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扎克伯格、乔布斯和盖茨? [打印本页]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19 19:45
标题: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扎克伯格、乔布斯和盖茨?
5月14日,扎克伯格过完28岁生日。4天后,Facebook创造了人类创业史上的新纪录,用8年时间成为市值1048亿美元、月活跃用户过9亿的上市公司。同样在20岁,盖茨创建了微软,并在他31岁时上市。乔布斯21岁成立苹果,在他25岁时上市。一个国家最伟大的财富,是年轻人头脑中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Facebook创始人马克的父亲是怎么培养这样的一个天才的?他说:“不要用你的目标要求孩子,不要诱导孩子走你想他们走的路。应该识别孩子的强项,发掘孩子的兴趣,然后支持他们往这些方向发展。” (英文原文:http://t.cn/zOmXmhI

您怎么看待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扎克伯格、乔布斯、盖茨?是教育体制?家庭教育?还是文化传统?欢迎各路有识之士贡献您的观点。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19 20:40
不要用你的目标要求孩子,不要诱导孩子走你想他们走的路。应该识别孩子的强项,发掘孩子的兴趣,然后支持他们往这些方向发展。


今天看到地铁里的广告,62岁的海南马拉松爱好者,回来搜了报道如下: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2/23/content_15769698.htm

广告挺有意思,大意是说:别人都说我坚持得好,其实我是有兴趣。
看看报道,他都退了休了才发现这么一个兴趣,还做得有声有色呢,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能长期的做下去,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呢?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0 01:39
也出不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0 01:40
我喜欢看NBA,有人讲中美两国培养篮球运动员的区别的话也很经典:“美国人是在喜欢打篮球的人里面找高个子,中国人是在高个子里面找能打篮球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0 11:26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0 01:39 发表
也出不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可到底为什么出不了呢?一起挖掘一下背后的原因,一定能给爸妈们点启示。如果是教育和养育的问题,只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问题,那这一代不行可以下一代,下一代不行可以下下一代。。。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0 11:32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19 20:40 发表

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能长期的做下去,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呢?

...


如果您孩子的兴趣,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您还能长期支持吗? 要知道扎克伯格、盖茨都是哈佛辍学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0 18:24
标题: 回复 #6 Martina-Mm 的帖子
为奥巴马夫人设计礼服的吴季刚从小爱玩芭比娃娃,他妈妈没有强迫他,而且把她送去了美国,给他机会走出他自己的路。
而他的妹妹则更符合台湾当地的教育方式,所以留在了妈妈的身边。。。

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养育方式。
就看父母的心可以有多宽广了。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0 18:26
我愿意尽我所能支持孩子,哪怕他的梦想比较离奇。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0 21:42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5-20 11:26 发表


可到底为什么出不了呢?一起挖掘一下背后的原因,一定能给爸妈们点启示。如果是教育和养育的问题,只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问题,那这一代不行可以下一代,下一代不行可以下下一代。。。


出不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还是比较容易解释的。要知道中国是到1905年才取消科举制的,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土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国在这漫长的1300年中,教育的目标是科举,就是要早认字,多背书,将来能作好文章,最后能在文章选拔中(科举)脱颖而出,从而使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进入到统治阶层。

1300年的科举,自然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每个家庭,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可以想象,在我中华大地,每个家庭,只要有口饭吃,哪个家庭会不让稍有天资与灵气的孩子,早早启蒙,背读“四书五经”呢?

聪明的孩子都去背书,练习写文章了准备科举了,自然成不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什么电啊,宇宙啊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呢?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0 21:56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20 18:24 发表
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养育方式。就看父母的心可以有多宽广了。


关键是中国父母的心都很难宽。先别砸我,容我后面慢慢道来。很多的思路还需要梳理,这个问题又比较宏大,最关键的是我从高中毕业后,除了每年的工作总结,就没写过什么文章了。感觉一堆堆的思想,全堵在脑子里,无法晒给别人,还是小时没读过经啊!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0 23:10
实际上,出不了乔布斯和出不了爱因斯坦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威权奴化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听话,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停老师和先生的,长大了听领导和皇上的。不管乔布斯也好,还是爱因斯坦也罢,他们本身都是在搞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打破别人权威的束缚。一个唯唯诺诺的民族怎么可能出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呢。
     其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那么一群精力和能力超群的人,他们是一国的精英人才。但是中国的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绞杀的差不多了,偶尔几个最后冒出来的,也过多把精力耗费在了很多无用的领域,最后的成就自然也小的多。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0 23:12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5-20 21:56 发表


关键是中国父母的心都很难宽。先别砸我,容我后面慢慢道来。很多的思路还需要梳理,这个问题又比较宏大,最关键的是我从高中毕业后,除了每年的工作总结,就没写过什么文章了。感觉一堆堆的思想,全堵在脑子 ...


我倒是觉得您小时候没读过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也很庆幸我小时候也没读过,真正读的时候大学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非常成熟。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1 11:34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0 23:10 发表
其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那么一群精力和能力超群的人,他们是一国的精英人才。但是中国的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绞杀的差不多了,偶尔几个最后冒出来的,也过多把精力耗费在了很多无用的领域,最后的成就自然也小的多。


我完全赞成shwyyan 的上述结论。

下面我还想试着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纯属自己的瞎想,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说到人才,就一定离不开谈教育,而谈到中国的教育,还是绕不开那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直到1905年才取消的科举制度。要不怎说“人总是历史的人"呢。

1300年的科举,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提供了进入统治阶层的阶梯。也自然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家庭,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更自然地,本民族也有的那么一群精力和能力超群的人,几乎全投入或被逼全投入只读圣贤书之中。如此,我们民族在近两百多年的工业革命关键时期,优秀而能力超群的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形而下”的东西。教育的最高目标依然是读圣贤书、“修身、齐家、平天下”。


1905年取消了科举制度,至今已107年,差不多是四代人吧,也就是我们的祖父母辈或曾祖父母辈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深入到每个家庭,渗透到每个人血液的科举教育理念,自然不会随着该制度的取消而自然消失,也不会就在一两代人中自行消失。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的家庭,一提早教就让孩子认字,一想使孩子有出息就让孩子背读经书。。。
作者: dragonfly_re    时间: 2012-5-21 12:01
中国人特别爱面子,爱合群,爱做群体中的一员,要不就太格色,就被人说成不入流。大家都会的东西,你最好也会,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最好你也参与。其实我们的骨子里根本就没有人性的自由。我们的思想被绑架,或者你思想的自由度很小。如果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特殊的人才,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宽容。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1 13:22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5-21 11:34 发表


我完全赞成shwyyan 的上述结论。

下面我还想试着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纯属自己的瞎想,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说到人才,就一定离不开谈教育,而谈到中国的教育,还是绕不开那整整绵延 ...



