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高学历家长“拼孩子”更执著
[打印本页]
作者:
1717
时间:
2012-4-8 12:05
标题:
【转帖】高学历家长“拼孩子”更执著
最怕“凤凰窝”里飞出“三黄鸡”高学历家长“拼孩子”更执著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6日 03 版)
0000.jpg
(29.7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4-8 12:05 上传
CFP供图
004.jpg
(31.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4-8 12:05 上传
2009年6月4日,距离学生放暑假还有一个月,厦门市青少年宫内许多家长赶来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CFP供图(资料图片)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化名)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我实在想不出来才6岁的小朋友怎么能说出这么恶毒的话。”班主任苹果老师说。
令人吃惊的是,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识、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这些高知、高薪家长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让人瞠目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而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
小时候拼自己
长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这些家长的“心病”是孩子。
马女士在中关村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公关总监,最近正在跟丈夫闹别扭。
闹别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环附近,她主张把儿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儿园,而丈夫偏要把儿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公立幼儿园去。
“其实,我们的矛盾不仅仅在送哪个幼儿园,”马女士说,她丈夫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马女士的丈夫是海归)”全靠他一个人考过来的。所以,他觉得孩子将来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
马女士介绍,从儿子两岁开始丈夫就给他报了早教班,现在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语课。“现在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正劝我辞掉工作,专心接送儿子,辅导儿子家庭作业。”马女士说。
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长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
于是,不少曾经“拼”过自己的父母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些著名升学论坛上都会有类似“我是怎样打造‘牛孩儿’”的帖子被众人传看。一位家长在帖子中这样写道:“别人拼钱,咱没有;别人拼权,咱没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还有人说:“拼孩子,虽然孩子苦点儿,但是至少孩子还留下了一身真本领,划算。”
田老师是某著名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介绍,在北京同样的课程往往是设在西边的班,班班爆满,设在东边的班却招不上多少学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显:西边是北京的高校园区,这里的家长更相信“爱拼才会赢”。
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更注重孩子的人生规划
很多人都说工人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他们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就行,而高学历的家长“考上大学”背后的要求可能就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所以,很多人说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无可厚非。而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其实还源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廖丽英说。
杨涛的儿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学同学正好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当校长助理,几个电话过后,同学给他找到了一个共建的名额,通过几轮考试之后,儿子顺利地进入了不错的中学。“我现在想想就后怕,要不是我的同学能帮上我,我儿子现在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学校了。”
让杨涛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儿子小学成绩挺好,但这对夫妇就在学校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下岗了在家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小升初”事到临头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有了着落,他们心急如焚,后来知道杨涛有门路,就登门拜访了。“看着他恳求的目光,再看着塞到我手里的一信封钱,我真不好受。”杨涛说,虽然有心帮他,但是没能成功。从那以后杨涛更坚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的愿望,“我得时刻拽着他”。
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家长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
“所以圈子很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总聊自己的教育观时这样说,他周围不少职位很高的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升学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孩子只有具有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竞争力,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到中关村的学校,别的孩子上的辅导班他的孩子也上,别的孩子经历的种种痛苦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他看重孩子身边的同学资源。“随着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其他国家发展,因此,到时候无论我的孩子在中国还是外国发展,他的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是他现在的同学。所以,我就要给他选择最好的中国学校。”
如此高瞻远瞩的规划,家长能不累吗?践行这样的规划,孩子能不累吗?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家长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很大。
虽然儿子已经上了不错的中学,但是杨涛却越来越不轻松了,他一方面在惦记着3年后如何给儿子顺利送入好高中,同时,还要抗衡儿子越来越明显的叛逆。
“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是拧着劲儿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家长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长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许就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的根源。而一些高学历父母自认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执著,他们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
家长,请把你“优秀”的架子放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冯女士一直很在意女儿文学素养的熏陶。最近,冯女士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课上女儿背诵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5岁女儿一下背了这么艰深的诗句,冯女士脸上有光,暗想:“没必要那么显吧,简单点就行啦。”可下一个女孩站起来背诵的竟是《心经》!冯女士顿时感到了差距,不知是否又要给女儿加压了。
这就是一个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个个的孩子,而真正在乎输赢的却是家长。
“现在不少家长动不动就会说:‘我这么优秀,起码要把孩子培养得跟我一样吧。’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高学历的家长确实希望孩子优秀,而真正让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这是把孩子当成了砝码。”梁雅珠说。
问题就出在这个“优秀”上。
“当家长把‘优秀’的架子放下了,做一个‘没出息’的妈妈了,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迈向成功了。”梁雅珠说。
梁雅珠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休息日带着女儿去看父母,全家人经常一起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着一本本的相册,回想着照片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丽英介绍,一次去幼儿园听课。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是让孩子认识菠菜,结果一节课上完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几张图片让孩子辨识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出正确的一张。老师非常紧张,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在老师身上的一种反应。”廖丽英说。
放松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教育。
作者:
1717
时间:
2012-4-8 12:07
一位妈妈的自述——挣扎在“有用”和“没用”之间周珣《中国青年报》(2012年04月06日03版)
李八斤同学今年三年级。自从她成为一名小学生后,她的好日子和我的好日子,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穷途末路——是的,我每天都清醒地、眼睁睁地、无比烦恼地感受着这一点,而且这种滑向深渊无力与抗的感觉一天比一天、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比一个学年来势汹汹。
上个月的一个周末,我带她去今日美术馆看一个儿童画展览,那些充满童趣的涂鸦看得我们母女都非常欢乐。可是,偌大展厅里,李八斤的个头高出所有看画展的孩子一头还多。很明显,周末有这个闲心在美术馆里晃的,多是学龄前儿童。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们,大部分都闷在各个补习班里。
我从来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妈妈,李八斤从小也和别的孩子一样,上过各种各样的“班”,学学这个学学那个,什么钢琴、跳舞、骑马、击剑、游泳、轮滑、跆拳道、健美操、疯狂科学、乐高拼插、丙烯画等等全都试过。小孩子总要学点什么,要不然精力没处消耗,还不得把她妈累死。给她报班,在我,一直就是三个目的:一、锻炼身体,所以运动类偏多;二、增广见闻,什么都见识都玩一下;三、有人带着陪着她玩,让她妈躲会儿懒。而且报班的大前提一直是:你想吗?你愿意吗?
