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打印本页]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8 11:02
标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鑫儿23个月,算是开始读经了,妈妈在这里建个小楼,督促自己也方便与各位读经爸妈交流。
   
   大概17.8个月开始有意识的说话,还是算稍晚的吧,不过进展很快,现在已经可以说很长的句子,由此妈妈才想到可以开口让她有规律的跟读经典了。
   
   弟子规三字经会前面一部分,没有刻意教过,都是经常放着,又比较上口,自己就会念一些了,究竟会多少妈妈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喜欢拿着书像模像样地念,翻在哪里是不管的。
   少儿学古诗里面的诗大部分会背,不过现在可能也忘得差不多,那本书是杨永青画的,很美的图,我也很喜欢。

   大约从出生四五个月开始放经典,有英文的中文,开始放得比较杂,后来逐渐集中放四书。英语当时还没有接触王教授编的英文经典,于是自己找了一本比较旧版的英语背诵文选,里面是一篇篇小短文,也有各种文体,我也挺喜欢的,也就听起来了。另外用电脑放一些中国的古乐给她听,包括古琴,古筝,偶尔也听听交响乐,这个还是从田田妈的楼里取了不少经,很感谢田妈。我起初还比较勤奋,时不时找些英文儿歌给她唱唱,现在也是很久没唱了,有时间再拣起来。

   杜曼试行过一段时间,还是精力有限,没有坚持下去,还是读经,一则易于操作,二是心有独钟,除了用电子设备放,妈妈自己也读,也算坚持下来了。目前读过的经典,论语100遍,孟子20遍,易经20遍。一般是上班前和下班后那一点时间。

   目前跟鑫儿一起读论语,采取我读一句她跟一句的方式,开始是用了一点利诱,不过很顺利就过渡到自觉跟我读了。开始是一次读七八句,学而第一分了两次,后来尝试了下,也是一气可以跟我读下来,当然手里是不会闲着的,这也就随她去了。如果周末在家可以读上两三次,上班就只能读一次,我想不用设什么时间表,就这样慢慢坚持每天读一点,有积累就好,孩子也在长大,随着她的情况再作调整。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8 16:31
轉貼自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 ... D=74962&page=22

按:崔元章老先生,1923年生,現在受聘擔任河南少年先鋒學校國學經典誦讀指導老師.他小時候斷續讀過四年私塾,背會了九本書.現在仍能背得滾瓜爛熟.小時侯的聖人之教,伴隨他度過了當右派挨批鬥的苦難歲月.

過去他在小學教書,從不敢說自己讀過孔子的書,更不敢背出來.即使這樣,仍然迫害不斷.退休後趕上了"改革開放",他四處覓友,尋求同道,希望儒學復興.

十幾年過去了,"儒家"就像"珍稀生物"一樣,真是難覓呀難覓.後來,我們發現了他,把他當作"國寶"敬重.他為我們背誦<大學> <中庸><論語>,我們聽了,有的說是"中原古韻",有的說是"河洛之聲".我們到他家裏去,四壁空空,冬無取暖爐子,夏無電 扇,但他和老伴卻生活得很充實,平靜而安適.我們問他夏天熱了怎麼辦?他說"到太陽底下曬一會兒",冬天冷了"去外邊放風箏".他在家裏,或書法習字,或 裝裱字畫,或關起門來朗聲誦讀<四書><五經>.他住在四樓,從街上買回一袋面,用自行車馱到樓下,然後把大袋分成小袋,搬到樓 上去."買小袋唄?大袋便宜."他說."前幾年還能一氣扛上去,現在得上一層歇一歇了."他又說.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儒家精神的頑強生命力和浩氣 正氣.

下面是崔老先生給先鋒學校校刊寫的一篇文章,介紹他小時候是怎樣讀私塾的.供借鑒.

我的私塾生活         崔元章

我從八至十四歲,斷斷續續上過四年私塾.

在私塾裏,絕大部分時間是讀書.凡讀書必須背誦.每天上午,走進學屋,即向老師背誦前一天所讀的書.之後,老師另教新的內容.其法是:師生同用手指著字, 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其量是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而定.重複教四遍,學生就到自己的座位上讀.讀至會背,去向老師背,老師再教新的.背多少遍,因人 而異.讀到大約十一點左右,老師示意停止,開始寫字,直到中午放學.

下午,仍是寫字,老師看作業交得差不多了,示意讀書.進行仍如上午,直到放晚學.學生吃過晚飯,複讀一天所讀的書.

第二天雞叫頭遍或二遍即起床讀書,直到熟背.每天如此,除大小便外,不出學屋,也沒有休息. 在一個屋裏,有十幾個學生,或二十幾個,不等.老遠就能聽到書聲琅琅.因為個人都在聽自己的聲音,用心記憶,彼此之間,沒有妨礙.

每一本書讀到一半時,老師讓返回復習. 一次背初讀時三天的量.每天共復習多少,也是依各人的能力.復習完,再復習第二遍,每次背初讀時九天的量.復習完,再一次背完半本,讀完下半本,仍如前複 習.待背完下半本,要全本合在一起背.這次復習,一般要四天.這次背,老師要提,提到哪,都必須接著背下去.如提某章節的第一句,比較易接.如果提某節的 中間一句,甚至末尾一句,則不好接,但都必須能接,才算背完這本書.接著再讀新的一本.

讀完幾本書以後,為了不遺忘,老師要學生既讀新書,有要帶著復習已讀過的書.有的帶一本,有的帶三本或 更多.不僅帶經書,有的還帶古文唐詩等,以擴大知識範圍.初上學的時候,覺得比自己大的學生,大學長二學長,老師,讀書背書都特別好聽,並且輕鬆自在,那 情景是怎麼得來的呢?沒見人問過也沒聽老師講過.但當讀完幾本書後,自己就慢慢也成了那樣子.速度快慢隨己,聲音高低隨己,抑揚頓挫隨己.所以常有在上學 放學的路上,在田野看莊稼的時候,就情不自禁放聲背起書來.在私塾裏,一直讀呀背呀,天天讀,月月讀,年年讀,我們也不厭煩,並且越讀越喜歡讀,越讀越聰 明.本來有些躁氣的人,讀了幾年書,竟能不自覺地沉靜了.常聽老人們議論學生說:"你看某某,滿臉書色."這可能是<孟子.盡心>篇說的:"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脺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還有點象易經坤卦六五的文言說的:"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 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轉自《華夏復興論壇》,作者步稀)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9 14:05
鑫儿现在会跟我们调皮,有时变着花样声调读,有时乱读,明明是知道的就不给你好好读。我也不予评价,有时笑着说她一句,只是要她把正确的读出来才算过这一句。
妈妈上班时,外公的兰亭序也是成效斐然,现在可以全文跟着外公读下来,外公比较威严,所以鑫儿更听话一些,呵呵。
往往读完了,大家都表示赞许。
我觉得跟读很好,初期也只能这样,虽然我知道她很多也许能背,但我不要求,一是催着她背会比较有压力,她会不愿意开口,二是父母也容易不够淡定,怎么还没背出来,但是我读一句她跟一句,这总是可以的,只要说话能力到了就好,这样的要求不会给她压力,只是要勤快一些,而且只要读了,就是赞许,小朋友也会比较高兴。她是不是能背现在可以不多考虑,只要读到一定遍数自然能背。
而且从小养成习惯每天都是要读的,可能大一些也会觉得习以为常了。
识字我倒不是特别急迫,我想如果能这样跟读下来,读熟了,等再大一些再看书指认,是不是能方便地识下来了,嗯,纯粹我的想像。特别是像兰亭序这样的书法,读熟以后就看字帖指认,字大,且顺便让小朋友看一眼书法。

需要反省的地方:
  英语因为缺少环境,虽然听了很多,现在还是开不了口,仅限于偶尔说一些简单的单词,不像中文可以长句了。妈妈还需要增加真人版阅读,虽然口音不能尽如人意,就跟读录音,先勉强为之吧。以后看鑫儿能不能自己纠错。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14:17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9 21:35
标题: 外婆读心经的感受
  在我长时间的思想工作下,鑫儿外婆从七月份开始读心经,三个多月坚持下来,居然也读了五千遍。
  据外婆说,读了上千遍的时候,觉得很熟了,想背,但是背起来还是要想一想,虽然也很流利。后来想想算了,不动脑子读下去,读到后来真是脑子都不用想,像自来水龙头流出来一样,嘴巴自动会出来的,反正就是那种感觉。之前看到有个帖子是一个人把新概念背了500遍,英语大大提高,也是到那种效果。现在大部分人背书应考都是临时抱佛脚,很少有背到这种程度的,就算小时背点唐诗也是背出就好,不会熟到这个程度,到了成年把什么东西读上上千遍时间上也是不大可能,不过我想孩子是不用那么多遍就可以达到水龙头效果的。
  无他,唯口熟尔!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9 21:57
  鑫儿从10月底我开始尝试带读论语以来,开端还比较顺利,我想首先跟出生后大量听是有很大关系的,开口说话后从两三个字到长句的过程很短,学而第一中,九、十个字的句子都能一下子跟出来,口齿也算比较清楚,应该是听了很多遍,在心里酝酿了很多遍吧。其次,我不管她读经在干什么,只要开口,有时一句要等很久,或者一句我读上好几遍也不开口,我就要等待加催促,但是常常告诉自己,要淡定,要温柔,她能读就很好了,不指责不批评,呵呵,有时真难!不过最后她总是能配合读出来,如果某句读得很顺利,没有催也没有等我就表扬她,隐恶扬善了。如果她接龙我也随她去,我直接下一句,不接龙也不逼她,只要每句跟读就可以了。无论如何,全部读完她总能看到妈妈的笑脸,然后抱起来亲亲。如果有时状态实在不好,我就分两次,读完八句就让她玩一会,或吃完饭再读下八句,总之尽量保证学而第一一天至少一遍。
  
  另外我对别的诱惑作了一些处理,比如绘本,或许有些孩子很有定力可以两不误,不过鑫儿明显是绘本太多影响读经,甚至不让妈妈读经,所以妈妈还是打算把读经走上正轨后再以绘本作为奖励,我想绘本以后再拿出来鑫儿还是会很感兴趣的,可是一直讲绘本拿出书法字帖来可是一眼都不会瞟的,哪比得上花花绿绿的诱惑呢。况且古人也没有绘本,并不妨碍他们拥有通达天地的智慧啊。
  
  崔元章老先生的读经跟春花姐读英经的方法有些类似,我觉得很不错,或许可以借鉴。

  论语二十篇二十个部分分篇读熟后,那时鑫儿也大多了,可以尝试每天连读两篇或者一次读完,这样整本就分为十个部分,再回头每天连读三篇或四篇,这样整本就分为七或五个部分,到时再配合看孩子的程度如何做。足够大了以后就全本读,不要求背,如果能背就最好。这样孩子的读经时间,注意力集中时间是一点点被拉长,可能不觉得太突然。操作上比较温和一些。
  我又空想了很多,现在还是老老实分篇读吧,打算读上好几个月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22:17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19 22:10
标题: 王丽: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2011年11月05日 04:11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丽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 ... 05/10432552_0.shtml

时下,许多人质疑,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见?

笔者以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跟当时的教育格局有关。

据资料统计,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有一万多所,遍布广大乡间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无以计数。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当时全国的新式小学,形成蔚为大观、新旧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那么,这一格局对当时的人才成长起了什么作用?

检索史料,我们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早年所受的“落后”、“封建”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陈、胡、周三人,更被公认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一代科学大家,也可以从他们早年求学经历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轨迹。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杨振宁幼时在厦门上过私塾,背过《龙文鞭影》等,后在清华上初中的暑期,时任清华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特地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两个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讲完。无独有偶,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

今天,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不出如民国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新旧并存、活泼多元的教育格局,为他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黄金时代;而新旧、中西两种教育的交汇融通,也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铸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襟怀。

任继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过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学者。他6岁左右入私塾开蒙,9岁进当时济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念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在他生前,笔者曾与他有较多交往。从任继愈先生身上,笔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样的精神气度,在当今学者身上已鲜见矣。

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

今天,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出现一批思想学术大家时,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后来在此基础上接受的现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关。在民国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22:15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1 09:20
标题: 绝对辨音器
  这个也是想了很久,终于还是一狠心买了。有些小贵,但是据说三岁以后效果会差一些,六岁以后基本就关闭了,还是买来试试吧,不管有没有效果,总归是尽力了。
  如果家里能经常接触钢琴,我觉得也不用买了,我们现在不大有机会接触,虽然亲戚家也有,但是都比较远,还是用教具来试试吧。对于外语方面的作用不作奢求,能听音高听得准一点也是好的。


  这是从王教授的网路集成汇编中看到的:
  5、如何訓練兒童的音感
日期:  2003/07/08   發言人:  LIN   
主題:   音感的訓練
內文:  (鏈結:聯誼中心P、94)
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學習外語,卻很少有家長能預先想到:孩子是否具備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一般沒受過聽覺智慧提升訓練的孩子,因為缺乏優越的語音和腔調辨別力,學起來常顯得很吃力,往往學了好幾年,說起外語來還是帶著本國語的腔調……
美國研究聽覺智慧生學的科學家,在1989年了一項研究,發覺絕對辨音這個能力,有所謂的「學習視窗」,必須在視窗尚未關閉之前培養,否則就再也學不來了。那麼,絕對辨音的學習窗口會在幾歲關閉呢?答案是六歲。所以,要培養這個能力,必須在六歲以前起步。
絕對辨音的學習在0~6歲之間,而最佳學習年齡是6個月至3歲之間,做父母的必須把握住這個黃金學習時段,一方面陪著孩子學習成長,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親子互動中,讓親情滋潤著共同的心靈!
二.教具:絕對辨音器:
培養絕對辨音的能力,需要一種特別的教具──「絕對辨音器」,標準型的絕對辨音器它是用平板特殊鋼做成的,共有17個基本音,包括12個中音階(7個主音、5個半音) 的音以及5個高音階(3個主音、2個半音)的音,音域從C" ' 至E;這些音的個別頻率都經過調音鑒定過(A音頻率440,誤差在 ±5度以內,因此絕對正確……
玩的時候,在這17個音裏任選一個,例如中音的D,在寶寶面前敲一下。然後告訴他:「是中音的D。」停個兩三秒,再重複做一遍。同樣過程連續做30秒,每天最少玩三次。
一個音教過10次後才換教另一個音,直到17個音全部教熟。注意做完活動後要將絕對辨音器收起來,不要讓孩子把玩……
這個活動認真做,快則三四個月,慢則六七個月,就可以把孩子絕對辨音的能力培養起來,以後學外語會易如反掌,占儘先機,如果將來想往音樂方面發展,也有了扎實的辨音基礎。這項活動對提升聽覺智慧有非常大的幫助,宜儘早開始……
要特別提醒您注意的是,在說每一個音名時,一定要說辨音器上所標示的「絕對音名」:例如「中音的C,中音的D升半音,高音的D……」等,這也是正統音樂樂理上的音名。千萬不要唱成「Do,Re,Me,Fa……」,因為這種唱法不是「絕對」的;好比中音F,在C調時它固然唱成Fa,但在F調時它就要唱成Do,這樣寶寶將會無所適從。……
接下來我們可以玩兩個音的組合遊戲。玩的時候,你先選定兩個音,隨意選就好,例如選出「中音階的E」跟「高音階的C升半音」;兩個音各敲一下,然後告訴他:「這兩個音是中音階的E,跟高音階的C升半音。」像這樣重複個五、六遍,失30秒算一次。……
整個過程只奏這兩個音,10次以後再換另外兩個音。17個音可有很多種組合,照這樣反復不斷地玩,孩子對每個音都會聽得很熟,絕對辨音的能力就培養出來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1 09:22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1 16:09
标题: 布丁妈的帖子,老帖重温
鉴于儿教论坛和这里的妈妈都问到关于英文读经的问题,我这里一起回复下。
  其实,真正的英文读经才开始没有多长时间,进展倒是出乎我预料的顺利。和当初一开始读中文的经典一样。布丁也是在有一定的英文单词量的基础上读的。从2岁多开始,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听仲夏夜之梦,我有一段曾怀疑过到底听有没有用,因为在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每天当背景放却没有任何的回报。布丁也从来不会跟着一起读和背。但是一到4岁,开始从头读的时候,发现听的作用太大了。很难很长的句子,有时连大人读起来都很拗口,但是他却跟着录音学得很快,目前每天的英文读经时间和内容都很固定,已经完全不用我去帮助和跟读了,自己可以独立地跟着录音完成每天读的内容,新课也能自己顺利的读下来。而且进度比我想象的快,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天读也就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进度基本和吕老师制定的全日制读经班的计划一样。我也给他做了一个进度表,正常的话1年半到2年的时间可以把整本仲夏夜之梦背下来。
  对于英文的学习,我目前的计划就是主要通过英文读经,快速提高英文单词量,(目前读过的句子里的单词基本都能认读的),读完仲夏夜之后,英文阅读水平应该可以达到小学中高年级水平了。英文读经之前,布丁的英文学习是这样的:2岁多时,杜曼的闪卡,英文自制书,自制的百科卡片,积累了至少几百个常用词汇,3岁,机灵狗全套读了好几遍、体验英语等每天睡前亲子阅读。4岁开始仲夏夜,从现在的情况看,可以完全学中文读经的方式,不需要再单词学单词了。读过的单词应该都可以会的,所以一本仲夏夜相当于几千个常用词汇,到中学的词汇都够了。能把这个牢牢记住,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那就不得了了。
  对于教材的选择,从中文读经我已经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先难后易的好处,布丁识字量及阅读水平的大幅提高就是在读了易经之后,感觉读过易经,任何书的难度都也不过如此了,看《本草纲目》也跟看绘本一样有趣。大部头的成人的书都不在话下,什么书拿起来都能够仅仅有味地看上一个小时,自己能够读初中语文书,甚至高中语文书了。而最近的1年里,我从来没有再给他做过任何的识字训练,什么部首、组词统统都没教过,完全就是读经然后配合自己大量阅读提高水平,现在布丁看书极少问我不认识的字,就算问了也没有用,他不认识的我大多都不认识的。我想这些,都是因为他把最难的《易经》给读下来的结果。因此,英文的学习同样采取这个方法,仲夏夜之梦是属于古英语了,里面有很多现在不常用的单词和句法,也是英语文学里瑰宝,比起新概念英语等来说,还是更有艺术性的,可惜的是这是部文学性的作品,缺少的是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
  对于时间安排,布丁越大我感觉是越省事了。现在每天在家的多数时间,都是他自己学习为主,我很少陪他了。读经、做数学、自己看书都是这样。我只是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计划制定好,他每天按照计划完成就可以了,看书则是完全自己安排,我一般不过问。我做了很多的表格,每个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表格。目前用的是中文读经表和英文读经表,每天读经的情况上面都有记录。一般是自己读完盖上章,看着一页空白的表格慢慢变满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这个表格是帖到布丁房间的小磁板上的,每天都可以看见,作为一种激励自己的办法。我曾经在书上看过,一个新的习惯坚持21天就能养成,我自己尝试过,在布丁身上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天,只要能坚持个1个多星期就能固定下来,但是在最开始坚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有一天放松,过了那个点,一切都会成习惯的,习惯一旦养成,家长就可以轻松了。
  时间关系,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希望与各位家长多交流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1 16:11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3 13:59
目前基本上定下来,每天两遍“学而第一”跟读,妈妈上班前和下班后,辨音三次,早中晚。每次她读完,我都很高兴,我想这种情绪是实在地感染着孩子的,现在读了十几遍,明显比开始熟练许多,跟得很顺利,有时一段自己顺下来。
    白天跟外公跟读一遍“兰亭序”,据外公说,跟读得比较流利了,估计能背,但要求的话,不愿意,我说还是别要求了,就老实让她跟读吧,那几遍的量,总是在的。
    识字是很没有规律的,外婆断续在做着,偶尔指一指,也是辛苦老人家了,我也没有时间,下班时间除了学习,也想陪孩子玩玩她觉得好玩的东西,只能先搁一搁了。
    英文经典我空时常在她面前跟读音频,一篇短文来个单曲重复读上几遍,一来她可听到native speaker的发音,二来也能看到妈妈的口型,也许会对她英文经典的酝酿有些帮助吧。对于我自己,纠一下发音也是必要的,而且以后要让她念的东西,妈妈先念念熟大概会好一些。
    音乐,常常听的是“国乐启蒙“和古琴,古筝,还有以前下载的“中国古典金典黄金年鉴”,刚听时没什么感觉,生了鑫儿后这两年听下来,带着膜拜的心去听,竟也是爱上了,看来熏陶熏陶,还是点点滴滴在其中呀。
    也收集了许多交响乐,钢琴曲,还是要选择不那么激烈的给孩子听,总体上,还是中乐多于西乐,对于中国古典的东西,我很偏爱。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4 12:36
转载:人才培养与家学渊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6dbebc0100xln7.html

日前见季谦先生;先生非常感慨,一是读经推广越来越难了,原来面对的是七零后家长,人心相对还干净;后来就变成了八零后,就已经逐步的不着调,再后来就到了九零后,她那里还能坐下来听你讲读经!再一个感慨就是推广读经十五年来,越来越相信读经的孩子是需要福报的,认识和见地和未来孩子的成就成正比;我举古今之例,希望家长都切实明白这些"圣贤之培养"的背后都有一流坚实的家庭,学识修养非常深厚的父亲或母亲,几乎没有例外.不要说圣贤教育,三代尚成就不了一个贵族,从来都没有自己不读书学习,深以阴德的力量,孩子随便读读经就可以成就的;圣人周公,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父子二代为圣人),孔子的父亲叔粱纥(彼祖世代上卿大夫之家,鲁国第一武士,母亲颜征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奇女子);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释迦牟尼自幼即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各种技能的学习(释氏和老子孔子处同一时代,释氏先孔子七年去世)。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等级较低的贵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孟子的父亲孟孙激(鲁国三桓孟孙氏之后,母仉氏,著名的孟母三迁缔造者),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之子),庄周(宋国没落贵族)。曾参的父亲曾点(鲁之狂士,境界最为孔子之赞叹者,和儿子一起孔门学习,孔子年龄最大的学生),颜回的父亲颜路(孔子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和儿子一起为孔门弟子),苏轼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中和二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独占其三),二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名门望族,官至国子博士,母亲侯氏聪慧异常),朱熹的父亲朱松(南宋名儒韦斋先生,大兴教育书院创办,育人无数),.王阳明(守仁)父亲王华(世族大家,状元及第),王夫之(船山)父亲王朝聘(大地主,世袭武官之家,明朝大儒,精程朱理学),陆象山的父亲陆贺生(世族书香大家,到他一代时,较为没落,亲自开塾教子),之于现代之时,马一浮,梁漱溟,牟宗三全部出身于家道殷实的书香世家;唐君毅祖父一代开始读书,为所谓耕读之家。他的父亲为前清秀才,后曾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佛,并著有《孟子大义》一书。他的母亲也有相当的学养,留世有纯朴情真的《思复堂遗诗》。以熊十立,徐复观例,彼父辈再差亦是私塾先生。此之以上,非是以给诸位家长以压力,同时也是动力之来源,深切知道,凡於一流之教育不是那么轻易的,但人是可以有志气的,他肉长的,汝亦肉长的,圣贤其有种乎?不要以太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读书吧!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少一些教育的误解,多一些开明的精神;为此一新时代,为理性而奋斗,理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成为现实的。

古今几千年来,读书人何百千万,但他主要在士大夫阶层之有条件人士之间传播读诵,孔子本身即是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而使大量的民间子弟得到教育,但要注意一个细节:精品之人材仍只出精品之家长,这给贫穷富贵没有多大关系,谓有志者事竟成,此在於综合意志精神之传习;犹以划时代人材之培养,孔子并不能培育出孔子,孟子并不能培育出孟子,老子亦不能培育出老子,庄子亦不能培育出庄子,释珈亦不能培育出释珈,而这样的人材都是匹夫匹妇培育出来的,但你一定要清楚,这应该是什么样的匹夫匹妇,他们的志向见解都非比寻常,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矣.我们此一时代的人,不要把古人看的太高了,实际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能做到.希望家长着重反思季谦先生儿童读经之意义---在全人类历程最危险之时刻,我们正干着二千五百年以来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干过的儿童大读经时代.如果天赋予我们此一代儿童文化之担当,此态度更应奋发图强,负起儒释道西文化会通之使命,故坚韧其思想,以大志气,舍我其谁之精神,俯仰之间,以一个天真烂漫的态度,背经下百万,必则大器晚成.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的家长应有大雄之精神,因为我已洞悉孩子好学且最终成就之秘诀;即父母家庭各方面的以身做则行为表率,你先做了优秀的父母,你的后代必定一流.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4 12:40 编辑 ]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11-26 23:27
一个星期没怎么上网,才发现你也建楼了。一定要坚持写下去啊!

