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教子有方 [打印本页]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05
标题: 教子有方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保护自尊,培养自信 意志——性格的基石——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智商·情商·个性——人才从哪里起步 孩子胆小怎么办?——胆量需要锻炼 怎样教育太任性的孩子——对症下药,让任性失效 假如孩子“人来疯”——采取措施,改变孩子行为定势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 “小群体”与孩子的发展——不可盲目对待“小群体” 假如孩子不喜欢老师——帮助孩子与老师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男孩、女孩的交往——理解发展需要,积极正确引导 让残疾孩子也有幸福人生——身残志坚,自立自强 警惕学习疲劳——科学用脑,加强保健 孩子考试怯场怎么办?——减轻压力,自我调控 发展孩子智力,提高学习能力 家长的智力活动影响孩子——做爱动脑筋的家长 学习需要“入境”、“入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坚持“五步学习法” 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超前学习与开发智力不是一回事——不要盲目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眼睛是智力的窗户——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寻找记忆的规律——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发展智力的核心因素——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给头脑插上翅膀——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提高学习责任心,专时专用讲效率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该不该请家庭教师——认真分析,慎重选择  教育孩子学“做人”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克服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 孩子必须有孝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一 不爱劳动难成人——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二 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三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四 培养孩子一颗爱国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五 让孩子从小知法、守法、用法——家庭不能忽视法制教育 孩子是班集体的主人——让孩子成为集体中的积极分子 教育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自私自利难在社会立足 孩子太娇气怎么办?——自找苦吃能治娇 给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抓住教育的好契机 孩子旷课、逃学怎么办?——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办?——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两面”行为能转变——怎样进行诚实教育 孩子偷拿家里钱怎么办?——辨析原因,以正确方法引导孩子 孩子成了“电视迷”怎么办?——让电视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教孩子学会文明礼仪——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您想让孩子听话吗?——孩子服从教育的基本条件 给孩子做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家长有缺点、有错误——家长对自己不能护短 让孩子闯一闯——孩子需要磨炼 好的教育方法哪里来——认真学习,掌握家教科学知识 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 家有家规——约束合理,持之以恒 棍棒之下,难出孝子——不能打孩子  走出家教误区 爸爸、妈妈,谁的教育责任重?——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家庭教育要有计划性 不可盲目迷信智商——不要说孩子脑子笨 教育孩子有矛盾怎么办?——家教要形成合力 用钱奖惩好不好——奖惩孩子有学问 横比与纵比——不要总对孩子说“××比你强”  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把孩子当孩子,玩儿也是学习 言教、身教、境教三结合——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坚持表扬为主 家长学历高,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吗?——家教有家教的学问 家长文化低,也能培养出人才——家长不要妄自菲薄 排除单亲家庭的苦恼——调整心理,阔步前进  了解今天的孩子 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独生子女有优势——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  独生子女有弱点——要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智力怎样发展——开发智力要符合规律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孩子应该身强体壮——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孩子有孩子的朋友——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增强家庭的吸引力  少年儿童中的自杀现象——加强珍惜生命教育,防止悲剧发生  孩子也是大写的“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是明天的人才——家庭教育要面向未来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08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自尊自信才能成功——保护自尊,培养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处境不良;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种挫折(如考试成绩差)后没有应有的指导和具体帮助,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  有一个小男孩父母双亡,跟一个傻哥哥一起过。这个傻哥哥经常打他、骂他,不给他饭吃。他学习不好,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一位老师接班以后,了解了情况,经常到他家里帮他收拾屋子、做饭,让他穿上整洁的衣服。傻哥哥看到老师的做法,也慢慢转变了对他的态度。这个男孩学习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表扬、鼓励他,他的成绩越来越好。这个男孩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感觉在我的老师面前我是一个人,我的头上也有一颗太阳。”这事例多么引人深思啊!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那个男孩的境遇,但是,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当他他有缺点、有错误、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地前进,应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  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伤害孩子的自尊。请家长家长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钮扣,擦净一次地板时,他都有成绩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可是,家长往往只看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不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建议家长从小事抓起,多帮孩子一把。比如孩子不会刷碗,不要指责他,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紧跟着鼓励他:“这回刷得真干净!”鼓励性的语言很多,家长应该多用、多创造。比如:“你真行!”“你真能干!”“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试着对孩子说鼓励性的话,可是孩子说:“我知道你在骗我。”这是为什么?说明这位家长经常否定孩子,没有从教育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孩子没有听出家长的真诚来。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自信,与家长思想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本来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看来,家长的自信非常重要。  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意志——性格的基石——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性格即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如何,跟他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人的性格由四方面主要内容构成:对现实对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性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自然有优劣之分。好的性格,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上乘,缺一不可。其中意志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既能调控态度,又能调控情绪,并且促进和保证理智的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太不自觉了,从不主动自觉地学习。自觉性是什么?就是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总是半途而废,要能坚持就好了。坚持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又一重要特征。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果断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还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总想学好,可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自制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第四个重要特征。  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因素。  大家都知道古代“学弈”的故事:两个孩子一块儿听老师讲下棋的知识,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听讲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专心致志,只听老师讲解,任何事情也干扰不了他;而另一个心里总想着有大雁从天空飞过。想着用箭把它射下来炖肉吃。结果,前一个学得非常出色,后一个学得稀里糊涂。同样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出现两种结果?是意志品质不同。前一个孩子上的明确,自觉性强,自制力强,能够坚持到底。  家长们不妨看看我们的亲友,我们的同事,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  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意志品质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实践。  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这里提出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摸清孩子意志品质方面的薄弱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每人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如果具体分析,其强弱的具体环节不同,要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后边就稀松平常了。这种孩子意志品质的优势在确定目标、确定行动阶段,而弱点在于坚持性和自制力上。对待这样的孩子,在确定目标之后,要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则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激励他。在接近目标时,尤其要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有几次这样的过程,孩子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扭转。  再如,有的孩子做一件事开头犹犹豫豫,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能够较好地坚持。这种孩子的优势在执行计划,而决定计划方面薄弱,内、外因素干扰使他难以果断做出决定。对这样的孩子,就应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他分析利弊因素,尽快确定目标,培养孩子的果断性。  请家长注意,在一个孩子意志品质的表现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智因素和情绪因素。您的指导不可忽略这些因素。  从小事做起,磨炼孩子的意志。  千里之外,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炼意志的好方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磨炼自己的意志。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著称。他写字十分工整,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原来在年轻时,他就是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自己磨炼意志的开端的。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得苦、忍得痛,意志坚强,与她小时候在小事上的磨炼分不开。上小学时,她常因看电影耽误功课,在父亲帮助下,从克制看电影做起,功课做不完,把电影票退掉,再好的电影也不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她战胜自己,养成了很强的自制力。正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要从孩子“小的克制”入手。  从小事做起,只是起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炼孩子。当孩子能够迎接越来越大的困难挑战的时候,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就站在家长面前了。  教育孩子学会“跟自己做对”。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意志品质的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人更可贵的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有志气的孩子,应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要争取做到。”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开始,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昏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物理知识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从书本上拉开了。  大家知道,“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适合孩子的艰难一些的劳动、体育活动,能使孩子坚强起来。长途远足,爬山,跑步,游泳,较重的劳动……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家长要指导孩子选择,关键在于坚持。  学会“跟自己做对”,要避免盲目性,不能冒险,不能脱离实际。要教育孩子:明确行动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一旦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需要家长的榜样力量。如果家长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经常半途而废,是难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的。      智商·情商·个性——人才从哪里起步   智商(IQ)在近十余年时间里,成了极其热门的话题,教师们关心,家长们更关心。许许多多的家长在想:我的孩子智商高还是低?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出版界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智商的书籍,测查智商也成了一些大医院、心理研究所、教育科研组织的重要工作。在北京就曾经有两个区对一大批学生进行过智力测查。  90年代中期开始,情商(EQ)又热起来,出版的原著、编著摞在一起有几尺高。这个话题不仅吸引了教师和家长,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企业发展、经营谋划的情商著作已看到了十数种。  我想,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人们在不断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年轻一代的发展。人们在越来越快地把关于人的发展的各种研究成果宣传、普及开来,期望有更多的人受益。  然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由于时间、精力甚至经济的原因,不可能读很多关于智商和情商的书籍,即使读一本两本,也难以变成教育措施,落实到孩子身上。而且很有可能因为了解的信息不全,走进教育误区。事实上,前些年就有家长被智商问题牵着鼻子走,在教育孩子方面走了弯路。  我想告诉家长,孩子的健康发展,成人成才,既不是单纯的智力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情商问题,应该是德、智、体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国外80年代以前,“智力成才”的观点影响很大;而90年代以来,“情商成才”的观点又占了上风。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人的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还有一种说法:人的成功,20%靠智力,20%靠机遇,60%靠情商。这百分比是很难测查的,无非是强调情商之重要。  我认为,情商这个概念是新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讲到了。比如,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认识自己,觉察自己,中国自古以来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不就是讲的自我认识问题吗?情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中国有几个人不知道“制怒”、“乐极生悲”的道理呀!情商的又一重要内容是要善于了解别人,学会移情,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群育”的概念也是孔子提出的,实质就是培养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这也正是情商所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许多小孩儿都会背。因此,理解情商,应该联系我们的国情和实际。  关于情商的理论,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美国人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对理智与情绪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发现,人的大脑中控制理智的部分和控制情绪的部分,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一种生化物质产生的多少,影响着人的情反应,而情绪调控确实可以从小培养训练。这就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科学依据。  中国一位心理学教授龚浩然先生在1985年前后提出一个关于人才成长的重要观点:“智力正常,个性成才。”一个人智力好,只是成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是否从小培养发展了良好的个性。有一些智商高的孩子,由于没有良好的个性,一生十分平庸。奥利弗·万德尔·赫尔姆斯认为,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却是上等的”。(转引自[美]苏伦斯·沙皮罗著《EQ之门》中译本)一个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养成才,关键是良好个性的培养。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气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风貌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总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内。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高度重视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突出做人的教育。  在本书中,我们用不少篇幅谈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问题,用了更多篇幅谈了思想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即情商的问题,希望家长在阅读时结合起来思考,使我们的孩子迈向正确的成才之路。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12
孩子胆小怎么办?——胆量需要锻炼       现在,有些独生子女胆子特别小,令家长着急、担心,怕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孩子胆心的表现:  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家里来了客人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大气不出,家长叫出来也躲躲闪闪;  不敢在班上回答问题,更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甚至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也难于开口,或者声音细小,匆匆结束;  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总说害怕,怕什么也说不清楚;  不敢一个人上街办点儿事情,像买张晚报、取瓶牛奶、发封信件这些事情也依赖大人,自己不敢单独去做;  不敢在晚上出屋门,即使很短的时间,很短的路,也很害怕;  不敢在受小朋友欺负的时候大声讲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  这些表现,的确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胆小,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造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的有以下几种原因:  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  孩子曾经被吓唬,心理上留下阴影。  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家长指导、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孩子胆小,总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级里讲话,要告诉孩子,只要想好了说什么、怎么说,大胆去说,任何人都是欢迎的。别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准备地迈出第一步后,及时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办了。  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  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师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事先让孩子准备好,回答之后,教师会表扬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会跃跃欲试。也可以在孩子预习功课时,让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上课提问。班上有联欢活动时事先与老师联系,让孩子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参加一个集体节目,得到锻炼机会。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总之,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先讲道理并鼓励他,然后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只要家长下功夫,孩子胆小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怎样教育太任性的孩子——对症下药,让任性失效         不少父母找我们咨询:“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  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前述三种原因,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有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其实,任性就是不讲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突出了讲解的过程,任性就会改变。切记不可以任性对任性。  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  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  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综上所述,矫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而且首先要矫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地批评,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恐怕不会见效。   假如孩子“人来疯”——采取措施,改变孩子行为定势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的儿子“人来疯”,主要是在她带儿子一起上街逛商店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她跟熟人说话,儿子就来劲儿。先是围着妈妈和那位熟人跑着转圈,还怪模怪样,继而绕着柜台疯跑。当她与熟人分手以后,儿子就跑回来,挽着妈妈,乖得像个小绵羊似的。  “人来疯”多发生在小学生身上,中学生就很少了。当然,也有个别成年人“人来疯”。  有的孩子在家里亲友来得越多的时候,越犯“人来疯”。上窜下跳,做各种怪动作,发各种怪声音,跟家长撒泼耍赖。往往弄得大人非常恼火,又不便发作。事后批评他也不管用,下次照样“人来疯”。  孩子为什么会犯“人来疯”?主要是由某种心理需要引起的。有的孩子表现欲过强,总想引起别人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单调,用“人来疯”发泄精力;有的孩子用“人来疯”达到满足情感或物质需要的目的……  前述那个男孩在商店里闹“人来疯”,实际是吸引妈妈的注意。当妈妈与熟人分开,他回到妈妈身边,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妈妈是属于我的,不能与别人亲热”。这就是恋母情感使他“人来疯”。  矫正孩子的“人来疯”,要先研究原因,对症下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转移关注点,让“人来疯”失灵。  孩子用“人来疯”来引人关注,我偏偏不理你,关注别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很多人坐着说话,孩子闹“人来疯”,大家照样谈原来的话题,神情专注,看也不看孩子的“表演”。闹一会儿,他觉得没趣儿,也就偃旗息鼓了。或者打开电视机,大家看电视,议论电视里的内容,他也会消停下来。像前述那位母亲,可以拉着熟人到商店门口去亲热交谈,不理睬孩子的行为,他自己就会“降温”。  事先警告,有惩罚或奖励措施。  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情况下爱闹“人来疯”,应该事先警告,防患于未然。比如家里亲友聚会之前,跟孩子讲清道理,不许“人来疯”而且要提出惩罚或奖励的措施:如果犯了“人来疯”,下次到别的亲友家聚会不带他去,或者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如果孩子听家长的警告,果然没闹“人来疯”,答应孩子一项正当的要求。关键是家长说了话要算数,不论该惩罚,还是该奖励,都要认真兑现。  给孩子创造正当表现自己的机会。  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创造机会,让孩子正当地表现自己,家长和其他人又给以认真关注,并做出肯定性评价,就可以把孩子的表现欲引上正道,而不再搞“人来疯”了。  这就要求家长分析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在众人面前展示他的特长:给大家唱支歌、朗诵一首诗或一个寓言故事、跳个舞或练拳脚,让大家看他的书法、绘画或小制作等等。大家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也提出希望。这样,孩子会非常满足,而且想以后做得更好。“人来疯”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了。  让孩子与小伙伴交往。  孩子精力旺盛,跟小伙伴一起玩耍、逗闹,能使精力得到正常发挥,还培养了交往能力。孩子们在一起,人人有表现机会,人人可以“疯”,自然减少了在不该“发疯”的场合“发疯”的可能。  有些孩子的“人来疯”不太严重,可能会随着他的成熟、懂事,自行转变。最好是早点儿矫正,免得发展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       不少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使家长担心,尤其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分析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嫉妒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由于个人与他人比较,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不满、怨恨、愤怒等组成的复杂情绪。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嫉妒情绪有了认识,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有的孩子嫉妒心强是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引导得法,不难克服。  嫉妒心的产生,与人最关心的事物相联系,因年龄而异,因人而异孩子们之间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问题上:  因别人学习好而嫉妒。  学习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的孩子学习不如别人就嫉妒别人。有一个班级曾经发生这样的怪事: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的笔记本不翼而飞,这几个同学着急的情况可想而知。考试之后,笔记本又回到了那几位同学的课桌里。显然,这不是一般的恶作剧,是某个同学出于嫉妒心理,采用了不道德的手段。  因别人受表扬而嫉妒。  这在孩子们中是常见的现象。别人受了表扬,有的孩子暗中不服气,有的公开挑人家的缺点,也有的故意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们的心理反应是:“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做得来。”  因别人受到老师重视或与老师关系好而嫉妒。  这固然也有老师的责任,应该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但是,嫉妒是没有好处的。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如别人而嫉妒受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  因同学之间的亲疏而嫉妒。  同学之间的亲疏变化,常引起嫉妒心理的产生。  有一个小男孩与几个男同学关系不好,当那几个男同学与女同学一起外出游玩时,他偷偷拍了照片,交给班主任老师,添油加醋地说这几个同学“作风不好”。其实,那些同学一起游玩儿,是家长单位发的票,几个同学没有任何不良表现。这位小男孩是出于嫉妒心理才这么做的。  因别人有较好的衣服、文具等而嫉妒。  孩子们普遍希望有漂亮衣服、名牌衣服、好的文具、好的玩具等,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家长教育方法不同,总会产生有这个没那个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孩子会因些而产生嫉妒心理,对有比自己好的东西的同学“气不忿儿”,总想比过人家。当别人的东西脏了、坏了时,甚至幸灾乐祸。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还有多种情况,上面几种是常见的。那么,如何进行引导教育呢?  讲清嫉妒的危害。  嫉妒有两方面最大的危害。  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而且,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  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  嫉妒心理的一个特征是希望嫉妒对象发生变化,由好变坏。有人说这是“东方式嫉妒”的特征,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们东方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教诲。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以上几种做法,请家长试一试。     “小群体”与孩子的发展——不可盲目对待“小群体”        在孩子们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看“小群体”的“质量”以及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  孩子们自动地形成“小群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与人必须交往,没有交往,人就不能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小群体”是人的交往需要和交往行为的必然结果,在交往中,人与人发生着互动关系。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个人影响群体,群体影响个人。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过“小群体”的经历,直到老年,都会有随不同组织而存在的“小群体”。  孩子们的“小群体”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在小学低年级,这种“小群体”不是很稳定,聚散的变化比较多。一次表扬,可能使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一次批评,又可能分开。许多简单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聚散的催化剂。小学中年级开始,“小群体”的的凝聚力会逐渐加强,支撑“小群体”的精神内容会越来越深刻。上了初中以后,这种“小群体”现象就更明显了,一旦形成,其稳定程度大大超过小学。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小群体”的人数多少不一,就总的趋势看,这一时期人数较多。  “小群体”有几个共同性的特点:  其一,在“小群体”成员之间,有使之联合的心理纽带。  孩子们凑在一起,总是有趋同的心理需要。比如,住家相邻;父母在一单位上班;父母职业相同、地位相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班上有相近的角色地位;有相互保护的需要等等。这种心理纽带是必然存在的。  其二,“小群体”有一个核心人物。  这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人物,实际上就是“头儿”。他的言行,对“小群体”有重要影响。他的能力,有某种优势。  其三,“小群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小学中年级以后,这个特点越来越明显。孩子们在“小群体”中,有一种满足感。在“小群体”成功地做了某些事情之后,这种满足感得到强化,凝聚力会越来越强。  其四,“小群体”有共同的行为模式。  尽管每个孩子有自身的行为特点,在“小群体”里会要求自己遵循“小群体”的行为方式。在学校里,在课间,“小群体”成员往往凑在一起谈这谈那,甚至上厕所都共同行动。  一般来说,“小群体”有三种基本类型: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这是依据“小群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和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来区分的。即使是消极型的“小群体”,也会有积极因素。  我们讲述上面这些内容,是为了让家长对“小群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处理孩子与“小群体”关系时,不至于陷于盲目性而效果不佳。有的家长,盲目反对孩子们的“小群体”,不支持孩子与“小群体”交往;也有的家长意欲拆散孩子们的“小群体”而采取种种强制性手段。这样做往往达不到目的,跟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出现家长越“拆”孩子们越“抱团”的现象。  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们的小群体?  不抱敌视态度。  “小群体”既然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反映,属正常现象,当然不能敌视和。有的家长出于担心“小群体”会影响孩子的纪律、学习,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与“小群体”活动,可以理解,但强硬的措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大多数“小群体”来说,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如果引导得法,能够克服不利的影响。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在“小群体”里,精神自由,天性得到充分发挥,那种互相促进的力量,是成人难以给予的。  认真分析“小群体”的特点。  “小群体”有共同特点,但每个“小群体”又有各自的特点。家长应该通过察言观色以及与“小群体”的直接接触,分析“小群体”特点。比如:这个“小群体”的共同心理需要是什么?谁是核心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小群体”有哪些共同活动,利弊因素如何?“小群体”在班集体中的角色、地位如何?班主任老师怎样看待这个“小群体”……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把握了“小群体”各方面的情况,为下一步正确引导奠定了基础。  对“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  引导的基本原则是“兴利除弊”。家长要朋友式地与孩子们沟通,肯定“小群体”的优点,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我们在一起,要促使大家都进步。”  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尤其重要。充分肯定他的能力,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小群体”往哪方面发展,他的努力举足轻重。建议他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为班集体做一两件好事。当他们受到表扬时,就强化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学习方面,核心人物应起带头作用,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会促进几个人。  正确引导“小群体”,需要“小群体”成员的家长配合,更需要与老师的配合。特别对那些消极型的“小群体”尤其如此。家长们共同研究以后,可以采取一致行动,包括安排一个时间,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某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家长们是善意、友好的。支持并帮助“小群体”做好事是引导“小群体”的好方法。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15
假如孩子不喜欢老师——帮助孩子与老师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有些孩子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于是不愿意上那位老师的课,作业不爱做,勉强应付,结果师生关系恶化,孩子的学习成绩严惩滑坡。家长知道了这种情况,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亲其师,信其道”是常理,然而如何使孩子与老师亲起来呢?  我们先分析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一、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孩子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他,或者老师跟某个孩子从来没有交谈过。  二、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三、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四、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要解决孩子不喜欢老师的问题,必须分析具体原因是什么,找准了原因,再思考解决措施。从分析中往往发现老师应承担一定责任,而我们家长又不便于直接给老师提出意见,要求老师改变变教育行为。家长应该采取加强沟通、逐步建立感情基础的方法。  对孩子认真进行尊师教育。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也是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不尊敬,那是不对的。最忌讳家长站在狭隘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陷入失败的误区。一旦家长对教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在教育孩子尊敬老师之前,家长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如有不当,先行调整。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流传着许许多多尊师的故事。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材料给孩子看,或者讲给孩子听。如果家长能讲讲自己尊师的故事更好。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自己的小学、中学时代的老师,肯定是很好的尊师教育。  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通过其他渠道(如老师、同学),了解孩子不喜欢的老师的情况,特别要了解一些这些老师可敬的事实,这会对孩子的感情变化起催化剂的作用。  到学校跟老师交谈,请老师给孩子成功的机会。  孩子不喜欢哪位老师,家长先主动与这位老师沟通,以尊敬、虚心的态度,倾听老师的话,包括批评孩子、甚至批评自己的话。家长这样做,会促使老师自省。当老师态度平和之后,家长跟孩子一起请教老师,当面分析孩子的优点与不足。要孩子表态好好听老师教导,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孩子真的有所进步,老师可能表扬他,也可能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这就会使孩子与老师之间由疏远逐渐亲近起来。当然,家长也可以在给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请求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下给孩子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指导孩子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  教师节或元旦、春节,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赠给老师。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助老师做什么事情。  还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听老师的教诲。  指导孩子给老师写书面材料。  有的孩子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心理发怵。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孩子以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  要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意愿,在尊敬老师的前提下如实写出来,向老师汇报,请求老师的指导、帮助。告诉孩子,不要忘记写出自己的打算、措施。  这样的内容,可以写成单独的书信,也可以写在周记本、日记本里,请老师批阅。  如果发现有的老师在教育言行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校领导反映。注意,态度要诚恳,内容要客观。          男孩、女孩的交往——理解发展需要,积极正确引导     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年轻母亲说:“我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晚上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有女朋友了。’我问是谁,他回答:‘是芳芳,我们俩可好了。’‘你们好到什么程度?’‘都亲过嘴啦!’”这位母亲述说这件事时,态度平静。显然,她认为这是孩子天真地模仿大人的表现,假如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对母亲说了同样的话,家长肯定会非常生气、紧张、焦虑。事实上,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的孩子是不会对家长说这些话的,即使他有过“交朋友”的经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男孩、女孩该不该交往?家长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指导?会不会发生早恋现象?影响了学习怎么办?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没有交往,人不能发展;而交往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交往能力高低决定人的交往水平与质量。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对人都是重要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否则可能造成交往能力低下、交往萎缩,那样,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的家长都知道交往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所担心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可能出现早恋,甚至学坏,影响学业,影响成人成才。家长们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过早地“谈朋友”,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早恋,有必要把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有些说明。据专家研究,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在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在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此时,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此时的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一阶段,孩子更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在初中时,男孩子比女孩子晚些。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庸俗低级的趣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性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该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这里,我们给家长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这时期正是性渐渐成熟的时候,要配合学校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家长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言行,不随便逗闹,不动手动脚。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服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积极的良性的影响。  夫妻之间感情和谐又不失互相尊重,不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人都特别坏,没有好东西”之类。