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国学学习你问我答释疑贴 [打印本页]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16 11:20
标题: 国学学习你问我答释疑贴
带孩子读经的家长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孩子的发问问倒,而我们手边不一定都有参考书,即使有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国学这块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开着个帖子希望大家在带孩子读经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上来,路过的各路男侠女侠们能够帮忙释疑,能在国学版有所交流是最好的了!

如果孩子在发问的时候总是获得不了答案或解释会丧失发问的兴趣,所以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需要保护。我通常认为当初说不给孩子解释的论调是鼓励对国学没有信心的家长有信心带孩子读下去,出发点是好的,但做父母的能解释还是要解释,和孩子形成讨论更好。不能解释的就上来问问吧!
作者: 小红帽AA    时间: 2012-3-18 19:40
这个主意真好,支持!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18 20:50
能遗憾这个帖子开了几天也没人提一个问题,俺就抛砖引玉了!
其实最近有很多问题,每次看到中国古代的辉煌,就很觉得了不起。当时想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
就很纳闷,怎么中国的经典读着读着就落后了呢

对这个问题可能让对此有见解的家长见笑了哈
但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对历史毫无感觉,地理也是
你让我说出从古到今的朝代我都不能全对,现在因为读了点经典,稍有些认识,但也是流于感性方面

然后就看到一位网友发的“读了两千年的经,中国为什么还落后”的帖子
我看了下主贴后,没找到答案
主贴给出的也不是答案,只给出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就是造成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读错了经典,或者读经的顺序错了(也许我总结的不对)

但我目前对这个问题真的很好奇,
估计在儿教在其他的论坛对此已经有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

昨晚听课的时候也问了此大家可能觉得幼稚的问题
一位前辈给我发了 李约瑟难题 的豆瓣链接,昨晚就转贴了
只是还没看完

这算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经历了灿烂的古文明后,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  (我准备看看转的帖子以及余英时作序的那本书)

第二个问题是:读经能恢复中国的文化吗?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2-3-18 21:55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3-18 23:03
读了两千年的经,中国为什么还落后?
老实说,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想,不仅我回答不了,别的喜欢认真思考的人可能也回答不了,那么,谁能回答呢,当然,读经者可以回答.
我在电视中看记者问丁肇中的问题,他回答最多的就是:不知道.
充足的论据,严密的推理,最后才有确凿的结论,这是严谨的学者必须的态度.

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读经者却另有"智慧",可以对诸多问题下无可置疑的结论.通常还要有一句"这是很简单的连小孩子也明白的道理"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3-18 23:14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我想谈一点看法:
读了两千年的经,中国为什么还落后?
这个问法实际上隐含了读经就应该先进的意思,首先就把思维限制了.所以应该改为中国为什么落后,才更具有开放性.

但看一下世界历史,古代文明古国落后的不止是中国,所以更本质的问题是文明古国为什么落后,与之相对的就是,西方为什么先进,应该把西方和整个世界对立起来来讨论,而不应仅相对于中国,这样问题才更接近本质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12-3-19 08:53
国人读了两千年的经,为什么还落后,我也看了,对此,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一天到晚只读经书,而且一读就读十年,那是错误的。当然,是我的想法。

孩子在十年当中,只读经书,不读其他,肯定跟不上现在的科技水平,包括为人处事的水平,我想信,读十年书,怎么都会把人读成书呆子了。会丧失了孩子思考的能力。可能经典的能量滋润了孩子的心灵,但少了些科技和魄力。

我觉得孩子应该了解我们的经典,但经典是引路的,引上路之后,还是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其他方面的阅读是不可少的,交往也是不可少的。而其他方面的阅读和交往,肯定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不是只读经可以解决的。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0 15:15
谢谢上面几位的发言,我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很难的,因为这个问题很大。
我想以后自己有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
对读经,我也还是持肯定态度,否则我也不会自从10年开始放弃孩子大量的英语输入而自己钻进了读经版。
有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我一直在英语版块的话我自身可能没有太多变化。
而因为读经,我的阅读量增加了,虽然很多想法让人看起来可能很幼稚,但确实是自己真实的想法,那么虽是幼稚但也值得尊重。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0 15:21
标题: 问题二:君子务本
熟读论语少则五十遍,多则白来遍。没有系统地看注,所以都流于字面的含义,很多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

