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看看英美孩子什么时候学莎士比亚 [打印本页]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9-30 12:47
标题: 看看英美孩子什么时候学莎士比亚
这两天看到大家就读经问题发表了很多意见,很有意思。
理不辨不明,这种讨论的氛围很好。

不过其中有一条,我是绝对绝对的不赞同。
那就是用所谓的读英文经典来学英文。
昨天在关于读经的讨论帖里看到这个观点的: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9-29 13:10 发表


我很怀疑英语不是母语的孩子靠莎士比亚的朗读背诵、英文名著的诵读来做到短时间内就能看原版的英文小说和科技读物......


别的就不说了,我先贴一段文字,大家看看美国五年级教师是怎么看待莎士比亚,以及从他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更大多数的美国人是怎么看待莎士比亚的。
这段文字出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
    用心倾听,诚恳评判
   
    我们的演出吧
    莎士比亚不是一个好的读物!莎翁的剧作根本不是拿来“读”的。在1968年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提伯特一角的米高·约克曾这么提醒我的学生:在莎翁那个年代,人们不会说他们要去看戏,而是说他们去听戏。这位吟游诗人的剧作读起来可能令人不解又乏味,但没有任何东西比这些神奇的文字听起来更悦耳动人。派崔克·史都华( Patrick Stewart)到访时对孩子们述说了自己的童年。他说他小时候会听收音机里的莎剧演出,虽然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但因为台词听起来太美了,他觉得就算听不懂也无所谓!他还对孩子们说,虽然他在电视和电影方面大放异彩,然而一生中最令他兴奋的日子依然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接受他成为成员的
那一天。
    就像米高·约克和派崔克·史都华一样,霍伯特·莎士比亚剧团也用听的方式学习莎剧。阿克安琪(Arkangel)公司有每一出莎剧的CD,可以单买或买完整的套装作品。这些CD对学生来说是无价之宝。聆听专业演员说台词的方式能使他们对剧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就像所有播放录音的课程一样,我会在特定的段落暂停,以便说明。一开始,我会先跳过一些表达方式,让学生们在多听几遍后,自然而然地理解一场戏当中的每一句台词。孩子们一旦明白字词的意义,学起台词的速度是很惊人的,和一从收音机听到流行歌曲就能朗朗上口的情况一样。

    哪个版本的剧本
    出版莎士比亚作品的公司很多,令人眼花缭乱。我猜,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偏好。我们班用的是Folger的版本,效果很好。这个版本不但价格公道,而且在每一场戏的开头都附有摘要,提醒学生即将发生的剧情。该版本随页附有详细注解,方便学生了解像谜一般的文字,不需要翻到剧本的最后几页来回对照。
    有些新的莎剧版本把剧本内容印在左页,转换为现在口语习惯的翻译印在右页。我能理解部分教师被它吸引的原因——这种编排方式让入门者很容易上手。不过我担心因为太容易上手了,学生说不定根本就不读莎士比亚的原文。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从原文里挖出埋藏的宝石。我们不走捷径。我要学生经历一些困难,克服语言障碍,试着发现莎翁字里行间的种种力量。研究原文的做法也提高了学生们开始念台词时就能迅速掌握莎剧律动的可能性。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0-1 07:58 编辑 ]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9-30 12:51
标题: 回复 #1 杳林春晓 的帖子
接下来,



有时间的话,我会来贴一些美国孩子学莎士比亚的资料,也说说英语的学法,看看学英语跟英语读经到底可以扯上什么关系没有。

也欢迎大家参与。

这个话题真值得探讨——因为孩子的时间精力有限啊,万一被某种不正确的方法都给占据了,他们苦学了,效果又看不到,家长的心,会不会疼?
作者: 苏格拉没有底    时间: 2011-9-30 13:29
学习一下 :) :)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9-30 14:30
谢谢杳林春晓!

一提到莎士比亚,我就赶紧进来了。我家孩子暑假表演过话剧《李尔王》,是他们的老师在原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儿童版,使用的是现代英语,句子虽短小,但还算文雅。可惜我家娃演出后把剧本弄丢了。

我猜老师现在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孩子稍微了解一下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目的是希望他们在英文水平提高以后,能够有兴趣自己找原文来比较和学习吧。(顺便说一句,目前老师在阅读课上所选的作品,都是纽伯瑞获奖作品及科普读物,也就是说都是儿童喜欢的故事书和少年科普书)

您说“我会来贴一些美国孩子学莎士比亚的资料,也说说英语的学法”,我太高兴了,这都是我想要的呀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10-3 10:18
标题: 回复 #1 杳林春晓 的帖子
看到这个话题,好玩儿。
正好昨天和一个朋友谈过这个,她给我贴了一个链接,在英国《独立报》上关于给英国孩子读莎士比亚的讨论——即便在英国,对此争议也很大。

The play's the thing: Can young children be wowed by Shakespeare?

The RSC wants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o become fans of Shakespeare. Could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really thrill an eight-year-old? Caitlin Davies finds out


Thursday, 5 February 2009


Should children be introduced to Shakespeare at the tender age of four? Or should we wait until they are eight, or even better, the teenage years, when they are able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17th-century language better? This is a fraught issue, on which opinion is divided, but 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has grabbed the bull by the horns and says that you can't be exposed to the Bard too young.

