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由数学老师家长会上的举例想到的 [打印本页]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4 10:49
标题: 由数学老师家长会上的举例想到的
家长会上,老师们特别提到了请家长帮着提醒孩子注意课堂纪律,特别是数学,老师认为课堂上接嘴的风气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学习,他举了以下例子。

班上孩子思维很活跃,但跳跃性也很强,比如老师讲一道题时,原本是想从一楼讲到五楼,但有的孩子立刻就想到五楼上去了,马上把老师的话扯上五楼,而其他孩子,有一部分也有能力跟到五楼,另一部分则跟到四楼就掉将下来,掉下来的肯定很惨,跑上去的也好不到哪里,因为他忽略掉了二、三、四楼的东西。

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并没有多讲。俺家孩子没有能力一下扯到五楼上,但绝对是跟着就往五楼跑的那一拨,所以我仔细想了想老师的话,想理顺点再跟孩子讲,终于在今天早上跟他爹叨叨这事儿时想出来点门道,在此与大家分享,也请大家帮着想想孩子会不会服气这种说法,帮着再丰富一下。

仅是把老师的例子细化了一下。

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某处楼址,正确的顺序是从一楼开始一层一层了解楼层布局,但看完一楼后,有孩子立刻发现规律是房间从左到右为一年级的一到六班,就开始询问老师五楼是否是从左到右依次为五年级一到六班?不管是与不是,大家伙儿立刻蜂涌而上到了五楼,了解了五楼的情况,孩子们很满足,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但是考试了,题目却是请问四楼的厕所在楼的左边还是右边。如果每层楼的厕所都在同一位置,这道题大家自然答起来没有问题,但不幸的是,有些时候,有些建筑中因各种原因,每层楼的厕所就是不在同一位置,好,这下子这道题就整错了。

再举严肃点的例子,不是参观,而是消防队员们了解楼层结构。消防队员们这样一下从一楼到了五楼,下次失火的话,如果楼梯没有被火封掉,这些消防队员要去救火倒没有问题,顺着楼梯冲上五楼就是了。但当楼梯被火蛇挡住去路时呢?需要架消防云梯,但二、三、四楼哪里适合架云梯?不知道!

回到数学题上,跳跃性思维成习惯了,遇上自己得心应手的题,就如从一楼的楼梯走上五楼一样,用普通的方法即可解出来;但当题目稍微转个弯,情况略有变化时,这个消防云梯往哪里架就不知道了,做题就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或者知道方法,却没有办法找出正确的线路,例如几何题,知道该通过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但就是不知道这条线应该加在什么地方。

打算这周末等孩子回来与他讨论这个问题,大家也帮忙想想这样能否说服他?他会提出些什么样的反驳意见?还应该准备些什么说辞?
作者: cicimum    时间: 2011-11-14 12:25
孩子有兴趣,为什么不能先跳到五楼呢?
有能力一下子跳到五楼的,请他再来讲讲二三四楼的情况呀!讲不清楚他下次就会知道要稳扎稳打,讲得清楚既有助于理顺自己的思路,也能帮助其他同学理解。
孩子的影响力比老师其实更大,下次,其他同学也会积极思维,争取也上去讲一下。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当然,我是比较理想化的。
作者: 鼎鼎妈妈    时间: 2011-11-14 13:22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11-11-14 10:49 发表
家长会上,老师们特别提到了请家长帮着提醒孩子注意课堂纪律,特别是数学,老师认为课堂上接嘴的风气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学习,他举了以下例子。

班上孩子思维很活跃,但跳跃性也很强,比如老师讲一 ...



