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打印本页]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5 23:07
标题: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前几天,论坛讨论热烈,我总觉得好些问题的核心还没说透。革新的未必都是好的,失去的怎样去找回!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朱大可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引发了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它一方面确认文化在国民改造中的重大地位,一方面又以为只要通过“革命”式的清洁手段,就能一举扫除文化弊端,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针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思维”更加甚嚣尘上,从1950年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开始,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秦帝国以来近2000年的文字变革,为1957年的经济大跃进,以及1966年的“文化革命”,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我们已经被告知,这场汉字革命,仅仅是更激烈的文字革命的某种序曲而已。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件中宣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这是最高领袖的战略设计。毛以最简洁的语言,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划案。

就在胡风先生宣称“时间开始了”之际,“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乌托邦梦想,燃烧在整个中国,而汉字是这场“文化高烧”的首席目标。在不懂“科学”的“科学院长”郭沫若先生主持下,汉字成了文化献祭的第一头羔羊。它被送上行刑台,接受严厉的审判和肢解。新月派诗人暨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因反对文字改革而犯下重罪,沦为“右派分子”,在文革中含愤自尽,成为汉字革命中最著名的祭品。而简化运动的战车,碾碎的并非只是陈梦家一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右派”群体,以及所有敢于对文化大跃进说“不”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只有少数过繁的文字(如“鑼”、“纜”、“驤”、“鑽”、“鑾”等)需要进行适度手术,大部分汉字笔画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但这场拼音化运动的序曲,并非只是一种文字自身的变革,而是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诉求,它一石数鸟地实现了下列战略目标:第一,向民众显示了文化大一统的威权,成为与嬴政“书同文”媲美的历史伟绩;第二,向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阵营表达了“字母共产主义化”的决心;第三,彻底划清了跟港台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文化界线。

在1956年完成汉字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汉字拼音化被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吴玉章领导的文改会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上报国务院,周恩来似乎意识到不宜操之过急,便删除“文字”两字,从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剧变为“拼音文字”。但为了实现拼音化目标,直到1960年,当局还在顽强地推动拼音文字的地方实验,在山西万荣等地组织培训班,甚至创办全部由拼音文字组成的报纸,指望这场简化字运动能导向拼音文字在中国的全面胜利。

毫无疑问,汉字简化运动无非就是拼音化运动的阶段性成品,不看到这点,就无法对这场运动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定。简化字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汉字,以及消灭一切由这种文字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实现向“文化共产主义”的伟大飞跃。

但这场拼音文字革命最终无疾而终。与拼音化运动同时宣告失败的,还有所谓“亩产万斤”的农业革命,以及全民大炼钢铁所代表的工业革命。这三场革命彼此呼应,俨然是神圣的三位一体,企图从不同角度完成乌托邦蓝图的刻画,却都因违背“天意”而以失败告终,并给民众留下巨大的创伤记忆。但作为拼音化革命的半成品,简化字却被保留了下来,与反右斗争的伟大成果一起,成为引致文化衰退的种籽。这种“简体字原罪”,就是它今天遭到普遍质疑的原因。

1950年代下半叶入学的小学新生,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接受简体字的规训,并且以简体字为文化认知的根基,这就是所谓“简体字世系”。该世系成员对“繁体字”文本的敬畏已经退化,历史情感日益淡漠。这种文脉承继链索的断裂,为文革的大规模爆发奠定了文化基础。在简体字推行了整整十年之后,也即1966年革命风暴降临时,已经长大的“简体字世系”便挺身而出,轻易地与历史决裂,宣判繁体字文本“有毒”,成为焚烧“封建主义”旧书的文化杀手。在文革“扫四旧”运动和“简体字世系”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逻辑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出现过两种文字并存于教科书的双胞现象,而文革的第一批红卫兵,大多是“繁简混血系”的成员,跟繁体字文明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但他们对繁体字所表现出的强烈敌意,却超出人们的想象。为了显示其政治纯洁性,他们做出了比年轻的“简体字世系”更为激越的革命姿态。

