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上)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中月    时间: 2012-7-5 11:24
标题: 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上)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许多父母开始忙活了,因为他们上幼儿园的孩子,即将入学了。去年某天,一位妈妈说她已经让6岁的小帅哥认了大约500字和教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还学了钢琴、美术,然后问我,这样的准备是否够用了?
  
  要说这位妈妈也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每天在孩子回到家以后,不是教孩子认字,就是教孩子学算术,几乎都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都让孩子掌握了,这还不包括孩子学钢琴和美术。可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和衔接,而忽视孩子习惯养成、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实属拔苗助长。所以,当时我对这位妈妈说,她理解错了“幼小衔接”。参见《孩子5岁半就上学好不好?》。
  
  幼小衔接,是让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和其学习成绩。由于幼儿期和童年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加上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其重要性是决不能忽视的。
  
  当时这位妈妈还有一点不相信,特别是孩子入学后学习很轻松,成绩还很不错,也就淡忘了自己的理解偏差。等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小帅哥已经养成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习惯,写作业明显感到吃力和费时,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情况。而在人际关系上,在班上属于“被冷落”的角色,逐渐出现负面情绪增多,经常爱发脾气。参见《案例分析:知识学习贪多就会嚼不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内容、技能、作息时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老师的传授方法、亲子关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层问题。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到孩子的适应和学习成绩。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即是家长所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见《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孩子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其角色变了,要求变了,从活动到学科学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不适应,没有玩具和游戏,使孩子感到小学不如幼儿园,出现陌生、恐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
  
  而家长想做好幼小衔接,首先必须要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在学习环境方面:
  第一,幼儿园教室多以开放式布局,一般有手工区、美术区、建筑区、娃娃家等,有条件的幼儿园还会配置钢琴、多媒体进行教学。孩子在大量的非集体活动时间,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耍。而小学教室只有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且孩子座位固定不能随意变动,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第二,幼儿园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且色彩丰富、温馨,没有压抑感,为孩子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而小学则基本是四白落地,布置相对单调,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必然使孩子感到枯燥而导致心理变化,会使刚入学的孩子感到有些不适应,容易产生孤独和焦虑情绪。
  
  在生活方式上:
  第一,孩子在幼儿园里,基本是集体生活,每时每刻都受到老师或保育员的照顾,吃饭、喝水、排便都有提醒。遇到穿衣、系鞋带等困难,老师也能及时帮助。而孩子进入小学后,一旦在吃饭、如厕、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遇到困难,只有自己解决。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所以,这要求孩子有较高的独立性。
  
  第二,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同时,幼儿园教学任务相对很轻松,游戏是孩子们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孩子进入小学后,会按学科分类上课,主要就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听课,每天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于是,在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情况下,孩子负担明显加重。
  
  在技能上:
  第一,在幼儿园孩子是以口头语言学习为主,以配图为辅的,孩子的记忆方式也多以照存为主要模式。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在语言上除了听以外,需要接触大量的书面语,也就是说,孩子通过认识的字,把一个句子先使用眼睛看,进入脑中按照字义转换为“口语”,才能真正理解。这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参见《案例分析:要让孩子阅读当享受》。
  
  第二,孩子在幼儿园都使用蜡笔、油画棒等软性的笔,且“写”都接近涂鸦。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会写字是孩子很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他们需要在规定的狭小区域内,使用铅笔掌握正确握笔姿势,并按照笔划写出横平竖直来。这对孩子的精细动作要求极高,同时非常强调手、眼、脑的高度配合。一些不适应的孩子,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
  
  第三,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衣食住行都是由家长和老师打理,自己基本不需要操心。而孩子进入小学后,老师几乎不会管孩子的生活问题,就需要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能力。同时,也需要孩子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并学会在规定时间做规定的事情,以及能按时完成。比如,孩子每天需要整理书包和文具,不忘带相关用品。
  
  第四,孩子在幼儿园上课,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而老师也会采取活动的方法,让孩子在“动”中维持注意力。而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仅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而且要经过短暂休息后,再度维持较高的注意力。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理论上,按照现在某些老师的要求,一个成人都很难做到。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的注意力几乎都没有问题》。
  
  在作息时间安排上:
  第一,虽然孩子每天离家时间差不多,但两者变化极大。孩子在幼儿园一般只有2-3个时段的集中学习活动,每个时段约30分钟,其余都是娱乐和休息时间。而孩子进入小学,每天有5-6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教学时间净增两倍以上。另外,孩子回家后,还需要拿出原来玩耍的时间来写家庭作业。
  
  第二,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在园内午睡两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上了小学以后,中午基本无法睡觉。另外,晚上有的孩子要做作业,睡得也较晚。所以,从生理角度上,这种突然较大幅度的变化,会使刚入学的孩子感到很疲惫,上课时常常会出现无精打采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听讲。参见《案例分析:由睡眠情况决定孩子几点睡觉》。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7-5 15:44
是,幼儿园小学化,不等于幼小衔接。愚以为,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更独立,拥有良好的习惯。
作者: 井中月    时间: 2012-7-5 15:59
标题: 回复 #2 shwyyan 的帖子
不完全,想想为什么?呵呵。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7-5 16:14
幼小衔接,大多家长重视的是知识衔接或根本就是提前学,可人生的学习之路那么长,就算提前,大多的家长又能教多少呢? 让孩子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社会发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保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相信孩子会在学习之路上越来越主动。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7-15 08:33
为何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奴性足,沟通能力弱,缺乏创造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极度追求纸面的成绩.看看在幼儿阶段学习了多少小学的知识.

我在美国的感受时,幼儿园阶段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培养沟通能力,与老师沟通,与孩子沟通,当然大环境就是每个人都互相沟通,当我的孩子现在回中国,见人就和别人打招呼聊天,但时常遭到别人冷漠处理或是拒绝时,我才发现沟通的差异有多么大.

第二件事是建立规则,其实美国的孩子应该比中国孩子更守规矩,什么不能吃糖,不能玩玩具,要完成作业,说不能就不能,该做的事也必须做.这里基本都是父母带孩子的,很少会看到宠溺的现象,因此孩子很小都要知道基本的规则,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必须做什么,有了基本的规则,才能谈得上自由.

第三件事是学习,美国幼儿园也教知识,数学当然非常简单,但是美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绝对比我们高.读书,认字母,认拼读,因为英语的特殊性,其实孩子们应该普遍比中国孩子可以更早的自主阅读.于是就会提高要求,增加书籍阅读范围,广度,深度,然后是讲故事,演讲等.

因为沟通能力好,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就能很快交到朋友,适应新生活,因为有了规矩的概念,孩子们就知道进入小学有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再加上对英语的重视,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其实已经开始自己读书了,这样就会对小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2-7-15 16:54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7-15 08:33 发表
为何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奴性足,沟通能力弱,缺乏创造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极度追求纸面的成绩.看看在幼儿阶段学习了多少小学的知识.

我在美国的感受时,幼儿园阶段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培养沟通能力,与 ...



谢谢安妈
好好学习一下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7-15 23:20
标题: 回复 #5 mtryshy 的帖子
沟通能力的确重要。规则也不可少。至于学习,倒是可以因人而异,调整进度和范围的。
所以我一直喜欢西方的教育呢,他们比我们看得更远更多。
作者: ilikeread    时间: 2012-7-28 10:41
幼小衔接一直是个比较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提前学,也有很多人认为提前学能让孩子在正式上学的时候有成就感,就能学得更好。其实我认为幼小衔接关键的不是先学多学了多少东西,最关键的还是习惯的培养。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