这是这位老师的问题。课堂接嘴绝对是好事。如果一位老师不会好好利用这一点,他的课肯定上不好。

一定要用老师举的这个爬楼的例子的话,为什么不可以一楼看完了直上五楼呢?孩子们看完五楼,老师应该有办法引回二三四楼。否则要老师干嘛?再说了,考试又不是一爬完五楼就考的?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4 13:34
看来JX的老师问题还真不小。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啥?
为啥最后只是为了眼前的分数而忘了学习的最终的目的呢?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1-11-14 13:36 编辑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4 13:43
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哈。

不过看来是我没有讲清楚。

老师并不是说接嘴对个人不好,而是这样子的课堂整体来讲效率比较低下。一个班46个孩子,以5%来算天才儿童,班里就至少是2位了,而因为这个班又是选拔考试后筛过一次的,所以比例应该还要高点,那班上出现在4、5个天才儿童是很正常的。毕竟,再多也不到10个吧,另外还有30多40个普通学生呢?45分钟的课堂,这样在1-5楼间来回折腾几次,效率肯定是很低的了。

我们家的这位吧,要进到那5%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为95%当中的一员,我也希望孩子能少跑点路,好多点时间望望远处。

看来针对大家的回复,我也得想想如果孩子这样提出来应该怎么应答。
作者: FEIWUDESHUYE    时间: 2011-11-14 13:53
呵呵,我也觉得这样上课会气氛很活跃啊,同学们会精神集中,老师应该高兴才是啊,总比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没人回应强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4 14:14
晕死JX招收的都是数学天才了
如果JX都还说有普通学生,其它学校别活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4 14:44
标题: 回复 #7 jiangying 的帖子
JX收的学生数学是比较好点,所以他们上课的进度其实是非常快的,拓展的内容很多,而周末的超班上内容拓展就更多了。

但是,再怎么着,这46个孩子也不是一普齐啊。比如儿子班上就有两位,初一时参加全国数学联赛就拿一等奖了。他们两个水平就远高于其他人,而这两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位就某个问题发出疑问,数学好点的可以跟得上思路,差点的(在这个班里差点的哈)就只能坐飞机了。所以,老师还是需要按照平均水平来考虑课堂吧。

家长会上,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不过属于另一类型的接嘴了,是钻牛角尖类型的。

一道题说“每层楼高4米,问15层楼高多少米?”原本大家都在想15*4,结果有位同学提问了:是高度4米还是高出4米?然后就开始扯文字理解,这个“高4米”的“高”是“高度”还是“高出”。一堂课多得几次这样的理解就麻烦大了。

话又说回来,这个同学其实也是做竞赛题做多了,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课堂效率,对于这样的慎密思维似乎应该是鼓励的,但放到46个人的课堂上,我觉得还是不应该鼓励吧?
作者: 754579752    时间: 2011-11-14 14:47
如果我是老师,我就会出几道难题在黑板上, 让他们去做,

对于课堂上影响大家的问题,老师可以主动说下课我们来讨论.

这个问题还得靠老师的智慧来解决, 说服孩子恐怕很难

[ 本帖最后由 754579752 于 2011-11-14 14:51 编辑 ]
作者: helencp    时间: 2011-11-14 15:41
标题: 回复 #9 754579752 的帖子
赞同,课堂应该还是由老师来把握节奏。
作者: zhonghuapx    时间: 2011-11-14 15:56
我们上周的家长会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班是极活跃的一个班,老师说经常他的问题还没说完就有孩子插话或举手,根本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好像在抢夺这个发言机会。
如果有客人来听课的话,这班简直太好了,思维多活跃啊,但实际上很多孩子只是混了个热闹。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4 16:08
754579752和helencp说得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特别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抓着个机会就发言,老师如果总是说“下课来讨论”怕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我个人还是觉得家校合作努力让孩子们意识到个人不恰当的意见表达会影响到课堂整体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对僵版的质疑再多说两句。JX的学生,特别是衔接班的学生数学确实在同龄人里要略强一点,但他们的老师在这里举的一到五的例子,那个参观速度也不是走着上楼,而是冲刺前进的,在这个时候,仍然还是有跑得更快点的,所以老师仍然需要照顾多数。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4 22:22
照顾多数和不让孩子跳跃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老师当然要照顾多数,但是照顾多数就不让少数孩子跳跃思维?

这样做的结果是整体提前,而不是非系统超前。
作者: 劳尔    时间: 2011-11-15 10:27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11-11-14 14:44 发表
JX收的学生数学是比较好点,所以他们上课的进度其实是非常快的,拓展的内容很多,而周末的超班上内容拓展就更多了。

但是,再怎么着,这46个孩子也不是一普齐啊。比如儿子班上就有两位,初一时参加全国数学联 ...