同样有科举,为什么唐宋文化经济科技可以极度繁荣,而明清不行?是科举完全错了吗?不是这样的。唐代科举科目之多,让人惊叹。

最重要的进士科,考诗赋、贴经、策问。

明法科,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法律人才)

明字科,《说文》、《字林》。(书法)

明算科,考数学。  

一、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历史)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道家)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儒家)

武举。(军事)

还有一个天文学的,记不住是哪一个科了。真可以说是行行出状元。

唐宋两朝,除了出路更多外,也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之后最自由的时代,是真敢想、真敢说。这些大诗人大文豪们,如果生在清朝,借他们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老是想找朱姓的先人为自己脸上贴金。就找到了朱熹,虽然脸皮还没好意思厚到把朱熹变成自己的祖宗,但是中国人却因此而倒了血霉。明朝好统一思想,考试只考四书五经,而且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唯一标准(标准答案也是有前科和历史的),以八股取仕。自明朝开始禁锢思想,或许才是中国落后的病根。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5-21 13:28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1 13:39
原帖由 dragonfly_re 于 2012-5-21 12:01 发表
中国人特别爱面子,爱合群,爱做群体中的一员,要不就太格色,就被人说成不入流。大家都会的东西,你最好也会,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最好你也参与。其实我们的骨子里根本就没有人性的自由。我们的思想被绑架,或者 ...


这个跟历史有关。满清和天朝把中国最有骨气、最有思想的人都杀光了,杀掉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和魂啊。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1 13:44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0 23:12 发表


我倒是觉得您小时候没读过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也很庆幸我小时候也没读过,真正读的时候大学了,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非常成熟。


熟读经书,对写文章肯定是极有好处的。否则历史上何以会留下那么多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中文是书面文字与口头文字相差很远的,尤其是白话文运动之前,可能是因象形文字?这点我无任何研究,不敢妄下论语。而且如果文章中能引经据典,看上去多拉风、多有学问啊!

问题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已在酝酿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民族就是被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战果轰开了国门,不得已才废除了科举制的。如果现今的父母们依然抱残守缺地信守着科举制留下的教育理念,认为早教就是早认字,有出息就是会背四书五经,肯定是培养不出符合如今工业化社会有竞争力的人才的。一个国家最伟大的财富,是年轻人头脑中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不是饱读诗书,只知道如何去统治人民的能臣。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1 14:25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1 13:22 发表

同样有科举,为什么唐宋文化经济科技可以极度繁荣,而明清不行?是科举完全错了吗?不是这样的。唐代科举科目之多,让人惊叹。

最重要的进士科,考诗赋、贴经、策问。

明法科,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


科举制度,刚开始绝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就如您所示。它其实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优化吏治的强有力措施。但我还是要引用有人所说的:“ 王朝极权制度有三大稳定剂:科举、反贪、篡改历史。科举制度,让平民中有能力、不安分的人也有机会参与对大众的抢劫,因而使他们不把矛头指向朝廷;反贪,可以平息民愤,从而让民众忽视真正抢劫他们的制度;篡改历史,可以让民众觉得,自己的命运比前朝强多了,即使被抢也心甘情愿,甚至充满了幸福感。 ” 就是这个强有力的措施,让我们的封建制度悠久而绵长。所以封建王朝是不需要想象力与创造力的。

关键还要看世界同一时期发生了什么。世界因为工业化革命在十八世纪的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开始萌芽和发展,开始追求个性的发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然会被新兴的资产阶级所拥戴、所看重。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科举制取消还是被迫的,是被人家的洋枪洋炮逼走的。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国民对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对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还无切身的感受。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1 17:37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5-21 14:25 发表


科举制度,刚开始绝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就如您所示。它其实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优化吏治的强有力措施。但我还是要引用有人所说的:“ 王朝极权制度有三大稳定剂:科举、反贪、篡改历史。科举制度,让 ...


      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和环境的自由。唐宋在农耕经济条件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做的是最好了。当然在怎么好,也没办法和工商经济比,那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竞争。人家在进步,而我们明(不想算清朝)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大幅度的退步。落后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搞教育,肯定要在现代西方教育的起点上出发。毕竟他们这么多年的摸索,形成了很多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适当结合中国传统教育中一些优秀的成分,以西方教育理论为主,中国传统教育为辅,中西合璧,或许是正途。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1 22:35
我是希望能通过对历史的回顾,逐步理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会在千夫所指下依然如故?为什么我们会对考分如此崇拜?为什么我们会对知识的灌输那么热衷?作为个体有无可能有所超越?

西方的教育理念肯定更符合工商时代的人才培养,可在中国为什么会如此地知易行难? 大环境、大背景已放在那,多论无用,但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时好像隐约看到了答案,有时又好像一切的理念瞬间瓦解,心中无意识底下的恶魔会脱缰而出。。。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1 23:12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5-21 22:35 发表
我是希望能通过对历史的回顾,逐步理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会在千夫所指下依然如故?为什么我们会对考分如此崇拜?为什么我们会对知识的灌输那么热衷?作为个体有无可能有所超越?
...


一是,文化是长时期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惯性很大。
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如果换了我做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我也一样会选择愚民和欺骗。

每一个认识到的人,多做一点事情,会好起来的。我坚信。春天不会太遥远了。
作者: dowillhappy    时间: 2012-5-22 10:35
教育、文化、创新、国情!!!!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2 11:02
转一个我很佩服的博克写手,杨恒均先生的文章,他自称为民主小贩,呵呵。想从多方面寻找作为不得不生活在现阶段中国的父母个体,可能拥有的给孩子的发展空间。


西方教育让我儿子失去了中国式的“理想”(2009-04-30 15:12:49) 转载

标签: 教育小儿子大儿子雷锋中国分类: 伴你走过人间路(第二部)

看了我写儿子在西方上学的文章,很多朋友写信给我,希望我就教育问题写一些文章,发表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推动一些改革。我又何尝不想呢?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教育是头等的大事。如果想一个国家发生变化,最平和又快捷的办法就是对成人加强启蒙教育或者宣传洗脑,可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彻底发生变化,则非得从孩子的教育开始不可。

对成年人的思想控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控制了现在,就可以改变过去;改变了过去,也就掌握了未来。说的是篡改历史和控制舆论的重要性。可如果在和平年代,则我认为下面的话更加具有普适意义:谁控制了孩子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

当然,我这里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容,是我们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多少人读书,多少人失学的问题。

我对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和我出国之后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那时我很想知道中西文化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只要在大陆读过小学和中学的年轻人出国后就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社会,而在西方受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移民第二代却再也无法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你能告诉我有一个海外出生的华人华侨能够从精神上回流到中国大陆的例子吗?

