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之我见 [打印本页]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01:30
标题: 读经之我见
我不喜欢读经,说不出什么道理,我只想从其它一些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和一位读经的家长谈过一会,发现他虽然对经充满了敬仰之情,但却对经是什么并不清楚.比如我说易经很难懂,他说很好懂呀,怎么会难?说了半天,我才搞明白他指的是南怀瑾的易经白话注解.其他也都类似,所谓的经基本上都是白话.

鲁迅评价章太炎,说他的价值更在于革命,而不是国学.我很喜欢这观点.

标准的国学大师,以我的感觉来说,都是很会混的.

读经说的堂皇一点,是为了做人;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要学会混.

经的内容固然有做人的方面,但它的出发点还是涉及政治,以管理人为中心的.

宋朝的那个大臣说: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以此显得论语的神圣.可是比他更牛的是,刘邦\朱元璋半部论语也不用.

那些推崇读经者,我觉得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优越感,自以为掌握了那独门秘技,可以笑傲江湖了。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01:42
我非常反感那种把经说得神秘、万能的态度,似乎一读经,什么问题都解决或基本解决了。
现在受这种潮流的影响,公立学校也在推行读经。我儿子的学校让学生背诵一个不知是什么人写的四字经,一万多字,可恨。
谁喜欢谁背,为什么让小孩子背呢。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11-2 09:03
标题: 回复 #1 simpley 的帖子
好话题,请问你如何理解读经和日常教育的关系呢?

很多人读经,为的是做人。

为什么你认为读了经只是会混呢?

我们不批判别人,说说你自己的观点吧。

你希望孩子学会做人,打算从什么地方入手?
如果不读经,你怎么教孩子做人?
现在的学校教育也不是很好,很多时候老师、同学、社会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孩子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你打算在这方面怎么做呢?

期待你的进一步阐发。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1-2 10:34
原帖由 Xieno 于 2011-11-2 09:03 发表
好话题,请问你如何理解读经和日常教育的关系呢?

很多人读经,为的是做人。

为什么你认为读了经只是会混呢?

我们不批判别人,说说你自己的观点吧。

你希望孩子学会做人,打算从什么地方入手?
如果不读经,你怎么教孩子做人?
现在的学校教育也不是很好,很多时候老师、同学、社会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孩子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你打算在这方面怎么做呢?

期待你的进一步阐发。

我也曾经有过一楼的心态,我现在试着作一回答:

如果说混 ,那是因为我自己多年前确实混得不好,或者不能混得好。所以我的切入读经也确实是想改变自己的这种现状。想从中得利。想去看看是否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我开始读经。
读读  《了凡四训》 ,不是读一遍就放下的那种,坚持读,通过遍数让书听思想在你的行为中得到验证,你就已经被改变了。或者你的脑已经被洗了,身边的人开始喜欢你了。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开始变得圆润。也就是开始感觉混得好起来了。

于工作方面,多读读  《庭训格言》康熙   《予学》  《止学》  《官箴》这些书,你会发现工作变得轻松,工作变得再不是那种让人不喜欢。因为与人的关系你处理得好了。其实这个问题老外也会遇到,并不是只有中国才这样。有不少老外做得 好,虽然他们没有读中国的经典,但是他们有一种行动力,有好的方法他们会去做,会去改善。 这与《老子》中的“上士闻道,勤能行之”是一个意思,虽然老外没有读过《老子》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经典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工作得更好。


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牢记《弟子规》中所述,认真去做,不要要求孩子背,甚至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只是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得见,让孩子知道您每天是如何力行弟子规的,是如何做父母的,是如何做爸爸妈妈的儿子的。孩子会去看,会去学,然后会去习。 “ 身教则听,言教则讼。”是理也。   如果我们一味对孩子进行说教告诉和提醒孩子长大了要孝,如果孩子反问一句:“你为什么放爷爷奶奶放在老家不管也不给生活费呀”这时你怎么办?这是我们这代做父母的要反思的,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仍有代表性。

读经或许是种潮流,但是目前学校中老师的不作为和无法作为,以及体制以分数为上的目的,作为家长是要思考的。我们需要停下来分析一下体制的不足和家长需要做些什么以弥补而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才是重要的。

