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挫折面前永不言退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6-13 14:04
标题: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挫折面前永不言退
『转来的一篇文章,不记得源头了。题目也是自己改过的,原题好像是中美教育的不同之类的。』

      近期,到北京广播电台的《教育面对面》节目说有关肖传国雇人报复方舟子的事,后来我们把话题扯到了报复心理,说白了,就是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
      这让我联想起多年以来人们,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们总挂在嘴边的“挫折教育”。听上去,那是针对孩子的,可为什么强调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时,仍然无法承担(负面)呢?
      有的父亲说,应该让儿子受一受自己当年的苦,应该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段时间……,似乎这种所谓的苦,就是挫折了。
      这哪里是什么挫折教育?这简直是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便对爱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因此,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我们在一些国外电影里,不难看出那些老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不是全部,而是相当一部分人,无论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时,仍然百折不挠地坚持着,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比如十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上海人同时在上海炒股,不久后他们都赔了个精光,上海人的妻子无论怎样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楼顶想自杀,美国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赔本而甩了他,可财色兼失的美国人,却去救那个想自杀的上海人。他说:“该自杀的应该是我,你至少还有爱你的女人……”
      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决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坚强,不是说中国人素质比美国人低,决不是,这种结论只能从那些抱怨者口中说出,心理学者决不这样认为,心理学者说:“我们的挫折教育的确有必要加强。”
      我家周围住着许多刚上小学的孩子,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期末考卷,他的语文得了87分,听到儿子的汇报后,家长不干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那张考卷,便成了这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根据。
      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对儿父母都对她大加赞许,那种态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两个孩子同时得出结论:“家长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进而:“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再进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现好的,对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败的、负面的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的爱”,老实说,这的确不该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将来,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心中的那根鞭子会再一次抽打自己,这,就是自卑、自贬,自责,自虐或自杀的根源!
      同在美国,一个男孩子刚上学就只拿了个及格分,母亲在做晚餐时听见儿子的汇报,父亲在看报,也只是哼了一声,当儿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齐来看,父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连名字都差点儿忘了怎么写,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亲看了看卷子,摸着儿子的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好了,赶紧洗手吃饭,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火腿三明治……”。
      这个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进一步:“面对不利时,父母的爱还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觉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种经历。”所以长大后,即使在大萧条时贫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还是在与老鼠共尽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时,面包渣被老鼠抢食)时,激发出灵感,终于创作出世界第一动画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伟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没有放弃,可迪斯尼先生却说,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或不放弃。他没有攥紧拳头大喊,也没有回忆起组织的教导,他什么都没想,因为那个无条件的爱始终在他身上,成为他的潜意识——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他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会非常看重“祖先的态度”,所谓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纳失败的,所以有些人会发展出偏执倾向:一旦失败,或有对立面,就会抓狂,就会不可理喻,甚至为了报复而反咬对手,触犯法律。
      其实许多美国明星,包括总统,都是在骂声中成长且壮大的,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承压能力)有多强,其实他们的本性与我们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接纳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不管他们小时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因面子受损而破坏他们的人格。
      这的确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日本人历来不接受失败,所以他们会发展出那么暴虐的性格,极端时甚至会剖腹自杀。老实讲,是谁把他们杀死的,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足以让一个人自残生命?如果说有,那么只有一种:那就是父母,特别是母亲!
      所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容纳失败,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其实拼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父母要给到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没有,只是那种坦然和接受,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还是跟孩子开玩笑,一切没有什么改变,进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与孩子同龄时)的经历,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诣在:“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我们照样会一如继往地爱你”。
      如此,孩子记住的是爱,这个爱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东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个成绩,就算没高上去,也不会伤害到心理。
      即: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只不过,父母相信你,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自信。
      肖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

      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问题在于,不是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认可他并关爱他,不是谴责他、排斥他,这样,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
      其实,孩子好不好,决不在成绩,也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影响,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有些成绩再高的博士后,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绊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反过来,有些成绩并不太高,学校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与其被人称作完美,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
      他们就像李小龙一样,频频被对手击倒后,幽默地捂住伤口,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这就是向生活学习,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