竖排繁体字图书的大焚毁运动,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繁体字图书几乎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文本,被无畏的民众偷藏,侥幸残留下来。1972年以后,它们开始在渴望读书的人群中闪现,仿佛是一种地外文明的馈赠。地下阅读者往往把繁体版和简体版的区别,当作判定图书价值的标准。而繁体字文献的稀缺性,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代码,就是它重获珍视的原因。旧版《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被包上各种“革命”封皮后秘密传递,犹如从灰烬中复活的文明火焰,照亮了阅读者饥渴的灵魂。而那些“文化吸毒者”(其中许多人正是当年参与焚烧图书的红卫兵),日后成为新三届大学生的主体。在极端纯洁的革命年代,繁体字文献就是文化复苏的秘密摇篮,它的文化贡献,至今未能得到必要的阐释。

文革期间出版的革命读物,无疑都是以简体字排版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种《水浒》简体字本。它们是古典文献简体化的范本,向广大“无产阶级”昭示了文化现代化的图式。以横排简体的方式印刷古典文献,就是一次政治鉴定,它要从文字学的立场,判处《水浒》乃至《红楼梦》无罪。而更多的繁体文献,则将继续以有罪身份遭到封存。在文革的极端语境中,繁体文本自身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文明的记忆、流逝的岁月以及柔软温存的部分,而简体字则是革命、现代性和坚硬冷酷的象征。字形是一把时间之刀,制造了文明的分裂。

这种经过简化改造的文字,恰恰成了意识形态的重大隐喻和谶言。如同一些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从“愛”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征;而“聖”向“圣”的转型,则意味着精神高度(耳代表谛听,口代表言说,是尊者的精神性的哲学表征)向更为低级的土木建筑高度退化(又土,就是土的简单叠加,预言了当代城市所展开的高楼竞赛)。而由“陸”成“陆”,则预示着阶级斗争(“击”)和内讧型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盛行。此外,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x”和“又”渗透到文字内部,腐蚀着它的灵魂,把它们变成一堆可笑的杂碎。神鸟“鳳”改成“凤”就是一个范例,它以类似否决(“又”类似“X”)的方式,消解文字中的神话、神性、想象力和隐喻关系,并切断阅读/书写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但这种粗暴的断裂模式,却完全符合革命式进化的原则。

这断裂直到1977年起才开始逐步弥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简体字退出激进的“文化革命”程序,跟旧文明达成古怪的和解,并开始承载它的精神成果,而简体字原罪自此得到了掩蔽。这一文化妥协重塑了简体字的面容,使它看起来显得十分无辜,犹如一个道德纯洁的杀手。简体字是一个成功的僭替者,以新汉字的面目在世,在现代性的名义下,篡改着汉字的隐喻天性,阻止着传统文化复苏的进程。

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那些喝简体字奶汁长大的一代,缺乏对繁体字的文化亲情,更遑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他们无视简体字的原罪,也拒不承认它作为汉字灭绝工具的历史。新简体字世系甚至公开指控说,“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摧残”。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罪名。繁体字一旦无法获得年轻一代的支持,便注定要在冷漠或声讨中消亡。不仅如此,它还要腹背受敌,被迫面对国家语委的行政威权——繁体字属于“不规范”汉字;学校教育中禁止书写繁体字;公共场合禁止使用繁体字,如此等等。这些律令就是文字修正和华夏文明复苏的坚硬屏障。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只剩下唯一的“救赎之路”——立即追认繁体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早在50年前,它就已经死于那场大跃进的狂欢。

(附识:繁体字的正确叫法应当是“本体字”,而简体字则应当称为“毛体字”。但为了交流方便,本文仍然沿用这两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但并不意味着笔者认同这种不当的称谓)

2009年4月1日写于上海莘庄
原载《南方周末》2009年4月15日

本文背景资料:

去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前年 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十大错误(作者不详)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莫名其妙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了整个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会写 “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会写 “还(還)”和“环(環)”不会写 “寰”和“鬟”。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比较丑陋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字形变得极为难看。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实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非要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毫无道理地将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还有“设”和“没”,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5 23:09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5 23:13
白话文改革没有问题,看看现在的台湾就知道了。
问题出在这60年。这60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接近毁灭性的打击。简化字,甚至拼音字,只是罄竹难书的罪恶中的一项而已。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6 01:42
喜欢繁体字的尽可以用,但没必要让大家都和你一样用繁体.