读经典,说得长远些,其实并不是潮流。在学校体制中的课本上有好多也是节选自经典。只不过这种节选可能范围和量极小,不能让孩子做到融汇和贯通。如果能够大量读些何乐不为呢,我们总在叹服他人的博学,面对我们自己的不“持之以恒”却总能够容忍。

我想说明的是:读经是好的,要用科学的方法。(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读上三个月半年也会感觉到不快乐的且仍想继续读的。)

以此。


2011 11 02   10:34 于车公庙

[ 本帖最后由 druckerlou 于 2011-11-2 11:04 编辑 ]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11:36
我对读经的认识应该很浅薄,所以谈不到系统的理论.只能有一些点滴的感觉:
楼上说的原来不会混,读经以后变得很会混.这让我很惊奇,也有些怀疑.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迷恋国学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原领导.他说话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夸大甚至捏造事实,比如,把网上的一些事作为自己的经历讲出来,来论证某个观点.这固然增加了论证的力量,但对于知道真相的人来说,反而降低了说服性.当然,喜欢这样做的人很多,并非仅限于读经者,但我感觉读经者尤其多.
所以我觉得,会混的只是会混,不会混的还是不会混,读经恐怕改变不了.一个不会混的人后来会混了,可能与他的阅历,年纪的增长(相应带来的思维生理的变化)有关,读经可能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仅靠读经就会起到作用甚至是立竿见影的作用,就有些太神奇了.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能躬行;而不能躬行的人,满腹经伦也不行.所以,读经有好处,但既不是会混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1-2 11:52
躬行是因为相信经典的力量 ,如果没有躬行,那说明 信的程度还不够,还在半信半疑的状态。没有到全信。

信有相信,有取信,也有“信受行使”。
了凡中讲的人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并通过自己来改变,也是要信了才行。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11:54
也可能真的有人读经之后有大悟的感觉,由此带来人生的大变化.这大概是缘吧.肯定不是每个人或很多人都能有此缘的.
但即使有缘人,在儿童时代就大量背诵这些东西,有无意义呢.楼上的朋友说,原来不会混,读经后会混了.可见成人后读经也不晚.甚至于立竿见影.
我儿子在幼儿园,三字经,千字文什么的,都背的很熟(但不认字),现在忘光了.
我年轻的时候看一些世界名著,觉得枯燥无味,中年之后再看,感觉就不一样了,有的真是"得意忘言"

我第一次接触经典也是成年之后,看得津津有味;但我知道,要让我儿童时期就背这些东西,肯定是不愿意的.而且我后来看这些东西,并没有觉得晚了,来不及了,要早点看就好了诸如此类的想法.所以,我不主张儿童读经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11-2 12:02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1-11-2 11:54 发表
我儿子在幼儿园,三字经,千字文什么的,都背的很熟(但不认字),现在忘光了.
我年轻的时候看一些世界名著,觉得枯燥无味,中年之后再看,感觉就不一样了,有的真是"得意忘言"


事实就是这样的,对小孩子来说,没有阅历,有些东西是无法理解了。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把这个黄金期过了,要锻炼思维是很困难的。

反而,世界观的建立,对哲学的领悟,需要阅历和积累,没有生活经历,背再多的经都没用。
没有正确的科学观,哪里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12:09
上面说的我们的领导,非常喜欢国学,平时讲话也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怎么做人,讲道德等,后来进去了.别人就说他很虚伪.
但以我的感觉,他对国学已有一定的造诣,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如果不是真心投入,仅是做做样子,是不可能有那些心得的.(我第一次知道南怀瑾,还是从他那里)所以,我相信他是真热爱国学的.

但我还解释不了这种两面性
作者: 小润妈    时间: 2011-11-2 12:24
把读经当作语文去学、当作文化去了解,如何?如果把古代汉语这一关过了,再加上通过读经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了解,通过了解古人生活状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传承,先不说是不是按照那上面去做(诸子的思想都有相互矛盾的呢),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学习和生活是不能割裂的。
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作者: ww_dm    时间: 2011-11-2 12:51
我很赞成4楼说的“读经是好的,要用科学的方法”

读经一方面是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古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毋庸置疑是好的,
但是对于孩子,应该在引导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相对于那些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若干小时、坚持几百天的,
我更喜欢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或者在应景的环境中,亦或是在睡前读上一两句,
一同讨论一番,各自表达一下从不同角度的看法和感受

[ 本帖最后由 ww_dm 于 2011-11-2 12:53 编辑 ]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1-2 12:54
原帖由 小润妈 于 2011-11-2 12:24 发表
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学习和生活是不能割裂的。
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支持!学习了。

谢谢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11-2 13:01
做人是做人,混是混,即便这个“混”有八面玲珑圆滑世故或游刃有余的管理才华,这两者说起来,意义也是天隔地远。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是很难的,不靠往圣先贤的经典的启发,不靠长辈师长的提点,仅凭一己之智力、慧力,可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历史性,人本身就是历史的存在不是吗?