To promote its case, the RSC has just held a "Stand up for Shakespeare" school assemblies' week. Across the country, RSC big name actors took part, and primary schools were given a DVD of animated editions of Shakespeare's tales in which they meet his star-crossed lovers, witches and fairies.

This is part of a campaign begun last yea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of Shakespeare in schools. As many as 10,000 people have now signed up to the RCS's online "Stand up for Shakespeare" manifesto, which will be used to lobby for a national adoption of new approaches in the classroom.

"We're not saying analyse the text at a young age," says Jacqui O'Hanlon, RSC education director. "We're saying act it out, see performances, explore. And we're happy that so many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said yes to this."

Start a child young enough, the RSC believes, and they will become Shakespeare lovers for life. Critics, however, say that it could equally put them off for ever.

At the moment Shakespeare is the only writer that is a compulsory part of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age of 13. But the RSC wants to get to children before they're intimidated by the language. And it's Shakespearean language that is the real sticking point.

When my eight-year-old daughter Ruby came in from school with a copy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my heart sank. Isn't that the play about mistaken identities? It would be too difficult, I thought, even though it was an abridged version. How was I going to explain "beseech", "entreat" and "abjure" – and that was just in the opening speech. But Ruby was not to be put off. She had chosen the book at her school library because it had a rabbit on the cover. Confusing as she found it at first, she was determined to stick with it.

The RSC approves. "Your daughter is the perfect age to start Shakespeare," says O'Hanlon. "Eight-year-olds still have their natural playfulness, they want to solve problems and they're learning new vocabulary every day, anyway."

The critics, however, find the idea of teaching Shakespeare to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utterly preposterous".

"If you teach a play to a class of 30 one or two might appreciate it but for the rest it would be torture," says Brandon Robshaw, a lecturer at Westminster Kingsway College in London. "Shakespeare certainly shouldn't be taught in primary schools. What would you tell them about Othello, that this is a play about a man who murdered his wife because he thought she'd been to bed with another man?"

According to Robshaw, young children are not capable of appreciating 17th-century language. He remembers that from his own experience at 11 when he was forced to study Henry V, and he argues that Shakespeare should be a choice a student makes at AS level.

But drama teacher Sarah Sawyer, from Ricard's Lodge School in Wimbledon, believes that teaching Shakespeare to youngsters is "fab". To her, the issues in his plays are timeless and she wouldn't have a problem teaching Othello because "it's about betrayal and children know about betrayal."

She teaches a "page to the stage" approach, choosing key scenes rather than tackling a whole play. It is methods such as these – putting aside the desks and getting dramatic – that Michael Boyd, the RSC's artistic director, is so in favour of. Never, says Boyd, think that children are too young or too stupid to study Shakespeare. His first experience with the Bard was at eight when he read a comic-style version of Hamlet with the original text. He enjoyed the "weird and spooky" language, and insists a young child will get a sense of pride at being able to deal with the vocabulary.

So, I wondered, if I took my eight-year-old to a performance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what would she get out of it? "She will get a clarity of story telling,"promises Boyd, "the enjoyment of a good story, playfulness, humour and magic."

With this in mind we set off to the Novello Theatre in London's West End to see Gregory Doran's produc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erformed by the world's best Shakespearean actors at the RSC. A bonus is that she will meet Bottom and Titiana in their dressing rooms beforehand.

This is billed as a show that's suitable for all, but it's also three hours long. We could go to the cinema for half the time and a fraction of the cost. As we settle in our seats and the lights dim, I promise Ruby ice cream if she can make it to the interval. Five minutes into the show she whispers, "Mum! I can't understand anything." "I know," I whisper back, "Nor can I." "No," she hisses, "I said I CAN understand everything!"

In the end no bribery is needed.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s silly, confusing and rude – and she loves it. She howls with laughter at the Wall in his red underpants, giggles at Flute's farting and Bottom's donkey head, gasps as Titania rises into the air on a very visible hoist. She does, however, ask some sharp ques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What are "bosoms", she inquires, and why is Lysander holding his crotch.

It is the words that grab her most. When the fairy tells Puck, "Those be rubies, fairy favours, / In those freckles live their savours", she sits up straight.

And when the interval comes, there's no question of leaving. "This is better than Mother Goose," she says, "Tomorrow I'm going to write my own play but with Shakespeare's words." Ruby can't wait to get to school and tell everyone she went backstage and met Bottom.