也不用把繁体字说得那么神神叨叨的,总觉得有的人以认识繁体字有一种优越感,和对国学的态度一样,好象自己掌握了"独门秘技"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6 01:49
在国学的领域内,总有人要当跳大神的,自神其术,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我也认识繁体字,觉得和简体字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会了简体字再认识繁体字很容易,捎带着就认识了,但我还是主张孩子不去学,因为没什么意义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6 04:57
哎!有些人就是喜欢怨恨和攻击。
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倾听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发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下我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有什么不好。并没有让孩子都去学繁体字呀。
孩子该不该去学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但有谁敢说反体字没有意义呢,谁敢说让孩子知道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没有意义呢?
文革中破四旧,多少有价值的书,只因为是繁体字,就被焚烧毁掉。几代人的经验集解成的医书,被尽数消毁。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如果此贴真有误人子弟,教唆误导之处,真诚的说声:“得罪了,对不起。”这就去面壁思过!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4-26 09:28
关于简体字,实际上是为了扫盲

而且从效果来看,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有些字简化,确实有问题,可以商量,没必要回复到完全使用繁体字的时代。

另外,认识繁体字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没什么特别的难度。

我认识繁体字,孩子也认识繁体字。不需要特别的学习。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6 09:53
台湾现在还在使用正体字。当初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民众的素质也未必就比大陆的高。但是现在传统文化在台湾保存的很好,文化也远胜于大陆。
   我想文化应该兼容并蓄,主动去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但是不能打断我们自己的传承,这是我们的根啊。你说台湾和香港同胞那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正体字,这个东西有什么神奇性可言。怎么能说楼主跳大神呢?那些同胞也是跳大神的?虽然和版不少观点我也挺反对的,可是这样说人不好吧。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2-4-26 11:03
读繁体对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孩子应该不是特别费力的事。
我们在家里每周大约有40~60分钟的繁体共读(朗读),以现代文为先,古文后随之。从初始起步到基本掌握(认读),不过数千字的现代文朗读,而今通顺感已经与简体相差不多。
当然,书写是完全另一回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以后练习书法再考虑。
孩子们能感觉出的好处:
自由阅读读台版、港版图书。
观古迹匾额、碑文感觉轻松。
=================
认繁体--可行且应该,不难。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6 11:39
不是说用繁体字是跳大神,是说神化繁体字是跳大神.
香港人用繁体字和我们用简体字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他要有优越感,把繁体字和"说文解字"了,文化了,子曰了,5000年信息了等等联系到一起,就是跳大神.
当然,一般的香港人不会这样做,这样做的都是那些具有读经思维的人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6 14:53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6 09:53 发表
虽然和版不少观点我也挺反对的

反对是因为教育理想和既定目标都不相同。就像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汉语教育,有的是为了把汉语当做一种工具语言来掌握,能阅读,会话,扫了盲就行了。有的是想深入到文化里面去。这两类人如果不真正的互相理解,恐怕也很难对话。
又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意思形态,思维层次都有诸多不同,很多时候真的不要谁反对谁。
倾听,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吸收,滋养,成长,壮大,先就竖起一堵墙,唯我独尊,就没办法交流了,那就不如去写自己的博客,标上不允许任何人留言和参加讨论的那种。
shwyyan是民主进步人士,和shyyan对话总是很舒服,别把和版化成极端分子类就好。\(^o^)/~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6 15:13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26 11:39 发表
不是说用繁体字是跳大神,是说神化繁体字是跳大神.香港人用繁体字和我们用简体字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他要有优越感,把繁体字和"说文解字"了,文化了,子曰了,5000年信息了等等联系到一起,就是跳大神.

