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小楼(五年级) [打印本页]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5 15:13
标题: 读经小楼(五年级)
哈哈,潜水好长时间啦。
今天开始准备盖个读经小楼!
目前,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老子》《大学》
正在进行的有《易经》《诗经》
目前诗经周南和召南已经会背
读到邶风了
易经读到第十七卦了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6 19:45
最近也在想这个读经顺序,楼主这个顺序真是我想的呢。
可能我们的识字量大一些后,开始读老子和易经。
论语等可以往后推一推。
做人做事这个可能受家长影响是最大的,等懂事些再读也不迟。
我们的蒙学起步也比较晚。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6 19:48
看帖不仔细,看到是五年级了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6 20:43
标题: 回复 #2 新叶 的帖子
识字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很好。比用诗经认字简单多啦!诗经可能孩子大一点读理解力强一点。再有一些历史背景。如果不是以识字为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7 08:43
皇甫军伟: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


1、讲座第一部分http://www.szccf.com.cn/movie_content_966.html
2、讲座第二部分http://www.szccf.com.cn/movie_content_967.html
3、讲座第三部分http://www.szccf.com.cn/movie_content.asp?id=968
好东西,收藏在这里。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2-3-7 11:30
原帖由 <i>lyggym</i> 于 2012-3-6 20:43 发表 <img src="http://bbs.etjy.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识字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很好。比用诗经认字简单多啦!诗经可能孩子大一点读理解力强一点。再有一些历史背景。如果不是以识字为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是在利用千字文识字的,儿子对于不认识字的材料不愿读的,所以才先认诗经的字再读,诗经短,又很整齐,认了字读起来还是轻松的。

在大孩子中,很少看到不先读论语等四书的,楼主是什么考虑先读诗经呢。
作者: kl924195671    时间: 2012-3-7 11:40
标题: 回复 #1 lyggym 的帖子
背了那么多了,真是不错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7 12:59
标题: 回复 #6 新叶 的帖子
四书中的论语是自己以前读过的,那些对君子、小人等等的要求和现实太不相符啦。经典和现实让自己的内心很冲突哦。所以不想让孩子小时读论语,等大了以后,多一些历练再读也不迟哦。
     诗经也是自己很喜欢的,好的唐诗中都有诗经的影子在,诗经应该是唐诗的源头吧。诗经中的情感很朴实。大部分是四字句。 唐诗中有些诗很美,但是不能给人向上的力量,容易有忧虑、抑郁的感受,无病呻吟的感觉。等孩子读完了诗经,再去读唐诗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所以就读诗经了。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7 13:00
标题: 回复 #7 kl924195671 的帖子
孩子都已经五年级啦!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8 08:51
王财贵博士认为,自然环境可以学语言,但不能学文言。自然环境只能使人身处现实之中,学文言却可以使我们人类进入历史长河之中。一个人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祖先;不了解自己的祖先,就等同于一个从零开始的原始民族,没有厚重文化的积淀,既不能厚积薄发,也不能高瞻远瞩。因为只在现实中学会了一般性的说话,不到历史长河中的哲人那里索取智慧,就不可能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成就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事业。王财贵博士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所以,中国人应当守住人类传统文化的结晶,要用备受西方人推崇的儒、释、道的人性哲学、理念引领世界走向天下大同。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8 08:53
教学孩子语文内容,与其教唐诗,不如教诸子百家。因为唐朝诗人都是学习诸子百家而后成为诗人的。而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精了,诸子百家学起来就会心领神会。四书五经当以四书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四书又以《论语》为要。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一本书不读,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人!第二本书是《老子》,其次则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才是教读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是特别重要,附带教读即可,因为比起《论语》、《老子》来,唐诗系“小儿科”内容,好玩、顺口、易记而已,不会对孩子一生发展产生智慧飞跃与深刻的思想启迪。读经,特别是诵读《论语》、《老子》,当是儿童求知的关键内容与精神内核。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9 08:22
摘自春花的读经生活


几年来,通过自己和身边人的实践,我总结出一套现在认为比较可行且较易读出兴趣的、比较有幸福感的方法,或许以后有更好的,再改,试说明如下:

一、三岁以下的孩子,包括胎教了,以听为主,但不是以三岁为断然的分界线,只是一个糢糊的界线,就像王教授说   的,孩子在跑在跳在玩在闹在睡,都放经典音乐、经典诵读听,环境中都有经典字画看。妈妈也要经常念给孩子听。当然三岁以上也要听要看了。