Clarity of story telling? I'm not sure about that. But Boyd is right; children do get a sense of pride when they grasp the meaning, drama and humour of 400-year-old poetry. And once Ruby comes to study the Bard formally, when she has to pick apart rhyming couplets and write essays on the theme of unrequited love, she will remember underpants, flying fairies and the donkey head.
作者: 杨阳ILU    时间: 2011-10-7 10:10
也是疑惑中,搬个凳子等听下回分解
作者: chenlili75    时间: 2011-10-7 13:03
很想知道英美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启蒙传统经典文学的教育的。
作者: 伯昏无人    时间: 2011-10-7 22:22
标题: 回复 #5 悠悠冉冉 的帖子
I said I CAN understand everything!
作者: xxbzh    时间: 2011-10-8 20:10
标题: 回复 #8 伯昏无人 的帖子
我觉得如果孩子想阅读经典,不妨从Matilda的书单开始,达尔列举的这些书还是很经典的。
作者: 大眼宝妈    时间: 2011-10-9 16:27
学习了啊,还是老师的从英语1000句开始吧~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0 03:01
原帖由 悠悠冉冉 于 2011-10-3 10:18 发表
看到这个话题,好玩儿。
正好昨天和一个朋友谈过这个,她给我贴了一个链接,在英国《独立报》上关于给英国孩子读莎士比亚的讨论——即便在英国,对此争议也很大。

The play's the thing: Can young childre ...



谢谢悠悠冉冉。
看来,在英国是从13岁起,莎士比亚正式进入课堂——这和我的英国朋友说的是一样的。
在美国,是从九年级开始学莎士比亚的。

你这篇文章是在讨论13岁以下的孩子可不可以开始接触莎士比亚,还不是说可以用跟读原文的方式来“学”莎士比亚呢。
实际上,当我和我的美国朋友聊天谈到咱们中国人如此厉害可以用莎士比亚来学英语时,她的眼睛都瞪大了。
当然,她非常有“涵养”,只是感叹“interesting”,却不肯说任何打击的言辞。
当我说到我不赞同这种学习方法的时候,她才说:I don't think it's a good idea, either.
作者: 磐·墨    时间: 2011-10-10 10:01
新加坡几所顶尖中学从中一开始的英国文学课会选读莎翁,要写相当难度的读书报告。
但英国文学不是必修课,只提供给少数在英文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但是周围比较出色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会看类似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这类的改写书。

[ 本帖最后由 磐·墨 于 2011-10-10 10:02 编辑 ]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0 14:43
答应了上传资料的,其实手头也有一些,只是考虑到大家看英文不便,还想整理一下,介绍一下。

不过近期事务繁忙,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整理这个,就先传一本书上来,看看大家的反响。

如果有朋友肯帮忙介绍,我就再传其他的资料。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0 23:21
上面这本书,我是在另外一个网站看到的:

企鹅出版社:莎士比亚的人生与戏剧 Shakespeare - his life and Plays

都是附件,使用网络快车无需注册即可下载,我不搬过来了,请自行下载。
作者: engine405    时间: 2011-10-13 16:23
谢谢,真的太好了,我学习了!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1-10-13 20:39
谢谢楼主的分享!!
进来学习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16:09
我和教英语的外教都比较熟。他们中,有正宗学英语的,不是太多。更多是学法律、学商业、学其他学科的。其中还有两个居然是专栏作家,诗人。

问了几个外教,没有一个认为可以用莎士比亚来学英语的,哪怕是母语国家的孩子。

当然喽,外教都是普通人,不知道算不算是他们国家的精英。
普通人的观点嘛,能不能像“王教授”那么深思熟虑,也不知道。

至少,我这段时间以来,碰到任何外国人都会问一下,可不可能通过学莎士比亚来给外国小孩子(尤其是中国小孩,父母英语又不行的这种)启蒙,他们中没有哪怕一个人认为这条疯狂英语的路能走得通。

有个外教特别有意思。
Chris特别喜欢推荐两本童书The Wind in the Willows,和Winnie the Pooh(我曾经也想介绍给儿教的朋友,但一直没空,还没来得及写帖子)。
我趁他又一次鼓吹这两本书的时候,问他如果挑书给他自己的孩子读,他会挑经典如莎士比亚者,还是这两本书。他用“你是白痴”的眼光笑着看我,扭歪了嘴巴跟我说:“实话说吧,英语国家这么多人口,一半以上的人根本就不懂莎士比亚!”
然后,他正经起来,说:“我认为孩子就应该读孩子的书,从经典的童书读起,当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们愿意读莎士比亚就会去读的。”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1-10-19 16:16
是呀,孩子就是孩子,就该从经典的童书读起,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有些人都不肯相信,真是让人扼腕呀。用“莎士比亚”学英语之路确实是行不通的。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17:52
刚听朋友说这里有个从〇开始读英文经典的楼,好奇听了一下,大吃一惊。好好一个孩子,哪怕是口齿不清的,这样的“英文”也没人能懂啊。是哪座楼,我就不提了,这孩子学英语的兴趣被毁了没有我不敢说,但这口音,是没有一个英语国家的人能懂的,连印度、日本口音,也不是这样的啊。Chinglish?也不是。

以下是该楼原文:


第15个音频
HERMIA
And in the wood, where often you and I
Upon faint primrose-beds were wont to lie,
Emptying our bosoms of their counsel sweet,
There my Lysander and myself shall meet;
And thence from Athens turn away our eyes,
To seek new friends and stranger companies.
Farewell, sweet playfellow: pray thou for us;
And good luck grant thee thy Demetrius!
Keep word, Lysander: we must starve our sight
From lovers' food till morrow deep midnight.
LYSANDER
I will, my Hermia.
Exit HERMIA
Helena, adieu:
As you on him, Demetrius dote on you!
Exit
第16个音频
HELENA
How happy some o'er other some can be!
Through Athens I am thought as fair as she.
But what of that? Demetrius thinks not so;
He will not know what all but he do know:
And as he errs, doting on Hermia's eyes,
So I, admiring of his qualities:
Things base and vile, folding no quantity,
Love can transpose to form and dignity: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
And therefore is wing'd Cupid painted blind:
Nor hath Love's mind of any judgement taste;
Wings and no eyes figure unheedy haste:
And therefore is Love said to be a child,
Because in choice he is so oft beguiled.
第15个音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BYz_Zs7IY/

第16个音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b0y4CCese4/
这两个音频均是昨天晚上读的,每个音频从读英经起,总共读了50-55遍。
第三轮开始,整段整段自己读的现象很多。有点拔云见天日的感觉!虽然还有很多个单词的音发得还不是那么标准,呵呵。再努力了!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0-19 20:37 编辑 ]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17:55
标题: 回复 #19 杳林春晓 的帖子
不知道咱们论坛里英语好的5岁孩子,能不能听一听这里的英文原音,跟读一下给这位妈妈听听,让她知道孩子学过英语之后再去跟读这种让人听不懂的东西,情况也不至于会差到这种程度!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0-19 17:56 编辑 ]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10-19 18:39
第十五个音频

015.rar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779.44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积分: 金币 -1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10-19 18:42
标题: 回复 #20 杳林春晓 的帖子
我也很想看到对比效果。
请有兴趣的孩子跟读音频读50-55遍,然后,将成果展示出来,让我们来学习,知道差距有多大!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20:13
标题: 回复 #22 envcmx@163.com 的帖子
说实话,我很想说几句美言。
就这么说吧,你的坚持,执著,我非常佩服。

不过我实在没法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这种东西。我当然知道,当父母强迫的时候,孩子一定可以违心的做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事。但这种强迫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今天一点,明天一点,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再想他们有勇气去面对未知,有自信去发展长处,就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19楼的那么一个提议,大家都当笑话看看吧,没必要为了一个证据,牺牲自己孩子心灵发展的空间。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20:35
标题: 回复 #22 envcmx@163.com 的帖子
另外,孩子的语音,建议你仔细与原音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值得骄傲。

如果家庭条件真的不具备,我从不建议孩子从小学英语。
中国这么大,市场就这么广阔。不用英语一样能活,而且活得非常好。
比如我们的国学,把千年前古人的东西拿来印刷,而且不作任何注解,这样既不产生版权问题,又不需要付稿酬给作注的学者,只要为此弄个理论出来就够了——大量老实。尤其是,“大量老实”四个字很能抓住人心和眼球,因为我们传统上就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勤学苦练就一定能行,根本不需要去研究什么儿童心理、学习方法。
你看,这个市场又广阔,事情做起来又简单,只要有人肯做,一定会有发展。
而且,这个人需要懂英语吗?不需要。他一个字的英文都不需要懂,只要拿个中文的学位就可以了。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学英语的。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只要灵活运用,他就有机会“成功”。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10-19 21:10
标题: 回复 #23 杳林春晓 的帖子
“所以19楼的那么一个提议,大家都当笑话看看吧,没必要为了一个证据,牺牲自己孩子心灵发展的空间。”
看来LZ很关心心灵的成长。如果孩子不能牺牲,能否让大人来读一下呢?读个100多字的内容,读50遍,应该不会对大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吧?LZ可否将成果展示一下?如果不屑的话,我这个妈妈也不勉强。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19 21:51
标题: 回复 #25 envcmx@163.com 的帖子
呵,没这个兴趣。
50遍?一遍我都不要读。
读来做什么?
跟你显示我的英语有多好吗?
没必要啊。

另外,真诚的建议你,在身边找个真正懂点英语的人听听你孩子读的东西吧。
如果闭上眼睛不看输入的那些文字,我真的以为那是中国某地的方言,孩子在和某个中国人对话。
即便找不到任何一个懂英语的人,也请你仔细听听CD音频。
陶醉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事实的基础上陶醉。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0-19 22:08 编辑 ]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10-20 04:42
标题: 回复 #26 杳林春晓 的帖子
在身边找懂英语的?
源爸源妈多年前过了六级,但我们是哑巴英语,平时也只是在文献中使用英文,无权评价。硬着头皮请教了一个英语专业的教授和一个是在读的英语专业的博士生,不知是否因为是邻居的关系,不忍打击我们的脸面,呵呵,俩位老师都给了积极的评价。
我们不陶醉,只是在陈述孩子读书的过程!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0-20 08:22
The Wind in the Willows,和Winnie the Pooh

这两本书童书“儿童英语”版面有,文本,动画都有,论坛的不少孩子也读过。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0-20 08:30
原帖由 envcmx@163.com 于 2011-10-19 10:42 发表
我也很想看到对比效果。
请有兴趣的孩子跟读音频读50-55遍,然后,将成果展示出来,让我们来学习,知道差距有多大!