  以前想看你的发言,总要到别人的楼里去找,多麻烦呀

    我们两家孩子年龄差不多,你家还小一个月吧?有什么好的可以多分享下

    P.S:鑫儿已经可以跟读《论语》了吗?我家这位,枉我从小给她读过100多遍,还是一句没有跟读过呢!最近两个月我给她读的《论语》已经停掉了,专注于蒙学、诗歌了,指读识字。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8 09:51
标题: 回复 #11 子云008 的帖子
  小孩说话有段时间就是模仿,大人说什么她也说什么。我觉得很长的句子她都能模仿的时候就萌生了让她跟读论语,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还好她也不抗拒,一跟两跟就跟下来了,那索性就读吧。字是不认的,完全就靠耳朵听一句跟一句。
  
  感觉每个孩子都他自己的一个时间点,爬行,走路,说话,到了那个点想让他不干也不行,笑笑心里一定也是酝酿了无数遍,我们只管熏陶,那个时间点就留给这个生命自己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8 10:03
  “学而第一”二十遍跟读完,学而第一不是很长,十六句,开始是两天一遍,到后来基本上可以一次跟读完,就变成一天两遍,妈妈上班前和睡觉前的任务,形成了规矩也就好操作了。现在开始“为政第二”,为政第二相对于学而第一比较长,开始还是一天一遍吧,上班前一半,睡觉前一半。常常告诫自己,不急不躁,但要绵密坚持。感激孩子能够开口读,能作如是想,便不容易为她一时的状态而心浮气躁。

  论语听了那么多遍,妈妈读的和mp3放的,跟读过以后,鑫儿听着mp3里放的学而第一,居然也跟着念起来了,不过她念得慢,常常是听到一句跟着念完,mp3已经下了好几句,然后她再跟着念,念着就笑眯眯地看看我,很是得意的样子,这就是孩子的成就感吧,就像她通过努力自己会吃饭,自己会穿鞋,这样的快乐可是别人不能给她的,只能是她通过努力自己得到的。

  外公的兰亭序暂告一段落,开始邓石如篆书那一篇,也是短短的,但古人的文总是读来颇有深意,不管她读了多少,我不在家的时间,她能读一句便是一句了。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嘫,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邓石如篆书。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8 10:11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9 13:27
标题: 读经的目的-转自赤壁幽谷
  督导儿童读经,重在立身行道。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尽量避免读经教育的短视性和功利性。最起码在童蒙养正阶段应如是,孩子的人生规划那是孩子以后自己的事,因为各种机缘的不同,孩子以后的路也不可能按照我们给他的规划而走。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培养他们的正知正见,培养孝心,滋养慈悲心,张扬他们的善心,这样他们的人生道路将是幸福的,这是我们目前该做的事。所以读经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智慧的教育,而且更是长期的教育。假如将读经教育短视化,导入功利主义的轨道,就误入歧途了。那样,我们实施的儿童读经教育将是危险的!
  http://www.37ct.com/thread-6995-1-27.html
  

  正知正见,没有经典,多么难啊,妈妈的感叹!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9 13:33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29 14:49
标题: 5年半的教育心得-----纪念我姑娘今天上学
5年半的教育心得-----纪念我姑娘今天上学

转自里仁前辈 2010年的帖子

最近一段时间很少在论坛上发表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贴子,也很少回贴。我认为我该说的都说完了(以前有贴子),并且大家有时提的问题都是一些梢枝末结的一些东西,我也不想去参与这些问题。


孩子都很好教育,最难教育的是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这个很难办。家长都是成年人,有自已的思维,有自已的主见,很难去改变他们。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惰性都很强,家长为了自已的孩子可以牺牲生命的很多,可为了自已的孩子,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学习,并且付诸于实践的就太少了。


教育的根本,并不是去找一个好的老师,或者去找一个最好的教育方法。任何的人、任何的方法,都不可能替代孩子父母(或者带孩子长大的人)对孩子的影响,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家教。没有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代替家教的,包括读经教育。我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本末倒置。


我们以经典教育为例来说,不知大家想没想过,我们让孩子从小一直背诵,这种教育方式首先解决的什么问题?不知有几个人想过这种问题,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的是人的惰性!惰性不除,人是不可能会成功的。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智商150的人来做。爱迪生、陈景润如果非常懒惰的话,他们也不会被大家所认识的。读经更困难,因为读经不只是需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惰性也要克服!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特别的少。并不是方法不好,也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能坚持下来的家长太少了。

以上零散地说了一些心得,今天写贴子的目的,是因为我姑娘今天终于上学了。所以,发此贴标记一下,以后有个纪念。


我姑娘2001年12月份生人,10个月大去本地第一家早期教育幼儿园。2岁零10个月从幼儿园退学,回家自修。2008年9月份应该上小学一年级,我只是给她报了学籍,期中期末考试参加,平时在家自修。今年3月1日之所以上学,并不是我想让她去学校去学习应试教育,只是她一个人在家学习,实在是太寂寞了。所以,我们夫妻商量之后,决定让她每天上午在家接着自修,下午去上学校学习。
5年半的自修,主要是以中英文经典诵读为主。学校的课程,2008年9月份以前,每天学习的时候不超过30分钟。2008年9月份以后,每天不超过1个小时。


中文的诵读,头四年主要是大量地背诵,后1年半基本上停止背诵,以复习为主。

5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中、英文背诵书籍如下(我们用的是厦门绍南的教材):
《学庸论语》(全本)、《老子庄子选》(全本)、《孟子》(总计7章,背诵4章)、《易经》(全本)、《中医养生启蒙》(黄帝内经的头5章)、《唐诗三百首》(能背诵约1万字,其余熟读)、《孝弟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大悲咒》、《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英文:《英语1000句》(全本背诵)、《仲夏夜之梦》(熟读三分之一)

以后的课程安排:
中文背过的要不断复习,并且想再新熟读一些经典,比如《伤寒论》等。英文背过的要不断复习,《仲夏夜之梦》争取学完,但现在主要以背诵单与英文的阅读理解为主(不涉及到语法)。
小学的课程,我采取的方法是一直学,而不是象别人那样抽出一段时间来集中学习。现在数学已学到4年级的教材,语文只是跟进正常的教学进度走。

除读经外,还学习书法(软笔、硬笔),其余的都不学习。想深入一门,争取有成就。背诵、书法之外,就是带着孩子玩,夏天主要去公园,冬天主要是滑雪,孩子喜欢读书,但是我们不敢让她看太多的书,主要是怕眼睛近视,每星期基本都去书店看看。

至于心得,没有什么特殊的,赤壁幽谷师兄写的我都赞成,除此之外就是坚持,别无他法。不过,想提醒家长,5岁之内最好不要指读,对视力影响很大。5岁以后,只要适当的指读就可以了。切不可看书过早,对视力影响非常不好。有些事情是虚荣心在做怪,比如我的孩子几岁就会看书。这些事情不要攀比,读书太早,孩子的视觉未发育成熟,近视的会比较厉害。

我姑娘从小做过杜曼的点卡、阅读、百科的训练,做过殷红博的关键期潜能开发训练、日本七田真的右脑开发训练,那些东西我都很认真地研究过,并且专门去学习。比如为了学杜曼的东西,我专程去北京2次。不过,现在看来,好象没有特别的必要去做那么多的训练,读经基本上是够了。所以,家长不可好高务远,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效的


我的其它教育观点,在论坛里都有贴子,在这里我也写不出更好的东西。教育不难,难的是坚持,关键是方向要正确。目前的家长都喜欢从众,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这样非常的不可取,要自已去脑筋,孩子是自已的,我们要对得起他们。


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我只是在说实话,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对网友的回复:
你所问的问题不难解决,最重要的是您对经典诵读的态度。如果你的态度能提升到很高的一个层次,那你自已肯定就会有好办法的。看您的描述,您对经典教育有的只有热情,缺乏的是认可。试问,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不爱去医院,就不带孩子去医院?不爱去上学,就不让孩子去上学???我说的是实话,很尖锐,希望你能明白一些东西。

我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并不懂什么是理想、人生。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之路需要你来帮助指明方向。我想,好象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去读经?就象没有一个农村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去种地一样。习惯就好了,当读经成为一种习惯,就象天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就没这么多的麻烦事了。关键是你能不能提高到这种认识程序?

所以,再重复一次,如果你很认同读经,你的孩子就会去学了。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读经这件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你都要做,并且你要做好。天天坚持,天天读的时间短都不怕,看看东风能压倒西风,还是西风能压倒东风?关键是你的态度。不过,如果同时有几个孩子一起读,会好一些的。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30 09:18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30 12:52
  鑫儿的论语进行到“为政第二”,还算比较顺利,早上读一半,晚上读一半,现在听音听到中音F.外婆外公配合白天读邓石如篆书和听音,真是感谢他们。
  今天早上鑫儿读了二十二句,她一边玩着一边跟着读,也不觉得读了多少,我就顺势多读了几句,我想周末可以趁热打铁,争取把“为政第二”一次读完。小孩一边读着一边玩着,看似不专心,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段时间读下来,她现在没事也会嘴里念叨几句论语里的长句,在以前,虽然听了那么多遍,但是从来没有主动说过,像是三字经这些琅琅上口的,时常会念几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是她主动的参与,调动的感官更多,小孩什么时候能读是他自己的奥秘,但是能读了以后读起来配合听,比单纯听的效果好很多。而且可能是从小听的缘故加上妈妈的热爱,鑫儿读的时候没有怎么抗拒的过程,一下子就读起来了。现在时常一边玩一边读,有时要常常催一催,只要大人不以为意,她也是不以为意的,我就像牛皮糖一样,催着催着也就读完了,实际情况往往是开始要催两下,越读到后来声音越响亮,跟读越爽快,最后一句往往是最响亮的,中气十足,哈哈!然后我理所当然大加赞扬她,她则哈哈大笑,拍手表扬自己,可爱极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30 13:02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30 13:11
  对于自己的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教育下一代,而非怪罪父母,这是命运所限,谁也怪罪不得,自己努力才是正道。
一.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分成几份,每人一份,外婆总要把自己的给鑫儿,我很反对。长此以往,她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感恩心,以后不给她反而起怨恨心。外婆反对这个说法,说我小时也是这样对我的,你没有感恩心吗,我说是的,没有,接触净空法师前我觉得我真的没有感恩心,什么都想着自己的,不大想着父母。我有个亲人是个典型的例子,常听我妈说以前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都让着他,给他吃,结果成人以后大家都觉得他没有感恩心,只考虑索取,不考虑付出,小时是一颗糖,长大了就是更大的利益,他会觉得什么都应该是他的,别人都是应该让给他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逆缘,所以我不希望鑫儿是这样的,从小就要注意,用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待她,而不要总给她特殊待遇。

二.机缘巧合,我从小读的书很多,但都偏于故事书,自我感觉很明显,重情节远大过重描写,看小说一路情节看下去,描写一般跳过,这样的好处是看书很快,坏处是对作品的文学性吸收很少,而且思考没有深度,流于肤浅,很多名著它的小说情节只是它的价值的一部分,而且深意往往在一些描写中,看书快和多的价值很有限。阅读多的好处虽然是明显的,但以我现在想来,如果读经可以更好,思考可以更有深度,而不像自己这几十年来看的书层次不高,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来说,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一些言情书,在小学就涉猎很多,初中已经不想看了,虽说自己自认为定力足,部分是有正知正见,但不得不承认,负面影响是有一些的,言情书中都有意无意地宣扬这样的情况,书香门弟的大家闺秀往往内心并不好,或者很冷漠很教条,而一些没有读过很多书的女子,品味也并不高的,反而又热情又有意思,然后书中男主角往往喜欢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导向并不好,我现在认为,也许她的本意不是如此,可是十几岁的女孩子读这样的书,如果没有坚定的主心骨,很容易受其思路影响,觉得女子读书是没有用的,多读书只会让人变得冷漠和不可接近,要会搞怪,会玩乐,会把生活弄得丰富多采才有人喜欢,现在看来,多么错误啊。将来我不想让她过早地接触这些,且我认为妈妈当时对我有所管束这些书的阅读是利大于弊的。据妈妈现在所说,她当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看看也无所谓,我现在告诉她,我懂的,但是可能不像成人理解的那种懂,没有生活阅历,不能从更高的层次,带着自己的思考,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样的书,反而受书的影响。为什么要读经再读史,原因可能也在于此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30 13:20
  初中的插曲:当时有位老先生很喜欢我,想教我古文观止,我去读了两天,还是贪玩心重,没有坚持下去。妈妈对我一向比较自由的,也随我去。现在我想来真是痛苦流涕,悔不当初。妈妈说,当时没有这个见识,只知道教教唐诗,早识点字,看我也挺优秀了,如果当时看到读经理论,恐怕还是会软硬兼施让我读点古文观止。初中,我想已经很懂了,都不用来硬的,只要有人跟我认真讲讲这个道理,想来我是能接受的。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还是命运所限。

  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每每看到不能强迫孩子,要凭孩子的兴趣,我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在想来,强迫也好,不强迫也好,打也好,不打也好,一切都取决于家长见识,把自己提高了,更接近人性了,自然会做得更利益于孩子。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1-30 15:31
标题: 推荐: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推荐: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本辑为单张发行的《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系列的豪华典藏合辑版本。是以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历朝音乐作品为基本线索的普及性音响制品。全国首创第一黄金版本。建立比以往同类音响制品出版更高的学术标准,选题上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编选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不仅能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基本需要,在应用上直接服务于国民音乐教育而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极具收藏价值,一册在手,中国古典音乐精髓尽在掌握中,方便享听欣赏。除了个人收藏鉴赏外,还可以作为礼尚往来的赠礼佳品,共显文化品位,共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熏陶,同时传继民族高级文明。

◆ 总序作者: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 历朝音乐状况概述、珍稀曲谱曲种歌曲重点推介、古典乐器介绍,专辑曲目一一扼要赏析介绍。
◆ 所有文字内容为中英文对照,中文为繁体。
● 开本:方正典雅,书香十足,具有典籍的厚实厚重感。尺寸:26.5CM X 26CM X 3.2CM
● 设计:仿古装帧排版,高雅质朴,古色古香,传统文化图像完美结合现代视觉艺术。
● 载体:6张高精CD+32页精美画册

先秦·汉魏六朝-《古乐遗响》
01 楚商(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2 哀郢(埙与乐队)
03 流水(古琴独奏)
04 屈原问渡(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5 楚歌(埙与乐队)
06 胡笳十八拍(琴曲演唱与琴箫伴奏)
07 幽兰(古琴与编钟乐团)
08 梅花三弄(古琴独奏)
09 酒狂(古琴独奏)
10 广陵散(古琴独奏)
11 原始狩猎图(骨哨与乐队)

唐-《霓裳羽衣》
01 春莺啭(壹越调,原唐歌舞大曲)
02 倾杯乐(弹拨乐, 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3 撒金砂(合奏,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4 霓裳中序第一(器乐合奏)
05 阳关三叠(古琴独奏)
06 菩萨蛮(歌曲演唱)壹越调
07 离骚(古琴独奏)
08 玉树后庭花(歌曲演唱)
09 王昭君(筝齐秦)(大食调)
10 春杨柳(丝弦合奏)(平调)
11 泛龙舟(水调) 笛子独奏
12 剑器浑脱(筝独奏) 般涉调
13 酒胡子(壹越调) 丝弦合奏
14 大漠抒怀(筚篥与乐队)
15 秦王破阵乐(编钟乐队与歌队)

宋-《杏花天影》
01 潇湘水云(古琴独奏)
02 鬲溪梅令(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3 杏花天影(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04 玉梅令(合奏,据宋词人范成大之谱曲改编)
05 惜红衣(合奏,双声调)
06 醉吟商小品(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07 暗香(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8 疏影(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9 越九歌·帝舜楚调(词调歌曲)
10 角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1 徵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2 扬州慢(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13 长亭怨慢(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4 越九歌·越相侧商调(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5 淡黄柳(合奏,七弦琴弹奏,哑筚篥角吹奏)
16 翠楼吟(词调歌曲)
17 凄凉犯(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8 秋宵吟(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9 古怨(琴歌,民乐合奏)
20 石湖仙(合奏,据祝寿词改编)

元-《潼关怀古》
01 海青拿天鹅(琵琶独奏)
02 黄莺吟(古琴、箫与琵琶)
03 乌夜啼·石榴(琴歌)
04 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套曲(乐队与声乐)
05 窦娥冤(古琴、箫、琵琶)
06 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美中美》《大圣乐》唱段)
07 诸宫调天宝遗事·马践杨妃(《滚绣球》唱段,人声演唱)
08 九宫大城(《风雨像生货郎旦》(九转货郎儿)四转、五转、六转 唱段)
09 潼关怀古·山坡羊(元散曲,人声演唱)
10 事林广记·愿成双令(唱赚 配元顾德润《忆别》散曲词)
11 秋思·离亭宴(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2 闺怨·翠裙腰(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3 题西湖(《十八拍》《阿纳忽》 元散曲,人声演唱)
14 窦娥冤·斩娥(《滚绣球 》戏曲唱段)

明-《洞庭秋思》
01 洞庭秋思(古琴、箫、二胡合奏)
02 阳春(古琴独奏)
03 渔歌调(琴歌,据琴谱《太古遗音》改编,人声演唱)
04 湘妃怨(古琴独奏)
05 傍妆台(萧与乐队)
06 佩兰古琴(独奏,据《春草堂琴谱》改编)
07 朝元歌(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团演奏)
08 乌夜啼(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09 良宵引(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10 琵琶记·口契糠(《孝顺儿》南戏唱段)
11 浣纱记·打围(《醉太平》昆曲唱段,中国京剧院演唱)
12 玉簪记·琴挑(昆曲唱段)

清-《平沙落雁》
01 沧海龙吟(合奏,又名《苍江夜雨》)
02 平沙落雁(古琴独奏,据《学琴丛书琴谱》改编)
03 凤凰台上忆吹箫(琴歌,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4 秋风辞(双管独奏,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5 板桥道情(琴歌,据清《望山堂琴谱》改编)
06 行街四合(丝竹合奏,据清代民间乐曲改编)
07 弦索备考·清音串(合奏,《弦索备考》13套乐曲之一)
08 霸王卸甲(琵琶独奏)
09 夜深沉(京胡与乐队)
10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11 弦索备考·十六板(合奏,《弦索备考》其中一部汇集谱)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1 13:51
教授的回复要常看常新,今天看到一段,与我想法相应,贴来此处。

季謙: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学童,刚过四岁,已经读九个月,不指字,上课总是东看西瞅,甚或不经意会于课堂上睡着觉。其他同学仍是正常读书,然而到要检查进度时仍是其第一个可以将书中内容背出。 ...常思若其可以指字,认真跟读,盖其成就将不可估量。
我譅為這個小孩的表現是對的,
drucker 的希望是不對的。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維持愈久,可能能是愈有智慧。
開聰明者,必「專心」--集中心力,才能學習,亦即用「意識」來學習,其所吸收資訊的能力就減弱了,而且資訊也不能進到生命的深處了。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自從開始用注意力學習時,就沒有大希望了。
一個人初生到世界來,是老天的力量幫他在學習,所以一生重要的本領都在很早期時,不費力的完成了。大人必須「注意」才能學習,那是很笨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時老天己經不能幫他了,他只是用人的力量在學習,人的力量又有多少呢?
學校自小學開始,即很注意「注意力」的訓練,有的幼稚園已經開始訓練專注力,那是逼迫孩子早熟,是扼殺孩子的天真,恐怕弊大於利,所以我近來常警告家長和老師不要太拘束孩子,包括不要太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太要求孩子讀書指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認字。
一個孩子到六歲才把漢字二三千字認完,不嫌晚的。
所以,六歲之前,不必太要求指字讀經,因為指字,一方面會傷眼力,二方面,會增長注意力,都不是好事。
但我這樣講,也不是故意要他注意力渙散,而只是不要太強調。
也不是都不指字,而是不嚴格要求,稍微要求指一下,指得多少,指得對不對,不在意就是了。
又,也不是拒絕認字,而是不要攀比,不要因為孩子認字多,家長老師就沾沾自喜就是了。認字是長遠的事,讀經久了,年紀到了,自然認完該認的字。
讀經背誦為要,其他都可含糊過去也。


所以,思前想後,反覆自我設想,論證,結論是:抾除百年恐懼感是第一要務,至於識字效果打折扣,其實,終究也還是能識字的,只是延後三個月半年,最多一兩年,那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對不識字的小小孩,最重要的是多聽就會背,只要會背,讀經的成效就達到百分之八九十,識字只是讀經附帶的功能.何況一般學者要兒童提早識字的理由是要他提早閱讀,提早表現聰明才智,而真正認真讀經深意的人,是不鼓勵孩子看課外書的,不願意太早讓孩子表現聰明才智的.如果不需要提早閱讀,那,提早識字的意義就不大了.
當然,能識字才能閱讀,而閱讀也有相當的意義,所以吾人也不是故意禁止孩子去識字,去閱讀,只是教育的重點不在這裡.如果用的是注音本,老師和家長偶爾提醒孩子要看字,也就夠了,因為識字是人類的本能,而且喜歡閱讀也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有的學者認為教會孩子識字很難,教孩子喜歡閱讀更難,所以國家的教育把識字和閱讀視為大工程,擺下大陣仗,不知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還不能如願.我卻認為讀經讀多了,要孩子不識得字才難,識了字,要孩子不喜歡閱讀尤其難上加難.
所以,何者為難,何者為易,見識眼光不同,答案便不一樣.



  目前也是没有特别要求鑫儿识字,想着用耳朵把论语先读下来,如果能背就更好,不能就再读,到大一些都背熟了再渐渐看书认字。这样也许对眼睛会好一些。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 14:40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2 17:21
      看到很多妈妈都做了表来记录读经进度,我也根据自己的计划,做了一张跟读进度表,打算贴在墙上,每一遍都作个记号,大家都能看到,包括鑫儿自己,或许会增加她一些成就感。对于完成全书的多少部分也有个一目了然的印象。
  这张表是根据每篇跟读20遍即往下的计划制订的。

论语首遍进度表.zip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8.88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积分: 金币 -1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2-2 21:44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 13:51 发表
教授的回复要常看常新,今天看到一段,与我想法相应,贴来此处。

季謙: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学童,刚过四岁,已经读九个月,不指字,上课总是东看西瞅,甚或不经意会于课堂上睡着觉。其他同学仍是正常读书,然而到要检查进度时仍是其第一个可以将书中内容背出。 ...常思若其可以指字,认真跟读,盖其成就将不可估量。
我譅為這個小孩的表現是對的,
drucker 的希望是不對的。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維持愈久,可能能是愈有智慧。



..



以上正是我家孩子的例子,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学习认字。且是全日认字。

永强写于梧桐山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2-2 21:46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 13:51 发表
目前也是没有特别要求鑫儿识字,想着用耳朵把论语先读下来,如果能背就更好,不能就再读,到大一些都背熟了再渐渐看书认字。这样也许对眼睛会好一些。



记下来容易,忘记也容易。复习是必要的。如果不认字,他根本 不会自己读,是一大问题。

所以拼音和认字都是需要学的。启蒙不可忽视。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2-2 21:51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 13:51 发表
教授的回复要常看常新,今天看到一段,与我想法相应,贴来此处。

季謙: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我卻認為讀經讀多了,要孩子不識得字才難,識了字,要孩子不喜歡閱讀尤其難上加難.
...




我女儿将《学庸论语》过百遍,《孟子》过了一半的百遍。 由于 不认字,对有字的内容都反感,根本不看。因为她不会。读经一年后甚至开始不喜欢读经。从去年八月转变后近一年多来的改变学习方法才稍好些。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仅建议楼主要从认字启蒙开始。不要直接读大部头的经典。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5 11:14
  谢谢druckerlou,我的孩子还小,对于大一些的情况确实不了解,您的经验很值得思考。
  认字启蒙是也要做起来,只是似乎鑫儿对文字不是很敏感,也是我下的功夫还不够,还是要坚持每天识几个方块字。
  三字经,弟子规已自己差不多听会只是没有系统地读,时常自言自语,这些如果辅以大字指读应该还是可以试试。和论语一起做起来吧,毕竟论语现在也算读上状态了,并形成习惯,一时要不读也是可惜。
  周日在家中作了一些布置,把家里的字帖找出来,摊开摆放起来,一是增加一些书法的元素,二是希望鑫儿对字有一些感觉。名画已贴了很久,唯独忘了字帖也可以这样放,沉睡在柜子里许久,真是粗心。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12-5 13:34
鑫儿妈妈对宝宝的教育很用心的,各方面都顾及到。

    识字确实可以用“字卡+大字指读”的方式,对听惯经典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顺理成章,不太费事的。
    我们从三个半月之前开始这样做,现在她认得超过800字了,弟三千唐诗之类都是自己指读,非常喜欢。

    《论语》,仍然可以这样听着呀,不妨碍的。(我们每周听经典音频和指读蒙学材料是分开的,各不妨碍)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6 16:50
  鑫儿的“为政第二”基本进入一天两遍的阶段,每遍大约要花半个小时,上午急匆匆要去上班,读的状态比较一般,时常读不完,需要外婆再补读。晚上的一遍因为和鑫儿爸三个人坐在一起读,效果比较好。当然,当中各种各样的闲话很多,她不会专心于读这个,一会儿扯这个,一会儿扯那个,让人又急又忍俊不禁。不过我和鑫儿爸这点都不会太介意,想着还小,只要她扯完了继续跟下去就行了。就当磨炼耐心了。

  只是,常常要故意读错,因为是跟读,所以明显是调皮故意读错的,我尽力耐心地给她纠正,但是一遍遍地总是不改过来,我比较介意的是,如果读错的次数多了,可能会影响她的记忆,将来真的以错为对了,要纠过来又要花一番功夫。

  听音进行到中音A,不测试,只是做罢了。

  我该不该严厉一些呢,时常思考一些对孩子的做法,有时真是左也难,右也难啊!比呆呆地读经难多了。还是智慧不够啊。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6 16:52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6 17:18
又从春花姐的楼里搬了点过来,有些问题当初没遇到看过也没上心。

不认字确实是个困扰人的问题,宝宝小,好动,又需要看护,这时是比较乱的,我完全能想象会是什么情形,因为我也是从那时过来的呀。只是不大容易表达,如果是看着孩子的具体情况让我说说,这样就比较容易了,有这种困扰的,我看还有“小小小1008”妹妹,轩儿妈妈在教阳儿时,也是先教百家姓等,可能也是为了认字吧?这确实是个困难。那么我就试着说说吧。
教认字也可以单独教,认了一些字后,再读经,也可以不必单独教,就边读边教,从孩子能看书开始,就让宝宝拿着书,能指字的话认的就快一点,不能指字认得就慢一点,这个其实是无所谓的,只要宝宝能开口并看着书读,慢慢就都会稀里糊涂的认识,而认字只是读经的附带部份,这个意思不是说认字不重要,只是说没有大量读重要,但是不认字又影响大量读,那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这样:
分解一下,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一是张口读、二是看书、三是认字,张口读是最重要的,看书是其次的,认字是更其次的,其次的意思不是不重要,而是说可以缓一缓,一点一点来,在孩子能张口读的时候就让孩子张口读,这样孩子越熟悉就越喜欢,孩子能看书的时候就让孩子看着书,虽然一开始是瞎看,头三十遍的时候,孩子有时候看有时候不看,您就尽量要求孩子看,这次不看下次还要求,每次都要求,该翻页了就提醒小孩子,每次翻页都提醒,经常拿着孩子的小手指一指,等等这些方法,您还可以再发明些方法,但是归宗是一个,就是让孩子多看字,多看正确地字,一定要有耐心,这样一本书分篇读完三十遍后,孩子如果看书看得多的话,就会认识不少字了,同时对这本书就有点熟悉了,这时全篇复习,妈妈还是以这种方式来领孩子读,一天能读多少时间就读多少时间,尽量多读,但是不要少于一个小时,一般读到七八十遍的时候,孩子就会认识这本书一半的字,并且孩子大部分都会背了,这时可以让孩子指字自己念,他不指也没关系,有时孩子念着念着就丢了,这时您鼓励孩子自己找,实在找不着,就告诉他,不必发火、较劲,就这样,在孩子读完这一本书300后,基本上这本书的字就都认识了。妈妈们都爱看这样的效果,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这300遍的功力是主要的,以一个两岁开始的小孩子为例,假如一年半能这样读完第一本书《论语》的话,在3岁半的时候,自己就可以进行第二本书了,孩子就养成了读的能力,这时妈妈就可以省心了,这多简单呀,在这个“攻关”的阶段,您只做这一样,每天念兹在兹,诚心而做,您可以边读着这一本书边听英文,使劲听,大量听,可以不听中文,中文就读着越过去,这样就良性循环了。等这一本书拿下,不过才是4岁5岁的小孩子,他已经有能力读书了,而您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否?现在的高中生有这样的能力否?