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在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中,作风正派,注意道德规范。  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听其自然,也不捕风捉影。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家庭应把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认真学习一些东西,思考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坚持下面教育为主。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应盲目苛责,强制压服,避免不良后果。  有的中学生确有早恋苗头,单独约会,聊聊我我。家长知道了,往往努火中烧,采取强迫措施,严厉对待,棒打鸳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的目光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教育孩子认识到:春天有春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不要把夏天的事情提前到春天来做,那样害处太多。同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之后,要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指导。家长要始终保持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  以上我们就男孩、女孩交往问题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些分析,现实中的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家长不妨选择有关的书籍读一读,也可以找专家咨询、讨论。  让残疾孩子也有幸福人生——身残志坚,自立自强      每当我想起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事迹的时候,都充满敬仰之情。她们以超人的毅力进行艰苦卓越的奋斗,战胜身体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追求人生的价值,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她们的坎坷经历,她们的辉煌成就,她们的精神风貌,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所有健康人树起了榜样。她们以铁的事实向人们宣告:残疾人也有幸福的人生。我也想到了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父母,作为家长,他们曾经承受了多么沉重的压力和难熬的,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孩子的成就,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们为残疾孩子的父母,也为所有孩子的父母树立了榜样。残疾的孩子是不幸的,而帮助他们战胜不幸,走向幸福的最关键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残疾孩子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  首先,残疾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残疾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其次,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第三,残疾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信,有的可能产生自卑。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第四,残疾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残疾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为了孩子,家长应首先调整自身的心态,千万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这些话占据头脑。中国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既成的现实不能再作选择,但是未来之路是可以选择的。如果家长的精神被压倒了,顾影自怜,还怎么去激励孩子奋勇拼搏?残疾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在不断调整心态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  一、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让“命运不公平”的思想见鬼去吧!  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你们这样做讲道德吗?”“你们欺侮残疾人算是真本事吗?”  二、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残疾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虽无特长,也有相对的优势。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三、对残疾孩子认真呵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四、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以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五、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有的家长总把残疾孩子放在自己的过度保护之下是不好的。残疾孩子也需要“放飞”,需要交往,需要朋友。  六、教给孩子学会“+”式思维,保护良好心态。“+”式思维是当代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凡事往好处想,用“加”的方法而不是用“减”的方法去想问题。这对残疾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比如,“我这次做的虽然还不十分理想,但比起有的人强了许多,有的不残疾的同学也没我做得好”;“某某人比我的残疾还严重,我应该帮他做些什么”;“今年比去年知道了更多的东西,也长了本领,明年会学得更多、更好”;“我虽然摔了一跤,但是我自己爬起来”。  有人可能说:“这不是阿Q精神吗?”不!这是人们需要的“+”式思维心理调整法。  祝愿每一位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获得成功!  警惕学习疲劳——科学用脑,加强保健     目前,中小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习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对孩子十分不利。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习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其二,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之规,忙忙乱乱。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其三,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  其四,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明白了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就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了。   一、家长给孩子减轻学习负担。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会逐步把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家长应积极配合,自己首先不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报名参加各种“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娱乐、玩耍的时间。  据有的学校反映,学校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少了,家长反而提意见,怕孩子学不好。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对。家长要积极支持学校,自己也不给孩子加码。  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我们在有关章节里作了说明,希望家长看一看,想一想。有两个关键问题提醒家长,一是不论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征得老师的帮助,学校配合起来做工作,光靠家长是不行的。  三、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上闹钟,家长及时提醒。  四、合理营养,保证睡眠。多数家庭不存在经济问题,但是如何合理营养却是许多家长注意不到的。请您参看我们前边讲到的营养保健内容,让孩子的大脑有效率运作的物质基础。当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专时专用,讲求效率,保证睡眠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总之,克服学习疲劳的问题,需要家长提高对学习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有的孩子已经形成慢性学习疲劳,解决的态度要积极,但不能急于求成。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18
孩子考试怯场怎么办?——减轻压力,自我调控       考试怯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任何有考试的场合都可能出现,在中小学生中更多些。怯场是一种短暂性心理失常现象,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情绪过度紧张所致。表现为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熟练的动作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俗称晕场)、目眩、心悸、恶心症状等,结果造成考试失利。  产生怯场的生理原因,是大脑的皮层中由于情绪高度紧张而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又因为免诱导规律而使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产生抑制,简单地说,就是大脑中紧张的兴奋中心把其他该兴奋的地方给压抑住了。因此,解决怯场问题,关键在于消除干扰性的优势兴奋中心。  孩子的过度紧张是由于过度的压力制成的,这压力既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压力来自家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值非常高,而且把期望变成了言语、行动,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你一定要考好,考好了有奖励。”“考不好就是没出息。”“父母的希望全在你身上,考不好就全完了。”“考不好,回来跟你算帐”……而且在行动上重点保护,准备营养品、补脑液、高级饮料……这些言行成为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集中到孩子脑子里去。  压力来自学校。有些学校以及老师运用动员、成绩排队甚至倒计时方式促使学生好好念书,提高成绩。对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更是双管齐下,造成紧张气氛。这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压力来自社会。由于社会上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考试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亲友们见到孩子,经常会问:“书念得怎样,考试得多少分?”而且往往鼓励几句,“好好念,将来考大学,当专家。”殊不知这些关切的话语,对孩子都会成为心理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对这些压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变压力为动力,考场上不乱方寸,那么,不但不会影响成绩,有可能考得比较好。  如果一个孩子,本来成绩就不好,而且没有信心,对这些压力抱无所谓态度。任谁怎么说,我行我素,考试也不会见起色。  问题在于,有的孩子心很重,把这些“石头”一块一块摞在脑子里,而且自己给自己加压,自我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又缺乏坚强的意志来调控高度紧张的情绪。一到考试时候,优势兴奋中心成为严重的干扰源,当然考不好了。  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考试不怯场呢?  首先,要从家长开支,做好减压的工作。一方面,家长不要在平时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定过高的指标,达不到就如何如何。在临近考试时,尤其不要天天嘴不离口地谈考试的事,因为你说得越多,考试时刺激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的信号就会越多。另一方面,不宜在孩子考试前和考试期间,为孩子做过多的物质准备和具体服务,如买很多的营养品,像保护大熊猫似的处处服务周到,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增压。适当改善一下饮食是可以的,不能过分。  其次,指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孩子减轻自我压力。孩子的水平是客观的,只要认真复习,认真做好考试准备,能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行了。孩子有时对自己的水平认识不够,自我期望过高,甚至有侥幸心理。有的孩子总担心出错,这样,进考场就紧张,一旦看见了熟悉的题目,紧张情绪加剧,导致一连串的失误。家长应在自己少给孩子压力的同时,让孩子正确对待考试。考试,就是考查学习水平,告诉孩子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指标,考试遇见不熟悉的题目是正常现象,对每个同学都是可能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努力就是好孩子。  第三,指导孩子在考场上运用“转移注意”和“自我暗示”的方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转移注意就是暂时地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以外的事物上,使紧张程度缓解。比如,当心里过于紧张时,认真听老师讲考试注意事项,观察老师的服饰、表情,想一小会儿最感兴趣的事情等等,都会使自己平静下来。自我暗示就是在内心里自己提醒自己:我是很镇定的,呼吸多么平稳,头脑也很清楚……这种反复提醒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第四,指导孩子事先明确自己答卷的程序和要求,按部就班去做。基本程序和要求是:1. 工工整整写上姓名(有时写学号、准考证号),一笔一划地写,有助于使自己平静下来;2. 看准题目,审清题意,一个题一个题顺序往下答。爱紧张的孩子不要先把全部题目看一遍,那样容易造成因为看到一个不熟悉题目而增加紧张感。遇到不会答的题目,认真展开思路想一想,如果没有想通,暂时放下,不可占过多的时间,免得耽误了做其他会做题目的时间。会做的题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做难题。3. 仔细检查、避免漏错。大题、难题多花点时间。时间较少,普通题目看一遍即可,多看一看重点题目。特别要把卷正反面都查一查,不要有漏答的题目。  这个基本程序和要求,让孩子平时小测验和阶段考试中就坚持做到,养成习惯,比较大的考试就会自然地按程序应考了。  第五,指导孩子在考前把该准备好的用具准备好,放在比较保险的地方。有的孩子就因为用具准备不齐,临时发现,增加紧张情绪。  此外,在考前让孩子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放松身心,对防止怯场很有好处。  还可以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喝一点板兰根、清热冲剂、菊花茶等清热降火的中药,有利于保持脑子清醒。  如果孩子考试怯场过于严重,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20
发展孩子智力,提高学习能力    家长的智力活动影响孩子——做爱动脑筋的家长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脑子灵,智力发展好,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因素是,家长要爱动脑筋,要以自己的智力活动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经常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别笨头笨脑”,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  笔者调查发现,一些孩子思维活跃、条理清楚、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跟他们的家长有直接关系。到家里去家访,家长在谈话间,明显地反映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而且,有的家长学历并不高,没有文凭,却善于动脑子。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孩子讲话总是不完整,好象根本没有想清楚就急于表达出来。事后家访时找到了原因,他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讲话尽是半截子话,久而久之,使孩子的思维受到了影响。  为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应有意识加强自己的智力活动,有时需要和孩子一起共同进行智力活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家长爱读书、看报,是一种很好的智力活动。在读书、看报过程中,不断把新的信息传达给家里人,有时要谈自己的认识。长久地熏陶,孩子也会喜欢读书、看报。  当生活中有些知识不明白时,查资料、查工具书,获得正确答案。家长跟孩子一起做这样的事情,特别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有的家长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划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记读书笔记,孩子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做。如果家长再教给孩子方法,效果更好。  举办家庭知识竞赛和智力竞赛。  知识竞赛以记忆知识为主,智力竞赛以开动脑筋为主。书店、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上这一类的资料特别多,不妨全家人动手收集一些备用。  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家长和孩子轮换当主持人,准备过程就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利用饭后、学习后的休息时间或节假日,都可以进行。家长要有热情,让孩子多出点子。  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背景。  开展家庭讨论、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社会上有许多热点问题,家长和孩子都感兴趣,但看法未必一样,何不就此开展些讨论、辩论活动?讨论、辩论中要各抒己见,不要压制不同意见,孩子的看法有时片面偏激,这没关系,争论本身最能促使人深入思考,给自己找理由、找证据,这正是高密度的智力活动。  讨论、辩论的话题很多:自然的、社会的;国内的、国际的;文学的、思想的;历史的、现实的……只要有心,不愁无题。一个家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人的水平都会提高,而且能矫正有些家长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增加家务劳动中的智力活动。  很少有人想到家务劳动与智力的关系,其实,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归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地板,怎样能擦干净等等。越是复杂的劳动,智力含量越高。如果有意识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家人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有些家长自己干活全凭习惯和经验,您不妨动动脑子,肯定有新的思路。  在解决家庭难题中发展智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要不是必须回避孩子的难题,请让孩子一起参加解决难题。先是让孩子知道有关情况,研究怎么解决时,听听孩子意见,如能给孩子一点任务更好。  举一些难题的例子:水电费算不清楚,家里要买大件商品一时决定不下来,祖辈有困难不好解决,父亲或母亲出差家里事不好安排,亲友邻里矛盾不好解决等等。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必管这些事,其实不然。在孩子参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但发展智力,还提高了他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成熟度。有利无弊,何乐不为?  经常向孩子请教。  现在的孩子,有时在某方面懂的东西比大人多,家长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家长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既学到东西,又促进孩子。现在,有不少家长跟孩子学英语,孩子英语学得更好,比听写、默写还管用。有一位山村农民,没上过小学,跟上小学的儿子学数学,父亲不断进步,儿子成了数学尖子。  有时,孩子讲出一条新消息,家长不妨认真地说:“再多讲一点,让我也多知道一些。”  总之,家长爱动脑筋,多跟孩子一起进行智力活动,可以互相促进,比天天训孩子要好得多。     学习需要“入境”、“入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踏实、专心,最忌讳浮躁、脑力不集中。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必须“入境”、“入静”,即做到目的明确、思想集中、心里踏实、适度紧张。一坐到书桌前,先想一想要干几件事,安排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避免忙忙乱乱,自己给自己造成不踏实。每干一件事,就全力以赴,不想其他,而且保持适度的紧张感,提高学习效率。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家长起引导作用。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需要家长多下功夫。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踏实的道理,应该把讲道理与训练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专心学习的故事很多,找给孩子看,讲给孩子听。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孩子到大型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看书、阅报刊,让孩子感受那种人人专心读书的环境气氛。训练方法主要是定时、定任务、定要求,让孩子力所能及,能高效率完成,亲自尝到专心读书学习的甜头。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示范,比如,一定时间里,工工整整写多少个字、记多少个词语、背多长的课文。还可以用竞赛的方法进行训练。坚持一段时间,专心的习惯就能养成。  有的家长,每天只知道用简单的话催孩子,训孩子,而没有训练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应付差事的坏习惯,反过来又埋怨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家长却没有想想自己应负什么责任。如果孩子已经不能“入境”、“入静”,家长先得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有什么毛病,不能一味地说孩子不好。然后,改变自己的做法,明理导行,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  第二,千方百计让家里的环境适合孩子学习,有几个方面应该做到。  (一)给孩子预备固定的学习桌椅,桌椅的位置不能乱动。学习最忌讳“打游击”,一会儿在这里写作业,一会儿又哄到别处去。桌椅固定,孩子容易形成专心学习的心理定势,一进入这个环境,脑子就进入学习状态。家长们都知道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读书的故事,为什么他每天固定在一个座位上?就是为了更专心读书学习,时间长了,脚下的地板磨出了凹沟。  桌子上不能乱七八糟地放东西,应整齐地放课本、作业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书,旁边有一个小书架、书箱更好。桌子上和桌子旁边绝不要放玩具、零食,以免干扰学习。  (二)房间布置要适合孩子学习。孩子的房间布置应简洁、明快,摆放物品不能太多太杂。墙壁以淡色为好,不要贴、挂很多东西,应该有一条关于学习的格言或座右铭,最好由孩子自己选择。有的家长让孩子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自己编写格言、警句,抄好贴在墙上,这个办法可以借鉴。  房间的布置适当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好动,房间就应减少大红大绿、花色斑驳的东西,以免助长不稳定的情绪。有的孩子过于内向、沉闷,房间的布置反而需要热烈、活泼一些。  (三)在孩子学习时保持安静的环境。孩子学习时,家人尽量保持安静,电视、收音机最好不开,如果在不同的房间,应把门关好,声音调小。说话不应大声,尤其不要吵架。  (四)家里人最好有共同学习的时间。条件允许,每天晚上几点到几点,全家人都同时学习,有的读书,有的看报刊,有的写东西。这样的家庭气氛最能促进孩子专心学习。  第三,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心理气氛。  这主要是人际环境问题。长辈与长辈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互相关心,亲密融洽,是孩子“入境”、“入静”的重要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如果不和谐,矛盾重重,甚至吵吵闹闹,对孩子就成为一种心理干扰、情绪压力,孩子会产生焦虑、恐惧、厌烦等心态,无法安心学习。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孩子专心学习的基本条件,家长应充分重视。但这还不够,还有如何指导、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等问题,我们将与您逐一讨论。   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坚持“五步学习法”    时代的发展给每个现代人提出了高标准的素质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发展。这包括品德、智能、身体、心理多方面的素质,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学会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良好。这里,先介绍一种基础性的学习方法——五步学习法。家长可根据“五步学习法”的要求,指导孩子养成按步骤扎扎实实学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孩子预习不预习直接关系学习效果的优劣。在孩子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新的知识吸引他,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的定义、定理和例题,要重点思考,看是否明白;对于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文科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看能否读懂。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对于重点课程,可以指导孩子准备一个预习本,记下重点和难点。  有的孩子,预习功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动脑子。这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给孩子讲清楚,预习是预先自己学习,这是培养、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认真听讲。  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一样不一样的愿望。教师讲课,比孩子知道的深入。要告诉孩子上课跟着教师的教学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需要做练习时马上动手。  孩子不认真听讲,可能有三个原因,应对症下药去解决。  一是根本听不懂。有的是前边学的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有的是预习不认真。前一种情况应该给孩子补课并加强预习;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加强预习。  二是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这主要是意志品质问题,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怎样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请参看后边的专节论述。  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就专心听讲,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不专心。如果是这方面原因,应跟任课教师多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告诉孩子,在课堂上即使老师没有叫你回答问题或让别人上黑板演练,自己应在心里试答老师的问题或在本子上演练,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或演练情况时,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选购一两本有关课程的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提高兴趣。  要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老师要求记的必须认真记下来,自己认为必要的也随时记下来,以备复习时用。笔记本上应有一定的空白处,做补记某些内容之用。  老师讲课中或讲课后,常常让同学提问题。要求孩子大胆提问题,提问题先过脑子,准备好问什么,怎么问。  复习当天讲课内容。  这是做作业前必要的一步。许多孩子不重视这一步,忙着做作业。做这一步有两个好处;一是完整地把握讲课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二是有利于顺利完成作业。  这一步是第三遍学习课程内容了。应该与预习、听讲有所不同。要明确地记住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定义、定理要进行强制记忆;要掌握例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如遇卡壳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弄懂。  做好这一步,除了看教材,还要看笔记。  做作业。  有和复习过程,做作业就会比较顺利了。  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  有的孩子只顾快点完成作业,题目没看清楚,有时抄错题,不是先想好了再动笔,而是写一步想一步。这样,作业质量肯定不会好。家长应教育孩子,做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技能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忙忙叨叨学不到真本事,而且欲速则不达,极易出错误。  做作业时要在旁边预备草稿本或草搞纸,有的作业步骤需要先打草稿,准确了再抄在作业本上。作业本上尽量减少或没有涂改的痕迹。  作业要自己检查,不能依赖家长,家长也不要越俎代庖。老师要求家长检查、签字,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宜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让孩子自己复查。比如说:“这两题有一道错了,你自己查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果哪儿错了就告诉他,甚至帮孩子改错,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小结。  一个单元学完了,应该及时小结,重新看教材,看笔记,看作业。把课程内容捋一遍,加深记忆。要特别重视作业或课堂小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及时改正。最好有一个错误纠正记录,以免重犯同类错误。  上述五步学习法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指导孩子按这五步走,不能怕麻烦。只要认真去做,孩子的学习会按部就班、扎扎实实。一旦孩子形成好习惯,家长就可以少操心了。当然,五步学习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基本模式,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有自己的创造、发展。  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孩子学会学习,除了“五步学习法”之外,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什么?怎样去培养?下面逐一说明。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游戏、交往等内容。家长指导孩子订计划,应该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每天的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早自习可以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应该有玩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  周六和周日应安排小结性复习、做作业、劳动、文体活动以及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内容不可排得太满,否则影响效果。  寒暑假时间较长,除了完成假期作业之外,要安排较多的课外阅读和较多的文体活动。有的孩子学习吃力,应利用假期补习一两门功课。  订计划要发挥孩子积极性,家长不能代替,应该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计划可以调整,不可放弃。  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有些家长,只要求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  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  方法之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  方法之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之三: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方法之四: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选购几本工具书(包括资料性的)放在书架上,经常查阅。买学科工具书,应听听任课教师的意见。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善于请教的习惯。  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家长要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提总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有的孩子上课不敢问,下课也不敢问。对这样的孩子,要鼓励他突破第一次,几次之后,就敢提问了。  以上谈了几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家长可联系孩子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能不能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能不能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是对家长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的一种考验。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22
超前学习与开发智力不是一回事——不要盲目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找我进行家教咨询。他们的儿子从3岁学习英语,到了6岁,已经能流利地朗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了,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课,老师是从ABC教起的。到时候,你们的儿子会怎样?”两口子眉头皱了起来。我给他们分析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助手,做全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带头人。孩子受到激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进一步提高水平。另一种是孩子表现自己会英语,或者搭老师的话茬儿,或者不好好听讲,老师可能批评他。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学英语的积极性,情绪涣散,纪律松弛,反而出现了不良因素,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我告诉家长,目前不是加深学习英语课本知识的问题,而是考虑以后如何跟小学英语教师配合,防止出现不良因素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有些学校,办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家长配合积极,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自己教或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下个学期要学习的课程。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做法,大多数孩子知识学不好,智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智力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的60%-70%(一说90%),余下的有待在小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种超前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做法,在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可能有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第二次再学习时,就会由于已经“相识”而减低学习兴趣,智力活动不积极,于是出现“炒知识夹生饭”的现象。这样往往知识学不好,智力得不到发展,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那么,可不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  有的孩子,某些科目基础薄弱,上课听讲有困难。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提前一段时间(也不宜过早)先请人(家长能做更好)给他讲一讲,奠定能够听课的基础,一旦跟上进度,就应该让孩子自己预习了。  现在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讲课的录像带,如何使用这些录像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录像带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不能完全依赖,也不宜作为超前学习的工具。还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与课本内容一致的超前训练的书籍,同样不能盲目使用,需要慎重思考怎样使用才能有利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这些事情,不妨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总之,家长要认识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应该指出,上课前的预习,不同于我们这里说的超前学习课本知识,预习是应该的。        眼睛是智力的窗户——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如果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要在自然条件下或在实验室里,认真观察具体的事物,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实验规律等等,从而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现象,了解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养成观察习惯。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家长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家长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各位家长,请您记住有关观察力的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寻找记忆的规律——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记忆力,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记忆力强,会为他的智力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储备”;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应该先了解有关记忆力的一些基础知识。  记忆是信息的摄入、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记忆包含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基本过程。  识记分为识和记两个方面。先识后记,识中有记。所谓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材料,有条理地保存在大脑之中。再认,是指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认识它他。重现,是指在大脑中重新出现对识记材料的印象。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时,当然要注意这些环节。  记忆,按其目的性和采取的方法,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所谓有意记忆,就是具有自觉目的,通过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方法所进行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记忆都是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按其记忆方法不同,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在不理解材料意义或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时的强记,主要方法靠反复复习。意义记忆是在首先理解材料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记忆,其方法是在理解材料含义和掌握逻辑关系基础上反复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二者都需要。而所谓无意记忆,就是没有自觉目的,没有进行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一定方法的记忆。这类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学习过程中较少。  人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据科学家研究,一个正常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一个人的一生能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种能力,再好的计算机也比不过。一个孩子学习需要记忆的东西,只是使用大脑仓库的极小一部分。  记忆力是可以培养的。据史书记载,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小时候曾经记忆能力不强,念书时,背诵的作业总不能顺完成。老师检查时,他往往丢三落四。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之后,加强训练,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背诵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努力,终于成为记忆力较强的人,为他以后成为大学问家创造了条件。  究竟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呢?  教孩子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记忆具有意识性、指向性。要想记住什么东西,目的必须十分明确。在学习中,要记忆一个单词、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篇诗文,都要先给自己定个目的,以“必须记住”为目标来要求自己。不能记不记两可,记得住记不住没关系。无所谓的态度、应付差事的态度是不利于记忆的。  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记忆之前,先有畏难情绪,担心记不住,对自己没有有信心。这样,就在心理上产生了抵御记忆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总是记不住。人和人的脑力有差别,但并不大。同样的条件下,充满自信的人记忆快、记得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有的自信心,精神集中,头脑敏锐,记忆就快。经过一段时间,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孩子注意理解、及时复习。  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住。除了必须死记的材料,如地名、人名、年代等之外,凡有具体含义的材料都应先理解再记忆。记忆之后要及时反复复习,最大限度减少遗忘。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忘得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因此,在记忆之后的前几天里反复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孩子注意用脑的艺术。  脑子越用越灵,但必须讲究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是劳逸结合。不开“早车”、“夜车”,保证睡眠。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不同的功课,可以采取交替学习的方法。特别要养成讲求效率的好习惯。  用单侧体操增强记忆力。  人的左右脑功能不一样,记忆需要左右脑协调配合。现在孩子的学习,使用左脑比较多,右脑用得比较少,为了提高右脑的活力,可以做单侧体操,有意识增加左手、左腿、左脚的运动机会,刺激右脑,使之得到锻炼。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有一些专门讲记忆问题的书,列出许多具体的记忆方法。家长可以带孩子买一两本,读一读,多学些好的记忆方法。而且应该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创造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发展智力的核心因素——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瓜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23