二、从孩子能看书开始,妈妈就要和孩子一起看着书念给宝宝听,并且大人指字念,或者把着宝宝的小手指字,能指多少时间就指多少时间,不能指就自己指宝宝看着念。

三、从三岁开始(也不是断然的),要一脸庄重地告诉宝宝说,你现在长大了,需要每天读书一个小时,(这个话即是开始,又是为以后做铺垫,再大点,如果还没有读出兴趣,您可以和宝宝说,你现在长大了,又要如何如何,如果一直读不出兴趣,保持一个小时也不错呀。)接下来,不要显得很民主地问:宝宝要不要读啊?这是不行的,因为这些不是孩子懂的,不是孩子所能判断的问题,如果这样问的结果,勉强打个比方,就像有个小故事说的,问宝宝吃一个鸡蛋还是吃两个鸡蛋?吃鸡蛋还是不吃鸡蛋?,您应该问宝宝:读一个小时还是读两个小时?而不是:读还是不读?宝宝说不读,您要内心坚定,并且庄重地说:不行。

四、接下来就是读了,一开始可以做不到一个小时,天天努力大概用不到半年就到一个小时了,这些时间都不是固定的,您可以自己去体会。

五、读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据我自己几年来的经验,我就用这一种方法自己读,也告诉其他人,大部人都认为可行,并用半年---一年就读出兴趣而不能自已,读的时间越来越长。

六、这种方法是这样的:
1.
经典的顺序如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选》《易经》《孝弟三百千》《诗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再要接着读什么,俺不知道也。

2.
《论语》共二十篇,498章,每一章先读十遍,就读一下章,也是十遍,这样读完一篇后,在本篇上部画两个“正”字,然后通篇读,读一遍在本篇上部画“正”字一个笔划,读二十遍后,就画出了四个“正”字,这时孩子看见是有成就感的。这样就读完了《论语》一篇三十遍。

3.
接着读下一篇,方法同上,不管前面的,不复习,这样读完二十篇三十遍,整本三十遍就读完了。

4.
这时从头来,通本读,也就是说把《论语》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读一遍就在本书的前面或后面空白处画“正”字的一划,一开始的五遍至十遍还是困难期,只要过去十遍,孩子及大人就会松一口气的感觉,也就是四十遍左右的时候,以上这四十遍,需要父母有耐力,能坚持,并且时间不要拖得太长,太长会没有以下的效果。三十遍到三十五遍的时候,可以两天读一遍,三十五遍到四十遍的时候,可以一天读一遍。

5.
从第四十一遍开始(不是断然的),就开始了比较愉快的时期,这时稍稍有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了,大概到八十遍至一百遍开始,孩子就非常爱读了。这个期间最少一天读一遍,但是最好要求孩子一天两遍,虽然感觉有点累,但小孩子有成就感,这时大人是很累的,大人一定不要障碍孩子哦。

6.
读到一百遍之后,一天三遍至四遍,读到一百五十遍到二百遍的时候,加新书。(这个视情况而定,可以一百遍就加,也可以二百遍再加,但不要再多了)。

7.
这时加新书《孟子》,新书每天读一个小时,然后还是复习《论语》,至少一天两遍。《论语》复习到三百遍的时候就不读了。

8.
《孟子》是十四章,每章都很长,但是孩子有读《论语》的功力,读《孟子》时困难就较少了,读法是:每章读二十遍或三十遍,这个视情况而定,读完后就进行下一章,这样读完十四章后,从头开始,通本读,这时《论语》也大概读完三百遍了,就暂且放下了。通本读《孟子》刚开始的十遍左右,可以两天一遍,十遍之后,就一天一遍。

9.
《孟子》读一百遍以后,每天两遍,每星期用一天的时间复习一遍《论语》(就是读,不要背),这一天就不要读别的了,当休息。

10.
当《孟子》读至二百遍时,再《大学》,然后再《中庸》,《老子庄子选》《易经》。。。。。方法同上,每读完三百遍后,就每个星期复习一遍。

11.
我想,如果做得好的话,四岁或五岁或六岁就能把四书、老庄选、易经读完三百遍。当然了,俺现在身边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孩子,都是因为小妈妈顶不住压力,非得要上幼儿园,而不能大量读经也。希望本网的姐妹们能做到哦。

12.
到一个小时能读一遍《论语》的时候,也就是大概上午能读一个小时新书(新书总是上午开始的一个小时读,直到整本读到三十遍),再读两遍《论语》的时候,下午可以加英语的诵读了。也就是说,从这以后,可以只用一上午读中文经典,而下午或晚上读一个小时英文即可(当然能多读更好了),其它时间安排游戏锻炼等等。