      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子在帮妈妈抱西瓜时开门,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顿时招来妈妈一顿谩骂。好了,之后,大家经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跟在妈妈身后,妈妈手里提着大小包,儿子就是不帮着拿。
      妈妈仍然在谩骂着儿子,说他不知道分担大人,不懂事,养他没用……,老天!罪过呀,罪过。儿子会把母亲所有的诅咒都吸收进来,成为自己人格的数据,可他忘了,他也曾经想尽力帮母亲分担,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当他因力不从心打碎了一个西瓜时,母亲,一个女人当下的任性,当下的性格,当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这一切情绪的表达,都在告诉儿子什么?
      因此,一个孩子长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与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全拜父母所赐,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习气发作,孩子当下就会受伤,然后会内化、形成性格特质。
      另外,我们的教育的确非常看重分数,没关系,不跟它较劲,只要每次拿到孩子的分数时,按以上步骤操作,那么孩子就算再考得不好,心灵也没有受到伤害,将来如果遇到什么金融危机或失恋、离婚之类的事,包括人际关系不合或家庭矛盾等,他也不会因生活中的成绩不佳,而失去对生活和信心,只要具有父母那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可能轻言放弃,这种所谓的百折不挠,只能来自家庭之爱。
      因此,不要小视一个眼神或一个触摸,每次与孩子互动时,都把你那无条件的爱全部贯穿进去,这个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因果之爱——现在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种关系,孩子都会在以后复制出来,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和家庭暴力。
      深信因果吧,它不仅是佛法的宗旨,也是亲子教育的核心,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摔倒(无论是学走路,或是成绩,或是犯错误,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时,不是帮他扶起(代替、否定、指责),而是妈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女人的认可会让儿子将来选择一个贤妻,会让女儿成为一个贤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身边(爸爸的微笑与陪伴会让一个儿子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男人,会让女儿选择一个这样的老公),但不要消失,请相信,父亲的力量是无形的,它是一种能量,不可长期消失在孩子面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陪伴,这,就是韧性及勇气的源泉。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13 15:54
把对孩子的爱夹杂着那么多的功利目的,不知更深的根源在哪?是传统封建意识?专制意志家庭实践?

路漫漫兮,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觉醒,把平等、自由、民主的意识从家庭开始践行。
作者: sunlili75    时间: 2012-6-13 21:07
很有意义,学习了。教育的真谛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6-14 07:38
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怕失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去迎接挑战呢?

我们肯定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不是只能接受成功的结果啊!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6-14 08:31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因为你是家族或某个团体的光荣,所以我们承认你,接受你,为你骄傲。
而这篇文章里谈到的美式教育,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我们爱你。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6-14 08:41
『尹建莉』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而一但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由于一些家长相信自己永远正确,所以他们认定根源肯定不在自己这里。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电话告诉我一件事。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位熟人的孩子因重度抑郁几年不愈,被迫从大学退学,现在住进精神病院。这个消息让我吃惊,但并不意外。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些年,看着孩子在父母制定的各种完美的规矩、期望和严格要求中艰辛地活着,每况愈下,有时会忍不住劝告这对父母:也许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换来的总是他们的惊讶和生气。听朋友说,现在熟人痛苦地到处跟人说,她刚知道孩子父亲的一个叔叔有神经病,孩子的病是遗传。

我想起去年在药家鑫案发生后,他父亲对媒体说的话,“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彻底摧毁三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将来法律怎么判他,都是他应得的。”

药父和我们的这位熟人,作为家长,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孩子出现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孩子和别人。

这样的父母现在其实并不在少数,分布在各文化层次中。由于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既不需要被教育,也不需要去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分析,这与他们的永远正确也是相悖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或其它地方,如学校、教师、社会、基因、遗传等方面找出原因,自己不过是连带受害者角色。

但是,上帝似有不公,永远正确的父母,总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其中原因,分析起来很简单。

首先,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从小就认定自己不行;其次,父母从来没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总被要求在家长面前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他于是学会口是心非或叛逆;第三,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正确的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犯错和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慢慢萎缩,他于是只能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第四,永远正确的家长最看重自己的观点,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听别人的建言,孩子于是学会了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如真理、倾听、合作等等。