给头脑插上翅膀——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大家都听说过想象这个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们对这些问题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为了弄清什么叫想象,先得介绍一个概念——表象。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采取所谓“思想实验法”,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成的。因之,有一位物理学家赞叹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鼓励。”而爱因斯坦自己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自觉目的,信马由缰,不需要付出努力,对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一部分。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笔者有两个学生,他们小时候就喜欢编故事、写故事,上高中时已有小说发表,一个写科幻小说,一个写学生题材小说。现在,他们都在大学当老师,同时是业余作家。  总之,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当孩子的头脑插上想象翅膀时,他会飞翔得更高更远。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提高学习责任心,专时专用讲效率        磨蹭、马虎是孩子在学习中常见的毛病。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磨蹭或突然马虎的。教育者教育方法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磨蹭与马虎表现不同,具体原因和矫治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分别加以探讨。  孩子学习磨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兴趣低落,硬着头皮应付,疲塌无奈,能拖就拖,缺乏自信,不负责任;第二种“慢性子”,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故我;第三种是缺乏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不知道时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因此,矫治磨蹭要分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第一种情况要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责任心上下功夫,家长可参考本书中有关培养兴趣等专题采取教育措施;第二三种情况要在专时专用、提高学习效率上努力。以下是我提供给家长的参考方法。  一、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跟孩子讨论磨蹭的害处,使孩子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的基本道理。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人就会被淘汰,就会生活艰难。磨蹭的坏习惯,有害终生。  二、加强专时专用、提高效率的训练。帮助孩子确定每次学习的时间、任务、目标要求,到时完成,评价结果。每次学习,都把三者结合起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三者的要求有所区别。要让孩子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  三、增加计时性活动。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文具、洗衣物等。因此,克服磨蹭毛病,需从不同角度入手。从孩子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事后家长与孩子一起评价,调整要求,下一次做得更好。对低龄的孩子,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让自己孩子跟讲效率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发挥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可以事先与讲效率孩子的家长联系,请家长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带动磨蹭的孩子。  孩子马虎毛病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年幼时的马虎现象没有及时纠正,形成定势;二是责任心不强,应付的成分太多,缺乏真正的责任意识;三是功课太多、作业太多,不快做做不完,于是忙忙叨叨,丢三落四,错误迭出。  矫治马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马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有亲友从事精密、细致的工作,不妨带孩子去看看他们的工作情况,请亲友现身说法,会给孩子思想以较大影响。在科技事业中,也有大量的实证材料。  二、指导孩子形成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习惯。有些孩子马虎导致的作业错误,常常由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给检查出来,一一指正。这种方法对克服马虎的毛病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更加马虎。正确的做法是指导孩子自己检查、验证学习效果。家长的检查在孩子检查之后,而且不要具体指出错误,而是划定出错范围,让孩子自己查证。特别要培养一次做对的习惯。  三、指导孩子自己制订惩罚马虎的措施。比如,由于马虎,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自己背诵两段有关讲认真、不马虎的格言、名言、谚语,或者学讲一个有关的故事。  四、进行“细活儿”训练。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细活儿”,不认真绝对做不好。对于马虎的孩子,通过干“细活儿”,可以克服他的毛病。例如,写正楷字,画工笔画,缝衣服扣子,淘米,挑沙子,择洗蔬菜,计算水电费,动脑筋游戏等等。让孩子有目的地去选这类事情干,经常训练,就会越来越细心。  不论是克服磨蹭的毛病,还是克服马虎的毛病,增强责任意识都是首位的。一个不负责的孩子,是克服不了磨蹭、马虎的毛病的。本书中,不少专题谈到了责任心的问题,请您互相参照一下。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又没有好处。  讲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双百(或双优,或达到××分),考好了有奖励。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我看你越活越抽抽儿!”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儿,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啊!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胡里胡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但分数仍然上不去。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请您参阅本书中有关专题的分析。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在此给家长提出几条建议:  不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必须达到××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应该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订好计划,改进方法,越具体越好。当然要以孩子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应该主动去请教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越是找不准孩子学习问题原因的,越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出主意。有的老师分析不透没关系,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三、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家长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天天催问:“分数单发了没有?”  孩子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很好。咱们找个时间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情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分数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努力。你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什么时间一起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是举例性的,各位家长肯定会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该不该请家庭教师——认真分析,慎重选择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城镇地区尤其引起重视。这是社会人才竞争的一种反映,是不能简单对待的事情。有的专家一概而论地反对请家庭教师,恐怕有失偏颇。  目前,请家庭教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由于家长着眼于孩子的某方面特长发展而请家庭教师,如请专业教师教孩子演奏乐器(钢琴、提琴、二胡等),或者孩子某一学科学得较好,请家庭教师给以深化、提高(外语、数学、物理等);另一类是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请家庭老师,这一类型比较普遍。  凡为了发展孩子特长而请家庭教师,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不可忽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中学阶段是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阶段,如果为了发展特长而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发展,有可能得不偿失。一些家长有为孩子早期职业定向的心理,期望孩子将来从事某一种职业,往往在特长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重视孩子的其他素质,甚至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其他方面差点没关系。事实证明,过早为孩子进行职业定向教育,达成愿望者比例极小,更多的是专业不成气候,还影响了全面发展。  要重视孩子的态度。  为发展孩子特长而请家庭教师的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态度决定学习的兴趣、认真程度。如果仅仅是家长一头热,只是强加给孩子,没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然会费力不讨好。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态度,做好沟通与说服工作,不能“强按头”。  注意家庭教师的选择。  请这一类型的家庭教师,一要看专业水平,二要看教育水平。有的人专业水平较高,但不善于教育引导孩子,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反而会降低兴趣。反之,教师的专业不行,也达不到目的。  为了提高孩子一科或几科学习成绩而请家庭教师的家长,应该注意:  分析孩子的实际。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造成的原因有若干方面。可能是一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  学习基础、学习方法问题。  以前基础没打好,学习新内容自然吃力。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时间用得多,效果并不好。  非智力因素原因。  不少孩子,脑子够聪明,就是不下功夫,这往往是非智力的因素方面存在问题。有的缺乏兴趣,有的意志薄弱,有的没有责任心,有的没有奋斗目标,有的习惯不佳……在每个孩子身上反映不一样。因此,家长要仔细分析。  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孩子与某位老师关系冷淡甚至紧张,必定降低孩子学习这门功课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滑坡。  智能方面存在差距。  这也是客观事实。据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研究,人有七种智能,在每个孩子身上,七种智能的发展水平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七种智能是:语言智能,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在一个人身上,七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教育能够扬长避短。家长分析孩子情况时,可以借鉴这种智能观点。  确定请家庭教师的具体目的,根据需要选择家庭教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找出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在请家庭教师时,就能心中有数。鉴于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应该通过中介机构或中介人(大中城市有介绍家庭教师的机构)把孩子的情况说清楚,便于选择合适的教师。如果是自己直接请教师,应该先打听教师的情况,不能盲目。  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求得指导帮助。  请家庭教师之前,最好与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商量一下,共同分析需不需要请教师、请什么样的教师。家长应重视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或师生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更要与老师共同配合,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关于智力因素、学习水平、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等,本书中都有具体阐述,建议您考虑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时参考一下。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25
教育孩子学“做人”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克服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     从一般认识上看,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 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家庭教育实际看,大多数家长也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第一位。重视学习、重视智育是对的,但在施教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首先是“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烈。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没有文凭是不行的。正如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所说的:“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奔文凭,就得抓学习,学习上不去,其他就谈不上了。这里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文凭与人才能否完全划等号?单纯抓学习,学习能否上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适应未来的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光抓学习,拿文凭也困难。  其次是家长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各种数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出要求,表扬批评。而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只能一般地说说,说了不管用,连说也懒得说了。家长一般会这样想:孩子还小,慢慢长大了就懂事、懂礼貌、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恰恰是放松了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品质、不良习惯,再改就很难了。  第三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这一套,做一套。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那么,抓德育抓什么呢?  德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内容应该是: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不然,家长对孩子有以情激情的有利条件。家长的爱国之情,对孩子是最好的熏陶。爱国主义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义务感,无论做家事,还是做公事,都能认真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勤劳节俭的教育。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这是传统美德。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  遵纪、守法的教育。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诚实、守信的教育。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  理想、志气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否则早晚要碰壁。  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上面列出的这些德育基本内容,家长可能感到太多不好办。其实,这些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意志品质培养,也同时可以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学校、班主任有具体布置,家长应及时了解,结合孩子的实际,积极配合,抓德育就不会盲目了。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希望家长不断加深理解。我们还将对家庭德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细致的阐述。     孩子必须有孝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一       我们从电视节目中看到:  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他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看着这样的报导,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为人父母者热泪盈眶。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里,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据调查,许多家长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学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孝心,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有人调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  孩子真正培养起孝心,对他是一种前进的动力。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  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第一是要明理。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第二是给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孩子应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第三是父母要做出好样子。父母对孩子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第四是父母要在关心孩子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孝心。孝心是充满爱心的伦理行为,应该重视以情育情。当然,家长的关心、爱心要适度、适时。  孝心是从封建时代传下来的,旧时代讲孝心有一些糟粕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是应该批判的。          不爱劳动难成人——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二        家长们不会忘记几个非常熟悉的观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我们广大家长都在亲自实践着这些观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  据调查,现在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  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安排劳动有困难。这是当前的实情,但是,是否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呢?也不是。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20分钟的作业,40分钟还“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劳动了。换句话说,如果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怕孩子干不好,还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你越不让干,他越不想干,越不会干。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第三个原因是家长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电气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需要劳动越来越少,现在不必让孩子劳动。其实,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劳动并不是轻松的。家长只要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电脑前晕倒,甚至有人(如作家王小波)逝世在电脑前面,就会知道坐在电脑前的工作,其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很难胜任。  第四个原因是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家长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风,劳动教育被忽视了。据调查,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我们孩子的劳动是不是太少了?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害处很大。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俭就非常难了。  重视劳动教育要注意三个层面:  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意识教育。  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及家庭生活实例说明劳动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家庭和个人的意义。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劳动光荣,劳动神圣,劳动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养成劳动习惯。  不形成习惯不叫热爱劳动。习惯是一种自主、自动的行为,养成劳动习惯的人,不劳动反而不舒服,他们眼里总有可干的事情。这样的习惯不通过长期训练、培养是形不成的。  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需要动脑子,干什么活有什么样的干法,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技巧需逐步掌握。任何劳动,由于技能水平不同,会有快慢、质量好坏的差别。因此,掌握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层面。  热爱劳动的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一个时期内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固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如果隔三差五,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30-50分钟为宜,根据功课多少调节。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都应安排,不应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社区、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双休日、寒暑假安排的劳动量应该稍多一点,最好干些比较复杂的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劳动。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必须注意不应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使唤,不应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不应简单地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如果孩子在劳动中有失误,不能训斥和责备。应该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愉快。  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要解放思想。你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劳动,孩子未必会把时间真正用在专心学习上,何况劳动不仅养成好品德、好习惯,还对发展智力有很大好处呢!        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三       先讲一个小故事:  北京的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帐,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朋教育效果的方法。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这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新的时代,应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容易理解,发展性消费指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事业发达所进行的消费。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对孩子如何把钱用在有利于发展上应该认真动动脑子。我们认为,不管花钱多少,以下三条是重要的标准:  一、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   二、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三、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享乐主义。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  一、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二、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帐”,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三、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四、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很有钱,也要坚持前述的三条标准。  五、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  当然,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  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28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我们的家长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塌塌不见起色;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胡弄,甚至厌学、逃学。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有三个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其一,不想念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其二,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其三,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  一、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建立自信。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二、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三、变责备为激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四、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有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赖家长。  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培养孩子一颗爱国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任务,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家庭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理想。因为家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家长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家长与孩子的共同生活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小时候受到过家长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上小学时,有一次随母亲乘船从武汉到九江去,长江上外轮很多,气势汹汹。他母亲吟了一首内容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诗,让夏明翰根据眼前情景也吟一首诗。他思索片刻,高声朗诵道:“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洋人逞淫威,国耻恨难消。”诗虽稚嫩,但感情充沛。家庭教育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促使他后来发奋读书,走上为国为民的人生之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国精神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只要把学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我们不妨想想,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他只是为了得好分、受表扬、升大学、挣大钱而学习,能跟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吗?纵观历史,众多的志士仁人、科学家、艺术家、英雄模范,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远大的报国志向,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只顾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达不到那种境地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按规律办事。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层次的,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的情感熏陶到思想认识到道德情操,由爱国之心到报国之志。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爱父母、爱家乡、爱国旗国徽、学唱国歌等切近的事情做起,重点在情感教育。中年级以后逐渐增加国情知识教育,爱国英模人物的形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小学六年级、初中增加热爱当代中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在家长的心里,既要有爱国主义这条红线,又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  二、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央和各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节目,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收听,互相讲座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近些年出了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报刊上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思想境界,不但促进品德发展,也促进智力发展。  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现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地区级的。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家长要大力支持。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全家人一起去参观,能够看得更仔细,感受更深。有条件的家庭,应支持孩子或全家一起外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让美好的山水风物、历史文化积淀在孩子的心中。  四、跟孩子一起参与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抗灾救灾,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祖国统一各种充满爱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应积极参加。家长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不要狭隘、“近视”,精力、经济的付出,会获得心灵的收获。  五、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言行,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出于某些原因,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有不当的看法甚至有些怨气,发表言论应注意场合、态度,免得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良的种子。您,毕竟是爱国的,心理上的调整、克制肯定能够做到。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愿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     让孩子从小知法、守法、用法——家庭不能忽视法制教育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这是一段极具警示性又符合实际的话。让我们分析一个事实:  南方一座有近600万人口的城市,1991年分4批判处了172名罪犯死刑,其中18-25岁的年轻罪犯115名,占被处死人数的66.9%。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人走上了断头台?调查研究说明,他们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好表现。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有多方面原因,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分析,这些孩子的不良家庭影响是: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二、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在115名孩子中,独生子和老小占77.4%,家长溺爱至极,使孩子从小为所欲为;三、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四、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  另一方面,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  令人痛心的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就缺少法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法制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进行。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提高自身和孩子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习法律常识。我国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造成的不良社会现象在逐渐减少,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人。建议家长买一两本有关法律的书放在家里,经常翻阅,大有好处。最好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经常议论一些法律问题,有利于全家人形成法律意识。  第二,对孩子不要溺爱、不要放任。溺爱、放任会造成孩子惟我独尊,不懂规矩,甚至为所欲为的行为习惯。时间长了,必定养成恶习,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到那时后悔就晚了。建议家长在对孩子加强管教的时候,举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从小放任自己必然走向歧途,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第三,丰富家庭健康的文化生活。家庭文化生活贫乏,难以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孩子往往到外边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刺激:聚群游荡,误入不良团伙;打架斗殴,期负弱小;劫钱玩乐,赌博酿酒;看“黄”传“黄”,造成性乱……从违纪到犯法,下坡路走得非常快。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孩子除了学习任务外,还有多种需要:亲情、友谊、娱乐、审美等等,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也为了家庭幸福,应该努力丰富家庭的文化生活,追求高品味的生活质量,摒弃那种只重物质轻精神,只顾挣钱轻文化,只管学习轻品德的错误做法。  第四,重视初中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许多地区工读学校和少管所的资料说明,青少年走上歧途,性错误是一个普遍性因素。男女孩子在青春萌动期,由于无知、好奇,加上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在两性问题上犯错误。何况,当前大众传媒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诱因又很多,不重视青春期教育是不行的。家长应转变“难以启齿”的传统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应了解学校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步骤,积极配合,把基本生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父亲多教育儿子,母亲多教育女儿,有的内容父母可以共同教育。  第五,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了不良苗头,及时谈心,了解情况,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孩子走上邪路。哪些现象值得注意呢?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无心向学;情绪反常,烦躁、闹脾气或沉默寡言、忧心忡忡;花钱很多很随便,来路不明;经常有不熟识的人来找,不按时回家;对异性特别感兴趣,偷偷看黄色书刊、录像;经常把刀子、棍棒带在身上等行为。家长不要忘了观察孩子,要做有心人。当然,也不可随便怀疑孩子,要多动脑,慢开口。  第六,教育孩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经常报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的案例,这是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活教材。应该跟孩子一起看、听、讨论,树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如果亲戚、朋友或自家有的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鼓励受害人积极行动,寻求法律的保护与支持。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教育最直接,也最有效。  孩子是班集体的主人——让孩子成为集体中的积极分子  我们曾在家长中做过调查:愿意不愿意孩子在班上当小干部,支持不支持孩子多为班集体做事情。大多数家长的态度是积极的;一小部分家长不愿意孩子在班上当干部、多做事情;还有一部分家长的态度是,当干部为集体做事情都可以,但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不能傻干。有一位小女孩在座谈会上说:“星期六,我组织我们小队的同学自带工具去班上大扫除,妈妈叫住我,对我说:‘你干嘛这么积极?干活悠着点。’”爱女之心可以理解,但指导思想有问题。  我们应该想一想,孩子生活、学习在班集体中,与集体是什么关系?是融合在集体中做集体的主人,还是只做一个“随行”成员呢?有些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孩子在班上,无非上课、开会、做值日,好好上课,参加开会,按要求做值日就行了,关键是学习要好,对集体积极不积极无所谓。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一个人在集体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会关心集体的目标、纪律、风气,会产生集体荣誉感或耻辱感。在集体中的每一个时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映,这是客观规律。一个人对集体的投入程度,与他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在集体中,只顾自己的游离状态是非常难受的。  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有利的环境。一个人总是属于大大小小的集体的,割开个体与集体的联系,人就像离开水的鱼,不能生存,再谈不上发展。谁与集体的融合度高,谁是集体的真正主义,谁就会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让孩子成为集体中的积极分子,既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也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首先,家长要真正关心孩子所在的集体。经常了解班集体的情况,跟孩子一起讨论班上的各种问题,有时候还需要跟班主任老师交换意见。班上有些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一定要做积极分子,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想法、态度。凡是学校、班级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应按时到场,认真听报告,需要发言时积极发言。有时候,班集体开展活动,需要家长在人力、物力上给以支持,家长应尽力。家长的这些做法会使孩子感到“我们家与班集体心连心”。  其次,家长应支持孩子当班干部或承担一定的集体责任。职务不论大小,责任不论轻重,都对培养孩子的主人公精神有好处,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有的孩子不是干部,连个小组长也不是,可以让孩子主动找老师,请求安排一项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孩子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实在没有合适职务的,应鼓励孩子在每次班队活动中做积极分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发言、表演、布置会场、准备东西——不做看客。  再次,家长应注意了解孩子在班上的处境,特别是孩子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以指导。孩子在班上的处境总有有利的时候和不利的时候,或者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或者因为活动角色问题,或者因为表扬批评问题,或者因为学习成绩问题,都会带来处境变化,情况变化。孩子年龄小,主观色彩浓,家长要了解情况,帮助孩子做出客观的分析、判断,既看到有利因素,也看到不利因素,指导孩子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控制自己,发展有利处境,扭转不利处境。  家长应该明白,集体主义与合理的个人利益并不矛盾,集体主义思想使人更好地发展,而个人主义却与集体主义对立,不关心集体的人,个人也难以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班集体的真正主人。     教育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自私自利难在社会立足            近些年,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由于教育的上的失误,有的人道德滑坡,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道德评价标准失衡。遵守社会公德在一些人眼里变得不值得重视,甚至会认为讲公德吃亏;自私自利的行为变得不臭,甚至认为是当今社会做人的行为准则。社会上产生这种胡涂观念的人不少,也影响了儿童青少年。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社会公德要求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遵守社会公德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如果认为讲公德吃亏,大家都只顾自己,吃亏的将是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比如,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你也乱倒垃圾,我也乱倒垃圾,弄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闻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户,带着细菌、病毒的蚊蝇也不会选择窗户。如果大家都保护环境卫生,受益的是每家每户;如果有一家只顾自己,这家就成了害群之马。此外,我们还应想到,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在学校里,自私自利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处境十分尴尬。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孩子努力做到“五爱”。  所有的家长,对“五爱”并不陌生。从5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都接受过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表述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重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而且要求:“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在“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也要体现出来。这说明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是所有的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本书中对“五爱”的教育内容分别立题进行了阐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中应该注意:  把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  “五爱”,突出的是一个“爱”字,有了爱才会在言行中表现出公德品质。可是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基础之上,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比如爱祖国的教育,离不开祖国的大好河山,离不开祖国的悠久历史,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家长在教育中,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充满感情地讲给孩子,而且要鼓励孩子知道得更多,认识得更深。  (二)“五爱”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教育中要重视这种联系,提高教育实效。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畅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京九铁路、三峡工程、航天事业成就时,“五爱”的内容都渗透在里边。只要家长在交谈中加以点拨,孩子的认识就会提高,情感也会加深。  孩子年龄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应有区别。  小学中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中年级以后的学生喜欢走得更远,接触实际更多,而且开始对“字书”感兴趣。中学生感情越来越丰富,渴望实践,对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有偏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只要培养起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从不讲公德开始的。  爱护公共财物。  从小培养孩子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教育孩子在外边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写乱刻。跟孩子一起外出时,对那些破坏文物的现象要表示义愤,进行分析批评,不能无动于衷。教育孩子在学校要爱护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积极参加维修桌椅等劳动。  遵守公共秩序。  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商店、公共电汽车上,一定按规定办事,不为个人利益破坏规定。尤其是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不要出于从众心理也跟着去做,应该劝阻那些违规的人。  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保护环境。  现在,有些人不讲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泼脏水,甚至公然破坏环卫设施。要教育孩子分清是非,绝不能做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当发现孩子出现这方面缺点时,及时指出并立即纠正。教育并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大扫除和保护环境的各种公益活动,有机会时跟孩子一起参加,对孩子最有教育作用。  关心公益事业。  关心公益事业的最基本表现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出于单纯和善良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受表扬。社会上许多助人为乐的人都是不留姓名的,应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  公益事业有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像“希望工程”、社会福利活动、“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儿童)等是相对固定的公益事业;像为得病的人募捐、支援灾民、救助遭受不幸的家庭等是非固定的公益事业。家庭要与孩子一起为公益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以我们的善良与同情心熏陶孩子,使他们从小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如果认为公益事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将会给孩子心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家长们都期望年轻一代成为文明、善良、有高尚公德的人,而实现期望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30