莎士比亚的话剧我的孩子演出过,老师先带孩子们看了电影,了解当时的历史和动作、服饰等时代特点,然后,训练孩子发音清晰准确,语速放慢,表情和动作到位。机械地跟读50-55遍,并不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好方法。

而且,我的孩子已经上初一了,开始,英语老师是带领他们读和表演The Pig and the Pancake等童话故事,阅读Biscuit等童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过渡到莎士比亚戏剧欣赏的。

给孩子的阅读材料,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就像孩子四个月时,我们会给他吃米粉、四分之一个蛋黄,而不是给他吃红烧排骨、油焖大虾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0 15:57
考虑到那位妈妈不会接受中国人耳朵对英语发音的看法,我把音频第十五放给Chris听了。别怪我多管闲事,孩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们做父母的原该让她有涯之生命择要择优学习,而非用折磨人的方式让她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Chris的反应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一开始是听不懂,后来终于抓住了几个支离破碎的词句。
他的评述是: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另外,他提醒我说:
一、莎士比亚的用语并不高雅,反而有许多当时的俚语,市井之言,还有很多dirty  words,最好不要给孩子用。这在十五中已有体现,你既然懂英语,不妨从第一句开始,自己查字典了解一下,每句话里的隐喻,包括含有性暗示的内容。
二、孩子最好学到他们能懂的东西,这样语句对他们才有意义,日久才能进步。否则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后是不会有用的。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0 16:00
考虑到那位妈妈不会接受中国人耳朵对英语发音的看法,我把音频第十五放给Chris听了。别怪我多管闲事,孩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们做父母的原该让她有涯之生命择要择优学习,而非用折磨人的方式让她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Chris的反应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一开始是听不懂,后来终于抓住了几个支离破碎的词句。
他的评述是: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另外,他提醒我说:
一、莎士比亚的用语并不高雅,反而有许多当时的俚语,市井之言,还有很多dirty  words,最好不要给孩子用。这在十五中已有体现,你既然懂英语,不妨从第一句开始,自己查字典了解一下,每句话里的隐喻,包括含有性暗示的内容。
二、孩子最好学到他们能懂的东西,这样语句对他们才有意义,日久才能进步。否则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后是不会有用的。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0 16:06
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把他说的内容传到土豆上给你听听。

当然他形容性暗示内容的手势就无法画影图形让你明了了。
作者: envcmx@163.com    时间: 2011-10-20 18:22
标题: 回复 #30 杳林春晓 的帖子
第一,我家小孩很享受跟读英语的过程。他甚至会说“终于可以念英语了,太好了”(原话)。但要他指字,他就不愿意了。
第二,这两个音频,我们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读了55遍的。相当于一个礼拜念一遍。如果由LZ读55遍的时间间隔是一年,试问效果如何?是否能让Chris听到多少词句?当然LZ是不好表现的。55遍的音频我们先放这了,到100遍的时候,或者200遍、300遍的时候再来听听。到时再评价。
第三,名著就是名著,我不愿也不能去批判。就像论语还都有那么多的争议,何况是莎翁?
第四,教孩子能懂的?等到他能懂得莎士比亚的话,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我已经等不及了。
第五,说到英美的孩子学莎士比亚,我相信LZ说的。就象在中国,LZ可以向广大的中国人询问,知道论语吗?能说出个大概的有几层?能否将论语作为学习汉语的启蒙,八成的回答也是“疯了吧你”。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4岁多点就将全本论语读完。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1 08:10
标题: 说实话,我很不愿意打击你
我知道,你是真诚的希望孩子好,按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尊重你为孩子做的选择,不要多劝。
但转念想想你的孩子,以及其他更多盯着你家做法的孩子,我又不得不说,这种方法错得如此离谱,我不指出来,我的良心是不会安定的。
孩子的时间有限,童年短暂,如此渡过,太不幸了。

我得跟你道歉,一直忽略了你孩子的性别,William从名字上看就应该是男孩的,我听到清脆的童音,一直以为是女孩。

“终于可以念英语了,太好了”,你的理解是孩子真的很享受。
我的理解却是,孩子痛苦到了极点,每天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的念自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内容,所以,到他终于念出来了,你不再压着他去做这个了,他觉得“太好了”。
我不会去念这种东西,理由是我连看都看不懂,这玩意儿也不是正常人现实在用的英语,所以你跟我说55遍或1000遍,是毫无意义的。
我只是想提醒你,一个错误重复55遍,已经是错得比较深了。如果你要让他再读个200-300遍,这个错误是不是会固化到铭刻心底,忘都忘不掉,就难说了。
他现在的问题是发音完全不对,不是单个的词发音不对,连起来也根本不对。另一个外教(我提过的,有两个外教是作家、诗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听了,说The Pronunciation is terrible。他的话可能更尖锐一些,我回头整理一下,私下传给你吧。

