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学习以古汉语为主的国学,是没有理智的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19 16:14
标题: 学习以古汉语为主的国学,是没有理智的吗???
开贴最后一次谈论这个话题!

     不管怎样的讨论都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意义,那位ccpeter楼主终于说了实话。请问什么是古代汉语?唐诗宋词算不算古代汉语。不去了解和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忘祖,最后自己是哪国人也不知道了。这点上我很佩服新加坡的许多华人,他们很认真的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很严格的执行中式的家庭教育。从没放弃孩子的汉语学习。不过,忘祖也不是死罪,地球就是一个村落,世界都在大融合。
但是尽管很多西方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悠久,可在这些国家的教育里本民族的历史都被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德国的高中德语课上,古德语的教学占很大比例,德语成绩不够是不可以上大学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对话交流的工具,多少要渗入到那个国家的文化里面去。否则,要一个翻译不就行了。现在全球的畅销书都可以被翻译成中文。中文畅销书象《上海宝贝》也被翻译成了德语。一个中国人即使不学汉语也能生存,不是有很多海外华人不会说汉语吗!汉语教学方法的失误,导致了一些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多的不能再多了。但不能说汉语作为语言本身有问题。大家都是在探讨怎样教,没人敢说,换成英语好了。楼主却敢说,学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不理智的。唐诗宋词就是古代汉语,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如果实在觉得英语好过汉语西方文化好过中国文化,那就不如全盘西化。从西方再回来看东方也未尝不可。不回头也行。
中国不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学校,德国学校,国际学校吗,如果真正能够融入到那里去,也很好。不过我听说很多这样的学校是不收中国孩子的。如果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太小孩子国外学校是不收的。太大的也不行。德国法律就规定,16岁以上的孩子即使父母移民到德国,孩子也不可以来。因为想融入德国社会要16岁之前.话题好像扯远了。
想让中国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不太现实,江成博,是个例,否则也不用媒体报道。
怕的是不东不西,不中不洋,耽误了孩子,后悔也晚了。来论坛的家长都是对孩子教育有要求的人,不会停留在我的孩子将来有口饭吃就行了的这个初级阶段,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的见识有多远,孩子未来就走多远,想学好英语也不用放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吧!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0 16:55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19 16:22
我觉得有这精力不如自己多看看书。因为这个争论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观念之争,费时费力还没有结果的讨论(争论)不如不参与。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9 16:48
标题: 回复 #2 新叶 的帖子
呵呵,我倒觉得只要不涉及谩骂,讨论总是有必要的。

我们讨论,为的是什么?

新叶一定看过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吧?学术之争,最后还是落实到观念之争。
像那个吃人的案例,为什么有人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是可以理解或默许的,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是错的呢?
这是学术之争还是观念之争?

其实这里的论争,争辩的双方想互相说服都比较难——本身已有相当深的“成见”或曰定见,要改变,除非是突然发现自己认同的东西有极大的弊端,不得不放弃。
谁也说服不了谁倒是常见的。
因为不管争论什么内容,其实那个争论的对象一定是有多个侧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你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对于国学也是一样。
我不赞成在孩子不懂的情况下死记,认为这样可能会毁伤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的思辨能力,但有人就可以举出例子,说真的有孩子死记硬背之后,长大了就真的通了的。这种例子是真是假暂且存疑,只说这个辩论的过程,对于犹豫不决的旁观者来说,就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见和例证,怎么选择,当然就要靠他们自己去思考了。

新叶不争,其实是因为你已经想清楚了,且并不打算影响中间的摇摆分子。
这种想法当然也不错啦,我其实也不想去影响谁。
说实话,人并不能影响任何人。你我说出的任何话,所起的作用往往很小,风过无痕。听者当时点头,背后很可能也只是抛开一边罢了。
在有的时候的确能起点作用,那就是听到这个话的人,他们恰好产生了疑问,正在寻求一个解答。这时候他们看到不同的观点,愿意思考的话,可能就会认真的想一想。但他们最终接受谁的观点呢?很可能并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反而可能是经过他们的思考之后,取二者中他们自己认为合理的部分,甚至他们觉得两个都是瞎掰,他们自己想了第三条道路,去走了。

另外,我喜欢看辩论和参与辩论,仔细想想,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有这个需求。
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绪,弄清自己真实的意图,看到更多的观点,探索我可能去走的道路。。。

论坛既然叫论坛,当然是给人论的。
不过千万别论着论着就生气了,伤心了。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放下一些执念,会发现我们最深层的东西其实是一致的。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19 16:53
不要讲华侨的例子,人都在国外了,都为国外的人服务去,还谈什么爱国?他爱国爱的是外国!

国学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我们使用白话文学习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足以,为什么使用古文学习? 使用古文学习,你让自己的孩子学,没有问题,不要以口号式的方式让教育部门产生误解,实际学习古文反对的人多着呢!包括很多老师。

你不也是留学德国?这证明什么?

至于中国的老师还好意思提?你在国外时间长了,对国内教育还不了解,如果你有勇气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内教育系统,然后等到他高中毕业,再来谈改进的问题。

引用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现在就是我们这些家长占出来,并且实践的时候,任何把古文经典硬塞给小学生学习的,我们都反对。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9 16:58
标题: 回复 #1 和睦家学园 的帖子
亲爱的,别生气
讨论问题有一点愤怒在里面是好的,因为这样行文会更有气势。
但心里可千万别真正气起来。。。那对你自己是不好的。
个别人怎么说,个别的句子,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过于偏激的内容,我相信没有太多的人会真的赞同。
我看到失之偏颇的内容,可能会一笑而过,同时想想他为什么那么想、那么说,也可能会直接提出商榷。
有时理不见得会越辩越明,反而越辩问题越多。问题多不见得是坏事哦,没问题反而更坏——连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大脑剩下的只是硬盘的储存功能,多可怕!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4-19 17:08
为什么以前读经版,让人讨厌,就是因为容不得其他的声音

所以,对于ccpeter 的言论,我觉得是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容忍的。否则,改不改版有什么区别。

不过,还是支持下楼主,我不赞成ccpeter 的言论,而且不想驳。呵呵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19 17:27
为这点事,还生气,算了,我不发言了。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19 17:46
怎么都是觉得我在生气,看来汉语表达的水平是下降了。
我一直真诚的交谈,否则也用不着对话了。那论坛不是很无聊。大家看看近日的国学版是不是很活跃。
对读经版的怨恨不用非得带到这里来吧,我要是真是像ccpeter说的法西斯,那就更不该撤退呀,法西斯终究要倒下的。
ccpeter提出的不要把古文硬塞给小学生学习,这当然可以提出和讨论,但要把汉字也灭掉的想法,这是家长目前对学校教育太伤心,哀莫大于心死。这么绝望伤心我们当然要救了。置之不理不好吧。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19 17:4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19 17:08 发表
为什么以前读经版,让人讨厌,就是因为容不得其他的声音

所以,对于ccpeter 的言论,我觉得是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容忍的。否则,改不改版有什么区别。

不过,还是支持下楼主,我不赞成ccpeter 的言论,而 ...