十几年前出国后,我除了老老实实潜伏下来,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外,有段时间我一度把注意力转向教育,因为我隐约地意识到,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甚至是经济,都不能最终决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最终将由我们施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来决定。

于是,我先后在美国和澳洲大学(美国的是华盛顿的一所大学,澳洲的是悉尼大学教育学院)里申请了教育学硕士等课程,但都因为看不到显著效果而半途而废。可我却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形式和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一度悲观地认为,与其任凭学校把那些垃圾和有害的东西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不如让他们当文盲。当文盲的话,他们总还有靠自己的天性和经历觉醒的一天,可一旦被灌输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和害人的价值观,他们就沦落为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知识人”了。

没有拿到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可我自认对教育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从中国农村小学读起,又到多个国家读书,在四十多的高龄才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经验也有教训吧。可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最终认定是教育的内容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而我始终无法掌握外国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内容——因为我不可能再靠我一直自鸣得意的“实践”的方式到西方国家的小学、中学去“潜伏”,去取经。

可是,那句话怎么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想到,我对中西教育最大的灵感和收获却来自我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国内读幼儿园,到美国和澳洲读小学,小儿子出生在国外。我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很重视,那是父亲对儿子的本能关心。可后来,就在我对教育很迷茫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两个分别在美国和澳洲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和小学的儿子,却给我另外一种启示。虽然我竭力在用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式方法教育他们,然而,短短两年后,我就发现在教育上(包括世界观上)他们和我渐行渐远。那时我最想知道的是,澳洲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在短短几年里,把我的儿子从我身边“夺走”?我并不是没有说服力的人,可面对他们学校整天放羊似的教育,我竟然显得无能为力!

(插一句,说到美国和澳洲“放羊似的教育”,我要控诉:几乎就在儿子要考大学的前一年,他们竟然还是我行我素,根本没有延长教学时间,早上九点才上课,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间竟然还有那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读小学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读到四年级,竟然没有给我带回一本让老子看看他在学什么的“课本”,到他教室去,竟然发现,他大部分时间是爬在地上一边玩耍一边听老师讲课的,我郁闷啊!想当初老子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早起晚归,忙得连偷看邻家女孩的时间都没有……)

从自己和儿子身上,我深深的感觉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教育的内容,而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是在小学和中学就被决定了的。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在研究教育上的“潜伏”毫无疑义,反而是无意中以儿子做实验,让我感受良多,也最终让我明白,人是怎样被教育出来的?我为什么是我?我的儿子又和我有什么不同……以及,你为什么是你那些年轻人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大家注意到,我并没有说哪种教育好哪种教育坏的意思,这不是此篇短文里要探讨的。实际上,中国现代的教育体系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特别是理工科的设置和内容几乎全盘西化,就连社会科学,各科目的设置也是从欧美以及前苏联引进的。唯一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课文内容的设置,让我们有了中国特色。

和很多朋友期待的我来攻击一番中国教育相反,今天我要“攻击”的正好是儿子所受的西方的教育。我的大儿子十六岁了,快要高考了。我对大儿子影响比较大,从幼儿园就灌输他要“有所作为”,他的成绩也一直很好。可是正如我所说的,他已经从我对他的中国式的灌输渐渐走开。

我曾经按照我的父亲对待我的方式多次和儿子讨论理想,也就是今后想干啥事、想从事什么职业,一开始,他还能听我忽悠,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当科学家,要当公务员,要当作家,要当……。可最近一次他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他对我说,可以开一个卖东西的小店铺啊……

乖乖隆的冬!你不在中国,我就不怪你不想当雷锋、王杰、黄继光,但你至少也应该有当一名厅长、局长或者师长、团长的志向吧,再不济,你也应该搞个科学家、不拿工资的市长、总经理、作家什么的玩玩吧?没想到他的理想就是去开一个小商店,看到我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血脉膨胀浑身上下气不打一处来的样子,儿子心态平和地说,能养活自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就很快乐了。

鉴于万恶的西方教育把我的大儿子搞得一点“理想”都没有了,我就立即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刚上四年级的小儿子身上。我要多和他交流,多引导引导他。特别是利用他回国的机会,我得让他从小心中有一些榜样。要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下,像小儿子这么大的孩子,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但有那么好的主席(主席的睡衣)、那么好的将军(朱德的扁担)、还有让孩子都能流出眼泪的“人民的好总理”恩来同志,而且,九岁的中国孩子谁不知道雷锋叔叔的故事?

可是,我郁闷地发现,我的那一套在小儿子身上完全不起作用,才多少年没有把他抱在怀里啊?竟然这么快就被澳洲的学校“洗脑”了?!

很显然,我已经无法在儿子心中树立一些我认为是楷模的榜样,无论是什么“家”还是那些有权有钱的人,小儿子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说到“当官的”,在他眼中,竟然和工人、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当官的”还没有一个拥有几匹马的农民酷。在儿子眼里,当官是不实际的,又不开工厂,又不卖东西,靠什么赚钱呢?靠税收养活的人,总要看纳税人的脸色,腰杆总是站不直的啊。(所以大家也应该注意到,西方最优秀的人才,总是集中在创造财富、钻研科技、从事教育等领域,至于公仆的行列里,大多是碌碌无为的家伙)

在儿子们的学校,好像没有任何政治思想教育课,也没理想培养之类的课程,我曾经和八十岁的老父亲讨论这个问题,他和我一样感觉问题很严重,我们当时一起哀叹,这种(西方)国家,到时培养出来的人怎么会有干劲和理想?我们一致同意,关于理想、道德和中国式的思想教育这一课,就由我这个老爸来完成。

不幸的是,我失败了,更不幸的是,儿子并没有失败——不幸在哪里?不幸在我从中国带出来的那一套是失败的!更不幸在哪里?在于我那失败的一套正在教育全中国的孩子!

人家的孩子培养出来却能够让这个社会挺和谐的,甚至那些整天放羊似的教育却仍然培养出在科学技术和各方面都引导世界潮流的人才,而我们,一个最注重理想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国家,却培养出——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好不好?——培养出我这种到了四十岁还在迷茫和彷徨的人……

我再强调一句,区别不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不在于有多少人不识字,是文盲,更不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从小学就开始加班加点学“知识” ……问题的关键,也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杨恒均2009/4/3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00fbb0100dush.html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2 11:15
中国教育,恶梦什么时候结束?(2008-10-04 10:25:19) 转载

标签: 教育分类: 体制改革

25年后,我们再相会!


