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4 18:42
标题: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一)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儿教论坛,版权为我个人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用作其他用途。

    先秦古人写文章的时候,主要使用竹简。既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写的很详细,造成了古人惜字如金。那个时候,文字本身的数量也少,经常借用通假,又没有标点。这造成了古文含混难懂,很容易造成望文生义。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曲解。像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典型的愚民政策。可是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孔子成了公民导师。
    所以想要正确的解读《论语》,必须全面的了解孔子的思想,能够分析出其中的优缺点所在。虽然孔子走上神坛不是他的错,但这也正说明了他的思想为统治者利用的成分甚多。他的思想有着致命的缺陷,对中国文化和教育造成了深远和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性阅读,就必须进一步的知道它适合提高人哪一方面的能力。这些古文经典虽然多有智慧,但是严重缺乏爱和人性的光芒,特别是儒家经典因循守旧,是奴化教育的重要推手和工具。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的话,斯害也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讲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叩其两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是很懂教育的。我很想知道有几位仁兄反复温习功课会感到愉快的。如果这样的话,我天天让您读这句学而时习之,非腻歪死你不可。要理解这句,需要弄清楚谁学,学什么。就论语这本书而言,应该是君子或者是想成为君子的人学,学的是成君子之道或者更高一点是成圣人之道。比较容易进入误区的是习这个字。“习”一般指练习、温习、复习。习的古字是会意字,上羽下日,本意是小鸟在晴天试飞。这里当成温习是不合适的,应该解成实践练习。时放在动词前可以解成经常、按时、适时、有时。与实践练习最合拍的,显然是适时。不管是君子之道还是其他什么知识,学了适时的实践它,能够看到有很好的效果和反馈,不是很愉快吗?在现代心理学上,这叫正向心理循环。
    那种连其意都不知的跟我读,跟我背,怎么可能是快乐的,这得是什么样的特殊材料制成的?总的来说,孔夫子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头。如果他知道后人用这么作践他理念的方法学习他的学说,估计要郁闷的在棺材里面打滚了。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出行跋山涉水很是辛苦。朋友不辞辛苦大老远的前来,总不会是为了来吃酒吧。在古代朋和友的含义是不同的。友字是双手并举,代表志同道合。朋是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引申为同一老师门下的学生。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礼记》)。如果把“有朋”解成“有同学“,不够准确。同门师兄弟见解理念不同者比比皆是,反目成仇的也大有人在。显然来的这个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者,所以有人认为“有”是“友”字的通假,应为友朋自远方来。这样理解呢,合乎逻辑,算一个合理的解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探讨交流学习君子之道),不是很快乐的吗?有人进一步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来找我求学的。这个就属于过分的解读,无中生有。孔夫子也没说朋友大老远来的,是专门来找你的,自作多情什么?古人出远门的目的绝不是简简单单求学这一种。讲学、出仕、出使、游历等等都是可能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名士辈出。有很多名士都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作为一些后进学人,知道自己仰慕已久的名士来了,怎么能不高兴呢。甚至有一些人做了弟子,追随这些名士左右。像当代也有很多粉丝,自己偶像的演出一场不落,千里追随。这些表现不就是凤飞群鸟从吗?在这一点上古今无不同啊。有像凤一样的名士君子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

    最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像通常的解释,仅仅是因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就成了一个君子,那这君子的标准也忒低了,随便一抓一大把,还学君子之道干嘛啊,都是君子了。这个“知”如果解成知道、理解,后面就必须加宾语或者对象。作为解读,可以把原文之外的这些东西补足,帮助理解。但是作为翻译,就不能这么任意的加。在古代“知”经常通“智”。当一个人缺乏智慧的时候,往往就要干蠢事伤人害己。能够宽容他(她),不怨恨他(她),这的的确确就是君子的作为啊。“愠”字念做yùn的时候含义是怨恨。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yǔn,含义是郁结。不愠就是使之不愠。当一个人缺乏智慧,内心会产生了很多的愤怒、偏见,把他(她)内心郁结的愤怒和偏见等等负面的情绪消除掉,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能够做到的人,显然是水平更高的君子人物。

  【译文1】孔子说:“学了适时的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不因他人的不智慧而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译文2】孔子说:“学了适时的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像凤一样的名士君子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能够消除他人因不智慧而郁结的东西(情绪偏见等等),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二)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三)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17 17:01 编辑 ]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4 20:09
原来我的误读还真不少啊,跟着您学习!
作者: 老歪    时间: 2012-4-5 07:34
好帖好帖,楼主请继续,谢谢分享您的心得。
作者: ajiu    时间: 2012-4-5 11:05
解释有新意,学习了。请版主继续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2-4-5 20:04
言之有理,认真学习。。。。。。。
作者: 小润妈    时间: 2012-4-8 09:37
严重希望版主继续往下写。
作者: mtryshy    时间: 2012-4-8 11:23
我有一点很好奇,楼主的所得是思索而来吗?不是对你的翻译提出质疑,而是觉得您解释的太好了.只是觉得奇怪,同为读书为何差别如此之大.是学而不思,还是读书过少,还是这本来需要天赋,强求不得?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8 17:46
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4-8 11:23 发表
我有一点很好奇,楼主的所得是思索而来吗?不是对你的翻译提出质疑,而是觉得您解释的太好了.只是觉得奇怪,同为读书为何差别如此之大.是学而不思,还是读书过少,还是这本来需要天赋,强求不得?