是这样子的,只要不同观点的碰撞,多角度的看问题,才更容易逼近真相。没有人掌握所有的真理。
我有几句话,大家觉得是不是有道理。
1,读经与不读,是一个家庭自由的选择,我们外人无权干涉。在一个家庭内部小孩子不读,一般是自由的选择。一本绘本或者童话,和一部《论语》放在孩子面前,正常而言孩子选哪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小孩子读经,往往都有父母的意志在里面,一般都是非自由状态。
2,不学古文,真的不会影响孩子的优秀。这个不需要我多做解释吧。
3,从某个个体的角度,他(她)有不学古文的权力,甚至都有不学任何中国东西的自由。但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是我们根的所在,根没了,人就飘起来再也落不到地上。我们尊重少数人的选择,只是这绝不可以作为多数中国人的共识。我们学习西方好的东西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一些好东西,人家才更尊重你。
4,如果学,那一定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法、合适的理念,不能不顾一切违背客观规律。在这一点上我稍倾向于ccpeter 的观点。不能为了学而学。不能因为这个好,就强加给孩子,好的东西多了去了。有些事情不是越早越好。过犹不及。
兴趣和内驱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我个人觉得读经妈妈(爸爸很少)和ccpeter都是在走极端。中国文化讲中庸啊。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19 18:19
标题: 回复 #3 我爱飞飞 的帖子
学术之争,最后还是落实到观念之争。
==========================
此话怎讲,我不认为楼主和ccpter有讨论的基础,因为找不到共同点,如果非要找也可以,那就是为了孩子。
大学公开课,或者两个学者之间的讨论,那是人家有交流的基础,或者有共同探索的目标,那可以求同存异。
可ccpter提出的不是讨论,而是对自己的命题直接给出了结论,这种已经有定论的观念,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此种讨论抑或争论,双方都没法从中受益,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花时间去做,从个人的时间管理方面来说,是不值得去争论的。但这些争论不能说对别人无益,比如我爱飞飞,你若喜欢看,那说明可能从两者的争论中获得对你有用的信息。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19 18:43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19 17:47 发表


如果学,那一定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法、合适的理念,不能不顾一切违背客观规律。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1:54 编辑 ]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19 19:21
讲起对孩子教育的探索,还真是花了很多心思。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1:57 编辑 ]
作者: huangyezi    时间: 2012-4-19 20:08
:) :)
作者: pawpaw    时间: 2012-4-19 22:08
好可爱的孩子啊。和睦家是一个混血儿啊。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9 23:03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19 18:19 发表
此话怎讲,我不认为楼主和ccpter有讨论的基础,因为找不到共同点,如果非要找也可以,那就是为了孩子。
大学公开课,或者两个学者之间的讨论,那是人家有交流的基础,或者有共同探索的目标,那可以求同存异。
可ccpter提出的不是讨论,而是对自己的命题直接给出了结论,这种已经有定论的观念,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此种讨论抑或争论,双方都没法从中受益,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花时间去做,从个人的时间管理方面来说,是不值得去争论的。但这些争论不能说对别人无益,比如我爱飞飞,你若喜欢看,那说明可能从两者的争论中获得对你有用的信息。


他们在说同一个话题,这就是讨论的基础。
皇帝和农民有没有讨论问题的基础?我说有。因为皇帝要收税,农民若是不愿意,他们就会争执起来。他们争执的这个焦点——税收——就是讨论的基础。
总不能说皇帝和农民地位天差地别,他们就不能争执了吧?争执不成,农民弱势的话,会被杀头;农民强势的话,就会造反。
同样的,看起来很没关联的人,都会有讨论的基础。
白居易和老妇人,有讨论的基础。因为他希望他的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这就是他们对话的基础。
我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讨论的基础。因为我想知道现在农民的生活,村官的作为,想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看法,他们的希望和绝望,想听到当下的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认识,他们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9 23:20
这些争论我的确喜欢看,也的确得到了有用的信息

平常想和睦家多说也没机会呢,这次她不是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说了好些中文学习可有的内容么?
当然这些内容还是很浮泛的。这些介绍里面没有怎么涉及孩子的天性(算不算配合型)、天赋(八大智能,孩子占了几项?)、父母的引导方式(以我对和睦家的了解,一般的父母绝对达不到她的程度,游刃有余)、父母对孩子教养的重点和时间分配,等等。我理解和睦家为什么这样写——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但这样写有个麻烦,就是容易树起一个标杆,让很多人觉得孩子就该这样教,而不去考虑自己孩子的天性、天赋、自身的引导能力,直接拿来就用——用了两三天之后就会感叹:原来和睦家的孩子是天才,我们的孩子怎么都做不到呢!其实她的孩子未必就是天才,只不过天时地利人和恰好占了几条而已。

我看美国教材和我孩子老师的英语教案,和本校的语文教学计划一对比,就忍不住要哀叹。
西方发展到今天,不是白来的。
一周几节英语课,老师就能把单词、字谜、游戏、诗歌、写作、阅读(还分小说和非小说)等等有机组合起来,同时配合科学探索的内容,提供实践安排。同样是学校教育,语文就落后多了。只能围绕着课本讲生字句子,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提点好词好句,甚至还硬性的背课文。。。
但是我该怪谁呢?怪语文老师不够好吗?恐怕怪不了。从名校挖来的,原本就该是名师的。
真正要怪的,也许还是语文教育本身的不思进取,一直没能找到有效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方法。学如逆水行舟,其实改一改,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没错。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19 23:22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19 19:21 发表
讲起对孩子教育的探索,还真是花了很多心思。
在德国一岁多就参加读经班,《三字经》《千字文》《老子》都读过,还去过中国的全日制读经班考察。
两岁多的时候,终于捋顺了思路,开始按部就班的教孩子。
这个 ...