无论你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学识、经济收入或者社会地位,这群人都算是精英。
(新浪无法上传图片,郁闷!)
这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聚会合影(前排右数第一位就是老班长杨恒均,说明一下,25年前,我是全班最高的靓仔之一,25年后,我已经沦落为中高偏低,也不靓仔了,呵呵)。随州市第一中学83届七班。当时我们班高考成绩沛然,轰动一时,绝大多数同学成功考进各大城市的大学和中专。学成毕业后,又各奔东西。

过去25年,就象中国的GDP一直上扬无法停下来一样,我们这班同学也都在天南地北干得热火朝天,一个劲地各奔前程。这几年,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也许留下了长长的无暇后顾的过去,陡然间有些失落,有些怀旧了。于是,在几位热心的同学的筹划下,利用这个国庆节假期,当初劳燕分飞的老朋友们好像候鸟一样,纷纷归巢。全班六十多位同学,除了有事无法离开工作岗位以及无法回国的,还有少数几个“下落不明”无法通知到的,绝大多数都赶回家乡随州参加了这次聚会。

25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很长了,当年的高中生都进入到人生最鼎盛的时期(全班同学的年纪都介入4144岁之间,大家从三位宇航员都是42岁可以看出来,这个年龄段无论从身体和脑力上,都是人生的鼎盛时期)。风尘仆仆远道赶回聚首的同学相见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想起对方的名字,音容笑貌依然,只是名字总也想不起来。如果不是被提醒或者提前做了功课的,很多老同学还真叫不出对方的名字,不过,一旦旁边有同学喊出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时,往往是一声惊呼伴随一句恍然大悟:原来是你!还记得当时我们两个……

不同的世界,同一个恶梦!

老同学相见,音容笑貌依然,然而25年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滚打磨爬,足可以让我们“貌合神离”了。经过多年的努力,老同学们都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除了对过去共同的记忆和对未来一些相同的憧憬之外,其他的相同之处确实不那么多了。不过,有一点却让我非常讶异,那就是我们还有一点共同之处:我们都做过同一个梦——一个关于高考的恶梦!

关于高考带给我的恶梦,我曾经写过,不过是轻描淡写而已,因为我一直担心那是我自己心理有问题,再说,考上一个大学,竟然做了20年的恶梦,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大写特写的光荣事。

去年我参加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87届大学同学聚会时,无意中提到高考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经常做和高考有关的恶梦,结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到我的话,一下有好几个同学附和我说,他们也常常从类似的梦中惊醒。

在这次迟来的高中同学聚会上,我本不会提起。可是没想到一位当时成绩最好的同学在发言中突然提出了自己一直做高考恶梦的事,并对都已经有了“备战”高考的子女的老同学们告诫道:千万不要让你们的孩子为了一个高考,再做二十多年的恶梦,像我们一样。

话一旦被这位同学说开,真可谓群情激动,于是纷纷说起了自己的高考恶梦。高考的紧张虽然得到了好成绩作为回报,但谁也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二十几年里,那种未成年时的过度紧张造成了经常性的恶梦:有的同学梦中发现到了考场却忘记带准考证;有的则发现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根本不是自己考上的那个大学;有的一路狂奔,只因起床晚了,错过了高考时间;有的正坐在考场打开试卷,却发现一题都不会做,在梦中奔溃了;有的在梦中看到老师铁青的脸,意识到自己考砸了;有的在高考后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跳农门无望,继续在农田里“锄禾日当午”……

最后老同学们自然不忘记加一句:你的恶梦什么时候结束的?

对于其他人,这些梦境看上去也许并不那么可怕,但对于我们经历过残酷有如战场的高考的人来说,则绝对是恶梦,常常让我们在梦中惊醒,有时惊出一身冷汗。

这种恶梦对我们这整整一代所谓精英的心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也许只有未来的心理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高考那种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拼搏”的所谓“学习”对我们这些尚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摧残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人对高考制度提出过质疑,也有人从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提出过问题,但很少有人从孩子的心理健康探讨过这一问题。也许心理学还不够完善,还无法深入研究下去,他们只认为自杀才是心理出来问题,却不知道另外一些心理问题可能更长久的影响一个人,以及他生活的这个社会。

放下心理学理论不提,对于高考的个中滋味,我们是过来人,感觉是从一个战场幸存下来,不堪回首。加上我们对现有的应试制度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漠然地看着一届又一届的高中生遭遇同样的折磨。只到我们自己的孩子长大时,才蓦然回首,后悔却已来不及,看来,我们的孩子也要遭受同样的折磨和罪孽。

就在我们这个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控诉”高考制度,并殷切希望老同学们在对待自己子女上不要重蹈覆辙的时候,我们班另外一位成绩最好的同学——老班长杨恒均,早在十年前就悄悄把儿子送到了国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他远离我们那个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高考制度,避免缠绕我二十年的恶梦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谁说中国不输出价值?让我们把同一个恶梦带向世界各地吧!

可是,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恶梦”在考试制度上率先实现了,也成为中国这些年继输出中餐馆和唐人街文化之后最牛的一项价值输出

这些年由于华人大量涌入一些国家例如澳洲,结果当地本来按部就班的考试,也因为各种补习班而变得空前的激烈。现在如果到澳大利亚的一些精英中学去看一下,你会吃惊地发现,最好的精英中学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华裔,这和华人华侨在澳洲总人口中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当初设立这种考试制度的澳洲人的担忧。

华人华侨的孩子能够进精英中学,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的智商就比白人高,也不能说明我们中国人更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因为华人华侨的孩子刻苦,父母肯下本钱,加上牺牲孩子们玩乐和休息的时间(例如放学后的时间和星期六和星期天)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初中就开始学高中的课,高中就开始学大学的课。在补习班里一遍又一遍地做习题,被范文等等。

在澳洲的教育制度特下,特别是小学升中学,严格来说和中国的高考制度一样,但在亚裔人口大量涌入前,从来没有什么补习和加班加点“备战”考试的事情发生。实际上,如果现在去到各个补习点看一下,里面坐的几乎是清一色都是亚裔学生。

澳洲人最近在检讨这种考试制度,因为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可能会出现精英中学里占人口绝对大多数的澳洲白人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那些靠补习和所谓“刻苦”进入精英中学和各大重点大学的亚裔会越来越多。

澳洲人担心什么?亚裔拼命学习,牺牲玩乐的时间考上好的学校,难道不是贡献澳洲?难道不符合澳洲等西方国家的“公平竞争”?当然不是。澳洲人担心的是中国人带过去的那种“学习风气”,或者说被中国移民家长们带过去的那种应试方式方法——那种牺牲孩子的玩乐和休息时间的做法,不但破坏了澳洲的教育制度,而且通过这样“竞争”一路考上去的孩子,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出来后,他们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创造能力,往往名不副实。而那些实际上有创造力和天赋的孩子,却在这种中国特色的竞争中连大学也考不上。

澳洲一些有识之士是不是杞人忧天了?也许我们应该去查一下记录,为什么各种国际大考的数学和科学尖子都在中国,可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都是人家设计的?为什么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考试都遥遥领先,可环顾周围,世界上几乎所有现代文明的科技产品几乎没有一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就在写此文的时候,又发现一个不那么有趣的现象:大家都知道西方国家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很多假期,往往弄得父母很被动,因为他们要上班,孩子却放假在家。而就在这个国庆节假期里,我发现中国却正好相反,大人——这些公务员、商人和工人等等都在享受国庆长假,可我们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班孩子却已经悄悄返回学校,开始“备战”考试!——这是个什么国家?大人们享受假期的时候,竟然让没有成年的孩子们去“学习”去“拼搏”去“备战”?!