  这样认字也是一种方法。只是如果孩子小,要打大一点的字,用现成的书有点怕字还是太小,伤眼睛。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7 12:33
标题: 关于故意读错的回复
又找到了春花姐的回复,看来这个楼还得好好学习。考虑先睁只眼闭只眼,也许她没劲了就不会故意读错了。


这段时间,顺顺读书时,喜欢用变音,比如平舌音读成卷舌音,我感觉她是故意的,所以总是纠正她,而看她好像又是真的不知道的样子。以前她是不会这么读的,也不知为什么。
====================
我的经验是,小孩子往往您越注意的地方,她越故意,您就淡化一下,睁一眼闭一眼,用不了多久她就应该不这样了,如果时间很长还这样,您再纠正也不迟。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11 15:21
不得不感叹,妈妈能在家里带真是太好了。效率上很明显。
  进入八佾第三,平时上班只能晚上跟读一遍,早上总是来不及。而周末在家里定定心心,如果没有其它事干扰,能读上三四遍,平均每遍起码二十分钟,这样总算也要一小时了,而且时间上也可以延长,那么小的孩子还不会讲条件,有时给她加一点也没有问题。
  重要的是,一天读三四遍,反而状态都比较好,跟读很顺溜,特别是后面几遍,可能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而每天读一遍,反而拖拖拉拉不爽快。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13 16:20
昨天跟鑫儿爸爸聊起,说陪读论语对成人而言真是一大枯燥事呢。孩子现在只是嘴跟,手脚都不停的,什么都忙活,可成人只能端正坐那里,一句句领读,常常还要催一下,重复几遍,一篇下来二三十分钟,对成人也是个考验呢,特别是现在习惯多方位媒体刺激,心一刻都闲不下来的成人,坐下来读那么枯燥的东西,要不是为了孩子,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过常常是因为自己觉得痛苦,更是会觉得孩子是否已经痛苦不堪。有时让鑫儿开始读,她也会说不要读不要读,然后我们坚持一下,这是一定要读的,她也就读了,我猜想这段时间以来她也是觉得读这个是有些累的,特别是这个牛皮糖老妈韧劲十足,所以会尝试抗拒一下,有时我也会跟她商量,那我们睡完觉再读吧,或者出去玩一下再读等,她也总是能够接受,当然后一步肯定是不退了,这也是需要她明白诺言是要兑现的。(似乎是不平等条约,呵呵)。
       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不想读是正常的,想读的也是正常的,至于什么要逼一下,什么时候要退一下,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3 16:27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19 14:38
 鑫儿两岁了。    
  这段时间读得状态比较低迷,可能鑫儿过了最初的新鲜期,现在跟读起来不那么积极了,时常要三催四请的。
  考虑到年龄还小,我们不要求她好好坐,专心跟读,随便她跑来跑去,手里玩什么都可以,只是嘴里跟我们读。但是最近时常不开口,像没听到一样。
  鑫儿爸和外婆都觉得这样习惯不好,既然语言上已经能读了,应该让她一心一意跟读,但是鑫儿不肯,气氛很差。
  而我有些心软,觉得毕竟还小,能读多少算多少吧,不要太强求了,我们自己多读一些,等她再大一些再慢慢要求起来,现在那么小,吸收力很好,我们读让她听到也很好,但是可能一板一眼的执行力还不那么到位呢,不会是故意要我们三催四请的。我还是希望她读得快乐一些。况且本来也是打算到3岁再开读,既然如此,何苦这么为难她呢。也不知道自己这样想对不对。教自己的孩子读经,确实是难度颇高的一桩事。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20 15:07
也许是开口比较顺利,鑫儿一时的变化便是让人心起起伏伏,想想真是不应该,孩子能坚持就很好了,一点一点要求起来,不可操之过急。教自己的孩子的读经确实难,但也是自我修身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便是需要时时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抓大放小。
    无论如何,坚持是最重要的,宁可慢,不能停,每天一点两点,积累起来也是可观,随着她的语言能力逐渐成熟,这样跟读的难度应该是越来越小,需要的只是克服惰性罢了。八佾第三已跟读到14遍,鑫儿愿意的时候,居然也能一章顺下来,顺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再接上,比照前段时间,进步是明显的。
    能读到论语是很有福气的,在平时,我时常对鑫儿这样说,也许她还听不懂,但是我希望把这样的心念能点点滴滴传递给她。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22 11:13
  鑫儿爸现在带读慢慢进入主力状态,我有时也可以脱手做一些事,不过尽量还是两人都陪着读,以显示我们的重视。一般6点半吃晚饭,七点开始带读,正常的话,七点半能读完,我们约好,千万不能发脾气,要感谢孩子愿意配合我们,笑眯眯地要求,笑眯眯地鼓励,有时来不及了(常常也是因为大人的原因),就今天读多少算多少,明天再读,不用急着赶进度,这样气氛很轻松,七点半结束后还能一起玩会儿,其实鑫儿在读的时候也是在玩。
 
  读完了一定给她划勾让她自己看着,用红色的水彩笔,等这张纸全画满了,也是一张小小的成绩单吧。没有评价,读了就是成绩,有读就好。

  八点洗刷上床睡觉,昨天再度问鑫儿,论语是谁的话呀,之前教过几遍,每次再问起都不记得了,昨天倒是爽快地说,孔子的话,呵呵!我们说终于记得了,其实也不完备,先如此这般吧。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22 11:14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23 10:52
昨天晚上没有读完,饭前我抓紧时间跟鑫儿跟读了八佾第三的前二十句,想留下不多了,饭后稍花点时间就能跟读完。

没想到饭后因为一桩小事,鑫儿爸批评了鑫儿,我看来是小事,她大概什么时候发现咂巴嘴巴很好玩,能发出响声,一直在咂巴,鑫儿爸告诉她很难听,不能这样,云云,态度严厉,鑫儿似乎没有立即接受,仍然我行我素,鑫儿爸有些生气,还小小体罚了一下。我倒是觉得这是孩子一时觉得好玩,影响别人、伤害别人的事是一定要马上制止的,这样的事或许过段时间,她没兴趣了就好了,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不过为了维护爸爸的权威,我也没有发声。这样昨天鑫儿的情绪显然有些低落,跟读积极性不高。依鑫儿爸的意见,是要读完的,我说冬至前后就早些睡吧,他倒也默认了,我想气氛不好,读得大家都很累,何必呢,还是早点睡吧,于是昨晚几乎没有读。睡前,我跟鑫儿说,爸爸是为了你好,咂巴嘴巴是很难听,也很难看的,你能理解吗?她点点头。

今天早上一起来,我就跟鑫儿说,昨天后面一小段没有读,早上我们读了吧,一般最近早上都不读,因为来不及,也有我懈怠的缘故。然后我就balabala領读了,鑫儿状态也不错,很快就读完吃早饭了。我想这样不也挺好,情绪不好的时候还是放一放吧。

鑫儿爸和外婆都觉得我在读经方面太过宽松,不过还是依了我。

想想当时是我把读经引入到我们家庭中,是我的热情感染了他们,义无反顾地要让孩子读经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但我虽然大方向不变,想法总是很多的,被鑫儿爸戏称为一天一个想法,但他总是能把一桩事情比较不折不扣地坚持执行下去,现在有时,他的执行力比我还到位,外婆也是,说读书就好好读,其它宠着点也就算了,看起来读书方面好像目前是我最纵容着鑫儿了。。。世界真奇妙。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2-28 12:51
  里仁第四完成第五遍,昨天读完后,鑫儿强烈要求自己划勾,于是把着她的小手划了一个勾,她意犹未尽,嚷着还要再划一个,告诉她要再划一个只能再读一遍哦,呵呵,小家伙悻悻作罢。

  里仁也是二十六章,不过读下来比八佾感觉要少一些,因为很多章都很短。

  一篇的进程状态大约是这样,开始八句十句是士气很足,到中间开始惓怠,需要七催八请,然后到最后几句,通常告诉她快结束了,加油,然后似乎又劲上来了,跟读的速度,声音响亮程度,都上来了,最后一句是最完美的,整个家里都可以听到,也算“虎头虎尾”了。

  晚上睡前读一些诗经,最近又翻出“护生画集”,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图文合作的,结合里面的图片跟她讲讲小故事,尽量直接念原文,有些转换成现代文也跟她讲讲,彩色绘本固然漂亮,这些精美的黑白画也是别有风味。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28 13:00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4 11:02
净空法师开示:
所以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環境影響,肯定被環境俘虜。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利的誘惑,你能夠抵得住嗎?除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沒第二個辦法。閉關不行,住山也不行,還是會胡思亂想。尤其現在,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是最聰明的選擇,善知識就是經典,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面對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面對著諸大菩薩、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就錯不了。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就跟他們沒見面。三天、五天不見面,心就變了,就會動搖,你說多可怕!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決定不能離開。

  对孩子也一样,鑫儿不是那种宿慧深厚的,自发地热爱读经典的人,这个不用问别人为什么,问问自己就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父母吸引来的,怀孕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性,自然招致什么样的孩子。一切都是有因果的。
  
  既然如此,天天读经,听经的熏陶更是重要,我心里也常常有两种思想在打架,有时想孩子每天读会不会累,我家的事实却是,每天读,状态都比较好,跟读很顺畅,如果一天分时段读上两三遍,状态更好,越读越顺畅,而这次放假停上两天,退转就比较大,回来读很长时间都不愿开口,真是神通用尽,黔驴技穷,还好后来还是开口了。昨天一天读了三遍,状态马上又上来了,量真的是重要呀。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4 11:04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3 16:27
  今天又爬了齐妈的楼很多感慨,之前自己的宝还小,虽然几位优秀妈妈的楼都爬过,没有遇到过的终究不是很深入。

  里仁第四快结束了,慢得很,过了新鲜期,鑫儿进入抗拒阶段,我也能理解,毕竟读经没有讲故事轻松,而且妈妈陪她的时间太少了,要严格的时间也要有温馨的时间啊,不能把有限的时间全用在对决上了,可是现在她是不愿而不是不能,这个我是心里有数的,不过妈妈上班,也只能如此了。有限陪她的时间里还是要坚持与怀柔并进。
2012年五点总结心愿:

1.        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她,再努力,艰辛啊艰辛。
2.        量还要再上去,前提是第1点要做到,否则就不上去了。
3.        自己的量还要再上去,前提还是第1点。计划易经完成100遍。
4.        不要求背诵,只要开口念。
5.        顾虑视力,不要求指读。先用耳朵和嘴巴混熟,啥时指读,且行且看。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13 16:29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6 13:28
开始公冶长,比里仁第四篇幅上增加很多,还是两天一篇吧。
  得承认在“爱和自由”和“严格要求”上是有些纠结的,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不是可以要求的,是不是她做得到的,如果是,那么是一定要要求的,如果不是,那么等待。
  那么小倒是真的不用用到体罚,我对体罚还是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女孩子,那么小的孩子,有求于父母的太多了,这也是我应该给她的,不过在读经上,常常成为一些筹码,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做,但是有时也是无奈。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前段时间,她的懈怠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作息的改变也是一个借口。早上起得晚了,晚上睡得早了,便是没有时间带她读经,偶尔捡起来读也是抗拒的,不情愿的,东拉西扯的。
周六上午开读,硬了心肠,不读别的不要谈,大哭,全家人意见一致,不睬之,哭得有些久,心里其实真是不忍,最后主动跑来要读,读完夸奖,让她自己划勾,小吃零食,顺便说一下,表格打得很小,划勾的准星倒是准了不少,虽然看着不像勾,起码也是在那格子里了。
下午再读,还是抗拒,又哭,哭了没多久,让我抱抱,在我腿上读完了,效率还挺高。满意,读完夸奖,全家亲亲。
周日上午,我说早饭前就读吧,读完早饭,早饭后出去玩玩,反正读读很快的,不情愿,哼了两声,看看没戏,也就读了,等爸爸从房间里出来时,自己高兴地说读完了,爸爸抱着她去划勾,拿着水彩笔,挺得笔直,意气风发,像个凯旋的将军。
周日下午公冶长,毕竟是新的,要求不高,没有抗拒,就是磨蹭着,倒也无妨,磨蹭着读了一半,公冶长第五1-14章。
今天早上,还是早饭前在房间里打算跟她读完下一半15-28章,高帽子送了好几顶,马上就读了,中途停了停没跟,我重复几遍后说那你先休息下,妈妈先去刷牙,刷完牙再读哦,读完我们出去吃早饭,我是真这么想的,她不想我出去,又跟,一会儿也就读完了。皆大欢喜。一起出去,让她去跟外公外婆宣布已经读好了,当然是一通夸奖,小家伙心情美美地吃早饭了。

感想:二三岁时(说话能力到了就行)把习惯树立好,以后慢慢长大也是想办法延长时间罢了,立好的习惯不容易打破,孩子应该认为一贯如此,理所当然,难度会小很多,如果到五六岁甚至更大,之前都没有习惯的,有求于父母的越来越少了,是会有一些难度的,不过亲子关系好的应该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8 12:25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一)
文/曹文轩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6ce9c0100tibn.html
我不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一般较少考虑我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更少考虑他们是我作品的惟一阅读对象。在书写的日子里,百般焦虑的是语言、故事、结构、风景、意象甚至是题目和人名之类的问题。不时闪过脑海的可能是契诃夫的一句话:如果在第一幕挂上去一把剑,那么在最后一幕务必要将这把剑拔出剑鞘;或者是卡夫卡的一句话:一本书必须是能砸开冰冻海面的斧子;或者是帕慕克的一句话: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我曾经许多次发表过一个偏颇的观点:没有艺术,谈论阅读对象是无效的。但我十分走运,我的文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当那些书以每年每种十万册的增长速度被印刷时,我暗自庆幸我所选择的文学道路。我要在这里告诉诸位: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
这一次,我想谈论的话题是: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面对浅阅读时代。这些观点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没有普遍意义。
如果要讨论今天的儿童文学写作状态,可能要从当下儿童的阅读状态谈起。道理很简单:生产出来的作品是供人阅读的,阅读状态影响着写作状态,尤其是当世界运行到今天这个高度商业化,并将娱乐作为重要取向的时代,写作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阅读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劣质的、蛊惑人心的、可能会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
童书的状况也大致如此。
这些书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它们也是书,问题就正在于它们也是书。书和书是一样的面孔,我们无法说它们不是书。有时,它们甚至比书还像书。事情的复杂性一下子使我们陷入了似乎永不能走出的泥淖。
因为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为道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很难指认哪些书不是书而是垃圾。它们混杂在好书中间,甚至是冠冕堂皇地与好书堆放在一起,我们望着它们,却根本不能判断它们。加上当今世界的唯利是图,这些书在被出版商们以及被出版商们贿赂过的媒体的大肆宣扬与轮番炒作之后,竟然都成了善书——甚至还被美化为经典。而那些养精神、长智慧的书则显得默默无闻。这些书严重败坏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损伤了他们的心智。
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图书丰富——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
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我以为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则尤为重要。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二)
什么是“儿童阅读”?
我的定义是:所谓儿童阅读,应当是在校长、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长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道理很简单: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正在成长中。换句话说: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可靠的。
我们在持有民主思想与儿童本位主义时,忘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便是: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被教育者。这是一个基本关系,这个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在若干方面——包括阅读在内,富有审视、照料、管束、引导和纠正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伦理。
我们可以在这里张扬人权。但当人权成为教育与被教育这一关系的颠覆者时,那么,这种人权要么是错误的,要么就是被我们曲解的。当我们沉浸在人权主义的高尚、正义的情感之中为今天的孩子仗义执言,摆出一副保护神、代言人的架势,完全不加分辨地尊重他们的包括阅读在内的若干选择时,我们怀疑过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吗?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在后天的漫长教化中逐步趋于成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选择,可以成为我们根本不需要疑惑的标准吗?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优秀的作品吗?因为他们喜欢,所以好,所以优秀,这个逻辑关系可以成立吗?
如何确定一些书籍算是好的、优秀的,大概要组织一个陪审团。这个陪审团肯定不只是有孩子,还应当有成人、专家等。只有这样,一个陪审团作出的判断才是可靠的。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的大众阅读者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过于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不久前,我曾在一次演讲中有过一个发问:儿童文学的读者是谁?听上去,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是儿童。可是,儿童在成为读者之前,他们则仅仅是儿童。他们是怎么成为读者的呢?什么样的作品使他们成为读者的呢?回答这些问题就远不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些顺从了儿童的天性并与他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相一致的作品使他们成了读者。可是有谁能确切地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古代并没有儿童文学,但儿童们并没有因为没有儿童文学而导致精神和肉体发育不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徒生,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儿童文学与儿童之关系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让人生疑了:儿童是否就必须读这样的儿童文学呢?儿童喜欢的、儿童必须要读的文学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呢?这种文学是建构起来的还是天然的?但不管怎么说,后来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并使成千上万的——几乎是全部的儿童都成了它的读者。问题是:他们成为读者,是因为这种文学顺乎了他们天性,还是因为是这样一种文学培养和塑造,最终使他们成了它的读者?一句话:他们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因为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承认了儿童自有儿童的天性、是还未长高的人之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的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屑一顾。E•B•怀特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大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确实有儿童的天性。但经验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
“读者是谁”的发问,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并不是确定不变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读者。
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大面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对儿童天性的呼应和顺从上。至于文学性则更无从谈起。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三)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而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事实上,自有书籍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这些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些书并不是十分理想,甚至还有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
当一个善良的、充满母爱并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抱了巨大希望的母亲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当对这些书表示疑问——尽管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
但孩子自己对图书的选择,也许是最不可靠的。

我们在说这样的话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孩子的喜爱与厌烦。那些不能让孩子喜爱,而只会让他们厌烦的书,同样也是不可靠的。
我们只是要指出一个不可取的局面: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那些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因为出版社完全有理由出版那些书,这是合法的。也不要怪罪作者,因为作者完全由理由写那些书,也是合法的。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一般的提醒。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你得承认: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说:我们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只是说:我们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是一味地读那些书,而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一个愿意成为高贵之人的孩子,读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这是无法丢失的前提。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而这个读者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将其忘却了,这样的作品、作家当然不是一流的。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这个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组成。在适当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之后,我们应当明确:它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是无法跟随这个读者一路前行的。如果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羞于谈论他在上小学时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他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一定是很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这个人即将覆灭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被一个当年的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
    这个境界对我而言也许非常遥远,但却是我向往的。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21 13:09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30 14:12
过年回家,对于鑫儿时不时冒出的方言大家都觉得很诧异,因为小孩基本上都说普通话,她还时不时两面切换一下,也算是知道这两种说法是同一意思,博大家一笑了。3岁前的变化真是很大,去年这个时候,还只会喊爸爸呢,其它什么都不会说,今年已经能口齿非常清楚地讲故事了。

自己这一年也是感觉收获很大,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论语,孟子和易经,易经还在读的过程中,那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是和没读之前不一样。以前也看了很多理论,如何修身养性的,总觉得不知落实在何处,长时间的读经倒是让我的心确实静了一些,当然其实还是很不够的,我是一个杂念非常多的人,心总是在过去事和未来事中打转,要谈活在当下,真是难,但是闷闷地坐在那边读经,念头倒是少了很多,一天空下的时间虽然少,但是以前我在做什么呢,也是杂七杂八地在看书,或是看片,或是聊天,或是东想西想,于人于已鲜有助益,现在空下来就是拿起书来读经,少想很多,烦恼也少很多,真是心静下来,生活也静下来啊。
以前看鑫儿爸怎么那么没觉悟呢,大把的时间用来打游戏,还不如读读经,现在这种心情一点点没有了,人家虽然不读经,处理事情可是比我沉稳得多,也不像我一天到晚东想西想,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动不动就挑剔埋怨别人,他总是乐呵呵地包容我的很多问题,真是惭愧啊。少了这份要求的心,时至今日看看,嘿嘿,他带着鑫儿读经还是很像模像样的,而且兴致来时也会自己读一段。他打游戏的时候我会奉上清茶一杯,说真的,在孩子方面我们能达到今日的共识已经很不错了,这里面潜移默化和包容缺一不可。

论语因为读过100遍,但仍然不能背,我在带鑫儿读的时候尝试自己背,毕竟会背是方便。现在记忆力是不行,但是遍数是可以克服的,拿一篇来说,背背看看20遍以后脱本背,20-50遍背可以比较流利,但仍然要想想,过两天会忘,再背50遍,可流利至脱口而出,可以一边做事一边背,基本不用多想,即使打断也能接上,过两天也不忘,如果还能增加遍数更好,以前我背书都是满足于背出即好,上学时也是如此,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过段时间便不记得了,说背出来也没用,以后都忘了,如果背出后能重复至相当遍数,达到不思而得的境地,真是不容易忘的,特别是童年时期能如此更好。

还有一个收获,50-100遍的流利背诵时,非常有助于定心,我自己感觉不能起一个念头,一起念头,马上会慢下来会断掉,要想一下才能接上,如果不起念头可以连续背至结束,这种状态我是很喜欢的,平时很难达到,惭愧一下,这种状态下,眼睛虽然张开却似乎没有看到外面的景象,心是高度专注在内部的,旁边如果有人看到,估计是那种定定的眼神,因为此时神不在此处吧。孩子应该是更容易到达这种状态。

快乐读经是一个目标,不过我现在不纠结于此了,鑫儿这几天感冒,鼻子擦得有些痛,对说我妈妈,痛,我说恩,是有些痛,忍忍吧,或者忘记它,过两天就好了。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的,有些不能避免的痛苦还是坦然去承受吧。读经或许可以更快乐,或许有些苦,我也不强调,或许我的智慧还不够,老实读就好了,绕不过去的,如果不读经,很大的可能生活在无明中,这种痛苦才更是令人没有希望。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2-20 12:14
鑫儿最近迷上了听故事,没有图画的故事书,如365夜听得不亦乐乎,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累死人不偿命,听完以后就是再讲一个,再讲一遍,好多小故事自己也能像模像样讲几句出来,本来也挺令人高兴的。不过故事显然比读经有趣多啦,这段时间,读经又靠边站了。
公冶长第五读了那么久,还有最后几遍怎么也完不成,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我自己已经背下来了,每天睡前和起床时给她背一遍,然后让她跟我念几句,她一起床就屁颠屁颠找故事书去了。她对这一章也很熟了,跟读几句时常常能顺下来,只是总不像听故事那样乐在其中。
古人大概不讲故事吧,顺其自然地开始读经,也挺好,现在几十年大家都不读经了,但是阅读好是公认的,所以自主阅读前当然是讲故事了,以我个人的体验感觉,要孩子爱绘本爱故事实在太简单了,父母应该都有同感,只要人文环境还可以,没有其它什么诱惑孩子,爱听故事是顺其自然的事,所以鑫儿那么爱听故事,我并没有特别高兴的感觉,反而感觉要控制不要影响了读经,自己小时不也是这样过来么,故事看得不计其数,小时似乎还博得不少夸奖,都是过眼烟云,其实阅读始终流于浅层,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这是挺遗憾的事。
论语100遍读下来,易经快50遍了,再加上这几年的学习,重心也在慢慢转移,家中的几本经典放了也很久,以前总是不得其门而入,看也看不懂,注释都看不懂,现在有了笨笨的读法,偶翻注释,居然也不是以前那么雾里看花的感觉了。自己来说,对于读经,开始有了如饥似渴的感觉,相对于孩子,我年纪那么大了,有用的书还没读几本,是要忙活起来了,至于要孩子怎么读,有一些规划,但也不急了,慢慢来吧,现在还是多听为主。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3-9 20:42
好久没来记了,前段时间忙了很多事,鑫儿的"公冶长第五"也读得特别久,前几天刚完成二十遍,现在 终于进入雍也,比较可喜的是, 我终于可以在家亲自带她,也是机缘成熟吧.
     目前的生活变得比较有规律,不像以前上下班前要打仗一样地催着她读完,心态上难免急躁,我想她也是感受到了我这种急躁,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慢慢放缓下来,况且现在 在家,时间大把地有,便是不紧不慢地进行,状况真是好了很多,也不再想什么花样,一直坚持要求她读便是了,也没有太多抗拒,知道总归是要读的,也就是这样读了,每天平平稳稳地完成一遍雍也,一遍兰亭序,一遍邓石如篆书,可能加起来也最多半小时,对于她一天的时间来说,实在是很小一部分.
      兰亭序和邓石如篆书已经很熟,大概是都可以顺下来了,但是仍然让她一句句跟读,偶尔自己顺顺,也不要求,这些文章读熟了想着以后认字可以直接指着字帖读,顺便熏陶书法了.
      除了读经,也会讲些故事,她也很爱听,而且喜欢反复地听某几个故事,也可能我给她讲的故事偏少一些吧,<<美德书>>里"奶奶的桌子"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喜欢听,听得常在那自言自语地似乎在复述,考虑到没有英文环境,我也没有跟她口语的能力,也适当讲一些英文故事,中英文经典是一直放着的,希望以后英文开读的时候能顺利一些.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3-24 22:22
最近鑫儿每天可过渡到跟读1-2遍雍也,一般上午一遍,下午如果状态好再读一遍,另外再跟读半遍或一遍弟子规。
   早上忙完家务,就开始坐在阳台上陪她读书,通常玩玩读读,或坐在我腿上,不过现在虽说读读玩玩,状态比几个月前还是有些进步,一般20分钟总可以读完一遍,跟读的连贯性也有一些进步,然后再加弟子规半遍状态还可以,一遍的话最后就很吃力,经常要催了,想想还是读半遍吧。这样上午可能会读到30-40分钟,当然她手里总是不闲的,也随她去了,只要开口读就好了。
    本来想着陪她读完我自己在身边再读一些经典,不过常被她缠着讲故事去了,她对听故事是大爱,这样也只好在她自己在专心玩着什么的时候偷偷读一些,发现自己读经的量比上班反而少了,这倒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最近给她讲的故事有牛津阅读树,佛陀的故事,桂花雨,没想到散文她也听得很有兴致,想是书中精美的插画吸引的吧,真是谢谢田妈推荐的好书。想想自己到大学时都对散文没啥兴趣,只喜欢看一些情节曲折的小说,现在陪着她一起读,觉得散文确是别有风景,似乎跟心灵的距离更近一些,怎么以前没有发现呢,想是这几年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现在鑫儿既然有机会接触一下,也挺好。

   发现用表格记遍数是个不错的方法,一则贴在墙上,随时提醒自己,便于很好地坚持,二则每段材料遍数上有个客观的量去衡量,不会凭个人感觉有太大的出入,而遍数到了一定的量后,自自然然就有质变。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3-24 22:40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3-31 18:58
昨天开始述而第七,本来想开始一天半遍的,看着状态还可以,也就一口气读完了,今天状态就一般,总是心不在焉的,于是上午半遍下午半遍,这样每天读一点点,坚持就好。
    最近大爱Oxford reading tree和机灵狗,还是很小的时候给她讲过,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没讲了,最近被她看到,连着讲很多本也不停。因对于英语方面我还是有些纠结,总觉得没有这个环境,读经不像中文那么好上口,所以除了以后要念的音频一直放以外,这些有意思的绘本我还是挑一些讲讲,希望能让她对英文有兴趣,对一些基本的单词,句型有个概念,也算是基础和经典一起做吧。
    另外论语我自己读了100遍,鑫儿开始论语算是比较顺畅的,也许有些作用,英语经典也打算这样做一下,把以后要读的文章自己先读上100遍,相比于音频,妈妈的声音大概效果会更好一些。
    目前易经读到60遍,坚持读到100遍,再加上英语经典100遍,还有自己想看的一些书,真是任务重重啊!不过因为自己喜欢,倒也坚持得不是太困难,和鑫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4-13 22:41
鑫儿马上28个月了。
     
论语这么一点点跟读着,每篇二十遍,读完了就往下,状态有时好有时不好,真是能慢慢体会到坚持这句话,宁可慢一点,但不要停。如果她状态好的时候可以读完述而一篇,状态不好就读一半,再不好就读三分之一,一般两天还是可以读完一遍。再加几句弟子规,或许弟子规对于论语来说是简单上口一些,鑫儿比较爱读,自己都要跟着读,论语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呵呵!
       给她读的一些英文小故事有时能冒出几句,今天放一些音频给她听,一定要我跟着一起念,倒也是顺便校正一下妈妈的发音。
        总体来说,论语是我要督促着坚持的,弟子规什么只要我读她会顺便一起跟着读,听故事则是跟着她走的,兴趣最为高涨。
       每天的时间要平衡好,慢慢拉长读经的时间,是接下来的目标。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4-22 20:43
述而第七第十二遍,今天读得状态很好,一篇全部读完,很多章都可以顺下来,下午还读了弟子规一遍,基本上也是我一两句,她两句这样顺下来,这样读的效率也高很多。
    论语每上新篇,前五遍是个困难期,鑫儿会比较排斥,东扯西扯的,不过坚持下来后,后面就慢慢顺利了,十遍以后能顺的越来越多了,她自己也觉得越来越轻松了,也比较不畏难了。
    妈妈开始读仲,每段20遍,四天完成一段,一天也就十几分钟吧,先给小朋友混个耳熟,自己也熟悉熟悉。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5-6 22:03
开始泰伯第八,这篇比较短,第二天就实现一次全篇跟读完毕,带读需要强大的耐心,我觉得我的耐心被磨练不少,反正早上开读,东磨西磨总能读完。两个原则,一,不生气,二,读完表扬,不生气说说容易真是难啊,有时一句话领上N遍小家伙像没听到一样,咋办呢,我就读我自己的,过会她自己回过神来会再催我读,这样比无聊地等她好,如果穷催她估计自己耐心也有限,语气一定越来越不温柔,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地方。无论如何,这样一天天一遍遍磨下来就行,每篇读上两遍鑫儿就知道最后一句是什么了,常常读到倒数第二句时就顺到最后,然后说明天再读,呵呵,我想读上两遍都不行,现在想了个办法,不到最后一句结束,常常循环回来,这样状态好的时候还能读多一些。
    家里的玩具在逐渐地清出去,一些声光电的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一些扩展玩法比较强的还不错。绘本我也很少买了,以前备了不少,现在看来真要质量高的才挑些讲讲,图文都好的现在并不多。
    鑫儿喜欢玩水玩沙,小孩子都喜欢的,常常能一个人玩上好久,我乘机读读书或干些活,中午常是我睡觉,她在旁边翻图画书翻很久,最后可能也倒下睡着,最近对字好像有些兴趣了,有时会问问我这个字是什么,认字还是没有系统提上日程,精力太有限了,家务,工作,带孩子,一个人扛下来,确实感到有些累。不过想到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她每天的生活,还是很欣慰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5-19 20:18
前天鑫儿开始读子罕第九,状态出奇地好,第一次就一篇基本不结顿地跟读下来。这两天一直加读邓石如篆书。
最近我自己不舒服,所以读书状态差了很多,每天就管着她每天完成一篇的任务,如果不结顿很快就完成了,如果有机会再加读一些其它的,看来渐渐可以过渡到两遍了。
最近被她自己翻到一些民间神话故事的绘本,也就讲了一些,说起来这些民间神话故事是我小时大量课外阅读的东西,虽然没有读经的价值大,不过这些故事传递的价值观还是非常正面和激励人心的,现在长大了,虽然经典的东西读得少,但是那些故事给我的影响常常能让我关键时刻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
在家带孩子,渐渐地把吃饭的习惯做好,首先零食减少,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比较充实,一般也不会经常想到吃零食,两顿饭之间时间拉到5个小时以上,也就是饿得比较透,基本上就有足够的食欲好好吃饭,对菜也不会有什么讲究,中间有时稍微吃些水果,量也不要太大。现在基本上每顿饭都吃得比较像样。有时在超市里看到什么小点心,要求买我也会买一些,回来放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就忘了,呵呵,到底还是孩子,我也没有刻意限制她,如果想起来要吃,饭后也会给她吃一些。