看了您的帖子,只有羡慕您的条件啊。其实我早就觉得孩子在学校纯属浪费时间,可是我又没有条件全面接手孩子的教育。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9 23:31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19 19:21 发表
讲起对孩子教育的探索,还真是花了很多心思。
。。。
我觉得,放弃了工作做了三年的全职妈妈是值得的。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说得真好!
其他的内容尚可称之为个案,但飘红和标绿的这两句,绝对是真言!
真正花心思的父母,看多了、想清楚了,牺牲自己的事业着手孩子的教育,把家庭教育当作很重要的事来做,孩子不好是不大可能的。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0 08:34
转帖鸣爸贴出来的内容,原帖很有意思,大家不妨围观: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248220&page=7#pid4421030。

邂逅爱因斯坦
                                                          冯国川编译
     年轻时,我受邀参加纽约一位著名慈善家的晚宴。吃完饭,主人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很大的会客厅。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一丝紧张。仆人们开始排列镀金的椅子,靠墙放置的是一堆乐器。很显然,一场室内音乐晚会即将上演。
     然而我的耳朵天生对音乐没有感觉。我费很大劲才能理解最简单的曲调,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一堆噪音。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不得不装一把。音乐响起后,我坐下来,努力摆出自认为满足的表情。其实内心早沉浸在飘飞的思绪中。过了一会,周围响起鼓掌的声音,我据此判断终于可以放下伪装了。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一个温和但是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你喜欢巴赫?”
我对巴赫的了解就像核裂变差不多。但我的确认出旁边坐着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张脸。凌乱的白发以及双齿间的烟斗,他就是爱因斯坦。
    通常遇到此类问题时,我只需随便一答就可以了。但是这位邻居的眼神告诉我,他的问题并非出于社交礼貌。他对我的回答充满了兴趣,而且认真对待。“哦,我不知道谁是巴赫,我从未听过他的音乐。”
    爱因斯坦流露出一种困惑的惊奇表情。“你从来没听过巴赫?”那种表情就仿佛听到我从未洗过澡一样。“并不是我不想了解巴赫,”我慌乱回答,“我天生就是音乐盲,几乎不听任何人的音乐。”这位老人的脸上出现忧虑的神情。他立刻说道:“请跟我来好吗?”
爱因斯坦拉着我穿过众人古怪的眼光,来到门厅,走上楼梯来到一间书房。关上门后,他微笑着问我:“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一直这样,我希望您能下楼欣赏音乐,爱因斯坦先生,我不喜欢音乐没啥关系的。”
爱因斯坦摇摇头,满脸不悦。“告诉我,有没有哪种音乐然你感兴趣?”“哦,我喜欢有歌词的曲子,我能跟上节奏的音乐。”他微笑着点点头,说道:“举个例子?”
“嗯,我喜欢平·克劳斯顿的所有歌曲。”“好的!”爱因斯坦走到房间角落,开始翻腾唱片,我紧张不安地看着他的举动。“啊哈!就是这个。”不一会儿,房间里飘满了《当蓝色的夜晚遇上金黄的白天》。几个片段过后,他关掉留声机。
“现在,告诉我你刚才听到了什么?”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跟着哼唱。爱因斯坦的表情充满惊喜。“你看看,你真的有双欣赏音乐的耳朵!” 我说因为这是我经常听的曲子,而且百听不厌,除此之外不能证明什么。
“瞎说,这说明了一切。你还记的上学时的算术课吗?假设你刚开始接触数字,老师就让你做分数长除,你能做到吗?”“当然不能。”
“所以呀,你会感到很痛苦,以至于不愿意再接触长除法和分数。结果,因为老师的一个错误,你终生将无法欣赏二者的数学之美。”爱因斯坦吐了个烟圈继续说:“但是你刚上学时,老师都会从基础教你,并一步步逐渐过渡到分数和长除法。音乐也一样。刚才的简单歌曲你已经掌握了,现在我们欣赏稍微复杂点的。”
他又翻出爱尔兰男高音约翰·麦科马克的唱片。几段旋律后,爱因斯坦说道:“请学着为我唱几句好吗?”我试唱几句,但是音调出奇地准确。他脸上的表情就仿佛父亲注视着儿子参加毕业典礼。
“太棒了,现在试试这个。”这是意大利歌剧《乡村骑士》中的片段。不过,我还是成功地模仿了男高音卡鲁索的几个唱段,并得到爱因斯坦的赞赏。他一直伴随我的哼唱听到曲尾。中间,爱因斯坦做出各种动作配合我发音。
“现在,年轻人,试试巴赫吧。”回到会客厅,乐手们已经演奏另一个曲目。爱因斯坦微笑着拍拍我的膝盖。“只管去听,”他耳语道,“就这么简单。”
没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他的点拨,我从来不会欣赏巴赫的《小小羊儿可以吃草》。音乐会结束后,我第一次为乐手们衷心鼓掌。这时,主人突然来到我们身边。“真不好意思,爱因斯坦先生,”她用冷冷的目光盯着我说,“让你错过了大部分表演。”“我也感到遗憾,”爱因斯坦说,“不过我和这位年轻的朋友参加了一场人类最伟大的活动。”
她困惑地问道:“真的吗?是什么?”爱因斯坦微笑着将胳膊搭在我的肩膀上,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他的墓志铭。“在美的边沿揭开另一个崭新世界”。 (本文作者杰罗姆·韦德曼,小说家,编剧,获普利策奖,卒于1998年)


高深精妙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够充满兴趣的入门指导,说不定终其一生都无法让孩子爱上。
“在美的边沿揭开另一个崭新世界”,多好的一句话。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0 08:43
我对现在的语文教育非常不满。国学就更不用提了。

我个人是从初一才开始接触古文的。诗词要早一些,文字游戏则更早。
到目前为止,我记得住大部分中学课本里的古文语句,甚至还会更多一些,因为无事乱翻书嘛。

但我的孩子呢?
他学英语有很好的入门资料,很容易就快乐的学进去,出不来了。
语文或国学的资料则始终不够引起兴趣,也许我孤陋寡闻了点。——新叶昨天的帖子很棒,回头还要再看看,有什么书可以买。
与其做得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我愿意选择晚一点开始,等孩子有自学的能力了再开始,至少不会太觉得枯燥。
但和睦家的探索就很有益,找到好的资料,发现适合孩子的途径,做起来可以游刃有余,干嘛不做呢?
毕竟,明白本民族的事,发现自己国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契机,是很重要的。
外国人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我们也不可能通通移民国外啊。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0 09:07
和睦家学园 :

我原以为你是一个中国妈妈,原来你是德国孩子的妈妈,你的孩子将来要在德国接受教育。我感觉你的发言不妥。你应该反思一下,你的发言内容和你的人生行为都证明了什么?