人的智慧各有千秋,一直强调先天智识的熊春锦先生,也没人敢公开说他是跳大神的。simpley肯定不是说和版是跳大神的,没关系。
不过这个用词“跳大神”俺真的很喜欢,用词准确生动。真神不用跳,吓唬人蒙人的假神就是跳来跳去。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19 编辑 ]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6 18:12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6 14:53 发表
倾听,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吸收,滋养,成长,壮大,先就竖起一堵墙,唯我独尊,就没办法交流了,那就不如去写自己的博客,标上不允许任何人留言和参加讨论的那种。


很赞同。。。

大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不同,自然会对很多问题看法不同。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开放的心灵,没有对自己未知事物的学习态度,要想成为一个好父母也是很难的。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6 22:36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6 14:53 发表

反对是因为教育理想和既定目标都不相同。就像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汉语教育,有的是为了把汉语当做一种工具语言来掌握,能阅读,会话,扫了盲就行了。有的是想深入到文化里面去。这两类人如果不真正的互相理解,恐 ...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吗,意见不一样是正常的。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可能比国内的人感情还深,这些都很正常,我很理解。当然我也理解ccpeter ,本来孩子们的学业就够重了,海外华人还来宣传读经的好,可能猛然回让人觉得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我觉得还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更好。我今天持有的所有观点,明天都可抛弃掉,只要谁能够用文明来说服我。
     其实吧,极端分子也未必是坏事。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当时的极端分子。非欧几何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鲍耶也是当时的极端分子。人的认识是受时代的限制,不一定能够跳出那个窠臼。后知后觉的人看先知先觉的人怎么看怎么像极端。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6 23:14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6 14:53 发表

反对是因为教育理想和既定目标都不相同。就像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汉语教育,有的是为了把汉语当做一种工具语言来掌握,能阅读,会话,扫了盲就行了。有的是想深入到文化里面去。这两类人如果不真正的互相理解,恐 ...


说是互相理解,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强求。前者自然不会对后者有要求,而后者则要求前者“上层次”。读经者总是以一种优越感来俯视芸芸众生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7 00:48
怎么总是显示网页有错误,辛辛苦苦码的字发不上去全都丢了!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7 01:39
发了两回全都没发上去,哎!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7 03:42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6 22:36 发表


      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可能比国内的人感情还深,这些都很正常,我很理解。当然我也理解ccpeter ,本来孩子们的学业就够重了,海外华人还来宣传读经的好,可能 ...
哎呀呀!又被划成海外华人了。俺可不是来宣传读经的。读经这个概念到现在我也没搞懂。
海外读经的家庭就其因缘,方法,理念,内容,各有不同不可同日而语。有为了识字读经的;有瞎凑热闹读经的;有因对中国文化有深厚感情而读经的;有认为中国蒙学教育就是读经而读经的;但这些家庭都只占少数,多数是用西式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的。年轻的这代谈不上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到是我们的上一代或者再上一代他们对中国文化是有感情的。
目前国内国外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南怀瑾先生的学生戴思博在欧洲研究道教文化被授予博士头衔,她要是在中国恐怕大多数人认为她是画符捉妖,炼丹寻药“跳大神”的,很多洋人练气功来养生,中国人一听气功就和伪科学联系在一起,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不是俺崇洋媚外,欧美的学术氛围就是民主,开放,自由,平等。中国人寻求民主自由但多数人在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上却不探求不开化。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25 编辑 ]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7 04:27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6 22:36 发表


      当然我也理解ccpeter ,本来孩子们的学业就够重了,海外华人还来宣传读经的好,可能 ...

我一直早关注中国孩子为什么学业重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复杂的。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27 编辑 ]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7 07:08
标题: 回复 #18 和睦家学园 的帖子
对你看到的蒙学教育很有兴趣,对你的引导过程也很有兴趣

我家这位对韵语的确喜欢,不过可用的资料还是难找,难得。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7 09:09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04:27 发表

我一直早关注中国孩子为什么学业重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启蒙教育没做好。汉语教学的方法谬之千里,直接导致孩子长时间突破不了识字关,也进入不了自主阅读。
孩子在识字量不够 ...