音乐方面一直听国乐启蒙,古琴,古筝,二胡,琵琶这些中国乐器,交响乐主要是自己听了觉得激烈,尽量选一些舒缓一些的听,神秘园和班德瑞也是自己一直比较喜欢听的,总的说来还是喜欢听安安静静的音乐,可能有些限制她了,也就跟着我一直听这样安静的音乐。

仲夏夜之梦我念到my daughter hemia...每天听我跟着录音念,一些简单地绘本单词会发音,不过没有出过句子,今天跟我说要讲Oxford reading tree,这三个单词倒是一气念下来了,现在还是多多输入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5-24 19:18
今天读了两遍子罕,现在鑫儿一边翻图画书一边跟我读效率倒是很高,基本不打结顿,也不三心二意,一会就一遍跟读好了,只是不知道这样读是不是效果差一点,不过想想本来也是一边玩一边读的,随她去吧。
今天有点小小惊喜是,鑫儿在我读仲时说我也会读,然后妈妈读了两句,她就跟了两句,嗯,听着还是挺像样的,而且还顺了一句,耳根真是利啊。妈妈还是要继续把这个仲跟读下去。
鑫儿一岁半时就大部分会喊大小便了,结果现在快两岁半了,好像又倒退了,经常尿裤子,我也上火过,后来想想,跟孩子较什么劲呢,耐心一点吧,读经也是这样,虽然有时读经状态一下上来,让我感觉很欣喜,但是可能过两天又下去,就感觉有点不舒服,其实还是自己的心态在作怪,我常用螺旋式上升来解释,进进退退也是正常,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每天晚上我都想想,如果今天有情绪不好的地方,就想想是不是需要这样,有没有必要这样,如果没有必要,那么下次注意,总的说来,当妈的还是倾向于看孩子好的地方,暂时的缺点也要宽容一些,想自己不也是这几年才逐渐克服一些习气么。

记录一下近期积累的读经遍数

论语   从2011.11.14开始,算算正好半年了。
学而第一至泰伯第八:各20遍
子罕第九:9遍


以下是我在家开始计算2012.3始
兰亭序:6遍
邓石如篆书:11遍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5-24 19:24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8 13:29
标题: 子罕的质变
有一些惊讶,子罕第九开始,似乎有了小小质变,表现为基本比较连续地跟我读下来,而不打顿,也不大扯别的,当然手里可能翻着其它书或是干别的,但是效率上提高了很多,双方都觉得轻松了很多,每天读两到三遍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可能一点点从催着读到每句话都要重复好几遍才挤出一句话这样的过程走过来,是深有感触的,现在的状态觉得是很大的进步,只是惭愧妈妈状态不佳。其实我从来没有特别期望过能一下子到这个状态,想着能一点点好起来就可以了,因为毕竟越读越熟,也越来越大,语言能力会越来越强,不过读到子罕能有这样的状态,还是让我惊喜,希望妈妈的状态也能尽快好起来,不耽误读经安排。
    很快地过了乡党,论语的一半已经过掉,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以前一篇二十遍都要读将近一个月,这次每天两三遍,很快就过去了,先进第十一也是第一次就跟我全部读下来了,每天两遍,大约半小时不到一些。关键是,大家都轻松起来,没有以前啃硬骨头的感觉了。
   不过常常告诫自己孩子终归是孩子,也会有反复,后退,但我相信只要家长坚持下去,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是经常能看到的,这也给人无限的激励。

    张中和老师的博客给我很大的激励,虽然去梧桐山的缘份微乎其微,但还是能从他的博客中得到不少受益,每次懈怠的时候看看感觉又要加油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6-8 13:34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17 15:06
按:楊定一博士最早在美国接触到读经教育。十幾年前王财贵博士在美国的讲座有三场是楊定一博士所主办。王财贵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和杨博士的交往:
我十多年前去美國演講讀經,就是他主辦的,他開車,他主持,一連三個晚上,住在他家。他第一晚跟我說:他十九歲時,就讀過至少一萬本書,但現在想起來,不如經典一部。他那天晚上開始背老子,並開始教他的子女讀經。

读经 让孩子和智者心灵沟通

                                    作者:杨定一 出处:天下杂志 420期 2009/04
作者介绍:楊定一: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的女婿、长庚生技董事长杨定一宛若科学奇才。他13岁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西医学院、21岁在美国拿到双博士,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谘询委员。他在研究上屡有突破,如:发现免疫细胞的穿孔素(perforin)机制、破解奈米细菌的科学悬案。近年来,杨定一开始推广全面预防医学、儿童读经教育,并利用研发出的奈米材质,协助瓜地马拉的穷人建屋。

读经可以让古圣先贤的智慧直接和孩子的心灵沟通,帮孩子成为一个感恩、慈悲且充满服
务心的完整个体。

问:多年来您花了不少心思在推广「儿童读经」,为何您如此重视这个项目?

答:孩子是我们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不仅要满足他们身体上
的成长需求,且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发展创意潜能 (creativity potential),
充分体会道德与智慧,并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方向。

要达到这目标并不容易,需要父母和孩子完全的投入与配合,并以开放的心胸采纳种种最
先进且有效的方法。而诵读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问:您在美国成立「儿童联盟」,目的就是为了推广读经吗?可否介绍这个组织?

答:读经只是推广的项目之一。我们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医师朋友及教育专家,希望提供家
长一个与现行课程不同的新选择,在一九九九年一同成立了「儿童联盟」。

当时为了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曾多次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向国会议员陈述电动玩具与
快餐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此外,过度重视分数和竞争的教育体制也是我们建议改善的目
标。

令人安慰的是,这些年由于世界各地有许多家长都认同我们的理念,所推动的读经活动已
有超过一千万名小朋友参与。

问:读经是属于宗教性的活动吗?

答:读经和任何宗教都无关,但有趣的是也离不开宗教。读经的目的是让古圣先贤的智慧
直接和孩子的心灵沟通,而各宗教流传下来的经典如佛经、圣经或道经,都是人类最珍贵
的文化起源,蕴含了最高的道德标准与智慧,是值得推荐的教材。

问:可否进一步介绍其他教材及朗诵的方式呢?

答: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除了各宗教的经典外,亚洲的学童可以朗诵《大学》、《论
语》、老庄、《孟子》、唐诗或《易经》等等;欧美的学童可以读莎士比亚、布雷克
(William Blake)、渥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
或人权宣言〈Bill of Rights〉等优美的创作。

朗诵的方式简单易行,每天只需二十至三十分钟,毋需强迫死背或理解,重要的是活泼愉
悦地诵读,也可以用唱儿歌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下自然熟读。这种教学方
式强调「正向鼓励」(positive reinforcement),每次诵读后,可以用荣誉贴纸或其他
鼓励方式来肯定小朋友的表现,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在重覆的诵读中自然地记住内容
,无形中帮助发展记忆力、发音技巧与表达能力,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问:即使不要求背诵,对记忆力也有帮助吗?

答:我们观察到孩子诵读十至十五次后,即可轻易的将内容记忆下来。其实幼童有极佳的
记忆力,在七岁时达到巅峰,七岁后开始发展理解力或分析力。如果不善加利用,他们会
把绝佳的记忆力运用在记住电动玩具或其他琐碎的事。在孩子可以快速储存信息的时期,
如果能吸收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这帮助是终生受用的。

智者直接和孩子对话

问:如果不加以说明,这些经典对孩子而言会不会太艰涩?

答:现今的教学方式常强调要先理解文义(contextual meaning),其实这观念是成人为
学童设下的限制。幼童的发展本来就是先记忆而后理解,太早强迫他们理解或使用分析的
技巧,反而造成学习的负担与压力。且在阐释文义时,也可能加入了成人主观(甚至不正
确)的理解或观感。

读经最不可思议的效果,在于让智者直接和学童对话,引领他们真实面对生命中的顺境或
逆境,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中,这些智慧的话语都将带来不同的启发。

问:那几岁的孩子可以开始读经呢?

答:其实二、三岁就可以开始了,在三至十三岁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但更年长的孩子也
适合读经。透过简易的诵读方式,我们不仅看到孩子行为举止的改善,记忆力、数理或其
他学科的表现也有显著的进步,医学上更证明读经能帮助孩子专注沉稳。

当儿童醒着的脑波是介于十二~三十赫兹的β波(β rhythm),读经时脑电波(EEG)变
化则类似静坐的反应,脑波会减缓成介于八~十二赫兹的α波(α rhythm),甚至可以
达到全身频率完全同步的「合一性」(Coherence)。

我过去注意到,凡是要发挥最高的创造力(不论是艺术、科学、数学或其他领域),都离
不开这和谐的合一性境界,这也是多年静坐工夫才能带来的脑波转变。换句话说,读经就
如同是动态的静坐(moving meditation)。

但最重要的,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感恩、慈悲且充满服务心的完整个体,相信这也是为人父
母所乐见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17 15:24
鑫儿两岁半了。
昨天心里罗列了一下特别希望她读的经典,有点部头的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小量的:大学,中庸,朱子治家格言,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心经,弥陀经,以及一些著名书法帖。
细细想来,要是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读,这么多部头想好好读上几百遍的,真是没法进幼儿园,非大量读经不可,起码也是准大量读经,不然虽说小孩时间多,时间过得也很快,越大他的时间越不由父母作主,而且孩子小,说起来不用急,我们那么大才接触经典,不过谁都知道,进入学校,社会后,再静下心来读点经的时间和心境都是越来越难了,虽也有悟处,比不得幼年时的深刻了。
读经读经,真是要因缘具足,多少缘份读多少经,一点不假!纵有一颗急切的心,也总是难以把事情做得理想,尽力也就是理想了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21 10:09
转张中和老师的一篇博文


演自移居梧桐十年有余,九六年初得塾学南怀瑾师,十月胎教,小儿零一年生,为经典故,零二迁居梧桐,二岁零六个月起,阅读千字文做下手处,如此识字一千五百余(八个月时即可识墙上之字,为保证三岁前混屯状态,有意并不提前教他),其中五百字为识字卡,识字一节,现在想来愚蠢不已,此时尚未知教授,不然断不会在字卡识字上下功夫也,而是不管什么字,给他大量直接阅读即可,所以二岁半前经典阅读量相对并不很大,主要以视听为主,虽如此,成效亦卓著斐然,零四年知道王教授,开始读四海版本,此亦感叹有老师的好处,不必处处走弯路也,所以小儿四岁即能阅读短文,未到五岁通过读经已识完了绝大多数常用字,当然,并没有专门数过,约近三千字,因为此时已可阅读一切白话文,八九岁后即有能力书写文言短文与英文短文,他会阅读,也会翻译,因为在长期的阅读中,他养成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查字典,翻教材,家里只有这些,学习就成了他的玩具,此一切只证明一件事,只读经典就足够了的,教授言之不虚矣!



他唯缺的是现场对话,但有这样外文底子的孩子,你担心他未来的对话吗?你只用给他十三岁后集中强化一段时间,或在国外的环境中,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所以一切先读经,遍读一切中外文经典,等孩子头脑开了,一切都自然而然,易如反掌。反观十年以来,所有的资讯和老师都来自朋友的推介,没有老师的指导,几乎寸步难行,一但走了弯路,一但明白过来,足以让你捶足顿首,后悔无地,因为时间一过,一切都来不及了。此好比楚汉相争,一个决策错误,从此江山易主,这不是你后悔可以救的回来的。所以先生才苦口婆心,你给孩子读吧!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其余先熏习着,家长以身表率,一切放十三岁后再说。所以我才逼着你做为父母的全面学习呀!你掌握越全面,越好学,越好学不倦,对孩子熏习的力量就越大。



所以,我劝家长一定要深入了解王财贵,你究竟这一二年有没有深入进入王财贵,因为你在行家面前一开口,立即就可以知道了,所以才棒喝你,不然你就好比守着巨大的冰山翡翠,却像一个盲人,看到绿色玻璃反而心花怒放,这种状态有两种:一,是志向真的不高,二,根本不是志向不高,而是缺少识货能力。我把大多数读经的家长,定位在第二种,他志向不坚定的真正原因,是不识货,最少暂时不识货,他要识货,眼珠子都是绿的,绝对不肯让孩子浪费一分钟时间。往往说志向不高是托词,实际上他爱自己的子女如明珠,但他并不知道究竟先买一个精美的椟(包装盒)把孩子装起来呢?还是真的通过读经把孩子变化成真正的珠。这类的家长或因缺乏主见,又因诱惑太多,或又认为有人教育智慧比王财贵还高的。那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张中和周围艺术类这么丰富,都不肯浪费孩子读经时间?



以有的孩子现在的状态,随便都可以给他走偏才路线,或文学,或外文,或钢琴,或古琴,或围棋,或书法,或文字,持之以时,都会小有收获,但对志向远大,识货的人来讲,这些都不足取,以上只是环境的熏习,背经才是重点。这种见识的坚定好比说,有人现在拿一百个亿过来说,你现在不要给你儿子背经了,这一百亿足以使你们一家一生一世衣食无忧,志向坚定的家长也会一脚踢开,而努力专心背经!以上是指真正认识清楚的,就绝不会为外物所动摇。因为只要使孩子兑变为一颗真正的珠(文以载道的心灵),就算用纸包着,他也照样是珠。当然,你有条件,能够如宫墙之华美,素乎富贵也不妨,而最怕他读经少了,此一时代,是不可以中西汇通能力之降低的,而即便女孩子,因背经之所开德能的全面也更利于下一代,要知道,及等孩子已出生,或已在在腹中,方觉肚里空空,请问一切又何必呢?



物有本末先后,事有轻重缓急,季谦先生在文字学上研究亦甚深,但并不专门在训诂学上功夫而己,一个读书人但能通过长期大量之学养,在了达心性的基础上,谓概得其珠,又得其椟,不亦美哉!未见阳明象山依重心性而尽弃笔墨,举手抬足而尽兹华采矣!读经是重要的,是根本,要深信一个日久熟悉书读千遍的人,有辨别体悟事物的一切能力,因为那个要解的心性,是原具的本能,并不是文字可以解释的,所以不必解释,无所不在,而洞然一切;所以我说季谦先生读经之理念是三千比丘退席者,因为你会说,啊!这么简单,我以为要修十万阿僧祈劫才能慬的。所以,只要读就行了,依依呀呀,一鼓做气!像一炉好碳,烧到底,就算金子也烧出汁来。



此如手机充电一样,不要充一充停一停,你一台新手机买回来,工作人员会告诉你,第一次充电一定要超过十个小时,乃至稍久一些不妨,你要知道,电子有记忆功能的,此称之为激活,能量足了,就会自然释放出来。不然,你每次只充一点点时间,以后你再充不进去了,因为记忆习惯养成了,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儿童读经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大量的阅读,大脑细胞就会产生大量记忆神经,记忆能力俞强,这个孩子就会俞加的聪明。而且,孩子接触什么,就会自然理解什么,孩子会对他所映照的任何事物产生兴趣,所以你不要相信爱情中的海枯石烂,因为“徦如一个长期无人的小岛上”他最初接触的环境中只有你,他当然会对你产生好奇,而实际上,如果当初不是你,而是一个黑人土箸姑娘,或者“异性的黑猩猩”他都会。



你若把十几岁的孩子不分男女混在一起,早恋是一定的。那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天之使然,君子防微杜渐,孟母三迁的力量是:假如一个岛上长期以来只有一个男孩和十个女孩,这个男孩自然就会对十个女孩产生共同之一切。以上是比喻,兴趣是人性之自然而发,关键是对什么事物发生兴趣,是隔邻的屠夫?还是那一群吵闹不上进的孩子?还是你家那一堆乱七八糟杂志?还是你买给孩子的那一堆无聊的塑料玩具?还是你那不敞亮的胸怀和身为父母不喜读书的劣习!以上所比,何如是十个国家不同的语言,只要自幼听,长大就自然学会。所以,孩子没有懂不了的东西,而在你给他懂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读文言文一开始可以不懂,但久而久之就懂了。直接读英文名著一开始不懂,久而久之就懂了。所以我说,不达心性,季谦先生的道连门还未入呢!因为他读的是名著,所思所想即是名著,而表现出来,也是名著!这个就叫师承,所以只读经就行了,季谦先生是直接让你以圣人为师,可惜你没有这个智慧!所以那个一天能读七八个小时的,真是福气!



每周在地山讲堂听文字课的家长深有这个体会,周教授讲课,会随时提问的,往往大家一头雾水,瞠目结舌,或问那几个其他学堂一定要跟风学习的小朋友,也答不出来,要求背一段,也背不出来,或偶尔会支唔一二句。当然,他们背经量还少没背到是一个问题,功夫也不够烂熟,年龄太小,心理素质低也是一问题(才十岁多一点),所以周教授才说,有些家长虽强烈要求要孩子来听,但听不懂不要怪老师)。所以周教授再三疾呼,读经一定要死背,所以,此处要下死功夫,你不要太心痛孩子,就好像农民,武士的儿子的孩子要成长都要付出辛勤汗水一样,且背经也不算什么辛苦的,不过利用其嗷嗷的天性罢了。试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是小时候背过二三十万经典的,我们再听教授讲课,教授提问时还会尴尬么?就如沐春风一般了。所以,我们吃亏吃大了,就在一个背字。



年后恩师王财贵先生在我们学堂茶话,重点说起台湾十几年前一个自幼着重背诵英文名著的孩子,十二三岁后,他的英文能力就是他所在当地城市第一名,稍后十四五岁,就是全台湾第一名,十七八岁移民美国做了美籍华人,考试又是全美国英文考试第一名,这不奇怪,就好像早几年国学复兴之前清华汉学考试第一名竟然是一个美国人一样,奇耻大辱,为什么?古典的东西彼此都没人学了!这个台湾人一肚子的莎士比亚,浮士德,物种起源,相对论,他一到考试上就引经据典,才思涌泉,他背过了中文经典,又背了西方经典,那些只知道牛排的美国学生怎么是对手呢?但你要知道,十几年前,王教授的话并非每个人都听的进去的,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执行下来的,而且一直到现在,也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个智慧和雷打不动的心肠的。



你肯定想,这孩子爸爸一定英文很厉害了,非也,他父母英文一点都不行,但这个家庭的学习气氛都是很好的,只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懂得接受老师的指导,而这个孩子现在的理想,是希望未来的美国总统。因为他是读儒家经典的,就会萌发豪杰的气象,他知道要想改变现前的社会,只有君子居小人之上,或者他并不能,但他起码有这种家国天下的真实想法,志愿也许未必能达到,但一个人想都不敢想,则更加不可能。所以英文的学习,你要有高度的智慧,要知道时髦的新概念英文对话类在孩子稍大后易如反掌,但英文名著你现在不背以后就来不及了!如果你是一个高志向父母,希望培养人类高价值孩子,就不必为了对付出国急拥有对话能力而担忧,恰因为你的理想高抱负大,要知道你孩子未来对话的对象不是一个好阿油!而是可以影响美欧学界的人,你就给他老老实实的背经吧!



但,季谦先生的话你可能都听不进去,中和老师的话你会听吗!所以只能祝福你,为你祈祷。所以孩子的未来,是因为他有大志向的父母,懂得正确智慧的选择。因为你暂时的对话能力再强,再让你欢欣鼓舞,孩子所思所想也注定是平庸的东西,乃至你要比赛庸俗,都庸俗不过英美人;所以季谦先生的道你要懂,莫在浪费孩子的生命,背经长大的孩子未来只要稍加对话强化,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但不同的是,这个黄皮肤的一开口,美国人注定要竖起耳朵,因为知到现在,近一个十年来,只有中国人的私塾在注重背经的。所以你不要太小看自己,努力吧!使命注定在这批孩子身上。但我们的外文力度是不够的,但天幸我们有一大批家长围绕在梧桐山,孩子每晚可以接回到,这样,七点到九点的时间里,我们有很充沛的时间,每个母亲陪着自己的孩子,再读四十五分的英文名著吧!



我们学堂的艺术门类多,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一二种才艺做为辅助补充,但你要知道,好似简单的弹琴绘画,实际上那都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的,你心里没东西,是根本弄不出来的,用佛家的话说,你没有种因,怎么会结果呢!但一少部分家长就急于这一点,非要给孩子报名不行,结果呢!比如绘画这么简单的事吧!他站在那里半天,一节课下来,画布上还是那一个点,为什么呢?他肚里空空,头脑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又能表现出来什么呢?还有钢琴,有个別的孩子头脑更空,老师教,怎么都弹不下去,为什么?她头脑里没有这个潜意识,所以就弹不出来。但她下去也会练一练,弹的内容就是周杰伦的雨花台,为什么?因为她以前听的看的全是这些,当到了十来岁以上,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些,所以太妊教子,必慎所染,就这个意思!好好的一个孩子,给听坏了。



贫嘴张大民的那个演员曾主演过一部伦理电影的梗概:北京一对音乐学院里年轻的拉小提琴的音乐家,爱情的缘故,结合了!在外边租住的出租屋内,年轻的父亲对着怀孕的甜蜜的母亲拉了十个月的世界名曲,但孩子出生后,终于无法养活,就在月色之下,放在了大杂院“张大民”的门口,这位朴质的小平民在收养了这个孩子之后,可以说就过着普通的日子,而直到他带着四岁的小家伙路过一家小提琴培训班的时候,小家伙突然被传来的小提琴声吸引住了,爸爸怎么拉都挪不动腿,爸爸后来不得已,就给儿子报了这个班,谁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培训班很快就教不了他了,推荐他去更好的班,结果可想而知,随着年龄的增大,十一二岁就转到了音乐学院参加更高级培训,在一次考试的时候,主考官被这个孩子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动的热泪盈眶,细问之下,发觉他就是当年自己遗弃的儿子。



昨晚在地山讲堂课间休息的时候听到钢琴曲,是我国的一位少年天才少年所弹奏,姓张, 九七年出生,因为他属牛,又非常“牛气”,所以大家都叫他牛牛.这张片子是他十二岁零九年时所灌制,我一零年时携小儿宣在深圳大剧院听了他第一场演奏会,非常感慨!据说在英国演出时,酷爱古典音乐的查尔斯王子激动到(情理当中,关爱小朋友)亲自给他拉车门;但我更注意的是,出经教育者的敏感,牛牛是怎么给培养出来的?原来,他自幼在钢琴之都的厦门(尤其鼓浪屿,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钢琴,到处飘荡着钢琴声)长大,爸爸的琴技本来就不错,为幼时的儿子打下了很好的钢琴基楚,结果五六岁后就开始到处拿奖,由于这个爸爸努力的全程陪伴,牛牛在此一方面的所表现的“天赋‘,远远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们。所以,你千万不要随便说某孩子有天赋某孩子没天赋了,我们哪里像这些超级用心的父母亲啊!