13.
所以,一开始读经的过程,小妈妈要当成大事做,最好能请一段时间假,把这段时间好好做下来,如果不是全职做妈妈,我建议您要提前找一位看孩子的人,在您对孩子施教的时候,让她就跟着,一是能帮您做些家务,二是教她以后在家怎样带孩子,您在做的过程中让她完全能理解并实践,认可多花些钱,因为孩子这几年的时间宝贵,不容耽误呀,这几年做好了,以后会顺理成章,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9 08:28
摘自春花姐帖子:我总结学好数学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主观面上,孩子的素质很重要,最好是静定的能力非常强,能长久地专注思考, 很耐烦很冷静地一步一步地演算推理判断,这是可以通过读经培养出来的,当然别的方法也可以,但没有读经这么综合,又能培养静定,又锻炼了记忆力,又能提升语文程度,还能认字,......,

2、        孩子的记忆力好,学数学也是很占便宜的,甚至是学好数学的非常不明显地隐性的但很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数学是累积式建构式的学科,每一步理解后的记忆效果都直接影响下一步的理解运用,记住的越多,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这同样可以用读经锻炼出来。

3、        客观面上,是数学学习的规律,就是它的机械结构和必须一步步消化理解,这不同于人文艺术和道德,我觉得数学只能自学,老师只能做为辅助,而不可以强灌,在孩子实在不懂的地方稍微点拨一下,或者是放一放,让孩子自己慢慢消化,孩子不懂而强求其理解是不可能的,能强求的地方只能是背的地方或另想办法开发孩子的聪明。

七、        用“读”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学数学,就是遇到概念公式定理的地方就读读,理解了就过,不理解的多读几遍,理解以后都背下来,并且要多背几遍、背熟,然后再做题、运用,这样即有幸福感,又让孩子“感性地”“作用地”理解了数学,就是提高数理方面的潜意识,然后让孩子自己慢慢做题,别着急,这样,孩子就慢慢能学出兴趣来,也会很从容。

八、        这一段是我以前写的和孩子自学高中数理化的过程,给您参考,儿子初中休学两个月,学习数理化全部是用“读”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把高中数理化书全部买回来,买三套,并且把答案买回来,早晨起来锻炼、吃饭后,就开始读,两个儿子一人一本,我一本,我也看着书,儿子一人读一页,读到例题,就把答案挡上,自己做,实在做不出来,再看答案,看懂即可,实在看不懂,多读几遍,就看懂了。遇到公式、定理,立刻背几遍,就象读经似的硬背,不用懂,其实背几遍自然就懂了,实在不懂,到课后习题的时候,也可以弄懂,到做课后习题的时候,我也没让儿子写太多的过程,就在书上空的边上,写步骤,我也不检查,也不会,我拿答案,他俩做一道,分别亮答案,不能告诉对方,我看一下,对了就过去,不对,重做,实在不对,看答案,多看几遍答案,就会了。在儿子做习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中午饭,等他俩学到上午11多的时候,休息一会儿,饭也做好了,下午也是这样,晚饭后,儿子不再学数理化了,休息锻炼或看书,我就不管了,我把第二天的饭菜想好准备好,这就是学高中数理化的全部过程,不知说清楚了没有。这样整体学过以后,孩子对整个高中数理化的理解是全面的,虽然有些地方可能理解的不对,这不可怕,上课自然就弄会了,而且上课效率高,因为等于预习了一遍,但是这样学的效果可能赶不上在外面上课外辅导班的,但是却养成了自学、思考的习惯。到现在看,儿子自学能力很强。重要的是,不要和别人比,不要有太多的虚荣心,尽人事,听天命。

九、        小学和初中是同样的方法,只是选教科书时最好选一套改革前的、再选一套现在的,因为现在的教科书改得越来越象漫画了,好多的“思考、讨论”之类的内容,没办法自学,买本以前的书自学,再对照一下现在的,看缺哪些,再想办法补,总之,就是这个思路了,我们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学高中的课程,是不得已的,因为请不下来那些假,如果您的孩子从小大量读经,就可以从容计划,如果能在家自学的话,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半年肯定可以把小学的课程学完,一年能把初中的课程学完,一年也可以把高中的课程自学完,这时再开始题海战术一年,这时的题海战术孩子会是愉悦的。

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愉悦的心情多鼓励。

十一、如果能这样做,相信孩子考哪的大学都能考上。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9 08:33
这楼已经严重歪啦!现在还是学习阶段,把一些好的前辈总结的经验认真学习!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9 14:06
zt:《大学》里引用的《诗经》