那请问,孔子老爷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汗,弄错了,这是 有子 说的)

这里的本和道德有关吗?或者说是品德是根本吗?是“仁”? “为仁”? 还是立足于当下,践行于己? 大侠们给解答一下吧!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2-3-21 12:52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0 15:24
标题: 问题三:大家读经典多少遍开始有问题产生?
实践经验,在我素读,此过程不急不躁,慢条斯理。需要40遍左右才有问题产生。因为之前很多注意字词的读法,断句之类。到了30-40的时候,才注意句子的整体意思。

急躁求速的读了一百遍道德经,没有产生问题过,有的也极少。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2-3-20 20:56
很好的提议呀,怎么参与人数这么少呢?

木有什么问题是幼稚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

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在进行各类解答,记得以前鼠版也争论过类似问题。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解答这类问题的大多是人文学者,而不是科学家。余英时推荐的《继承与叛逆》值得一看,最起码作者陈方正是位华人科学家,可信程度高。

不过,我没记错的话,近二十年,英国有一派学者提出欧美文明发展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他们也闹不明白欧美科学发展的最终理由,何以发展至此,何以如此迅速,他们自己也回答不了。

还有,这个李约瑟难题可能在根本上不是个问题,比如,他们也可以问,为什么西方一直没有大统一传统?古罗马衰落,查理曼帝国灭亡,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也在瞬间萎缩。而中国这个庞然大物,2000多年屹立东方,经过如许岁月朝代变更,经历外邦侵略,仍然保持着大一统的凝聚力。会不会假以时日,现在为霸一时的美国也会衰落?这或许也是西方学者担忧的。这是不是也是西方的李约瑟难题?

我原来也好奇过这个问题,看过各种各样的解答,我都不是完全认可。后来我想,何不干脆承认我们缺乏,然后把重点集中在怎么学习西方科学上?学习西方那种追求真理的较真劲,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计后果的创造性,科学不是技术,科学背后的那种理性精神我们学到了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只有追着人家屁股后面山寨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2-3-20 22:48
标题: 回复 #8 新叶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随便乱扯哈:)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如果说”本“是品德,那”道“又是什么呢?道是道德吗?不合逻辑,我们总不能说:君子培养好品德,道德就生发出来了,搞得好像品德是道德的前提,这明显讲不通。

本是仁吗?本是践行吗?我想说,如果是,那为什么孔子不说君子务仁,仁立而道生。或者君子践行,践行而道生。

有点乱了

本有源头之意,儒家的本源一直立足于入世,所以儒家的源头不是佛家的空,也不是道家的无,儒家是有。这个有,用西方最贴切的词汇就是:存在(being)。也就是说,君子源于存在说话,源于存在处世。这个存在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作为动物存在,也不是作为神的仆人或信徒存在。所以,儒家很诚实,不回答彼岸的问题,不回答鬼神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知道人的有限性,是一种朴实诚恳谦逊的态度。这个存在感把握住了,儒家的道才由此而生。在孔子,道德的本就是”仁“。这个仁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个概念。见孺子落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个恻隐是真实的存在,自发涌上来的,这是道德的存心。只有你把这个恻隐透过具体搭救措施表现出来以后,我们把这个行为共识为好品德。

孔子不是道德家,但从未放弃对至善的追求。孔子在政治上有领导力,也有执行力。君子务本,就能在现实存在的问题上有具体解决措施。孔子堕三都,非常果敢;夹谷之会,孔子有出色的外交能力;而且孔子有谋略,组织兵力打败费人,平定叛乱;孔子不是离群索居的空洞道德家,他一辈子都存在人群中,他的道德也是实践的,是实干的。这个仁,一直伴随着他的政治外交与军事、教育,这个本,他只有境界的不断提升,臻至圆满。孔子诚实,从不说自己生而知之,只说自己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轨迹,而不是生而为神,一出世就是圣胎的宗教家。如果我们践行,离开真实的存在,那种践行又怎么行呢?不好学,不能明辨是非,只怕践行得越勤劳,离本却越远。