所以我作为中国的孩子的家长,不能因为一个德国孩子妈妈的生气,就放弃与中国孩子的家长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决定继续为中国家长的孩子的学习,提点意见。

除非你删帖,否则要注意自己的说话内容,因为你也知道我的风格,多了不说了。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0 09:52
标题: 回复 #21 ccpeter 的帖子
ccpeter:

和睦家本身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我看到她的帖子标题吓了一跳,怕她生气,所以回帖让她“不气不气”
她生气没生气,只有她本人有发言权——她给我的站短里说了,她不会因为理念的冲突而生气的。

德国孩子的妈妈有她天然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她不需要与当下国内的教育体制抗衡,有孩子教育方面的极大自由。孩子的爸爸有德国的教育理念(我看过她的帖子,的确是个非常称职的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大会有任何家庭纠纷。
劣势是:她不了解当前国内在母语教学方面的现实,不很清楚我们到底缺少什么,我们抨击那些东西的时候为什么那么愤懑。

但我相信随着交流的深入,她会了解你,你也会了解她。——不过这里有个障碍:你说话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确是吸引眼球的好办法,但也容易激起人的反感,让读者对你说话的内容抱着十二分的防御和警惕

另外,讨论问题是讨论问题,我不乐见拿任何人的身份做文章。除非这个身份是毒胶囊的生产主管,他的身份才是讨论相关问题不可回避的。否则,还是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身,而淡化彼此身份的差异吧。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0 10:05
原帖由 ccpeter 于 2012-4-20 09:07 发表
和睦家学园 :

我原以为你是一个中国妈妈,原来你是德国孩子的妈妈,你的孩子将来要在德国接受教育。我感觉你的发言不妥。你应该反思一下,你的发言内容和你的人生行为都证明了什么?

所以我作为中国的孩 ...


纯粹为热烈讨论气氛所吸引,过来围观的。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观点越辩越清晰,让我这种对国学比较无知者受点教育,长些见识多好啊。论坛本来就应是百家争鸣的地方,可您的这几句话,读后怎么突然让人感觉背脊发冷呢?您极力推崇学习英语,看中其中的“自由、平等、公平”,可怎么对一点异己意见都不能容忍呢?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0 11:14
孩子在学习古文的讨论中,很少有象和睦家学园版主这样有勇气维护自己的观点的,对和睦家学园版主,能有什么意见?
只不过在讨论中,他不断提忘祖,放弃本民族文化,这样不好,摆事实讲道理吗!我根本就没有攻击他的意思。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知道,是什么人在鼓励中国的家长让中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古文!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0 11:34
我觉得和版的很多理念本身就是很有争议的。
   第一个,早识字。这个问题争议的怕不是几年的问题。我本人也接到过很多介绍身边孩子早识字造成危害的,这里包括有一位后悔自己孩子早识字的。当然我也很多说自己孩子早识字非常好的。我想说,孩子是不同的,学习类型和特点都不一样,这需要因材施教。
   因为看了我那篇《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有个两岁开始识字的妈妈忧心忡忡,问我怎么办。我跟她说,您别着急。一般意义上讲,早识字会影响想象力。但是想象力差一点也不至于影响孩子未来的优秀。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完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更何况,完全有可能是您孩子本身想象力很丰富。孩子五岁可以看文字书,那就坚持下去,一定不能放弃。我的理念是出于整体角度考虑的,教育需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留下创新的种子。但对于一个家庭,完全不要有这种顾虑,只要适合孩子就好。
   第二个是孩子读经,这个完全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真的就适合孩子。古代人没有那么多选择,只能如此,而且具体几岁读的,怎么读的,都很难讲。而现代人发起的低龄孩子读经运动,时间太短,无法作为可以采信的证据。现在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社会分工几百倍于古代,可选择余地这么大的时候,这里面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很多人吹捧孩子读经的好处,我完全都可以找到替代的方案。
    识字和读经,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讲,早做了未必见得有好处。2岁识字的孩子,真就一定比5岁识字的孩子优秀吗?12岁以前读经的孩子,真就比12岁之后读经的优秀吗?这绝不仅仅是未必的问题。为什么这么早做?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只能证明你内心的焦虑。如果契合到孩子的特质和学习类型,那纯粹是天上掉馅饼。一将功成万骨枯。少数孩子的成功,可能会害了一大片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再某一方面有天赋,只要您给他提供足够的选择和资源,孩子很快就会显露出与众不同。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能够培养出来的只能算人才。这种早期教育能够起到的效果实际上只能体现在一定限度内,潜能的开发不是无限的。
    我知道像果行、新叶、您,也包括其他一些非常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有这个愿望,非常希望孩子们从小亲近古文经典,这个我非常理解。但是我也希望你们可以理解,您自己做怎么的选择都可以,但是不要鼓动其他父母去做这个事情,他们的的确确可能做不好,甚至十之八九做不好。学习古文的难度,实际上比英语还大。我说这番话,真的是出自肺腑,孩子们试不起。这种争议性非常大的事情,往后推一推,我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您说这个理吗?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0 11:35 编辑 ]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0 11:37
另外,你们这些倡导读经版主,左一个不同意,右一个不同意,能不能拿出来点说服力的东西?