孩子太娇气怎么办?——自找苦吃能治娇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点娇气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满稚气地撒点娇、耍点赖,不是什么错误,反而让大人感受到天伦之乐,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娇过了头,养成了过于娇气的毛病,就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的独生子女,太娇气的不少,常有的表现是:  一、生活上娇气。吃东西挑挑拣拣,爱吃的吃个没完,不爱吃的一点儿不动,饭桌上大人颇费口舌,有时逼着家长做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着性儿来,喜欢的就用,不喜欢的就扔在一边,磨家长买了这个买那个。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想上学,要求家长请假;经常要求不上体育课。  二、学习上娇气。做一会儿功课就喊累;让家长削铅笔、包书皮、整理文具;念会儿书就像“大爷”似的,支使家长倒水、拿饮料、拿水果;作业没做好,不赖自己赖家长;考试考不好,赖家长没给复习好;学习时遇到困难,动不动就厌烦,发脾气。  三、劳动上娇气。一让干活就反感——“又让干活,我累着呢”;劳动时无精打采,应付差事;洗衣服怕水凉;打扫卫生、倒垃圾嫌脏;重活干不了,轻活不爱干;在学校还能努力表现,回家连脚都懒得洗。  四、经不起批评表扬。一受批评就委屈,情绪低落,流眼泪,有时跟家长强辞夺理;受点表扬,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  孩子过于娇气,主要是大人过于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在家庭里,几个大人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娇惯孩子,他往往会成为失败者,因为其他大人会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对派。要想给孩子治娇,长辈先要统一认识,认清娇惯孩子将带来恶果,害了孩子,也影响家庭。有些家长总以“孩子还小”作为娇惯孩子的借口,这没有好处。要明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使娇气逐渐减小,变成意志坚强的孩子。一般地说,小学中年级以后,就应把娇气克服掉。  治娇方法主要有:  一、劳动治娇。劳动是治娇的好方法。在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开始,最好家长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比如家庭大扫除,学习擀饺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卫生间等。关键是持之以恒,孩子劳动时,多肯定、多指导。寒暑假里,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任务。  二、跑步、爬山治娇。娇气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家长跟孩子订个协议,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依孩子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开始1000米,跑几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渐延长距离。记时间能调动积极性。利用双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远足也是好办法。跑步、爬山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三、定时完成学习任务治娇。跟孩子讨论,一次专心学习时间能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个目标。比如原来能专心学习30分钟,现在就定40分钟,而且明确学习质量要求。上好闹钟,抓紧分分秒秒,让孩子看到效果,及时鼓励。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可以一起来,读书,划重点,记笔记,互相竞赛,互相监督。家长的表现要认认真真,不能装样子。  四、跟班主任老师配合治娇。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安排一些经常性的任务,并给以表扬、批评。表扬、批评之后,家长及时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受表扬、受批评,应如何正确对待。几次之后,孩子就能经得起表扬和批评了,而且学会调控自己情绪。还可以建议老师与孩子谈谈娇气问题,并在操行评语中写出“如能克服娇气,会取得更大进一步”一类的话,调动孩子自己治娇的积极性。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为了治娇有好效果,不至于半途而废,家长必须下狠心,关键时候不能心软。     给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抓住教育的好契机  现在,给孩子过生日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过去,孩子除了满月、百天、周岁庆祝之外,学龄期间很少过生日。时代不同了,又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允许,每年给孩子过生日应该说是好事。问题是怎样过生日才有教育意义。目前,有些孩子过生日根本不考虑纪念生日的意义,花钱多而效果不好,甚至养成了不良风气。一些孩子过生日变成了“花钱日”、“大吃大喝日”、“请客日”、“大量购物日”、“要钱日”。过生日这天,孩子成了“一家之主”,家人尽量满足孩子的多种要求。结果是过完生日,孩子“收获颇丰”,心里盘算着明年生日怎样得到更多的东西。这样过生日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既然要过生日,就应过得有意义,要把给孩子过生日作为教育的好机会,开动脑筋,过得巧妙新鲜,让孩子年年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  笔者收集了一些家长给孩子过生日的好方法:  一、送好书。根据孩子的需要,买一本或两本,写上赠言,在生日这天送给孩子。有一个孩子在生日这天得到了爸爸妈妈送的一本书《意志的磨炼》,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亲爱的儿子,愿你早日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男子汉!爱你的爸爸、妈妈,×年×月×日。”也可以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自己选书,由家长写赠言。  二、送贺卡。现在的生日贺卡种类很多,有的印有格言。家长选一张对孩子最有意义的格言贺卡送给孩子,而且准备一个漂亮的袋放进去,保存起来,下一年再送的也装进去。也可以由家长在贺卡上写格言或赠言送给孩子。有的家长亲自动手做贺卡,写赠言,这更有教育意义。  三、送文具、电脑。根据经济条件和孩子的需要,在生日时送一件文具或电脑,对孩子有激励作用。这事先要思考再三,不应浪费。而且也要写赠言,表明家长的期望。  四、送劳动工具。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过生日前,亲自动手做了一把擦地用的墩布,而且是在孩子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孩子生日这天非常郑重地赠给孩子,赠言是:“劳动是立身之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生日之后,擦地的任务由孩子承担了。还有一位家长,在孩子生日时,买了一套手工工具赠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培养动手能力。  五、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件好事。生日前由父亲或祖辈跟孩子交谈,讲妈妈怀胎十月的艰辛,讲“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指导孩子为妈妈做一件事情,如给妈妈做一件小礼品,写一封感激妈妈的信,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妈妈洗几件衣服等都是可行的。当孩子这样做时,许多妈妈热泪盈眶,孩子受到一次亲情激励。  六、外出游览。带孩子一起出去游玩,最好让孩子选择地点,事先准备好相机,拍几次生日照。生日照洗好之后,在背面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写上日期。有一个“生日影集”更好。如果生日没赶上双休日、寒暑假,可以提前或错后。  七、写生日纪念文章。文章可以孩子一个人写,也可以全家人来写。孩子写一年的成长和展望,家长写不同的寄语,文字水平较高的家长还可写一首诗,一篇散文。写好的文字,用比较好的纸张工工整整誊写下来,妥善保存。年年积累,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上面我们介绍了给孩子过生日的一些方法,供家长参考,采取一种、两种都可以。建议家长发挥创造性,以自家独特的方式给孩子过一个又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生日。当然,吃一顿丰盛的生日餐也是可以的,只是不要光吃无教。  还有,不应光给孩子过生日,每年长辈也应过生日,而且让孩子认认真真有所表示。       孩子旷课、逃学怎么办?——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孩子旷课、逃学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从品德方面说,是公开违犯校纪校规;从学习方面说,是放弃学生的重要职责——学习。孩子旷课、逃学是厌学、恐学的表现。旷课、逃学的孩子,多数学习吃力。上课如听天书,根本不懂;作业不会做,或者干脆不做,或者抄袭别人的;老师天天批评,有时还向家长告状;家长天天指责,甚至拳脚相加。这些孩子一听学习就头痛,旷课、逃学可以暂时躲避一时,心里轻松一阵儿。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去玩感兴趣的东西(如游戏机等),有的可能离家出走,有的想放弃学习出去打工。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处境十分难受,既可气,又可怜。  孩子学习跟不上,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大多是从小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得过且过,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都很差,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家长有责任,学校老师也有责任。解决孩子旷课、逃学问题必须家校双方共同配合。  从家长方面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解决措施:  一、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没有下功夫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态度、方法生硬。家长应该在自我反省基础上跟孩子倾心交谈两三次,检讨自己的缺点,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跟孩子一起下决心,一点一点赶上去。家长千万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向老师请教,跟孩子讨论,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一科一科分析,学习最差的科目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具体内容仔细分析,问题找得越准越好。  三、跟学习好的孩子“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小老师。必要时,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向对方的家长郑重作出表示。为了不给“对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如“自己先看,不懂再问”,“自己先做,哪里不会再问”,“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上课专心听讲”等,孩子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光依赖别人肯定不行。  四、请家庭教师。孩子有几科学不好,先突破一科、两科。跟老师商量,请一位家庭教师利用双休日给孩子补课。要请比较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师前,孩子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调整好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五、家长跟孩子共同学习。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认识,认真学点东西,学孩子的功课或者另外学习某一门知识。家长与孩子安排共同的学习时间,有互相监督检查的措施。  六、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孩子出现旷课、逃学现象以后,要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请老师在班上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孩子改变不利的角色地位;可以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写联系内容。建议以孩子写为主,像日记一样,老师和家长写些分析、表扬、建议的内容。小学生应天天写,中学生可以一周写二三次。  七、如果有几个孩子群伙旷课、逃学,应几位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跟班主任一起研究帮助措施。比如共同请家庭教师,订互相促进计划,共同进行文体活动,成立“争气小组”等,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家长诚恳地多次找老师商讨对策时,老师也会在校内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进步。不过,应该想到,孩子的学习不是一下子能上去的,要有耐心,要不怕反复。家长如果信心不足,或者采取放弃态度,那孩子就有可能破罐破摔了。  有一点应该强调,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有时,学校为了严肃校纪,对屡次旷课、逃学的学生给以必要的处理,家长应配合学校,抓住机会做思想教育工作,让孩子下定决心,有一个新的开始。  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与校方、治安机构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家长不宜盲目行动,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办?——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不遵守纪律,让老师伤脑筋,也让家长伤脑筋。特别是老师向家长告状之后,家长总是着急得不得了,说孩子,不管用,又不能到学校看着他,简直无计可施。  教育孩子遵守纪律,需要花大力气,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配合,不可能一说就灵,一下子就解决问题。孩子不遵守纪律,基本原因是意志品质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所以教育孩子遵守纪律,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入手。希望您认真阅读本书中关于培养意志品质的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教育。下面就孩子不遵守纪律的一些具体原因和教育措施做些分析说明,供您参考。  缺乏良好习惯,导致不遵守纪律。  有些孩子有学前阶段(在幼儿园、在家里、在学前班)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按家长、老师要求做事的习惯,导致入学后纪律不好,甚至一直不遵守纪律。  人的各种习惯是互相关联的,好习惯如此,不良习惯亦如此。一个孩子,如果玩具乱扔,文具乱放,不按时起居,不正经吃饭,想干什么干什么,不想干家长让干也不干,生活没有规律,肯定不会有很好的纪律性。教育这样的孩子,必须从立规矩,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要求要简明、合理,坚持下去不动摇,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跟老师配合,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家长能不能坚持;二是跟老师是否主动配合。这两点做不到,解决问题就难了。  孩子与老师关系不好,导致不遵守纪律。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中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有时候,由于老师工作方法简单或工作不慎,对某些孩子批评责备过多,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对孩子的问题处理不公正,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使孩子与老师之间感情疏远,甚至反感、对立,往往在纪律性上表现出来。  解决这样的纪律问题,必须从建立师生感情入手。首先,家长不要对老师反感,不要当着孩子面说长论短,应以理解的态度对待老师。其次,要给孩子耐心讲尊师道理,讲“程门立雪”等尊师故事,说服孩子消除对立情绪。再次,对老师的缺点进行客观分析,适当时机以委婉的方式跟老师交换意见。还可以主动带着孩子找老师,跟老师一起讨论教育问题,要求孩子支持老师工作,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一旦师生之间隔阂化解,孩子的纪律情况会越来越好。  由于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不遵守纪律。  学习兴趣是一种动力,对感兴趣的学科,孩子上课就遵守纪律,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课就可能乱说乱动。意志品质好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强,表现不明显;意志品质差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弱,问题就大。  解决这些孩子的纪律问题,应该从培养、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跟老师的感情疏密有关。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跟教这一学科老师的感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建议家长从两方面去做工作,效果会更好。  此外,有些孩子不遵守纪律,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课后也常有违纪现象。这涉及到孩子的道德是非观念淡薄,思想意识有偏差。家长应与班主任老师认真交谈,仔细研究,共同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提出改正措施。对这样的孩子,建议老师在班上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使他在为同学服务中提高自信,提高威信,从而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  总之,解决孩子的纪律问题,必须与老师密切配合,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觉”,“自觉”是一步一步培养的,家长“自觉”十分重要。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34
孩子的“两面”行为能转变——怎样进行诚实教育   人们都喜欢诚实的人,讨厌有两面派行为的人。现在,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两面行为,说的是一个样,做的是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是另一个样。家长对孩子的两面行为,既生气又着急,于是加大训斥、管教力度,结果有些孩子的两面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巧妙”、更“高级”了。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两面行为,使孩子变得诚实起来呢?  孩子的两面行为不是天生的,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小时候有一次孩子胃不舒服,家长知道了,给孩子买了好吃又好消化的蛋糕、巧克力;下次又是如此。孩子觉得很好吃,而平常又不买。那么,他为了吃到蛋糕、巧克力,就可能在胃没毛病时,说胃疼、胃难受等。孩子在上学以后,出现不诚实的两面行为,常常是为了满足受表扬、受奖励,不受训斥打骂、不受惩罚的需要。而具体表现多反映在学习、花钱、玩耍上。  在学习上,老师留了作业,说没有留作业;作业没做完,说做完了;考试成绩不好,说卷子没发;分数低、改成高分数……  在花钱上,需要买什么东西,报价高一些;学校没让交钱,却跟家长说要交钱;明明买了喜欢的东西或吃的,却说买了别的东西或说钱丢了……  在玩耍上,几个孩子去玩儿,却说班上搞活动;明明玩儿了很长时间,却说只玩儿了一小会儿;趁家长没回家先玩儿,估计家长快回来了赶快念书做作业……  不难看出,凡是对家长隐瞒的一面,都是可能受批评、训斥甚至惩罚的内容。两面行为的形成是成人(家长、老师)教育不当的结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必然自己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然而两面行为是会发展的,一旦需要不断扩张,就可能走向邪道。家长应该怎么办?  第一,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和玩耍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不要完全以成人的想法去套孩子。当孩子讲出来之后,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哪些是以后可以满足的。按照商定的内容去做,无需说谎、造假,言行是诚实的。有的家长不善于判断孩子需要合理与否,建议您请教老师,或选读一些书籍、文章,避免盲目性。  第二,学会肯定、鼓励孩子,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本书中专门谈了表扬、批评、惩罚的问题,请家长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许多家长的做法让孩子害怕,而不是心服口服,被逼出两面行为来。因此,家长应该反思,调整自己的施教言行。  第三,对孩子进行诚实品质的教育。要用举实例、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诚实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多么重要,做人不诚实会带来什么恶果。对社会上那种“诚实吃亏”的错误论调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人是社会的蛀虫,必将受到惩罚。而诚实的品质必须从小时候培养,从小做一个诚实的人,自己有缺点、错误要勇敢承认,接受批评,自我批评,决不应该隐瞒、造假。这样,长大了才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四,家长要给孩子做诚实的榜样。诚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家长要以诚实培养诚实,有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在家庭里能就诚实问题开讨论会,同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那效果可能很明显。当然,属于成年人的隐私问题不能公开,生活中个别善意的谎言(如暂时隐瞒某人病情)不在不诚实之列。  第五,适度、合理的惩罚。在家长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出现说谎等两面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著名作家冰心曾让用肥皂洗嘴的办法惩罚孩子说谎。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诵一个讲诚实的故事,抄写一段论诚实的名人名言,写一篇讨论诚实问题的日记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游玩的安排等……  孩子偷拿家里钱怎么办?——辨析原因,以正确方法引导孩子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有的家长往往等到最后向专家咨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问题。这些家长很着急,又不好意思,觉得不光彩,因为这个问题不像谈孩子其他缺点错误,可以理直气壮一些。其实,家长出于道德判断,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只要我们认识清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这个毛病并不难。  我们先建议家长,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原因有三:其一,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里钱去花当成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只觉得没经过爸爸妈妈同意不好,但花钱的需要占了上风,就去拿着花;其二,有的孩子认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妈妈可以自主花钱,我要钱,家长不给我或给的太少,拿家里钱花是应该的;其三,孩子本来是家里的一个平等成员,因其小,不经过家长同意拿钱花固然是不对的,但毕竟花的是家里的钱。所以,家长不宜用“偷”字来表达孩子的行为,应该用“拿”,这样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孩子拿家里钱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喜欢吃的东西,玩游戏机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他们要满足这些需要,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第二,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第三,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还可有些零钱,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我,反而不会乱花钱。如果孩子花钱不当,要及时讨论、引导,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第四,教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培养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总之,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理智,要有孩子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用反复的教育去解决反复的问题。     孩子成了“电视迷”怎么办?——让电视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成了“电视迷”,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先打开电视,一看就没完没了。家长为了电视问题,跟孩子矛盾很大,孩子开,家长关。有的家庭约法三章,谁也不许看电视。有的家长对我说:“急得我连砸了电视的心都有!”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有,在外国也有。看电视过度,的确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  家长们采取禁的方法太简单化了,电视节目极有吸引力,你根本不让看,孩子心里痒得像长了草似的,能踏实下来去学习吗?  电视的功用有两重性,一是娱乐性,二是教育性。家长们往往只看到它娱乐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性。许多专门为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录制的节目,对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是非判断能力非常有教育意义。而在培养孩子由电视的奴隶成为电视的主人的过程中,电视是家庭教育的帮手,不是对立面。  有些家长,在孩子没上学的时候,用电视当“保姆”,让孩子老老实实在电视前呆着,自己去干别的事情,把孩子惯成了“电视迷”。说不定,小学生、中学生中的“电视迷”从那时就种下了根儿。  解决“电视迷”问题,有以下方法。  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羊”。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帮助孩子选择不同的节目让他们看。家长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允许看,有选择,有节制,最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每周的电视节目报让孩子去买,买回来之后,让孩子在电视报上圈出3-4次最想看的节目。周一至周五1-2次,双休日稍多。每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以0.5-1 小时为宜。小学中年级的孩子要开始培养看新闻节目的习惯,每天晚饭后或晚饭前,一起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在孩子没有养成有节制地看电视的习惯之前,家长看电视的次数一定要比孩子少,免得孩子有不公平感,淡化自我控制意识。  家长与孩子都必须坚持事先的约定,谁也不能随便破坏,破坏者要罚一周或者两周不许看电视。真能这样坚持两三个月,可以治好无节制看电视的毛病。  参与孩子看电视,帮助孩子理解电视内容。  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这一点越重要。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帮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好地受到教育。孩子一边看,一边会提出各种问题,家长给孩子解答,跟孩子讨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家长给孩子解答,跟孩子讨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其次,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对事物的看法,为教育孩子提供依据。第三,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看节目的时间,免得孩子失去控制。这样做,电视机的教育助手作用就能较好地体现了。  培养孩子自主看电视的能力。  自主看电视的能力,就是孩子不但能自己选择节目内容,自己控制时间、次数,而且能自觉地吸收有利自身成长的信息。从小学中年级就要开始培养这种能力。有些节目,可以引导孩子以日记、周记或观后感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鼓励孩子在写作文或在班会发言时运用这些信息。  许多电视专题节目与孩子的学习有关,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有关,比如学科知识讲座、科技专题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应引导孩子选择、收看这些节目,更好地与学校教育配合。  一般地说,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能形成自主看电视的能力,有的孩子延迟到初中,教育引导得法,6-8个月也能培养起自主能力。  教育孩子注意看电视的卫生。  为了不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可电视应有以下要求:  一、看电视时,距电视机1.5-2米,或相当于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4-5倍。   二、不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电视食品”是不好的习惯,对儿童少年来说尤其影响健康。   三、看完电视后,要认真洗手洗脸。  总之,要想使“电视迷”转变,必须变“禁”为“导”,让孩子由被动控制变主动控制。家长先认真思考一番,有个计划步骤,从简单化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教孩子学会文明礼仪——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态度,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一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这些家长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家长不会愿意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小学、中学都有《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有的地区,例如北京,还专门制订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这些是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依据和参照。  这里,就最重要的文明礼仪做些说明。  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嗽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从仪态举止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 字型,忌讳无精打采、控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从谈吐方面说,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人多,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从着方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式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别人。”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真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电、汽车、火车,人多拥挤,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学生上车不要抢座。  待客与作客礼仪: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中小学生也要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说“再见”、“欢迎您再来”。  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重要。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以上我们介绍了生活中一些基本礼仪,难免挂一漏万。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去坚持训练,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及时指出并当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  我们希望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36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做了明确规定,在《保护法》中提出了“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做家长的,有责任让孩子懂得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建议家长首先认真学习《保护法》,法律中规定家庭应做的事情,依法做好;然后跟孩子一起学习《保护法》,对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享有的权利逐条逐项弄明白。这样做,能使孩子和家长共同提高法律意识,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  除了保护合法权益之外,青少年儿童还有自我身心保护的问题,有的不是法律方面的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必须重视的,家长也应进行认真细致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每年意外伤害事故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因意外伤害事故死于非命。这是惊人的惨痛的事实。有些事故,如乘车、坐船出事故,房屋倒塌,公共场所突然灾害等应由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努力预防,有些事故则应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家里的自我保护如下:  孩子常常自己一人在家,家长要教给他常发事故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着火:   教育孩子在家里不能随便玩火。火柴、打火机不能点着玩儿。用炉火或煤气灶要按操作规程使用,具体方法一步一步教给孩子。热饭、烧水要及时去看,怕忘记最好上闹钟。家里应预备一些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粉,教孩子如何使用。告诉孩子,一旦发现火情如何用正确方法灭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如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拨119报警。  告诉孩子哪些是贵重物品,发生火灾时先搬出屋外。  跑水:   家里跑水也会造成损失。家里跑水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水龙头损坏,一是水管破裂。教育孩子在家里不能用坚硬的东西砸管子,以防破裂。  告诉孩子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等家长回来再找人修理。  对于中学生,家长应教给他们简单修理水龙头的方法,家中预备修理工具和小配件,这对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有好处。修不好就不要再修,关闭总开关,等家长回来处理。  煤气:   炉火、液化气和管道煤气使用不当或管道泄漏都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每年各地都有惨剧发生,必须高度警惕。   要教给孩子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特别要教给孩子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冬天也不例外。一个人在家感到不舒服时,赶快开门开窗,检查炉火、煤气灶有什么问题。及时请邻居帮助查看,给家长打电话。  防盗:  孩子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  如果有人叫门,不能轻易开门,先问清是谁。是至亲好友,再开门迎进来。是陌生人或仅仅似曾相识的人,不能开防盗门,应委婉拒绝:“实在对不起,父母不在,请您晚上再来,什么事情,我可以转告。”若来人借口非要进来不可,也不能开门。可以这样说:“我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请他马上回来,麻烦您在外边等一会儿。”看看来人的反应,居心不良的人会离开。如果来人强行进门,则应大声呼救。  在外边的自我保护如下:  一、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抢行,不闯红灯,不骑快车,不与同学比赛,不拉手搭肩,经常检查车闸灵不灵,不骑车带人。要以实际事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二、教育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要按老师要求,做好准备活动,进行单杠、双杠、高低杠、木马、吊环等运动,一定要有人保护,不能单独做有危险的动作。掷铅球、手榴弹躲开危险区域。游泳时量力而行,不要逞强,学会游泳再进深水。跳水要有人指导,不能盲目胡来。  三、教育孩子在劳动中注意安全。有些劳动使用各种工具,最易出事故。教育孩子听清指导者的说明,按操作要领干活,不可蛮干。有些化学制品会有毒性,不能乱动。许多劳动现场,安全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听从指挥,按要求去做。  四、教育孩子上学放学、外出办事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五、教育孩子如在外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  六、预防精神污染,避免孩子受骗上当:  教育孩子在精神领域学会保护自己。现在社会上乌七八糟的东西很多,报纸、图书、杂志、电影、录像、录音,都有不健康的东西腐蚀青少年儿童。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有毒害的,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要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有人诱惑,要勇敢拒绝。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良好言行保护孩子的纯洁心灵。  教育孩子识别骗子的骗术,不受骗上当。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孩子的钱,甚至诱惑孩子走歪门邪道。有的骗子诱惑孩子赌博,有的以赊帐的方式卖给孩子吃的东西和玩具,有的用讲故事的方法散布封建迷信或淫乱思想,有的组织孩子去捡废品挣钱,有的向孩子兜售摇头丸、迷幻药等毒品……家长要给孩子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他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遇到这类事,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盲从。回家以后要跟家长说清楚,还要跟老师汇报。  现在还有许多拐卖儿童的不法分子,他们常常在孩子单独行动时,以认识孩子父母或亲友、带孩子出去玩儿等为由拐骗孩子。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认识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强制干什么就大声呼救。  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家长应从实际出发,在生活中随时进行教育。要多给孩子讲实例,加深孩子印象。讲自我保护方法要简明、具体,有操作性。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绝不是小事一桩。一旦出事,后悔就晚了。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39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您想让孩子听话吗?——孩子服从教育的基本条件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接受家长的教育。可是,许多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很不听话,于是家长就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总不听话,再这样,我就……”接下去就是一连串的惩罚措施。有的家长可能真的惩罚孩子,有的过后边自己说的什么都忘了,下次还是说:“你这孩子总不听话……”  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我认为,在孩子没有形成不听话的习惯之前,孩子常不听话,既有家长的问题,也有孩子的“惯性”。归根结底,是家长教育不当造成的。  现在讲一个例子,请家长们注意孩子由不听话到听话的过程。   小军是独生子,从小养成了挑食的毛病,上了小学以后依然挑食。家长怕影响他的健康,就安排鹇的食谱,结果还是喜欢吃哪个就吃哪个,照样挑食。家长强迫他吃这个吃那个,他就反驳家长:“你们为什么不吃?”他并不知道,家长专门给他加的菜量少,家长故意不吃。于是,在这个家庭里,每次吃饭都处于一种“临战状态”。  家长请教了教育专家,在专家指导下,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第一,不单给孩子做菜,全家一样,荤素搭配;  第二,孩子不爱吃的菜,家长有意多吃,津津有味,并告诉孩子这种菜有什么营养,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第三, 跟教师沟通,请教师在班上讲挑食的害处,要做不挑食的孩子。  一个多月下来,孩子挑食的毛病就改了。  如果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变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挑食的毛病改不了,而且可能迁移到其他事情上。  要让您的孩子听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您的孩子佩服您。  家长与孩子之间有血缘亲情,家长爱孩子,孩子爱父母。如果孩子在爱父母的同时,有佩服父母的心理加以强化,那么孩子听话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年龄小的孩子,对家长的佩服带有盲目性,随着年龄增长,视野开阔,对家长渐渐“一分为二”了。因此,家长让孩子佩服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孩子佩服之心来自哪里?来自家长的生活表现、工作表现,来自家长的言谈举止,来自家长的各种能力和成绩,来自亲友、同事、邻居对家长的肯定性 评价。  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孩子们眼里,91.9% 的母亲是非常勤劳的,孩子每天都亲自感受到母亲的勤劳带来的成果。而父亲呢,只有 68.8% 被孩子们认为是勤劳的,另外的31.2%,有“懒”或“比较懒”的表现。试想,如果这 31.2%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好好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孩子会听话吗?即使不反驳,心里也会想:“你都不爱干活,还教育我!”事实上,可能父亲在外边干了很多活,只是孩子不知道。这样父亲在家里的表现就要注意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年幼的孩子分辨能力还不强,如果有的家长在某些歪门邪道上表现出“能力”,孩子也可能产生佩服心理,那就只会有害处而没有好处。因此,家长的行为必须检点,必须严格自律。  二、 让您的孩子认同您的教育内容。 “认同”就是从心眼儿里表示同意。教育孩子需要双方的认同,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家长往往忽略这一重要原则,习惯于“我说你听”。为什么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顶牛儿”的现象,原因就是孩子对家长说的话不认同。有时,家长的教育意图是对的,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对上孩子的“心”。  请看一个例子:  一个男孩子上了初一,喜欢游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同学去游泳。有一天,他的父亲在单位看报纸,看到一条消息:一个孩子游泳不慎被淹死了。父亲立即给儿子打电话,下午不要去游泳。独生子问为什么不让去,父亲没有任何解释,而是生气地说:“不让去就是不让去!”然后把电话“啪” 的一声挂上了。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里, 看儿子不在家,桌子上留了一张纸条:“爸爸, 我和同学去游泳了。不是我不想听您的话, 而是想以此告诉您:我已经是大人了。”“让游泳”与“不让游泳”是相反的内容,父亲也知道游泳的好处,出于担心安全问题,而不让游泳。我想,这位父亲如果能把教育内容变为“可以去游泳,但必须有安全措施”,跟孩子讨论保证游泳安全的具体措施,孩子会听话的。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想一想:我的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的实际,是否合乎情理,孩子会不会认同,如果孩子提出问题,我怎样回答。这样思考之后,您的谈话质量就会提高一大块,孩子听话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三、 让您的孩子认同您的教育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在着急、生气的情况下, 教育孩子“好话不得好说”,让人听了不舒服, 难以接受。前述那位家长不让孩子游泳,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存在问题。生活中,这种不讲、方法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孩子做完了作业,对爸爸、妈妈说:“我的作业做完了,可以出去玩会儿了吗?”有的家长可能微笑着说:“真乖,出去玩会儿,不要时间太长。”孩子高高兴兴地跑出去。有的家长可能严肃地说:“你就知道玩儿,做完作业不会再看看书!”孩子搭拉脑袋不高兴。下次再做作业,他可能会想:反正也不让去玩儿,慢慢做算了,于是就磨蹭起来。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看看书,预习功课,应该事先跟孩子讲清道理,在安排适当玩儿的基础上,对孩子说:“你自己安排一下时间,别忘了预习。”孩子会听话的。  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批评孩子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先考虑怎样批评能使孩子接受。  最后,我还想提醒家长:让孩子听话,关键在家长。而且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对孩子不听话采取分析的态度。事事顺从家长的孩子有可能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健康发展。           给孩子做榜样 ——家长的示范作用        每位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请家长讲一讲怎么给孩子当好第一任教师,又不一定能说得清楚,有的会认为第一任教师就是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孩子不懂的,讲给他听,不会做的,教给他做;孩子有缺点、错误,要批评他、教育他,孩子有优点、进步,要表扬他。这些固然是第一任教师应该做的,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呢?至于给孩子做榜样,也不一定说得很清楚。  我们认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些说,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家长的榜样行为概括为 5句话、20个字,现分别做些说明。  一、 正派上进。  大多数家长是正派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正派,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但要分辨清楚,而且要嫉恶如仇,该反对派的反对,该揭发的揭发,能抵制的的抵制。如果有人拉你下水,决不同流合污。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应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也看得见,听得见,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报载,一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一个小偷在伸手掏别人的钱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在偷别人的钱包!”