我一来就是按shwyyan版主所说,极端想法。

孩子使用中文学习,“孩子在识字量不够,对语言的理解力不”,的确如此。
但问题是根本作不到识字量够,即使识字量够,识词量不够也不行。现在叫停了幼儿园学习小学内容的作法,这种作法无非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行。如果只是单从加大孩子识字量,识词量,已经没有出路了。
根源在于这个象形字,(纯属交流,不要扣大帽子),儿童语言的发展本质是思维的发展,是图画的积累。但是中文由于一字多意,不同的组词又代表不同的意思,在孩子得到的图画模糊,不能清晰的完成,相反,英语等拼音文字,基本是一词一画,不发生歧意,所以有利于孩子在图画的积累中,语言思维得到锻炼。所以英语等拼音文字学习5万个单词的课文,他得到5万个清晰的图画的积累,但是用中文就不行。实际每个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量都很大,但是识字量即使上去了,看懂了字,看不懂词,(中文存在一个组词),最后句子大多也看不懂,根本无法自主阅读。这种不积累式的看,等于没学。

如果能研究一下象形字的起源,不是现在学术界的哪种,可能会找到为什么这样。具有些记载,象形字是为了祭祀而产生,祭祀的是谁呢?

另外,国外学术界民主,但作为中国的易经,从国外来看,不过就是数学的排列组合问题,88必然是64组合,99必然是81组合,1212必然是144组合,问题是对于组合数和每个组合所代表的含义,并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必然解释理由。把这种原始的东西拿出去,作用也许正相反。更多的西方人是看着所谓的博士如何失败的,如何走不下去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否则中国也不是现在这样了。

[ 本帖最后由 ccpeter 于 2012-4-27 09:11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7 10:30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03:42 发表
哎呀呀!又被划成海外华人了。俺可不是来宣传读经的。读经这个概念到现在我也没搞懂。我家进行的是中国式启蒙教育。识字是开始的核心。步入经典还要打很多的基础。
海外读经的家庭就其因缘,方法,理念,内容, ...


和版家的小子的语言创造力是刚刚的啊
确实你看到的蒙学资料真实有趣得很
相比较我对孩子的中文启蒙还是干巴巴的了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7 11:04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03:42 发表
哎呀呀!又被划成海外华人了。俺可不是来宣传读经的。读经这个概念到现在我也没搞懂。我家进行的是中国式启蒙教育。识字是开始的核心。步入经典还要打很多的基础。
海外读经的家庭就其因缘,方法,理念,内容, ...


    不会吧,我身边很多人对气功还是很认可的,我本人也曾经对经络穴位爱好过一段。不能说个别人反对,就一下子等同于中国人了好不好。即便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不探求也不是民众的错,这六十年对中国文化的毁灭,传承接近断了。不要指责民众,他们是无辜的。
     就算是您儿子有创造力,他也不是中国教育的胜利,最终只能算在德国教育的头上。我儿子同学恶搞把happybirthday改编成了:“祝你蛋糕发霉,祝你心脏漏水,祝你开门见鬼,祝你越长越肥。”这小家伙没读过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东西,也没有蒙学过,似乎创造力不比您儿子差到哪里去。小家伙们恶搞李白等人的一些唐诗,我只能说孩子们太有才了。为什么他们最后大部分泯然众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再一次提醒您,别把有趣当初有人性和爱的光芒,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要指挥引导孩子干坏事,一样可以搞得很有趣,孩子喜欢。可这与人性和爱无关。中国的落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明晚期的时候,西方就完成对中国的超越。那个时候没有人强迫中国人不学蒙学吧。落后就要学习,要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别人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取长补短。妄图到故纸堆里面去寻找济当今之世的良药,缘木求鱼而已。
    我现在正在联络加拿大华人图画书作家王若文,争取向儿教的父母们推介。她的《画中人》《爸爸的爸爸的故事》等一些作品,才真正是传播我们中国文化,真正为孩子们创作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7 15:57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7 11:18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04:27 发表

我一直早关注中国孩子为什么学业重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启蒙教育没做好。汉语教学的方法谬之千里,直接导致孩子长时间突破不了识字关,也进入不了自主阅读。
孩子在识字量不够 ...