是理屈词穷?还是自视清高?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0 14:28
标题: 回复 #24 ccpeter 的帖子
余英时说过:"我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我没有乡愁"。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0 14:51
标题: 回复 #25 shwyyan 的帖子
本意不想参与此类讨论,所以前段时间你提到的读经版主如何如何,我选择无视。但此贴被点名了,还是必要回应一下。

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果行及我鼓动别的妈妈带孩子读经了?这种武断下结论的话还是不要太轻易说。

我当初设法让两岁多的儿子开口跟读,还是果行提醒我家长要对自己使力的。

不管是大孩子孩子小孩子,若是一味让孩子读我想都是行将不远的,家长一不虚心二不对自己用力,把力气都花在孩子身上,孩子能不厌学?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2-4-25 10:43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0 15:33
标题: 回复 #19 我爱飞飞 的帖子
哈哈,这个转贴其实就是绕回到原点就是:到底是家长应该多学还是孩子应该多学的问题。

孩子是需要被引导的,那怎么被引导不是孩子能决定的。引导什么方面,首先需要家长有驾驭的能力,若没有,那也需要懂这个理的心。

另外这个转贴我自己还读出一点,就是真诚。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0 15:49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20 15:33 发表
哈哈,这个转贴其实就是绕回到原点就是:到底是家长应该多学还是孩子应该多学的问题。

孩子是需要被引导的,那怎么被引导不是孩子能决定的。引导什么方面,首先需要家长有驾驭的能力,若没有,那也需要懂这个 ...


      父母学,不等于孩子一定要学。父母学习的目的首先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如果父母学的目的是孩子学,有些跑偏。世上的事情,最怕功利二字。孩子是需要引导,但是只要是好的东西,好的兴趣,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当然我说这话不针对您,谁家孩子学啥,只要不是歪门邪道,都是自己家里的自由。
     我前一阵子想在语文版和国文版顶出几个好的老帖子,简要的浏览了一下。您说您没有鼓动,要不要我,一个帖子一个帖子给您翻出来?我那个帖子非常的温和,试图能够更好的沟通,没有任何一点批评和恶意的成分在里面,甚至我是带着恳求的语气。我也没有针对谁的意思,我针对的是这个事情。所谓能力权力影响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望三思。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0 18:35
[quote]原帖由 ccpeter 于 2012-4-20 09:07 发表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03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0 18:49
标题: 回复 #30 shwyyan 的帖子
您若觉得我发的那些认为对大家有益的帖子是鼓动,那姑且就是鼓动吧。
如果我能让一个摇摆者下定决心读一读论语之类,那我是很高兴。毕竟只有自己去读了,才有去评论的资格。
只是提醒,孩子读不读,怎么读,每天读多少,读什么内容,还是自己根据孩子的情况去摸索、制定,没有一个方法能适合所有的孩子。

而对于读经,我想拥有一颗平常心即可,不要过分夸大,也不是一无是处。
对古文我想体制内的孩子是无法避免的,这也许是众多大孩子妈妈纠结之处,因为若参加高考,就必须去面对,与其抱着一颗抵触的心去面对,还不如先接受她。我想这和我们育儿亦有相似之处,万物相通,不无道理。

而古文在没有视听的环境下,诵读是基础。就我个人而言,也只不过10年下半年才开始读,去年下半年才真的心平气和地读,先读的简体,再读繁体,繁体就通了。手头上有篆书论语,若就此读熟,我想出去旅游看到篆书的对联,碑刻之类估计也能读过大概,只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放下了。

大多家庭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内容本身应该都有可取之处,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可能是实施这些教育内容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孩子就是第一反应者,以孩子为主吧。

另对 shwyyan所讨论的内容、观点,虽未明确表示支持,但亦非全部反对。其他的不多讨论。

昨天我才在版务提出请假的,时间实属有限。为2楼的发言略表后悔,这是我的毛病,需改。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0 19:10
[quote]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0 11:34 发表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06 编辑 ]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0 19:43
标题: 回复 #31 和睦家学园 的帖子
我爱飞飞都讲过了。
原本认为你是恶意的,现在来看并非如此。我此前也说过,你是最有勇气来回帖支持读经的版主,以后多交流,互有不对的地方,指出来就好。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4-20 23:19
原帖由 ccpeter 于 2012-4-20 19:43 发表
我爱飞飞都讲过了。
原本认为你是恶意的,现在来看并非如此。我此前也说过,你是最有勇气来回帖支持读经的版主,以后多交流,互有不对的地方,指出来就好。

读经的概念我始终也没搞懂。到底什么是读经?读多少读什么才算是读经?所以可以说我是支持孩子学习国学的,读经这个词现在我却很少用。
大家多交流彼此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每个人的性格和说话的方式处事的风格都不同,正因为这样世界才会这么有意思。我也常常得罪人,大多时候是故意的。我很知道自己说什么话,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出言不逊,你不计前嫌,还把手伸过来,看来这样的人是值得交往的大气明理的人。 你的国学修养很好呀!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1 10:50
如果都保持这个帖子里面探讨问题的状态,那我怎么忍心再去吹毛求疵。既往不咎,过去的就过去了。
   中庸之道,是很多反儒者攻击火力很猛的一个地方。我这个学习和接受了很多西方理念的人,却认为这是我中华文化最精华的地方。批判她的人,即不懂中国文化,也不理解西方文化。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1 11:15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20 14:51 发表
另外你说我对热爱中国文化也太抬举我了,在中国文化面前我还是文盲一族,了解和理解得太少,还谈不上热爱。比如笑非师讲礼的课,我就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因为自己一点没有储备,没法亲近。倒是刚刚买了<周礼><礼记>准备来读一读。


看了您这段,给您出点主意。您觉得不对可以一笑而过。

个人建议您,也建议其他基础比较薄弱的父母,如果想亲近传统文化,建议从唐诗开始(诗经不在此列)。
大量的读,读这个没有其他古文经典那么痛苦,读进去了是一种愉悦和享受(能学习一下平水韵更好)。积累的差不多,可以尝试写诗。活诗文是胜过死读经的。读诗写诗能够更快的有反馈,更容易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爱上写诗,很快就会发现古文历史等等积淀的不够,您会主动的去多读,而且这个时候,本身又有了初步的积淀,啃起来没有凭空开始的时候那么痛苦。
这个办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进行,共同学习。虽然我自己的诗词写的不能说怎么的好,但是如果有需要帮助的话,我一定会尽一份力。

    好的学习如同爬楼梯,一级一级的就上去了。如果非弄一堵墙在那里,会吓住大部人,让其一生都丧失攀登的勇气。
不知您以为然否?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4-21 12:29
竟然错过如此精彩的辩论。赶紧进来学习一下。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家长的自我修炼,路漫漫呀!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21 19:42
标题: 回复 #37 shwyyan 的帖子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但道理是相通的,切不可以己之经验,就觉得可以退而广之。这和大量读经的一刀切和应试教育的一刀切不是一样的么。

你可以以唐诗入手,我可以从我的诵读古文入手,还有别人从吟诵入手。再者,有的人喜欢论语,有的人喜欢道德经,有的人喜欢易经,有的人喜欢庄子。只要我们不去盲目迷信,不去盲目崇拜,不失去自己,不让自己的孩子失去孩子的个性,至于从哪里入手,那纯粹是个人自己应该去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不就是我们改版后的宗旨么,不就是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吗?!不就是大家一直在寻找的真理吗?

