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书十诫 [打印本页]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3 10:38
标题: 读书十诫
    一,阅读无论对成年人和孩子都一样,应该以兴趣为先。阅读应该是悦读,读书是一种享受,不是修行。

    二,在此基础上,选择的书籍应该把一些提高性的东西糅合在里面,不能选择纯粹休闲性的书籍。因为这样的书籍无论看多少,您始终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

    三,无论对成年人和孩子都一样,阅读应该以一定的理解能力为基础,不要读超出自己能力大多的书籍。这不仅不能提高您的能力和水平,反而容易让您越来越不喜欢书籍。一个年龄段干一个年龄段该干的事情,读一个年龄段该读的书。早熟的花草容易先衰。

    四,不要试图搞懂书籍的每一个部分,没有必要,我们不是书籍评论家,只要这本书能够在愉悦我们的同时,提高我们自己就可以了。

    五,一本经典的好书,只要您能够读进去,就已经受益了。您和一个大师对话,就算是不能全部理解他的思想,也许只言片语,就可以让您受益终身,更何况您能够读懂大部分呢。

    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这句话要建立在,您能理解一大部分的前提下。如果懂的很少,建议您降低书籍难度,不要硬来。

    七,最好的书,是当前阶段最适合您的书,这是以您为标准,而非他人。

    八,读书笔记、摘抄、评论都是好东西,但不是必要的东西,我们不是学问家,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九,读自己的书,让专家见鬼去吧。我的脑袋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十,读书虽然重要,但是音乐、锻炼等等同样重要,生活本来就该丰富多彩。读书后要有时间闲暇和思考,没了这个书白读了一半。这一点对成年人尤其如此。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3 11:12
这个帖子,正常是不应该发到这个版里面的。希望她能够警醒一些人,救一些孩子吧。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3 11:14
这十条,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多是适用的。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3-23 11:28
标题: 回复 #1 shwyyan 的帖子
我帮您找了一下,十诫里面,只有最后一条的一部分跟经典挂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4 07:06
第五条里有经典。是儿童经典读物,还是古文经典。
古文儿童启蒙应该也是儿童读物经典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4 10:23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3-24 07:06 发表
第五条里有经典。是儿童经典读物,还是古文经典。
古文儿童启蒙应该也是儿童读物经典


    一个年龄段读一个年龄段的书,干一个年龄段的事。成年人可以读适量的儿童经典,但是儿童最好不要过早接触成年人的经典。
    无论中外,古代时候,一般而言孩子是没有人格和尊严的,他们是成年人的附属品。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读物,就更谈不上经典。即便是挂着个儿童的牌子,它也是大人的东西,与儿童无关,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言经典?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们要传承民族的文化,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和血脉。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接触文言经典的年龄不存在晚的问题。像我二十岁左右才真正的开始读文言经典,理解起来反而容易。

    逼着小孩子,特别是幼儿读经的理由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2-3-24 11:26
接触早点关系到不大,不过别逼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4 12:07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3-24 11:26 发表
接触早点关系到不大,不过别逼


    适合早一点读的家庭,应该是跟孩子直接接触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亲人中有那么一位非常懂国学的敦厚长者。不仅有身教,还能给孩子讲明白,让孩子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个才叫熏陶,所谓的书香门第。

    因为这些东西它不符合小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对于大部分小孩子而言,不喜欢很正常,引导难度极大。

    极难的事情,益处又很小,为什么要做?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3-24 12:08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4 21:29
极难的事情,益处又很小
===============
极难得事情我是同意的,但是益处很小不同意。

一种阅读是从上到下,一种是从下往上。目前我认为从下容易入门,但真要大进步也不容易。

最近在读《孩子学钢琴,家长先上课》。里面有关于开始学钢琴的几点说明,看的时候我几乎可以将钢琴两个字换成读经。

对孩子来说,难得不是内容,而是家长对他们的态度。

对家长来说,难得不完全是内容,还有难于对孩子与家长理想中的差距应该正确看待的态度!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4 22:01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3-24 21:29 发表
极难的事情,益处又很小
===============
极难得事情我是同意的,但是益处很小不同意。

一种阅读是从上到下,一种是从下往上。目前我认为从下容易入门,但真要大进步也不容易。

最近在读《孩子学钢琴, ...