君子务本,这个”本“:”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析善恶,推见至隐,极尽精微“。这个”本“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1 12:55
标题: 百度到一个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在《论语》文本中,有“为仁”(行仁)的用法,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为‘仁’”的用法,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对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两种用法似乎都能讲通,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



比如朱子就认为应该是“为仁”之本而不是为“仁”之本,他解释说:“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xiii] 如果把“仁”作为“根本”、作为最终的形上“根据”[xiv],那么在“仁”之上自然也就不能再有“孝悌”这么一个“本”。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先验思路必然面临这么一个“伦理困境”:恶何以可能?关于这个难题,自孟子始就在不断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始终难以令人满意。经验论者则可以消解(不是解决)这种困境,但是从经验出发,却又容易给人以仁乃是“某种‘无根’的妄执”[xv]的印象。



如果稍稍把思路回转到第一章对“能近取譬”的分析中,我们就能赢获某种启示。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生来就是一家子,我们是生而有缘的。这种“生缘”使得我(己)和我的父母兄弟(人)构成了我的家—境,而在我的家—境中,首先与我照面的必然是他们这几个人,因为他们离我最“近”。他们与我最“近”,而且与我最有“缘”,我的“能近取譬”首先也只能在这个意义上发生。父母对我的疼爱和我对父母的孝,我和兄弟之间的友悌,让我原本地领会着仁爱,或者说是我生来就“已经置身于仁之中,已经作为仁的可能性或者实现仁的可能性而存在了”[xvi]。



孝悌就是这样一种本真原发的生存论现象,不管是“为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都是奠基于这种生存论的基础之上。因而,这里的“本”指的乃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领会“仁”、“行仁”,都不能脱离这种本真的生存现象,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能近取譬”、“为仁之方”,我们也就不能成功地踏上通达仁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为仁之方”首要的就是指孝悌这个“为仁之本”。



只有从本真的生存现象中领会到这种仁,我们才能由衷地选择这条道路,从而立志为君子以实现自身的超越。因此我们说君子所务之本,就是那个本真的生存论基础,君子的欲仁、行仁只有奠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立本。由此,君子所行之道才有了源头活水,而不再是无根的妄执。否则,一个人不可能产生欲仁、行仁的真实诉求。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3-21 17:1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觉得要解释这一句话,学者要写一本书,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我对这话的意见是不必解释,就象唐诗,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每人的感受不一样,但不要紧,有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必要寻求标准答案。
如果没有感受,我认为不是读经没读够,而是生活得不够,阅历,人生体验不够。总之,人生比读经重要。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2-3-21 17:51
标题: 回复 #12 新叶 的帖子
这个解释很正:)

如果引申下,可以思考下“行仁义”还是“由仁义行”。行仁义是有一个仁义清单,然后我们照着去做,一副道德高尚的样子。在康德看来,这是习俗的熏染,不是真的道德。在儒家传统里,这是乡愿;由仁义行是仁义由内而发,自然做去,梁启超说的,自己的事,扛起来便做。没有什么道德好标榜的,一切自自然然,称性而做,本来如此。

很简单,三句话不离道德的,做起事来很可能并不道德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2-3-21 18:00
我也来插一脚,提个问题。
我的困惑是怎样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能让他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最终觉得效果不好,还是暂时中止了,我终于承认,我无法让孩子对四书五经感兴趣。
当然,有些课外班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寻找时光里的中国人”人文网络课(就是历史课),我儿子很喜欢上这个课,但一周只上一次,信息量还是很小。况且,老师也说了,培训班是次要的,家长的引导是主要的,所以这个问题又绕回了原处。

我想知道,各位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真的做到让孩子真心喜欢了么?具体做法是。。。?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2-3-21 19:18
标题: 回复 #15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正好赶上了,我先说几句:)

我们家还行,尽管对数理更感兴趣,但还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经典,花了一年时间,她好不容易区分开了是讨厌读经方式还是讨厌经典本身。对经典本身,对祖先,孩子还是一直充满钦佩和自豪的。

