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关于就“识字”问题设立专栏(或子论坛)的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留待后人评    时间: 2011-10-27 16:59
标题: 关于就“识字”问题设立专栏(或子论坛)的建议
尊敬的各级论坛领导、版主、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儿教论坛这个平台为国人服务。
     
    学人不避浅薄提个建议供您参考:建议论坛就"胎婴幼童识字”问题设立专栏(或子论坛等),为国人教育更好地服务。
     谢谢
     2011年10月27日
   
作者: 和睦家学园    时间: 2011-10-28 04:28
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先来参与这个还未定的专栏。
一位在德国的中国妈妈,我的好朋友和她比较熟。她没什么文化,也不看书上网,但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
孩子还很小时,她抱着孩子看打麻将,有人喊:红中,她儿子马上用手指那个红中。这位妈妈于是想:孩子能忍红中,当让也能认字,于是雇了个人,天天拿着字卡,教他的孩子认字。结果,这个孩子刚一会说话,所有的字全部都认识了。(到底几千个字,不详)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1-10-28 04:33 编辑 ]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10-28 08:35
谢谢留待后人评的建议。

既然是国学版的问题,当然是由在国学版活动的各位说了算。

请版主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1、识字与国学的结合,是不是可以非常紧密的结合起来?——识字这一块,对国学的学习有多大好处?(增加分类的重要性)
2、识字的问题,在其他版块(比如语文园地之类的)是不是已经解决了?——(会不会重复增加)
3、潜在有识字需求的父母,有多少?——(增加分类的必要性)
4、有了这个分类,会不会让父母过早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教”,使很多原本可以在游戏中直接体验成人必要的技能(生活自理、学会自控、认识自我、发现他人等等)的孩子,早早进入“学习知识”——认字——这个环节?(增加分类会不会产生副作用?)
。。。。

可以提的问题还有不少,暂时就写这些。

只要想清楚了,随时告诉我或其他管理员增加新的分类即可。

祝大家在国学版学习愉快,如能增加对孩子的认识,加深对生活的思考,那就最好了。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0-28 08:38
认字早些好,还是顺其自然好,一直没有定论。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家里到处都是字,电视机上写着“电视机”三个大字,灯上写着大大的“灯”,门上写着大大的“门”,墙上到处都是字,说实话,到她家,我感觉到的是凌乱与压力。

我由于受到“婴儿认字过早,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认识的影响,没有在家里贴字,我想让她慢慢的长大。到快两岁时,孩子和我一起逛超市,超市上写着 华联(**店),孩子指着半边的括号说“眉毛”,我看着那立起来的“眉毛”,觉得真有意思啊!我怎么没产生这么有趣的联想呢。

现在,朋友的孩子已经跳级上初二了,我家孩子仍在按部就班地读初一,我不后悔,我很愿意她慢慢地长大,慢慢地认知这个世界。
作者: wxws2011    时间: 2011-10-28 09:21
识字还是在阅读中进行的好,自然而然就识字了。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10-28 09:23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

增加分类可以由现有版主兼管,但她们都很不“专业”,对这一块并不了解。。。
开新的子版则需要新版主,否则版块开出来马上就会留荒。

如果留待后人评有兴趣当版主,就可以考虑先设分类,帖子稍多就可以开子版了。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1-10-28 11:13
我觉得应该把识字与认字分开。
认:浅显,多指反应,印象。
识:深入,多要理解,辨别。

认字应该较初级,属于学前或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
识字更应归为解字的范畴,对读经应该有较直接的关联。对于孩子语文学习的深入也有帮助。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交流。
作者: zty1122bb    时间: 2011-10-28 11:19
以下是我在两年前,孩子上三年级时,一些字词的个人体会:

三年级下第八单元

wēi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在高而惧也。——《说文》

guì

,拜也。——《说文》
形声。从足,危声。本义: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
自云:惧而仰之,拜而跪之。
guǐ
,责也。——《说文》       ,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自云:危言耸听,心存疑惧其言当诡。

yǎn

覆也。大有余也,从大从申。申,展也。----说文
yān
浸泡
自云:大水展漫,故称之淹。
yǎn
自云:以手覆之,故称之掩。
ǎn
大也---说文
自云:吾之称谓大矣,俺当然为宜。

tún

会意。从屮贯一。屮( chè),草。一,土地。象草木初生的艰难。本义:艰难。②引申义:聚集
dùn
形声。从火,屯声。本义:和汤煮烂
自云:各料聚集,和而沸之,虽是简体,亦是妙哉。
chún
纯,丝也。——《说文》
自云:团丝,无与混杂应是纯。
=================================
注:“自云”是本人的一点体会,笑谈,不一定正确,仅供交流。

[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1-10-28 11:22 编辑 ]
作者: 留待后人评    时间: 2011-10-28 15:21
标题: 关于就“识字”问题设立专栏(或子论坛)的建议 » 发表回复
尊敬的各级论坛领导、版主、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各位如此迅速地回复。大家以真诚心共同‘商议'吧!(大家永远是学友或神交的朋友,借儿教平台,用通用的汉字迅速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就一种幸福!),学人先把自己提建议的由来等表述一下(先行就事论事,而后简介其它):
    学人提此建议,绝非年轻气盛下的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有N个:
     一.1.大而言之,民族文化绵延5000年而不绝,汉字是强有力的载体与纽带,其它古文明之所以消亡,根源就在他们没有“方块字”,今人借用先祖留下的“字”,可以与古人沟通,承接先祖智慧。今人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交流没有障碍(方言虽听不懂,有字可懂)。  诸多民族之所以长期团结,通用的汉字是功不可没的(网上搜索汉字之功,定论的文章可见)
     2.古今中国人的“聪明程度”之所以举世公认,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学习了祖先留下的汉字(使用筷子也是能让人聪明的)(汉字是上古圣人据天地间垂象所造,是智慧的符号。),有些国家的教育学者专门研究后得出结论:学汉字的儿童比学拼音文字的儿童聪明。
    3.引用古德之语:
圣贤造字,阐天地秘奥,开万世文明.凡人事交际、国政递嬗、古今轶闻、五常八德、忠奸臧否等,无不借文字以记述,赖文字以相传,世事洵非文字不足以得知.可见文字于人世,犹鱼之于水,鸟之于翼,失之难存,不可暂无,其功效诚不可胜言!古德饮水思源,惜字如宝,知受文字之恩,始成文明之人,故敬惜字纸,以为报恩.