名著,我没读自然不会去批判它。但我有常识,会作出相应的判断,这不因一个东西是不是名著而改变。
百度百科里的仲夏夜之梦的简介: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看看这个简介,四五岁的孩子能理解多少?
你试试给外国四五岁的孩子读《西厢记》、《牡丹亭》学中文,你觉得他们的父母会同意这么做吗?
不是说提到莎士比亚就很了不起了。适合孩子心智的,才是真正好的。

学莎士比亚是为什么,请一定问问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杳林春晓 于 2011-10-21 08:21 编辑 ]
作者: niuniuxin2006    时间: 2011-10-21 10:15
既然进来了,忍不住说几句。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超过十年以上,并且有俩个孩子的我先阐明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让孩子每天读几十遍莎士比亚学英语绝对是一种虐待。没有一点好处,不管是对口语还是写作。

现在英文资料这么多,为什么要选莎士比亚?这个坛子里有那么多好的资源介绍。我女儿每天都泛听英文,有很多很快乐的又优美的,无论对孩子的身心还是为将来打下英文写作基础都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一定要先给孩子打好发音的基础再来读。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只会一遍遍的强化错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要先做些研究再来引导孩子。

[ 本帖最后由 niuniuxin2006 于 2011-10-21 10:38 编辑 ]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0-21 11:09
  孩子的发音会逐步好起来的,只要他听到的是正确的发音。试想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时,也有一些音不会发,发不准呢,但是渐渐地就能准起来,大一些都不会有问题的,而英文因为环境的问题,输入大大是不足的,这个过程长一些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的能力在逐步进步中,只要他听到的是正确的。孩子开始走路时不也是从很不标准到逐步跟大人走得一样么,我们是不会要求他一开始就走得非常标准的,这是不大现实也是强求孩子了。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1-10-21 11:26
原帖由 envcmx@163.com 于 2011-10-20 18:22 发表
第一,我家小孩很享受跟读英语的过程。他甚至会说“终于可以念英语了,太好了”(原话)。但要他指字,他就不愿意了。
第二,这两个音频,我们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读了55遍的。相当于一个礼拜念一遍。如果由LZ读5 ...

看到这里我只能长叹一声,咱们这些妈妈再怎么劝她恐怕也是没用的,当一个人彻底被洗脑以后,她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宗教般的狂热,外力很难改变她的想法了,只能等着她自己慢慢觉悟过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位妈妈能不能有点起码的儿童心理学常识呢,孩子就该像个孩子,孩子就该读儿童经典,而非成人经典,这个莎士比亚绝对是学术领域的经典,只能是小众去研究,而不是当做通俗经典作品供大众赏析。

你实在要给孩子读也可以,但能不能自己先做个实验,自己能读得流利,而且能正确解读再去给孩子用一下,这样对你的孩子是不是更负责一点呢?千万别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

这位妈妈一再固执地要求论坛的孩子和大人也来读一读,以便和自己孩子的发音对照一下,不知是不是怄气之举,其实想对比,拿你手里的音频对照就完全可以听出优劣,如果你竟然听不出其中的差别,那我更要替你的孩子悲哀了,你连起码的发音辨别能力都没有怎么敢去指导自己的孩子?你太大胆了,也太不负责了。

多说无益,这位妈妈,我真诚地劝你一句,用莎翁学英语这条路完全不可行。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1 11:30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0-21 11:09 发表
  孩子的发音会逐步好起来的,只要他听到的是正确的发音。试想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时,也有一些音不会发,发不准呢,但是渐渐地就能准起来,大一些都不会有问题的,而英文因为环境的问题,输入大大是不足的,这 ...



说实话,我非常想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从零开始读英语经典多少时间了,这个“发音会逐步好起来”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欧美的孩子也牙牙学语,对吗?
他们的孩子也有发音不准的时候,对吗?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外教对他们自己孩子的发音不准可以容忍,对这个孩子的发音却毫不留情的认为非常差呢?
现在这孩子的问题,明显不是“有一些音不会发、发不准”,而是整体没法让人听懂,完全不能当英语来理解!他现在一直在听的,不就是所谓正统的发音纯正地道的音频吗?为什么不但不准,而且听起来非常像某种中国方言呢?

为什么我找的两位外教,都明确的反对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孩子的发音呢?他们都是我找来的托儿吗?
第二位还非常尖锐的指出两点:第一,这种教法极为愚蠢;第二,这种方法无异于教鹦鹉学舌,但人不是动物,当父母的,怎么忍心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做某种极不成熟的理论的试验品呢!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1-10-21 11:38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0-21 11:09 发表
  孩子的发音会逐步好起来的,只要他听到的是正确的发音。试想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时,也有一些音不会发,发不准呢,但是渐渐地就能准起来,大一些都不会有问题的,而英文因为环境的问题,输入大大是不足的,这 ...