不过,各位也有值得感到欣慰的地方,谁说我们中国人不输出价值?这不,我们总有一天要让我们那种折磨孩子的考试方式传遍全世界,让世界胆战心惊,真正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个关于考试的恶梦!

杨恒均 2008-10-2 随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00fbb0100bn9q.html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5-22 13:16
也说一点女儿在幼儿园吧。她刚来美国时就活泼好动,性格外向,愿与其他人接触。又能听懂一些外语,虽然是2岁三个月,校长却说让她上三岁班了。说实话2岁班的孩子确实看起来比她小很多,不是个头,而是眼神举止,不知是否跟孩子多读书有关。

在3岁班不免要守些规矩,孩子经历了一段痛苦期,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喜欢去幼儿园的。3岁孩子教字母,1到10数量对应,颜色,形状,然后有一些组合。比如颜色加形状的涂色,数字加颜色的涂色等等。幼儿园老师说中国人聪明,果然安安半年时间这些都学会了,而且是自己很有兴趣的,看来老师还是有些方法,反正我在家教形状,颜色她是不学的。因此有段时间这些全都用英文表达。那学完了干嘛?玩。老师认为她小,不肯教拼读,不过发现她似乎有时偷偷在学。也有家庭作业的,老师现在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女儿还是把字母写不好,我到觉得没什么,不过老师却一本正经的让她练,不过量不大,也就两页纸,每页也就十几遍,就这儿闺女练不练也还是凭兴趣,我们的作业是时而交,时而不交 。老师还告诉我别勉强。闺女现在自己都说,妈妈,别勉强我。那女儿要玩到何时呢?还得这样纯玩一年多。

到九月份她还得上3岁班,4岁班的老师和校长都认为这样最好。因为他们认为知识不重要,也相信中国人能学会,但纪律却很难遵守,作业却很难完成,想想也是,那就接着玩吧。

不过这样傻玩好处还是不少,天天做手工,回家也时不时要玩颜料之类的。我不知道幼儿园是否有音乐启蒙,反正孩子每天回家自然都是主动要求听音乐的。孩子的天性得到保护,想象力就得到保护。我觉得孩子现在的想象力来自于她的观察和联系,她会把新看到的事物总和自己的所知做对比,于是就有了很多比喻。有次她说我的肚子这么鼓,像bumble bee一样,想想倒是挺贴切。有次看见多米诺骨牌,她说那是书架板,因为爸爸装书架时她在旁边仔细看过。还有个好处是体能又有发展。孩子体能因为我给她从小的锻炼本来就很好的。一次我去幼儿园,发现她和几个4岁多的男孩子从室内滑滑梯顶跳下来,是跳不是滑哦。后来就见她下楼梯时要从最后两阶跳下去了,还往台阶上跳,这样对她膝盖并不好,但我也很难禁止住她。我胆子算大的,看着都觉得有些吓人,老师竟然也不管,说她喜欢自由活动时间就随她玩。再加上家周围有不少公共的儿童娱乐设施,更是让她有充分的锻炼机会。昨天我还陪她玩了攀援架和蜘蛛网,都需要爬很高,我根本够不着也保护不了她的,她的胆量明显比几个刚来中国,5岁多的男孩要大。现在她除了monkey bar不能单臂往前走,其他没啥不行的。我在想我小时体育那么差,是不是就和玩的不够有关。我就看见不少3,4岁的美国孩子,男孩女孩都有,在monkey bar 上可是来去自如。

玩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美国人沟通能力那可比中国人强多了。随便找个人都很喜欢说,也善于说。这其中也学习了如何合作,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教新朋友等。孩子的朋友那可是从2岁到70岁,一点不夸张,她还时常和4,5岁的哥哥姐姐一起玩。人家也不是受父母之命照顾我家小的,还真是能玩在一起。走在路上,她是无论见了谁也要打招呼的。

写了这么多实在显得太爱显摆了。孩子没上过中国幼儿园,所以我并不知道中国幼儿园的情况,只能把孩子在这边的情况一一描述起来共大家做个参考。今天我们和父母视频,他们就问孩子会背几首唐诗啊,会加减法了吗?识字了吗?我们啥也不会。我就能对比出这样一个开心受欢迎的孩子放到中国应该就会被冠上笨的称号了吧。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2 15:13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5-22 13:16 发表
玩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美国人沟通能力那可比中国人强多了。随便找个人都很喜欢说,也善于说。这其中也学习了如何合作,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教新朋友等。孩子的朋友那可是从2岁到70岁,一点不夸张,她还时常和4,5岁的哥哥姐姐一起玩。人家也不是受父母之命照顾我家小的,还真是能玩在一起。走在路上,她是无论见了谁也要打招呼的。


与人沟通能力,在工商社会非常重要。其实这几年随着我们社会的逐步转型,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能力也日趋重要了,我们经常看到,差不多业务能力,或就算业务能力差些,但是沟通能力强者更能获得更好发展机会。只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跟实际脱轨厉害,还未将其作为重要指标来培养。学生干部可算一点,但其中又夹杂了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2 15:55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1 23:12 发表


一是,文化是长时期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惯性很大。
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如果换了我做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我也一样会选择愚民和欺骗。

每一个认识到的人,多做一点事情,会好起来的。我坚信。春天不会太遥远了。


您总结的这两点,与下面杨先生的两篇博文正好呼应。

杨先生的前一篇文章里指出:“正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课文内容的设置,让我们有了中国特色.....一个最注重理想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国家,却培养出——四十岁还在迷茫和彷徨的人……”

第二篇博文更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所拥有的力量。我们华人照样把考试的恶梦带到了澳洲,逼得人家检讨和担心如此下去那些实际上有创造力和天赋的孩子,会在这种中国特色的竞争中连大学也考不上。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2 19:36
实际上我觉得杨恒钧的那篇文章说得稍微有点过了。

澳洲学校的门槛会因此抬高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中国学生的确成了整个西方社会讨论的话题,很多文章说的是中国学生刻苦努力但是缺乏后劲,并指出其原因所在。
所以过去我们很多人可以简单的凭甚至是伪造的成绩申请到国外的大学offer,现在已经不太可能啦。
也许凭成绩过去的人是有的,但恐怕竞争会局限于中国人这个特定人种的小圈子里。

想想看,哈佛这样的大学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从我听到的面试人(哈佛和MIT的负责中国区的面试校友)的消息来说,就是聪明、有激情、有创造力、有未来发展的潜力、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那么你怎么证明自己是那样的人呢?
是不是学习好、体育好、艺术好、做够了义工时数,就证明了呢?
我相信帮忙面试的那些校友,他们的人生阅历不是假的。

我感觉吧,中国输出考试噩梦的消息,对白人孩子来说并不是很紧迫的坏事,但对同样想出国留学的中国孩子,可能会造成一些紧张空气,那简直是一定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2 20:13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22 19:36 发表
实际上我觉得杨恒钧的那篇文章说得稍微有点过了。

澳洲学校的门槛会因此抬高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中国学生的确成了整个西方社会讨论的话题,很多文章说的是中国学生刻苦努力但是缺乏后劲,并指出其原因所 ...