一,益处大在哪里?
二,我就是从下入门的,似乎水平不差。
三,我一个全唐诗全宋词诗经楚辞都读过,18岁开始写诗的人,对诗经也只敢称略知一二。里面的很多字,非常生僻
,八辈子都用不到一回。还真有下得去手,拿孩子当小白鼠的。这个从上到下法,我很无语。
四,中学西学,我都有过大量的阅读。一年差不多千万字的阅读量。我自认有能力辅导孩子国学这一块,但是我不准备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当你知道越多的时候,就越有所畏惧。
五,孩子是不同的,可他们都是孩子。教育虽然讲究因材施教,但是终归是有普世的规律在里面。哪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特色好,不畏惧自己孩子当小白鼠,可以去实验。如果过分渲染这种很难有推广型的经验,那就是不够负责任的行为。
      能力和影响越大,责任也越大。这句话与读经版的斑竹们共勉。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2-3-24 23:15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3-24 22:01 发表


一,益处大在哪里?
二,我就是从下入门的,似乎水平不差。
三,我一个全唐诗全宋词诗经楚辞都读过,18岁开始写诗的人,对诗经也只敢称略知一二。里面的很多字,非常生僻
,八辈子都用不到一回。还真有下 ...



您的意见,我很赞同。

今天在听《张曼娟小学堂》,那位张曼娟老师(网站:http://www.prock.com.tw/main.htm)做的这个小学堂,宗旨和任务说得很明白:


她也推广读经啊,听了她的小学堂之后,至少在目前,我找不出理由反对她。
她是怎么推广的呢?
对2-5年级的小朋友,对有典故的诗书深入浅出的讲出里面的故事,并且结合现实的生活例子分析具体的做法,并不讳言所谓经典也有不合现实的地方。
要做到这个程度,真的很难。

我也跟孩子谈过论语里的内容,零零碎碎的。
但我发现,如果读经典只是为了品格教育,那么我们不读所谓的经典,童话故事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因为那些故事太吸引孩子了,孩子听的次数多了,就会去想为什么不能撒谎,为什么要勤快一点好,为什么人得有脑子,等等等等。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4 23:38
楼主不免有些敏感了。
上面的回复既不是要往你身上引,也非往我身上引。即既不是针对你也非针对我。

只是表达某个观点的不同而已,如果完全相同,那我也会反对读经,何必做读经版块的版主呢?

其实任何个例都不能说明普遍性问题。如果非要找,我只能以那些有建树的大家们都是有坚厚的古文功底来举例来说明让孩子接触经典的必要性了。

如果你问我益处大在哪里?要我从自身回答,我还真回答不出来,因为我孩子还小,不能仅以他背几首诗经用来说明益处大,那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但我坚定地相信,若我能坚持与他一起学下去,十年八年或更久,益处不会小。能否坚持能否引导就是看家长的态度了。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5 12:35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3-24 23:15 发表



您的意见,我很赞同。

今天在听《张曼娟小学堂》,那位张曼娟老师(网站:http://www.prock.com.tw/main.htm)做的这个小学堂,宗旨和任务说得很明白:
345212

她也推广读经啊,听了她的小学堂之后 ...


她的这种方法,一是容易引起孩子兴趣,二是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非常可行.
谁摊着这样的老师,谁拣着。可惜有这个水准的老师太少了,这一块和英语,奥数,钢琴一样成了盈利工具,以骗钱居多.

培养孩子道德情操心理行为能力,读经是不胜任的.日常普通的说教尚且不灵,有人告诉我们文言说教居然可以灵,这个太神奇了。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5 12:54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3-24 23:38 发表
楼主不免有些敏感了。
上面的回复既不是要往你身上引,也非往我身上引。即既不是针对你也非针对我。

只是表达某个观点的不同而已,如果完全相同,那我也会反对读经,何必做读经版块的版主呢?

其实任何个 ...


       我敏感的是,那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会害了多少孩子.至于哪一个个体实在愿意拿自己孩子当小白鼠,进行实践,我也不会深说和阻拦.
我只针对事,不会针对人.作为一个从内心喜爱中国文化的人,我从没有反对过读经,但是我反对那种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读经.教育是一个慢活,
短期内害处很难看的出来,出问题的时候,往往矫正都来不及了.
       拿个体都是不同的来说辞纯属逻辑不通的狡辩.个体怎么不同,毕竟还是有共性在里面.任何特色都是建立在普世规律基础之上的.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2-3-25 13:23
很想请教楼主,什么是普世规律?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5 22:33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2-3-25 13:23 发表
很想请教楼主,什么是普世规律?