妈妈看了一眼偷钱的人,对孩子说:“别瞎说,那个叔叔跟人家闹着玩儿呢。”这位母亲是害怕小偷报复才这样说的,但把是非、善恶完全混淆了,对孩子会是什么影响?  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虽然已成人,但上进心不能没有。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到做人的真谛。  二、 勤俭自律。 勤俭是立国之本,是立身之本。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每一位家长都应把勤俭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在家庭里继承发扬。据我们调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孩子的勤劳节俭表现超过家庭经济富裕的。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有钱,越要做到自身勤俭,教育孩子勤俭。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经过刻苦研究,从数以吨计的沥青油矿渣中提炼出 0.1克纯净的镭。当时,1 克镭价值在 100万法郎以上。居里夫人的丈夫固车祸逝世,有人建议居里夫人把这些镭卖掉,用来抚养孩子。可是居里夫人毅然将这些镭无偿地赠给了巴黎镭学研究所。她认为:“贫寒固然不方便, 过富也是多余而且讨厌的,孩子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 这才是妥当而且自然的事情。”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像蚕一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居里夫人以勤劳节俭的美德要求自己,也要求下一代。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要求孩子自己管好自己。如果家长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诱惑,经常放松自己,说话不算数,是不可能教育好自己孩子的。  三、 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  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些成年人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发展。  世界著名作家用泰戈尔,小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举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第一部诗剧。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  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做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的家长。  四、 文明友善。  家长讲文明、懂礼貌,孩子也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家长待人友善,团结亲友、邻里、同事,乐于助人,孩子也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多做好事。  有些家长不重视文明礼貌,只顾自己,对别人冷漠,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上,没有人会喜欢不文明不友善的人。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人尊敬,受人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就为他的成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遗憾的是,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他;谁骂你,你就骂他。”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被另一孩子打了一巴掌之后,领着孩子到学校找到打人的孩子,当众亲手给了那个孩子一巴掌,而且说:“儿子,记住,就得这样!”本来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五、 民主乐观。  家长要讲民主,我们在前边已经写到。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家长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学校里讲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家庭里也要贯彻民主精神。讲民主,孩子会更有积极性。讲民主并不是全听孩子的,全听孩子的会走向放任。有一位家长的话说:“宽严有度。”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逆与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坎坷的生活中,做到乐观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家长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一生都有好处。  我们对20个字进行初步阐述,家长会有自己更丰富的理解。虽然仅仅20个字,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努力的方向。家长给孩子做榜样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愿所有的家长以此共勉。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据专家调查,有四种类型的家庭:民主和睦型、专制矛盾型、放任自流型、兼备型。其中,产生品学兼优学生比率最高的是民主和睦型的家庭。这是因为民主和睦的家庭爱心浓郁,人际关系和谐,人人都是主人,孩子不仅有幸福感、安全感,而且还有归属感、自豪感,孩子做事、求知郁有一种良好的情绪,忧虑少、紧张少、烦躁少,自然有利于培养良好品质与习惯,有利于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  我们这个题目主要是针对那些期望家庭温馨和睦,有一定爱心基础的家庭。有的家庭已经相当温馨和睦,我们祝愿他们更自觉地强化这种氛围,再上一层楼。个别家庭矛盾极为尖锐,严重缺乏爱心基础,则应该首先解决家庭的基本问题。  当前,社会上正在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细胞,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我们就有再多的下一代获得优良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表现出来?  一、互尊互爱。  人与人之间互有爱心、互相尊重是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基础。光有爱心,没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损害人际关系。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莫不如此。  让我们想一想,溺爱和娇惯是怎样产生的?缺乏对施爱对象的人格尊重是一个重要原因。严厉苛责和讽刺挖苦是怎样产生的?同样是缺乏对人的尊重。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更应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对他的班主任说:“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尊重我了,我考试成绩好些,她就抱住我亲个没完没了;我考试成绩差点,她又歇斯底里大发作。我真受不了。”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并不缺少,问题往往出在“尊”上,请您想一想。   二、共同活动。  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静与美丽,跟她的流淌与律动分不开。家庭的温馨和睦生长并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有的家庭,生活过于死板,除了工作挣钱、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特别累,生活没什么情趣。这样的家庭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提高生活的精神质量。  三、同甘共苦。  人与人能够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品质,在家庭中反映尤其强烈。人们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难。 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今天,“同甘”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有的家庭钱多了,条件好了,于是有的成员“节外生枝”,把共同创业的艰难忘得一干二净,重又把“甘”变成“苦”——精神上的苦。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说到底是素质不高,眼光短浅所致。  家境寒苦,最能考验人。许多家庭经济不富裕,甚至相当清苦,但是成员之间患难与共,照样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  我在70年代认识一家人,夫妻俩带两个孩子,两人的工资除了吃饭之外,买衣服都很困难。有时候孩子生了病,大夫开了药方却无钱买药,只好把稍微能卖点钱的文具或用品送到委托商行去。然而,他们精神生活充实,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走访亲友,一起交流知识信息。孩子健康成长,现在早已大学毕业,成了有用之才。  四、互相激励。  人们常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安全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里,人不仅能“避风”,而且能得到前进的动力。许多人面对困境的时候,是家庭给了他战胜困境的动力和勇气。  著名作家刘绍棠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的妻子是位华侨,在家庭处在逆境的情况下,这位妻子真正地理解丈夫,一有时间,就风尘仆仆地跑到农村去看望刘绍棠,夫妻的恩爱有增无减。刘绍棠平反之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特别感谢妻子的爱心、支持和激励。也因为此,他们的孩子也学有所成。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夫妻的相濡以沫,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家长有缺点、有错误——家长对自己不能护短      中国有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在漫漫人生路上,谁能一点错误不犯呢?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工作中会有缺点和错误,这虽然跟孩子不发生直接联系,但是它们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会出现缺点和错误,这就直接跟孩子发生联系了。因此,家长如何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们只谈谈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缺点有错误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去商店打油之前,把瓶子里剩下的油倒在一个铝盆里,放在床头柜上。晚上吃完饭把铝盆收起来, 发现床头柜上和地上洒了很多油。 母亲想,一定是儿子在屋里玩儿不小心碰洒的,于是她把孩子叫过来:“你碰这床头柜了吧?”孩子争辨说:“我没有!”“你没碰这油怎么洒一地呢?”孩子还是不承认,母亲为了教育他,讲了撒谎孩子的故事,还说了一番道理。孩子不服气,一边下楼去玩,一边嘟囔着:“不是我还赖我,就会赖我。”  母亲心里很纳闷,心想,难道真的冤枉了孩子?她把床头柜上和地上的油都打扫干净了,暂时没动那个铝盆。等她下楼把孩子找回来时发现床头柜上和地上又是一层油。原来铝盆有砂眼,油是自己渗出来的。母亲赶紧把孩子叫了过来,为孩子“平反”,向他承认错误:“妈妈错怪你了,冤枉了你,这油是自己渗出来的,不是你碰的。”说到这里,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比刚才还委屈。母亲赶紧说:“好孩子别哭了,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赔礼道歉行不?下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等调查好了再说……”这位母亲接受了教训,再也没有盲目批评孩子的事。几年以后,提起这件事来,孩子总是说:“一提这件事,我就觉得妈妈特好!”  看了这个故事,许多家长可能有过与那位母亲相似的经历。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认真向孩子赔礼道歉,不但得到孩子的谅解,还赢得了孩子对家长的敬佩之情。  是否有这样的家长,明明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误导了孩子,还给自己护短,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儿。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中的大忌。次数多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还谈得上什么教育孩子呢?  有错认错,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作。要把握好“度”。  我们再谈谈家长在生活、工作中有错误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  家长在外面犯了错误,懂事的孩子知道了,会产生各种心理反映:痛苦、情绪低落。所有的孩子都期望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一旦家长犯了错误,孩子的心里是很难过的,会忧心冲冲。家庭人际关系越好,孩子的这种心理越强烈。  在外人面前感到羞愧。父母有错,孩子觉得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怕别人知道家长的事情,更怕别人提起来。  产生偏见,产生怨恨。有的孩子在知道父母有错误之后,容易以偏概全,认为家长变坏了,甚至产生怨恨心理,看不起家长,不爱理家长。  以上这些心理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减小不利影响呢?   第一,与孩子交谈,承认自己犯错误的事实,尤其要谈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让孩子亲身感受家长的痛悔之情,改过之意。  第二,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使孩子说了怨恨过头的话,也不责怪孩子。真诚表示接受孩子的批评、教育。  第三,请孩子做自己改正错误的监督人。这一点很重要,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责任时,他会更振作起来。  第四,该教育孩子时,继续认真教育孩子。犯了错误的家长,依然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教育孩子时,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第五,让孩子跟老师或者班干部正面谈谈家长犯错误的事情,不便于公开的就不要谈。有一点应跟孩子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孩子不应背思想包袱。必要时,请其他亲友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为了孩子,要谨言慎行。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0
让孩子闯一闯 ——孩子需要磨炼        大多数家长不会反对“磨炼成人,磨炼成才”的观点,但是轮到自己的孩子,又往往很少给他磨炼的机会,这就走入了教育行为的一个误区。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例一:一个小男孩,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第一天就器着喊着要回家,他在教室里闹,他妈妈在教室外掉眼泪。星期五接回家去,孩子说再也不去学校了,甚至扬言:“再送我去,我就自杀。”妈妈心软了,就找人商量,是否换一所非寄制学校。别人劝她,不要过于心疼孩子打退堂鼓,要教育孩子向别的小朋友学习,一旦合了群,就会习惯的。星期一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去了,孩子虽然哭闹,见到老师好了许多。等到星期五再接时,情绪基本正常。一个月以后,孩子总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假如这位家长出于心疼,迁就了孩子会是什么结果?  例二:一位年轻的著名学者,回忆自己成长道路时说:我家在海边,小时生活困难,9 岁才上小学。5岁时就打猪草,帮家里养鸡养猪。还经常凌晨4点起床去“赶小海”,捡海货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正是小时候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进学校后,珍惜时间,加倍努力,成绩一直很好,直到大学毕业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  这样的例子很多,使我想起了孟子的一段名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盘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连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让一个人挑起重担,必须让他的身体和意志受到磨炼,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感到空虚困乏,让他做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磨炼他的忍耐力,增强他的各种本领。  为什么磨炼对人的成长这么重要呢?  磨炼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要努力去战胜它们,既需付出体力,又需付出心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奋斗、不吃苦是不会成功、不会前进的。做人不能总是轻松愉快、一帆风顺。正如古诗所写:“梅花香自苦寒来。”  磨炼必须面对实际,深入实践,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既需要知识,又需要能力。在实践中,许多不知道的东西知道了,许多不会做的事情会做了。知识增长了,本领也提高了。正如古人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许多家长都读过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那是一篇关于实践重要性的充满哲理的经典之作。重读《实践论》对我们教育孩子也大有裨益。  为什么有些家长心里知道磨炼对孩子是需要的,却很少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呢?   主要原因是心疼孩子。爱还爱不过来呢,怎舍得让孩子吃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冲淡了理智”。此外,家长常常有所担心,孩子离自己远些去磨炼,怕生病,怕出危险。天津市一所小学, 把三年级的学生带到远郊县一个军营去磨炼, 事先没有告诉家长具体地点。可是两天以后,一拨儿又一拨儿家长带着吃的来看孩子了。孩子是什么表情呢?努力克制想爸爸、妈妈的情感,对家长说:“你们赶快回去,让我多难为情啊!”看来,孩子们很愿意参加集体的磨炼。  磨炼的方式很多,除了学校、社会团体组织的磨炼式夏令营、冬令营、社会实践以外,徒步远足、爬山,经常性体育活动,难度较大的劳动,独立处理问题,坚持生活自理等都会使孩子得到磨炼。关键在于家长的认识和决心。  这里,把著名学者、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家长:“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好的教育方法哪里来——认真学习,掌握家教科学知识      我们做家教指导工作的同志,常常要回答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的孩子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您看有什么好的方法使他迅速提高学习成绩?”   “我的孩子特别贪玩儿,就是不爱学习,您看用什么办法改变他贪玩儿的毛病,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我的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您看怎么办?”  “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您看怎么办?”  家教专家总要向家长追问一些情况,做出判断,然后给家长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建议。家长回去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有的见了效果,有的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教育是很“活”的社会现象,是在“活”的人对“活”的人之间进行的。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家家适用。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次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规律、原则的把握;再次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方法来自于教育规律与实际的结合,来自于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如果家长在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能这样去思考: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怎样做才能符合规律?我的教育思想有没有问题?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然而家长在这样思考时,必须要有一种参照才可能做出判断,理出头绪。这种参照,就是家教科学知识。因此,家长必须认真学习,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  家长学习家教科学知识的途径很多:  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全国的家长学校越来越普及了,每一位家长都应积极参加听课,做家长学校的好学生。听课时,要带笔记本,尽量记录重要内容。回来要重新看看,变成自己的知识。  通过广播、电视学习。现在,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开办了家庭教育专题节目,家长要认真收听、收看。有的电台还设听众热线,家长可以向专家咨询。   通过报刊、书籍学习。家庭教育报刊、书籍越来越多,如北京的《父母必读》、《当代家庭教育报》,上海的《家教指导》,天津的《家长》,山东的《现代家教》,武汉的《家长报》等等,家长能订的应该订一份。去书店、书市买书,不要忘了买两三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  向教师学习。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会得到较好的指导。  向优秀家长学习。全国各地不断推出一些家长成功的家教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包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很值得广大家长学习。  家长学到了家教科学知识,要联系实际去运用,不能照搬。听来、看来的知识,要努力跟自己孩子的实际、跟家庭实际对上号。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比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有多种原因:缺乏学习兴趣,不会听课,学习方法不好,跟老师关系不好,考试过于紧张……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从而收到教育实效。家庭教育是非常忌讳盲目性的。  家长在运用家教科学知识指导孩子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不断地进行总结。每过一段时间,冷静地分析一下前一段的教育措施、教育效果,看看成功在哪儿,有没有失误。想一想下一步该怎样施教才好。最好家人一起讨论,包括孩子。这样总结,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对不断提高家教水平大有好处。  总之,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关键在于家长的悟性。因此,我们说:“要使家教方法好,效果好,家长必须勤动脑。”   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这种倾向,从思想方法上讲是主观主义的,忽视客观实际。如果长期以这种倾向去教育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家长为什么会产生自我中心倾向呢?  对少数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家长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家长,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比较严重,“父为子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家长就是绝对权威。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来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  在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家长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家长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充分认识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家长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家长必须必须记住,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会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建议家长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家长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听孩子的,那样将导致放任自流。家有家规,下一个题目我们将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家有家规 ——约束合理,持之以恒        对于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许多人并不陌生,有人还能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见富贵而生诌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生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出自封建时代的封建文人笔下,肯定有糟粕存在,但不乏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  现在,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年纪较轻的家长,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的缺少规矩的约束,这不但对于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家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于任何家庭来说,这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笔者在年轻的时候,制定过这样的“公约”式家规:“每天要有充实的生活内容;人人抓紧学习,文体活动不误;凡事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对于孩子,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曾经订有“顺口溜”式的家规:“不动火,不动电。不串门,不出院。不在床上乱打闹,按时睡觉和吃饭。学写字,学画画儿。跳跳绳,搞锻炼。人人都夸好孩子,爸爸妈妈更喜欢”。用毛笔抄好,贴在墙上,让两个孩子背下来,照着去做。今天看来,这些家规虽有缺点,总的来说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订家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持之以恒。针对孩子的家规,不能多少年一贯制,要随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一旦有了家规,家长要带头遵守。共同遵守家规会形成好的家风,持久不衰,对全家人的发展都有利。   有一位优秀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订下了四项重要的家规:一是教育孩子从小时抓起,持之以恒;二是高度重视培养的孩子的责任感;三是在家庭里讲民主,家长处处以身作责;四是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项家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坚持不懈,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使孩子勤奋学习。孩子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重点大学。  家长制定家规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要光订有关学习的内容。不论是针对全家的,还是针对孩子的,都应有全面思想。  其次,对学龄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品德和习惯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导向和动力。我们在前边曾谈到,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家规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松得没有奔头。要订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度”上。  第四,要有落实家规的措施。家规是约束人的,是否能约束住,要有具体措施。比如,落实文字,人人熟记;定期评价,表扬批评; 家长示范,带头自检; 互相监督,发扬民主;有人违规,适度惩罚;记家庭日记、不断总结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规,成功的家庭教育也都有家规,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棍棒之下,难出孝子——不能打孩子       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笔者在北京市进行的调查,有 12%—18% 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小学调查,学生中挨过打的占 80%。某小学三年级一个教学班调查,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学生的例子作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继续滥施惩罚,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本来不打孩子的家长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 孩子有了问题,说骂、 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 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扰乱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做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2
走出家教误区爸爸、妈妈,谁的教育责任重?——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我们先提出我们的观点: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那么,孩子祖辈呢?他们的教育责任是父母教育责任的延伸。尽管有不少家庭祖辈承担着对孙辈的大量的养育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孩子父母的总体影响力在83.3%—88.5%。家庭教育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孩子,尽可能多的时间由父母自己带,不宜过分地依赖孩子的祖辈们。  在现实中,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我们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从 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父母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少。我以为,这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其实不止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和积极性。在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内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以教育为主,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我们曾经就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发展情况做过调查研究,下面是一幅父母教育影响力的比较图:          从图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 5岁时的影响力高于父亲19.1个百分点。母亲的影响力在小学三年级时达到高峰,但随后就有下降趋势。 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们最爱听母亲话的是44.1%,最爱听父亲话的是 44.4%,父亲稍稍超过了母亲。这项调查的结论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最初高于父亲,而从小学中年级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到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二是为什么父亲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们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们对孩子的管教内容和管教方式多少年一贯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式。“啰嗦”与“重复”现象严重。而父亲们的管教内容和方式,又较多地适合了孩子的成长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做得很好,在教育中,需要提高认识和改变方法的地方有很多。这一切都是从总体趋势分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会有自家的特点。  现在,我们就如何全方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些建议。  首先,建议做父亲的,从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孩子投入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建议做母亲的,不必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其次,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点、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个人尽量扬长补短,夫妻之间优势互补。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带孩子上街游玩,孩子最愿意走在中间,一手被父亲领着,一手被母亲领着,他会充满欢乐、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烦,不合适时可以随时调整。孩子逐渐长大,应该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他。  第三,建议母亲在孩子上小学中年级时,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有所改变,避免孩子的厌烦心理产生。如果母亲自己认识不清,可以全家讨论,也可以请教家教专家或老师。同时,建议父亲也经常检讨自己的教育言行,适时地进行调整。  第四,父亲和母亲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提出建议,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父母都承担起教育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快进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如果父母有一方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触,就应该用写信,打电话,寄录音(像) 带,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家庭教育要有计划性    家庭教育需要有计划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从是否有计划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无计划,随意性进行教育,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打架了,教育一通;或者是家长忽然心血来潮,想给孩子“上上教育课”,于是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得孩子晕头转向。第二种是有计划,但缺乏科学性,是家长主观的计划。不久前,和一位年轻妈妈聊天, 问起她教育孩子的打算,她说:“学音乐能开发智力, 我让孩子学电子琴,她不爱学,我又给她买了琵琶,学了几次,她又烦了,这回我给她买了提琴,现在每周学两次。”我问这位家长,在孩子学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有什么计划吗?她回答:“我们同事都说,光靠学校上课不行,必须得花钱在外边‘报班’。 现在孩子上着‘英语班’和 ‘数学班’,准备再给她报个‘作文班’。”我问她各种班什么时候上课。 她说:“双休日,闲着也是闲着, 不如多学点东西。”这位家长跟许多家长的想法一样,认为只要给孩子安排了学习,对孩子就有好处,而且舍得投资。正因为家长主观地安排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许多小学生比大学生上的课还多,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里的东西像吃得过饱撑着了似的,根本消化不了。有的家长也东一趟西一趟地跟着忙。这样的教育计划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肯定不佳。第三种是讲科学的教育计划,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发展,安排有张有弛,重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下面,我们具体讲讲怎样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   一、订教育计划的依据。  教育计划的依据,是从三方面实际出发的。  1.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应帮他们具体安排,保证有充分的玩儿的时间,一次学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主要要求学要专心,玩儿要开心。一般不在外面报什么班。如确有某种兴趣爱好,可以参加学习,次数不宜过多。小学中年级开始,要指导孩子自己订计划,让他留有余地,目标不宜太高,时间不宜太满。家长督促检查,及时评价。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适当增加。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应给他们更多的主动权。  2.孩子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平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家长应认真分析自家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措施。比如孩子观察力不强,可以在一个阶段侧重培养观察力;如果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别的孩子,就应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上下些功夫;如果孩子胆子太小,就应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胆量……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能够较快地扬长补短,促进孩子进步。  3.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安排。家长可通过家长会或单独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校、班级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突出重点教育,而且应及时跟教师交流情况,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计划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二、 订教育计划的方法步骤。  订家庭教育计划,应郑重其事,具体做法分5个步聚:  1.父母共同分析孩子情况,结合学校、班级要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和具体措施;  2.和孩子一起讨论教育计划,得到孩子的认同,孩子有合理的修改意见,应该采纳;  3.制订检查措施。家庭教育计划和孩子的学习计划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家庭教育计划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有对自己的检查措施,这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4.把计划写出来,放在明显的地方,也可以贴在墙上。  5.把教育计划告诉老师,请老师配合。  制订家庭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实际,简明具体,重点突出,有可行性。家庭教育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也太麻烦了,难以做到。其实,家长把盲目花费的时间拿出一部分就能把教育计划的事情做好。如果有的家长一时做不到,也不勉强。但是,一旦孩子出现不良的苗头,那教育计划是非定不可的。       不可盲目迷信智商——不要说孩子脑子笨    在北京有一所大医院,它的一个诊疗室是经过国家评定可以测查智商的机构。在诊室外的长凳上,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排队测智商,其中有不少家长是从外地千里迢迢带孩子来测查的。而测查的结果,绝大多数结论是“智商正常”。有些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大规模地给本地区的学生测查智商(他们多数没有测查资格)。为什么近些年人们这样热衷于智商问题呢?我认为跟人们的如下认识误区有关:高智商就是聪明,聪明就会学习好,学习好就能上重点学校考上大学,将来就是人才。不容讳言,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成才有一定关系,智力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为什么许多小时候高智商的儿童长大以后平平庸庸呢?在前边关于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阐述中,我们举出了详实的例证。  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仲永的小孩,聪明过人,记忆力好,而且能当场做诗做文。他的父亲带着他到处表演,挣了不少钱。然而过了若干年后,这个孩子已经“泯然众人”了,成了一个平平庸庸的人。孩子的“智商”怎么不起作用了?  现在有些家长的想法是,孩子查了智商,如果智商较高,就下大力气培养他上大学;如果智商一般或较低,就顺其自然,不费那么大力气。这是一种危险的有害的想法,不符合客观规律。在80年代以前,智力成才的观点曾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人们把智商看得过重。8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证明,智力仅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关键因素在于非智力因素。90年代又有一个新的观念,就是认为情商(EQ)是人成才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情商与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现在,有两种关于人的成功的说法,一个是:一个人的成功,20%靠智商,20%靠机遇,60%靠情商;另一个是:20%靠智商,80%靠情商。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认为智商是决定因素。关于情商,我们在后文有简要介绍。在此,我再次重复我的观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开发是成才的基本规律。我相信来自民间的一首谚语所说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得法,皆能成才。凡是智商在政党值内的孩子, 科学施教,都能成为人才。  我们再来谈智商测查问题。目前,在中国使用的智力量表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们的科学性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而且,进行测查的人是否“持证上岗”,测查的结果是否可靠都值得注意。偌大的北京,仅有少数专家有测查智商的正式资格,而且结果仅供参考。专家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群中,高智商者不过5%。低智商者不过3%,大部分人是智商正常。有一位教授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智力正常,个性成才。”这里的个性是指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是非智力因素。  由此,我们想到家长对孩子说而又不应该说的一句话:“你脑子笨。”类似的话还有:“你是榆木脑袋”,“你是猪脑子”,“你简直是傻子,谁都比你聪明”等等。家长的话往往是由于孩子不努力学习,心里生气说出来的,也有些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的脑子不灵。我想规劝家长,一般孩子上了小学,经过努力能跟上班的,都是智力正常,不存在笨的问题。如果总孩子笨,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定势:“我笨。”结果影响孩子的智力活动积极性,反而限制了智力的发展,学习也上去。聪明的家长不该这么做,应该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你干得不错”,“虽然成绩不理想,你尽力了”,“你能做得更好”,“爸爸妈妈为你的进步骄傲”……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重要。而孩子的自信,特别需要家长悉心保护, 认真培养。           教育孩子有矛盾怎么办?——家教要形成合力     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彼此之间发生矛盾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这种矛盾,有时发生在孩子的父母之间,有时发生在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间,也有的发生在孩子的父母与祖辈之间。我在家庭教育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  例一:一个小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每到周末下午放学,他总要请两三个小朋友到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吃一顿,花上 20~ 30元钱。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很想了解一下情况。找到这个学生,问他请同学吃饭的事。他知道老师要问他钱是哪儿来的,就主动对老师说:“我妈妈每周给我固定的午饭钱和零花钱,基本够用了。每个星期六,我都去姥姥、姥爷家,每次姥姥给我30元钱,叫我买吃的,说吃得身体越棒她越高兴。而且,姥姥还告诉我,这30元钱不要告诉妈妈,妈妈知道了会减少给我的钱。平常我没时间花,周末一下子把它花光, 第二天姥姥还会给我。”  您看,这位姥姥出于疼爱外孙子,不但每周给钱,而且还要“保密”。这样做,不但容易惯出孩子随便花钱的毛病,而且教会孩子说谎,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例二:有一家三口人,夫妻俩带一个上五年级的儿子。丈夫在乡政府当干部,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旦有时间跟儿子在一起就闹得没够,惯得没样。妻子看了很生气,责怪丈夫把孩子的好习惯给破坏了,丈夫就口头检讨,而行动不改。  有一次,儿子对爸爸说出了非常不礼貌的话,妈妈一气之下罚儿子给爸爸下跪。当儿子顺从地跪到爸爸面前时,这位当父亲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罚完之后,爸爸带着儿子进了一家饭馆,要了几个好菜,请儿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以表“歉意”。  您看,这位母亲让孩子罚跪固然不妥,而这位爸爸的表现,不也值得研究吗?  为了教育孩子闹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我曾经做过调查,大约有 70%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常常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矛盾,二是花钱矛盾。其实,花钱方面的矛盾,也跟管教方法有关系。  教育孩子不一致的危害是什么?孩子在教育中成长,家长的合力教育能使孩子成长得更好。如果做长辈的你这样教育, 我那样教育,爹说爹有理, 娘说娘有理,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大吵起来,孩子该听谁的?这样的教育会使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下去,或者是非模糊,或者我行我素。有的孩子在家长之间“钻空子”,甚至产生两面行为。教育“失效”,还造成了“负效应”。  那么,为什么出现矛盾?主要原因是长辈们对家庭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了解得太少,掌握得太少,而且往往又自以为是,很少自以为非,在家庭里“横”得不得了。有些成年人,在外面还能谦虚一点,在家里做不到。有的家庭,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闹得夫妻不和,甚至分居了。  怎样做才能克服矛盾,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呢?  首先,家长要树立合力教育意识。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决不能分。那么“合”在什么地方?应该“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上。这就要求家长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没有不妥之处,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不可少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其他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取之处,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不可少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其他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取之处,问题在什么地方。  其次,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最后求同存异。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认真去做,看看效果如何。这样的家庭会议应该经常化。  第三,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很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这对我们改进家庭教育是大有好处的。在学样里,这种方法叫做“评教评学”。  第四,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着孩子的面闹矛盾。这样孩子莫衷一是,还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一方以冷静委婉的中吻劝说对方暂停教育,下面协商之后再进行教育。  第五,父母与孩子祖辈之间的教育矛盾,大多是由于隔辈人更疼孩子,甚至于更惯孩子引起的。父母应该在尊重理解祖辈的前提下,作些分析,给祖辈找些家庭教育资料(书报、录音、录像等),请祖辈参加家庭会议。而且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祖辈的疼爱,严格要求自己,让祖辈放心、满意。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3