“永远正确”的家长古今中外一直有,但在当下,更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例如,媒体经常有对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明明白白讲出家教的症结后,结尾处却总是掉转枪口,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家长的过失总被轻轻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抹去。整个社会还都不习惯批评父母。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很多,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各种症状被一样一样地推给遗传或基因,这使问题陷入更难解决的境地。对此,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阿德勒早已指出,把儿童心理问题推给遗传或天性这种宿命论的抬头,总是发生在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

科学史上有一条重要法则“假设有某个对立方能永远处于强势地位,那么世界的秩序就将遭到毁灭。”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具破坏性,并非他们有意而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一个孩子培养得好不好,从来不是目标的问题,而是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学习和思考,是通向谦虚的路径。这是父母成长的基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开始走出失败的厄运。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6-14 08:45
昨天看那篇写林语堂的文章,就感觉他为人父,一点也不像父亲,而是朋友和伙伴,可以一起玩一起闹,可以倾诉和倾听。正像上文里那样的水。

而我,曾经扮演着永远正确的角色,就是现在也还时不时冒点头。好在孩子有时候会愤怒地抗议:就你什么都知道,总是对的,好了吧?!

这些文章总是能让我反省,以后就都放在这个帖子里吧。
作者: picmama    时间: 2012-6-14 12:38
真的能够不顾一切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真的在所有的挫折面前都需要永不言退吗?
世事一旦绝对,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而在战战兢兢中寻找理想的平衡点是多么的难啊!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14 15:26
我们成长在一个不具备人文关怀的社会,不曾享受过尊重、平等和自由。如果没有为了孩子自觉学习的精神和力量,就常会被习惯带入泥潭。。。

@兰海schwabing:我们不在尊重中长大,却要给孩子尊重;我们在限制性语言下成长,却要给孩子开放宽容;我们只会数理化,却要给孩子创造人文精神的学习;被要求“乖”“听话”成长的我们,却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这一代父母最大的困难就是要给孩子们自己不曾体验不曾拥有;本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我们却要扮演引导教育的角色。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2-6-14 15:28 编辑 ]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6-14 17:54
标题: 回复 #8 Martina-Mm 的帖子
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塑你我。

过去没有从家庭潜移默化的得到,但今时今日,我们仍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再次成长。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6-14 19:28
原帖由 picmama 于 2012-6-14 12:38 发表
真的能够不顾一切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真的在所有的挫折面前都需要永不言退吗?
世事一旦绝对,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而在战战兢兢中寻找理想的平衡点是多么的难啊!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我觉得不能算是绝对和走极端。
永不言退,也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前提下的。

根据我对西方的粗浅认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是有基督教的背景的。
在神的面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样的,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才可以是无条件的。

对我们无神论的人来说呢,无条件的爱没有耶稣基督在里面,的确会显得不那么好理解。
但如果我们把家当做一个温馨的港湾来看,把包容和成长当成每一个人必备的东西,也许无条件的爱就会比较好理解了。
想想我们自己吧,自我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吗?
既然我们自己也不完美,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从一开始就做对?
当我们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再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那些不完美,一起摸索成长的路,我想,你一定能找到“无条件的爱”的法门。

至于“永不言退”,我觉得,那又是下一步的问题,对于小的孩子,首先有一个肯包容的家庭,有能无条件爱他并陪伴他完善自我的父母,他就是很幸运的,也会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走得更远。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6-15 09:05
标题: 回复 #8 picmama 的帖子
我觉得,这里说的无条件,其实是针对我们父母常犯的有条件的爱而言。
比如,从大方面来说,要光宗耀祖、不能做有失体面或身份的事;从小的方面来讲就很多了,每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很多很细,比如我就希望女儿大方有礼、宽容大度但不要软弱、功课不要拔尖也要中上、要喜欢阅读、做事认真。。。不一而足。
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就很容易表现出烦躁,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如果我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妈妈就不爱我,妈妈只爱那个优秀的自己。但孩子怎么可能100%优秀?

