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花木兰是汉族女子么?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19 22:36
标题: 花木兰是汉族女子么?
有人总撺掇我到国学版来发发帖子,尽管我古文也看过不少,但可惜和所谓的国学不沾边,因此也没想来。

不过今天想起这个问题来,倒是觉得可以来和大家做个探讨。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很久了,美国还拍摄了同名的电影,《木兰辞》估计大家也耳熟能详了。

可是这个问题有人关注过么----

花木兰是不是个汉族的女子呢?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11-19 22:50
欢迎老鼠大驾光临,真是高兴啊。

老鼠都来了,国学版更有热闹看了。
等会儿我把子版开放出来,说不定大家会觉得更有意思,想发言的兴趣也会更大呢。

其实国学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这也是蛮好的一个话题哈。

花木兰是不是汉族女子,我还真不知道呢。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19 23:13
有人说是胡人,但从木兰辞看木兰是汉人。

第一 “木兰当户织“纺纱织布汉族女子中才有的习惯。
第二 花木兰归家之后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云鬓”这是汉家女子独有的发型.  
第三 <花木兰>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就足可以说明了花木兰是汉人。因为在当时“胡”与“汉”是相对应的,古代只有汉人才会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的。
第四 花木兰的行军路线是先过黄河,再到燕山,说明了花木兰是从黄河之南向北到燕山地区作战。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19 23:23
木兰即便不是汉族女子,也应该是被汉化了少数名族,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鲜卑族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了。

木兰是哪个名族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巾帼气概。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19 23:28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

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

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

《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

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0 01:51
版主提供了很多资料,非常的佩服

其实说这个事情,就是因为读古文的时候经常有些感叹,那就是古书里考究少,传说多。

和西方古代比,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献是比较多的,唯一遗憾的是,准确度比较差,可用性较差。

花木兰不是什么名人,之所以知名大约也是因为《木兰辞》,所以考究下来说法就众多。

其实读读《木兰辞》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前面称皇帝为可汗,后面还有一句说是天子,所以版主所说的那是北魏的事情比较滴可靠,正在汉化,但汉化的不彻底。木兰大约不姓花,完全可能就没有姓,因为不是汉族人,而是鲜卑人。

木兰替父从军,大约也是个孝的故事吧,

汉至魏晋,当时还没有科举,当官要靠举孝廉,最看重的就是“孝”,所以那个年代编造了无数“孝”的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基本都是那个年代编出来的。现在也还会有人信以为真。

其实看看当今的所谓树典型,不惜编造各种谎言,上千年了,国人一直都这德行。
现代社会还拿这些玩意来教育孩子,也真是病急乱投医了。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1-11-20 01:52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11-20 07:24
孔融四岁让梨也不一定是真的吧。
分享是美德,但有多少孩子的分享是被逼的呢?不是出于本意的分享值不值得提倡?
作者: Dr.Devil    时间: 2011-11-20 13:04
这么问题连想都没有想过,只是在学生时代读木兰辞的时候,觉得其中“可汗”有点不对劲,谢谢老鼠、oye妈妈点拨
作者: michaeljeson    时间: 2011-11-20 14:52
问题提的很好,但确不好回答,历史考证说法也不统一

拙见:
应该是的。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
河南商丘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jeson 于 2011-11-20 15:00 编辑 ]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1-11-20 19:22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1-11-20 07:24 发表
孔融四岁让梨也不一定是真的吧。
分享是美德,但有多少孩子的分享是被逼的呢?不是出于本意的分享值不值得提倡?


分享是美德,但为什么是美德呢?

其实并非事出无因。

当你不照顾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不会照顾你。
当你不分享的时候,别人也不会与你分享。
你如何待人,人如何待你。

但,这些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会比较容易刻在人心上。

只是强压着人性让孩子这样做,他现在被指导了,照搬了,最后遇到不是父母(或其他掌握权柄的人)在跟前,或者真正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刻,还是会原形毕露的。——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

一家之言哈,欢迎探讨,不欢迎满腹牢骚的指导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0 22:45
其实孔融让梨那个故事宣扬的不是分享,分享是什么呢,分享就是你一半我一半。

让梨的故事讲的是“让”,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宣传的是长幼有序,也就是纲常理论。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20 23:26
标题: 回复 #11 jerryhao 的帖子
然也

而且就孔融后来的言论,让他让梨基本是不可能呢。一个连父母都不人的人还会让兄长,难以让人相信。
如果孔融让梨是真事,只能说明其虚伪。不过呢,从孔融后来的言行,不是虚伪之人。估计让梨一事是后人伪造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20 23:27
花木兰可能是个传说人物而已

木兰辞中用可汗,不一定就是胡人,也许是其它一些原因。古人的诗词,本就不是很严谨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1 10:46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11-20 23:27 发表
花木兰可能是个传说人物而已

木兰辞中用可汗,不一定就是胡人,也许是其它一些原因。古人的诗词,本就不是很严谨


我觉得花木兰应该确有其人,而且会是当时朝代刻意宣传的人物。

南北朝时期,是我们历史上不太好意思说的一个年代,也是中华分崩离析,大量中原人南迁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时期内划分,花木兰可能属于鲜卑人,那时候的鲜卑人,今天基本上都叫做汉人,因为全被同化了么,目前的北方人,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会叫做胡人。其实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唐开国者,其也有一半的胡人血统,
作者: Dr.Devil    时间: 2011-11-21 13:23
花木兰是否确有其人,可能并不重要。有意思的是,历代统治者刻意宣传的模范人物,都是神,不是人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1 13:37
原帖由 Dr.Devil 于 2011-11-21 13:23 发表
花木兰是否确有其人,可能并不重要。有意思的是,历代统治者刻意宣传的模范人物,都是神,不是人


说得好,包括今朝依然如此。

其实问题就在那里,读古文,看那老祖宗的道德,似乎听起来都不错,可是历经了两千年了,整个社会道德却是依然那么不堪,其原因就是那些道德是给圣人立的,而不是给普通人。

几千年了都没有一个让普通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依靠的是强权压服和本性使然。

如今的社会,有了现代社会的普世标准,也就没必要再给孩子们灌输那些无用的东西了。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11-21 13:41
俺小时候看这个故事就有一个问题,代父从军,其他人真的看不出她是个女的?洗澡怎么办?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11-21 14:07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11-21 13:41 发表
俺小时候看这个故事就有一个问题,代父从军,其他人真的看不出她是个女的?洗澡怎么办?


