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的几点“副作用”
功利的看,我女儿读经以来,“表面上”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识字量大增。读经典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读,几遍,十几遍,这样,陌生的汉字慢慢变得 熟悉,扩大了识字量,直接影响到她日常的阅读。阅读的好处自不必我多言。
第二,她的记忆力明显增强。估计在她一次次的诵读中,她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忆 法,这和其他不读经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去年冬季的一天,语文老师让提前回来预习新课文第三十课《我是谁》,课文很长,要求读三遍。结果女儿读完三遍对我说“妈妈,我差不多可以背过了。”我半信半疑,、和原文只差了几个字。这确实是种很让我吃惊的能力,我想和这一年的背经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理解力,悟性的提高。大量的背诵积累,反复的复习,让女儿有机会一次比一次深入下去,学着思考,学着领会,触类旁通。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比如,去年流传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是文言文,我和女儿一起欣赏,女儿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虽然她还不能正确的解读每一个字,每个词,但她对整句话和全文的把握,从她给我的讲解中,还是让我大吃一惊的。包括其中的人物关系。这也更坚定了我们读经的信心。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我想她会比别人更快地进入状态。不止是文言文,对她现在的课堂学习,包括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对课外阅读,知识面的益处都很明显,将来占分比例很高的阅读理解我想也会因此受益。
第四,口头作文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读了《三字经》《弟子规》《老子》《孝经》《大学》《中庸》还有部分《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女儿在平时的聊天讨论中偶尔会引经据典,我就会及时的引导她说:“作文,无非就是用书面语言讲故事,或者发表议论。我们说的这些话都可以直接放到文章里。”我们也会经常练习口头作文。我想只要她多阅读,掌握了写作技巧,再把肚子里的这些经典灵活运用,写作就不难。而且旁征博引,有了深度和广度,文章一定会增色不少。
《弟子规》云:“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哈哈 ,看我也学会灵活运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