国学研习区,不是有个转贴,一个自己多方求学,最终成就自己的求佛之路么,这样的道路不就是探寻自己生命的过程,我们该学的是这样的结果,还是这样探求人生的过程呢?

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可直接搬来就用,每个家长都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孩子喜欢而享受的读书环境。对自己要有要求,对孩子要有足够的关爱。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1 19:59
标题: 回复 #35 和睦家学园 的帖子
我们这些都是因孩子学习找到贵论坛,特别是在儿童英语版块,作为一种受益的回报,参与家长们的交流,取长补短,实际都是论坛的过客。我也是把自己的观点在短时间写出来,给小龄家长提个参考。很快就会潜水去了,最多是冒个泡,还是你们的责任重大。

你们是版主的身份,以这个身份来争论,出现一些不当言辞,你认为我们会以此来破坏你们论坛的威信和版主的威信吗?

当然,在当今现实中,谁又能清醒,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也是矛盾中,也希望争论,因为这样更能让我看清,所以反面意见决对是有益的。

但是至少到现在,我坚持我的观点和作法,看到这两天,shwyyan 版主和我爱飞飞及你的叶开的新帖,也证明,我对孩子以英语教学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不管这种赌注将来会是如何,但至少可以保证我孩子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受到的毒害减少到最低,个人发展的空间增大到最大,得到的语言工具最适用。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1 20:23
对平水韵还真不了解呢

唐诗我是喜欢的,也记得不少。
但现在孩子还不太喜欢——除了学校要求背的,基本不太肯读。

今天翻出以前买的《猜想祖先》和《江南·人文天府》看了看。
孩子对考古的东西兴趣不大,对座谈的形式更不感兴趣,但江南的碟子他看得比较入迷。


作者: ccpeter    时间: 2012-4-21 20:25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1 10:50 发表
如果都保持这个帖子里面探讨问题的状态,那我怎么忍心再去吹毛求疵。既往不咎,过去的就过去了。
   中庸之道,是很多反儒者攻击火力很猛的一个地方。我这个学习和接受了很多西方理念的人,却认为这是我中华文 ...


好象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政治家,认为中国的中庸之道根本就不存在,讲中庸之道只有无尽的斗争。他的理由是中庸是个数学概念,
第一回合,可以设定一个左,一个右,这时大家都可以确定个中(庸);
第二回合,消灭了左或右之后呢?假设消灭了左,原来的哪个中(庸),就是右,假设消灭了右,原来的哪个中,就是左;
第三回合,这次就是在左与中,或者是中与右之间的斗争,再次产生新的中(庸);
如此循环往复。

这个最好的现实证明就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今天你把别人打倒,明天又有人把你打倒,最后变成乱七八糟。

所以研究中国人,最全面,最准确的还是西方国家的人。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1 23:04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1 11:15 发表


看了您这段,给您出点主意。您觉得不对可以一笑而过。

个人建议您,也建议其他基础比较薄弱的父母,如果想亲近传统文化,建议从唐诗开始(诗经不在此列)。
大量的读,读这个没有其他古文经典那么痛苦,读 ...


我就是基础比较差的家长,前阵子买了本《笠翁对韵》想陪孩子一起读读,没想读了几页就坚持不下去了。读到“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时,我得给她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讲什么是银河(我们住在都市,可怜的孩子根本就没见过满天星辰,更别说银河了)。那一晚只读了短短两小节,就把我弄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偏我家姑娘从小就被叫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人,什么都要刨根问到底的,吓得我再不敢给她读这本书了。看来还是找《唐诗三百首》来给她读读,会比较合适。
作者: 山居    时间: 2012-4-21 23:14
标题: 回复 #43 Martina-Mm 的帖子
是的是的,我前段日子想用《声律启蒙》也遇到好多的问题,所以放弃了。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2-4-21 23:40
原帖由 山居 于 2012-4-21 23:14 发表
是的是的,我前段日子想用《声律启蒙》也遇到好多的问题,所以放弃了。

我也读一半停了,不好意思。
由此可见,家长的学养是多么重要,当父母的都没学好怎么好意思强迫孩子读呢?亲近国学还是从自己做起,我指的是我自己呀,我自己读得好点了,有点自信可以对孩子指点一二了,才好去引导孩子去读。我孩子已经大了,强迫是不行了,对他只可以用讨论的语气。

当然,我不反对读古文经典,对成年人我是极力提倡读这些原典的,如果有精力有兴趣还应该好好地系统地读,读完原典还要读朱子的注,你总要弄明白这些经典的基本含义才可以自己发挥吧。如果将来孩子有兴趣去读这些经典,那你就可以和他自由讨论,这样的亲子讨论氛围应该是很温馨的。

我和新叶一样正在听一些课程,我的悟性可能没她那么高,但也基本明白以前自己在国学领域就是个文盲。

首先是原典读得支离破碎,不够系统,熟读的部分也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经常被市面上各种原典的解读、观感所左右,听听这个有理,听听那个也觉得合理,究其原因是自己没有用功去训诂一下基本含义,所以就容易受他人影响。

其次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知道怎么去读,版本找得不对,拿来就读,不注意看注解。幸好有名师指点总算知道该读什么了。

楼上诸位的高论我看了,各有各的道理,都是肺腑之言,我这里就不再忘议了,我自己的看法就是家长要下点功夫先读好了再谈要不要给孩子读古文经典。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2 08:29
原帖由 ccpeter 于 2012-4-21 20:25 发表


好象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政治家,认为中国的中庸之道根本就不存在,讲中庸之道只有无尽的斗争。他的理由是中庸是个数学概念,
第一回合,可以设定一个左,一个右,这时大家都可以确定个中(庸);
第二回合 ...


这话题有空开新帖再聊,这绝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的清楚的。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2 22:23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4-21 20:23 发表
对平水韵还真不了解呢

唐诗我是喜欢的,也记得不少。
但现在孩子还不太喜欢——除了学校要求背的,基本不太肯读。

今天翻出以前买的《猜想祖先》和《江南·人文天府》看了看。
孩子对考古的东西兴趣 ...