看到这样的解释我更是觉得悲哀,这个孩子的发音会好起来么,他听的一直是原版音频吧,已经读了五六十遍了,正常的孩子跟读普通的小故事,几遍也就差不多了,这是遍数和时间问题么?他的问题在于选择了完全不适合他的读物,莎翁作品对他来讲和念咒差不多,念再多遍也是无益。
读莎翁作品和孩子学说话能一样么,学话学的都是日常口语,都伴随着身体姿势,是有实际意义的,时间才常了自然就会说话了。用读莎翁代替学说话这不是很可笑么?
您也承认英文进步慢是环境问题,输入大大不足,既然知道怎么还敢怂恿这位妈妈继续登这座无望之山?真是太不负责了。
为什么论坛里会有这么多妈妈登山不畏难带着幼儿啃莎士比亚,就是因为有些毫无实践经验的人鼓吹儿童读莎士比亚,偏偏还真有很多人听信这种可笑的理论,完全忘掉了了自己的直觉,正常人哪有这么做的?
作者: 小羽妈114    时间: 2011-10-21 11:41
我不怕飞砖头,还是要呼吁一下,那些有名望的妈妈千万不要在鼓吹这种根本走不通的用莎士比亚学英语之路了,要不是你们到处宣扬就不会有这么多妈妈上当,舆论是有导向的,不要再误导人家了,害人又害己。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0-21 13:14
标题: 回复 #38 杳林春晓 的帖子
  我的孩子在说话阶段,之前听的中文故事能大段大段背诵出来,起初,谁也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实在不像地球人的语言,音调也很奇怪,呵呵,后来慢慢发现原来在讲我们给他讲的故事,我们一直在身边的人要拿着书对着文字,就能明白他在讲什么,如果是外人,根本是听不懂的。当然他肯定是不理解的,只是背出来罢了。但我们明白他在讲什么,感觉很开心,当然是大大鼓励他,现在他讲得越来越标准了,一般外人如果仔细听,也大致能听懂他在讲什么了。这个过程我们没有做什么,只是还是用我们一贯的方式给他讲这些故事。但是他的发音却是越来越接近一般人能听懂的地步了,我想孩子都有这个过程吧。英语的输入不像中文那么多,所以我想这个过程会长一些。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1 13:45
原帖由 envcmx@163.com 于 2011-10-20 18:22 发表
第四,教孩子能懂的?等到他能懂得莎士比亚的话,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我已经等不及了。
第五,说到英美的孩子学莎士比亚,我相信LZ说的。就象在中国,LZ可以向广大的中国人询问,知道论语吗?能说出个大概的有几层?能否将论语作为学习汉语的启蒙,八成的回答也是“疯了吧你”。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在4岁多点就将全本论语读完。



是,【等不及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就不说莎士比亚了,你直接教你家孩子高数,用高数给他做数学启蒙,如何?
或者,你直接教孩子遗传学,把这个当作生物或自然知识的启蒙,行吗?

如果这些都不行,为什么教小小孩莎士比亚就是行的、就是对的呢?
硬把他不可能理解的内容塞给他,对他的天性是折磨,对他的成长制造障碍,做父母的居然还丝毫无感,沾沾自喜,引以为荣
就连眼前的事实都不看,实在难以理解。
任何懂英语的人,不该听不出孩子读出来的东西和背景的朗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孩子是你自己的,他现在还小,所有的主意当然是你自己拿。
但是,请别忘记,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请不要做下让他在长大之后会埋怨你的事。

到目前为止,孩子也就读了一年多而已,就算做错了,浪费的时间还不是太多。
回过头来,孩子因为之前受的那些苦,对符合他天性的正常英语学习说不定会更珍惜,更喜欢。
如果父母愿意停下来,不再去折磨逼迫孩子,他就有机会慢慢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就像卡尔威特一样,那样好的早教效果,怎么,居然只培养了一个研究但丁的人出来?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没有童年的小大人、小老头,长大后去研究梵语或其他什么冷门偏僻的东西吗?

另外,你还真想用《论语》来给你家孩子做汉语的启蒙啊?那你身边的任何人,除了用《论语》里的句子,千万别跟孩子说话、也别给他其他任何辅导教具,天天给他听《论语》,让他去读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如果你这样做了,孩子的中文能顺利启蒙,欢迎你两砖头拍死我。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1 13:48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0-21 13:14 发表
  我的孩子在说话阶段,之前听的中文故事能大段大段背诵出来,起初,谁也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实在不像地球人的语言,音调也很奇怪,呵呵,后来慢慢发现原来在讲我们给他讲的故事,我们一直在身边的人要拿着书对 ...



我懂了,你拿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语言能力上进行比较?

这个比较是合适的吗?

一岁多的孩子说话,他可以口齿不清,我们不会觉得有问题。
但四五岁的孩子如果说话口齿不清,那问题就大了。

你说呢?
作者: linlin124    时间: 2011-10-21 14:09
  Willian是零基础读英经,虽然已经四五岁,在英文上的输入比英美一岁多的小孩少很多,在英文上口齿如果不是很清,还是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的。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10-21 14:54
linlin124,论坛上三、四岁学英文的孩子不少,口齿很清楚,重要的是,他们读的时候,合理的断句,说明他们非常理解自己读的内容,能用恰当的语气形象地表现故事情节。

3-5岁朗读秀专用帖
http://bbs.etjy.com/thread-211571-1-1.html
作者: niuniuxin2006    时间: 2011-10-21 21:47
原帖由 linlin124 于 2011-10-21 11:09 发表
  孩子的发音会逐步好起来的,只要他听到的是正确的发音。试想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时,也有一些音不会发,发不准呢,但是渐渐地就能准起来,大一些都不会有问题的,而英文因为环境的问题,输入大大是不足的,这 ...