这句话太大了,真要跟您解释清楚,我可以写本专著。
普世规律就是具有共性,普遍适用的规律。具体在教育上,尊重孩子的尊严,价值观体系心理行为能力重于知识,身教胜于言传,理解性记忆强于不理解记忆等等。我就不一一给您总结了,似乎您应该懂的。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6 00:01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3-25 12:54 发表


       我敏感的是,那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会害了多少孩子.至于哪一个个体实在愿意拿自己孩子当小白鼠,进行实践,我也不会深说和阻拦.
我只针对事,不会针对人.作为一个从内心喜爱中国文化的人,我从没有反 ...


既然你不反对读经,那我觉得就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此贴也作为我自己思路的整理。

首先想说的是,在此贴之前,我看过你所写的“为什么阅读”,而且还特意打印下来拜读了,但老实说,我所获得的营养不多,也许归于原因是因为我对童书这块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至少学龄前的童书,如你所推荐的彭懿的《经典图画书》和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这两本我在孩子才几个月的时候买的,然后开始广泛读了些育儿书,并购买了大量童书,中英文的一起上千本。目前我家的童书,比儿子上的幼儿园里的收藏的童书在数量上一定要多!我家从不缺乏亲子阅读,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亲子阅读(绘本)没有中断过。自小养成的他坐在马桶上拉嗯嗯我坐在边上读书的习惯还在继续着。所以我家孩子的读书,并不仅仅所读的每天十来分钟的《诗经》。让孩子喜欢图画书太容易,而让孩子喜欢上读经典太难,所以专门建楼,目的是督促自己,坚持很重要,并利于适时调整和总结。

其次我上贴提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我没说清楚,你理解得也有偏差。因为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时间总是有限,但既然提出质疑,不如详细说说。 这样的提法,是源于早些时候(应该是前年)看到的一篇博文“里打进”和“外打进”——郑逸梅论读书            ”,原文地址: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2566.html。对这篇博文至今有印象,凭印象我擅自改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了。但我同意博主意见,这两者是可以相结合的。所以我本意所提的上与下不是绝对的,也许两边夹击也有意外收获!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接触到儿教,我想也许这辈子我也不会买本带拼音的《论语》来读。是孩子给了我契机,让我有重新来过的感觉。所读时间尚短,内容理解尚浅,但我也不会妄自菲薄,说明我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但若将来我读了很多也读懂了很多也不会狂妄自大。因为这只是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对一个人的真正人生来说,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儿童接触古文(读经)这块,从来不缺乏批评者。缺乏的是那些躬行于为中国的儿童和中国的经典建构一座桥梁的人。
      想想西方怎么在儿童心中种植《圣经》的。那么多的圣经故事的绘本。
      而中国即不缺乏神话,也不缺乏历史,为何中国国产的承载中国文化的优秀儿童读物那么少呢?我想一定有很多关心这块并为之力行的人。如前面提到的张曼娟,还有陈素琴,那些致力于吟诵来推广古文阅读的人。
      另外上世纪80年代,出口的中国图画书大多制作精良,见此贴:http://bbs.etjy.com/thread-241210-1-1.html。 为何现在的国内中国国产童书被大家所不齿?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造成的吧。
      现在不是有人在致力于给中国的孩子读中国的经典图画书吗?如幼学启蒙新版的20本图画书。
      我想我们中国孩子的书单上不能少了这些国产的童书吧。

      而我,作为众多热衷于孩子教育中的普通一员,我只是力所能及的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为孩子和经典之间建立已经动工的自家的桥梁。目前此桥梁的设计还一直在变。最终选择《诗经》是因为诗经几乎只有四个字一句,短小易读。也许你看重的是生僻字的无用,而我看的是读起来的短小精干,朗朗上口,而现在我认为读诗经可读出古代的历史、文化常识等等;对于孩子,我刚摸索出可以边读边认识里面的百科,以前就知道《诗经植物图鉴》,只不过买不到书,所以无法实践,现在倒是手头上有本《诗经的科学解读》。缺点图少,但多少还是配了些图。最为理想的是能对《诗经》弦乐而歌,我想孩子没有不喜欢的道理。也许将来有人以现代人的理解对每首诗经都配上乐,以此哼唱,可能接受度就更广了吧。

      再看看致力于孩子兴趣的读经摸索者:http://bbs.etjy.com/thread-234654-1-1.html。能力有限,还做不到这样,但至少已有学习的榜样。

      以上是我对上帖的扩充。还有些话没说完,时间有限不说了。也不在参与讨论!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2-3-26 00:07 编辑 ]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3-26 01:02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2-3-26 00:01 发表


既然你不反对读经,那我觉得就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此贴也作为我自己思路的整理。

首先想说的是,在此贴之前,我看过你所写的“为什么阅读”,而且还特意打印下来拜读了,但老实说,我所获得的营养不多,也 ...