早些年,我看了一则新闻,说湖南株洲(好像)有一个自行车修理店的孩子,因为这孩子一生出来妈妈就外出了,这个店主只得把孩子放在修理店里,大凡修自行车的铺子,满房间到处都是铁家伙,他爸爸每天因工作需要,每天都把这些铁疙瘩轮来掂去,他孩子每天也效法父亲,把这些铁疙瘩轮来掂去当玩具玩,结果当这个孩子才三岁的时侯,就已经把超过一倍体重的铁疙瘩(电焊机)掂来弄去了。结果你猜猜看?某一天,一个举重教练偶然路过此地,看到后大吃一惊,从此就把他瞄上了(以后重点培养)。另一则故事,也是有关湖南的一个电视片,一个孩子也是自小在一个修理店里长大,不同的是这一家是专门修理电脑的,有爸爸每天汗流浃背的以身做则(注意:但凡这种状态下根本不需要任何言教),这孩子八九岁时就会替学校的小朋友家修理电脑了,他父亲后来也留意让他参与一些电脑修理,结果直到十一二岁时,就已取得了微软的四五项高级技术认证。



我们所在的深圳,就在罗湖区的荔枝公园里,有一对靠拾荒讨生活的河南老夫妻,无意中捡来一个小男孩,老奶奶身体好一些,到处跑着捡废品,老头就专门带孩子,老人家有个嗜好,就是下象棋,当然水平还行,每天不下就手痒痒,而且每天一下就七八个小时,那孩子还小怎么办呢?就弄个布兜背在肩膀上吧!就这样每天这样,孩子就伸着头往下看,有一天孩子还不到三岁,就说爷爷,出马!结果这个孩子才四五岁的时候,公园周围一群老头都不是对手了。后来逐步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开始有意栽培他,这孩子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世界级象棋大师了。就报道上看,这个孩子文化课因为当初没有能力上学,走了偏才路线,所以文化课比较差,后来又有一个补课的过程。我举以上例子的目的,是要我们吸收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或者我们并不必培养有欠缺的天才为目的,但就教之道在于专的角度,仍然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己上例子的特点,大多是无心而为的,只是一个环境的不同,结果就迥然不同,一切都自然而然,一点做作都没有,只是生活中本来如此罢了!你要知道,一个孩子十一二岁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根本无所谓天才,而是你只要别好事“以你的角度”折磨他(此处指自己不做却处处要求孩子做的言教之徒),他本来就是一位这个年龄所必然的天才!换一个角度讲,如果那个提琴家的爸爸,牛牛的爸爸,修理店,拾荒叟的嗜好是读书做学问的呢?或者,这些父辈是街头敲诈勒索的恶棍之徒呢?恐怕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己经是学校无恶不做向同学收保护费的大王了,这难道不是为恶的天才么?所以,孩子所有的结果,都是你可以亲手造就出来的,孩子的未来,劳劳的安住在你心田的当下,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这是每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为人父母者所可以举手抬足,起心动念所能把握的。



尊敬的家长啊!要种因哪!你要做一个深通因果的教育专家,你一定先要他读尽世界名著,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像太妊孟母一样的做呀!亲君子而远小人,“决不是歧视高邻,看不起朋友,那些一身毛病极不着调尤为好教导孩子的亲戚朋友会把孩子给教坏的。礼曰:不亲其亲而亲人者,是谓悖德!不然,一个人不懂择师,不通择学,不通择友,不懂择邻,不能乐学,久而熏习,积姤深重,你孩子就完了!所以读经是主线,耳眼鼻舌身意诸善根广为熏习,居移气,养移体,孩子的气质会在生活中自然变化的,一点都不需要你操心,但,如果你不通此道,日常起居,乱七八糟,周六日时,又喜一群是非诸友,吆五喝六,何如你一二人,带着孩子,清清净净,读读书,看看画册,弹弹琴,听一听音乐会,逛一逛博物馆,日常中也好长些见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21 13:40
基本上是按照春花姐的方法在读,只是每章十遍的省略了,直接每篇二十遍,考虑到鑫儿的年龄以及暂时不打算让她指读,全书结束后直接进入整本诵读可能有些过早,可参考英文读经的方法,两篇或三篇或五篇进行循环二十遍或三十遍跟读,预计是很多能够跟下来,但不作要求。接下来什么状态就看进展了,现没法预计。
       春花姐的方法有几大好处
      一 不考虑复习,这一块确实比较烦人,也要制订复习计划,不然雪球越滚越大,总之后面要整本读,也不必纠结于当前是否忘记了。个人觉得如果孩子还小,还是尽量多读遍数,这是真实的功夫,遍数不够即使背出来也是痕迹浅的,容易忘记的。
      二 进度一直存在,大家都有激励,我以表格形式体现,既给孩子看也给自己看,长大些就让她自己记录,如果进度依是否背得出,那么背不出进度上也看不到,如果今天背了很久没有背出来,时间花了,功夫花了,没有进度,孩子也没有积极性,不然,只要读了就有进度,也就是告诉孩子,努力了就行,这样没有什么压力,也是他可以做到的,大家都是清楚明白的一个目标。
       三,到一定遍数后,背诵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每本读上三百遍再背,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只须某些小地方稍微注意一下,一般都能背出来了,而且这种背应该是痕迹比较深的,也不须太花脑力了,功夫都在平时了。

       感恩能够在孩子读经前看到春花姐那么好的方法。

       关于孩子是否厌烦,我觉得中和老师讲得非常在理,如果父母很热爱,并愿意每天花尽量多的时间去读,孩子一般是不会抵触的,进入状态也很快,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另外平时不要给孩子太多诱惑,比如看电视,太多声光电的玩具之类的,那么读书也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了,爸爸妈妈平时经常在做的事情,太正常不过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24 19:17
鑫儿开始对字有点感兴趣了,以前给她指封面上的字,一般没反应或是乱指一气,现在会像模像样地一个个指过去,虽然单个字拿出来还是不认识,但是起码一个音一个字是对准着指了,有时滑过去指到最后没字了会知道自己指错了,再来一遍。封面上的字一般都很大,我都偶尔给她指指,书里面的字暂时没指,我想这样下去渐渐她就会认一些字了,目前主要还是先读吧,等到以后论语读熟了,再拿本书一起看,慢慢认起来。
   
    鑫儿爸经常会读读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我从来没有跟她一起读过,这几天鑫儿吵着要跟爸爸一起读,居然成段成段地接下来,只是在许多相似的地方有混乱,拿着本书,翻在不知道哪里,很认真地读着,奶声奶气,很逗,她自己也很得意,说我也会读了,父母的表率作用真是强大啊,虽然用音频放也有效果,父母亲自读的效果真是无可比拟的。鑫儿爸也受到很大的激励,读黄帝内经更来劲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6-28 20:03
转赵老师的讲话

七节五轮万能读经法”

时间:2012年5月29号上午宁波东钱湖
主讲:赵升君老师。
录像:田桂良
文字整理:符恒铭  廖智楷

实施读经方法的前提

这个七节五轮读经法,前提是,对读经教育理论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你要教读经,你不要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来培训,培训不出来的,没有用。前提是你理论、操作,已经有一年半载了,那是最好的。人同此心啊。

七节五轮读经法的效能

进入主题,我手头上的这本诗经号称3万多字,请问,我们有没有这个教学的痛苦?背完这本书,小的孩子要大半年,一年,至少要一年了,你操作的再好也要半年。你有没有这种痛苦:我读了前面,背到后面,前面的就忘掉了,对吧?这么厚的一本书,你怎么能够背完了再复习?背完了又不能复习了,又忘了。复习了后边的前面的又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说,这个方式是因为我们是从前往后读,这样就会有遗忘率。这个所谓七节五轮方式,就是把这个遗忘率给考虑进去了。那你怎么能够同时背起来,然后去同时复习呢?不要背前忘后,背后忘前,这是第一个要考虑到的原则。
那么,这么厚一本书,老师看着都头疼,字数太多了,对吧?你怎么能够各个击破?这一桌子饭你一口能吃下去吗?对吧?人有时候是需要骗一下的,他的眼睛一看,字数这么多,他心里对这本书就有障碍。但是你给它分成小部分,把它各个击破了,变成一个整体,他心理就会没有压力。

课程的分配:如何分节

比如说一开始就拿着一本诗经,我随便举个例子。所谓七节五轮,七节,你不要很死板。你上三节就是三节五轮了,你上两节就是两节五轮,这个节就是课程,就是几节课,即使一节课还是五轮,一节课还是同样可以操作这个方法。这个节就是从一节到八节,你最多上八节课。一节到八节,这是底限到一节,上限到八节,这个上限就是你最可能上几节课,我认为八节课就足够了。这个一到八节课之间,节数是可以变动的,八节五轮也可以,七节、六节、五节、四节、三节、两节、一节都可以,但五轮是不变的。有几节课,就是几节五轮。这个方法应该是叫几节五轮法,但是这个不好定个名称,因为夏令营我们一般是设定七节,所以搞了七节五轮,要设定六节,你就六节五轮。不要再为了我这个七节五轮再去增加一节课,那个是不对的。

好了,七节,先讲这个七节。这个诗经太厚,我们想想,一本老子五千个字,这个字数用在我们七节课太少了,再加个大学一千七——假设老子是七千字,我从第一节课,就从从前面开始往后一直地读——我们以前的教学就是这样的,为什么我说现在这样可以节省好多年的实践,因为之前是不一定想得到的。然后你读到后面又忘记前面的,读了前面又忘后面的。我现在不这样想,我有七节课,老子是七千字,我把这七千字分成七段,就分成七本书了,我第一节课永远只读第一个一千字,第二节课永远只读第二个一千字,第三节课只读第三个一千字,七节课下来最后的一千字。我这一个夏令营,是三十天也好,四十天也好,你看我第一节课一直在读第一个一千字,既复习了也预习了,又复习了又预习了,我反正这三十天没有别的读,第一节课就是比如说老子,第一章到第十章,比如说啊,它八十章嘛,很好数啊。第一章到第十章,大伙一定不要着急记,你听明白这个很容易的啊。第一节课,我就是第一到第十章,你说要不要换?不要换,一直到夏令营结束,第一章到第十章,你天天放录音听他们都听会了是吧?所以说?这是一种善巧方便。第二节课,第二章比如说到第三十一章,第三节课,第三十章到第四十一章,第四节课第四十章到第五十一章,第五节课,第五十章到第六十章,第六节课第六十章到第七十一章,第七节课比如说第七十章到第八十一章,我中间报漏了一个,第七节课应该是七十章。好了,这样七节就分完了。

为什么叫它“万能读经法”?

为什么我叫它“万能读经法”?假设你在教幼儿,你拿着一本《论语》分成上下两部分。我前两个月的计划就学这前十章,这十章再分成七节,那么一节就一篇半,对吧?好了,均匀的分成七节课,或者四节课、三节课、两节课、一节课都可以。分下去以后,我在两个月时间,我同时,你看,我是不是读完了第一章,我第十章也会了?我同时会的啊。我一、两个月以后,我会是同时都会了,不要再去复习了。懂不懂?(“懂”)不要再去复习了(鼓掌),因为我已经同时会了。因为我第一节课学的是前面,我最后一节课学的后面;我整本论语假设分上下,我前十章就算一本书了,我第十章也同时的,你要知道我每天都在学,我这三十天下来,我就串背,一下就串背起来了,不需要再复习了,然后我再去隔个三五天再去复习。好,《论语》下,咱们再给搞两个月,你在学《论语》下的时候,隔个三五天,你复习一下第一章到第十章,很容易,因为他不会第一章“学而”忘了,只会第十章,不会的,因为你想这小幼儿进度比较慢,你一定要合理设计安排。

一本诗经你把它分成三本书也可以,一本,大学也可以算一本,或者《大学》《中庸》可以合并起来读。好了,那么这叫七节,七节只是一个分法,把教材均匀的分到每一节课,然后把这每一节课当中的这个内容给它固定下来,我就这样读。怎么读?你想想,无非一千字,你就从头读到尾也可以,你再把它分成三小段也可以。你不要想,一个人一千字左右,夏令营嘛,你一千字到一千五百字左右,你读上一个月左右,基本上,你不要讨巧,哎呦我分小段,也可以,怎么都可以。实际上这里边为什么要去你要实践一下,法无定法。就是这里边折下来以后,我这一千字,我也可以分十小段,先小段背下来再连着一千字在这一节课时间,我也可以分成五小段,我也可以分成三小段,算了吧,这些有挺大的话,我就一段结束了,从头读到尾。每天读几遍,每天就读几遍!

我受什么启发的?我小时候有个小喇叭,每周一歌,它每天就给我唱两遍,我这一周下来就会了,我连学都不用学,对吧?那这个连续性一个月下去,把遗忘率的事情都给你解决了,没有遗忘率,把复习率也都给你解决了,都复习了,也不遗忘了。这一个月下来,我完成是同时完成,这就叫做七节。


七节分法中的一些细节

七节当中的分法,分法当中又可以有些细节。什么意思?我的老师假如是是刚教的,我还是分小段吧?可以呀,因为小段一百字一百字背过了无非是小段,但是你分小段只是分,好了,来,我读完了第一章,读完了第一章读五遍,第二章再接着读五遍,第三章读五遍,第四章读五遍,还是从头到尾读,你千万不要分成小段,我今天学一段,明天学一段,后天学一段,不是的,仍然是把这一千字在这一节课同时读完。懂不懂?读五遍就是读五遍,读十遍就是读十遍,在这一节课当中要同时读完。为什么?你假如只读前边,后边的你到夏令营快结束了才读到这里,你赶后面的又忘前面的了。所以说这一千字,你不管分几段,你要同时这一节课当中你要安排时间把它读够同样的遍数。这个懂不懂?你能够读几遍算几遍,你自己掌握。因为什么?这个细节你要学一下。
我再讲一下,聪明的人就不要来学了啊,笨的人你要去来我这里学一下。这个什么意思啊?因为你领读阶段是很慢的,你不能以规定遍数来规定,比如说领读就只能一节课三遍嘛,没关系呵,这里边,这是下面要讲的呵。


分节举例

(有人提问:“我前面还不是很懂。”)
或许我这个普通话不标准啊,或许我说得太快,在慢的重复一遍,没关系,我把你们当成都不懂。(众鼓掌)我们以老子为例,因为诗经太厚了,以《老子》为例,老子就八十章,你上几节课?我跟你互动,你学堂上几节课?”
(答:“上四节课。”)
四节课,《老子》我把你分成四节课,把《老子》一本书分成四份,八十章二十章算一份,懂不懂?我第一节课读第一章到二十章,听懂没有?第二节课第二十一章到第四十章,第三节课第四十一章到第六十章,第四节课第六十一章到八十一章。到这里懂了吧?好了,你就四节课嘛,四节课的分出来了。然后怎么办?因为我这个《老子》不可能十天背完,你在学堂里,你假设你是幼儿园型的学堂,《老子》五千字,我用一个月时间,或者一个半月,这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你四节课,想一个月差不多,实际上一个月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四十天左右,因为你幼儿嘛。我不管多少天了,我在这四十天当中,我每一天的第一节课,都在读一章到二十章,你懂吗?每一天第二节课都在读第二十一章到四十章,你懂吗?每一天的第三、四节课都依此类推,我读了四十天,我假设会背了,是不是从第一章到八十章同时会背了?是不是啊?这个善巧就避免了一个什么?避免了你读了第一章,学到第八十一章,然后第一章忘了。对不对?因为你四十天他们忘了。第一章第一天就会了,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天才会呢,第一章又忘了。均匀的去用功。再说呵,要真的这样说,那我这个师资培训不要做了。(众笑)


自学与复习的方式

好,这是一个啊,我再给你讲一个。假设一个孩子他是幼儿,我可以这样操作;假设他自学呢?你也这样操作啊。“来,孩子,一本书,分成四份,自己去第一节课读这一段,第二节课读这一段……”他也会很容易背完了就背完了,背完这一天,第一章背完了,第八十一章同时背完,他再复习。“来,孩子,再给你五天时间把它串起来”,因为他同时背的是二十章,五天把这四部份串起来。很容易吧?最后来检查一下,一到八十一章几乎全部背过。好了,背过了就不存在复习了,为什么?我再学下边的过程,“来,小朋友,过了一个周,来,《老子》给我背一遍,”一周就忘的都有,这小子一点都没忘,过两个周再来试一下,“来,小朋友,两个周了,再给我背一遍”,还仍然没忘,对吧?那你在隔一个月试试,隔一个月,一般的人隔一个月是不会忘的。但是你隔个……尤其是幼儿,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所以说你要少走弯路,你一定会忘的,你复习不到我告诉你,你忘得一个字都记不住,你不要骗别人,对吧?从头背到尾,你只要复习的不及时,一个字都记不住,我的经验,都忘了,都忘了!对不对呀?所以说要避免这个忘。懂吧?所以说你这样复习我很好复习。这是自学。
万能就是说你可以用在任何的方法上

你看,我为什么叫它“万能读经法”?你比如说按两节课好了,我《老子》分两部分,我是四十章算一本书,我第一节课一到二十章,第二节课二十章到四十章,结束了。我学完了前四十章,我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你只能按两个月,下个月的工作计划,老子后半部,还是两本书,实际上是七节。咱们看我一本《论语》,我把《论语》分成七本书,我就是同一个时间第一节课学语文,第二节课学数学嘛,我又来这样学,第一节课学前面这一部分,第二节课学后面这一部分,这下都懂了吧?这是七节。万能就是说你可以用在任何的方法上,你只要去把书的厚薄调整一下,懂了吧?很重要!


第一轮:领读跟读十至四五十遍,结合识字

这个五轮,人,尤其小孩子,大孩子实际上有些是可以模糊掉的,小孩子你要严格的按照五轮。第一轮,人拿着一本诗经你让一个小孩子去自学你不是难为他吗?对吧?你要领读,你要跟读。第一轮就是领读跟读。我这个小幼儿,小幼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是听会,不是跟着领读会的。对吧,不要以为不对啊。好多小孩子我告诉你,那个不读的比读的都快你知道吗?应该都有体会啊。那么第一轮你一定要读的很清楚,不要快,读得慢慢地。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把识字加进去,那么再出来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千万不要再犯这个过失,犯这个过失你要交学费的啊——小孩子,你要一天到晚大量读经,理论上是可以的,实际上是不可以的。不是反对王教授,为什么?一个孩子同样的距离坐在那里读上八节课,他几个月就近视了。我们有这个经验吧?好了,因为王教授讲,读经,你要让他指着读,不要单独识字。理论上是对的,但是理论上也不对,为什么?根据我的实践,有的孩子就是不需要识字,随便读一读有的孩子我都没看见他读书他就识字了,聪明人!有的笨的,大家会不会有这个经验,一直指一直指他是溜的,他不识字,有没有这个经验啊?我把这个从聪明的到不聪明的一下给你解决了,可以了吧。好,可以解决掉,把这个事解决掉,把这个不聪明的不识字的解决掉,不是反对王教授的理念,这个理念不是百分之百,我这个理念是百分之百都能识字。因为小孩子你想让他自学,任何一个人你一定要先识字。根据我的经验,这样识字一年,你老师稍微和我这样聪明,一般的来讲就能认识两千字。中国字不会超过三千,好秀才不识三千字,新华字典也就五千字。你可以反对吗?对吧。只有三千字就够了。所以说怎么来识字?“来,小朋友来跟我读,道可道非常道,”你们都读道可道非常道,然后“道”我写一下,因为你识字第一年你的教学计划不需要定很多,重点我要识字,应该在幼儿园分阶段让他识字,不要让他一直跟着你指跟着你指。我的经验并不是说王教授的理论不对,你的视力会有问题的了。家长你看网上这个谁老来骂我就是因为视力问题,没有有别的,视力。那么,我们想,待会再教你们一个改变视力的方式啊,每人交1000块钱都不要。(众:好)读《老子》把《老子》的字统计出来,读《论语》把《论语》的字统计出来,生字你每天学一下,老子学不完怎么办?学不完丢掉再学论语,反正学来学去都学到了,对吧?懂不懂啊?学完老子五千字,老子不重复的字,《老子》、《大学》、《中庸》、《论语》加起来,这几本书加起来不重复的字,大家伙知道有多少?你们猜猜?不多啊,一千字不重复的。所以说你读完了《大学》、《中庸》、《老子》《论语》、,你的识字关是不过的,你知道吗?

你不要以为按王教授这个理念你读了以后全部的人都能识字了,哎,不可能,你只能认识一千字,我都统计过了,逐字个的,我一个一个字的抄出来,我统计在纸上,我按拼音顺序,我把《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所有的字统计出来,一千多字,生僻字。这些你一年就可以识完,然后《千字文》上不重复的字,然后各方面不重复的字,你一个人还要识到两千字以上,但是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只要识到五百字以上你再教一天就学会十个八个以上。

四书不二字, 这个读经教育中心黄天翔(音)老师一直做这个事情,已经做了十来年了。实际上我给大家讲一下啊,方便法门啊,如果你稍微勤快一点吧,可用可不用,一个孩子不需要识到四千字,每个字不需要很清楚,识个三千字以上,两千字以上他在这个程度上他读书都是大体能很自主的,是这个意思。当然你可以识四千,为什么?你要下功夫,几乎两年都可以全部认光。小孩子,你越小的孩子,记百分之六十总可以吧,你千万不要百分之百都记住了,明天再搞一遍。所以对于小孩子识字,识了是高兴,明天忘了再高兴,然后再识一天。懂吗?千万你不要去骂他,不要考试。这样子最不好。所以他越识越多,这是捎带的啊。所以这七节五轮法啊,把你捎带的什么事情都解决掉,一个目的,就是为读经服务。好了,这是识字。

课堂纪律问题

你就要知道,小孩子他听听就会,受苦的是老师,老师我领着读,我们这些小孩子三十个,我告诉你,一个孩子他一直扯着嗓子给你喊,很快就哑嗓子。他肯定是这个孩子在这里那样(动两下),那个孩子跟着读几遍,这个孩子跟着读几遍,读几遍,你的目的达到了,为什么?他都听到了,小孩子是不需要都和我们这样来听,他就是在玩的他也听到了,他已经会了。真正聪明的孩子一般都是好动的,他不学的时候,你不要强迫他。昨天我听着哪个老师在说了,小孩好动怎么办?好动的孩子他往往聪明。你就让他听会了就好了,你的目的是不是会呀?会了就好了。你说我不便于管理。小幼儿,不要太多的去管理,不要太死啊,就这样(双手背后动作),那受不了的。他自己到时候动动身体调整一下也是可以的。所以说他多听一定会背,小幼儿。

同步预习

那么在课余时间,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实践的方式啊,这个记不住没办法了啊,记不住你要到我那去学了。我这个月进行《论语》,进行《老子》下个月进行《大学》《中庸》,在进行下个月的同时,在进行下个月之前,我学这个《老子》的时候,我《大学》《中庸》方块机放着好了嘛,他进进出出随便听几句,下个月他是不是有亲切感了?这又是一个方法啊。管他是不是预习,他听到没听到,我反正教室里放着,他跑出去跑进来,他都听到了,他都听了几遍,听过一个月有几遍,他都有很深的印象,你懂不懂?这叫预习,又解决了。


五轮最重要的是第一轮

讲了个七节,基本上我看看,视力,识字,预习,课程的分配,都讲完了。现在快十二点了,讲完它吧。好,领读跟读,讲完它,有五节嘛,刚才讲到五节了,五轮啊。第一轮,我还是讲的第一轮,对不起,我还是讲的第一轮实际上,第一轮,我们是领读跟读,小孩子领读跟读,跟几遍?千万不要这样吹毛求疵,我网上公布是四十遍,你一定要脑子转转弯,赵升君说了四十遍,NO!很聪明的跟你学了三十遍四十遍吗?十遍就可以了。小幼儿,你教他四十遍,领读跟读,实际上再读两遍,你也不要担心速度,速度越往后越快,后边都可以忽略不计,就第一轮你把它做好,为什么?小幼儿,他有些确实,有些孩子他好动,不是聪明,就是脾胃不好,他好动,他模模糊糊听不到,所以说你在第一轮的时候去管纪律的,可以这样说。让他安心坐好,你读得慢,他就听得到,你要一下读得很快,有孩子就模糊掉了,根据我的经验,模糊掉了!他到背起来吧他永远是漏前忘后。所以五轮当中,对于小幼儿,甚至对于每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第一轮,领读跟读。第一轮你不怕浪费点时间,我领了三十遍,小幼儿我领了一开始我刚带一个幼儿班怎么办?我领读四十遍好了吧?他几乎好多聪明孩子已经会背了你知道吗?但是他读得很清楚,每一个孩子,我某某某最捣蛋,我就看着你,来,至少第一轮我熟读。他等到第二轮他跟着溜了,他已经很清楚了。就怕第一轮不熟,他在溜他也是心里跟着溜,他会他有时候会模糊,懂不懂?所以五轮当中第一轮是最重要的。第一轮领读跟读,小幼儿可以领读四十遍,甚至根据需要你可以领读五十遍,这都没关系的。很聪明的,和我这样聪明的,领读十遍,或领读两遍,都可以,就这个意思。这是第一轮,这是领读。


第二轮:分小段齐读100遍,单段背诵  

那么第二轮呢?就是齐读。但是第二轮这个齐读,假设前面有四十遍或者三十遍,我第二轮这个齐读,你知道吗,因为这是分段嘛,是不是啊?我分七段嘛,第二轮还是在第一节课,我先讲第一节课,我讲了第一节课,每一节课就复制粘贴了对吧?我讲完第一节课就好了啊。我第一节了领读了四十遍,好多孩子他聪明的就差不多了,然后我们一起齐读。四十遍也好,多少遍也好,我们齐读到100遍。

那么我在第一节课当中我们假设分成小段,他小段已经会背了你知道吧?差不多了,会背了。这一千个字连起来,聪明的孩子可以,不聪明的孩子不可以。这就是第二轮,实际上第二轮就是分小段,你可以分段,这个第二轮你要说现在,就是你操作,你们老师能力越强,这个五轮有两三轮就够了。他已经把其他轮涵盖在里边了。很细,和开汽车一样,一下这样,一下这样,不可能有六轮,就是五轮。我第一节课,比如说我是《老子》一到十章,我感觉要是没信心,孩子没能力,我就一章一章分小段,一章读完“道可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再读五遍,就这样,我感觉一节课领读跟读能读五遍,我都给你读一遍,都是读五遍。那么你要我就是一大段,从头读到尾,从头读到尾,都读五遍。那么这里边有个什么特点你要知道啊,他先读的他精神最集中的每一节课,他是能先背的。第一章跟他第十章的这个他是有点差别的。那么再细节调整不要说了,太细了那我说你们记不住了啊。那你就自己去琢磨一下也可以啊,这个原则要自己掌握。

第三轮:整节连读三四十遍,连背

那么假设第二轮就是读到一百遍。读到一百遍,聪明的孩子,五轮就结束了,因为他会背了。最多还有第三轮。我说最笨的人五轮啊,第三轮是聪明的孩子,这一百遍下来,聪明的孩子应该会背了,分段也差不多了。那么我们上课的时间再继续我们是分小段,那我讲了两种,一种分大段,我们分大段不讲了,但是分大段的话,这就模糊掉了。我们只讲分小段。我们第一节课分成五小段,好了,我一百遍读过以后,分小段就都会背了吧,然后我把这五小段连起来,这叫第三轮。连起来这个第三轮有多少遍,你要根据实际情况,三十遍或者四十遍,对吧?这是第三轮。


第四轮:分两段连读,两段串背

第四轮,我假设四节课,我把这两节,因为我第三轮是不是一千字全部会了?我这七节课这七千字都会了吧?分段都会,但是连起来还有点不熟,还要点时间。好了,我第四轮,我就分两段了。我七节课,我三节课,我把这三千字连起来,我这三节课就把这三千字连起来。领读也好,你们自己读也好,齐读也好,那么后面三节课我把后面这四千字连起来,这不就是分两段了吗?这就是第四轮。


第五轮:包本连读串背

第五轮大家不就知道了,就是把这两段合起来,这就是第五轮。那么聪明的孩子嘛,他一百遍背过了把这本书连起来这就一轮,对吧,啊这就两轮了,有领读有齐读。再稍微聪明一点的就三轮,在笨一点的四轮,最笨的五轮也够了。所以说这个是各个击破,然后再把它连起来。这样连具体的遍数给你都讲讲好了。


自学与齐读相结合

如果说再进一步讲,如果说你的学生都是幼儿,你肯定会有问题,他不是同时完成的,对吧?他不是同时完成的。对不对?有的孩子在第三轮完成了,有的孩子在第二轮完成了,有的孩子在第四轮完成了,我这样笨的在第五轮完成,没关系。为什么?这就叫做自学与齐读相结合。你就读到第五轮,你某某某第二轮完成了,没关系啊,给你播放器,学了一个大家几乎学不到的唐诗宋词,一到二十首,你听一听,读一读,自学,老师给你检查,通过了,给你朵大红花,对吧?所以你班级里有好多自学的人,懂吗?为什么我要强调幼儿园第一年一定要识字?你把字认得很清楚,因为这段时间,你跟你齐读是浪费,实际上小孩子很灵,他自己学的过程当中你们在读他就在听,懂吧?他一心可以二用三用的,所以说他又在复习,他又唐诗赚二十首,所以在这里你对学堂幼儿的自学问题,你就很宽松。齐读的量完成了,我们就完成了,他哪怕多学两首唐诗,他已经赚了。我用一年的时间慢慢培养到从自学两首到三首到五首到十首,一年下来他就不得了,他自学能力非常强!幼儿也可以自学的,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太笨的你也没浪费,为什么?咱们哥几个太笨的读到最后,因为我定的这个量,是以笨的甚至中游,如果太笨实在背不下来,你千万不要定这个量,因为你再少他也背不下来,对你的学校的品质会有影响。懂不懂?那样家长会造反,因为毕竟自学,你要说啊开学个七天八天就自学还是不错的,要是半个月都在自学你这定的量太低了你知道吗?所以说我们一个月要求三千字五千字你要根据实际情况,量不要太低。


领读齐读自学,向上自学班去努力

那么,进一步来讲,这是十年的经验,讲完就算了。如果说这个孩子逐渐能够自学了,好了,还要齐读,我把三千字的齐读降低到两千,为什么?大家能力都起来了。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给让你自学,这个自学不是说明天你自学他就能自学了,哪有这么聪明的孩子?哪有这么的老师?你要逐渐的先用齐读、领读、跟读,把他识字这一关过了,然后背书有感觉了,背过《老子》《大学》了,然后我四分之三的时间领读齐读,哦五分之四的时间领读齐读,甚至更多,然后拿出一点点时间,“哦,某某你再自学。”他慢慢的自学,因为他也会慢慢的长大嘛,他有能力,能力慢慢的增长,你明天又叫小幼儿“自学去!”你不是难为他吗?跟着方块机也不容易,小孩子嘛他容易散,然后过渡到五分之三的时间这个齐读领读,五分之二的时间大部分来自学,再过渡到五分之二的时间齐读领读,过渡,那么再用五分之三的时间用来自学,逐渐的过渡到就自学班了,不要老师了。这个月你五千他三千,他八千,他复习一万五,到了月底来给我检查,否则你不准踏入自学班,你这个班级就有一个自学有齐读有领读。人人都向上你知道吗?他一会去向上自学班去努力。他一定会去向自学班去努力,会的啊,每个人都希望当大队长的,每个人都希望很优秀的,这是人性。所以你只要不打击他,这就可以了。