15层楼应该是14*4,呵呵
作者: zhqs425    时间: 2011-11-15 13:23
754579752和helencp说得很有道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6 15:02
因为大家回复里一边倒的意见,这两天俺都认真在考虑这个问题,也与身边的朋友们讨论来着。

有位资深外资白领说她在工作中也遇上这种事情,据她的观察,公司北美的客户很喜欢从一楼到五楼的风格,在交流中不会介意这种做法,当然,他们也常常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欧洲的客户就很在意从一楼一层层爬到五楼,所以他们不喜欢有人打断他们的讲话,而是喜欢有什么问题听他讲完再来讨论,同样,他们自己也会听别人讲完才来讨论自己产生的问题。这位白领自己则采取“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态度”原则。

身边数学好的人则赞成从1楼直接到5楼的做法,原因与大家讲的一样,但有人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能力从1楼直达5楼,数学成绩不会好。更有甚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俺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就是因为上不到5楼 。这最后一点真是不争的事实。

再回头想想,其实俺觉得这个纪律问题是个大问题,除了考虑老师的工作量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俺认为俺家孩子不在那引领上5楼的人当中,跟着上去,自然相比主动上去的人来讲,2、3、4楼的基础就更重要些,或者对他的考试成绩影响更大些,所以,俺其实是担心这跳跃性思维对课堂的干扰影响了自家孩子的学习。但是,孩子跟着跑到5楼,应证了自己的想法后,就再没回2、3、4楼把细节弄清楚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一来,俺又对周末是否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犹豫了。怎样讲才能让他既不失去往5楼跑的动力,又能到了5楼后再回头把2、3、4楼整清楚?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1-16 15:12
99,你举的厕所的例子很不好啊,建筑里别的房间可能格局有变化,中间楼层的厕所肯定是与底层和、或顶层在同一位置,这样上下水才好安排啊

我也有你的困惑。孩子班里,有的同学反应快,很多问题老师一提出来,他们就能说出解法,还能举一反三,根本不给反应慢的同学思考的时间。我家孩子属于反应慢的,她听得糊里糊涂,很多题貌似会做,其实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日积月累问题就变大了。俺没有办法让反应快的同学让着点反应慢的同学,只能抽时间和孩子把一些题拿出来,一起慢慢想。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6 15:34
这个应该不是孩子的问题吧。
看看人家孙维刚老师怎么在高楼之间跳跃的
“第一次写出α、β、γ时,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一堂数学课,孙老师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讲足球、蓝球,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乃至田径、音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追溯数学史又展望现代数字发展。孙老师长期教数学当班主任,又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任过校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教练,手风琴伴奏。”

老师会跳了,自然所有孩子都会跳了。
老师不会跳,自己孩子回跳,凭啥要打压呀。
作者: ww_dm    时间: 2011-11-16 16:32
正好周末借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写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一书,
里面提到课堂上如何传递“讨论之球”,
中国老师受不了孩子们“跑题”,因为那不是他的教案中设计的场景,稍有偏离就赶紧抓回来,
美国老师抛出“讨论之球”之后就基本上扮演一个旁观者,只在关键时刻稍加指引,

对于讨论的结果,中美课堂也是差之千里,
中国课堂是一定要落脚到老师事先设定的结果上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美国课堂,一定不会给出一个“结论”,老师甚至不会表达他们的倾向,而是由孩子们在讨论中“表达--思考--表达--讨论--”的过程中去逐步的自我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跳跃的孩子和思维普通的孩子互相启发、互相平衡

[ 本帖最后由 ww_dm 于 2011-11-16 16:39 编辑 ]
作者: 苹果我爱    时间: 2011-11-16 19:16
happy斑斑,我一直不敢过来说话,因为我的观点和你的不一致。想想还是过来交流一下吧。

如果我的孩子是能直接上五楼的,我会告诉他不要打扰别人的学习,这样快速度的表现自己,会影响别的同学的学习, ,实际上我不会主动给孩子说的,除非儿子的数学老师也像你家孩子的老师那样强调了,我为了配合老师的工作,会说一声的。