澳洲会有什么政策我不清楚,但美国是确有针对不同种裔的录用标准的。

关键还不在这里,这些行为更多是透露出每个民族对教育的理解和传承。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2 22:57
标题: 回复 #29 Martina-Mm 的帖子
问题是,一个坏的东西,当它弊端初显的时候,大众往往是不知道的。只有这个东西走过了头了,绝大多数的人才会醒悟过来。。。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3 11:40
经过几天的讨论,对中国为何出不了克伯格、乔布斯、盖茨得出以下两点看法:

一、中国的体制,不鼓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所以年轻人头脑中自然少有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每个家庭个体受传统封建教育理念的束缚,重知识的灌输、重分数,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第一点,我在此不多作论述,网上此类问题的讨论唾手可得,家长朋友如有兴趣可自己多留心。其实第一点和第二点相关度很高,也许某一点的突破,都能带动和促进另一点的前行。

对于第二点,似乎家长可为的空间很大。但是,文化与传统的惯性力量,真不可低估。远的不说,就看看《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她自己已是第二代移民,耶鲁的教授,可她教育孩子的一套依旧完全是封建家长制的那些东西。如果我们不时刻反省,不时刻保持十二分的警惕,浸润在我们血液中的沉疴,就会随时泛滥成灾。

也许,未来因我们的思考,未来就已不同?也许,我不知道。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5-24 10:54
我们可以从大的层面谈中国父母应该重想象力的培养。不过毕竟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觉得心里还是要想着对孩子的无为而治,即使孩子上了哈佛其实也不算什么,健全的心智,品德,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其实也就足够了。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24 11:19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5-24 10:54 发表
我们可以从大的层面谈中国父母应该重想象力的培养。不过毕竟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觉得心里还是要想着对孩子的无为而治,即使孩子上了哈佛其实也不算什么,健全的心智,品德,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 ...


说到哈佛,倒有一个真事。有个华裔的孩子,他家长给他制定的目标上哈佛。这孩子到挺争气,真去了哈佛。不过毕业后,这大哥就在家里混了。他家人问他,你得出去工作啊,在家算怎么一回事。他回答,我不是给你们上哈佛了。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4 16:10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4 11:19 发表


说到哈佛,倒有一个真事。有个华裔的孩子,他家长给他制定的目标上哈佛。这孩子到挺争气,真去了哈佛。不过毕业后,这大哥就在家里混了。他家人问他,你得出去工作啊,在家算怎么一回事。他回答,我不是给你 ...


很多家长把孩子考上名校当作了培养孩子的目标,其实骨子里还是科举的思路。中了状元,皇帝就会派官做了,从此家光祖耀,可以出人投地了。孰不知现今的社会,要的更是一辈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大学,只是人生的起步。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4 16:31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5-24 10:54 发表
我们可以从大的层面谈中国父母应该重想象力的培养。不过毕竟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觉得心里还是要想着对孩子的无为而治,即使孩子上了哈佛其实也不算什么,健全的心智,品德,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其实也就足够了。


如家庭能多尊重孩子,给孩子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就一定会拥有更多具有健全的心智、品德,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下一代,而他(她)们自然也会有更多的独立思想。

其实,儿教上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孩子,多给他(她)们一些成长的自由,没准还真能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呢,谁又能预料?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5-24 17:10
我也觉得至少在儿教看见不少发展优秀的孩子。初中版里优秀的家长孩子还是挺多的,而且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不过扎克伯格在高中就已经自己做了网站,并且卖给了微软,好像是这样。你可以看一下social network,专门讲的他的发家记。可能有些艺术化处理。他是天才,不过性格上也有些怪异, facebook的创意还有些抄袭的嫌疑,创业之初一直官司不断。天才加上好运气,真正的可遇不可求。不过我们如此警醒谨慎,至少要做到,不要误了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长处就行。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4 21:48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5-24 17:10 发表
不过天才加上好运气,真正的可遇不可求。不过我们如此警醒谨慎,至少要做到,不要误了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长处就行。


具体是哪个个体获得成功,确实是天才加好运气,可遇不可求。但盖茨、乔布斯、小扎都出在美国就有其必然性了。那完全是因美国拥有现今世界上最鼓励个性发展的文化,最自由的社会制度。

当然,盖茨、乔布斯、小扎毕竟离我们太远,家长朋友们肯定更关心的是自己孩子眼前的升学,将来的求职。我也只是希望通过此剖析我们可能存在的集体无意识,可能不知不觉影响我们教育理念的文化传承,以警醒家长朋友们(也包括我自己),认清身上有很多的局限性,历史的、文化的、个人特有的,而孩子(六岁前,真正自由成长的)是最贴近真理,最贴近未来的。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急功近利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孩子的长远利益。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4 23:02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24 11:19 发表


说到哈佛,倒有一个真事。有个华裔的孩子,他家长给他制定的目标上哈佛。这孩子到挺争气,真去了哈佛。不过毕业后,这大哥就在家里混了。他家人问他,你得出去工作啊,在家算怎么一回事。他回答,我不是给你 ...




这样的也还好了,只上了个哈佛而已。
有一次在论坛上看到的,好像有个30来岁的台湾女子,家里有钱,所以不停的在欧洲各国游学,拿了好几个硕士学位了,但就是不工作。
因为第一份工作都是从基层干起的,她不愿意啊。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4 23:05
我倒不抱孩子成名成家的期望。

对孩子的未来,作为他的妈妈,我只希望他:
认清自己,有为人处事的原则,能给自己一份终身爱好的工作(打工或创业,随意),为自己找个恰恰好的终身伴侣,有一两项终身的生活享受,有三五知己。
如此,足矣。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5 06:14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24 23:05 发表
我倒不抱孩子成名成家的期望。

作为他的妈妈,我只希望他:
认清自己,有为人处事的原则,能给自己一份终身爱好的工作(打工或创业,随意),为自己找个恰恰好的终身伴侣,有一两项终身的生活享受,有三五知己。
如此,足矣。


哈哈,你这要求已够高的了,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这就是完美人生啊。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5 06:55
标题: 回复 #40 Martina-Mm 的帖子
有了人生的总体目标(对孩子的),那么很多事的得失利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啦。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孩子认识自我和他人,但在眼下,我们却会逼着他们学他们不愿意或能力尚有未及的知识或技能,那叫不叫南辕北辙呢?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终身爱好的事,无论工作还是兴趣,但在眼下,我们却要让他们在当下就做到课内课外样样精通,我们不知道有一种方法叫拔苗助长吗?
。。。。。。