用钱奖惩好不好——奖惩孩子有学问       在一次家庭教育座谈上,一位家长讲了他家的真实故事:女儿上小学 5年级,很要强,成绩不错。爸爸妈妈为了使孩子的学习基础打得更牢更好,提出了一个奖励措施——每门课考试85分以上奖励 10元,90分以上奖励 20元,95分以上奖励30元。至于什么考试,他们没有规定。过了几天,女儿拿着小测验的卷子找爸爸妈妈:你们看,90分以上,给钱!爸爸妈妈很高兴,如数兑现。十几天以后,其中考试,又是 95分以上。女儿找爸爸妈妈要钱, 爸爸妈妈犹豫了,这样下去,几百块钱的工资,全装到孩子兜里去了。女儿看爸爸妈妈不想给的样说:“爸爸妈妈,香港回归,政策50年不变;你们的奖励政策刚定了一个多月,就要变啦!”爸爸妈妈只好给了钱。夫妻俩请教了家教专家,专家批评他们不该简单化地以钱进行奖惩,钱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的惟一目的,应该向孩子做一次检讨,相信孩子有责任心,会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奖励的措施应该多些;记家庭奖励档案(或家庭大事记);外出旅游一次;赠送一个喜爱的小礼品;购买一本有意义的书等等。夫妻俩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孩子很高兴,成绩比原来更好。  然而,更多的家庭出现如下情形: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在考试前定了指标,如果达到指标给多少钱或买什么东西。考试结果,没有达到指标,家长生气发脾气,钱当然不给,东西也不买。孩子呢?垂头丧气,信心不足了。如此两次三次之后,家长也觉得这措施没什么效力。于是,训斥责备,讽刺挖苦,大动干戈的事儿就可能出现。  学习好坏,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效果。不在分析原因上下功夫,不研究具体的指导措施,只简单化地以奖、惩结果的方法做文章,恐怕失败是难免的。  如果进行奖惩呢?应该跟孩子的学习动机联系起来。学习动机就是孩子学习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孩子年龄不同,动机也不同。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表现为切近的具体的追求目标,有以精神因素为主的,比如想受表扬、夸奖,想插小红花、小红旗,想得喜报等;也有以物质因素为主的,比如想得“奖金”,想得到喜爱的文具、玩具,想得到参观、旅游的机会等等。远景动机则与未来的工作、生活相联系,反映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近景动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知识视野开阔,对社会人生了解越来越多,远景动机由朦胧到清晰,渐渐成为一种追求。  根据以上分析,家长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奖惩,要符合年龄特点,要适应成长规律。奖惩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不应只重一个“钱”字。而且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更多地应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教育孩子有志气,有抱负。钱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光用钱进行奖惩,反而是一种降低教育目标、降低人格的行为。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如此。  我有一位老朋友,年轻时对他的两个孩子有一种有效的奖惩措施:谁犯了错误,星期日不能外出,陪爷爷在家里干活儿,反省自己的错误。而表现好,则去公园玩儿。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年轻时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如果谁说话带脏字,或者骂人,就罚他自己用肥泉水去洗自己的嘴。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进行奖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每位家长应研究孩子的表现情况和心理状态,创造自己的方法。不过我建议,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   横比与纵比 ——不要总对孩子说“××比你强”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的孩子,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导过的孩子。他们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可能说以下一些——“看看人家多要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学习多棒,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多懂事,该干什么都干得好,你看你,一天胡里胡涂,就知道疯玩儿。”“我片是倒霉到家了,贪上你这么个不上进的东西。”……讲这类话的,似乎做妈妈的更多些。  当家长这样“横着比”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时候,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家长并不知道。我给您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几位家教研究者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家庭教育咨询。风很大,天也比较冷。有一位母亲带着上五年级的独生女儿带找我咨询。母亲说“王老师,我听过您的报告,很受启发。这次从《北京晚报》上看到您参加咨询,我特地带着孩子从城外赶来请教。”我请母女坐下,对小女孩儿说:“小朋友,看看你妈妈多关心你、多爱你啊!”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小姑娘立刻反驳说:“才不呢!我妈妈现在不爱我,她爱别人。母亲争扯白脸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不爱你爱谁?”小姑娘反驳她母亲:“最近几个星期,你总说我们班××比我好,我都听腻了,说明你爱××,不爱我啦!”  您看,家长的一番好心,孩子是怎样理解的。孩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能按照您的希望去看别人的优点,自己好好努力赶上去吗?恐怕极少可能。  这种简单地横比,孩子从心理上不愿接受是有原因的。其一,您对横比的对象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只是看到他某方面的优点,就作为榜样让孩子向他学。如果是孩子认识并了解的小朋友,他会很快想到这位小朋友存在某些缺点,于是可能反驳说:“那天体育课他跑得特慢,体育教师让他好好锻炼身体。”“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儿,说他自私。”“他也有好多缺点……”其二,您是拿别人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没有全面看待自己的孩子。 这样,孩子会觉得您在贬低他,甚至觉得您看不起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接受贬低自己的教育。  其实,成年人也难以接受简单横比的做法。比如,您是女人,您的丈夫经常对您说某某女人的优点,您会想“我得好好向那女人学习”吗?如果您是一位男人,您的妻子经常讲某某男人有男子汉气概而且会顾家时,您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吗?再比如,您在单位工作,领导者常对您说别人工作干得好,您会感谢领导给自己树立榜样吗?这样设身处地一比较,您就明白横比的效果如何了。  那么,可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怎样让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呢?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您首先认识人的两种心理特点。  1.人都有成就感,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当您面对自己孩子要教育他时,不要忘了满足他这种心理需要,让孩子感到,他在父母眼里是有不少优点的能干的孩子。  2.人要学习哪位榜样,必定是自己在心理上佩服他,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常常在寻找评价自我的具体参照,榜样会不断地走进他的心里。家长所要做的,是注意孩子的“寻找”,经常在交谈中,自然地议论一些可能的对象,听听孩子的评价,看看孩子的态度,适时表明自己看法,对孩子的正确意识加以强化。  在把握了以上心理特点之后,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措施一:给孩子接触榜样的机会。不管是同学中的,还是亲友、邻居中的榜样,要首先创造自己孩子与人家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一起玩儿,一起学习,一起讲座问题。在接触中,孩子们融洽感情,互相影响。家长不仅要及时了解情况,有时还需要参与其中,比如文体活动、郊游、参观等。家长应注意只是参与,不要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措施二:当孩子发自内心地议论别人的优点时,及时给以强化。 强化的方法, 不能简单生硬,比如不可以说:“人家的优点突出,你应好好向人家学习。”或者说:“你早就应该向人家看齐了。”应该带有暗示性地发表意见:“我同意你的看法,他的确做得不错。”或者说: “我也很感动,其实你有些地方做得也挺好。”   措施三:家长真心向别人学习。家长也应有自己的榜样,大众传媒中宣传的典型,同事中或亲友中的某些人,许多方面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应该真诚地表示出自己向人家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各地评选的优秀家长中,不少是学英模带动全家进步的典型。  措施四:学习孩子的长处。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有的地方甚至比家长做得好。家长应放也架子,自己哪一点不如孩子,就认真地向孩子学习。在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中,有不少家长以孩子为“小老师”,反而促进孩子向更高标准努力的例子。   措施五:家长们应该改变总爱横比的思维定势。经常把孩子的情况作纵向比较,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这种肯定要实事求是,发自内心,不能假惺惺。       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把孩子当孩子,玩儿也是学习     家长最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许多家长把孩子玩儿看成是一种“错误”。有的家长下班回家看到刚刚玩了一小会儿的孩子,抛出去的仍然是那句话:“就知道玩儿,不知道学。” 接着就是:“回家赶紧做功课去!”如果孩子说 “功课做完了”或者“今天没留作业”时,家长马上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或者“你不会复习复习啊!”“你再做点补充练习去!”总之,这些家长是把孩子玩儿当成“大敌”去对待的。有的甚至公开说:“必须把孩子的时间都占领,叫他根本没有玩儿的功夫!”于是,孩子的下午、晚上时间全部被“占领”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时间也全部被“占领”了。假如有一点空闲,家长还要见缝插针,非彻底“占领”不可。可怜的孩子,已经成了机器人了。   家长们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社会压力造成的。你看,现在许多地方招聘人员,头一条准是文凭,没文凭难上难;你再看工资,许多单位,博士一个价,硕士一个价,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依次降下去。家长们认准了一条:不拿文凭,绝不罢休!拿文凭就得好好念书,就得拼时间和拼精力。玩自然是拿文凭的大敌了。   我们不反对让孩子好好学习,拿文凭,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我们反对不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行为。总是是,要认识清楚,玩和学习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学习好就不可以玩儿, 是不是玩儿了就学不好,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让玩儿,只让学, 反而不容易学好;科学地安排学与玩,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有一句话家长都知道:“玩儿是孩子的天性。”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不尊重孩子孩子的天性,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什么有一位小学低年级的小女孩儿天真地问她的爷爷:“爷爷,我什么时候退休啊?”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我们做家长的不妨想一想,成年人需要不需要玩儿、爱不爱玩儿?当您痛痛快快地玩儿了一次以后,您的工作干劲儿、学习干劲儿是不是更足了?玩儿,使您愉悦了身心,开阔了视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于是您更珍惜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了。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人不是机器,脑子也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年龄不同的孩子,其脑力持续运转的时间不一样。研究表明,人如果能够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其学习效率与时间成正比;如果脑子超常运动,疲劳轰炸,学习效率与时间成反比。哪一位家长没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看书、思考问题,显得越来越笨,有时甚至麻木了。学习与玩儿是孩子两种互补性活动,相辅相成。玩儿可以放松身心,使脑子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而且,长时间伏案学习,呼吸浅,供氧不足;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气,脑子就更具活力。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玩也是学习。跟小朋友一块玩儿,可以互相学习优点,可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许多玩儿的活动能够关头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特长。首创“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他的科学创造精神是从小时候喜欢玩儿昆虫、观察动植物变化开始的。孩子在玩儿的时候,动手的机会特别多,教育家告诉我们:“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玩儿对发展智力很有好处。请家长想一想,如果您剥夺了孩子玩儿的机会,损失大不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孩子的确玩儿起来没够,推动控制,这该怎么办?  一方面,家长在认清玩儿与学的关系基础上,给孩子讲清道,要求孩子该玩儿就玩儿,该学就学,自己订个玩儿与学的计划。如果因为玩儿而影响了学习,孩子应该自己对自己有惩罚的措施,家长积极配合,不能含糊。年龄小的孩子不会订计划,可能订得很满,家长要指导他修订,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家长要认真安排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的活动。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全家人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场。玩儿的时候不必故意提学习的事情,免得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再有,指导孩子玩出水平来,玩出智慧来。比如,指导或支持孩子玩儿电脑;指导或支持孩子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指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这样,把玩儿与学在更高的层次上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最后,在玩儿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给以保护和鼓励,说不定这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在此,特别想提醒中年家长朋友,请您也百忙中偷闲,适当地玩起来,跟孩子一块玩起来。从哪个角度说,对您和家庭都是有利的。许多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既会工作又会玩儿的,他们从小养成了习惯。       言教、身教、境教三结合——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        很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说”孩子,“训”孩子。在中国北方,有一个词语——“数落”,可能就是从“说”孩子产生的。论起“数落”,有的家长可谓达到极致,能够早晨说,晚上说,见孩子面就说,孩子已经表现不错了仍然找茬儿说;做作业前说,做作业时也说,做完作业还说,发了作业更说;考试前说,考试时说,考不好大说,考好了往高标准说。家长不厌其烦, 滔滔不绝,自然难免老调重弹, 啰里啰嗦。那么孩子呢?是否洗耳恭听,认真接受,立即改进呢?多数不是。家长越说越起劲儿,孩子越听越烦,有的想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人啊!”“我改就是了!”效果不会好,然而家长下次照说不误。  我们是不反对说教的。教育孩子,“说”是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接受说教,必须做到:  一、 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孩子实际。  二、说得有力。话语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  三、说得精要,不啰嗦。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但不能啰嗦。  四、说得适时。不能盲目地有机会就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孩子最烦家长天天说,不分场合见面就说。  五、说得有新意。最忌讳车轱辘话来回说,老一套谁也不爱听。说,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信息,让孩子有新鲜感。  这几条要做到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该适可而止,少说些,能不说就不说。据我调查,许多家长少说也做不到,他总是相信自己多说的力量。此外,讲一句结论性的话,天天进行说教的家长,绝不是高明的家长,也不会是高水平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重点是“渗透性”,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与家长接触时间最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在求知方面就应有积极的表现,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孩子的学习劲头儿就不足。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自从这位母亲参加了成人中专的学习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气氛就变了。妈妈的灯下苦读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总得催孩子了。有时妈妈睡得晚,孩子主动陪妈妈学习。这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按时起居,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讲究卫生。如果家长自己经常睡懒觉,东西乱扔乱放,床铺不叠,缺乏卫生习惯,孩子就会照你的样子去做。有一句俗语说得特别好:“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还有人说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长的‘再版’。”尽管这种话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也说对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教,孩子就会更服从家长的教育了。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教育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气氛融洽。这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友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主导,影响其他关系。协调家庭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设。一家人之间的爱心、尊重、互助、互谅、同乐、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该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自我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身心舒畅,情绪稳定,易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学习也会踏实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反目,长幼无序,孩子就处在一个恶劣环境中,很难健康成长。二是家庭的物质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平实节俭,既保证基本的或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奢华浪费。居住、饮食、行路、穿着,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种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费,高档攀比,更不能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最近,有一篇数家报刊转载的文章,题目是《再富也要苦孩子》。我认为,不光是苦孩子,大人也应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境教也是身教。  家庭教育,必须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尤其要重视身教和境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教育孩子成功的基础条件。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4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坚持表扬为主        我在北京市找过许多学生座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的学生都接触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在小时候听到家长的表扬多,随着年级升高,听到的表扬逐渐减少,有的孩子到中学几乎与表扬无缘了。而听到家长批评的情况恰恰相反,由少到多,批得越来越厉害,有的孩子甚至常受到“狂轰滥炸”式的批评。这种现象正常吗?家长的做法符合教育规律吗?  我想,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发展,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越变越坏。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受批评多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的, 以后逐年上升。其中的原因不难分析。 第一,孩子到了中年级,学习难度增大了,一些孩子的成绩不如一、二年级了。而家长的眼睛主要是盯着分数的,自然要批评孩子学习不好。第二,中年级离小学毕业越来越近,家长脑子里已经开始“倒计时”,设想着孩子进入初中会是什么状态。家长的自我压力增加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心气就更浓,批评严厉在情理中。第三,孩子在中年级前后,自我意识发展快,眼界打开,知识增加,许多事情开始有主见,想自己做主。于是听话的程度开始降低,家长的指挥棒不那么灵了,家长想保持权威,当然更严格,“批”字当头。  这里,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家长应当认识清楚,一个孩子是在周围人的肯定、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不断前进的。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至关重要。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更好好干的激励作用;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心理不愉快,不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这就看教育者如何使用肯定和否定评价了。任何一个人,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要坚持表扬为主、激励为主的原因。  批评也有促进作用,一旦批评过度,就会促退了,过犹不及。家长也想表扬孩子,往往觉得找不到值得表扬的优点,这该怎么办?请家长按照下面的思想方法试一试。  第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劳动表现,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家长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有表扬的内容。  即使对学习本身也应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数。学习认真程度,预习复习情况,各门功课情况,写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干净,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愿不愿向老师请教,有没有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都应思考一下,也会找出优点。总之,家长不可对孩子“只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那样做,即使对大人,大人也受不了。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  关键的总是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  比如说孩子的某次作业没做好,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马虎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如果不懂,是老师讲解时没听清楚,还是做作业前没有复习(有的当时听懂,下来又糊涂了)。还有的孩子抄错了题,抄错了答案。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一分析,就会找到问题的根儿,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在分析过程中,该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该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表扬与批评是从实际发出的,孩子服气。  关于表扬,我们应该注意要中肯、适度,不过分夸大,也不无端缩小;要有分析地表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表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表扬;要注意时间、场合,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宜及时讲的及时讲,宜阶段讲的阶段讲;宜当面表扬的当面表扬,宜采用暗示的就采用暗示,该向老师汇报的就告诉老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应适当减少表扬的频度,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爱抚、坚大拇指、点头等),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依孩子特点和该表扬内容而定。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善于表扬孩子,减少冷面孔。        家长学历高,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吗?——家教有家教的学问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的家长,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可能这么想,学历高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这么想。事实上,家长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确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方面的有利因素,比如家里书多、文化氛围浓、家长能多进行一些功课辅导等。 但是,家庭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 是一门学问,如果对家庭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同样会造成家教失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后悔莫及的问题。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男孩。 姐弟俩学习都不错,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上大学有希望。弟弟考高中时离重点校差 10分,父母的责难劈头盖脸,骂孩子不争气、没出息。然后又四处奔走,花了一万多元进一所重点校。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家长的要求是:拼命学习,赶上班上最高水平,要对得起花掉的一万多元。上学后,孩子重负在心,连课间10分钟都看书,顾不上玩儿,更顾不上与同学交往。三个月之后,孩子精神不正常了,心理医生说由于心理压力过重,出现了心理障碍。父亲却认为是缺乏毅力,没有雄心壮志,继续严格要求。又过了一个月,孩子住进了精神医院。到了这时,夫妻俩都后悔了,然而那位父亲还念念不忘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失误在哪儿。  一般学历高、科学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普通家长更高,他们不只希望孩子上大学,还希望孩子能读硕士、博士,最好能出国留学深造。这种期望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把期望变成教育行为时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如果家长自居心理过强,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对孩子的教育全是对的,有不对也是在孩子身上,在别人身上,那么很可能受到规律的惩罚。  应该说,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为了使成功率更高,减少失误,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家长讨论。  第一,家长对自身的成才经历要进行分析,不宜拿自己的经验去套孩子。家长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学习的内容与方式都会有时代的差别,而且家长与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去分辨自己的经验哪些是适合今天的,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今天的,不适合孩子的,在对孩子施教时进行取舍。不能总对孩子说:我小时侯念书如何如何,你也应该如何如何。比如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常常给孩子讲自己艰苦奋斗的历史,这当然对孩子有一定教育作用;但如果一方面这样讲,另一方面又为孩子提供好得不能再好的舒适条件,让孩子在脑子里去认识“艰苦奋斗”,效果肯定不佳。现在,有教育专家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这就是要求给孩子创造艰苦奋斗的机会和一定的条件,使孩子真正在吃苦中接受磨炼。  第二,家长应不断研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开放的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老的教育经验有的不适用,新的教育经验也没有。这就需要采取研究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离不开电视,孩子玩电脑,孩子买电子庞物,孩子唱流行歌曲,孩子攀比消费等都是一些家长没有经历过的。如果不研究分析,采取简单化的禁止措施,往往难以奏效。这里讲一个成功的例子:  一个男孩上了初中,迷上电脑,不顾其他,而且逆反心理强,家长一说他就顶嘴。家长采取了许多严格措施都不管用。家长听了家长学校的讲座,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就研究孩子特点,改变教育方法。他们请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向孩子学习电脑基础知识,而且用在生活中,写信、记帐、记事、订家庭计划。后来建议孩子把玩电脑也订到学习计划中去,小老师很愿意,自己订计划认真执行,因为父母也按计划学习。通过一段实践,家长总结出教育孩子的 4条经验:1.变“猫鼠”为朋友;2.变严肃为轻松;3.变说教为引导;4.变被动 为主动。 这几条经验是很符合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的。我们建议各位家长对自家的教育问题都采取研究的态度,相信您能做到。  第三,在学习家教科学知识方面,重新做一次小学生。即使用上过大学的家长,也没有学过家庭教育这门课,到现在,也仅仅有少数大学开了家庭教育讲座。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不学就知之甚少,遇到问题就困惑,不知所措,或者陷入随意性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建议大家再当一次小学生,认真学习家庭教育这门课。学与不学不大一样。“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多次采访报导过“北京朝阳家庭教育中心校”,听过多次课。在他的一篇文章《我渴望成为一名新学员》中写道:“再有一年多,小外孙女就要上小学了,我和老伴将要一同走进家长学校的大门,坐在孩子坐过的椅子上静静听家庭教育基础课。各位老师!请收下我这个渴望求教的小学生吧!”我想,老段同志的话,是我们当了家长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家长文化低,也能培养出人才 ——家长不要妄自菲薄      我经常接触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初中毕业甚至只上过小学,其中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自卑心理。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念书的料,因为家长就不行。”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辅导孩子学习什么功课都行,我们连小学高年级的功课也辅导不了。”还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天天看书,家里的书报也多,天天熏也把孩子熏出来了。我们整天忙干活,忙挣钱,拿什么熏孩子。”这些说法和想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一个孩子能不能培养成才,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孩子发生影响。在家庭影响中,家长的文化水平只是影响因素的一个,决不是全部,更不能看成决定因素。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对此做了分析,您不妨读一读。而且,家长文化水平低这个不利因素,也可以变成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走成才之路的有利因素。   事实胜于雄辩。  报载:一个边远农村的哑巴女子,收养了三个孤儿,经过她含辛茹苦的培养,孩子们努力学习,加上学校教师的教育,都考上了大学,走上成才之路。  电视报导:甘肃省会宁县是“苦甲天下”的地方,条件极其艰苦。从1977年到1996年,这个县培养出大中专学生 1万 1千多人。其中有一个山村叫“东坡村”,20几户人家,家家出了大学生。这是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报载:江西省一个村子,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尊师重教。十几年里,培养出大中专学 130多人,有部分已经成了高级人才。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应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克服盲目性和自卑感。  然而,培养孩子走上成才之路,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家长和孩子一起克服自卑感,树立定能学有所成的信心。  任何人做事情,信心都是重要的,而自卑正是信心的大敌。人一自卑就缺乏自信,劲头儿不足,脑子也不集中。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信。要跟孩子一块儿分析家庭、家长、孩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扬长避短,真正的信心才能建立起来。比如,家长文化水平低是不利条件,但如果家长能以自己的经历,让孩子知道没有文化之苦,将来也会在生存发展竞争中失利,就会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家长要善于拿出大量的实例去教育孩子,不能空谈。  有的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低,但是近些年发达起来,挣了不少钱。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应注意,不能漠视科学文化的作用,同样可以联系实际,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  二、家长要认真求知。  这一条对孩子是有利的身教。家长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很大。可以上业余学历教育班,也可以上专业技能班,也可以自学某一种知识或技能。家长灯下苦读钻研的精神,就是孩子的榜样。  如果孩子的知道水平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不妨以孩子为“小老师”,经常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孩子不但巩固了所学的东西,还会产生要学得更好的愿望,因为他有爸爸或妈妈这样的学生啊!  在一个山村里,一位没上过小学的父亲,拜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为老师,学习算术。儿子的课本,也是父亲的课本。儿子学着老师的样子,讲给爸爸听。爸爸努力、认真,很快跟上了儿子的水平。儿子上了小学高年级,爸爸也学习高年级数学。有时遇到难题,爷俩都不会,怎么办?星期日,爷俩背上干粮走几十里山路去找老师请教。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儿子成了学习尖子,上了大学,这位父亲也有了文化。  三、 家长要积极跟学校老师配合。 有些家长,不到开家长会的时侯,不跟老师联系,也不到学校去,这样不好。因为跟老师联系少,很难及时把握孩子在校情况,教师也不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好配合,教育针对性不强。建议家长们采取主动态度,通过打电话、写信及时与老师联系,最好隔一段亲自去学校找老师面谈。  找老师交流情况,一要真诚,二要谦虚。要认真倾听老师的分析,请老师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应该让孩子与文化水平较高的亲戚、朋友多接触,这也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向文化水平高的人取学习之“经”。  最后,请家长注意,不要把孩子成才简单地理解为上大学拿文凭。能上大学拿文凭固然好,升学不顺利,把素质基础打好,学一技之长,寻找其他深造途径,照样可以走上成才之路。        排除单亲家庭的苦恼——调整心理,阔步前进       现代社会中,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的家庭不断增加,这就是所说的单亲家庭。在我国,单亲家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前妻离异,也有少量是丧偶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据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事实上比例身心发展不够健康,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性格急躁或沉郁,交往不良,有的影响学业成绩。这就给家长带来极大的苦恼。相当多的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第一个较大问题是“教育功能欠缺”或“教育功能不全”。 因为,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而且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也是单亲家庭所没有的。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在群体中容易与他人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成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如果再赶上有个别同学说些歧视的话,这种压力会加剧,于是给孩子带来性格和学业上的问题。  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  我曾接待一位自己带孩子的母亲,她让孩子经常去父亲那里,只是隐瞒离婚实情。上了六年级的孩子感觉父母感情不好,因为全家从来不一起快快乐乐地出去逛街、游玩。有一天,孩子要求父母跟他一块去公园,母亲不答应,孩子非常抱怨地说:“既然你们俩关系那么不好,为什么生下我?”一句话,说得妈妈流下了眼泪。我建议这位母亲尽快与儿子谈清楚,把离异的主要原因告诉孩子,而且分析利弊,要注意不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尽量客观,不能故意说对方的坏话。一般的说,孩子开始可能不理解,不愿意接受离婚的事实,情绪低落。做父母的要保持耐心,双方都跟孩子坦诚地交流想法,并表明对孩子的爱心与关注是一致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会逐步理解父母。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烦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不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生活之路,让孩子也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有一位父亲带儿子生活,儿子考初中时,分数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父亲出于生气,就说孩子不争气,不努力。其实,父亲冤枉了儿子, 儿子学习是非常用功的,仅仅距要求的 95分差了 1分。儿子很长时间不爱理父亲,觉得父亲不实事求是,要是妈妈在身边,肯定不会这茁壮成长。这位父亲对儿子说:“我一个人拉扯你不容易,你居然不理我!”家教专家告诫家长:“要让儿子给你提提意见,耐心听听有好处。”家长照专家的话做了,了解了儿子的心态,承认自己太偏激,没有肯定儿子的努力精神,父子俩又和好如初了。  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6