如果我的孩子不能上五楼,我就更不必要告诉我儿子了,有什么好谈的?咱家的孩子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谈话得必要。是别的孩子打扰了我们的学习顺序,我们要改进什么?老师都无能为力,找家长,我们跟孩子沟通,估计没有多少改进效果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重要的还是老师的问题,他应该能有办法让学习快的孩子吃饱,走的远一些,让学习慢的孩子也能充分理解课堂知识,这才是有能耐的老师,我不知道老师需要具体怎么做,但是如果他把走的快的孩子和走的慢的孩子都赶在一起走,就会让尖子生不尖子,估计人家家长不会同意的,因为学习好的孩子反应快,打扰了普通孩子的学习,这部分家长也不会满意的。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推到孩子身上,说是孩子影响他的教学了吧?

说归说,真的碰上这样的问题,家长只能跟老师一起犯愁了。
作者: 我爱飞飞    时间: 2011-11-16 19:30
说实话,99,这个问题和我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哈。

我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完故事,有些孩子(主要是外国的孩子)还不怎么理解,有些孩子却已经直接把故事的主轴都说出来了。

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办?

我以前也觉得难。
慢慢发现,也不那么难。
因为虽然孩子能把故事的主轴说出来,但他们的理解还是单线条的,只有感悟,实际的体会却可能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主轴说出来了不可怕,关键是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讨论,说出他们生活实际中的相关例子、故事,等等。

数学题,我想应该也一样。
最高一级的阶梯虽然爬上去了,但不代表孩子就能表述清楚,或者中间的其他办法就想清楚了。
老师如果想回去,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天分高的孩子,请他来带领,深入浅出的解决中间楼层的问题。
如果不想回去,那么来个举一反三,行不行呢?
让孩子从不同的问题上,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不是会记得更牢靠?

有些孩子天分高,这没关系。
关键是,老师要能利用他们,带动其他的同学都想通,这就是老师上课的技巧了。

我以前备课都会很细,每一步怎么走都写很多。
后来发现孩子是不会按我的教案出牌的,他们思路活跃,直接跳转的能力非常强。
所以我后来备课的时候就不会专注在提问上,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发挥。
这样,他们再说什么我意料之内或之外的话,我就都不会张皇失措了。

我不是老师,但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才显示出他作为老师的能力——他对课题的把握和课堂的掌控,都是老师用心与否的证据。
作者: goodsf    时间: 2011-11-16 21:04
标题: 回复 #15 happy_99 的帖子
有得时候开会的时候,有个人突然提出个什么问题,别人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我的思维通常是没跟上的。学校课堂上也会有我这样思维慢得学生的~~,能跟着跑也能到5楼去看看,就怕别人跑5楼了,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了~

上课时候主要看老师水平了,如何提出要求,用什么样办法要求孩子达到~
比如违反了大家的约定~下课前五分钟给大家唱歌~~什么之类的吧
当然我觉得可以告诉孩子老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惑,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要是他是个老师,爸爸妈妈是你的学生,他想要爸爸妈妈当个什么样的学生,然后再问他要是爸爸妈妈上课时候总是打断你说话,让你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可以举出老师列出的问题),问问他觉得这个学生满意吗~
也就是能让他去换位思考,
要让一个班级孩子一下都变好很困难,
也只能从自己的孩子开始,也可以再下次家长会上学习和分享经验,

其实一个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挺重要的,
这个楼该怎么爬,首先自己有没有想过,
是不是老师说怎么爬就怎么爬,还是看别人怎么爬我怎么爬,
有了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印证过,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还能有哪些改进。
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这方便~
光告诉没有用,
就像学知识一样,学了,用了,遇到问题解决了,才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goodsf 于 2011-11-16 21:11 编辑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6 21:16
ww_dm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无数次和美国同学交流的感慨也在这个“讨论”上。国内的课堂更多的是教知识,授以“鱼”,美国的课堂更多的是教怎么获得知识,授以“渔”,真正要让明智的人来选择,或者说事不关已地选择,没谁会犹豫的。