具体到您孩子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先树立汉语的强势地位。
如果做到,从诗词、散文、古代历史入手学习古文相对易入门一些。大一点的孩子,一些古代传奇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论能不能做到,围棋、书法、古典民乐、国画、武道等等这些里面选择适合孩子的去培养兴趣,也是很好的。这些悟透了,其实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就悟透了。其实我们应当问问让孩子学习古文经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2 23:16
标题: 回复 #47 shwyyan 的帖子
您就直接说我怠惰吧。其实果行之前也说过我的。

围棋是准备恢复上课了,只是不和他爸下而已。
另外,他自己说可以试试上个国学的课外班看看。
民乐是没戏了,听了没感觉。他喜欢的是印度的音乐,跟着跳舞跳得起劲。其他的民族舞蹈他都没兴趣。
国画也兴趣不大。武道也反感。
传奇小说?我给讲《画皮》讲坏了 ,现在说起聊斋就害怕。也许下次讲讲驯悍记和马介甫试试看。

任何语言的精通,要的就是浸淫。
那天跟孩子说了个“勿以恶小而为之”,好简单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字都得解释一遍,发现他还真是不懂中文。
而他跟我去看英文碟,老师提到特洛伊可能没人会懂,他就会在下面说yes,跟着说木马和海伦。

在这种情况下,生扳恐怕难,只能每天一点的慢慢来了。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2 23:18
标题: 回复 #47 shwyyan 的帖子
我希望他学中文乃至国学的目的,不过是将来读中文书没问题,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中国人的人性,民族的民族性。。。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走到国外去,不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2 23:27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4-22 23:18 发表
我希望他学中文乃至国学的目的,不过是将来读中文书没问题,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中国人的人性,民族的民族性。。。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走到国外去,不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学不学古文都无所谓了。把《三国》《水浒》学熟、学透,基本就可以做到。不出意外孩子会喜欢的。
您不是怠惰,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能把英语培养成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孩子的强势语言,我想您付出的努力,不会比我们这里哪一个人差。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2 23:30 编辑 ]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23 07:14
标题: 回复 #50 shwyyan 的帖子
把英语培养成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孩子的强势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是创造出来的。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有一半的时间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说英文,学校在用英文教学历史地理自然学科,他的英文不可能太差的。当然毕竟中文是母语,而且学习毕竟是循序渐进的,我又并不追求为英语好而英语好,所以他的英语也决不会太好。
我对孩子满意的不是他的英语“好”,而是他能以目前不怎样的英语水平,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各种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
其实我对孩子中英文以及任何方面的学习要求是一样的,都只有一个最低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我希望由孩子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兴趣,进而明确自己的方向,这比我抱很高的期望要好得多。
但是英文方面,他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期望,中文方面却相对滞后。
我一方面觉得自己怠惰,一方面也实在感慨,英语的资料真多,(外教的)教学手段真先进,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国外教育这些年的不断发展的。
国学方面,没有大量可亲的资料,没有专家做教学组织的研讨,只从家长身上要求每个人自律自强,其实是事倍功半的。我不想让孩子小小年纪懂很多中文知识,却失去对中文的感情。。。所以没事才趴在这里看经验呢。。。可惜,以诗经楚辞汉赋古文来入门,对孩子和对我的要求都太高了。我不介意和孩子一起学,当年和他一起学英语,不也是同学的吗,只是那些入门的东西很容易,而现在中文的东西,相对较难。

《三国》和《水浒》,前者孩子听了一段时间又停了,后者我不是很愿意在现在给他听。其实两者有共同的特点,尔虞我诈、强者为王,我不喜欢。当然我虽然不喜欢,将来还是要让孩子接触的,只是我想把这个时间再推后些,等他能更好的思辨之后,我可以和他更深入的探讨,边读边解读(说解毒也好)。

另外,有一点古文基础还是好的。中国近现代可读的东西不多(这不是数量的概念,而且纯粹的数量,也不够多),古代的内容虽然糟粕不少,但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对中国人的人性、中国当下的现实的认识会更深刻。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4-23 07:43 编辑 ]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4-23 09:04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4-23 07:14 发表
把英语培养成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孩子的强势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是创造出来的。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有一半的时间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说英文,学校在用英文教学历史地理自然学科, ...

飞飞妈其实您对孩子是英文强势还是中文强势还真不用太在意。孩子的未来会走什么路,哪个父母能预料?只要孩子有了学习能力,未来大多东西都会自己学的。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23 09:47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2-4-23 09:04 发表

飞飞妈其实您对孩子是英文强势还是中文强势还真不用太在意。孩子的未来会走什么路,哪个父母能预料?只要孩子有了学习能力,未来大多东西都会自己学的。


很赞同。我觉得飞飞妈,没有必要对此太在意。您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起来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优势所在,那就用好她。以己之长,击人之短,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6-15 05:24
我还是要先在孩子的中文教育上下功夫,因为这个要比我去教孩子一门外语更有把握。根据我的经验,外语学习的成败,取决于你母语的高度。中国孩子的外语水平要达到日常对话和生活用语没问题,家长就已经要下很多的功夫。我也承认语言的开启是早一点好。对于孩子将来对外语进行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还有语音语感的培养也是早一点比较好。但是同时汉语的学习可是不能放弃。
我举个例子,我来德国上学之前,在中国已经读完了两个大学,我的中国同学有19岁来德国读书的,按理来说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快,因该学起来很轻松。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很多的专业的德语单词他们在中文中就没有接触到,所以他们查德德词典,还是理解不了。最后把德语翻译成中文,再去弄明白汉语的意思。他们走了半个地球来欧洲最后发现汉语的水平不够,德语也深入不下去。
我觉得不管学哪门语言总要有一门要学精学深,如果中国孩子能把英语学深学透,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只是我有些疑惑,没有语言环境如何能学透。那些在国际学校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机会把外语学透,因为有这个环境。就象我爱飞飞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在国际学校。这样的孩子,哪种语言占优势,我也觉得不那么重要,如果父母不是非得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中国文化的学者,中文还是国学,能学多少就学多少,量力而行,不必强求,将来孩子有兴趣自己也可以学的。
但是那些以中文教育为主的孩子,还是要重视汉语学习。
这些天,从我儿子那里学到了一个新的德语单词。就是坦克这个词,很简单的一个词可是我在德国十几年也没有留意怎么说。打仗的德国电影也看过,好像里面也没出现这个单词。可是在有语言的环境里孩子三岁就会说了。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孩子还要珍惜中文的这个语言环境,事半功倍的学习汉语,多阅读,多积累,同时学习外语,这样更好。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6-15 05:36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6-15 11:27
学好汉语,这很重要,而且最重要.
但学好汉语和学古文,读经没有任何关系.


