婆大笑,立即赞同我的观点。
同样的道理,一次没考满分,一次名次下降,与孩子的快乐童年、健康心理等等相比,真的不算什么。再者说了,成绩、名次,与他(她)们的未来是否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想想我们学生时代,哪一次的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影响了现在的成就?我们的周围,认为成功的人士中——无论是官场、实业、商界还是别的行业,他们学生时代有多少考试成绩最好、名次前列?反正我看到的不是这样。我初二时,年级考试第一名的女同学,现在不过是某化工厂化验室的工作人员。在电视上听唐骏讲,他中学时成绩也不突出,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优秀的总裁。上海某个老师曾搞过一个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二十名现象”,就是现在那么成功人士,大多是当初在班里排名二十名左右的同学,而当初学习成绩佼佼者,走向社会后,反而平平。
有什么启示吗?
我的启示就是:只要自己孩子不痴不傻,学习不吃力,成绩中游以上,就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吧!
许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他的邻居,两口子都是高知,可孩子就是不喜欢学习,只喜欢看人家修自行车、修摩托车,后来上高中了就看人家修汽车。父母怎么教育也没有用。后来孩子没考上大学,便开了一个修理汽车的铺子——他好象有这方面的天赋,什么疑难故障都能修好,成了全城最有名的修车师傅,因此买了房、娶了媳妇,过的生活一点也不比那些考上大学的人差。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这个道路家长可以引导、指点,但不可以强迫;这个道路,也不是学习成绩、班级名次决定的。所以再一次告诫现任学生家长以及即将成为学生家长的兄弟姐妹:如果孩子学习很好,那就让他保持发扬吧;如果学习一般,能帮就帮一下,帮不上,也不要强求。
孩子有一个快乐、健康的人生才是最宝贵的!
作者: solo_dance    时间: 2012-7-9 09:37
说得太好了,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