以前读过十几遍《大学》,就是傻读,也没啥感觉,读的也少。
这次回来十来天,重新开始读,读的还是很少,但读着发现引用了大量《诗经》。心生纳闷。现在也弄不清所以然。百度了一下,找到这样的博文: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按传统说法,作者是孔子的门生曾参(公元前505~前436)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曾参,又称曾子,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大师,后代尊为“宗圣曾子”。
宋代大学者朱熹于淳熙年间(1174-1189)特别推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并把它们与《论语》并列,合称为《四书》。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大学》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曾参在《大学》里多次引用和阐释《诗经》的诗句,表明《大学》传承《诗经》中的政治哲学、道德观念和治国理论等理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文化遗产。当然我们对它要分清其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批判地继承。为了比较系统地同时学习《诗经》和《大学》,将《大学》里引用的《诗经》诗句辑录和解读如下:
(一)《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释“新民”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周国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周文王能秉承天命,不断弃旧图新,所以使全国上下能保持青春活力。”
(二)《诗》云:“顾畿千里,维民所止。”(《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商颂·玄鸟》说:“京城周围疆土方圆千余里,是周朝万民居住的好地方。”
(三)《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小雅·绵蛮》说:“小小黄鸟翩翩飞翔,栖息在树木林立的小山角落。”孔子对此感叹说:“唉,黄鸟要栖息时,都知道应该栖息在合乎其位置的地方,难道人的举止反而可以不如黄鸟吗?”
(四)《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严肃端庄、谦恭和蔼的周文王,其光明正大的美好品德令人崇敬不已。”作为国君,其言行要实现仁政;作为臣子,其言行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其言行要符合孝道;作为父亲,其言行要体现慈爱;与国人交往,其言行要坚守诚信。
(五)《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卫风·淇澳》说:“遥望弯曲淇河岸,绿竹青翠叶茂盛。文采奕奕卫武公,犹如细切细磋过,似已精琢又细磨,光彩照人多威武,德行显赫美名扬。文采奕奕卫武公,教人终身不能忘!”所谓“如切如磋”是形容专心求学;“如琢如磨”是形容修身养性;“瑟兮僴兮”是指光彩照人,心胸开阔;“赫兮咺兮”是指德行的美誉遐迩闻名;“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说卫武公的高尚品德令人终身不忘。
(六)《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周颂·烈文》说:“哎呀!不要忘记先王周文王的功德。”因为后世的君王尊崇先王的高尚品德、热爱建立国家基业的先王,平民百姓也分享到前朝遗留下来的安乐和既得利益。因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王。
(七)《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绽放红艳艳,叶儿茂盛满枝桠。姑娘出嫁到夫家,合家老小喜洋洋。”只有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民团结如一家人。
(八)《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小雅·蓼萧》说:“兄弟之间团结友爱,亲密无间。”只有先使兄弟之间互相友爱,情意融洽,然后才能教育感化广大国民。
(九)《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曹风·鸬鸠》说:“贤人君子的仪容作风端正、不出偏差,才能成为四邻各国的表率。”只有先使父子兄弟之间的言行完全符合道德准则,然后全国百姓才会模仿效法。
(十)《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贤臣君子,你们是人民的好爹娘。”喜爱人民所爱好的事物,憎恶人民所讨厌的事物的官员,才能叫做人民的父母官。
(十一)《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雄伟高峻终南山,岩石累累堆山间。权势显赫尹太师,百姓目光注视你。”掌管国家大权的人,一切言行必须谨慎,如果出了偏差,就会被天下百姓诛杀。
(十二)《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从,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殷商尚未丧失民心时,尚能遵循天意进行统治。应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懂得保持天命并不容易。”可见,国君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民心,也会拥有国家;否则,失去民心,就会丧失国家。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c191d0100fztg.html  博主是一位老先生
摘自新叶版主转载的帖子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11 18:53
易经  1卦30遍  2卦 26遍  3---16卦 14遍
诗经  周南、绍南会背 邶风基本通读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12 08:09
易经  1-4卦30遍  5---16卦 14遍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15 08:18
易经  1-7卦30遍 8---16卦 14遍
作者: 雨心2006    时间: 2012-3-15 08:42
你们每天读多长时间呢?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15 16:12
标题: 回复 #19 雨心2006 的帖子
没固定时间,固定的是内容。比如诗经读个十篇,各1遍,易经读个五篇,各一遍,积累十遍左右,就把每篇读5遍。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3-16 08:39
http://bbs.etjy.com/thread-163474-1-1.html
[转帖]小学教育可以比你想像的还宽阔      摘自绍尼的帖子

http://bbs.etjy.com/thread-208603-1-1.html
春花的读经生活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