了解今天的孩子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家长会感到奇怪。家长天天与孩子接触,怎么不了解孩子呢?许多做父母的,能如数家珍似地说出孩子以下情况:孩子的身高体重;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孩子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位置;孩子当不录小干部;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孩子最要好的小朋友是谁……这些是孩子经常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现象。如果我们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恐怕相当多的家长会感到茫然。  假如您的孩子在小学上学,我问您几个问题:  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甚至拿老师的话顶家长。这是什么原因?家长又该怎样处理?  2.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身上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家长应该怎样因势利导?  3.有些孩子的玩具、书本用具,总是弄得乱七八糟,想找一件东西到处乱翻,做事情没头没脑,丢三落四。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可不可以改变?  4.有些孩子做事虎头蛇尾, 缺乏毅力。 毅力能不能培养?怎样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5.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您了解智力都有哪些因素吗?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小学生智力发展有什么特点?要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应该怎么做?  ……  您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吗?  假如您的孩子在初中上学,我也给您提出几个问题,请思考:  1.不少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不爱向父母汇报情况了,甚至对父母的问话爱搭不理的,有时还冷对父母,指责父母“太烦人”。这反映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什么特点?能不能改变?  2.有些初中孩子喜欢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念书、写日记、想问题,特别讨厌打扰他。家长如果动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往往很生气,甚至发脾气。这究竟为什么?父母怎样做才好?  3.有的初中生交了几个好朋友,形成一个“小群体”,经常一起玩呀、闹呀,在一起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而父母却很难知道他们在一块说些什么,干些什么。父母想拆散他们,往往徒劳无功。“小群体”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4.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初中早恋,那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交往有什么规律?能不能有效地防止早恋? 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初中生的家长感到困惑。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光有一般的了解是不够的,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把握现象, 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曾在北京市对 3000多位家长做调查, 从幼儿园到初中,“很了解”自己孩子的仅为10.2%~16.2%,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越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占6.6%~ 9.4%,比例不算小。 其他为中间状态。如果我们用类似上边列出的一些问题去进行调查,“不了解”的比例肯定会大大增加。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您不仅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自已的孩子既有反映共同性的一面,又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您的教育行为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有些家长反映,他们很想了解孩子,但孩子有话不跟他们说,请您考虑一下,您是否做到了这样几点:  (一) 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审问式的语言问孩子问题;   (二) 跟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体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   (三) 对孩子经常实事求是地讲理解性和肯定性语言;   (四) 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  如果您做到了这几点,孩子会跟您说心里话的。  当然,为了教育培养孩子,不仅要“知彼”,“知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本书,肯定会对您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很多参照;同时,也为您了解自己,特别是自己的教育行为提供很多参照。  建议您在阅读本书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仅对家教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理性上的认识,而且在教育措施与方法上,也有符合实际的选择与创造。   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画画儿的安排,孩子很听话,很踏实。现在,放学后回到大院里就跟小朋友疯玩,不叫她不回家。有时去叫她,她公开喊:“为什么不让我跟小朋友玩儿?”拉她回家做作业,潦草从事。练钢琴也不像以前认真,应付家长。这位奶奶还希望孙女像上小学之前那样服从安排,按部就班。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是不太可能了。  原因是, 孩子上了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变了, 特别是认识了更多的会玩儿的小朋友。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弹钢琴、画画儿所带来的乐趣。  这位奶奶和孩子的其他家长应该重新考虑孩子业余时间的安排。首先要考虑安排玩儿的时间,最好与别的孩子的家长统一认识,玩儿一段时间都回家做功课或学习其他安排好的内容。弹琴、画画儿等应适当压缩时间,注意激发、保持孩子的兴趣。双休日的日程优其要安排好。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玩与学两不误是基本原则。玩儿时认真玩儿,学时认真学,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严格要求。  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玩儿,就着急生气,恨不得孩子老坐在那儿学习才好,这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女青年对我说:“小时候我父对我说:‘玩儿的时候,要痛痛快快地玩儿;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说。干什么都应讲效率。’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至今仍然如此。”  例二:北京广播电台“家庭教育”节目组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写信的是一位母亲,儿子刚刚上初中,她在信中说:“我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了难题。过去,儿子对我无话不说,他的情况我都知道;现在,儿子懒得和我说话,我多问了几句,他就烦躁得不得了。而且现在跟我要钱比以前多多了,买了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想,我的儿子可能已经变坏了吧……”这封信转到我手里,希望我到电台公开解答。  其实,这对母子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上了中学的孩子,尽管才12岁左右,他们自己却觉得长大了,学着大人的样了为人处事。他们的至近人际交往关系已从父母、老师转向了同龄的好伙伴。有什么话愿意与朋友说,而不再愿细细说给父母听。孩子的人际关系由纵向为主逐渐走向横向为主,这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趋势。如果上了中学的孩子还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问长问短,形影不离,反而不正常了。  这时,如何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成了为人父母者的重要课题。越是以家长的自居,让孩子一切都控制在家长的眼皮底下,越难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这两个例子,目的是要说明: 孩子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家长教育孩子要从实际出发,适应变化了情况。家庭教育不能搞主观的“一厢情愿”,几个月的教育一贯制,几年的教育一贯制往往低效,甚至失效。  家长如何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变化情况,给您提几点建议:  一、阅读有关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书籍、文章,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了解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要注意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品德发展的规律。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均有价绍。知道这些规律,对了解和把握自己孩子的特点很有好处,而且有利于选择和调整您的教育方法。  二、利用向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行为动作,情绪倾向,饮食起居,与人交往。在观察的基础上,动脑筋分析孩子的现伏:身体健康不健康,情绪正常不正常,学习是否有困难,交往是否出问题。如果发现有些异常,要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应跟孩子认真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可以跟老师和孩子的小伙伴们聊聊。  三、每隔一两个月,做父母的或者和其他与孩子直接接触的长辈在一起,以讨论的方式,全面评价一下孩子的情况。最好让孩子参加。评价的内容包括:品德表现,行为习惯,学习状况,非智力因素发展,身体状况。要明确地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四、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或周记)。现在,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共同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我认为是一种可行而且不错的方法。  有位母亲,她的孩子一出生, 就开始写孩子的成长日记, 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孩子的日记。孩子懂事以后,常把日记读给孩子听。孩子上小学会写日记时,就一起写成长日记。这位家长说,等孩子到了18岁生日时,在家里“出版”这本日记,作为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这位家长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总结出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应适变化中的孩子。       独生子女有优势 ——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文章以“小太阳”、“小皇市”为名形容独生子女,比较多地描述他们的弱点,而分析独生子女存生哪些优势的文章却极为少见。事实上,与多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的某些优势是明显的。这些优势,既反映在家庭环境和家长身上,也反映在孩子身上。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些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它们,促使下一代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父母轻力盛的时候生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注意营养,注意保健,孩子的生理质量一般比较好,这往旆是多生子女无法比的。独生子女来到世上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健康状况也较好。  独生子女的最大优势是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投入财力多,投入精力大,使孩子的教育条件和营养条件远远超过了多生子女。家庭的投入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现时代孩子的平均身高超过以往,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 从智力发展来看,由于重视早期教育, 孩子普遍聪明了,他们视野开阔,获取的信息量大,知识面也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前几年,湖南省教育工作者曾在 8个城市进行过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对比调查。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多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比多生子女学生分别高出很多。家长也都感到孩子比自己小时候知道的东西多,脑子灵活得多。追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  在美国,有不少专家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存在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典型的“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过去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有片面性。德克萨斯大学托尼·福尔博说:“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了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方面比非独生子女甚至还好一些。  尽管美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生活条件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同,但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应有所启示:不要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问题成堆,不好教育。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兴利除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有利因素?  先说家长的财力投入。为孩子投资是必须的,但要讲科学,要注意实效。俗话说:“花钱要听响儿。”有些家长为孩子投资很慷慨,却很盲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次,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家教“专家热线”节目,一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我的儿子、儿媳为了孩子学习好,花了 5万元让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可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功课懒得做,成绩总上不去。我的儿子、儿媳打算再多花点钱,换一所学校。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我从询问中得知,那孩子只有 8岁,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与孩子接触,只图省事儿,想多花线找好学校、好老师,认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学习好。 这岂不是太盲目了吗? 当前,要把孩子教育好,没有家、校的共同配合是不行的。家长只花钱、不花精力是胡涂做法。于是,我建议家长不必换学校,下决心克服困难,多与孩子接触。观察孩子,经常找老师了解情况,定能分析出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当然,像这种只投钱不投精力的只是少数家长,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既花钱又花精力,而钱花的不是地方,难见效益。比如,看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什么人的意见,说学习弹纲琴可以开发智力,于是节衣缩食买了钢琴,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是否有音乐潜质,是否有条件请到老师,是否能保证学琴的时间……家长并没有考虑。结果往往是钢琴被闲置起来,钱等于白花了。再如,为了让孩子多学东西,给孩子报了这个班,又报了那个班,双休日家长和孩子都马不停蹄,累得不亦乐乎。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都大了。那钱也至少白花一半。再如,看电视广告说某种保健品能使孩子更聪明、功课考 100分,就赶紧买来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并没有变得更聪明,钱不但白花,还可能有副作用……  钱该花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花在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地方。比如,给孩子订阅合孩子看的报刊,不求多,少而精,订了就看,不看不订;给孩子买利于拓宽知识背景的书籍,慎重选择,不看不买;必要时征求老师的意见;给孩子买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的文具用品,华而不实的不买,多余的不买;让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让孩子参加能回归大自然、磨炼意志、培养良好情趣的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参加适合本人条件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总之,花钱先要思考,最好与孩子一起讨论,重目的,讲效益。拿不准的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   再说精力投力。一般地说,家长的精力投入与孩子的正向发展应该成正比,可往往难从人愿,精力股入很多,而效果欠佳。这里有个科学性问题,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  下面这些做法就值得研究:  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一陪几个小时,弄得有些孩子到了“你不陪着我就不做”的地步;  给孩子检查作业,哪里有错,一点一点指给孩子,孩子只管做,从不自己检查。老师批阅发现错误,孩子不怪自己不认真,怪妈妈爸爸“失职”;   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孩子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数落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不管孩子懂不懂、愿意不愿意,每天照说不误;  家长陪孩子上各种“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虑,家长甘心当随从。  ……  家长的精力投在哪儿?怎么投?要讲科学。建议家长拿出相当的时间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报刊,会得到科学施教的启示。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学做人上,让孩子从小知道做人要有目标,要经历酸甜苦辣,要多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视对孩子多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要求要简单明了,持之以恒,随年龄增长,提高要求。家长不能乱提要求,更不能今日提,明日忘。家长的精力还要用在规范自身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对自身要求不严的家长,教育孩子苍白无力,往往白费口舌。  至于如何利用孩子自身的有利因素,要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比如孩子接受新信息快而且多,在支持他们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要指导他们不会鉴别、筛选信息,避免不良影响。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要支持他们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有些孩子文艺、体育有特长,在支持他们发展特长的同时,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   独生子女有弱点—— 要防患于未然      独生子女确实存在着弱点,如果家长清醒认识,提前预防,这些弱点是可以避免、可以克服的。  独生子女的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孩子出现了毛病。  “独生”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是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不能一起玩耍、追闹以至吵嘴打架,不能互相学习、争论问题等等,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许多家长经常不得不扮演孩子的角色陪孩子,但再有童心的家长也难以替代孩子所需要的同龄、近龄伙伴。   由于“独生”,家长对孩子给予了特别的钟爱。一个宝贝,在家庭里长辈们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衣、食、睡、行、玩、学,都在家长全身心的付出中度过。孩子的地位超过了“掌上明珠”。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  这两方面的原因会带来如下结果。  一、孩子只知道被关心,不知关心人。也有人概括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许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孝心,不知道心疼人。有一个小女孩上二年级,患了感冒,想吃香蕉,妈妈骑车跑了好远的路买了二斤香蕉。回到家,妈妈又渴又累,自己也剥了一根香蕉吃,没想到女儿哭着扑上来喊:“你给我吐出来,香蕉是我的,你不许吃!”妈妈难过得流下眼泪。  二、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因为家长太宠着孩子,好多事情孩子说了算,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孩子惟我独尊的心态。孩子想做的事,家长不答应,他就会耍赖、发脾气、哭闹,家长一心疼心软就迁就,甚至完全“投降”。孩子一旦“胜利”,坏毛病就强化了,久而久之,不任性反而奇怪了。  三、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里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尽任何义务,即使给一点任务也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家里的事你一点不用管,只要把书给我念好, 把分考好就行了。”殊不知, 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负责的孩子,不可能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样,他对学习也很难负责任。责任和义务是一致的。要让孩子承担义务,承担责任。  四、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的孩子,花钱比过去多得多,而且有些钱花的不是地方。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买子游戏机、电子宠物,而真正可读的书籍却买得很少;许多家庭尽量满足孩子的吃、穿要求,吃不厌精,穿追名牌,而专用的小书桌却不肯买;有的孩子身上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用钱,花钱太手大脚。这些孩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钱与劳动的关系, 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钱。有的孩子花雇同学背书包, 写作业;甚至有的孩子用钱拉“朋友”。  五、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由于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对孩子越俎代庖的事情干得太多,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本来应该他自己干的事情却懒得干,不会干。收拾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检查作业、铺床叠被、洗衣服、打扫卫生 …… 应该在小学中年级以前学会自己干,可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上了初中还依赖大人。遗憾的是,有的家长乐得孩子依赖他,如果不依赖,他觉得不习惯,难受。家长是否想过:各种基本能力差的孩子,将来能培养出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吗?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吗?  六、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独生子女经常自己独处,回到家里的难得有小朋友一起活动,双体日也往往跟着大人转。时间长了,他会感到寂寞、孤独,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这不但影响个性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   以上这些毛病表现在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应该及时得到矫正。对于尚不存在这些毛病的孩子,家长们应超前引导,防患于未然。  首先,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较多的与同龄、近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让他在伙伴群体中成长。交往对象可以是住家邻近的同班同学、同校同学,也可以是邻家的不同校的小朋友;能与亲感、朋友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交往更好。交往的内容较多的是游玩、学习,还有互相帮助、共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庆祝生日节日等。交往的时间要安排好,形成规矩,每天的时间不宜太长,加上一起学习的时间在 1.5小时左右,也可隔日一次,双休日和寒、暑假共同活动时间增加, 最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住在一起的机会。 家长之间要经常联络,共同协商管理措施,千万不能怕麻烦采取“放羊”式,也不要因为安排受到一两次冲击就放弃。小学中年级以后,逐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有空闲时间,尽量与孩子们一起活动活动。  其次,建议家长把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降降温。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家教经验专集,书名叫做《藏起一半的爱》。为什么提倡家长把爱“藏起一半”来?实际上是希望家长对待孩子更理智一些,不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里是众人爱护、保护的“小熊猫”,他只是家庭的一个普通成员,他应该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助做。他应该懂得:越是少给爸爸妈妈添麻烦,越是好孩子。家长呢,不应该让孩子有过分的依赖心理。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7
孩子的智力怎样发展——开发智力要符合规律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非常关心,而且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开发孩子的智力。然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家长对智力的理解和对智力发展规律认识,许多家长又模模糊糊。因此,向家长介绍有关智力与发展的基本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书中有若干小节从不同角度说明有关智力的问题,这里着重说明智力的因素和智力的发展进程。  智力,通俗说是指人的“脑力”,人的“聪明度”,或说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智力由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观察力, 即观察事物的能力。 孩子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进行观察时,眼睛首当其冲,因而有人说:眼睛是智力的窗口。研究表明,人吸收的信息 70%来自眼睛,“察”的含义,还包括各种感官的功能,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体感觉,都能对事物有所“察”。培养观察力,靠眼、耳、鼻、舌、身的协同活动,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把信息传到脑子里去加工。  记忆力,即脑子记录、保持、 再认和重现事物的能力,通常说“记性”。 正常人都有记性,但优劣不一,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训练,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有两类,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些事物,人们没有意识地去记它却记住了,那就是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记忆。在学习生活中,必须使用有意记忆。死记硬背只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比较低的记忆方法,记忆的事物,对人来说是一种知识储备、信息储备,是进行思考和接收新知识、新信息的基础条件。   思维力,即进行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的能力。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没有思维力,其他智力的因素的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也失去意义。因此,积极开动脑筋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力由三种能力组成,即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亦称“顿悟”)。一个人爱动脑筋、会动脑筋是他智慧发展的前提。思维力通过科学训练,可以不断提高。  想象力,即在脑中利用已有信息再造和创造事物的能力。想象力与人的创造性紧密相连。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常常具有很强的想象务。想象力使人的智力活动更加灵活,更有创意。小学阶段,特别中低年级是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幻想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等于胡思乱想,幻想也是有现实根据的。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协同运作,即是人的智力活动。智力一般没有单因素的活动。  孩子的智力发展,在上小学之前,已达全部智力的60%~70%。余下的30%~40%,有待于在小学、中学继续开发。这使我们知道,智力的早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小学、中学阶段是否科学地发展智力,将可能进一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距离。智力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本书各有专题介绍。  作为智力核因素的思维力,一般经历 5个发展阶段:  ①直观行动思维(0~3),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行为紧密相连。婴儿用手抓彩球,抓奶瓶时,他的脑子有简单的思维活动,随着生长,思维活动越来越复杂起来。  ②具象思维,(3~ 6、7岁):孩子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想事情总是跟具体事物相连。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必须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具体例证结合起来,否则他们听不懂,这时的孩子爱编故事,讲故事,那正是他们的思维活动。  ③具象、抽象思维,(6、7岁~11、12岁):这是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比如,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子或5把椅子。抽象的数学运算能力逐渐发展。小学中年级是孩子思维力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和飞跃。  ④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1、12岁~14、15岁):这是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孩子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初中二年级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不一样,抓好向理论型过渡十分重要。  ⑤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岁~17、18岁):这是孩子思维走向成熟的阶段,正值高中时期。孩子应该在这阶段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再偏激地钻牛角尖儿。   这5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科学家研究,这5个阶段也正是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称之为思维发展的“两条平行线”。  每个孩子有自身的特点,其四个基本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其综合水平会有个体差异。智力核心因素思维力发展水平也肯定有个体差异。了解和把握这种差异,正是培养发展孩子智力的前提,可以避免盲目性。  这里只极为概括地介绍了一般规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请阅读后边有关的章节。  必须提醒家长,发展智力与学习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 智力。二者的关系是: 学习知识,要靠智力活动,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智力得到发展。而人的智力不光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劳动、文体活动、交往、游戏等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在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智力如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固然有智力因素,但还有更要的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尽管非智力因素包含哪些内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还在探讨、争论,但非智力因素对人成才的保证作用没有什么人怀疑了。一位专家说:发展智力,要从非智力因素)成才。我的看法与他们略有不同。我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是其成人成才的基本保证。  那么,非智力因素指什么呢?应该是指一个人的动机、光趣、气质、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他的志气、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介绍一些事实:  有人研究了 100位有成就人物的传记,他们是53名学者和47名艺术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勤奋好学,能够刻苦地求知和工作;有远大志向,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好问,勤于实践;自信心强,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进取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做事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可贵的品质,即使智力水平再高,也难有任何成就。   20世纪初,心理学家特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追踪调查研究。他用测查智商的方法,选出了1500名平均智商为 151的超常儿童,对他们连续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在总结时发现,许多智商很高的孩子,长大后一无所成,平平庸庸。于是,他从男性受试者中抽出 150名成就最大的和 150名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部分人的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别就在非智力因素。成就最大的那部分人普遍具有自信、有理想、有坚持性等良好品质。  我想,家长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您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您对那件事就会投入极大的精力,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当您面对某种诱惑而觉得不该“投降”时,您就下决心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一旦抵御住了诱惑,您会感到成功,对自己充满自信;当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奋斗目标时,您就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向目标前进,比没有目标时劲头大得多……这里就有兴趣、毅力、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张海迪的事迹是家长们都熟悉的。她很小就高位截瘫,连学校大门也进不了,然而她终于成了一名博士,成了一名翻译家、作家。她靠的是聪明吗?肯定不是,她靠的是远大的理想,靠的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刻苦求知。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使我们悟出在教育孩子中缺少什么。一个身心正常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很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习惯,当然也不行。正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性格都是孩子进步的重要条件。有一些家长,每天只催孩子做作业,只注意得了多少分,只是用嘴说孩子“不要强”、“没有志气”、“没有毅力”,而没有认真思考过怎样具体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不能保证孩子走上成人成才之路的。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跟孩子一起坚持做两年事,一是每天一起跑步,二是晚上一起学习。七八年来雷打不动。家长的读书笔记已经一大撂,身体也很好。孩子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情很有恒心,在班上名列前茅。我想,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主要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他获得了成功。  关于兴趣如何培养,意志品质如何培养,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在本书后面有专节说明,家长可以参阅。        孩子应该身强体壮——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体质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能忽视身体素质。就每一个家庭来讲,要把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当成一件大事对待。有些家长存在胡涂认识,比如认为多为孩子买高档营养食品,孩子就一定发育好,或者认为吃饱不饿不生病就行了。您是否知道:孩子长得过胖并不一定是“营养过剩”,而往往是小时的原因引发的;现在有33.24%~38.67%的中小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并不是养素供给不足,而是由于缺乏活动,身体消耗不多所致;十几岁的孩子由于动脉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而可能出现青春期高血压;脊柱异常弯曲多是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而脊柱弯曲会影响内脏的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了真正使孩子身强体壮,发育正常,一方面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理保健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应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孩子从出生前到21岁,经历以下几个发育阶段:  胎儿4—6个月~2岁,为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头部领先发育,然后是躯干、四肢。  2岁~11岁,为匀速增长阶段。特点是男女儿童少年各年间身体呈匀速增长。   10、11岁~14、15岁,为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女生快速增长起始早,时间短,一般在10~12岁三年;男生起始晚,时间长,一般在12~15岁四年。物点是生长发育最快,增长幅度最大,占 7~21岁增长总值的比例大。以城市12~14岁男生为例,两年间的增长值之比,身高为30.1%,体重为43.1%,胸围为39%。身体各部的发育程序是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称为“向心发育规律”。  13、14岁~18岁,为缓慢增长阶段。特点是各项形态指标年增长值呈递减趋势。   19岁 ~ 21岁,为稳定阶段,这是生长发育达到成熟的阶段,骨骼钙化完成,身高增长停止。  掌握这些生长发育特点,可以把握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适时采取一些保健措施。如第一、二次快速增长阶段,钙的补充十分重要;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预防脊柱弯曲异常应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应掌握中小学阶段孩子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知识。  中小学年龄特点不同,常见病的预防重点也不同。小学的重点是:沙眼、近视、龋齿、脊柱弯曲异常、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肥胖等;中学的重点是: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及青春期常见病,如青春期高血压、肺结核、痤疮、女性月经异常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成年人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各种性病。这里提出几种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近视:从小培养端正的读书、写字姿势。保证适度的光线与照明。看书、写作业适时休息,多看绿色植物,远眺蓝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发现近视,及时诊治。   预防扁平足:扁平足是骨骼肌肉发育疾病,应及早预防。给孩子穿合适的鞋,鞋底要有一定弹性,鞋后跟要硬实,后跟高度2—3厘米。不穿高跟鞋,否则易形成扁平足。不宜长期穿舒适的旅游鞋或过暖的鞋,否则,减低足韧带弹力也易形成扁平足。提倡步行上学,增加腿部、脚部肌肉锻炼机会。  预防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 20%时为肥胖症。合理营养,防止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吃甜食要适度。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热量正常消耗。不盲目节食,不乱吃减肥药。  预防脊柱弯曲异常:从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尽量用双肩背书包,如用单肩背书包应两肩轮换。提重物要两侧轮换。经常检查脊柱形态,有小毛病及时矫治。  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除了吃鸡蛋、牛奶之外,适当吃肉类,肉类中的铁易吸收,利用率高,牛奶中含铁少,鸡蛋中的铁不易吸收。多吃绿叶蔬菜。多吃鸡血可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止挑食、偏食。  加强内脏器官保健:参加体育运动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避免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激烈运动时间要适合年龄特点,不应超常。忌暴饮、暴食。体育运动后要做身体调整活动。不承担超过体力限度的劳动任务,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   第三,掌握合理的营养知识  营养科学告诉我们,讲营养不意味着吃很多高级营养品,也不是多吃大鱼大肉。讲营养一是保证六大营养素全面摄入,六大营养素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二是摄入要适量,各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健康,比如热量和蛋白质不足会影响发育,而过多不会导致肥胖,维生素A不足可能影响视力,而过多就会中毒,因此不能偏食;三是摄入要平衡,各种营养素保持一定比例,尽量杂食,吃多品种的食品。  要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比例。早餐占全日热量的30%左右,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 30%左右。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餐是不对的。各餐间隔在四小时左右为宜。   有的营养专家,为了让家长易于掌握膳食平衡的原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把青菜一把豆(豆制品),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食要吃够。这时大家肯定有启发。   有些孩子挑食现象、 吃零食现象严重,不妨试一试这些措施: 1.定时定量吃饭,不完成 “任务”,不能离开桌子;2.跟孩子一起看有关饮食的传媒信息,讨论应该怎么做;3.请老师给以指导并提出检查措施;4.把克服挑食、吃零食毛病纳入意志品质训练计划,做有毅力、有出息的孩子。关键在于家长不能心软,不能迁就。  第四,支持并指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认真上好学校的体育课之外,每天还要有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跑步、球类运动、跳绳、踢毽、打拳、健身器运运等,目的是使全身得到锻炼。  第五,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每天的起居、饮食、学习、休息、锻炼,都有计划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打乱。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大有好处。           孩子有孩子的朋友——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      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密。对别人谈起来,赞不绝口,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如果儿时的朋友要聚会,只要时间允许,有“请”必到;儿时的朋友需要帮助,立即行动,当仁不让。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  有一句名言: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与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这就是朋友。我们的孩子应该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一、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别人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有一个男孩儿,自己的东西总是乱扔一气, 用什么找不到什么。 自从与一位小女孩一起玩儿之后,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原来,他到小女孩家几次,看到小女孩总是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看起来好看,而且得到阿姨的夸奖。这位小女孩的家长表扬了他,也夸奖了小女孩。以后他们互相学习优点的事就更多了。   其实,这跟我们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初级罢了,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孩子们也可能互相学习缺点,这是由孩子们的幼稚、 好奇、是非不清引起的。 这种现象出现并不可怕,只要大人耐心给予指导,孩子们会很快“改邪归正”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孩子在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适应社会、提高社交的能力。让我们想几种孩子交往中的事例。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时,常常用 “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由谁 “当皇帝”、“当大将”、“当解放军”、“当坏蛋”……这是一种简单的机会均等的民主手段,也会培养孩子们“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思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儿“过家家”的游戏,先分配、竞争不同的角色,然后做各种家庭中的事情,买菜、做饭、睡觉、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等。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学会了社会上的很多知识,也初步锻炼了社交能力。再如,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为了一个总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总是解决与否、解决得是否合理,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在学习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三、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现在,不少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在家里“拔尖儿”得厉害,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态,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而群体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炉。孩子在群体中,必须遵从群体的规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如果只顾自己“拔尖儿”,会受到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他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假如有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独,家长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点功夫给孩子创造逐渐“人群”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自身的辛劳代替属于孩子的小朋友,哪位家长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会助长孩子的“社会交往萎缩症”,一辈子受牵累。  这里,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给家长几点建议。  一、帮助孩子寻找小朋友。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我很想见见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儿,最好是同龄、近龄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与孩子朋友的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创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这种方法很有效,家长带动孩子交朋友。此外,亲戚的孩子之间更容易交往,有这方面条件,应充分利用。  二、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 一旦孩子们自己玩儿起来,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 “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儿(或学习)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三、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磨擦或者裂痕,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几个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头儿”,做好“头儿”的工作很重要。  四、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成了朋友,家长都有交往的需要,因为家长都存着某种担心。家长们来往之后,对孩子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出的“星星河”活动,就是孩子、家长同步交往的例证,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生开展了家庭互助活动,也是很好的方式。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吗?您了解您孩子的朋友吗?