    4.文化者,人文教化也。书(汗牛充栋的典籍)就是强大的载体。打开历史画卷,历朝历代从上到下的民众之读书活动是持续的,生动的。所有的书就是由一万多个字组成的,未有政治力量简化汉字前,康熙字典收四万多字。简化后,如今有本《中华字海》收字八万多,可谓 欲简弥繁,欲清弥浑、欲速弥迟(前政协副主席王文元语)。
    5.打开历史,纵观古今成'才"者,没有几位不是饱读之士。读书之功无法否认。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博览群书,其读书基本功就是读书前拥有一个雄厚的基本识字量(个体差异不计),并且形成那种深度的文字敏感。人拥有相当的中文高度时,这种能力辐射到任何领域,都会增大成名成家的可能性(古代读书人有一个群体特征就是记忆力极好,有史据可查)(今人若引用孔乙己或六祖慧能,稍有抬杠子成分)。以苏洵为例,三字经载其27岁始发愤读书,但是这句话不是说他二十七岁才认字,认字一事老早已经在家完成了。(据发现母亲346页载)在中国古代,母亲有文化而不教自己孩子识字读书的,这样的例子几乎找不到,而母亲们大多数都教到自己不能再教时,再外送私塾或延师。
     6.康有为之师弟陈子褒有言:一国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盛衰,系乎教育。中国教育古法,唐宋以后,日即泯没。实际上要一新国民教育,“欲学童速成,莫若引之观书;欲引之观书,莫若使之多识字。”世人动辄谓三千字便足用者,不过为浅人之言耳。若欲于经学史学涉其藩篱,极少亦须五千字。”也即学童教育,“识字愈多愈妙”。(此前辈是解字高手,观其文可知,认字是大事情,关乎甚远。)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没有人下断言识字多、读书多就等于成才,但是识字多与读书多作为人生道路的基本功用,谁能否认呢)
      7.满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但在1905-1911年间,开科取士有减少并未停止(任继愈先生作为国图馆长给中国教育开出的方子是“恢复科举”,有道理啊)。百年前所开始的“革命”,字、书、如何教、用什么教材、是否读经等等首当其冲。(字与书所承载的文化一直与“人治”“治人”是相关的)
     8.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问"  是能够破解的。(历朝历代从“文治”上:士、农、工、商、定四民,'礼制"所蕴孝道、师道、五伦八德等相当于最高宪法。不废因果,使人有'心律"。人文教化导引在先,严刑峻法惩治在后,男女各司其责,各安其位。)朝廷开科取士,吸收民间教育成果,录用顶级高端人才,使民众有上升通道。高明之处在于让民众自己教子,把生存资源还给民众,把教学方法告诉民众。考试时,会什么就考什么不就都成才了吗(考人家不会的问题,谁受得了啊,谁都未揣万本天书。)。在教育上,今之权力机构(破车好揽载)手伸得太长了,无形中剥夺了民众的教育权 ,使民众在教育上的主观能动性没法发挥,此举于国于民皆非福也。(因为全国孩子很多,教学工作量非常大,教育又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事,用统一大纲与教材根本就不行,上层也知道不行,兹事体大,尾大难掉。邓公用承包解决了'生产队"不产粮的问题,仿照邓公家庭承包理念,让民众承包自己孩子,自由拜师,民间教到自己教不了时,一大部分直接就业,另少部分用国力来培养......凭借13亿大国的实力,5000的文化,不就人才涌现了吗,万国来朝,指日可待。..)  
二.从授课实践讲:近十几年的民间文化复兴活动 (经典诵读) ,学人从2002年亲历,2003年3月1日亲自授课,因有孩子八年 间未曾离开过我,故有一个前后的对比。发现:婚育生子前的准备,及胎婴幼儿 间的胎养早教,与成才的基础工作息息相关,期间学问很大,很复杂。古人胎养胎教很是完备(有机会详论),其中“外象内感”“见物而变” 八个字就概括了。人孕育生命的过程是奇妙的,胎儿与婴幼儿的时间绝不是常规时间观念所能计算的,没有得到胎养之利,早教之功的人, 成才之基础不够啊。
     关于“认字”的问题(因教中文故遇此问题),今人多轻之,原因很简单,一,轻认字者自己认几千字.二,受他人轻识字之说影响.三,轻认字者及宣导轻认字者未曾用真心、未曾用有别于学校授课之法长期教过孩子(这个冷板凳他没有坐过)。四.“认字”一事至少在350年前的唐彪时代就已经有问题了,时下流行的各种认字教具,在光绪年间就搞出来过。学人用亲历的研制过程及教学实践检验不便苟同(教中文者众,能有研制教具经历极少,言及此处宜关上门说了,因听者无此经历。)。待续吧,学人明日送客,后天见客,途中电脑网络未必便宜。晚回复见谅。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1-10-28 16:34
首先谢谢留待后人评楼主的建议。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楼主说的“识字”指的是读经孩子的识字问题吧,如果是的话,这个识字的语境就缩小了很多。设立子版块不是件小事儿,需要大量的主题帖来支持,从目前的发帖量来看,读经识字的主题帖还不多。所以,我个人觉得是不是先建立个”读经识字“的分类,由楼主带头多发一些有关文章,待发帖量上去了再考虑建立子版块。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10-28 16:44
我觉得弄个识字分类就可以了,不需要子版。另外,仅仅是写一些识字的重要性这类帖,对家长帮助并不大。实际操作分享,国学版倒是很欢迎,也很感激。不过,请注意版规,不要涉及广告推广。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1-10-30 09:38
同意楼上的。

有大量的有质量的贴子才能支撑起一个子板,开板容易,维持并不是那么容易,到时冷落关闭,热心参与的会员们的心血就可惜了。

注意不要涉及广告和推广,坛规及国学版都有规定。

公开的分享,论坛欢迎,受益的孩子与父母也会感谢你,功德无量。。。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