我昨天和一个朋友见面还在谈呢,他的孩子可是从小应试的。只不过,他为孩子精心选择了相对合理而窄的面,使孩子不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样才可以腾出空来搞我们想要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体制内的父母要在刀尖上起舞,真的很难,真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5 09:07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25 06:55 发表
体制内的父母要在刀尖上起舞,真的很难,真的。


三十年前的父母可能要的是能对孩子稍加引导的能力,现今的父母可能更需的是懂得舍弃、懂得接纳的智慧。
作者: miluyun0410    时间: 2012-5-25 10:27
因为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在他们幼儿期就规划好了所走的路线,不容得小孩更改,缺少了自主性和创新,这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成果,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否则未来的中国不会出现扎克伯格、乔布斯、盖茨的。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5-25 15:07
精彩的讨论!
我也常常迷失于如何许给孩子一个她自己的未来,但是又会因为自己的放手产生焦虑,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自由呢?
在学校的体制教育下,孩子越来越迷失了自己,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找回自我呢?
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25 19:58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25 15:07 发表
精彩的讨论!
我也常常迷失于如何许给孩子一个她自己的未来,但是又会因为自己的放手产生焦虑,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自由呢?
在学校的体制教育下,孩子越来越迷失了自己,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找回自我呢?
希望大 ...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她)们总会越来越独立,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除了能给他(她)们满满的爱,帮他(她)慢慢的认识自我(强项弱项,擅长的学习方法等),其它能做的越来越有限了。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29 18:06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25 15:07 发表
精彩的讨论!
我也常常迷失于如何许给孩子一个她自己的未来,但是又会因为自己的放手产生焦虑,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自由呢?
在学校的体制教育下,孩子越来越迷失了自己,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找回自我呢?
希望大 ...


正好昨天回复一个爸爸的站短,提到
今天在听曾仕强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其中说到对孩子要做到四件事就够,感觉在大的理念上,说得不错:
一 替他做事
二 教他做事
三 陪他做事
四 让他做事
这是孩子成长的四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四件事。替他做,在他嗷嗷待哺的时候;教他做,是指品格的培养;陪他,是投入的和他在一起,支持他;让他做,是放手,给他自由。
这里面,教可能是比较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的。
教,是指教知识还是其他?怎么教?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的教,是配合学校已经拔得过高的要求,甚至再上层楼。问题是,学校的要求已经是针对天才的了,我们还要指望我们的孩子是天天才,这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怕?


虽然我的确没有和学校教育抗争的经验——我唯一的抗争就是用脚投票,一走了之——但我还是觉得,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父母的无为就是对自己孩子的犯罪。
比如孩子迷失自己的问题,我还是宁可相信,仅仅只有学校的压力,孩子其实不会真的迷失自己。
像我,我从小就不相信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也从来就不做乖乖牌。
而我的朋友(非常少)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但他们的表现又和我不同。
有些孩子比我还坏,有些孩子则看上去还不错。
最怕的其实是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以改造孩子为目的。
在学校和家里都只能踢到铁板的情况下,我想,孩子离迷失自己就不远了。
只要他们还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我相信人都还是会思辨的。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5-30 08:50
“仅仅只有学校的压力,孩子其实不会真的迷失自己。”—— 看来孩子的问题,一定有我的责任。

还是举例说明吧。
我一向反对海量作业、题海战术,所以女儿的作业如果有大量重复抄写时,我只要她写一遍,剩下的交给我临摹她的。
但是最近孩子不让我帮她写了,她说自己做完这么多作业很有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有点难过。我不希望她的成就感来自于完成老师规定的海量作业。

有时候我喜欢她写作业能偷工减料,比如老师要求把一整本书里的多音字找出来。我就说,每课找一个就行了。
她说不行,这样老师会瞪她的。我说瞪一眼又不会少一两肉。
她说被老师那样瞪的感觉很难受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找多音字去了。

我感觉到老师给她的巨大心理压力,可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对抗这种压力呢?
虽然说孩子在家还是很开心的,会唱啊跳啊,哪怕作业写到很晚也还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长此下去,孩子的自由和欢乐恐怕就要渐渐消失了吧?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5-30 08:56
再补充一个。
孩子写的作文,真话多的,老师给的分都低。
有一次老师要求写“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还说怎么写都可以,于是女儿写了真实的场景。我觉得挺生动逼真的。当然,少不了同学们拿老师打趣的场景,还有一些同学说脏话。
结果老师的评语是:重写!

最近迷上看幻想类的书,作文里就有这类孩子气的幻想,表达得不清晰,但看得出是在努力表达了。可是老师完全不能理解,扣了很多分。
我不希望孩子写八股文,作文就该写真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忽然觉得,女儿不喜欢和大人聊天,是不是就是老师这种禁锢思想的作文导致的呢?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0 18:29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8:50 发表
我一向反对海量作业、题海战术,所以女儿的作业如果有大量重复抄写时,我只要她写一遍,剩下的交给我临摹她的。
但是最近孩子不让我帮她写了,她说自己做完这么多作业很有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我觉得有点难过。我不希望她的成就感来自于完成老师规定的海量作业。

有时候我喜欢她写作业能偷工减料,比如老师要求把一整本书里的多音字找出来。我就说,每课找一个就行了。
她说不行,这样老师会瞪她的。我说瞪一眼又不会少一两肉。
她说被老师那样瞪的感觉很难受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找多音字去了。

我感觉到老师给她的巨大心理压力,可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对抗这种压力呢?
虽然说孩子在家还是很开心的,会唱啊跳啊,哪怕作业写到很晚也还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长此下去,孩子的自由和欢乐恐怕就要渐渐消失了吧?...


亲,看看我给你飘红的这些字句。
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句子的主语是什么?
是谁在想?是谁在做?是谁在感觉?是谁在担忧?最后,我再多问一句:这到底是谁的生活?

有一句话,我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说过,大概是这么说的:不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不愿意配合,有些孩子则天性就倾向于配合。
你家的是女儿,女孩子通常是偏向合作、配合的类型——但我不知道你家女儿是不是这样的。

其实,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写作业偷工减料呢?
将来孩子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们也偷工减料,说不定很快就被辞退了。
对于天性不配合的男生,我们可以在他们受压不过的情况下,帮忙减压,换种方式对抗一下。
但你家孩子,她自己还没感觉到的压力,你给感觉到了,你不觉得有点操心太过了吗?

井中月版主的新帖写得很不错: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会舍得 。建议不妨看看。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0 18:45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8:56 发表
孩子写的作文,真话多的,老师给的分都低。
有一次老师要求写“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还说怎么写都可以,于是女儿写了真实的场景。我觉得挺生动逼真的。当然,少不了同学们拿老师打趣的场景,还有一些同学说脏话。
结果老师的评语是:重写!



