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你带来的幸福 于 2012-3-19 21:26 发表
阅读太泛了,缺少精读,以至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太少,虽然读得多,可肚子里并没多少存货,写一般的文章没什么问题,想要写得好就比较痛苦。
赞同!
家里的一个孩子也是很喜欢看书,大人买,去图书馆借,中外 ...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19 17:27 发表
二、关于国学经典的阅读
怀孕的时候,一位同事拉着我去逛少儿书店,硬是要我买了几本儿童书籍。可怜见的,孩子还没出生呢,可见我这屯书的坏习惯多么历史悠久。(这几本书,一直到儿子三岁才能读,哈哈 ...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3-19 20:41 发表
身为blue的粉丝,俺是一定要冒泡的——好的帖子,俺一贯是爱看的![]()
其实学习语言无非就那么回事儿,你有兴趣了,多读多写,自然阅读和写作都没问题。
至于公开发表演讲或口头表达则是另外一回事 ...
原帖由 山居 于 2012-3-20 00:14 发表
我觉得写不出东西的原因不在于读的多少,内化了多少。
这个问题,我从十几岁想到现在,总算想出了点眉目——不如shwyyan版主,他靠一本书就开了写作的窍,我可是想了又想,想了多少年呐!
想当年,我写的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00:19 发表
就我自己来讲,我是初中开始就硬着头皮看了大多数所谓的名篇好书,可是对好多书不感冒。就象林语堂所言,每个人读书是有嗜好是有选择性的,这个真是强求不来。
不过对孩子来讲,还是想提供给他最优质的资源。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00:19 发表
就我自己来讲,我是初中开始就硬着头皮看了大多数所谓的名篇好书,可是对好多书不感冒。就象林语堂所言,每个人读书是有嗜好是有选择性的,这个真是强求不来。
不过对孩子来讲,还是想提供给他最优质的资源。 ...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3-20 00:34 发表
哈,俺的眼光很毒吧。俺推荐的这位版主在亲子阅读版发了两份重磅书单呢,篇名“经典书目推荐”,你去看看吧。
他推荐的书,部分我看过,或者孩子看过,的确是值得推荐的优秀作品。
当然,也有些东西我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11:16 发表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的确,泛读多了,思考的空间更大。
我家小朋友听历史故事听多了,自然而然都会问,下一次要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11:25 发表
国学经典,我的观点就是,孩子喜欢就读。。如果家长有能力引导,象版主等等,能够深入细出地讲解,让孩子喜欢诵读经典,即使年龄小,那又为何不可以读呢?
当然,读经版推崇的不知其义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 ...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20 10:57 发表
三、国学经典的扬与弃
到底要不要读国学经典,最近这几年真是讨论得热火朝天。最热火的首推台湾王财贵的读经理念。在台湾,由一批民间机构推进的少儿经典诵读活动,近年来开展得十分活跃。参与活动的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3-20 11:39 发表
幸福的花朵 2012-3-20 10:22 威望 +2 能详细说说理科阅读的内容吗?
幸福的花朵 2012-3-20 10:22 金钱 +2 能详细说说理科阅读的内容吗?
理科的阅读比文科相对简单。
因为文科阅读不仅要考虑孩子读的东西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11:57 发表
谢谢你的提醒。或许我前面写得比较隐晦,其实在我家不太会出现尽信历史书的情况。。我孩子暂时也不太爱看历史书,只是小鲁历史听了好多遍。前几天给他借了《小学生领先一步学历史》,家里也买了《世界的故事》( ...
原帖由 bak98 于 2012-3-20 12:17 发表
郑渊洁孙幼军秦文君等少数几位优秀作家的作品为辅; 这些数目有没有具体的推荐? 我家很爱看 舒克和贝塔,但我也只买了前面两本,后面的感觉内容不好,是否也有必要买?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3-20 04:08 发表
我的孩子目前只读唐诗,晚上睡觉前,我会读一读《蓑翁对韵》和《声律启蒙》,至于他听不听是他的事情,我读给自己的。我正在尝试引导他写古诗,只是这个不急,不写也无所谓,看孩子。我提到的汉字王国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0 12:30 发表
在所有的国学经典中,我觉得最适合小孩子的是三字经(三百千差不多就看个人选择了),如果实在要再选就《笠翁对韵》了。但是无论是《笠翁对韵》还是《声律启蒙》,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对现在的小孩子来讲遥远了 ...