夏令营照正常操作就够了

那么夏令营,一般的老师,只要采取领读齐读就够了,那么你碰到特别聪明的,你让他自学一下,一般的不要采取自学,为什么呢?你短短三十天,很难操作的。除非你很有经验,所以说这个不是绝对不可以操作,有经验的老师,这个,我就好多孩子能背下来,我就可以操作,但是定一个任务,千万不要绝对了,“某某他说,老师我自学完毕,我领读完毕,我背给你听,我一听确实完了,他说我再自学一千字,对不起,不行。为什么?他能定一千或许他心里语气有点高,你说定一千二好了他也很高兴,他完不成了他有点受打击,六百完成了你看你超过六百。再给你,那你现在开始尝试八百,在这个夏令营中你再给我读个一两千字那也很值了。所以夏令营就这样吧也很好操作。

第一轮的重要性

好了,不管大家伙懂不懂哈,我再重复一遍,第一轮,最重要,领读,跟读,对于小幼儿,把识字关要给他过掉,领读,跟读,把识字关要给他过掉,就在这第一轮上,我就这第一点,我很重视这第一轮,并且,把读书的一些习惯培养起来。为什么?你齐读领读很慢的,你可以去照顾的。对吧?我们都有这个经验,肯定都有这个经验。好了,第一轮的这个过程当中,维护秩序啦,识字啦,预防近视啦,千万,这是我的经验哈,肺腑之言,不想让大家伙走弯路,你想走也没办法。千万不要让小孩子一直指字开口读,既耗神,又耗眼睛,他很快就会近视。待会再说哈,交上钱以后再说近视的问题(呵呵)。

好了,那么第一轮,第一轮,你们要知道,遍数,很重要,你宁可多齐读(小幼儿)多领读齐读几遍,浪费一点聪明孩子,没关系,因为你在这半年当中吧,你把好多这些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这些人都把他慢慢的培养起来了,这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对聪明孩子不会有很大浪费,所以说我们一定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来做,你完全自学了就会因材施教了,你不能自学之前免不了会有高低上下有点浪费,我们不是故意浪费就可以了,懂不懂?这是第一轮。


第一轮识字的具体操作:随便用心教会生字

(问:“这个过认字关是需要安排另外的课余时间来学吗?”)
不要不要,第一轮嘛,我领读道可道,非常道,道我就写在字卡上了,你要单独认,不是模模糊糊认,模模糊糊认有的人可以的。”
(问:“但是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是否要安排认一定量的字和一定的时间量?)
没有没有,这样吧,我给你示范一下,我给你写几个字,一二三四五,你们都是小朋友啊,我这写在黑板上,来,一二三四五,这个是道,读一遍,道,这个是可,读一遍,可,这是非,常,明,这是明,我就这五个字,来,跟我读一遍,读一遍了吧?再读一遍,又读一遍了吧,好了,上课,我们上课了,在中间,我们休息了,小朋友来,我们再读一遍,又读一遍了吧,不会耽误半分钟到一分钟,你每节课不会超过三分钟。好了,那么你第二节课怎么办?第二节课同理啊,这有啥,我不认识你某某某,因为我只看过你一遍呀,我看过你十遍我不信还不认识,那也太笨了,一百遍我看你认不认识。第二节课呢,道,可,名,非,常,又三次,上课,一上课嘛对吧,再来一遍,课中间嘛,你咋这么紧张,半分钟一分钟,下课之前,下课了小朋友不要急,你就从中间这是啥?明,这是道,不要就打乱顺序,你随便打乱,我不相信一个笨孩子他四节课五节课下来他这几个字不认识。一天认识五个,你就算一下,一百天认识五百个,三百天认识一千五百个,超过五百个,你就随着你的经验,你就可以认十个认八个,一年下来,我保证两千个字,只要你老师能这样随便用心,因为你总不会一节课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就一直坐着读书嘛,稍微调节一下,好了,到下午,来,某某小朋友,上来,对于小幼儿,给你一个你拿着指,道在哪里?找到就算认识,找到就算认识!为什么?他有时候说不出来,我给你说,道在哪里,在这里,对不对?你们都很高兴,对。好,名在哪里?就算通过。对于中班以上的,来,某某某,过来,可在那里?名在哪里?基本上都认识了。检查几个笨的嘛,聪明的不要再检查了。检查几个笨的,操作完毕,五个字都认识了,这样一年下来一千五百个字,让他一千字好了,巩固率,三分之一都忘掉好了,对吧,那就明年再识一千五,没什么识了,如果你老师很有经验,一年就差不多了。懂吧?不浪费时间,并且是一个调剂,小孩子哪有坐着稳稳读书的嘛。


解决视力的问题

再说一个,最后说一下,这个有良心的话交点钱,没良心的话没办法啊(呵呵)。你看啊,视力,我也困惑了好久,这个可以写到网上去,我们那里,只要是幼儿,或者一二三年级以下的孩子,用这样训练上一个月,视力都能提高最少提高0.2左右,最多能提高到就是说他本来0.8,0.6他能提高到1.5了,一个月。想不想知道?(想)统计一下啊,三万块钱收上来。怎么说?小孩子的视力问题,这个一定要跟王教授讲。为什么?这是经验,你千万不要说然后怎么办?就这样办。识字要单独教,煮汤丸理论不能说它不成立,我说百分之五十的人不成立。我儿子太笨了他跟我学了好几年,他也没煮熟,他也不识啊,你让他单独识他一会就识了。因为有些孩子他确实钻在桌子底下他玩玩玩然后你说识字他自然而然他书背的比别人都好。拿起一本书来,有的孩子最聪明的,拿起一本书来就倒着看,倒着看,都识,这就小孩子,都认识啊,小孩子拿反了你千万不要去指正,人生多厉害啊,他这一辈子会翻着数数,倒着读,懂吗?你千万不要去给他纠正过来,是你太差了,你没有这个能力,他把这个书往这一摆,他就这样读,你知道吗?他就这样读,更稀奇的他就这样读,完了他就这样读,这是最聪明的,都被我们老师害苦了,为什么?这种聪明的孩子肯定不听话,他总在桌子底下玩玩玩,为什么?三千字对他来说识六千字也不成问题,会了。会了你就鼓励一点,来给你挂个个方块机,你就在桌子底下玩呗,对吧?是这个意思。
好了,视力,近视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反其道行之,给他解决掉,太大了不行。现在戴眼镜就是因为这个,□□□(此处省略三个字)我都气了,这个眼镜店他们□□,为什么?他是在赚钱?我小时候一年级到六年级没有人带眼镜,一个都没有,到了初中,真是有一个凤毛麟角才带着眼镜对吧?人家肯定给你起个外号叫“眼镜”,对吧?没有人带眼镜,要不叫“四眼”,学校不会有戴眼镜的,一直到初中,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了?第一,我们家长要知道,小孩子0.6、0.7、0.8、甚至0.4这个很正常,他的视力在定型之前他是发育的,不要太去哎哟我去测测视力,他的心肝脾肺肾都还没发育完全,你的眼睛是受肝肾的影响最大,为什么你五十岁你就花眼了?肝肾功能退化了嘛,你以为就因为两个眼珠子啊?对不对?不是的,这个大家伙千万不要笨,动不动就去找科学的,去配眼镜,配上了摘不下来了。好了,假设他近视了怎么办?很简单,但是老师要用心,是不是他近视的造成就是在同一个距离他看的时间太长了?小孩子肌肉,眼睛这个睫状肌啊,他在这里就不调节了,你眼睛为什么能看远看近,这个眼球在里边是动的你要知道,它会拉长拉近的,你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凸透镜,懂不懂?可以活动的凸透镜,你不是死的凸透镜啊,死的凸透镜只能,你不信借个放大镜看看他只能看一个地方啊。他怎么会看?你拿个放大镜他怎么会看的很远?不会的,他只能固定。你的眼睛是凸透镜,我们都上过物理,是个凸镜,凸透镜,他是可以自动调节,越小的孩子他调节的范围越大,他调节的力度越大,长大了你就定型了,但是它也会调节,不可能不调节的,他就是一个时间看太久看七个小时八个小时,这里不是反对大量读经,是反对大量盯着书看,尤其是小孩子,他又不会这样搞一下,你老师吧他又很听话,你又为了方便把手一拧这样,老师有时候为了管理需要这样,不是为了上课需要这样,他就盯,盯久了很快就近视了,你试试不超过一个月他保证给你近视。
那你怎么调节?第一,我们领读跟读吧。你不要笨啊,我就是赵老师说的,读个三遍,小朋友指字读两遍,然后往前看看跟着我读两遍,千万不要说让他从头读到尾让他指着字,这是我的经验。然后就是说你们一直想着怎么纠正,纠正很简单,因为近视必然是这样造成的,我远方看上一个点,我就一直瞪着它看,每天看几次,就纠正过来了。江湖一点诀,点破不值半文钱啊。甚至我在学校纠正十七八岁的孩子,都能纠正,但是吧比较痛苦,他要比较长的时间,他每一个月可以提升0.1到0.2,有的呢不怎么提升,有的他原先连那个E都看不到,现在能看到了,他也算提升,越大的孩子提升起来会比较慢,但是你要鼓励他,他在一个月期间,只要20岁以下的人,在一个月期间,二三十以下甚至是,他还会比较快,还可以纠正。越小的孩子你不要怕,不要配眼镜,幼儿和三年级四年级以下,你用这个方式,老实点,看着,这小子不会认真去看,你就盯着,尤其小的孩子因为他不会盯,瞅着一个地方,要求是要出眼泪的,我就瞅着。你不信你下了课你去找一棵树,很远的树看看,瞅一会他就回很疼出眼泪,不要管它,它就这样调节,恢复,小孩子无所谓,因为他会(眨眼),我们大人瞅远了他也会一直眨眼,不要管,因为你这原理对,只要多瞅远方,盯着一个地方多看,他就拉出去了,因为视力需要调节。你要看那个地方是不是眼球会一直一直往这灌出,拉过去,要拉出去,他只有拉出去,只要拉出去拉回来,拉出去拉回来,近视的问题,我们开学堂,以后就不会存在这个小孩近视的问题,千万不要让他一直指字读书读,这是我的经验。这个与王教授的理论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可能没有考虑到实践上会这样一个近视的问题。

再一个,你不要领读时一直吼,这样很快耗气,他就会身体不好,就是有的在读,有的在听就可以,反正读个一二百遍就会了,关键你前四十遍你要认真一些。

(问:“请问一下他这个比如说他这个看着远方,看得多远?看得多长时间?”)

固定这个100米的一颗树就可以,任何一点,甚至你上课,来,我找几个这个红色的字帖,贴到黑板上,这一排,跟老师读,看着它这点,因为他就是一个远近嘛,但这个是不属于恢复视力,但是这个足以调节视力,足以让你不累,看黑板哪里?女孩都盯着红点,男孩都盯着绿点,你看看呗,这个视力不会交叉,谁也不会影响。对吧?那先看着,来,道可道,道可道,来看着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了,小孩子五分钟不能眨眼,他眨了一下就干嘛了,就看着这里,读完了,看书读两遍,然后那你闭上眼听两遍嘛。对吧?我们这一排读你听两遍嘛,也可以的呀,小孩子一定会听会的,我们哪时候开始学会的啊,不都是听会的嘛。所以佛家有句话,观音菩萨这个耳根圆通嘛,“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对吧?这个世间的众生,耳朵最灵,不是眼睛,耳朵最灵,所以说他是听会的,有的世间的众生他是靠鼻子,有的是靠嘴巴,灵的地方不一样,我们这个是耳朵灵,其他地方不灵,所以说这个你发挥它多听。


预习与检查背诵的要则

好了,你没记住的话还有一个要点,就是你要在学《大学》的时候,你下个月计划要学《中庸》,学《大学》,这个月学《老子》,你就不要求效果,你的方块机就放下个月的,一个月以后,他们就很熟悉。
小孩子你让他背书,我怎么去检查啊?每到检查的时候小孩子找我检查对吧?虽然我这个人缘好一点,但是也算个校长了,他们不紧张,为什么不紧张?他会。我再松一点就是了,你知道他背的很溜,一下子变得很严就背不过了。你知道他不是不会,他们就会很高兴,我让老师检查他们就会很死板,按我的要求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有时候孩子们就会很痛苦,这个也不好,就说吧,要有个机动灵活,这个机动灵活你一定要实践出来,这样说出来你一下子消化,那你就太聪明了。是简单,但是你要在消化的过程当中会走些弯路,但是没关系,你也可以找个老师吧,那我们都学一下,都不学的话那这地方就没办法赚钱了对吧?实际上你跟我到哪里学还是这些东西,没有别的了。这些年我号称总结出一些经验,实际上都在这一点上,我都说完了。其他的怎么管理孩子,孩子调皮怎么办?那个你不要问我,那我哪知道了对不对?这个不是我这个方法能够改善的,但是有一点,多鼓励,都会慢慢变好,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学习,就这样,我们要多鼓励。当然我也没有完全做到,但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我去要求你说完全做到,那不会的,所以说你不要以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你到我哪里看看你就知道了,哦我做的都比你们差得多。实话实说,尤其比某某老师差的,他太负责任,我是不负责任,就这样。
    好了,应该差不多了(众鼓掌)。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7-3 13:46
标题: 讀經兒童英語學習之我見 (代序 )
魏邦老師

         
王財貴教授首倡兒童讀經, 孜孜矻矻,念茲在茲, 汲汲推廣經教近廿載,深思熟慮,理論完備,言簡意賅,辯才無礙;影響所及,今世海內外兒童以及成人,受其感召而開始讀經,或從事讀經教育,乃至崇尚讀經,矢志不渝者,絡繹於途,其數逾億,漪歟盛哉!  開一代中興之契機, 示端正人心之津渡, 解天下父母于倒懸;道高願大,照世明燈,其庶幾乎!

王教授主張之讀經,傳統經史子集而外,尚包括西方經典。此非但為應時之必要,抑且為生存所必需;措意于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通實踐。融貫古今,全盤化西。其首選之溝通工具為當前國際通行之英文,其方法則為以高度語文涵蓋低度語文。

夫擅文言者必精白話,通經典即能文章,洵為事實,而必先有一前提存焉;曰日常言行思辨,待人接物,必賴中文母語以行。此身日夜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胸次鬱勃,性靈與之相浹而俱化,乃有神而明之之一日。此謂之高度語文涵蓋低度語文。

外文者,未溶入日常生活之語文也。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眼耳鼻舌心意皆罕及之;日日誦習,卻昧於使用,近不能以之組織思緒,遠不能以之歸納演繹事情,口困於言,耳聽不明,筆難於書,徒有片段記憶,甚或集滿腦金句,揣摹勾勒之不暇,冀藉此無本之語文自悟自通,嘎嘎乎其難矣哉。
 
今日何日? 曰泰西文明所宰制之世界也。試看今日國中, 文法理工醫農商諸學科,食衣住行育樂之內容,乃至國家制度,社會環境,筷子毛筆而外,寧有未西化者耶? 西化即現代化,實歐西人所擅長而非歐西人則動輒得咎之無形桎梏 (ghost lasso) 也。欲得自由,捨入其骨,化其髓而上之,別無他途。

欲入其骨,化其髓而上之,非先將外文完全母語化不可,如此所背經典方為我有,一如中文然;亦必如此始能上下古今中外,得豐神諧暢之果。依賴注釋翻譯,無論如何研精覃思,終係隔靴搔癢,猶讀英譯古文,無由得知於義云何。

三代吃飯,四代穿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日讀經兒童,乃文化慧命種子,所望者遠大,既應免吹糠見米之勢利,復莫須有及身而榮之期許。深耕易耨,厚積薄發,請從練就雙母語本事始。

茲就讀經兒童學英語,讀英文方方面面之見聞,不惴譾陋一述之, 以求方正。



首錄筆記一則,交代緣起,其文淺易,遂不迻譯。
作者: 讀經老師
Rock and Ice

1. I've become importunate to parents on pushing over my idea of having them urged their classics studying kids to master two mother languages in a seems impossible surroundings.

The idea came two years ago when I was in northern mainland China, where I had been living with a few ingenious yet very hard working youngsters of 8-19 in a special experimental private boarding school, trying hard to help them in English which they were very eager to improve with.

Those kids were spending all their time, usually more than 8 hours a day, rote memorizing the major Chinese classics as well as some selected English works.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every one of them was able to recite a lot of wonderful books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However, since they believed in memoriz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what they had recited could be mastered and enlightened spontaneously into apprehension later with time. The theory has turned out to be true in Chinese, their mother tongue, but futile in English.

The reason is simple. While they are memorizing hard to understand Chinese classics, they are immersed in using Chinese languag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lock whatsoever. A block of ice exposed in air is bound to melt sooner or later. English, on the contrary, which has never been applied to the daily life ubiquitously is like a rock there, can never make sense with systemically but remain some symbols at random in mind.

After tried many ways to help them master English in vain, and cogitated it over and over seriously for a long time, my understanding now is that there is but to build a fully assimilated English mind , otherwise there is no hope to tur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to a natural mother tongue which is vital to savvy the modern world.     

將母語譬作冰塊,外語譬作石塊,一者自融,一者難化,非無所見。結論在營造全英語意識,如何實施則未及之。


次試看一份曾氏量表,雖某些觀點有待商榷,但描述屬實,頗具參考價值 。

曾氏量表(學習英語的目標)

100分:發音典雅,用語適當,能寫暢銷書、法律文件、學術報告,閱讀經典,能在聯合國演講、在法庭辯論舌戰,也可作同聲傳譯或先後口譯。

90分:發音與英美上流社會完全相同,用語典雅、音質迷人,足以追求高智力異性朋友、向客戶推銷任何產品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完全懂。

80分:說一口地道的英語,沒中文味,寫文章時詞彙不十分充足,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不吃力,華僑子弟的水平。

70分:發音相當正確,語法完全不錯,用詞造句仍略有中文痕跡(外國人不是這麼說的),能演講寫報告,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稍微吃力。

60分:參加國際宴會時外國人講笑話你能聽懂,一般閒聊對答如流,發音大致正確(外國人能懂),很少語法錯誤(大部分留學生及外交官辦不到),在國外生活愉快,能翻譯。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吃力。

50分:發音尚可,老外大致能聽懂;詞彙大致夠用,偶爾想不起該用什麼字;語法大致可,冠詞、介詞不行;國外生活語言不大夠用,勉強過日子;大致可試作翻譯,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非常吃力。

40分:發音一般,老外聽來吃力,能用較長的句子,詞彙勉強湊合用,常常想不起該用什麼字,基本語法尚可,中、高級語法不行,中國式的英語句子。

30分:發音不正確,或帶有濃重的中國方言腔;只能用簡單句,無法使用複雜句。與別人講簡單的意思或搭訕,別人回答聽不懂或很吃力;對答緩慢,詞彙不多,語法基本錯誤。

20分:發音很差,外國人完全聽不懂(必須寫在紙上);詞彙很少,湊不出一個句子;沒有語法,只有一堆一堆的單詞。
10分:發音很差,只有少數單詞。

現行體制之英語教育, 捨本逐末, 規劃乖舛, 曠時費日, 結果大學畢業, 徘徊在五十分左右, 終身糾纏不清。欲達表列八十分以上, 則非徹底母語化莫辦。

既或依表臻至滿分,如近代中國英文勝出之辜鴻銘、 林語堂、 錢鐘書、 宋美齡、葉公超、 趙元任、蔣廷黼、 梁實秋、 朱生豪等固領一時風騷, 仍不足歙動全世界。  而下列同以英文為第二母語諸哲則不然:

紀倫伯, ( 黎巴嫩)

在阿拉伯現代文學史上,紀伯倫是一頁傳奇。他同時接受過阿拉伯與西方教育,除了能以這兩種語言寫作,並將兩種文化的智慧做了完美的融合。他於15歲時即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初稿。1923年,他以英文直接寫作,五度改寫的《先知》在美國出版後,整個英語系國家及阿拉伯世界都為他帶著強烈神祕主義與東方意識的作品深深著迷。美國人形容他就像「像是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評論則將他與印度桂冠詩人泰戈爾相提並論,同為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此外,他也是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海外僑民文學)奠基者之一。他以獨樹一幟的散文詩,創造了所謂的「紀伯倫風格」──既有詩歌的精煉性和音樂的節奏之美,又具有散文富於靈活和多樣的表現力;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也有詠歎調式的浪漫與抒情,為阿拉伯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艾茵蘭德, ( 俄 )

艾茵•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语: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國哲學家[1]、小說家。她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她同時也寫下了《源頭》、《阿特拉斯擺脫重負》等數本暢銷的小說。
她的哲學和小說裡強調個人主義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義(「理性的私利」)、以及徹底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她相信人們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動;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沒有任何人有權利透過暴力或詐騙奪取他人的財產、或是透過暴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她的政治理念可以被形容為小政府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雖然她從來沒有使用第一個稱呼自稱過、而且相當厭惡第二個稱呼[2]。


紐約時報的「Book Notes」專欄在1991年對國會圖書館和每月讀者俱樂部的調查中,蘭德的《阿特拉斯擺脫重負》被讀者俱樂部成员列為第二具影響力的書籍,僅次於聖經[


「我曾在許多文章裡提到,康德是摧毀了現代世界的首腦…你會發現在每個基本的議題上,康德的哲學都是與客觀主義完全相反的」[34]
而在The Objectivist雜誌的最後一期裡,她則進一步闡述道:
「假設你遇到一個瘋狂的、痛苦的年輕人並且…發現了他是被一個仇恨人類的怪獸所養大,那隻怪獸有計畫地癱瘓他的心智、破壞他的自尊、消滅他享樂的能力、並阻止他所有逃離困境的嘗試…這個年輕人就代表了西方文明,而那隻怪獸正是伊曼努尔•康德。」[
泰戈爾, ( 印 )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鈴木大拙,  ( 日 )

1959年,将在美国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加州各大学的佛教讲稿整理为《禅为日本文化》一书,在纽约、伦敦出版。同年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东西哲学会议上,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晚年隐居镰仓松冈文库,英译出版了真宗创始人亲鸾的《教行信证》。主要著作有《禅的研究》、《禅的诸问题》、《禅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佛教与基督教》、《华严的研究》等。全部著作收于《铃木大拙全集》。

  他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二十五年,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他又曾在日本近代临济宗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导下参禅,有过禅门开悟的亲身体验,而且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精熟的了解。由于他自身具备的这些条件,因而既可以自如地用英文向西方介绍佛教禅学和东方文化,又可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他本人因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杭士基, ( 猶 )

艾弗拉姆•諾姆•杭士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或譯作「荷姆斯基」、「喬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杭士基的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他對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所著《口語行為》的評論,也有助於發動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挑戰1950年代研究人類行為和語言方式中佔主導地位的行為主義。他所採用以自然為本來研究語言的方法也大大地影響了語言和心智的哲學研究。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杭士基層級:根據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對形式語言做的分類。杭士基還因他對政治的熱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對美國和其它國家政府的批評。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認為他是活躍在美國政壇左派的主要知識分子。杭士基把自己歸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並且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同情者。據藝術和人文引文索引說,在1980年到1992年,杭士基是被文獻引用數最多的健在學者,並是有史以來被引用數第八多的學者。
薩以德, ( 巴 )  Edward Said

薩依德是世界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作含括文學、文化批評,政治評論,以及支持巴勒斯坦權益等領域,這使他在西方學界佔有一獨特的位置。薩伊德以他提出的東方主義最為世人所知,他在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19世紀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社會沒有真實根據,而是憑空相像出來的東方,「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種微妙卻非常持久的偏見」[3]。薩伊德認為,西方文化中對中東和東方長期錯誤和浪漫化的印象為歐美國家的殖民主義提供了藉口。這本書已經成為後殖民論述的經典與理論依據。他同時也嚴厲地批判阿拉伯知識精英內化(internalize)了英美東方主義學者對阿拉伯文化的觀點。

奧修, ( 印 )

香卓拉•穆罕•簡(印地語:रजनीश चन्द्र मोहन जैन,英語:Chandra Mohan Jain;1931年12月11日-1990年1月19日),1960年代前又稱阿闇黎•羅傑尼希(Acharya Rajneesh),1970年代到1980年代自稱巴關•希瑞•羅傑尼希(Bhagwan Shree Rajneesh,這三個字分別是「神」、「偉大」、「王」的意思),1989年改名奧修,意思是海洋。奧修曾經旅居美國,啟蒙奧修運動(英語:Osho movement),該運動著重在性靈與哲學層面,但頗受爭議。他的思想對於新時代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力。
於1953年3月21日認為自己已開悟、洞察本性與它的不可說性(道可道,非常道),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願意稱呼自己為一個類似「老子」式的不可定義的人物。他也稱自己為「真正的存在主義者」。通常他都是一個對於宗教本身而言的反對者,或是一個與傳統宗教離經叛道的人,主張自身體驗而不是對宗教與教義/教條的盲從,當下(Herenow)就是那神聖的。
他的追隨者或稱門徒(sannyas)為他立碑著名——「奧修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只是拜訪了這個地球於1931年12月11日-1990年01月19日」。雖然他有部分追隨者與門徒,但為此他卻沒有建立也反對建立任何的宗教信仰或教派。

達賴喇嘛, ( 藏 )

聯合國選出世界政府十一大領袖, 達賴喇嘛名列第一.


上述諸君個個吐屬不凡,言之有物,震聾發聵,茍所主張,舉世同仰;學養而外,其等同母語之嫻熟英語文能力,是為關鍵。

中國無人乎, 非也;中國無學乎, 非也;中國無志乎, 恰恰相反。 道統扭曲三百載 (蔡仁厚語 ), 摧殘蹂躪一百年, 猶有氣壯山河,頂天立地, 足以引領世局之新儒家,數峯長青。奈何乏人挺身而出,侃侃而談, 以國際通行語言, 指點江山, 激揚義蘊, 主導浮沈。

天下三分,二分在我。釋儒耶三聖,釋迦孔子,駐蹕神州。 矧一旦遭劫, 國人即數典忘祖,妄自菲薄。 何其無特操歟 ! 天道好還,剝極必復,錐處囊中, 亦勢必脫穎而出。 然魯莽滅裂之不肖子孫弄權既久,未得新知先失故我, 斯文道喪, 唯利是圖,跟班買辦遍地;抬望眼,盡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傖俗,茍言今日國中尚擁有引人入勝之超越者,于誰曰信。

唯我王老師開發之讀經兒童,源源不絕,天真無邪,潛力無窮。屏三毒,遠污染,直面聖賢,葆本培元。乃期以雙母語能力,會通中西,為天下先。世路多歧,未有取徑乎此之捷且適也。待其成長妥帖停勻,學力果充;言行和雅深秀,性靈自然流露;再任其散落人間,為奇葩芳草,普渡眾生。實厚望焉。




自嚴復林琴南譯天演論茶花女以鳴,舉國學英語文迄今逾百年矣。 整體而言, 其成績慘不忍睹。自幼及長, 練習不止,考試不斷,結果率皆口不能言,筆不能書,聽不能明,讀不能知;數學亦如之,學了大多一無所用。 而英數也者, 耗去學子精力近三分之二矣。

語言之道無他,順其自然而已;王老師既已慨乎言之矣。 『語文的各項能力, 都是從大量反覆熟習中自然領悟獲得的』。吾人母語之習得,係 『大量反覆熟習』及 『自然領悟』,全天候且深淺同步也。英語文何能例外。

兒童讀經有中英文三七開之說。一日學習時數以八小時計, 則可學英語文時間約二小時。學中文時間則為十倍以上。蓋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中文也,睡夢亦然。誰人夢中說洋文? 上課所記,下課忘卻過半;考試過後, 一覺忘光。又幾人能堅持每日平均學習二小時? 況且英文仍在用中文學習講解。

外語者, 無根無底無頭緒之陌生語言也。據稱一字之識,需反覆重查十七遍,而所記住者,若為某種中文解釋,則該字應有之意 (denotation) 及可有之意 (connotation),依然闕如。

體制內之教學法,一言以蔽之,曰 『ESL』,不外發音、 文法、 句型、 字彙、 詞語、 加上無數題海,各級考試 : TOIEC、ELSE、TOFEL、GRE、GMAT、SAT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似乎蠻科學。敢問閣下之中文學習需如此折騰乎? 中文不必,英文何必?

