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smils
时间:
2003-12-15 11:23
标题:
【转帖】李开复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近代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
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
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
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得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齐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时期的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时,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的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徵,现在书店的音乐类畅销书大多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可见十余年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多么贫乏而不足。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平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果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果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需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需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也就跟着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初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基础打不起来了,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性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为学为人基础。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的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小学语文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杂了。
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已经是很强了,但是对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需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然会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会读,就会写会用,这岂不是简单又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会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小学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儿童在小学六年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消减社会上多少游魂和暴燥!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繁复的课文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作者:
smils
时间:
2003-12-20 12:00
标题:
【推荐】精致的中文Flash绘本
顶,顶。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3-12-20 20:25
标题:
kitty壁纸
说得好像比较有道理,不过我仍然反对让孩子去读我都没有读过得四书五经,读些优美得古诗到可以考虑。
作者:
安安妈
时间:
2003-12-22 11:13
标题:
【下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我儿子正在读经,通过和儿子一起读,我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其实有时读什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锻炼孩子的一种能力,比如说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一种学习的习惯,能于说话敢于表达的习惯等。。。
作者:
smils
时间:
2003-12-24 10:02
标题:
自: 送大家<中华成语千句文> 删除的帖子
有道理!
作者:
happyrui
时间:
2003-12-31 15:35
标题:
自: 【转帖】简单教幼儿学画画 删除的帖子
3岁半读早不早?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1-1 14:46
标题:
自: 送大家<中华成语千句文> 删除的帖子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有问题,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那个集中识字。那么多字就让你会念,会写真是头痛
作者:
jfzyl
时间:
2004-1-2 16:34
标题:
自: 【推荐】学习方法指导 删除的帖子
有道理
作者:
smils
时间:
2004-1-6 15:35
标题:
自: kitty壁纸 删除的帖子
引用:happyrui发表于2003-12-31 03:35 PM:
3岁半读早不早?
人的婴儿到了3岁时,“突触”已形成了75%,童年初期,感觉中枢成熟。童年期大脑发育最快,大体定型。突触 的形成,主要靠感官经验的刺激。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年里,凡经常接受外界经验刺激而一再连结的突触,得以永久保留;凡不常发生连结的突触,到十岁以后会被脑部无情淘汰。人的一生,大脑神经元系统可以改造,即大脑可塑,可以不断完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塑的难度也就越大。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1-6 22:54
标题:
可以用来作头饰的动物头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更要让孩子接触广泛的世界,而不是教条的经书。
如果你只是用录音机放些文章给孩子听,并不把背诵当作任务,那还可以接受。如果以为孩子记性好,而占有太多时间让孩子背诵,我觉得不妥啊。孩子的开始几年是如此宝贵,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不要浪费了。
作者:
翠花东北
时间:
2004-3-2 0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hy
时间:
2004-3-2 09:04
标题:
万法皆空,诸法无我
儿子3岁4个月,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广。
我在这个论坛第一次接触“读经”的观点,决定试试无妨。大概10天前开始每天在孩子安静时或闲暇时,如外出在车上,上幼儿园的路上,孩子洗脸的时候,大声念10句左右。每天就一次,10天中看FLASH版(我重点让他看汉字)3次。孩子在我们第一次念时就非常感兴趣,喜欢那种韵味,每次都主动跟读。
到昨天为止,可以背到“人不学,不知义”,认字到“子不学,非所宜。”(可能这个速度和其他很多孩子比算是慢的,快慢不是我关心的。)我关注的是孩子又接触了一个东西并产生兴趣,他有时候会主动问我某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会立刻给他讲,现在明白不明白也不重要,主要是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孩子没有费任何事就轻易掌握了以上部分,每天吃喝玩乐都没有耽误。所以说孩子的潜力确实需要大人重新认识。家长的引导有时候很关键。我想如果第一次我没有刻意念出来,儿子自己肯定不知道什么叫三字经,我们也无从知道他是否有兴趣和能力。
作者:
poyujia
时间:
2006-8-1 16:33
有些道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