但是,我想,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也不是中国老师们的错,这也是我一直对僵版的意见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他对老师的否定导致了我对他意见的否定,我的态度由来更多的是感性引导的结果。

可是,确实是这样,我们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那里学习时,也是这样“学”学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来的,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我们发现原来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也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羡慕。但是我们总是要忘记,好的教学方法也是需要学习后才能掌握的。

现在中国老师们压力也很大,比如儿子学校,老师的奖金都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他们也面临着“应试”的问题。我想,如果班上只有23个学生,可能老师会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对待这个接嘴的问题。但现在,老师面对的是46个,有些老师面对的甚至是6、70个孩子,这个时候,接嘴就是个问题了。

说完老师,再回头来看看自己。学而妈妈说中了要害。其实我的担心焦虑,更多的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初中的孩子,还是不能完全撒手不管的。不是我要去教他学,而是真的做家长的应该督促他到了5楼后要回头搞清楚2、3、4楼的情况。这点搞清楚了,心里也有点底了。考虑不直接谈接嘴的问题,而是换之以每周询问他的基础掌握情况,督促他回忆一下知识点,理一理自己是不是都掌握好了。然后在恰当的时候,说到那里去了的时候,再把大家讨论的内容转述给他听,相信他自己也会有所思考。

goodsf的提议非常好,很有启发。谢谢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6 21:35
标题: 回复 #22 happy_99 的帖子
我也反对接嘴。
但是接嘴不是孩子的错。
孙维刚老师的课孩子是不接嘴的,一样能跳跃起来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1-11-17 07:24
原帖由 劳尔 于 2011-11-15 10:27 发表

15层楼应该是14*4,呵呵

是15*4吧。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1-11-17 07:57
这贴子让我深有同感。我很能理解引领到五楼的那位孩子的想法,但我更想帮一下,那些按部就班却被时不时拉到高处的大多数。也可能出于我的本位主义,因为我家是跟不到五楼的那个。

像我们这些按步就班由着学校教知识,课外没上培训班、家里也很少作应试内容拓展与辅导的,如果孩子跟着跳上五楼,会为自己轻易到了五楼而欣喜,却不一定能发现自己其实并没弄懂二三四楼,只记住了五楼的结果,这样对学习真的不太好。我经常跟孩子讲的一句话是:“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能跳到五楼,是这孩子的能力,他能力的形成,可能有1%--5%的天才,但大部分是因为你没看到的他的学习和努力,或是家长十几年用心付出积累。当你的孩子在做白日梦、玩变形金刚的时候,也许他是在培训班与做题中度过的;当你在上网聊天或休闲玩乐的时候,人家的爸妈却在钻研知识、考虑应对应试教育。

那么,当人家已经跳到五楼,而自己只能跟着跑到五楼而不了解二三四楼的步骤时,千万要沉住气。这也是老师一直强调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可以到五楼?一楼到五楼靠什么连接?某同学提供的云梯可以架五楼,他是基于哪些条件想到的?这些条件或定例我也了解吗,为什么我没想到?如果没有这云梯,我会怎么做?

当超前学习(超前的水平和内容又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大多数的时候,相信老师也很无奈。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家长配合一下,也是应该的。在家里个性突出无所谓,在学校还是尊重老师比较好。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的态度:我尊重老师、配合老师的教学,因为老师在教我知识。但我并不一定要喜欢老师、以老师说的为真理,因为我有自己的好恶与取舍。
作者: 阿豆妈妈    时间: 2011-11-17 08:51
标题: 回复 #26 如果 的帖子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这句话说的太棒了
作者: ww_dm    时间: 2011-11-17 09:05
原帖由 如果 于 2011-11-17 07:57 发表
当超前学习(超前的水平和内容又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大多数的时候,相信老师也很无奈。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家长配合一下,也是应该的。在家里个性突出无所谓,在学校还是尊重老师比较好。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的态度:我尊重老师、配合老师的教学,因为老师在教我知识。但我并不一定要喜欢老师、以老师说的为真理,因为我有自己的好恶与取舍。