      这个所谓的根源连皮毛都算不上,说难听点是本末倒置。应试教育的战火都已经烧到了幼儿园,甚至烧到了低幼,一岁逼着孩子认字的家长都大有人在。孩子们负担重,本身就是学校和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宽松一点,孩子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从来不纯在晚的问题。归根到底,您脑力那一套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包装成什么都改不了实质。
     你在自由的环境下,孩子幸福得要死。考虑考虑我们国内孩子的痛苦吧,少一样负担是一样。那些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很适合孩子的方法,凭着你一厢情愿,你就敢把它称作最有创造力,最自由的?!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7 17:13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7 11:39
上面说到易经,我上学的时候就看过,那时是下决心要看出个名堂的,但最后实在看不懂,放弃了.
当然,看不懂并不代表我就不会象有的大师那样侃侃而谈,真让我讲,我也会“太极生两仪”“阴阳相生”讲几个小时,写几篇论文也不在话下,但我自己内心,知道我真的不懂。
我看电视上那个台湾的曾仕强讲易经,觉得他也是在忽悠。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7 15:10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7 11:18 发表


      这个所谓的根源连皮毛都算不上,说难听点是本末倒置您脑力那一套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包装成什么都改不了实质。
     明着告诉你吧,你宣传读经也好,搞什么中国式的启蒙教育也好,只要我在儿教一天我就反对。

很好呀,反对一样东西,肯定也会有支持的东西,拿出来我们也好学习呀。我来论坛也是学习为主,一直以来从论坛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偶尔发言也是觉得该回报下大家,热闹下论坛,从来没有想把自己当成坐标,版标的意思。发表的所有言论字代表个人观点,从来也不认为全部都是对的。更不敢不让什么观点言论存在下去。如果都把自己当坐标,这样的交流进行不下去了。^_^俺可从来没想当老大,当版标呀,也不会以自已为中心画圆,让大家围着我转。哈哈,要不然,我提个建议,儿教国学这块,树立个明确的观点和坐标,其他言论,全部压下,赶走。也好让大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里是儿童教育论坛的亲近国学版,Shshwyyan版反读经,反对中国的蒙学教育,是不是只要和中国沾边的都反对,那这个板块真的改名,或者取消算了。哈哈!shw版是不是把大家对国学教育的尝试,把小量读经,把只要和国学蒙学教育沾边的,都赶尽杀绝。连大家思考实践的机会也不给。我不会拿我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守着德国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对孩子搞什么中国蒙学教育。即便是这样,我说话总是留有余地,没有推广,标榜什么。只是简单地聊聊自己的经验而已。就这样也要反对吗?shwyyan在国学版当版主是干什么的,反对国学的吗?论坛版主是服务大众的,不是法官和律师。
俺有时间还真的去包装一下,能拿出来的噱头还这是不少呢。xie管理员,告诫大家不要人身攻击,看来说的话也没什么分量,只是过耳堂风而已。我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应试教育里有吗?怎么看出我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我的实质又是什么?明告诉你吧,这种语言怎么听起来象黑社会打仗威胁对方时常用的语言。俺,好怕呀!!!
《德国经济周刊》是全球性的刊物。本周的主题是中国,主题中的主题是中国教育。那些老外学者专家看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旁观者清看得比我们还准,还犀利。俺,有空去学习下,和亲近的朋友家人,谈论下,他们如能领会受益,也挺好了。shwyyan就自己在这玩吧!
春天也容易肝火上延,你想想办法降降火气。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18:48 编辑 ]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4-27 16:23
大家发火都是出自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争论起来,我们跟着后面学习 。和版,你在教孩子识字方面很成功,除了方法,是否有强求,有规定,今天必须记会几个字。还有,孩子个性如何?活泼好动?沉静内向?还有孩子的学习类型,听力性,视觉性,感觉触动性?

说说我家孩子,8个月去测气质类型,因为活动性很高,规律性很差,又很敏感,就告诉我说是难养型的孩子。参加游戏班果然超级不配合,让做什么都不做,不过自己倒是爬的很快很好。其实不只是游戏,我教她什么她都是不学的,至少看上去不学,别说咿呀学语,就连欢迎再见这种简单的手势都是不做的。搞得我在小区里时常尴尬。似乎怎么都教不会一样。

我也跟着大家一起杜曼。体能帮助很大,她现在体能也特别好,蹦上蹦下。识字就难了,遇啥吃啥就到将近两岁,然后一看字卡就扔了。我隔断时间也尝试着解字教,不过兴趣也不大。