我这种目标导向不明确的报班行为,在李八斤上了小学之后,就遭到很多前辈妈妈和同批次妈妈的批判。她们告诉我,这“没用”!她们告诉我,钢琴是“没用”的,不如学一样民乐或进合唱团“有用”,某某孩子就因为唱低声部“小升初”时被名校点招;她们告诉我,这样蜻蜓点水、漫天花雨地报班“没用”,“有用”的是把某一项练成“特长”,比如击剑在什么级别的比赛中拿到名次、健美操在什么团体赛中获奖,就可能成为“小升初”中“有用”的证书。
我实实在在地被证书吓到过。家长会,学校放央视做的节目,本校的优秀学生访谈,比李八斤高一级的四年级女孩,从一个大纸袋子里往外掏证书,一大沓子,摞起来有小20厘米的厚度,据说都是参加各级科技竞赛获的奖项。我的天!别说得奖,光是参加,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参与多少种赛事才能攒出这样的资历呀?我不认为女儿有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像我这种马马虎虎的妈妈,也没这个心思。有这许多工夫,我宁可让她多傻玩儿一会儿。
所以我被批评为不负责任。我受到最语重心长的一次忠告是这样的:你看,我也是一星期开车拉着孩子到处跑,你也是拉着孩子到处跑,可你净干那“没用”的事儿!白受累了!
我被这些好心的劝告搞得非常沮丧。“有用”真的那么重要吗?有必要给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那么多“有用”的教育吗?
我当然也希望李八斤同学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但作为妈妈,我其实更愿意女儿首先是一个“有趣”的人。我见过很多可能“有用”但确实乏味苍白的人生,我觉得那样的活法不够好。我希望女儿有一颗丰富的心灵,能够触碰、感知、体味、享受到生命中那些缤纷有趣的部分,我祈望她生活健康,灵魂丰满,活得不那么功利现实。
在“有用而无趣”和“有趣而无用”之间,如果我能自由选择,我会一直选后者,我相信,那也会是孩子出于天性的选择。
可是我能不管不顾地自由选择吗?
在下决心跳出现有的教育体制之前,我还真没这个胆儿。所以我已经扛不住地让她上了一个奥数班。因为“大家都上”。我有时候会恨自己没出息,太容易被“大家都”裹挟,但我真不是意志特坚定的妈妈。其实这班上得也相当消极,既不要求她做题,也不督促她复习,基本就是“熏着点儿吧,多少会点儿吧”,意思一下得了。有时候想想,简直是白花钱瞎耽误工夫。相当于买个心理安慰:好歹也跟着“大家都”了,不算我耽误孩子哈。
我知道自己在身边声势浩大的“有用”声中越来越心烦意乱,以至举棋不定、纠结不已,已经进入忽左忽右、逐渐迷失阶段,严重忧虑自己迟早有一天违背初衷、南辕北辙。
我现在拼命坚持的就是,无论如何,每周要留一整天的时间,什么狗屁班也不上,就让女儿干点儿没用的事儿,骑她爱骑的马,去她爱去的童书世界,看看画展和童话剧,或者就只在楼下晒太阳疯跑。哪怕就是为了看她干这些没用的事儿时灿烂的笑脸,也非坚持不可。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2-4-8 15:15
当别的孩子都在学英语,学画画,学舞蹈,学这学那的时候
想想自己的宝贝,天天拿着锄头挖地玩。。
心情真复杂。。。
作者:
mary_xing
时间:
2012-4-9 05:35
标题:
回复 #2 1717 的帖子
看看就可怕。。。。。
可是当我的孩子也变成小学生,初中生时,真不知道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12-4-9 10:13
坚持己见,绝对不被外面的培训班吓倒。
我欣赏那个妈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有趣的生活是自己的,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绝对比“有用”更有用。
作者:
x-ray
时间:
2012-4-9 11:29
我被拖着孩子上“有用的班”的家长吓着了!
我未来可能是这种家长,周末,留完整的一天给孩子。
为什么非要挤好学校呢?
以我的经历。我的一同学,小学,初中,都不如我,高中同校,大学毕业,因她爸的关系,进了合资企业,起点比我高,现在自己再折腾下,收入是我两倍吧。但是,至今未婚,你能说她幸福?
我的单位,3个海归,两个英国,一个加拿大。其中一个英国海归在我部门。那又怎么样呢?工作懒懒散散,(不知是不是心里落差大),人际关系也不好。在公司,基本没人主动和她讲话。培养出这样一个海归,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我觉得,孩子,还是先让她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其它的,尽力而为。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幸福快乐的!
[
本帖最后由 x-ray 于 2012-4-9 11:32 编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