读经者总是自作高明,把说文解字,易经,论语等作为识字的必读书,说,不看这些书就不能说是识字.

可是,我要说,小学生不看这些,不认繁体字,也是识字.


原来的大寨书记陈永贵,目不识丁,可是他对汉语的运用水平,远远超过读经人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6-15 20:25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11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6-17 17:15
詹天佑从小读经照样成了工程师
毛泽东因为读经成就了大事
鲁迅因为读经成为大家,虽然鲁迅本人反对读经。

所以,要成大才必须读经,只有读经才能做人,做事,成才;不读经就不能,不会做人,做事,成才。

但是,我要说,读经未必是做人做事成才的唯一途径。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很珍贵,但作为读经人的“经”却不怎么样;正象〈卖拐〉中的拐本身是有价值的,但作为忽悠的工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6-17 17:22
我认为,鉴别一个人是喜欢传统文化还是读经人,可以看他对待唐诗的态度。
读经人往往认为唐诗是“小道”“雕虫小技”,不值一看,只有经才是大道,看了才能有实惠(读经人的根本目的是实惠)
作者: richardwu2000    时间: 2012-6-25 21:56
哇。这个老话题2012年还有人争论啊。

文化保守主义一个大问题是:只讲中国的是世界的,不讲世界的是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部分,其实是和欧洲古典文化有着共通之处的。不过落在文字上的,后来给一帮王八蛋文人在皇帝们的淫威下不断删改。

经就是太好了,所以不能在低龄读啊。

对大部分中国孩子而言,读经不错,
何时读,读多少,怎么读,这些是关键。

知识结构!读经只能占孩子学习时间的1/12到1/6。超出这个比例,孩子的知识结构要出问题的。

说的零碎一点,今天不在状态。关键是老话题,提不起精神。
作者: 鲁素    时间: 2012-6-26 12:00
我认为,学习古文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要讨论的只是方法问题,大家把时间花在讨论怎么学的更好上面多好,多说些具体的方法,对孩子来说,任何学习都是要花时间的,时间也是最宝贵的,为了不浪费孩子的时间,家长走在前面多做尝试肯定没错。

我家孩子4岁,学古文实在没什么好经验,但在英文学习上,我自己的体会是,把孩子放在纯英文环境里,提供了环境他自然就会学了,快一点慢一点都没什么,只要能坚持下去,并且过程是愉快的,孩子的进步是一定的。我说的纯英文环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外面机构营造的环境。最近我在集中看新浪上ester和王青博士的帖子,这两位都是英文极好的专业人士,都持有的观点是,在没有环境支持的情况下,孩子该先学好母语,二外学着玩,感受着。但从反面来看,没有环境,如果家长能创造出环境,孩子是能学的,我的实践也是如此。

现在我发愁的是怎么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主要是环境要能让孩子自觉的吸收,高度要是适宜孩子的高度,因为生活用语普通话没啥可教的,他用的词有时甚至比我还准确,且活泼,这时候,怎么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亲近传统文化才是我要考虑的。
作者: 鲁素    时间: 2012-6-26 12:05
我在北京,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说出来都让让自己都汗颜,不说别的,老北京的故事,民俗,传统节日让我说出个一二三四五都说不出,补课是一定的,一时补不上去也是实情,在这样的条件上赶鸭子上架的教孩子让自己底气不足,也越发觉得从小系统学习的必要,有意给孩子找靠谱的私塾先生的想法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有的话介绍给我,在此谢过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2-8-1 08:37
原帖由 richardwu2000 于 2012-6-25 21:56 发表
哇。这个老话题2012年还有人争论啊。

文化保守主义一个大问题是:只讲中国的是世界的,不讲世界的是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部分,其实是和欧洲古典文化有着共通之处的。不过落在文字上的,后来给一 ...

2012,大家好像对这个问题更糊涂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了解的有多少?恐怕我们了解欧洲古典文化会更多些。和古罗马斗兽场同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技术水平怎样?和《红楼梦》同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作品有哪些,思想深度如何?这些我们可能上网查都能查到。但是平日里很多人也不大去理会这些。

前几天和老公一起去了中国古代历史博物馆,博物馆是清代皇帝祭祀的院子改建的,绿树成荫的大院子,在七月旅游高峰的日子却幽静的出奇,那天来参观的只有我们夫妇二人,还有来自于美国华盛顿在联合国自然灾害工作属工作研究地震防御的华人科学家以及他大学在读的儿子。我们都被中国古代的建筑水平震惊了。博物馆墙面上展示了当时建筑用的工具,就是这些用工具撘建起了没有一根钉子想天坛这样的宏伟工程。

盲目崇拜和迷信任何东西都是不好的,中国文化里的确有很多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想了解的部分。如果我说化学是从中国文化发展出来的,很多人要拍我了。中国古代有炼丹术,内丹和外丹,外丹最后发展成为西方的化学。作为普通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我想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些部分对现代科技是有很大意义的。万物追本溯源,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推测科学,在人类找到推翻他的证据之前,他还是成立的,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不成立的,这是考古学对科学的贡献,是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贡献。一个孩子进入到大学,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要从这门学科的历史学前,物理、化学、数学、政治、文学、艺术、音乐,都要学它的发展历史,任何国家的古代文化都是有巨大价值的,中国文化也是。而中国的文字是进入中国历史文化的桥梁,经典著作也是进入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这个老话题讨论起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http://www.izy.cn/travel_photo/598/43312.html山西大同的悬空寺是距今15000年前的建筑,没有用一根钉子,就是现在修建这样的建筑也是不容易的吧!
上传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里拍的照片,供大家欣赏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16 编辑 ]

SAM_0539.JPG (323 KB, 下载次数: 0)

SAM_0539.JPG

SAM_0553.JPG (336.92 KB, 下载次数: 0)

SAM_0553.JPG

SAM_0546.JPG (320.3 KB, 下载次数: 0)

SAM_0546.JPG

SAM_0558.JPG (318.04 KB, 下载次数: 0)

SAM_0558.JPG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