    从军,即使不像诗里说的12年吧,按古代的战争,说不定还要南征北战,好几年肯定有的,就从不受伤?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1 16:28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11-21 13:41 发表
俺小时候看这个故事就有一个问题,代父从军,其他人真的看不出她是个女的?洗澡怎么办?


有人考证,说她是个通信兵。

古代的人,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一年不洗澡那是很正常的。仅是到了当今的年代,大家都听说过傣族吧,水傣的泼水节很著名了,可是旱傣却是经年不洗澡的。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1-11-21 19:31
鼠版这个话题我也关注好几天了
我发现我现在好奇的是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有女兵?(那啥就不算了啊。。)
是从商朝开始吗?
既然妇好能带兵打仗,那部队里也得有女兵吧?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21 19:38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了。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是女兵。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1-11-21 19:44
标题: 回复 #20 你带来的幸福 的帖子
很有意思的话题,以前都没想过,刚刚搜了一下,还真看到了介绍。


在我国,有关女兵的最早记载,当属《尚书》。据载,早在周时,我国就有了“娘子军”。她们当时从事的一般都是后勤方面的工作——“采集果实以佐军食,且缝纫之事亦令为之。”

  战国时期的女兵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守城池。《墨子·备穴》记载:“诸作备穴,五十人,男女各半。”这里的五十人是一个单位,用来说明男女兵的比例,并不是说守城士兵仅五十人。同书《备城门》又述:“守法: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少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老少”者,男女皆有之,可见这里参加守城的女兵,已超过半数;女兵的另一项工作是运输锱重粮秣,即军需物资。这种制度从战国一直沿袭到秦代。秦代的徭役十分繁重,修筑骊山墓、阿房宫、长城等,动用人口均达五十万以上,再加上对百越的战争,延续了七八年之久,动用了几十万的兵力。这就需要大规模征集妇女参军,以便让她们长年累月在深山密林中转运军需物资。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导致很多人在服兵役中死去。《汉书·伍被传》中记载:“丁男披甲,丁女传输,行者不还,往者莫返。”

  在我国古代,不仅一般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要服兵役,就连一些达官贵人家的闺秀也要编入军中当兵。《史记·田单传》中就记载了田单让自己的妻女也参军的故事:“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建筑用具),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古代还有“女侦察兵”。《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乃库出女子二千入阳城东门。”窥探敌情竟然使用二千多女兵侦察队,其阵容不可谓不大。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1-11-21 21:39
没有查及正史,暂且拿《隋唐演义》观之:
却说刘武周,结连了突厥曷娑那可汗,乃始毕可汗之弟,袭其兄位,而为西突厥,居于北地。见武周有礼来讲好,约他去侵犯中国,曷娑那可汗即便招兵聚众。其时却弄出一个奇女子来,那女子姓花,其父名弧,字乘之,拓拔魏河北人,为千夫长。续娶一妻袁氏,中原人。因外夸移一种木兰树,培养数年,不肯开花,因其女分娩时,此树忽然开花茂盛,故其父母即名其女曰木兰。

再查wiki:
泥厥处罗可汗(?-619年),名阿史那达曼,西突厥可汗,泥利可汗之子,母汉人向氏。泥利可汗死后,达曼即位。603年,达头可汗败于隋朝,投奔吐谷浑,泥厥处罗可汗占据西突厥之地。之后,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反击。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达曼来朝见隋炀帝,被扣留,隋炀帝封达曼为曷娑那可汗,为她娶宗室女为妻。次年,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之后隋炀帝巡幸,都让达曼跟随。618年江都之乱,隋炀帝被杀,达曼随宇文化及至河北宇文化及将败,达曼奔归唐朝京师长安。619年,达曼被唐高祖交给东突厥使臣后,被杀。

=======================
由此,花木兰应该是西突厥曷娑那---泥厥处罗可汗麾下,特来助刘武周进犯唐境,后归唐。至于血统,应该母系为汉人,父系为鲜卑人,传统上应为北方游牧部族后裔。

[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1-11-21 21:42 编辑 ]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1-22 11:55
标题: 回复 #23 zty1122bb 的帖子
演义不可作为依据,因为那是文学作品

现在可考的花木兰大约是北魏人,和唐朝差了有100多年,应该是鲜卑人而不是突厥人,她去打的应该是柔然而不会是隋朝,所以演义里说的拓跋魏倒是确实的。
作者: 灼灼亭亭    时间: 2011-11-22 15:09
天,这里说的都是汉语么?

看得俺冷汗滴滴答答。。。呃,太高深了。。。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1-11-22 20:37
标题: 回复 #24 jerryhao 的帖子
演义当然不足为考,但北魏的说法也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是隋朝末年,置于西突厥曷娑那---泥厥处罗可汗帐下的鲜卑族人也不为怪,处罗也曾在河北。(小时候,爱读隋唐,先入为主)

至于说花木兰是应征北魏皇帝去打北方的柔然,也有可能。

一切信息都来自网络--BD,总让人感到玄玄乎乎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