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好孩子”的心病 [打印本页]

作者: liu_haoyu    时间: 2011-12-15 09:52
标题: “好孩子”的心病
——小玉,从小就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好学生。他的母亲经常对人夸奖她的女儿很懂事,从小到大,没让他们做父母的操过一份心。从小学习就很认真、自觉,每次做作业,一笔一画就像做美工,认真到画等号都要用尺子,做完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检查,生怕有什么地方做错;睡觉前总是很细心地整理书包,但上了床还是不放心,老是怀疑忘记了东西,要一遍遍地起床验证。星期天,不做好作业,绝不看电视或出去玩,哪怕错过精彩的演出或节目。她的自觉常常让父母和亲戚交口称赞。老师则说,小玉不仅学习好,思想品德也好。从一年级开始就特别懂得体谅人、谦让人,还特别富有牺牲精神。学雷锋,做好事,她表现最突出。一次公益劳动,寒冬里要赤脚在冷水中清洗东西,她那天的身体是不适于下水的,但她却不好意思请假,结果患上了关节炎和腰疼病。她的头上有无数荣誉:三好学生、学雷锋标兵、优秀团员,等等。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学生,到了大学后却感到特别不适应。在宿舍里,尽管她为集体做的事最多,打水、扫地、帮助别人,但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她感到非常委屈;宿舍室友一起聊天,她常常感到自己毫无观点,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最给她挫折感的是,她越来越害怕在班级里被提问,在公众场合更是难得开口。班级讨论,哪怕是准备得很充分,但就是不敢起来开口,过后又很后悔和自责,人际交往中常常觉得自己很无能,缺乏起码的应对,事情过后,头脑中会一遍遍重演刚才与人打交道的场景,一遍遍检查自己哪句话没说好,应该怎么说。就这样一遍遍在头脑中演练,搞得自己很累、很沮丧。做事非常优柔寡断,感到自己缺乏独立的审美和趣味,缺少判断力与决断力。周末上街买衣服,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道哪一件好,来来回回犹豫多次,好不容易买了一件衣服回来,别人一句话,又会让她很后悔。她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好像一直在为别人而活,从来就没有过自己。这种犹豫甚至表现在每天下课进食堂买饭,在各个窗口走来走去,不知道到底该买什么样的菜。总之,她很自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小玉的个案兼有顺从型和完美型的神经症人格倾向。其实,还在很早,小玉的身上就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强迫倾向:过早懂事、过分认真与追求细节、追求完美、超乎年龄的自律或过早懂事总意味着过多的压抑、对自己本体需要的忽视、追求快乐的天性的丧失,这些都是应该警惕的神经症的起点。然而,我们的家长和教师都缺乏必要的警惕,相反,还会有意无意助长学生的神经症倾向,将小玉这样的学生树为典型。他们用爱、用表扬、用榜样教育“温柔地控制着”小玉。小玉就像穿上了神秘的红舞鞋,患上了表扬依赖症,陷入强迫性的良好行为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小玉所做的,都是她“必须”做的,指导着她行为的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她也许从来没想过:“我想怎样?”“我要什么?”实际上,小玉的真实自我从来就没存在过,她从来就是按照由外界所强加给她的理想自我在行动的。


在一个班级里,有非常大比例的孩子属于乖孩子,他们在班级里,从来不会惹是生非,因此也常常成为最不受关注的一群,但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特别顺从的个性,使他们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心理压力。因此老师要特别留意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于班级里特别出色的班干部、三好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佼佼者,是大家关注的中心,但这些人同样会有心理问题。所谓“亢龙有悔”,越是大家认为“完美”的人,越有可能饱尝焦虑之苦。


《风俗通》记载:路旁小儿赞马快,乘者喜之,乃驱驰至死。杀君马者道旁儿也。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可得警惕:不要成为“杀君马者”。……

    ……临床心理学特别关注“听话”及“追求完美”的负面意义。适度地培养人的合作精神是必须的,但我们要警惕的是顺从人格的过度发展,一旦“顺从”成为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首要甚至唯一的策略,这便会导致心理学家霍妮称为的神经症的顺从人格。她这样描述这种人格的特点:

    顺从倾向占主导的人试图通过获得爱与赞许,通过使他人需要自己,以此控制他人,从而克服基本焦虑。其价值观基于善良、同情、爱心、慷慨、无私、谦卑、柔软的导向,他们坚信,只要他们富有爱心,回避骄傲、不求荣誉,就会被命运和他人善待,因此假如有人打他的左脸,他便把右脸也伸过去,他们的这一系列表现均是强迫性的,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病态的依赖”。他们憎恶自负、野心、主宰欲、冷酷、无道德原则。任何期望、奋斗、试图得到更多回报的想法都是向命运提出的危险轻率的挑战,因此被严重地压制。顺从策略往往会导致强烈的苦恼和经常的不愉快,因为谦恭和善良引来他人粗暴地对待,对别人的依赖导致异常的脆弱。但内心的愤怒威胁到自我形象,因此敌意以及攻击倾向将被严重压抑。……

       同样,一些原本重要的社会品质,如,自律、坚韧、忠于职守、认真、一丝不苟、情绪控制、可靠性、彬彬有礼等,在一定的背景下,却会变成功能不良的固执、完美主义、武断、犹豫不决、过分深思熟虑,说它们功能不良是因为它们常常伴发焦虑、抑郁、自责和身心问题,这便是霍妮称为的完美型神经症的人格倾向。

完美主义者有非常高的道德和智力标准,追求完美无瑕,为自己的操行端正而自豪。他们通过高标准来控制生活,由于达到这种标准非常困难,他们可能常常产生无助感和自我憎恨感,并将自我谴责外表化,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以苛刻或居高临下的态度藐视别人。……
作者: 胖墩儿    时间: 2011-12-15 12:19
可是,我们的学校都在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地想要将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我们家长也在孜孜不倦地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推。
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呢?
而世界上又哪里有真正完美的人呢?
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树给我们的孩子,那不是乱折腾吗?
作者: liu_haoyu    时间: 2011-12-15 15:36
标题: 回复 #2 胖墩儿 的帖子
其实,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的话,人的缺点就是优点,优点就是缺点,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来,使用的场合是否正确了。比如一个人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那在某些场合,可能就成为固执己见、墨守成规。

所以孩子的情商的良性发展才是最最重要的。
作者: 可77    时间: 2011-12-16 22:21
标题: 回复 #3 liu_haoyu 的帖子
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着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很重要。从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就可以管窥一豹。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12-27 07:02
人一辈子要做的几件事里,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接纳自己的弱点,是基础的基础。

从小就在别人和自己的强迫下追求完美的人,如果成人后不会自己调适,最后的结果。。。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