我很赞同,
超前学习让大家都很无奈,孩子、家长、老师,几败俱伤
尊重老师、配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一定要喜欢老师、以老师说的为真理,因为我有自己的好恶与取舍。
作者: 劳尔    时间: 2011-11-17 09:17
作为老师,要考虑多数孩子,大多数原则。不能为了个别孩子牺牲多数孩子的利益。所以根据不同学科分班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1-11-17 10:13
尊重老师、配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一定要喜欢老师


呵呵,放我家孩子班上,似乎应该反过来说:

喜欢老师,但并不一定配合老师的教学。


作者: rainboww    时间: 2011-11-17 14:50
好像站在老师角度考虑的似乎不多呢
老师需要全局考虑,教学的程度要全班绝大多数人能接受才算成功,所以个别优秀的孩子接嘴,可以,但是一影响整个课堂进程,二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达到孙老师的程度,相反,更多的老师可能对于课堂的把握程度也仅仅限于按照自己的教学步骤一步步来。孩子的插嘴甚至很可能会把老师的思路打乱。
昨天人民日报还是哪个报纸也报道了两个北京的老师的来信,也讲到目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诸多困惑
国外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对方,但是现在现实情况是不太可能照做,那现在就只能一步步扎在题海里,扎在非素质教育里,把基础学扎实,一步步从一楼,二楼的往上走。有能力的孩子欢迎多学多表现,但是从整个教室的总体学习进度上来讲,对于这类孩子其实家长还是应该配合老师,不能影响大多数。家长可以试着引导孩子自己课外去再拔高
所以我的观点是,最好不要让这些活跃的孩子过多插嘴,家长要配合老师
作者: rainboww    时间: 2011-11-17 14:59
还要再多说几句
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应该是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最现实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整堂课都被优秀孩子插嘴,导致更多的孩子学习基础上跟不上,有没有想过等到考试的时候会如何?到时候老师的考核该怎样?
既然数学老师都已经提出来了,说明她认为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也相当不认可这种行为
我们是不是也要再功利的想一下
那些插嘴孩子虽然你很优秀,但是作为老师,能带给她更大成就的(或者说更多奖励的)是某一个孩子在数学比赛获奖(有时候可未必是这个老师教的啊!!),还是整个班级的数学成绩总体优秀??
那如果真是影响了全班成绩,会不会让老师会对这个孩子有点点不良情绪?
说话可能很难听,但是我怕这是现实,反倒会更耽误孩子了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19 10:28
接嘴行为当然是不好的行为。

但是老师是否在课堂上给孩子留有自由辩论的时间?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 我为卿狂    时间: 2011-11-23 12:13
呵呵,孩子很活跃啊,接嘴总比全班闭嘴好吧,这样大家注意力集中,不打渴睡,吵得不可开交,好的老师如果常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去想办法解决,既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又不影响课程进度
作者: 蚂蚁爱豆    时间: 2011-11-23 15:33
其实课堂活跃的气氛和孩子跳跃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还是好事
作者: ada_ideal    时间: 2011-11-25 14:00
标题: 是14*4
是14*4,这个现在已经在小学的奥数里面出现了,点和线段的问题,还有类似的,爬一层楼梯要9级,如果15楼,要多少级爬,9*14.还有延伸的如果是一个圈的点和段,就不一样了。
作者: yoma    时间: 2011-12-8 14:32
说白了,老师是从他的角度考虑,他希望他讲完课,讲完他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能够掌握。
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而打击了一些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还是老师要好好把握,力求点面俱到。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18 23:32
复习本贴,联想到今年暑假偶自己试水了一把当老师,就教10个孩子演讲,而且10个孩子个个都是别人眼里的牛娃,但对课堂的把握上,偶真的经常有黔驴技穷的感觉,有时候觉得都快支持不下去了。所以今天重读此贴,倒比当初还要支持家长配合老师一些。

其实老师是在家长会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们并不能由他的话就认为他在课堂上打压了接嘴的孩子。反而,试想如果他是简单地打压孩子接嘴,不允许同学们发言讨论,可能也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

当老师不易啊!由衷之言
作者: 小熊的妈妈    时间: 2014-10-19 06:59
学习。。。。。。。。。
作者: cjm_fnnh    时间: 2014-10-19 08:07
这应是老师的问题!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