至于有的人学经典让人觉得虚伪,那不是经典的问题,经典本身不能解决道德问题,那是学的人自己的问题。昨天看杜维明在世纪大讲堂的演讲,就提到了国学的几个关键点:体会、体认、体察、体验,一开始就着重谈到了这个。另外,“会”,我们会弹钢琴的这个“会”,是一种已经内化的能力。楼主的领导,尽管热爱经典,但可能还不“会”。
作者: 苹果我爱    时间: 2011-11-2 15:03
我看到把读经说的这么复杂的话,我就头疼。我喜欢简单的,读就读呗,既然读,我们就读读经典的,一定要达到什么效果,真是不敢想了。我想只要能坚持读下去,肯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学个外语大家都积极的很,到了国学经典费这么大的劲?

经典一定要学的
作者: simpley    时间: 2011-11-2 15:27
原帖由 enshoken 于 2011-11-2 15:03 发表
我看到把读经说的这么复杂的话,我就头疼。我喜欢简单的,读就读呗,既然读,我们就读读经典的,一定要达到什么效果,真是不敢想了。我想只要能坚持读下去,肯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学个外语大家都积极的很,到了 ...


为什么说的这么复杂,是因为有些人把它复杂化了,什么为往圣开绝学等等。
我读经,严格说来,是翻一下,其目的就是消谴。
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语,听着莫名奇妙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1-2 16:13
标题: 回复 #15 simpley 的帖子
儿教的讨论气氛确实好。允许百家争鸣,有论坛的样子。没有对错只有讨论和交流。

我相信这是大家来这里的目的。我也喜欢。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1-2 16:16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11-2 13:01 发表
体会、体认、体察、体验


体会、体认、体察、体验


这是一个过程。我想对于学习成长中的孩子也需要适当的过程让经典变成有用。虽然时间很长,至少要有期待之心和行动。这个行动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读经和成长。成长就是力行经典的内容。(不知道会不会又讲得复杂了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11-2 22:15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11-2 05:01 发表
做人是做人,混是混,即便这个“混”有八面玲珑圆滑世故或游刃有余的管理才华,这两者说起来,意义也是天隔地远。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是很难的,不靠往圣先贤的经典的启发,不靠长辈师长的提点,仅凭一己之智力、慧力,可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历史性,人本身就是历史的存在不是吗?

至于有的人学经典让人觉得虚伪,那不是经典的问题,经典本身不能解决道德问题,那是学的人自己的问题。昨天看杜维明在世纪大讲堂的演讲,就提到了国学的几个关键点:体会、体认、体察、体验,一开始就着重谈到了这个。另外,“会”,我们会弹钢琴的这个“会”,是一种已经内化的能力。楼主的领导,尽管热爱经典,但可能还不“会”。


很同意。

孩子死读经书当然是很不好的事,不过如果父母本来可以和孩子一起读经典,从而改变自己的生命,读经就是很可贵的事了。

学校盲目乱教,把经典教坏了,其实本来父母这里可以扳过来的。如果LZ一直是一楼这样的心态,比较可惜。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1-3 17:03
读经,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一件事。我们小时候接触经典很少,学校里讲得少,家长也不懂(文革时期长大的家长,毛主席语录背的多,古文背得少啊)。但是,我们通过身边的对联,老人的俗语,《读者》中的文章,甚至相声里,都能接触到很多经典。不知不觉中我就对经典产生了兴趣,自己找到《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来看,想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文字。这些经典,不应该是机械背诵以卖弄自己博学,而是不经意间就在口头或文章中用上它了。

所以,最好的读经,应该是大人出口成诵,引得孩子兴致勃勃。如果大人一点也不懂,孩子干巴巴的背,也会有一些效果,但由于缺乏讨论和应用,对孩子的启发会少很多。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