小孩子学英文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耳朵,随着年纪增大,这种辨音的能力会逐渐丧失。而且外语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母语的学习。所以说你这种结论是不成立的。

孩子应该趁年纪好打好读音的基础。有很多英美的教材读物可以使用。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莎士比亚。这个话题当中的孩子的帖子我进去过,听了一个音频以后我非常委婉的留了言,可惜那位妈妈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就训练英语而言,莎士比亚就比适龄的绘本简单?一个简单的绘本,如果你把发音,重读,弱读连读,语调都读好了,你读什么都会很好。把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东西就定义为难,并且盲目的作为孩子学习的起点,只能说明父母本身对材料毫无了解。

[ 本帖最后由 niuniuxin2006 于 2011-10-22 10:19 编辑 ]
作者: 国学入门    时间: 2011-10-22 07:18
是的,她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没想到孩子如何学说话、学语言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在这里也都被质疑。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10-23 11:56
一段日子不来,这个楼都这么高了。学习一下。

昨天跟一个英国朋友聊过莎士比亚,他说他自己是在high school里面学的。

也许我们中国人的学习基因的确好一点,不需要遵循普遍认可的学习规律吧。

其实这种问题不需要辩论,关键是看西方人怎么认识莎士比亚,他们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学莎士比亚,这都是有资料可查的。莎士比亚是人家的经典,我们这些以母语习得为目标的父母,如果真希望孩子学莎士比亚,不妨先从学习人家的经验和理论入手,争取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

再说一个常识:
我们的孩子想用母语习得的方式学英语,是找中国人的外国人学英语的理论呢,还是去研究英美国家的母语习得理论?换句话说,外国人想从小用中国人学母语的方式学中文,他们该信本国人的理论,还是中国人的理论?
作者: druckerlou    时间: 2011-10-25 15:03
在另一网上有叫“如是”的网友建议我来这里,所以就来了,就看到了这个贴子。 我见过不少莎会背而仍不会说英文的不少。仅供参考。
作者: wxws2011    时间: 2011-10-28 09:25
都讨论莎士比亚啦?完全跟不上步伐。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0-28 09:32
我朋友参加了英国伊顿公学的招生见面会,回来告诉我,伊顿公学的入学要求是中英文达标、还要学一门mondern language(可以翻译成“现代语言”吗?)。而且,当孩子13岁进入伊顿公学之后,面临的是从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日语之中挑选两门语言(此时招生官再次提到“mondern language”的说法)。一年之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二者择一,学习下去。
招生官并未提到必修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剧本我读过,里面很多表达方式是现在的人根本不用的。
靠这个学会英语?学会的英语跟谁说呢?就像我们现在,用“之乎者也”和周围的人说话吗?他们不把我们当怪物就好了。
何况学不学得会,也是另外一说。

我还是研究美国国家的人,希望孩子学点经典的,是怎么把经典放低身段(就像我们古代的“蒙学”一样,有“三字经”“千字文”给孩子用。。。),迁就孩子的理解力的。
作者: wxws2011    时间: 2011-10-30 20:32
不喜欢莎士比亚。
作者: lc4601    时间: 2011-11-1 19:03
搞不懂为什么要孩子学莎士比亚,孩子会感兴趣吗
作者: 杳林春晓    时间: 2011-11-17 22:23
在第五十六号教室里,是这样学莎士比亚的:

http://www.tudou.com/v/x-0GroCbgiY/&rpid=45933918/v.swf

http://www.tudou.com/v/cZE1iZO3u1s/&rpid=45933918/v.swf

http://www.tudou.com/v/v-3X_NHDXnM/&rpid=45933918/v.swf

http://www.tudou.com/v/7VAl4j_801A/&rpid=45933918/v.swf
作者: bg5hmm    时间: 2011-12-5 23:26
神奇的贴啊,版上热心人真多~~mark下改天来听音频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2-7-12 11:02
我说点个人浅见,我家的孩子是从今年开始的莎士比亚,用的是usborne的改写本,有音频的,接下来计划会转到无音频的章节版,也是usborne的,然后会往牛津青年版去,学这个还是当作文化修养,要是学语言,还是不要从沙士比亚入手的好。
作者: dotor.w    时间: 2012-7-12 14:56
重要补充哦,我孩子已经一对一学英文三年,龙年的孩子。
作者: cuty    时间: 2012-7-16 15:20
很好奇那位坚持己见的妈妈,她的孩子现在学得如何。
作者: annazou    时间: 2014-1-1 03:24
迷茫中,不知怎么开始英文学习
作者: 北极光-    时间: 2014-2-9 22:54
个人觉得阅读欣赏没有问题,但是用它来学英语就有些偏了,毕竟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就好像没有人会用唐诗来学习中文一样。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