再介紹一篇針對市時下英語教學質疑短文,已經翻譯。


Here are the top 5 English Learning Mistakes:  
  
英語學習的五大盲點    OD譯

Focusing On Grammar  一、著重文法

This is the biggest, most common, and worst mistake. Research shows that grammar study, in fact, actually hurts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Why? Because English grammar is simply too complex to memorize and use logically.... and real conversation is much too fast.
此為最大、最普遍、最糟糕的錯誤。根據研究結論,學文法其實直接斲傷語言能力。因為文法規則太複雜,又不合邏輯,而一旦交談,通常都快到間不容髮,如何顧及文法。

You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think, remember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grammar rules and choose the correct one, then use it. Your logical left-brain cannot do it.
連想的時間都沒有,哪裡能從無數的文法規則中選條正確的,拿出來用;管邏輯的左腦做不到這個地步。

You must learn grammar intuitively and unconsciously, like a child. You do this by hearing a lot of correct English grammar- and your brain gradually and automatically learns to use English grammar correctly.
文法只能像小孩那樣憑直覺,下意識的學會,脫口而出。也只有像小孩一樣大量聽到正確說法,腦子才會自行記住英文文法。

Forcing Speech  二、勉強表現

Both Englis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ry to force speech before the learner is ready. The result is that most students speak English very slowly- with no confidence and no fluency. Forcing speech is a huge mistake. Don't force speech. Focus on listening and be patient. Speak only when you are ready to speak- when it happens easily and naturally. Until then, never force it.
不論師生都在還沒學會,就急於表演。結果學生支支吾吾,勉強開口,既乏自信,又不流利;這是另一大錯。千萬別急,集中精力耐心的聽,毋寧更重要。直到能自然而然就說得出口時再說吧,在此之前,不要去逼。

Learning Only formal Textbook English   三、學教科書

Unfortunately, most English students learn only the formal English found in textbooks and schools. The problem is- native speakers don't use that kind of English in most situations.
今天學子何其不幸,全在用學校的課本學英語。沒想到碰上真的英語,幾乎全不是書上那樣子說。

When speaking to friends, family, or co-workers, native speakers use casual English that is full of idioms, phrasal verbs, and slang. To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you must not rely only on textbooks.. you must learn casual English.
英語母語人士和朋友、家人、同事相處,誰不是在講滿口夾雜成語、片語、俚語的”隨興”英語? 和這些母語人士交往,能靠教科書嗎? 只有乖乖學”隨興”英語一途。


Trying To Be Perfect   四、講究完美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ten focus on mistakes. They worry about mistakes. They correct mistakes. They feel nervous about mistakes. They try to speak perfectly. No one, however, is perfect. Native speakers make mistakes all the time. You will too.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negative- focus on communication.
師生有志一同,唯錯是視,有錯必糾,逢錯必改,以求完美,乃至全患上恐錯症。誰能無錯? 說母語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犯錯,君何能免? 與其用心除錯,何若用心溝通。16  Your goal is not to speak "perfectly", your goal is to communicate ideas, information, and feelings in a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way. Focus on communication, focus on the positive.
咬文嚼字不是個事,表情達意、曉暢明白才是交流目的。凡事要正面去看,別儘挑刺。         
P
You will automatically improve your mistakes in time
火侯到了,錯誤自消。

Relying On English Schools   五、依賴上課

Most English learners rely totally on schools. They think the teacher and the school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success. This is never true. You, the English learner, are always responsible. A good teacher can help, but ultimately you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own learning.
大多數人靠在課堂上學英語,以為英語學不學得成,全看老師和學校好不好。絕無此事。學英語永遠是冷暖自知的事。好老師有用,而說到底還是要看自己有多少領會。

You must find lessons and material that are effective. You must listen and read every day. You must manage your emotions and remain motivated and energetic. You must b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No teacher can make you learn. Only you can do it!
學英語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教材,要每天不斷的聽和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維持上進心和活力,自信樂觀。沒有老師能把你教成材,只能靠自己修行。

While these mistakes are very common, 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 can correct them. When you stop making these mistakes, you change the way you learn English. You learn faster. Your speaking improves. You enjoy learning English.
這些錯誤儘管普遍,都不難改正。一旦不再折騰,你就會走上學習英語大道,突飛猛進,言語便給,樂在其中。

Good luck... you can do it!
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


言語者,表情達意之工具也,文法後設。所謂 『繪事後素』。縱有所依據,一如相術,寧有定論。能以吾言表吾所欲言 (Mean what you say , say what you mean),即文法也。 請看

『 I came here to study.』 『 I come here to study.』有何文法?                 前者曰 『來此讀書』,後者曰『在此上學』,意義有別而已。與時態何涉 。         

再如
『 I've got to go.』『I got to do it.』『She got murdered.』乃何詞? 有必要分辨乎?

吾言之意也,視吾心之醞釀,情意之發揚,非可規範,亦無庸規範,文法何物哉?

ESL 之有關考試,不到一萬單字,其內容亦僅初中程度。而欲通曉其義蘊,則非若干年苦功不可。ESL之各級教師,乃至相關碩博士,其英文程度又如何? 可有何動人非專業之英文著述? 或曾涉獵何經典? 其實不堪聞問。謂予不信,請看下列單音節字 :

smug, smock,snap, snip, snub, stub, snuck, snug, chap, chum, shag, whiff, spun, slug, flab, plod, pluck, grit, bran, drab, cram, prod, trot, ket, kedge

若有英語專業人士, 請教認得幾字?  cram? smug? stub? flab? 還有多少?
大都識得? 恭喜恭喜,閣下已有母語幼稚園程度。天地良心,這幾字未經搜尋,亦非採集,不過信手翻開手邊幼教繪本,隨便抄下。

母語幼童,未必明白上列各字確詁,閱讀繪本,卻一無滯礙,習見自了也。

母語與非母語人士,差別非程度,往往在細節,不僅貽笑大方,極易產生誤會。

I will 及 I'll ;  I am 及  I'm有何差別?

Are you sure 及Are you certain  不是一回事。

We have company in China 及 We have a company in China 可曾誤會?

同樣 Do you have time 及 Do you have the time 是否 聽錯?

Could you go out to dinner with me? 及 Could you go dinner with me 千萬別搞混。

Is it on time?  及 Is it on schedule? 哪句是錯?

下面短句能否脫口就對?

What time are you convenient?   When would be convenient to you?

I'm willing to do that.  I'd be happy to do that.

I'm sorry to disappoint you.   I'm sorry I couldn't do more to help.

Could you tell me the reason?  I'm not clear on the reason.

Is there anyone who can speak Chinese?
Is there anyone here who can speak Chinese?

How much is the exchange rate?  What is the exchange rate?

I have to leave.  I have to be leaving.

I'll think about it.  I'm sorry for couldn't help you more.

不勝枚舉。

有教養英文母語人士基本不會錯,而非母語人士則不然;程度再好,亦未敢自信,難登大雅之堂,是為終身之痛。此所以標榜創意、思想、執文化論壇牛耳之TED.com 講台,始終只見全球各地以英語為母語人士在喋喋不休。

一回網購中押錯dispute鍵,網主反應激烈, 忙不迭致歉中, 網主忽曰:

『please post twice “dispute fled error” on my web. 』

Dispute fled error, 精彩之尤, 非母語人士絕不能脫口而出 。



中文若以ESL方法學習,行得通乎? 且看一眼何物主謂賓: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p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  有首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 谓语最爱说主语;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的前为定得后补, 地字前头是状语。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 例如:  我打他 主谓宾  我打得他头破血流 主谓 宾补  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主谓 定 宾补  今天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 主谓 定 宾补  今天我痛快地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 主状  谓 定 宾补  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  顺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所有所謂孔子中心,確在以主謂賓、定狀補教學生中文,誤盡蒼生。

其實英文文法何嘗非同樣可哂。

老友Allyn Stillman, 在美教英文四十年, 每見文法表, 輒曰:

“ I like it, it's a good game.”

“Don't you think it's helpful?”

“No, absolutely not!”

口氣一如 Stephen King.

ESL制度充其量教出一解人。難免許多地方格格不入,腦中不停摸索轉換文句,終生不自在。學外語不能母語化等於甘心做淡水魚,或能遨遊五湖,甚且為翻江龍,就是下不得海。遑論縱橫四海。


讀經兒童在熟背英文經典之後,雖然語感與夫不知其義之辭彙充足,母語化時機已過,必須銜接ESL教法,入其彀中,永不得脫。


而王老師也說 : 『 一個外國人, 居然想用人家本國人學母語的方式來學外語,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邏輯,也可以說是一件很不切實際的辦法...... 平常既不在外語環境中,日常並不應用,故所學一時並無所用,於是整個外語教育就費力多而收功少了。如在那環境中,不學即會;如不在那環境中,學了也幾乎等於白學。因為在學習的當時並用不上,或許一輩子也用不上,而等到數年或數十年後要用時,以前所學早已忘卻,必需重學。』

旨哉斯言。

學習外語時間既嚴重不足,原地空轉,ESL又不可恃,母語化復不可能,則所謂融會中西,開太平世,出幾個紀伯倫、達賴喇嘛,寧非癡人說夢,原來空中樓閣。

讀經兒童,何去何從 ?





民國一百年前夕,第一屆世界讀經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台中教育大學召開,由讀經教育發起人王財貴教授擔綱。與會專家學者中,有一年輕瀟灑, 風度翩翩之法國人,杜傑庸教授,望之若大學生,一開口遂令全場驚艷。國語標準流利, 抑揚頓挫,精穩沉著,毫無語病。為學專攻陸九淵。所提論文,文從字順,言之有物,足以羞殺國內大學畢業生。乃私下問之曰:

『閣下說中文時,腦中可有法文?』

『怎麼來得及!』

怎麼來得及。 一言道破母語非母語關鍵。

『敢問中文如何學得?』


『在北大住了三、四年,沒專上學中文課, 不過師生聚居,一同作息,不斷討論,那段時間連法文都很少看。』

幸好沒上學中文課程。

杜傑庸教授中文母語化程度不僅及格且芳華正茂,此後中文功力可如滾雪球般加大。


2010 年底美國某文學獎決選作品名 ”Room”,作者 Emma Donoghue,,  乃一部充滿懸疑、洞見、哲思之長篇小說,厚達五百頁,敘述一對遭綁架關押母子之遭遇,相當轟動。從頭到尾大致透過不到五歲男孩觀點敘述,無一句話超出五歲小孩知見。 頭一句:

Today I'm five. I was four last night going to sleep in Wardrobe, but when I wake up in bed in the dark I'm changed to five, abracadabra.

五歲小孩辭彙用語必定有限,沒有文法。其所有教育來自一台電視和母親, 再無其他,自然充滿無知誤解和局限。然則此書適足以證明只需有限字句及概念,亦足以充分表達人類所有複雜思感和情境。發人深省。

有人曰英文何難,先讀經,長大送美國住兩三年,學會再回來,且不說具備這種條件者有多少, 但問一批批小留學生有幾個成材? 有位僅考入美國有名高中,便出書大談經過,說因此幫做會計師父親增加多少客戶。大抵中國學生一旦考上哈佛耶魯,都恨不得拍成電影。

上小學受污染浪費時間,于決心讀經自學兒童已是不爭之論; 縱使讀經無成也過了一個無考試、無作業、無名次、無進度、有程度之快樂童年。怎麼都不會比天天上學同儕差到哪去,若或讀經頗順利更是意外之喜,如王老師所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送到外國去學英文可就慘矣。
.

首先, 西方社會所有好處皆為外表,內容光怪陸離,目眩神搖,極難適應,呆一輩子都給牽著鼻子,還融不入白人社會。此所以各唐人街皆打死不肯沾西化也。送出去的兒女,不旋踵即成了潑出去的水。 大人不免,何況孩子。

在西方國家生活之辛苦,過來人方知,不足為外人道,總之不是個事,得不償失。 輕易試不得也。

兒童讀經,不是信教,有信就好。必須有具體目標。可怪者讀經家長竟然大都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該背的書還多,就這麼背下去吧。  『讀經,讀經, 讀經就好!』三五年轉瞬過去,主要經書也背得差不多,下一步哩? 繼續背。

殊不知此為正路。經為常道不可不讀,多多益善。目標是書卷涵泳 ,心領神會,十年寒窗之後,學力果充,必有資深逢源之一日,因為係母語環境也。而外語則行不通,理由如前述。然則果無法乎?

杜傑庸教授之例,足資啟發。為學道地中文,先徹底融入中國人生活,加上往來無白丁,日諸月將,靈源日濬,一朝驪珠在握,即能登堂入室。

而 Emma Donoghue 揭示,語言之真髓,在感情思想之運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表情達意,千字文綽綽有餘,幼童亦優為之,中外皆然。

母語化又似乎何難之有。讀經兒童又如何具體因應之?

今日為學處世,若未通一門可據以融入西方文化之外語,則猶身有殘疾,終身不懌。徘徊宮牆之外,明知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卻不得其門而入。若謂藉翻譯亦可達。是不知肉雞與真正土雞之別,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既好翻譯亦不過玉米雞。

其他一切莫不如之。現代生活,西化生活也。所有賴以生存之知識技術制度盡皆稗販而來,以中文教習之,不過給半桶子買辦提供糊口之助。

稱讀經兒童者,讀經自學已三、五年以上,主要經典背完,記誦能力成熟,全年無休讀書習慣已養成,葆本培根階段告一段落,王老師所謂中文二十萬,英文十萬者是也。年齡越小越好,最好不到十三歲。

此時應進行第二次返本開新。第一次回到儒道釋家園扎根固本,終生不輟。第二次要回到王老師所說一切語言學習之根本狀態 ,認識「無本之語不足以自行,無本之言不知所云」,原有讀經課程照舊,照進,只不過要把涉獵經史子集而外之所有學習 ,言行,生活,趁早換成以英語去摸索,思考,表達。以期若干年後,成為雙母語化讀經種子,盈科而后進,有朝一日站在高處,悲憫四顧﹔

『Listen to me ! Here is what I got for all of us.』

然後轉頭對舉手爭辯的洋人說﹔

『 You are telling me? Again?!  Oh , come on, it’s my call! 』


謝謝大家 。#





王老師有一回垂問 : 『為什麼英文要母語化?』

有一派主張,英文讀得通高深文章,寫得出精采論文,說聽小道也 。其然豈其然耶?

住台灣不會說閩南語,住上海沒一口地道上海腔,那份罪有多嗆,問問吧。何況跨國際語言。

做學問若上不得山,下不得海,做不得田野調查,取不到第一手資料,足不出戶,人不出國,一昧尋章摘句,學問有多大? 古時或有,今則存疑。

雙母語之道一言可了。想想第一母語如何學的,第二母語依樣畫葫蘆就是。

羅素百年前指出 :  『西方優勝於中國者兩端,一為軍事力量,一為管理營運技術。』如今依然。在此兩大巨鉗牢牢卡住之下,其政法經濟,宗教科技遂通行無阻。文化交流其實是性命交關之事。#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7-3 14:56
鑫儿会双脚跳了,这两天兴奋得不得了,一天到晚跳跳跳,不得不告诫她不能在椅子上跳,不能在床上跳。

子路第十三比较长,如果她上窜下跳,读的效率比较低,带读两遍快一个小时了,有时真不是她没耐心,是我没耐心了,哎,鄙视一下自己,如果她在旁边安份地翻书,倒是半小时就搞定了。鉴于目前我和她的状态,就暂时维持这样一个读经量吧。

英文读经一直是个理不清的问题,不过我想不管怎样,是不是从经典开始,英文经典总是要读要背,而能读能背的时光也就童年那么几年,所以理论上的问题再探讨,以后怎么转化之类,目前该下的功夫还是要下,这点于我没有什么纠结。不进私塾,意味着不可能全日制读经,相对于私塾的读经量总是少许多的,有足够的时间讲讲英文故事这些浅的儿童英语,反正这是不费力,皆大欢喜的事,于读英经便也没有什么矛盾,完全不必对立起来。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7-13 13:19
鑫儿开始对汉字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始于一本故事书的封面,我偶尔心血来潮给她一个个字点了下,记得以前也偶尔点过,那时没有什么反应,我也从来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想起来才点一点,这段时间每本书都要我点封面上的字,还要点里面的字,一个个字点着讲,书里面的字很小,真累眼睛。看来这煮汤圆识字还是可以煮煮的。我曾想,反正鑫儿还小,如果汤圆煮不出来,到个四五岁左右再重点认认字,既然她现在兴趣上来了,到哪上都要指字问我,也就顺水推舟了。

    现在对于一个个字她是分得很清楚了,一句话读给她,一个个字点过去,基本不会前后错乱,但实际上,字还是不识的,如果拿出来放在其它地方,她就不认识了。

    外婆说妈妈是两岁多开认方块字的,主要是他们没时间给我讲故事,索性让我自己看了,但是现在她也觉得还是先读经,这个顺其自然好了,如果能顺着读经,故事慢慢自己认了,也就省了这个单独的步骤。

    前两天妈妈开始读褚遂良写的雁塔圣教序,她也抢过来点,点到那个序,突然说这就是兰亭序的序吧,呵呵,大概这个字是认识了。乘她喜欢点字的时候,妈妈要多读读书法帖,顺便让鑫儿眼睛过过那些史上不朽的书法。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7-13 13:21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7-16 10:17
绍南文化编的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三)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

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7-23 10:11
标题: 关于绘本的选择
绘本我买的比较少,到现在感觉是越来越谨慎,图文俱佳,又有其一定思想性的绘本现在并不多。

有时网上炒得很热,销量很大的绘本多以情节怪诞离奇胜出,图画色彩斑驳,文字也是非常浅白口语化,对孩子的视觉冲击大,但语言上的熏陶提高有限,有些还充斥着孩童之间吵架,赌气一些气话,如“笨蛋,傻瓜,我要打死你”虽说孩子如果外面听来偶尔说说来也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但家中不宜时常充斥此类言语,拿来对孩子进行亲子共读,这种经常性的语言熏陶我觉得还真是不宜。
再说思想性,通常还是对幼儿一些行为规范的教导,如要勇敢,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说谎,互助友爱等,其实这些经典中也已涵盖,而且这些东西父母平时的作为,养育方式也很重要,故事的说教虽然也不错,天长日久的养育方式,习惯培养这些力量更为强大。
3岁以前未进幼儿园或托班的孩子,他的语言一般直接来自于家中,带孩子的人如果留心一听孩子的话就知其出处,如果家中通常都是和言爱语,赞美,体谅,温馨的话,那么孩子的口中也是充满芬芳。虽然他长大后迟早会接触外面环境,但一个习惯好好说话,和颜悦色的孩子沾染不良语言的可能性则会小得多,自然会感受到某些话是不堪入耳,更不堪出口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8-4 10:18
宪问感觉上是最长的一篇了,卫灵公翻着跟宪问差不多,真正读到的时候,还是短了不少,虽然章数差不多,但是句子上简短很多,反而觉得轻松了。
暑假里奶奶过来帮忙,鑫儿每天两遍卫灵公,上午一遍,下午一遍,其它时间出去疯玩,晒成个小黑人。我也正好有时间自己看看书,整理一下读经的思路。

总的说来,由于家人的支持,读经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气氛也不错,这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出来的,我这个当妈的也是不断地在磨炼自己的耐心,而读经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好处也促进了家人的支持,开始只能说不反对吧,可能也是因为我的态度坚决,现在奶奶都说读完了才能出去玩啊,而事实上,她现在确实读得轻松,唱一样地没一会就唱完了,三五遍后,很多都能接龙读,也加快了读的速度,目前的状况也觉得可以,我也没打算再大量,夏天还是多出去玩吧,《黄帝内经》中提到“若所爱在外”嘛,循序渐进,另外,她现在听功了得,我多读读也是一样。

英文读经也要切实做点事了,不是鑫儿读,而是妈妈读,比放音频的效果好多了,打算另开一帖,作个记号。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8-4 10:20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8-21 08:56
标题: 要不要开始指读?
昨天让鑫儿坐在我旁边,指读了这几天读的季氏一页,如果她认真指,还是基本上字字对应的,大概之前故事什么也自发地指过段时间,对一个个方块字是有概念的。
    要不要让她开始坐下来指读呢,会不会太小?还有点纠结,不过我想可以以此为目标,慢慢朝此方向努力了。毕竟要比较大量地读,这种边玩边跟读的方式是不大可行的,效率太低。如果自己拿着书自己指读,慢慢可以认字,也可以静下来提高读书的效率。
    这轮二十遍论语分篇读完后,正好处于有点印象又不熟的阶段,指字倒是正好,慢慢朝这个方向来做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8-25 15:45
今天让鑫儿坐下来看着书跟读了几页,其余还是边玩边读的,不肯指字,也不怎么肯看书,不过坐着的时候,偶尔提醒她几次,让她看看书,她能看几眼又东张西望去了。
慢慢来吧,今天还是表扬了她能够坐下来读几页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9-14 16:11
鑫儿两岁九个月

今天终于把论语分篇二十遍跟读完毕,正好十个月。

从开始一篇需要花几天完成一遍跟读,到现在微子,子张,尧曰三篇一起,一天两遍也是顺利下来了,开始长句要半句半句地跟读,现在读到最后几遍,可以成段成段地自己诵下来,这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很让人欣慰,大家都有数,没有秘诀,只是坚持下来,遍数多了,熟练了,水到渠成罢了。她自己会一段一段地说也很得意,我很少赞她聪明,常常跟她讲这个道理,坚持下来,自然有收获,只是这个坚持,特别不容易,首先要找对方向,然后锲而不舍。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9-14 16:18
以前她故意跟读错我也就睁眼闭眼,但是现在渐渐大了,发现她故意读错的地方有时会形成固定的错误,就是每次读到都会错,这个就要引起重视了,老是读成错的,怕错误的句子也会在脑子里生根,所以现在她故意读错,我重复几遍还是不改,我也不跟她理论,直接从本章开始重新读,一般她就有数了,如果还错就再重新读,基本上不超过两遍,她会跟我读正确的。

接下来的任务,从头开始第二轮,慢慢让她坐下来看书指字,这段时间能坐下来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但是看书还是只能要求着偶尔看看,指字也是,我想一直这么要求着,慢慢要有进步就好,虽然不急让她认字,不过能看书认字了,读书的效率确实还能高许多,所以还是要求着,看她的成长吧。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9-16 12:35
第二轮本来想一天五篇读三十遍,“学而第一”至“公冶长第五”,鑫儿还不认字,坐下来也不老实,时常要起来玩,也没有太强迫她,所以效率还是比较低,这样试行了两天,觉得有些难度,自己也觉得累,还是修为不够啊,明天还是打算试试定时读吧,读上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读到哪里算哪里,循环往复五篇达到三十遍即可,新的表格已经做好,每天看到进度即可。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9-20 15:46
趣事两则

鑫儿还不大愿指字,也时常要起来玩,我就让她拿着书,我一本,她一本,偶尔给她指指字,一页读完了让她自己翻页,她还饶有兴致,今天她偷偷瞄我,没读到就翻了一页,开始我还看看她,她好像什么秘密让我发现了的表情,后来又偷偷翻了一页,还看看我,唉,小孩的心思大人真是一看便知,我心里暗自好笑,跟她说,你翻到底还是不能少读一字呢,她看看我,也不知是明白不明白,哈哈!