原帖由 bak98 于 2012-3-20 12:17 发表
郑渊洁孙幼军秦文君等少数几位优秀作家的作品为辅; 这些数目有没有具体的推荐? 我家很爱看 舒克和贝塔,但我也只买了前面两本,后面的感觉内容不好,是否也有必要买?
原帖由 snazkf 于 2012-3-20 17:05 发表
我想知道的是,要不要集中识字?
还有阅读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
精读的文章最好都是哪些?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鸣鸣喜欢的一些加州课文,斯博士的一些文章,鸣鸣都是反复听和朗读之后,都可以背下来.那么语文精读的课文,是不是也要背下来呢?
泛读的文章,如果大多选取翻译作品,有没有什么风险啊?如果要选择中国作家的书的话,哪些比较好啊?
原帖由 snazkf 于 2012-3-20 17:05 发表
各位老大,我读了一遍贴子,很多还是没弄明白.
鸣鸣现在六岁多,今年上学.
我之前几年的思路是,文科包括音乐是以听为主,也就是听故事.遇到喜欢的就反复听,包括中文的和英文的.
这半年增加了朗读的部分,中文的就 ...
原帖由 学而妈妈 于 2012-3-21 08:41 发表
这帖子写晚了,俺家孩子都快十三了,俺才看到这么好的讨论![]()
孩子小的时候,我没有教她认过字,当时根本没有早教的观念,每天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就是和门口的孩子玩,玩到天黑才回家。
原帖由 梦幻妖精 于 2012-3-21 13:35 发表
集中识字很有必要
英文听多了,很快就能认了,典型的拼音文字,阅读容易跟进得快
汉字听再多,也不会认识的,典型的图形文字。最好不要读注音的读物,一个是会影响对图形文字的认识,会记不住认得慢之类的 ...
原帖由 zty1122bb 于 2012-3-21 15:02 发表
不能这么简单的看待识字问题,我觉得汉字的学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认字阶段:
孩子在学前,当然主要是在小学阶段,以认识字形,会读会写为主要目标。学习方法应该是阅读文字与集中认字相结合,大量实践与强化 ...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3-21 16:06 发表
这个事情涉及的命题,是想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至少我没有计划,让孩子成为一个高考语文状元,成为一个文字方面的专家,成为卡尔威特,成为西迪斯。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是父母的。他们没有义务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对于大部分父母而言,只要孩子一辈子健健康康的,能够有一份稳定说得过去的收入,能够幸福的生活就可以了。您的那个楼我看过。您有培养牛娃的能力,尽管去做好了。但是您不能把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制造紧张气氛和焦虑情绪。
特色是要建立在普世规律基础之上的。我们大部分孩子,成年后终归是要做普通人的。对普通孩子拔苗助长,只会害了他们。人的潜能不是无限的,智力开发对孩子的提高,要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他们的小脑袋瓜不是我们的跑马场。
5卒
象棋盘上,就属这个子儿令张容困扰不已。第一,他惟独不认识这个字;第二,这个字看来有点儿丑;第三,它总是站在兵的对面——尤其是中央兵对面的,一旦祭出当头炮,总会挡一家伙的那个——特别令他看不顺眼。
我说卒就是兵,如果《周礼》的记载可靠,春秋时代每三百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
“卒”,除了作为一个最低级的的武力单位之外,我们在形容末尾、终于、结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时候,也往往用这个字。就算先不去理会那些比较不常见的用法和读音,我还是将作为“士兵”这个意义的卒字和作为“末了”、“死亡”等意义的卒字跟张容说得很清楚,这里面是有一点想法的。我想要告诉他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
讲究的中国老古人命名万物之际,曾经刻意连结(或者混淆)过一些事物。在《仪礼?曲礼》上就记载着:“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仿佛就自动降等到士这个阶级的最末——这是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同样的,士这个阶级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发放俸给”(不禄)来描述之。看起来,这两个阶级的人的死亡是具有一种牵连广泛的“社会属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后,官称还延续这个机制,凡是举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以下至于平民才叫“死”。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结束看来也没有值得一顾的内容——“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
“是因为要打仗,所以兵和卒才会排在最前面吗?”张容比较关心的是棋盘。
“是吧。后面的老将和老帅得保住,不然棋局就输了。”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暗自揣摩,猜想,从这个卒字也许可以让他了解很多,关于战争的残酷,关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讽喻,甚至关于制造兵危以巩固权力的坏领袖等等。
“我不喜欢兵和卒。”张容继续撇着嘴说,神情略显不屑。
“因为他们是最低级的武士吗?”我一时有些愕然。
“我觉得他们不应该在最前面。”
“的确,他们总是在最前面,一旦打起仗来,总是先牺牲掉他们。”
“不是,我觉得他们就是不应该挡在前面。这样挡着,‘帅’跟‘将’就不能决斗了。”他说时虎着一双眼,像是准备去参加火影忍者的格斗考试。
原帖由 wherezhang 于 2012-3-21 17:45 发表
不要把1122讲的识字当成多了不起的事,其实不是拨高的要求。
喜欢阅读的孩子,能够欣赏文字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想要了解正确的音、义。我是个普通人,不是专家,也认识很多生僻字,有不明白的就喜欢查字典, ...