至于挫折面前永不言退,我同意无事生非的观点。并不是说哪怕知道自己不擅长,还非要去争取。而是不会在困难面前轻易低头,是知道自己的实力,会积极地改变策略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是失败,也能平静地承受。在尝试的过程中学到和感受到的,比有一个好的结果更重要。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15 10:12
原帖由 picmama 于 2012-6-14 12:38 发表
真的能够不顾一切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真的在所有的挫折面前都需要永不言退吗?
世事一旦绝对,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而在战战兢兢中寻找理想的平衡点是多么的难啊!


能够无条件给孩子爱的父母就是伟大的父母,这点毫无疑问。但我们却常常分不清溺爱和正常的爱的界限,常将溺爱当着无条件的爱,这才是问题所在。

给孩子订规则,有期望也没有错。关键在于很多父母定规则时有没有跟孩子一起商量,一起遵守与执行。父母的期望到底只是从自身出发,还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为激发孩子心底蕴含的能量和潜能。

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父母到底秉承的是家长本位还是以孩童本位的问题。只要把这纲领性的问题想清楚了,其它都是目。
作者: picmama    时间: 2012-6-15 11:02
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己喜欢的围棋下输了,打球被秒杀,会哭,会生气,
这样很好啊,至少他知道自己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但是落脚到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
哪怕考个刚刚及格,他也满不在乎的样子,
其实又哪里是不会做出错的呢?
无非都是些看错题啊,计算马虎之类的,
错别字更是平时改了无数遍还依然故我的错。

心里每次默默对自己说:淡定淡定,小孩子多错几次,自然会改过来吧。
可一次一次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时,
我开始想,是否每次的淡定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让他觉得这些错无伤大雅呢?

每次的学习计划,也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的,
可是执行起来,就好象我成了恶妈妈,
得不停地在一旁提醒,督促,最后往往也会发展成怒吼,
其实我在单位原本也是温柔可亲的老师啊......

纲领性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想清楚,但具体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执行起来真是觉得难上加难啊!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15 12:28
原帖由 picmama 于 2012-6-15 11:02 发表
纲领性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想清楚,但具体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执行起来真是觉得难上加难啊!


关于学习成绩的问题,教育方法版里井中月版主有些文章很推荐读一读http://bbs.etjy.com/thread-255246-1-1.html

我倒是觉得如果纲领性的问题真想清楚了,具体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执行起来都不会有大碍了。无非是相互磨合,寻找一条彼此舒适的路径而已。孩子是拿来考验我们耐心与修炼的试金石呢。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6-15 19:18
原帖由 picmama 于 2012-6-15 11:02 发表
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己喜欢的围棋下输了,打球被秒杀,会哭,会生气,
这样很好啊,至少他知道自己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但是落脚到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
哪怕考个刚刚及格,他也满不在乎的样子,
其实又哪里是不会做出错的呢?
无非都是些看错题啊,计算马虎之类的,
错别字更是平时改了无数遍还依然故我的错。

心里每次默默对自己说:淡定淡定,小孩子多错几次,自然会改过来吧。
可一次一次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时,
我开始想,是否每次的淡定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让他觉得这些错无伤大雅呢?

每次的学习计划,也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的,
可是执行起来,就好象我成了恶妈妈,
得不停地在一旁提醒,督促,最后往往也会发展成怒吼,
其实我在单位原本也是温柔可亲的老师啊......

纲领性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想清楚,但具体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执行起来真是觉得难上加难啊!