    我的那篇破文章,您得不到营养,这很好。这证明您懂的多,恭喜您了。

    那篇文章我看了一遍,写的很有道理。但是不管里打进还是外打进,都是建议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凭空盖高楼,不符合一般规律。

    为了传承文化而读古代经典,从来没有晚的时候。只是热衷于让孩子读古代经典的,有几个是真心想传承文化的。我看不多。不管古今中外,好东西实在太多了。在中外的先哲们面前,只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越发感觉到充实自己的必要。唯一的遗憾就是真的学不过来。

   中国童书为人不齿的原因我到不认为是文化断层引起的,而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儿童本位和自由主义理念传进了中国,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师长本位和威权主义教育。讲究灌输的中国童书,竞争不过引进的西方童书。连任溶溶这样的童书大家,都放弃了创作,转向翻译国外经典。老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
   怎么把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教育,现代书籍里面去,的确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书籍。这个差距目前还是明显的。中国出版界的混乱,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童书的消费者,理应更关心自己的权益,买到最好的书籍。
  诗经很多内容生僻难懂,连我读都吃力。我不知道孩子们的能力是不是都上天了,比我都强。多说无益,毁了谁心中美丽的肥皂泡,谁都会痛苦。谁喜欢,谁就留在梦里吧。我不强求唤醒每一个人,没必要,也没这个能力。只是心里真的不好受。
  那个致力于兴趣的读经摸索者帖子里面对论语的解释错误百出,误人子弟。你们就这么学吧。诶,长叹一声,无可奈何。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4-18 10:09
也许你看重的是生僻字的无用,而我看的是读起来的短小精干,朗朗上口,而现在我认为读诗经可读出古代的历史、文化常识等等;对于孩子,我刚摸索出可以边读边认识里面的百科,以前就知道《诗经植物图鉴》,只不过买不到书,所以无法实践,现在倒是手头上有本《诗经的科学解读》。缺点图少,但多少还是配了些图。最为理想的是能对《诗经》弦乐而歌,我想孩子没有不喜欢的道理

    我想,在反对别人的观点之时,先看一下对方的文字,是最起码的。
    我从新叶的帖子里,看到的是她能按照孩子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来接触《诗经》。
    “我看的是读起来的短小精干,朗朗上口”、“可以边读边认识里面的百科”、“弦乐而歌,我想孩子没有不喜欢的道理”

    这三点和您说的“诗经很多内容生僻难懂,连我读都吃力。我不知道孩子们的能力是不是都上天了,比我都强。”有何相悖之处呢?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4-18 10:15
因为孩子小,接触儿童教育这块时间不长,再加上一个人带孩子时间有限,我很少参与对不同观点争论。
    作为普通的妈妈,看育儿书,看别人的帖子,我关注的往往是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哪些是可以借鉴的。那些不合的理念和做法, 不理会就是了。——其实,这也是我对经典里不合现代理念的观点的做法。
   
    像我前些天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对圆圆妈妈的理念很敬服的,但也确实感觉她阅读方面的做法有值得商榷之处——恰巧,昨天就看到您那篇讲阅读的博文——对我是很有启发的。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4-19 17:03
原帖由 子云008 于 2012-4-18 10:09 发表
也许你看重的是生僻字的无用,而我看的是读起来的短小精干,朗朗上口,而现在我认为读诗经可读出古代的历史、文化常识等等;对于孩子,我刚摸索出可以边读边认识里面的百科,以前就知道《诗经植物图鉴》,只不过 ...



还好,我理解能力还可以,不至于看不懂她的帖子。理解性的学习(我不是指百分之百的理解,大部分),肯定要由于不理解的。诗经比论语难多了,我读尚且吃力,何况孩子。所谓百科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想必是白话文写就的。可是要真喜欢这些,有太多更好的书可以做到。就算孩子们喜欢了,喜欢的也是这些扩展的东西,而非诗经。新叶版主一直主张知难而上,喜欢从上而下,我当然要问一问,孩子们是不是比我都强了。这个疑问,似乎合理吧。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