原帖由 山居 于 2012-3-21 23:39 发表
说到考试,我有个不是十分成熟的想法:
考试是为了选拔。
既是选拔,自然有竞争。
有了竞争,必须有人被淘汰。
谁被淘汰呢?
正常情况下,自然是智力差一点的。
但现在大家都紧张了,于是冲着复习应试去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1 23:43 发表
经常潜水1122爸爸的贴,没有感受到焦虑呀。是不是我看贴不认真或是近来错过了啥?
在坛子里看高手们的贴,自己能照着用的就搬来用点,不好操作的就羡慕一下子。。不把自家孩子拿来比就好了。
目前对孩子状态挺 ...
原帖由 zzfeihua 于 2012-3-22 10:51 发表
这个,好象有点点火药味?
不过我喜欢不同观点的对撞,百花齐放才是春嘛。
曾经看到一句话,说是在中国的教育天空上,飘浮着近千种教育理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我常常反省自己:你正在做的,能不能 ...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3-22 12:13 发表
我想无论怎么的教育理念,他都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规律。特色是建立在普世规律基础之上。
百花齐放不等于群魔乱舞。至于一些具体的细微末节,不那么重要。人自身有很好的调节能力和
适应性,只要在一定 ...就像阅读山居兄多提问,我少提问,这需要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
原帖由 山居 于 2012-3-22 22:10 发表
而且,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孩子想得更多。有时候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孩子对不按牌理出牌的那些问题非常期待。
同时我也欢迎孩子向我提问。他有时候也会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出来。
我这位朋友以她的经验告诉我,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对于高年级的孩子的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她引导班上的孩子爱上阅读之后,针对孩子们不同的爱好、特点,让孩子们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的阅读,甚至让孩子们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课。这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梳理、比较、归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动“输出”的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怎么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呢?当然还是要在悦读的基础上进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水平的读者,阅读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阅读水平低的儿童,他们的阅读目的可能只是认字、发音,而不管文章的意思,阅读水平稍高的儿童,他们开始关注文章的内容、情节,对于高阅读水平的儿童,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仅仅是理解文章了,而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等。
附件描述:
版权信息:本站内会员所分享的全部“资源/素材”,仅供学习与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责任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以及会员发布,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文件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友情提示:2014年6月以前的多数附件不能直接本地下载,请尝试穿越到老儿教下载,如果你不是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到这里购买临时用户ID。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23 13:06 发表
非功利性阅读与有目的阅读
有一次我和一名优秀的语文高中老师聊了一晚关于语文的学习。她一再强调:阅读是语文的基础。但是,要想提高语文成绩,最好还是要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她说,漫无目的的阅读,是 ...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23 14:35 发表
关于有目的的阅读,我确实没有什么思考。
因为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一直是懒散的、无目的的。
我在想,是不是指:有一段时间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某一题材的相关图书?或者包括对孩子的提问也算是呢?
请大 ...
原帖由 bluebirdfriend 于 2012-3-23 15:17 发表
shwyyan 版主分析得很到位,真真解了惑了!
教育性的阅读是基于提高性的阅读之上的吧?
EB怀特的三本书,我们也非常喜欢。最近正打算让孩子们精读。
我相信我们坛子里的大部分爸妈都不是功利的,只是在面对考 ...
原帖由 snazkf 于 2012-3-26 20:42 发表
shwyyan版主所言极是。不光是孩子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孩子的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甚至于家长也要感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家长才能努力专研,努力做到最好。所以孩子花最多时间的项目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而 ...
原帖由 榴琏 于 2012-3-28 18:46 发表
火辣派撞上了温和派。引导得当就好了。 前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有孩子写得就是文言文。 我这没文化的看着着实头大。那种孩子据说不是家庭熏出来的。精神实在可敬。
我们也想去学些古文, 这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