说这么多我在想你的经验是否值得推广,有推广性。推广后是否有副作用。可能因为你的语文功底,孩子的个性,就不会影响想象力,创造性,但换到别的孩子身上就会。而且是否能推广开来,我也真是存在疑问。至于上学会觉得负担重。一切都在变化中,何必过早下结论。学前不识字的大有人在,痛苦期是有,但我了解到的学业重并非不识字。反过来,如果你的孩子有幸在中国体验一下小学生活的话,不知他是会觉得很轻松,还是课业很重。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7 17:57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15:10 发表

春天也容易肝火上延,你想想办法降降火气。



大家都降降火。。。
shwyyan只是言辞犀利些,可他说得都很在理啊。也许是您离开中国太久了,根本已不了解现今中国体制内教育的情况。现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严重性可以说用什么词来形容都不为过了!自己的孩子,还能想些办法抵挡一下。其实,shwyyan忧虑更多的应该是这一代的孩子。他们被过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心里承受不了自杀的,更多是身体素质下降,在青春岁月里已看不到生命的张力!如此循环下去,只怕我们这个民族真的要往自杀路上走了。

所以,让更多的家长觉醒过来,天才是少数,一味地把竞争往前移也是无用的。怎样才能解救这一代的孩子,真到我们该好好想想的时候了。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7 19:51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4-27 17:57 发表

和睦家学园2012-4-27 18:59金钱+5从来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孩子是弱者,是强权体制,强权学校及强权家长的牺牲品。如何对待弱者,帮助弱者,还真体现了人文情怀。我们的孩子实在玩不了,大不了不玩了,送出去走象您一样的路,呵呵。可十三亿人民都往外送吗?您就不担心到那时中国文化真的断层?

孩子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看到那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上学焦虑无奈和无助,我不知您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心里不好受。其实那么多的家长让孩子话都讲不清时就学英语、、读经、认字,您以为他们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他们不过是将自己心里的不安转嫁给了孩子,而这时的孩子又哪有可能自己救自己?一味地把竞争往前移,结果一定是毁灭性的,只是有很多家长看不到这点或不愿看到这点,因这个结果是在多年以后才显露出来的。

既然已看到问题,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沉默不语呢?在此我佩服shwyyan 的勇气和锐气!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8 00:34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7 15:10 发表

很好呀,反对一样东西,肯定也会有支持的东西,拿出来我们也好学习呀。我来论坛也是学习为主,一直以来从论坛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偶尔发言也是觉得该回报下大家,热闹下论坛,从来没有想把自己当成坐标,版 ...


     和版啊,话不能这样讲下去了,越唠越散。
    孩子放学回来,教育的事情我在负责。读经的事情孩子暂时没兴趣,我也不着急。但是跟一些古文经典相关的典故、历史背景,我没事的时候会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当然他自己也很爱读历史书。无论他读与不读经,这个外围工作我先做好。将来有一天读论语史记什么的,他会有这个底子在这里,就不会那么的累。
     我孩子和爱人睡下,我大半夜的爬起来写《解论语》。这个时候没人打搅我思路,我力求写的更严谨一些。这是很伤身体,很熬心血的事情,说难听点我这是在折寿。我图啥?古文经典的阅读,是对师长者要求很高的。一方面我试图去阻止能力不够的家庭不要过早的去做这个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实在有要来的,那也不能撒手不管吧。能给热爱国学的父母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理解《论语》,就不至于让孩子们学起来死记硬背,那么枯燥。
     很多事情是听天命,尽人力而已。版标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吗。那不成了一句顶万句的毛泽东了。只要没人说我欺师灭祖,我就谢天谢地谢人了,安敢奢求其他。
    王若文老师那里差不多谈妥了,就一个前提条件,要看看我为她的作品写的推介文章。我这责任挺重大的,休息这几天,我要好好用心写一写。争取不能给搞砸了。
   我看着孩子们遭罪,有时候心里真的很急。这和教育我自己的孩子不同,我自己的孩子我等得起。可是那么多的孩子被一股脑的灌进去英语奥数古文经典的时候,我就生怕我少说了一句,会落下一个。我的语言风格是在政治论坛里面身经百战练出来的,比较犀利,以后我会尽量注意和改正。以前言语间有冲撞诸位的地方,望海涵,我在这里请罪了。
作者: zjjng    时间: 2012-4-28 08:52
现在繁简对现实生活影响不大,愿看繁体也未尝不可,看简体也没看到文化倒退,文字传递是真实的记录符号,倒是文章被阉割了有些可惜,再往后看100年,可惜我们都不在了。。。
现在愿意读什么都行也能读到,只要你用心去读吧,这没人去骚扰你。

