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mtryshy 于 2012-4-8 11:23 发表
我有一点很好奇,楼主的所得是思索而来吗?不是对你的翻译提出质疑,而是觉得您解释的太好了.只是觉得奇怪,同为读书为何差别如此之大.是学而不思,还是读书过少,还是这本来需要天赋,强求不得?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9 12:15 发表
钱穆、杨伯俊的注都可作为入门的吧。
特区里我转发的日本人写的《论语义疏》以及果行发的论语与老子的入门资料,都是第一手好资料呀。
朱熹四书注
还有刘宝楠的。
造成我们今人对论语的误解的正式五四 ...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4 18:42 发表
最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像通常的解释,仅仅是因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就成了一个君子,那这君子的标准也忒低了,随便一抓一大把,还学君子之道干嘛啊,都是君子了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9 17:47 发表
这个要求可一点也不低,即使是孔子也没做到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不过是孔子对君子的一个最高要求而已。
反过来说,人家知不知,关我啥事,人家不知,我愠,这个标准才低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4-9 17:56 发表
您这句问话,莫不是要告诉我,习的实践、践行的含义是您的独创?别人的体悟都是需要书中有明确的“实践”两个字才知道是实践的含义?
孔子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他的“习”的含义。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9 19:41 发表
我收回上面这段话。
考虑了下,孔子是个教育者,如果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人不知指别人不知还真是可能。况且作为论语的第一句,定位为教育格语,就更有意思了。
对比论语中另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