我的旧书上有她以前弄破的痕迹,我用透明胶粘好的,她自己的书比较新,大概翻过头不知到哪里了,又想翻回来却不知在哪里,看看我的书上有粘的印迹,自言自语说,恩,我也翻到这里就跟你一样了哦,却是怎么也找不到同样的痕迹。。。茫然,说,咦我的书怎么没有呢?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0-15 13:34
鑫儿两岁10个月

经过几天的磨合,心态也很放松,每天差不多读这点时间,至于能读多少算多少,这段时间看下来,基本上还是保证了一天五篇的进度,从学而第一到公冶长第五,有时早上三篇,下午两篇,有时反过来,看鑫儿状态了,现在已经循环往复第二轮也已经二十几遍了,这样事实上已经很熟了,状态好的时候常常自己大段大段跟下来,一口气把五篇全念完了,有时也不愿意读,需要催促一下,如果状态实在不佳,东玩西玩的,就停一停,一般下次也读得不错,能补回来,深刻认识到,其实孩子有时读得不好真不是故意跟我作对的,虽然当时会让人上火,但其实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要求一下,如果觉得实在耐心不够了,就放一放,下午再读,或明天再读,又是新的局面,并不存在这次要求不够严格,下次就会越来越差了,不当回事了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孩子还小,很多东西是成人自我思维在作怪罢了。
    经常这样想想,心态便很好,大家都不累,一段时间读下来,看看,跟当初的想的要求,进度,还是做到了或相差无几的,实在没有必要在某个时段着急上火,孩子也容易坚持下来。
    关于指字,鑫儿还是不大喜欢,虽然每次读现在都把书摊好的,我也没有特别逼迫她,只是读到了翻页让她自己翻,有时要求一下指字,有时她自己兴致来也会指指,但不长久,每次计划快读完了,最后一两句话让她指一下,她是很有兴致的,知道快读完了,会很认真地指,一个字也不差,我想这样多指指,慢慢总会认字的,只是慢一些罢了。当然不认字,读书的效率是低的,自己很熟的可以大段大段下来,不然还得一句句跟,我想认了字自己拿着书读应该效率高很多。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3 12:24
  又半个多月过去了,鑫儿愿意指字的情况开始多起来,能指的篇幅也长起来,略微认识了几个字,指字的精确度也高了一些,不太容易漏字,漏行了,因为文章读得熟了,基本上告诉她一个字,自己能指着念下去一页两页,中途可能漏字或步字稍微需要我校正一下。她不指的时候我帮她指,尽量让她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
  每天五篇的进度维持得不错,从雍也至乡党,周而复始,越熟就越轻松。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12 19:02
指读的过程贴一下:我是这样进行的,因为年龄还小,我没有强迫指读,时不时要求一下,她还是愿意时不时配合的,有几个简单的字,频率高的已经认识了,也会自己发现重复出现的这个字和这个字一样,然后带读到到我感觉她有点认识的字让她自己找找看,她找出来我会表扬她,她就很开心,又可以指读一段,读着时不时问我,妈妈这个字在哪里呀,妈妈这个字怎么跟这个字一样呀,妈妈这里两个口怎么是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有时她会突然指一个字问我念什么,我说读到了告诉你,你要指读一下,然后指读到了,我让她自己说这个字念什么,她就知道了。当然前提是她已经论语读得有点熟了,不认字的情况下,读的这部分大段大段能自己出来了,这样的好处是,一个字认准了,下面自己只要字字分明指下去,就能把一个个字指准,如果有跳字,跳列的情况,我会及时告诉她,校准一下,这样的指字,起码她刚指过的一句,我挑出字来问她,当场是知道的。
     
鑫儿愿意指字的篇幅越来越多,每天总是认识几个新的字,这样认的字逐渐增多,也容易在指字的时候定位,指字的兴趣也随之上升,也算是良性循环吧。还找出小时候讲的婴儿画报,里面的字很大,一个个字的指。
  读论语的时候,有时不指了,我也随她去,读一会儿,她会突然问我妈妈,这个字在哪里?然后我乘机让她把这句话指一下,较多的时候,她会接连又指下去一大段。

  上午一般读三篇,读完后加读一遍心经,很短,三五分钟就读完了,有了读论语的基础,跟读很顺利就进行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14 14:50
识字量稳步增长,每天都能发现她认识几个新的字,而且对认字很感兴趣,找出以前爷爷奶奶买的卡片来主动问我,这个什么字那个什么字,还是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给她讲过的,那时还没有什么反应。家里贴的一些有字的东西也会突然引起她的注意,妈妈,这个是什么什么字,可见,种下的种子还是在的。

    讲英文绘本也在那边要指字,我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英文该不该教她指,因为和汉字的认字好像有点不一样。

    带孩子读经实实在在是培养了我的耐心,愿意重重复复做一件简单事情而不厌倦,简单重复中自有收获,很感谢。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11-15 12:03
标题: 回复 #73 linlin124 的帖子
鑫儿是识字敏感期到了。建议读经的时候,每天挑些所读内容里比较常见的字,做成大字卡片来认。认读相长,不管对认字还是读经的兴趣,效果都不错。
    关于英文绘本,我觉得无需刻意。孩子要指就指两下,不要太放在心上就是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15 14:52
标题: 回复 #74 子云008 的帖子
是啊,难得她那么有兴趣,我是要配合一下,英文绘本原来她都是一个个字母指的,我让她别指了,觉得她会混,后来鑫儿爸告诉她一个个单词的概念,现在要指的话会一个个单词的指,看来我有时也不能低估了孩子,该耐心讲的地方还是要给她讲讲,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1-22 18:51
今天把雍也至乡党三十遍结束了,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离计划的时间差不多,给我的体会是,真的不要急躁,在孩子不熟的时候,看时间来,每天差不多这点时间就结束,这样自己心里不会很赶,情绪很平和,妈妈情绪好,孩子也是,孩子毕竟还小,状态时好时差也正常,以善意去看待,一天天就越来越顺利,等后面反复得越来越熟,自自然然就能把原先想的任务按期完成。
  
  接下去的五篇是比较长的,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我也不作期待,仍然这样去做,大家读得开心就好,更多的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控制欲,带孩子读经,要认真,也不能太认真,心里有个准绳,有时也要嘻哈一下,孩子的能力自然在天天的坚持中得以提升,对于背诵和认字我不作任何期待,没有这种期待,就不会失望,只要完成读的任务,我都很高兴,很赞赏她,只要坚持读,进展看起来也很让人满意,要是初期太过严格,而坚持不下去,才是伤脑筋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2-8 21:40
鑫儿现在晚上洗脚会泡上一会,受论坛上帖子的启发,我把几首汤头歌打印下来贴在洗手间里,打算洗脚的时候有意没意跟她念念,没想到她兴趣浓厚,大略看看上面有她认识的字吧,把我打印出来的四首汤头歌全部指完才算洗脚完毕。这种零散的时间学点零散的东西也挺好的。中医一直是我很有兴趣又没有时间去深入钻研的东西,以后鑫儿有没有时间看这些东西也是未知数,也随她兴趣了,现在有机会就先种点种子再说吧。

    先进至卫灵公周而复始十遍下来,累计是21-30遍了,开始能大段指字,状态好的时候连着指上一篇两篇,然后就开始东拉西扯了,今天是鑫儿爸带读的,上次他带读好像是好多天前了,他是明显看到了这个进步,不一定每天有进步但是累积下来10遍20遍进步还是明显的,认识的字增加不说,坐定指字的功夫是明显增强,这又促进了认字的增长,认字量的增长又促进了坐定指字的兴趣,算是相得益彰。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2-15 21:53
3岁了,今天在我的半鼓励半逼迫下,鑫儿上午读完了先进至宪问四篇,用了与平时差不多的时间,其实我早知她可以这样读下来了,那么多天下来已经很熟了,只是有时她说不想读了,也就心软作罢,看看与之前的量差不多也就算了,时间其实是越用越少了,今天一直用长大了来鼓励她,看她能不能突破一下,其实也是一点惰性罢了,真的读起来,呱呱地很快就读完了,几乎不用我提醒,熟练程度已经可以做到,只是年龄的关系,还是定力达不到,集中不了那么久而已,也正常,慢慢来吧。
    要求是要有的,不过我也经常告诉自己,做不到是正常,慢慢地要求着,慢慢地就做到了,不用现开销,自己的心安定着,做着做着就有收获。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2-12-29 12:40
标题: 爬过一个小山头
  昨天留下卫灵公第十五最后一篇,今天结束,算是先进第十一至卫灵公第十五三十遍告结束。这是最长的五篇,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也就是一个月多了几天,接下去的五篇感觉就短很多。

  这个月的收获是,感觉鑫儿又认识了不少字,具体多少没有统计过,能指字篇幅大幅度增加,不过读到后面几遍因为很熟了,不愿意指字了,我也随她,突然问她这句话在哪里,她百分之八九十能正确地指出来,每到翻页也是自己有数,我也就不强求她一定要指了。不可否认的是,指字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读的效率也更高,我还是希望她能多指指字,只是这各种要求,就抓重点吧,回顾九月份刚开始渐渐要求她指读开始,至今天已经进步很多了,坐定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她也会偶尔问我,这个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很确定的我才会简单跟她说说,否则就说妈妈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说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以后你读熟了再大一些妈妈跟你一起学习,那时才能更好地理解。

  我也在找讲论语的一些资料,四书集注以我的程度看起来有些累,真是惭愧,找到钟茂森博士的讲解,感觉很合心意,他讲的论语比较详细和通俗,而且把其中的背景,人和人的关系都讲得很仔细,论语里的句子不放到背景下去理解真是困难,古人这些都是基础知识了,对于我来说,几乎是空白,所以很需要这么详细的讲解,他的讲解的义理阐发师承于雪公,训诂来自于朱熹的论语集注,跟我个人也比较契合,所以打算有机会先看看,以后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看。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2-29 12:43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2-9 12:45
  鑫儿分篇论语三十遍在2月初完成了,这次大致是四个半月时间,也就是一共五十遍,接下来准备进入全本诵读。目前看来是三天左右完成一遍,要提到两天有一定难度,还是先持续这样的进度吧。
  这次完成的论语三十遍还是要感谢鑫儿爸和爸妈的大力支持,在妈妈坐月子期间继续督促鑫儿坚持读书,话说鑫儿爸比妈妈严格多了,虽然有些心疼,但确实纠正了鑫儿一些不良习惯,有时也是两难哎。
  2013年1月迎来鑫儿的小妹妹安安,非常感恩!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3-2 11:16
鑫儿进入论语全本诵读一个月,目前大约是三天完成一遍,抓得紧一些2.5天也能完成,前几天感冒了,于是缓了一些。
今天完成论语通本读的10遍,共计60遍。

读经时间大约是上午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有时也会久一点或少一点,视她的状态而定。还是不大愿意指字,有时要求一下,有时问问她读在哪里,她仔细看一下,大部分都能指出来,我也就由她了。

这段时间识字量一直在增长,没有仔细统计过,不过时不时以自己点着读出故事里的几句话或是标题,故事还是要我们讲,这种听我们讲故事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外出也能时不时认出许多字,给我们一些惊喜。

英文方面开始一起读一些英文小儿歌,小诗歌,采用绍南出的“幼儿英文经典初读”,每首几句话,难度不高,鑫儿能跟着我读下来,每天读几遍,一首小儿歌也就暂时能背下来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3-6 09:14
说说60遍以后的状态,本来我也没有感觉特别明显,看了以前的视频才觉得鑫儿读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还是不大乐意指字,但问她基本上都知道,我跟她一起读,我读的越来越快,她也能跟上,遍数积累起来,明显熟练程度增加。今天先进至宪问四篇,45分钟读完,当中还有小便,喝水之类,我相信到100遍时熟练程度还会进一步提升。
    最近鑫儿过家家喜欢当兔妈妈,让我当小兔子,我也由她,发现她当兔妈妈了,读书更自觉了,说一句,小兔子在等你读书,立马就来了,还常说小兔子你要认真读哦,呵呵,过家家一下还有这个好处,我天天让她当兔妈妈,这几天一直读得非常好。
   

读的英文儿歌是
upon my word
upon my word and honor
I met a pig
without a wig
upon my word and honor

没几句,鑫儿每天跟我念几遍,我感觉下来20-30遍左右大概能背了,当然过几天就忘了,英文总是要生一些,慢慢来吧。

春花姐所言不虚,只是很久没见她来了,甚是想念。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3-25 13:57
论语 72遍
现在可以三天两遍了,只是还要兼顾小妹妹,妹妹吃奶,玩,陪她说说话,这样时间就安排得很紧凑,还有点顾不过来。
鑫儿不读书的时候,也是话说个不停,满屋子都是她的声音,除非是专心干点什么,吃东西,或者我跟她讲故事的时候才安静一会儿,一点看不出累的迹象,所以我时常想读书读熟了不是跟讲话差不多么,又不需要动脑筋,不想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惰性,大家都有,一点不奇怪。

读到比较熟练后,时间基本上是拖在停留时间过长,因为读的速度已经比较快了,常常翻页时,换篇时,说很多杂七杂八的话,或是想着干什么干什么,这一段如果慢慢能减少的话,效率会更高一些,精神也会更专注一些,对小孩子来说还真是一项有点难的功课。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4-19 21:32
论语80遍 鑫儿3岁4个月

读的速度已经很快,如果稍微坚决要求一下,是可以达成一天一遍了,上午十篇,下午十篇,只是在于中间停顿的时间非常久,如果有时稍稍用吃的诱惑一下,基本上就能一小时完成,但是又不想依赖这样的诱惑方式,有时停得过多,不免让人焦燥,我还是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个3岁的娃,要求不要太高了,这样已经很好了。每天晚上我都自我反省思考,今天带读的语气如何,有没有过急躁,有没有过于严厉,度的把握如何,有些问题也许只能交给时间,我这样去要求,但是不能期待马上就能做到,对于孩子,很多事都是类似这样的。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5-16 20:19
标题: 3Y5M-完成论语100
3Y5M 完成了论语100,有很多感想,改天好好写一下,照顾两个小孩真是比较忙,上网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接下来还是继续读论语。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5-18 21:50
标题: 论语100的感想
在我的想象中,读到100遍时虽未必能背,也是应该有模有样地坐在哪里,定力十足,清清楚楚,非常流利地把整本书读下来了,可是真的读到了100遍,才知道差距还很大的呢,当然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做妈妈的太理想化了,这一年半坚持下来,大家都不容易,特别是当中还有怀孕生小妹妹的过程。
鑫儿目前的状况是,如果认真读,可以非常快的,流利地读上一阵,但是保持不了长久,大部分的状态还是东看西看,东想西想,手里摸这个摸那个,因为毕竟读的遍数多了,所以嘴里还是基本能保持不停的,但是速度,音量明显变化,变得迟滞,我一听就知道她又心不在焉了,可是话说这样也是一个3 岁小孩很正常的状态,每每静下来,我就知道她这种状态没什么可指摘的,完全是我自己心态的问题,但是知道归知道,在读经的过程中,还是常常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几次三番让她读下去,让她看着书,让她专心,难免音量开始提高,语气开始变化,虽然常反省,还是常犯,有时也威胁,真是鄙视自己,可是,做过的人都知道,要平静如水,真是难啊,所以很多人要送学堂给别人教,或者,干脆放弃读经,或者就是蜻蜓点水足矣,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带小孩子读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比较大量地读,更是不容易。觉得累也往往是因为心态问题,如果能真正地做到一点不动气,一点不上火,那么,带小孩子读经其实是不累的,正好自己也读一遍,可是太难太难。鑫儿爸说其实我现在已经温柔多了,我说我可是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进啊,可是自己知道,心里面仍然是波涛翻滚,只是表面功夫看起来好多了,毕竟我也很关心眼前这个小人儿的情绪反应,另外知道自己实在需要修心。人最难克服的就是自己的习气,但是习气这个东西,不在一定的境界里显现不出来,还常以为自己心态挺好,在成人的世界里其实多少有点面具,带孩子读经,面对自己的孩子,再真实不过,天天给我这个境界,天天修炼,心态好吗,修养够吗,一照就无地自容。孩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要父母陪伴着成长,耐心耐心再耐心,我常常提醒自己,生气没有任何好处,看起来暂时达到目的,把负面的东西带给孩子,实在是一桩愚蠢的事。
自己要反省的太多,带孩子读经的过程就像个镜子,照出自己的种种心态,一直自认为自己不是急功近利的,带孩子读经,最主要就是为了把智慧传递给她,然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心定下来,可在实际做的过程中,却常纠结于一时的表现,一时的量,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回头想想,没有必要啊,只要每天在读,保证一定的时间,不管是细水还是瀑布,长流着就好。话说有几次比较大的冲突,虽然我不打不骂,但恶狠狠一定是有的,而且不少,过后我一定后悔,因为不是孩子的错,还是妈妈的心态,急躁,理想化,要求是要有的,但是不能做到也是正常的,我以前常以为她有这个能力了,就应该如何如何,因为鑫儿有时表现得确实令人惊异,然后我便一厢情愿地觉得她每次都应该读成那样,因为她有那个定力了,其实也不过是自己的妄想罢了。3岁的小人儿,状态一时一时地,哪里像成人想象的那般稳定表现了。其实我所能做的,就是陪她读,要求她看书,坐好,但是却没有办法要求她一定要当下做到,这是我最近想通的一点,即使如此,一天一天做下去,回头看看,一段时间后,进步总是有的,也许这样,论语会变得愉快一些,愉快一些就更容易做下去,这颗种子以后会更茁壮一些,也许。
当然,这一年半的论语读下来,实实在的收获还是有的,我最关注的是她的定力确实有了增长,无论如何的不专心,其实比起以前还是好了很多倍,坐在椅子上一个小时不动基本是常态,状态还可以的时候一个小时能读上七八篇,跟篇章长短关系不大,有时兴致来时,清楚,响亮,指读,一个人读上很久,这些都是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副产品就是认字,读经和平时讲的故事都有一些关系,但还是要求指读以后开始大量认字,现在自己拿着书可以看很久,也可以讲出来,我一度以为她还是像小时一样是背的,后来发现她不认识的字会问我,而且看的时候目光会随字行平移,我想她是在看字了,关于认字其实不是特别关注,看起来还是顺带实现了,现在阅读兴趣非常浓厚,有时一读完经就捧着书去看了,看到哪里有中文字必要大声念出来,我反而让她多玩玩,不想伤视力。我之前跟她讲过,有必须要做的事和你想要做的事,比如吃饭,睡觉,读书都是必须要做的事,当然吃饭睡觉你是身体自然会执行,但是读书需要妈妈督促你,你把必须要做的事完成了,就可以轻松地去做你想做的事了,现在想来她也是有点理解了,对于读书不会再说什么,知道说了也没用,况且张开嘴巴读也不是太难的事,就是需要一点耐心。
自己带孩子对于带孩子读经也是非常重要,这一点非常有体会,如果不是自己带,难度会增加很多。我可以比较清楚地把握到她的状态,便于自己的调整。
论语继续往下读,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也只能陪她读那么点时间,那么就在这个情况下好好去做,每天尽力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5-26 14:45
最近读书一直进行得还比较愉快,早上起来吃完早饭,稍事休息后,一般在8点到8点半左右,读到10点,中间休息20分钟左右,一般能读个七八篇,10点给安安喂奶,说说话,看看名画,字帖什么的,一下也就到中午了,安安去睡觉,准备中饭,这段时间,鑫儿都是自由活动,有时她会过家家,要我配合一下,有时自己在那边看看书,吃完中饭,我会给她讲讲故事,有时她要自己讲,看她喜欢了,一般安安睡到2点,然后有机会我会跟她读读体验英语,英文经典,很随意地进行着,只要同样的内容能坚持跟我读上几天,一般她就熟了,自己也常能接,就不怎么排斥了。2点左右安安醒来,喂奶,然后鑫儿吃点水果,大家一起出去玩,玩到4点多回来,鑫儿再读上四篇论语,然后基本直接让她吃晚饭了,她晚饭的时候正好给安安喂奶,两个小人儿的速度还差不多,呵呵。这样一天下来,其实能读的时间不多,毕竟要兼顾好多事情,但也能读个十几篇,两天轮一遍是可以保证的,目前就这样吧,说是读,鑫儿最近不大愿意看书,经常是在背了,能看着书还是最好的,专心,效率高,要求着,但是达不到,慢慢来吧。
  关于读书中间老是说闲话,停很久的问题,最近想了个办法,读书中间闲话打断,我就往桌上放颗围棋子,提示她停了,这个效果目前看来比较好,因为我来说的话,次数多了,大概语气又有点不耐烦,放棋子就比较中性,其实就是一个提醒,避免带入我的情绪。一篇结束就归零,如果这篇放的棋子比较多,结束时我会说,恩,停了X次,看看下篇能不能更好些,如果下篇有进步,那就表扬她,如果退步了,还是说看下篇能不能更好些,总之多鼓励吧,这样我的情绪也比较好,她的情绪也相应好。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6-6 22:14
6.1儿童节 
论语110遍结束,6.2开始111-140新的30遍。

随着熟练度的提升,有些方面也在渐渐地温和要求着,目前最主要的是减少说闲话的次数,这段时间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闲话的次数一少,读的速度明显提升,其实我并不要求她读得快,只是常速读着,甚至慢速读着,只要少停,仍然是不慢的。不过小孩子读熟练了,其实要她慢下来也不容易,读着读着就快了,等她能读快了,我反而要求她慢一些了,能慢慢读着,不想其它事,一字一句不读错,不赶,有助于专心,静心,耐心。

学习温和包容不急躁仍然是妈妈每天的必修课。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6-8 21:13
鑫儿现在越来越多地喜欢自己看书,以前给她讲过的比较简单的故事书她都拿起来有滋有味地看起来,一看可以看很久,她会要求讲给我听,连讲好几本,我中午就乘这个机会半打个盹,不过她讲完后会要求我讲,还老催着我把以前放好的一些故事书找出来,累得我腰酸背疼。
  现在中文已经完全强势地位了,2岁多时还没有分别,中文英文故事书来者不拒,现在英文书不大要听,可能是觉得中文听得懂了,而英文还是雾里看花吧。
  因为现在很忙,基本上管的,花心思的也就是她的读经,阅读我不太主动,她现在能自己看看,也不催着我讲了,不过我得空时还是会给她讲,她还是喜欢听我讲讲,接下来可能要花点心思在英文方面,不然英文书要被弃之一旁了。
  论语这两天基本每天可完成17.18篇的样子,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基本上只要她愿意,完成整本书应该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时间了,不过上午事情多,限于时间,也就只能读到10点,而下午精神总是要差一些,还要带她户外活动活动,所以下午一般就读四五篇结束,停顿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大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接下来向每天一本努力。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6-26 15:56
标题: 论语127遍
鑫儿现在论语很熟,几乎都是大段大段地背,因此也很不乐意看书指字,我时而要求她,时而也没有太强力要求,但是说要全部背还是不行的,经常自己也不知道读到哪里了。这种情况就是看起来很不专心,经常东看西看,虽然嘴巴里还是输出,但是速度非常慢,一看眼睛就知道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应该由着她这样无心地读背还是要求看书指字,纠结。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7-6 20:59
从6.30起,鑫儿开始读大学中庸,每天早上跟读一遍中庸,然后时间复习论语若干篇,下午跟读一遍大学,再复习几篇论语,跟原来的读经时间相比,还是少了一些,读过论语,大学中庸鑫儿就不大畏难,跟读很顺利,第一天中庸跟读了两个小时,今天一个小时就搞定了,进步还是明显的,大学因为妈妈最近给妹妹安安读得很多,鑫儿也听熟了,越读越熟后,很多就能一段一段自己跟出来,效率就明显上去了。
    曾经尝试让 鑫儿背诵论语,一篇可能要卡几处这样,试下来觉得毕竟年龄很小,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背诵不适合,怕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先放一放,读熟就好,几本经典能够读熟,到年龄大一些了再一本本背起来应该会比较容易一些。
    孟子的繁体版字比较小,计划只是跟读不看书,因为篇幅比较大,跟读读熟应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读熟后等年龄再大些再看书,读熟的内容到时一对书,读起来会好一些。这是目前大致的计划。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7-26 21:10
大学中庸20多遍了,效率明显提升,现在如果比较好的状态早上大学中庸一遍读完45分钟,然后再读几篇论语,下午直接读论语,这样论语还是整本复习着,依目前的速度两三天可以完成一遍,130多遍了。
    下午论语结束后,再跟读英文名著中的文章,花很少的时间一篇读个两三遍,读到遍数多后,和中文一样可以顺下来,跟我读得差不多后再跟音频读,目前读到第二篇“the sungod and sun flower"。

     我从来没有奢望鑫儿读经读得很快乐,只想不烦不躁,耐心地做下去就好,不过现在看来,鑫儿读得很熟了,有些句子源源不断地出来时,她是挺高兴的,特别是当我不知道而她知道的时候,她是有些得意的,我也常跟她说,你看妈妈现在大了读的效果就没有你好了,我们一样读,你就记住了,妈妈就记不住,所以你现在要抓紧多读一些。

      冬吴相对论是我挺喜欢的一个节目,时间关系,能听的机会很少,不过目前两期特别谈到儿童教育,他们的观点与王教授基本一致,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真正的快乐是从痛苦中赎出来的“,并不赞同完全以快乐为导向的儿童教育。也许是自身对此有特别强烈的感受,所以我确实是认为孩子需要一些磨炼,并非刻意地去施加压力,或者情绪化地打骂,但是像读经这样,看起来很枯燥的磨炼是很有意义的。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3-7-26 21:22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8-10 21:28
这几天大学中庸每天读两遍,再读八篇左右论语,论语三天轮一遍。
论语138遍,大学中庸54遍。

很想再念点字帖,目前实在插不进时间。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8-19 22:19
8.18,鑫儿开始有计划地读英文名著选,记在这里,因为还是属于读经,和一般学英语的方式不大一样。和鑫儿爸好几次讨论下来,决定先把仲夏夜之梦放一放,先读英文名著选,里面有一点功利的心理,更多的是对有多少时间来做英文读经的不确定,现在不纠结了,就好好先读这本吧。
    像中文读经一样,每篇二十遍然后往下。采用的方式是,开始跟我读,顺了以后跟录音读录音读几遍后再跟我读一遍,再跟录音读。主要还是跟录音读,跟我读主要是有听不清楚的音能够发到位,还有就是便于了解熟练程度。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8-24 21:42
读经一年多,有些小感受写在这里:
比较小的孩子如果说话还可以了,模糊能说两三个字了,就可以试试了,这样对TA的语言能力有进一步的促进,对大脑的发育也好,我这么觉得,而且较小的孩子还不会讲条件,对时间和量也没有概念,父母其实更好安排一些。
较小的孩子只要想办法让TA开口念就好,其它动来动去之类暂可以不管,跑来跑去的话可能带读很不方便,所以尽量让TA慢慢在小范围内活动,再慢慢坐下来,温和地去要求,有一个过程,渐渐就可以做到了。
如果不急着让孩子识字的话,开始不必强求看书指字,既伤眼睛,孩子也不乐意,鑫儿现在读熟的内容非常不愿意看书指字,我也不再强求她,只是读不下去的地方让她找一找,小的孩子听力记忆十分了得,只要读熟,最好百遍以上,我想等稍大一些,5,6岁甚至以后,再要求看书指字,或再要求背诵,因为有之前读熟的基础,应该不会太难,之前就是可以要求一下,但不强求,孩子对读熟的内容有时也会看看,没准也就识字了,或者稍晚一点对着书看读熟的内容,识字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鑫儿现在是识字,自己也会看看故事书,但其实这一块晚一点也是无妨,本来读经就不为识字。
不要太计较小孩的态度,认真不认真之类,TA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实在控制不住发一发也没关系,但尽量少,偶尔很有挫败感的时候想想读经的意义,自我反省怎么做更好,明天还是坚持下去,通常种种的问题在坚持中都在自行消逝。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9-13 21:49
鑫儿的大学中庸114遍,准备到120遍的时候放一放了,<<英文名著选>>读到第十篇\"virtue\"。
一读英文就明显感觉到和孩子的差异了,像中文经典,一起读的遍数多了,我多少也记得一些,也熟悉了,说上句下句会浮现出来,英语则完全不一样,因为是比较哲理性的文章,只是带着读不去想,则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么有口无心读着,小孩20遍左右很多能顺出来,短的甚至大段大段地顺出来,而我几乎一句也不行。说明我的记忆方式和小孩真的不一样了,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更多一些。
孟子的繁体版感觉字比较小,等鑫儿再大一点开始读,大学中庸120遍结束后打算开始读易经,<<英文名著选>>继续。

鑫儿目前自己独立看书读还是比较困难,通常是我陪她一起读,她则有时看书有时不看书,我也没有太过强求,但偶尔她愿意的时候,也可以较长时间自己看书读上一阵,这几天有时她就能把大学自己独立看书读下来,我想这个专心等年岁上去渐渐会好起来吧,现在只要读着就好,有时也会要求一下,但是开口读是必须的。

妹妹安安8个多月了,开始会发类似妈,爸的音,会自己拍手,经常要抢我们的书,有时还翻书翻得像模像样的,不过接下来就要拿走了,以防撕书。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10-17 20:58
鑫儿3岁10个月了,从10月7日起,开始读易经,我把易经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逐步读熟。
目前在读坤卦第二至比卦第八,每天读四遍。
妹妹安安长大,玩心越来越重,妈妈要陪着才能白天多睡睡,这样鑫儿的读经时间不得已少了很多,平衡一下,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11-6 21:48
鑫儿目前在读易经的“剥卦第二十三”至“离卦第三十”,每天上午四遍到五遍,这样基本上一个星期能结束,下午会尽量争取时间再和她读一些英文,时间实在是太宝贵又太有限了。
针对鑫儿目前不愿指字的情况,我尽量让她每天至少指一遍,像周一开始读到今天周三,基本上能自己读下来,个别字还要提醒一下,指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所以还是尽量要求着。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3-12-15 22:24
标题: 鑫儿四周岁
时间真快,四周岁的孩子,说话行为又给我感觉大了很多。
  易经完成64卦分篇30遍阅读,明天读系辞。现在只要她好好指字读书,读的效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我带读几遍后就能自己读,读熟后速度逐渐加快,新的内容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开始只能带读两遍,最后完成时能读上五遍。
  英文名著选前15篇读过20遍,现在陆续在复习中,跟开始读的感觉确实不一样了,很多长句读起来不再困难,不像开始时需要一个个单词的抠,除了读英文经典外,还是想讲一些浅显的英文,积累一些单词。
  明年的任务主要是整本易经的诵读,100遍以上后再找时间读孟子。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4-1-12 21:49
易经终于完成30遍分篇阅读,历时3个月,明天开始整本诵读,易经的份量是超过论语的,不过随着孩子长大和语言能力的提升,辛苦度还是下降不少,读熟了以后有时也能脱个手去干点事。鑫儿目前一般只是早上诵读易经,下午妹妹睡完觉后再读一会英文名著选,天气好的话再出去玩一玩。自己能看会书,目前最爱的书是我买的一本连环画西游记,虽说是原著改编的,里面的语言风格我比较喜欢,没有刻意改编成儿童化的语言,虽说是白话,略保留了文言风格。鑫儿听得津津有味,没人给她讲的时候就自己看,现在已经讲第二遍了,有时哪里读错了也知道。吃吃饭还常跟我说,那个孙悟空怎么怎么样,厉害得不得了,有比他更厉害的吗,我说如来佛不是比他厉害吗?她想了想说,对,还有唐僧也是, 可以念咒,呵呵!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