父母的观念没有偏差的话,孩子的养育就会比较容易。
比如说,对一些事的执着,着眼点放在什么地方,对孩子的作用其实是不可小觑的。
您认为他“会哭、会生气”是好事,我倒不然。
会哭、会生气,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挫败感上。更高一层的则是,由此反思,把重点放在自己失败的原因上,决定是否放弃,坚持该如何着手,怎样去享受竞争的快乐而避免为成败介怀。。。
当然,即便不算很好,这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常有的表现——我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的事——我们要接纳他和他所有的情绪。有了第一步无条件的接纳,才会有下一步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逐渐可以站高一层看问题。
至于语数英的学习,他“满不在乎”的样子,是真正的满不在乎,还是因为你们已经太在乎,以至于他不愿意再去在乎了?
孩子为什么会对一些东西表现不出兴趣?是因为他努力了,而结果并不好,连他的努力也被抹杀,以至于不想再努力了吗?还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的发育就是如此,而父母并没有去充分的尊重孩子内在发育的节奏,忽视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性?
其实你已经知道了,他不是因为不懂出错的,只是因为“粗心”(千万小心,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一个“他就是粗心”的标签,详情可以参考最近亲子阅读版读书会的记录:儿教读书会第一期:解放父母,解放孩子)或“马虎”。
如果你多看一些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粗心”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步。比如,孩子阅读的时候,越小的孩子,容错度越高,表现在直接跳过很多生词去了解内容大意,以及大声朗读时的漏字、加字、错字等等。此时粗心的孩子,一年两年以后,很可能就细心起来了。
而此前你们对他的粗心是否无条件的接纳,有没有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帮他寻找适合他性情的解决方案,对他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你接纳他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他也就更容易接纳自己的失败和出错,敢于去犯错和在错误中学习前进。“敢犯错误”,等到孩子长大,就代表着他有胆量去冒风险,去迎接可能的失败。而我们都知道,不敢去做事,就不会有成败,既没有成,也没有败。没有败的确没问题,但同时也不会有成,这就是大问题了。不去做,怎么会有“成”呢?
另外,“淡定”,个人经验,也许不仅仅是表现出对成绩的不在意(恕我直言,这样的“淡定”,往往是装出来的,而不是您真正不在意),而且还尤其表现在虽然不在意成绩,但是在意成绩反映的问题,有兴趣帮助孩子(客观的)分析出错的原因,帮他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有些问题至少不完全是他的错(老师也会犯错的,您自己就是老师,一定有亲身的体验吧?)。。。
说到执行计划,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制订,但也要在制订之后,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制订出一个孩子无法完成的计划,还不如不订。不订计划,至少孩子没有不能实现计划的挫败感,也不会在长期挫败之后形成制订了计划却不去实现它的不负责任的习惯。而订了计划却不能执行、也不修订,其结果就是又一次的言传多于身教——潜移默化的告诉了孩子,计划完不成也不用改,只要承受别人的怒气就可以了。只不过,现在是承受家长的怒火,将来就是承受老板的怒火了。
纲领性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取得表面的一致。因为每个人对纲领中的每一个词,可能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定义。每个人理解的不同,就会导致细节上的重大差异。
有时间的话,建议您去读一读亲子阅读版大家一起读过的那本书《解放父母解放孩子》。里面有很多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例子,也许对您会有帮助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16 09:35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6-15 19:18 发表


纲领性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取得表面的一致。因为每个人对纲领中的每一个词,可能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定义。每个人理解的不同,就会导致细节上的重大差异。
.


一针见血。
作者: mydoudou2005    时间: 2012-6-21 13:50
自己在努力的执行这样的理念,但也常常迷惑动摇。毕竟很多东西自己不曾拥有过、体会过,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只能跟随自己的心和想象向前走。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6-23 22:29
原帖由 mydoudou2005 于 2012-6-21 13:50 发表
自己在努力的执行这样的理念,但也常常迷惑动摇。毕竟很多东西自己不曾拥有过、体会过,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只能跟随自己的心和想象向前走。


多思考,多学习,多交流,一起加油。
作者: doublewang    时间: 2013-12-25 15:06
孩子是拿来考验我们耐心与修炼的试金石呢。
作者: sweetbaobao    时间: 2014-1-24 17:45
很有意义,学习了。教育的真谛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作者: 我是中等生    时间: 2014-7-24 14:34
精品文章,学习了
作者: wojiabaobao_200    时间: 2014-9-21 13:34
很有意义,学习了。教育的真谛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作者: 笛子少年    时间: 2014-9-24 14:55
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它至纯至真至善至美。“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念头,他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开始走出失败的厄运。
说得真好。
作者: 海浪帆1    时间: 2015-10-2 18:29
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他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作者: Vivi520    时间: 2015-11-23 13:08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