经典还是要读的,不过读的时候要加进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传统故事,以及文字训诂,我不觉得这些要贴近现代因素加强兴趣,反而觉得要引导孩子倒回去贴近古代去体会时代艰辛,人类的顽强和智慧。孩子般的嘻嘻哈哈乐趣并不能加强深沉的美感,而这种深度智慧,任何孩子其实都能体会,甚至比成年人更敏锐,孩子的心灵其实并不肤浅,纯净的心灵更能体会美好。

还有,每个孩子的倾向不一样,入门经典最好适合孩子天性来比较好,我家读庄子就是一开篇就喜欢,诗经中的小雅也是情有独钟,易经呢,跟着我玩卦,所以最喜爱的就是易经。孟子相对比较浅白,所以也还感觉不错,论语就是老大难,一直不怎么有兴趣。说句不恭的话,佛家的经典里光怪陆离的描写和故事、辩难也是颇为喜爱的。

引导孩子感兴趣,我觉得很重要的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主动查资料、主动了解人物、典故等,这些功课,一旦家长自己做过,引导孩子就能得心应手些。单纯听讲,很多环节就不懂得自己横向纵向比较,也不能形成长期记忆,引发思考。

其实,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后来孩子看西方经典越多,越能吸收西方智慧,也越为自己的祖先自豪,越喜欢自己国家的经典,这一点是她真切的感受。我想不急吧,我们慢慢摸索,总会让孩子真心喜欢经典的。先说这么多,供参考。

如何引导小娃,paisley、和睦家比我有发言权哈:)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2 10:28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3-21 17:14 发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觉得要解释这一句话,学者要写一本书,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我对这话的意见是不必解释,就象唐诗,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每人的感受不一样,但 ...



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
看到这个很乐,不过现代的人也很喜欢干这个,估计水平还没古代的人高。
昨天去图书馆找书,就讲国学就有:章太炎讲国学,朱自清将国学,郭沫若讲国学,章炳麟讲国学。。。。。很多啊,。。。。怎么选择?

找了本  钱穆概论  竖版繁体。看能不能啃。 论坛里果行曾经转过。

提到唐诗,也有很多读唐诗的书籍。

但我觉得读经典应该是能够言传的吧,不能言传怎么和孩子交流啊?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2-3-22 10:38
哈哈,章太炎讲国学,章炳麟讲国学,都是一个人呀.
不过这些人是有真工夫的,和现代的读经人是不一样的.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22 11:32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2-3-21 18:00 发表
我也来插一脚,提个问题。
我的困惑是怎样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能让他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最终觉得效果不好,还是暂时中止了,我终于承认,我无法让孩子对四书五经感兴趣。
当然,有些课外班在 ...


从吟诵入手也难以建立兴趣吗,可我听小羽的吟诵确实蛮享受哦。
作者: 石榴木    时间: 2012-3-22 15:35
标题: 回复 #15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不敢说孩子真心喜欢,我家的现在正在读诗经,我呢利用图画书之类的尽量的让那些文字对她来说直观些,形象点 光线暗,照的不好,实在图画书上找不到的,我就权当开发孩子想象力了

[ 本帖最后由 石榴木 于 2012-3-22 15:52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4-5 10:39
标题: 4月5日 问题
1、怎么理解余英时:我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2、在囫囵吞枣的读的《中国全史》(三)第一卷中有段这样的话: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近百年来的民主革命时代才能与之相媲美。这两次变革,都对中国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飞速发展。”
作者: 石榴木    时间: 2012-4-10 13:02
标题: 回复 #20 石榴木 的帖子
上面那本是吉林美术出版社的,不全,只有67首,大部分选自风


[ 本帖最后由 石榴木 于 2012-4-10 13:10 编辑 ]

8950955-1_b.jpg (28.41 KB, 下载次数: 3)

8950955-1_b.jpg

作者: lyf_edu    时间: 2016-4-3 17:11
这个帖子没接龙下去,最近读经还挺多有疑问的地方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