作者: lahu    时间: 2004-12-13 04:49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增强家庭的吸引力     这些年,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屡屡发生。每一次出走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北京,一位10岁的小男孩出走了,只带了自己积攒的50元零用钱。他怕钱丢了,老用小手捂住,结果还是在汽车上被小偷发现偷走了。他本来打算去找在上海出差的爸爸,没钱上火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沿铁路线走着去找。他连哪条是去上海的铁路线都不知道,约摸走了三四十里,天黑了,他又渴又饿又困,一头栽在干沟里睡着了。多危险啊!幸亏遇到了好心人,与北京联系,他被接回了家。他为什么出走呢?临走前留给妈妈的一张字条就是答案:“妈妈,我得不了‘双百’,我不上学了。我找爸爸去。原来,家长对他期望值特高,却又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高价转入重点小学,高价请两位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受苦受累,连电视都不看,只求孩子学习好,得“双百”,成人成才,为父母争口气。孩子出走之前,因一次小考没考好,被妈妈打了一顿,只想一走了之。  1993年,《人民日报》曾连续登载了关于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的 4篇文章:女中学生父母写的《望女成凤,“凤”飞娘痛》,女中学生写的《请您们试着了解我--流浪女学生邢建奇给父母的一封信》,记者的报导《"凤"归故里,全家团圆》以及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邢建奇出走的前前后后》。这组文章,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长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告诉我们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父母适合孩子特点的真爱和理解。邢建奇父母在文章中写道:“孩子出走之后,我们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在阵阵痛苦中反思对孩子的教育确有不当之处,真是后悔莫及。我们这两个不称职的父母为了寻找出走的女儿,曾两下广州,四去郑州,沿京广线转了几圈,钱花完,苦吃尽。在那拥挤的车厢,在那盛夏伏天的广州,曾几次晕倒。顿足捶胸,欲哭无泪。愿天下父母能……从我们女儿出走中领悟出一点道理来,那样对于我们也算是一种宽慰了。”  上述两个孩子出走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邢志文、李培菊四处寻找女儿的一年里,在广州、郑州、武汉等地火车站、派出所,看到的是一摞摞寻找出走学童的照片、启事,也碰到许多像他们一样心急如焚的父母。在去承德的路上,李培菊曾遇到张家口七中的同志,他们在寻找 4名离家出走的男生,在路上又听到了消息,该校又有 9名女生也在合计出走……据统计,1992年1月3日,仅广州火车站就截下了900名9~15岁的学童,其中大多数是弃学闯天下来了。”多么怵目惊心啊!希望广大家长都来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从许多孩子出走现象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总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看不到好脸色,听不到好话语,甚至挨骂遭打。  二、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有些家庭虽在学习上对孩子压力不大,但是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有的离异之后,对孩子不负责,要么不管,要么喜怒无常。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如陌生人。这样的家庭情况,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出走。  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近些年,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诸如少年离家到深山学艺或参禅司道的影视片,赞美流浪生活的流行歌曲,青年男女私奔的文艺作品等等,使个别年幼无知的孩子想模仿他们,去寻找一种向往的生活。  四、外力胁迫。有的孩子加入了不良少年团伙,不良少年把夜不归宿在外边“刷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吃、喝、玩、乐,逍遥自在。尽管其中有的孩子不一定想离家,但团伙强力胁迫,只好从命。  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其实,出走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然而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孩子离家出走事情的发生。  首先,家长要认真研究一下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孩子能与父母沟通,他会及时把面对的其他压力告诉家长。家长把握了孩子的心态,就能进行疏导,预防孩子出走。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好,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压力,孩子与家长隔膜,难以了解其他情况。这种状态下,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家的“减压”工作,坦诚地面对现实,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说出来。家长冷静思考,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 勇敢地承认,向孩子表示谦意。 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孩子沟通,互相谈出面临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和分析。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家长心里很着急、很痛苦。有志气、有责任心的孩子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正视各种矛盾和压力,与老师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学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孩子,也让孩子自信,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麻烦。  第三,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很多家长"自居心理"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理直气壮"会带来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听听专家、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增加一些 “自以为非”的思想, 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家长教育态度、方法的改变,会促使孩子出现接受教育态度的改变,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  第四,建议家长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家长与教师孩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在家中多观察孩子,有异常反应及时沟通。      少年儿童中的自杀现象——加强珍惜生命教育,防止悲剧发生       如果说孩子离家出走,使家长心急如焚、悔不当初的话,而孩子自杀给家长带来的则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平平安安的家庭,谁也不愿说起自杀这种不吉利的事情,对于少年儿童的自杀,更是讳莫如深。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大,影响却很。对于出事的家庭,是致命的打击。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儿童自杀案例有增加的趋势。据调查,北方某大城市,每年自杀的中小学生约有30—50人左右;南方某大城市的一个地区,9 个月内,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13起,3人抢救无效死亡。13名学生中,女生居多,共10人,男生3人。其中,小学生1人,初中生9人,高中生 3人。笔者在一次研讨会上获悉,目前,中国青少年儿童自杀的比率,在国际上处于中间偏上位置。预防少年儿童自杀,是社会、学样、家庭的共同责任,而家庭首当其冲,因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又最珍爱他们。  少年儿童自杀的导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焦虑心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焦虑可能发生在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看到南方某大报头版赫然登着《三个少女集体自杀说明了什么?》我赶忙读完了这篇报导,太令人惋惜了!几个小学高年级的活泼可爱的少女,竟是为了学习不太好,喝农药自杀了。本来,还有一个女孩被"动员"参加集体自杀,因当时患病没有在场才幸免了。在北京,有一位初二的少女,学习很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而他们班的学习成绩总不如别的班,她想了许多办法也不成。责任焦虑加上成就焦虑,使她走上了绝路,她从11层高楼上跳了下来。她在遗书中学道:“……我真的爱咱班, 爱班上每个同学。 如今,最后一招我必须执行(指自杀)。我想,这一招肯定有效”(她在自杀前曾对母亲说:“用我一个人的死,可以换取全班同学终考成绩好。”)这个女孩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只可惜她认识问题片面,把全班的学习压力都放在自己稚嫩的肩头上。至于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总怕别人超过自己,为了一次考试失误而自杀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学习能把人逼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确是惨痛的事实。  二、封建迷信导致少年儿童自杀。某报载,南方一个山区,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草。其间,一个女孩儿想用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有的孩子反对,屈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只好就范。几个妙龄女孩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  三、团伙胁迫或受屈辱无奈导致少年儿童自杀。东北某地,一批小学、初中的孩子结成了团伙,一个孩子自称为王,订了人人要有“忠心”的戒律。一天,“大王”要考验他的属下,他集合了群孩子,命令两个孩子当场自杀以献忠心。可怜两颗幼小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1995年元月3日,成都市51中初一(7)班陈明志同学在家上吊自杀。他的遗书中说明了原因:“……妈妈我从到51中学以后,××他在学校里每天打我我都不敢对你说。只要对你说了,你去学校说他几句,第二天他就会打我。12月20日你给了我42元钱吗?我交了34元,掉了 2元,给了××2 元,修车 1元,还有 3元在桌子上。我今天自杀是××笔(逼)我的,他叫我给他10元钱,只要不给下午就要打我。我又没有钱只有自杀。今天早晨他还打了我……”可怜的孩子,面对违法违纪的××为什么不勇敢地奋起反抗呢?据说,那所学校知道××经常期负人的事,但是没有采取有力有效地措施。  四、赌气、强烈的自尊等也会导致少年儿童自杀。一初中男孩,因刷碗时留下一个脏油碗没刷,被严厉的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跑出家门自杀了。另一初中女孩子,因为家长不给她买白色新球鞋, 她不能按要求参加运动会的集体出场式,服毒自杀了。 两个工读学校学生当众打赌:敢不敢喝敌敌畏,一瓶药分两份,居然当众喝了下去……  少年儿童自杀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直接导因简单,一调查就清楚;说复杂,是孩子们的心理因素,家长们往往不了解,又往往不重视,难以预料可能发生的悲剧。那么,怎样预防少年儿童自杀的惨剧发生呢?  家长们应该对孩子加强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教育孩子懂得钟爱自己的生命是做人的最可贵品质之一,更要懂得自己的生命与父母、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一个生命不存在了,给父母、家庭、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孩子是好孩子,是有希望的孩子。家长不妨将母亲怀孕生产期间的苦累、煎熬以及抚育的艰辛讲给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家长们还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培养他们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教育他们分清自尊与虚荣、 要强与逞强的界限,任何时候, 不能以生命作为虚荣和逞能的代价。  在平时,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对孩子的苦恼、忧虑,不但要认真听,而且要认真对待,要切实采取措施去解。因为,在家长看来是不值得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可能是很大很大的事。前述那位跳楼自杀的小女孩,曾不止一次跟妈妈说过想自杀的事,而且自杀前有许多异常的表现。母亲有所重视,但重视不够。本来悲剧是可以避免的。那位女孩的姥姥在与孩子的遗体告别时,流着眼泪说:“你的离去,是教育的失误。”说得对,既是学校教育的失误,也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少年儿童自杀,这个话题,值得研究、讲座的内容很多很多。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因为话题不吉利而根本不去想一想。这样的事情少发生一件,我们大家都少一分难过。   孩子也是大写的“人”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如果我们对某些家长说, 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 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恕我直言,当某些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  题目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指独立的人格,必有的尊严,必有的权利。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此,我想列出某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家长重视。  一、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家长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双休日听我安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不必讨论;让你买什么你就买什么,一点不能自主,否则不给你出钱;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二、宠爱笃深,呵护备至。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特级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风不能吹,日不能晒,雨不能淋。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一家大人围着孩子转,要东绝不给西。逢年过节过生日,送钱赠物没节制。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家长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有些家长已经发现,孩子被庞得没有人样了。  三、 训字当头,不许发言。  有的家长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虽然没有什么新词,训不出名堂,却天天得过“训瘾”。孩子真的出了问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家长则滔滔不绝,大训不止,大道理讲了一大堆,要求提了一大串,不管孩子是否听懂,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不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四、 讽刺挖苦,精神虐待。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脱离实际,非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班上前几名。上小学,对“双百”最满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学,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视为学习不好。如果有的孩子成绩处在中间或偏下状态,一些家长的话就很难听了:“你不要强,没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脑袋,开不了窍了”,“你太笨了,这点功课都学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 “老师教你的知识,你全就饭吃了”, “就你这德性,长大等着喝西北风吧”,“钱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给你吃了,废物点心”……这样的讽刺讽刺挖苦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是奋起的勇气,还是难言的疼痛?是增强做人的自信,还是越来越灰溜溜的?恐怕不是前者。  五、 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家长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我们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 8%—12%的家长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一气之下,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命丧黄泉,成终生悔恨。1992年11月13日,武汉市小学生夏辉被父亲捆起来吊在房子横梁上,因呼吸衰竭死亡;贵阳市 7岁小学生谢晔被父亲用火钩烙成重伤,父亲被送上法庭;1987年12月2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 9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夏斐因为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由于害怕,向家长隐瞒,被亲生母亲毒打 4个小时后死去;1992年11月26 日下午6时,沈阳市辽吉物资经营处经理王甫,因 8岁的儿子王小川不听话,上去踢两脚,扇一个耳光,活活把儿子打死……类似的例子每年都发生若干起,实在令人痛心。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家长们是否察觉到,的确有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在部分家长身上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切家长说了算;另一个是情感冲淡理智,要么娇柔宠溺爱无度,要么施教言行无度。这些家长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努力做到:  一、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 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二、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家长要有多种准备,不能把挤过“独木桥”当成惟一出路。要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要看到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在小学阶段,指导孩子全面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素质基础,有了基本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较快适应,开创一番新天地。  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家长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家长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尊重孩子的家长,更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尊重,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孩子是明天的人才——家庭教育要面向未来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家长们常常在心里描绘着孩子的未来,孩子是一个如何如何的人才,却很少想到,明天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而认识明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指导今天的教育所必须的。我们很难具体、形象地描绘明天社会的图景,但是许多研究未来的学者、专家给我们提供了明天社会发展的若干趋势:  明天的社会是超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手工重复劳动会大幅度减少,从事信息和服务行业的人会大大增加。  明天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类 300年来重视物质和能量的趋向将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将从不同侧面、 在不同深度上与信息打交道。  明天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有的人必须学会学习,人的一生,不再明显地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终身接受教育,将是人生的重要特征。每个人工作变更的频度会大大增加,不会学习的人肯定是落伍者。  明天的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也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最好条件。社会与人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因此,明天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肯定是很高的,而且会越来越高,永远不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时候。邓小平同志 1983年国庆节书赠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瞻远瞩,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和大趋向。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发展方向。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的大政方针。中小学和幼儿园是基础素质教育阶段,我们每位家长都应对素质教育有基本的认识, 配合学校,为全面打好孩子的素质基础努力。 要切实重视孩子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成才轻成人。为了适应明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孩子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自身,发展事业,贡献社会,家长们应高度重视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 生存意识、生存能力。  社会向高科技、 信息化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更容易, 恰恰相反,一个没有生存意识、缺乏生存能力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对他灌输一种思想,你将来会面对生存的挑战,必须从小做好准备。有的家长拼命挣钱,想为孩子留下金钱和产业,如果忽略了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的培养,孩子长大难免成为“败家子”。培养生存意识和能力光靠说教不行,必须给孩子自己学习生存的机会。根据年龄不同,给孩子劳动、交往、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克服困难的机会。日本开辟了几十个无人荒岛,把孩子们带进去,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活下来,磨难时间依年龄而定。 这就是在锻炼生存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磨炼夏(冬)令营,吃苦夏(冬)令营,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家庭中,家长能否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呢?  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现在的孩子,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有的孩子很不合群,甚至成了孤独的“小可怜”。我们提倡培养竞争能力,又往往忽视了培养合作能力。竞争与合作并不是对立的。一个没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吗?竞争,需要个体的智慧和能力,但绝不是单纯的个人奋斗。团结、协作,在未来社会更需要。家长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要从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开始,把孩子送进孩子群里去,看孩子的再现。如果能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就是好的开始, 如果有距离,甚至格格不入则要具体帮助。 先选一位跟自己孩子能说话的孩子,让他们一起说,一起玩,有了基础,再扩大点范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教给孩子合作办事的方法并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有的家长,连孩子当小干部都不愿意,实在是胡涂观念在作崇。  三、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创造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中,一个循规蹈矩、沿习旧制的人将成为人群中的弱者,而一个具有创造意识与能力的人,将会充满发展的活力。现在,许多国内外大型的现代化公司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很注重考察应聘者的创造能力。有的企业明文规定,其雇员在三年内没有什么创造性业绩的予以解聘。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创造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是一个很薄弱的五一节。有些教育措施和方法不但不能培养创造精神,还会扼杀创造精神。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在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方面给孩子以支持并提供一些条件,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能力,家长要重视,给予必要的鼓励指导,自己不懂,也可请内行人帮忙。  四、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意识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信息将成为战略资源,谁吸收占有的信息多且快,谁将成为富有者。信息能力还包括筛选、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家庭中利用报刊、书籍、电视广泛地吸收信息,家长要与孩子讨论感兴趣的信息,在讲座中提高吸收、鉴别能力。这些可以在茶余饭后一起外出活动时进行。有些家长,利用休息时间,跟孩子一起剪贴报纸,进行分类整理,这是培养孩子信息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也可以指导孩子利用日记、周记,摘录一些感兴趣的信息。另一方面, 要让孩子学习计算机。暂时买不起电脑的, 可以参加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先买一台学习机让孩子练习。有了条件,则要购买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要接受教师或其他内行人指导,要安排好大趋势,1997年北京进入英特网的已有几十万用户,增加速度极快。在美国,1996年所有中小学都上了英特网,1997年是美国的网络年。看到这种趋势,家长要有充分准备,并行动起来。  明天的社会更美好。孩子是明天的人才,为了使孩子在未来有美好的前途,我们的家庭教育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       (完)
作者: sindy    时间: 2004-12-13 15:21
真是辛苦,先收着慢幔看
作者: tongtong_2005    时间: 2004-12-13 15:38
占个位置,回头再看~
作者: Cynthia    时间: 2004-12-13 22:07
辛苦了,先顶住!06
作者: jerryhai    时间: 2004-12-14 03:20
文章不错,还没看完,先加威再接着看。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来自: 淡水湖边帖子: 2085 精华: 5现金: 57 金币资产: 10859 金币声望: 346
作者: jerryhai    时间: 2004-12-14 03:22
说到做到!
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
来自: 淡水湖边
帖子: 2085
精华: 5
现金: 57 金币
资产: 10859 金币
声望: 348
作者: 无思    时间: 2004-12-14 09:04
谢谢谢谢!05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
来自: 淡水湖边
帖子: 2085
精华: 5
现金: 57 金币
资产: 10967 金币
声望: 348
作者: 无思    时间: 2004-12-14 09:08
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
来自: 淡水湖边
帖子: 2085
精华: 5
现金: 57 金币
资产: 10967 金币
声望: 350
作者: jsdongbo    时间: 2004-12-14 14:15
洋洋洒洒,写得真够全面的的了,就象读了一本书,不仅有理论,也有实践和具体措施,很有启发。比如对付小孩磨蹭、马虎两种毛病的方法,我马上就可以回去实施。
好文章不是读一次就可以的,以后要经常来看看。楼主一定要顶住!
作者: yunyan    时间: 2004-12-16 06:32
真是本好书,收藏了,谢谢!
07
作者: 壮壮    时间: 2005-1-8 16:57
这是一本好书,为人父母必读.此贴建议版主置顶!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作者: 壮壮    时间: 2005-1-8 20:43
好贴!再推荐一遍!
作者: 博成妈妈    时间: 2005-1-8 22:33
谢谢lahu,支持
作者: 土豆    时间: 2005-1-9 01:08
呵呵,好东西好好看看
作者: lucylucy444    时间: 2005-1-11 09:20
05
谢谢!好书!
作者: 快乐的渔夫    时间: 2005-1-14 10:00
这么好的文章看了要回贴得
作者: 3f110    时间: 2005-1-15 20:35
优秀种子队员06
05
作者: 3f110    时间: 2005-1-15 20:37
[COLOR=Red+-->引用:[COLOR=Red 壮壮]这是一本好书,为人父母必读.此贴建议版主置顶!能让更多的人看到[/COLOR]。
这是一本好书,建议版主置顶!这是一本好书,建议版主置顶!
作者: 3f110    时间: 2005-1-15 20:38
这是一本好书,建议版主置顶!05
07
作者: 3f110    时间: 2005-1-15 21:05
01
03
作者: 天予妈妈    时间: 2005-1-15 21:49
谢谢初中三年,收藏!
作者: 格格妈妈    时间: 2005-1-17 08:55
好书!这里真是宝藏多多呀!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1-20 21:55
谢谢,我不知道怎么加威?07
05
作者: smtpa    时间: 2005-1-21 15:02
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作者: wuhyun_happy    时间: 2005-1-23 21:33
真好,谢谢你!先收藏了,你辛苦了.一定要幸福哦  
作者: diedie33    时间: 2005-1-24 11:27
太好了,多谢了.
作者: 子茗    时间: 2005-1-24 11:36
收藏!多谢
作者: 寒风独立    时间: 2005-1-24 16:15
加威 加钱
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
来自: 淡水湖边
帖子: 2333
精华: 7
现金: 200 金币
资产: 16515 金币
声望: 612
作者: 寒风独立    时间: 2005-1-24 16:19
lahu  
初三年





注册日期: 2004-07-27
来自: 淡水湖边
帖子: 2333
精华: 7
现金: 220 金币
资产: 16535 金币
声望: 613
作者: leeyoyo    时间: 2005-1-25 01:49
已经收藏,谢谢分享~~~
作者: dkx168    时间: 2005-1-25 13:01
已收藏谢谢
作者: changshan    时间: 2005-1-26 14:51
真是本好书,谢谢!
作者: aqswr_0001    时间: 2005-1-27 11:10
先收藏!慢慢看!谢谢了!
作者: tina_rain    时间: 2005-2-1 15:35
很好!楼主辛苦了
作者: 泰哥    时间: 2005-2-2 21:21
我觉得这还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家长看了一定受益匪浅。
作者: sj1062    时间: 2005-2-3 21:40
会有帮助的
作者: zhengfs    时间: 2005-2-7 16:21
非常感谢搂主哦05
作者: 杨恬    时间: 2005-2-8 22:05
真是一篇精典教育养育的文章,楼主辛苦了.
作者: 小乐天    时间: 2005-2-10 18:41
06 非常感谢!
作者: 狗狗    时间: 2005-2-11 02:07
             已经下载完了全部文章,并用word编辑好了,准备打印出来常学常用,多谢了!
作者: zhunyi    时间: 2005-2-13 22:44
这是一本好书,准备经常学用,多谢了!05
作者: zhengfs    时间: 2005-2-16 13:58
好东东当然要顶!05
06
作者: Ami2004    时间: 2005-2-24 08:17
谢谢!好文章!05
07
作者: netreader    时间: 2005-2-28 18:58
谢谢你的指导方法
作者: 2345wert    时间: 2005-2-28 19:03
18
xiexie
作者: pay001    时间: 2005-3-3 16:05
07 好,精彩
作者: zhaoshr    时间: 2005-3-3 16:17
好文章,有启发!楼主辛苦了!
作者: linzida    时间: 2005-3-5 16:37
真的挺好的 ,不过实施起来可能没有那么方便哦。
作者: 鹏鹏爸爸    时间: 2005-3-6 09:43
太好了.很好的东西.谢谢.06
07
作者: yanyr    时间: 2005-3-14 09:16
太棒了,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作者: baiyang    时间: 2005-3-18 05:06
请问楼主是谁的大作吗?
作者: yuanqiou098    时间: 2005-3-18 16:06
很有启发性,这些内容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谢谢!
作者: 江南小雨    时间: 2005-3-24 08:27
好文章!!
作者: jhyz    时间: 2005-3-27 21:43
好多啊,要好好学学。
作者: susan9967    时间: 2005-4-6 13:50
学习中~~~
作者: ayhql    时间: 2005-4-6 15:38
对大家很有帮助07
作者: jutao    时间: 2005-4-6 20:46
家长需要懂得的教育真谛。
作者: piaoyao    时间: 2005-4-21 22:25
xie谢谢了,这么好的文章看了要回贴。05
07
作者: jinf    时间: 2005-4-29 10:51
谢谢楼主无私提供,顶顶顶顶!!!!!!!!!!
作者: rotcivush    时间: 2005-5-10 14:36
很好,谢谢谢谢!03
作者: 顶览妈    时间: 2005-5-11 11:51
我收藏了,打印出来,慢慢看,认真学习!
作者: djx0001    时间: 2005-5-12 22:55
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研究.......
作者: gxssr    时间: 2005-5-20 17:02
好文章!
谢谢!
作者: lhxlhx    时间: 2005-5-22 00:16
我正需要
作者: 虎虎的爸爸    时间: 2005-5-22 11:56
真的是不错,非常非常的全面。
作者: xtwmy    时间: 2005-5-22 17:18
我收藏了,打印出来,慢慢看,认真学习!有word叛就好了。
作者: 雨儿妈妈98    时间: 2005-5-24 15:11
谢谢这里有这么好的文章,我已经收藏成word文档,可以方便大家阅读,但不如如何上传?
作者: 风留人    时间: 2005-5-24 20:03
东西很好哦!
就是字太小了!
作者: zhc2005    时间: 2005-5-26 09:52
太好了,能有文本下载就更好了,支持!
作者: yangsun    时间: 2005-5-26 10:23
这个真是太难得了。我正需要这样的好文章呢!!
作者: yangsun    时间: 2005-5-26 11:15
真是太好了。我已经全部复制编排了。
作者: baiice    时间: 2005-5-26 16:28
谢谢!您辛苦了,我已经收藏了!
再道句:非常感谢!
作者: lwg168    时间: 2005-5-27 23:24
很不错的教材!谢过!!
作者: cuppersmummy    时间: 2005-5-28 00:24
thank u
作者: shawn    时间: 2005-5-29 22:16
难得好文章,非常感激,刚才给儿子讲了什么叫感激,这里就用上了
作者: 中中    时间: 2005-5-30 15:51
我做了个文本格式的,上传了大家都方便一些
作者: feigenbaum    时间: 2005-5-31 14:28
多谢整理,太方便了,回去仔细研读!
作者: carl妈妈    时间: 2005-6-1 10:56
好长啊!辛苦了!谢谢!
作者: lsh73    时间: 2005-6-2 11:09
好贴!辛苦了楼主!
作者: ddp    时间: 2005-6-21 22:01
好贴,支持!◎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