[ 本帖最后由 zjjng 于 2012-4-28 08:57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4-28 13:50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6 15:13 发表

使用繁体字没什么区别,但是用繁体字开蒙解字让孩子用汉字来沟通天地,这个有些被简化了的简体字是做不到的。这个不是神话繁体字,说繁体字有优越感。而是事实。识字,认字我还真认为得和《说文解字》联系在一 ...


读经人总是自以为高明,动不动就智慧什么的.
不过楼主还好,还看看《说文解字》,得道的读经人是除了经什么也不屑看的.
经史子集,读经人是只看经的,更不要说杂记野史唐诗宋词了.

看看唐诗,就能感受到唐人的恢宏气概,什么经书,不能压抑住他们生命的激情.

我的前领导就是一个读经人,还是大学的兼职教授.言不离道德智慧,但最后却因受贿进去了.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9 17:57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7 11:04 发表

我现在正在联络加拿大华人图画书作家王若文,争取向儿教的父母们推介。她的《画中人》《爸爸的爸爸的故事》等一些作品,才真正是传播我们中国文化,真正为孩子们创作的东西。


今天休息在家,看了来自加拿大的王若文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ngruowen228 为她的传奇经历所折服,真是位奇女子。看她写的杂文《态度决定命运》又有趣又受启发,也让我更坚信对孩子的教养,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5-12 16:51
几年前,我因为和德国柏林的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有些来往,他们送给我熊春锦先生的几本书,我看了后对有些东西还是没弄明白,又托人从国内带来了其他的几本书。期间也听了熊先生的讲座录音。我总的感觉是有些东西太玄了,例如通过诵读《道德经》激发的能量。很多人通过诵读《道德经》而改变了生活。大概我的思维还没达到这种境界,理解不了。但是熊先生关于汉字的中国文化基因这块关于汉字的不合理简化演变这块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31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5-12 17:54
親人的“親”,也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孝道这么不行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文字改革上来说,原来有个“見”字才叫“親”。我们早上起来,问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上班去了。打个招呼,见这个面。现在人不见父母面,打个电话:你们好不好?天气凉了不用去了。总见不到你怎么尽孝,“亲”人不“親”,所以孝道已经没有了。

可笑.
古代“親”的时候也有许多不孝子孙.因为親”简化成“亲”“,所以孝道已经没有了。简直荒唐.
古往今来,不识字和朴实村民不知道什么親”“亲”“,也很孝顺.
把现代社会的问题归于简化字,亏想的出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5-23 19:26
标题: 回复 #20 ccpeter 的帖子
人的思维,大体都是从图片式的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也就是说从象形、指示、会意到形声字,正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历程,西方的古代象形字,难以表达抽象(无形)的思维,于是西方文字就舍弃了象形,另以符号表示语言的声音,也就是拼音文字的方法。语言学家常说的语言的高级阶段是拼音文字,这其实是不了解儿童先天思维的误解,同样也是不了解中国式的思维模式的妄言。古汉字,并没有跌入以拼音文字间接表意的魔障,伟大的圣人仓颉,用六书的办法,将汉字的发展导入了因形见义的境界,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没有的智慧。因为汉字因形见意,所以汉字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不受语言变化的影响,自能历久弥新,万古常新。

我们的教育学家,大多数或许不能求道,所以对仓颉造字不以为然,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不能说这个观念全然不对,但是这是不了解或者说不具信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没有对文字产生出起码的敬意。比如说现在的网络用语,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能把它归入汉字的规范吗?

为什么汉字能因形见义呢?

道家南宗祖师张紫阳真人有一首禅诗:《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33 编辑 ]
作者: shopping66200    时间: 2012-5-29 05:19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 学习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