这个帖子的内容就清楚多啦

作文的问题,我记得有个同学贴过一些,孩子写真话的作文通常得分都很低,时不时还要被退回重写。
我个人看着,那些作文都很好。
后来我明白了,老师要的“好”作文,是符合主旋律的,一定不能是纯粹的、直白的真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想想看,在现实生活中,你面对着自己的同事、朋友、上司、甚至父母,你真的一句假话都不说吗?你有没有过妥协?你遇到矛盾,通常是怎么处理的?你会硬碰硬的死扛吗?
如果你就是硬上的,那么你鼓励孩子去碰个头破血流,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啦,毕竟妈妈一马当先做了榜样了。
但现实是,你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是那么做的,对吗?
有一本绘本叫做《用爱心说实话》(请看这个帖子:分享绘本「用爱心说实话」繁体ppt与mp3档案 ( 1 2 3 ))。请让你女儿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她是老师,她看到自己不在的时候,别人这样打趣自己,她的心会不会有点点难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可能的对别人说好话——好话,未必一定是假话,怎么说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这门艺术。
我很喜欢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谁伤害别人的话。但现在我会约束自己,写了帖子至少多看两遍,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同时又不伤害他人为原则。因为我的观点本身还是比较小众的,所以肯定也有人看不惯,会用各种方式挑衅。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我更明白约束自己是一件多么难、又多么可贵的事。
所以我也许不能告诉你,你女儿“应该”写什么样的“真话作文”,但至少,我们可以启发你女儿换个角度去回忆,当老师不在的时候,除了那些打趣的行为之外,就没有其他可写的东西了吗?罗列出所有发生过的事,挑一挑看有没有可写的内容,总是可以的。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0 18:47
标题: 回复 #50 无事生非 的帖子
另外,老师提的“符合主旋律”的要求,其实和目前的考试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判卷老师的标准如出一辙。
所以你一定要孩子去写不如人意的真话,可千万做好思想准备:我的孩子将来不高考,我不担心!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0 19:35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8:56 发表
最近迷上看幻想类的书,作文里就有这类孩子气的幻想,表达得不清晰,但看得出是在努力表达了。可是老师完全不能理解,扣了很多分。
我不希望孩子写八股文,作文就该写真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忽然觉得,女儿不喜欢和大人聊天,是不是就是老师这种禁锢思想的作文导致的呢?



没有具体实例,无法判断中间有什么问题。
不过呢,从我儿子写英语作文的训练来看,他们对虚构和非虚构的作文区别是很严格的。
所以说到孩子气的幻想,要看用在什么文体的什么位置。
另外,表达不清晰,如果是真的,那肯定不能算是好的作文,不管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孩子写作文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帮助他们,努力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也不希望孩子写八股文,但是写作遇到的问题肯定是很具体的。
所以就我所看到的这一段,你表达了你的想法,但并没有把事实讲得很彻底。因而我也无法判断,到底老师的要求是正常的,还是会禁锢孩子的思想。

另外,如果想谈作文,咱最好另外开个帖子,不然我一一回复起来,可就要歪楼了。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0 19:52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8:56 发表
女儿不喜欢和大人聊天,是不是就是老师这种禁锢思想的作文导致的呢?



关于这个嘛,我倒是可以80%的判断,应该不是的。

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可能会禁锢人的思想,但不能影响到人的行为。

孩子不喜欢聊天可能有各种原因。

最近我跟儿子聊天(纯粹闲聊),有一次他表现得特别的不礼貌,我还发火儿了。
我表达了不被尊重的难过之后,孩子回答我说,他是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做(晒衣服、写作文),还想做完事之后玩一会儿。我表示了理解,但是要求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直接告诉我,他暂时不想聊天,等做完事之后有空了再聊。
瞧,有时候他们不愿意聊天,不一定是不喜欢,而是因为有更想做的事。

而从你前面的描述来看,你女儿和你的很多想法不一致。——关于作业,关于学校和老师等等。
人一般更倾向于与志同道合的人聊天,因为很多时候心有灵犀,不点都通了。
其实,如果你女儿自己都不抱怨,你又何苦去为她制造思想上的混乱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未必那些不满现实的人才是好的、对的——不满现实的人其实更多痛苦。
如果你常常很操心的样子,孩子说不定都不敢跟你抱怨学校的问题。因为她想保护你,不希望你觉得学校老师有问题而感觉焦虑。
你不过多操心那些,说不定她反而会跟你倾诉一些事情了。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2-5-31 09:10
我女儿抱怨的,但是她知道反抗无效。也曾经有抓狂的时候。
有时候作业太多午睡时间都没有,她就会来一次感冒发烧,干脆休息在家。
每当老师说学生们达到什么什么要求就可以减免作业的时候,孩子们都尽力去满足老师的要求,但是结果仍然很少会真的减免。
开始女儿很气愤,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这种习惯,你认为也是正常的吗?

没错,我本人是比较直白简单的人,可能是做技术的缘故,我不太懂得做人要圆滑。可能这也是我因此希望孩子老老实实做人的缘故,这样不用那么累,费尽心机去迎合别人的要求。

再说作文,小学的孩子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已经足够了。他们有什么阅历能做到既要清晰表达,还要“符合主旋律”呢?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2-5-31 11:11
无事生非,你刚刚注册的时候,我还不想pass。我心想这人怎么弄了一个这个名啊
短短一个月的功夫,我发现,你真是一个人才。
时间不允许,不一一加分了。在此赞一个!!!

不知你是否愿意当版主?遇到人才,我当然是两眼放光
作者: 无事生非    时间: 2012-5-31 11:14
标题: 回复 #54 大大姑娘 的帖子
抱歉,看来我误读了你的意思。

因为看到你说孩子愿意自己做,不愿意你代办,而且后来提到她还是快快乐乐的,所以我就以为这些作业并没有给她造成什么影响。

这种习惯,是她在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大人说的话都是假的——即便不是所有的大人,至少老师说的话,许诺过的事,当不得真。
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将来她看到媒体上宣传的一片大好,我想只要她没有亲自体验到好在哪里,她一定知道那是空话。

嗯,我还是觉得,背后打趣(我的理解,打趣暗含取笑或嘲讽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别人的内容,写在作文里是容易让人感觉不好。
哪怕是朋友之间,当面开玩笑,取笑的话都尽量不要说。很容易伤感情的。
符合主旋律的东西,可能是不好找,只好引导她列出所有发生过的事,你帮她判断哪些事可能靠得上主旋律的边儿啦。
这个还真是没办法。如果是我,我肯定是转学了,但我不能怂恿你转学啊。。。还得想办法合作,哪怕是貌合神离的合作。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