      我会看很多的解论语的版本,而且我还专门喜欢找那些与众不同的解释,甚至有的人解释离谱的要命。我一边看一边嘀咕,怎么能胡说八道呢。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观点足够新颖,有时候才能跳出窠臼,对我有所启发。然后我要认真的思索,哪一种解释更符合古代的用法,更接近孔子的思想。如果都不满意,我会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诠释。人和人的特长不一样。我这个人做创新和开拓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我的思维能力比较强,考虑问题能够随时变换角度。我适合做集大成者。
    解读论语我会进行下去,只是速度不会太快。我业余时间每天都会保证一定量的阅读,加上每天几个教育论坛,我都会瞅一眼,儿教这块我是斑竹,还要花很多心思写回复。我同时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在写。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不要着急。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4-8 17:53
标题: 回复 #8 shwyyan 的帖子
可以说说都参考那些版本吗?过些时候我也想做做这个工作。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8 23:57
原帖由 子云008 于 2012-4-8 17:53 发表
可以说说都参考那些版本吗?过些时候我也想做做这个工作。


    大师钱穆的解读版本这个应该做基本盘。如果古文好的,直接看朱熹的《集注》。
那些非主流解读,书是没有的,都是来源于网上。解的最有特点的是缠中说缠,也最离谱。
但是这个人的确是个天才,无所不通。您可以在新浪财经博客上找到他。他是给千万股民
带来痛苦回忆的股票亿安科技的操盘手。您也可以把邮箱留一下,我把热心股民整理好的
<缠中说缠经史文哲集>发给您。还有一个叫非常国学的。
   另外,还有一些是零星看到好的记下。这个实在是找不到出处了,比例也很小。
作者: 朗萱妈妈    时间: 2012-4-9 11:03
女儿正在读论词,会继续跟贴,纠偏正误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9 12:15
原帖由 子云008 于 2012-4-8 17:53 发表
可以说说都参考那些版本吗?过些时候我也想做做这个工作。


钱穆、杨伯俊的注都可作为入门的吧。
特区里我转发的日本人写的《论语义疏》以及果行发的论语与老子的入门资料,都是第一手好资料呀。
朱熹四书注
还有刘宝楠的。

造成我们今人对论语的误解的正式五四后的学业不精的人乱读造成的,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习的就是温习。
上面所列的所有包括被很多人诟病的朱熹的注中,习都是含有实践的含义,这也是简化字体让我们不能从字的表面读懂一些意思。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9 16:37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9 12:15 发表


钱穆、杨伯俊的注都可作为入门的吧。
特区里我转发的日本人写的《论语义疏》以及果行发的论语与老子的入门资料,都是第一手好资料呀。
朱熹四书注
还有刘宝楠的。

造成我们今人对论语的误解的正式五四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您告诉我,哪一句明确说习的意思是实践?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4-9 17:44
没看那么多注解

但是我一直心目中习就是实践的意思,朋就是志同道合者的意思

如果没记错,我们学这句话的时候是初中一年级,难道是初中语文老师当年就是这么讲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4-9 17:47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4 18:42 发表
最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像通常的解释,仅仅是因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就成了一个君子,那这君子的标准也忒低了,随便一抓一大把,还学君子之道干嘛啊,都是君子了


这个要求可一点也不低,即使是孔子也没做到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不过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最高要求而已。

反过来说,人家知不知,关我啥事,人家不知,我愠,这个标准才低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9 17:56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9 16:37 发表


您告诉我,哪一句明确说习的意思是实践?


您这句问话,莫不是要告诉我,习的实践、践行的含义是您的独创?别人的体悟都是需要书中有明确的“实践”两个字才知道是实践的含义?
孔子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他的“习”的含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4-9 19:41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9 17:47 发表


这个要求可一点也不低,即使是孔子也没做到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不过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最高要求而已。

反过来说,人家知不知,关我啥事,人家不知,我愠,这个标准才低


我收回上面这段话。
考虑了下,孔子是个教育者,如果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人不知指别人不知还真是可能。况且作为论语的第一句,定位为教育格语,就更有意思了。

对比论语中另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理解为别人不智我也不生气,还真是合得上。另外,“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传不习乎如果理解为传于人,就更合拍了。

我们不妨把三个不亦理解人孔子的人生的缩影。
年少情况时,十五有志于学,时常实践所学,直至学有所成,三十而立,志同道合者来一起讨论学术,不亦乐乎,以至于四十不惑。到了五十,桃李满天下,知天命,学生中常常犯些愚蠢的错误,此时的夫子已经能够不再为晚辈的些许错误而生气了。

【译文】孔子说:“学了适时的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探讨学术问题),不是很快乐吗?不因晚辈的愚蠢错误而怨恨责骂,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9 22:33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9 17:56 发表


您这句问话,莫不是要告诉我,习的实践、践行的含义是您的独创?别人的体悟都是需要书中有明确的“实践”两个字才知道是实践的含义?
孔子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他的“习”的含义。


我引用的那段话正是朱子《论语集注》中“学而时习之”的注释。《论语集注》您有没有看过?
另外国学大师钱穆是在五四之前念的私塾。对他而言,无论大陆沦陷不沦陷,在台湾他都是用正体字。
您这不是讽刺钱老学业不精吗。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9 22:49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9 22:45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9 19:41 发表


我收回上面这段话。
考虑了下,孔子是个教育者,如果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人不知指别人不知还真是可能。况且作为论语的第一句,定位为教育格语,就更有意思了。

对比论语中另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愚蠢错误,不正是不智慧的表现吗。解读可以引申,但是作为翻译,只能用不智慧,而不能用愚蠢错误。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4-14 13:44
想起今日学堂,翻看博客,找到一篇相关内容:

今日学堂《论语课》第一讲(少年版)旁听侧记
                 ---批判性思考和启发式教育的现场示范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14 19:10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4-14 13:44 发表
想起今日学堂,翻看博客,找到一篇相关内容:

今日学堂《论语课》第一讲(少年版)旁听侧记
                  ---批判性思考和启发式教育的现场示范


我看过他的解读,觉得他解的不错。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