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这三种读经实践方式,你喜欢哪一种,可多选 [打印本页]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9-27 14:21
标题: 这三种读经实践方式,你喜欢哪一种,可多选
1. 读经学堂读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6080062/Ob/1/Pt/19/sid/XMjczODkyMTAw/v.swf

2. 赖思佳读经:
http://player.ku6.com/refer/IJUZ6Lj1gpbPjOhi/v.swf

3. 陈琴吟诵:

http://www.tudou.com/v/oRX7GC_oNHw/v.swf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1-9-27 14:46 编辑 ]
作者: michaeljeson    时间: 2011-9-27 14:28
沙发,家里一直在读经,漫漫长路,心中有些忐忑!
作者: gh42    时间: 2011-9-27 14:46
事实上,我3种都没用

[ 本帖最后由 gh42 于 2011-9-27 14:47 编辑 ]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9-27 14:54
第一种是在背经,不知道平时怎么读的,想来也是读的这么快,我认为是在念经。
第二种还是背经,但字字清楚,虽说是在背,实为诵读、朗诵,符合古人对读书的基本要求。
第三种:乐在其中了。
平时觉得第二种就可以了。
作者: 艺如雨薇    时间: 2011-9-27 18:35
我家孩子象第一种那样读过,有机会还会参加的,大多的时候用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也很喜欢...
作者: 小润妈    时间: 2011-9-27 20:29
我希望孩子能接受并喜欢第三种方法。目前孩子对古文观止和笠翁对韵很喜欢,对《孟子》和《论语》不喜欢。除了前者有老师讲解,后者纯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开始读经年龄大些了,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不喜欢说理的东西。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11-9-28 06:50
我 更喜欢 陶然自乐的吟诵。。。清晨五点,推着车子漫步街头,我清了清嗓子:收——香——呐——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9-28 06:58
崩溃,好像没有我的选项。

建议版主不要置顶这个帖子——置顶的,通常被人忽视。
放在版内,从第一页掉出去的话,版主回帖顶上来就可以了。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1-9-28 15:27
我喜欢第三种读古文方式,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只有吟诵是唯一正确的读古诗文的方式。第一种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念经,第二种读得字正腔圆,可惜是现代文朗诵方式,唯有第三种才正确。
作者: 苹果我爱    时间: 2011-9-28 15:32
我不要第一种读经方式,其余的,都可以尝试。但是感觉第三种比较好一些。投票啦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9-28 15:51
第一种,是老师坚决反对的。诵读,不管是古文还是白话文,一定要看断句,如果断句不正确,说明尚未建立起语感,也缺乏对文章的领会能力。

第二种是最常用的方法,不求快,要确保吐字清晰,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是我和孩子诵读的基本要求。

第三种要求较高,要懂得发音规律,掌握语速变化,通过婉转的腔调达到美的意境。真的很喜欢这种方式,很愉悦的感觉。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9-28 17:09
这就是吟诵啊,确实韵味十足。
    前些天才听说过这个词,一直也没有接触,就知道一接触就会沉迷进去的……

    小孩子读经典,恐怕还是要从第二种开始的; 如果妈妈能学些吟诵,诗歌之类文学的内容可以尝试用吟诵(经学和文学毕竟是非常不同的)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9-28 17:16
第一种,刚听了几分钟,这孩子到底读的什么?愣是没听出来是什么内容
    还有妈妈允许这样的诵经吗?有什么意义?(说句不应该的话,有没有觉得这孩子神情有点呆呆的?)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1-9-28 17:26
关于吟诵,就今天看的一个视频节目来看,感觉
    1、诗歌更适合吟诵。四书五经之类想来味道会差一些(这个没有比较,只是感觉)
    2、先秦歌辞,至少是汉魏乐府,吟起来韵文更足一些。近体诗相对差一些
    3、各地方言的吟诵,还是听不习惯(可能主要是听不懂吧,但听着真是没有北方音调好听,呵呵)
作者: 宝贝桐桐    时间: 2011-9-28 17:44
第一种,孩子在机械的背诵,听起来很熟练,但是能充分理解吗?背诵的跟机器人一样,简直跟背诵机差不多了。

第二种,孩子背诵很清晰,有家长陪伴,孩子背诵来,也能感受到背诵是一种享受。

还是第三种好,感觉吟诵中,孩子对国学的理解能更深刻一些,更容易亲近她,并从中受益。我喜欢第三种!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11-9-28 17:44
对于第一种方法觉得很无语。
  我们读经用的是第二种,但是不能坚持,读的也不多。
  第三种还不得其法。而且听了一些吟诵的例子,觉得普通话很不标准,前后鼻音部分,平卷舌不分。也是有弊端的。
按照古音吟诵,很多和书上的标准注音不一样,孩子就要单独记忆,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工作量。
   我们暂时没有时间读经,所以就是打酱油路过。。。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28 19:00
原帖由 新叶 于 2011-9-27 14:54 发表
第一种是在背经,不知道平时怎么读的,想来也是读的这么快,我认为是在念经。
第二种还是背经,但字字清楚,虽说是在背,实为诵读、朗诵,符合古人对读书的基本要求。
第三种:乐在其中了。
平时觉得第二种就 ...

同意, 同意。
对第一种方式,只能是一声长叹。
吟诵么?我不懂,这几天正在恶补徐建顺先生的文章。但我觉的吟诵是在第二种方式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象我们读经班的小朋友, 读熟了以后,每当读到“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样的句子, 以及每一篇的最后几句时(没办法, 知道快结束了),都会兴奋起来,读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并且各人有各人的腔调。
所以我觉得吟诵实际上就是人在读书读到兴奋之时,根据平仄,自己对语意的理解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调子千奇百怪,地方方言一大堆。这也是吟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总结,甚至建顺先生采访时,有的老先生拒绝当成表演的原因。
对我们的孩子,我们是按第二种方式要求, 适当的用吟诵加以调剂,引导而不是刻意为之。
作者: joelie    时间: 2011-9-29 10:07
第一种我有点听不下去
第二种也很不错诶,小姑娘真的是字正腔圆的,满喜欢
第三种听小羽妈在帖子里介绍过很多次,看还是第一次,很惊喜,很有韵味,唐诗、宋词、诗经之类的应该可以参考吧。
作者: chenlili75    时间: 2011-9-29 11:19
这个我还真是门外汉,都没听过,惭愧惭愧!
作者: 做个耐心妈妈    时间: 2011-9-29 21:26
标题: 回复: 这三种读经实践方式,你喜欢哪一种,可多选
还是喜欢 第三种!!!
作者: jinrun001    时间: 2011-9-30 05:53
标题: 回复 #4 新叶 的帖子
嗯,是的,我也是这个观点,
昨天同孩子一起,还有孩子妈妈一起看,
第一个视频,孩子听了一会说:爸爸,快点蚊香,有蚊子!后来得知是视频的声音,“啊,他怎么学蚊子叫呢?”
第二个视频,因为我们家里就是每天半小时的读经,跟碟正音,一听到佳佳的声音,就高兴的说:“爸爸,爸爸,佳佳姐姐,这个我喜欢,”
第三个视频,还是有点吵,家里这样的读的话,还是蛮累的,不合适,
谢谢斑竹的这个比较,孰胜孰劣,一眼一听,即可明白,
我们好好珍惜同孩子一起,真正每天的累积,快乐读经!
作者: jinrun001    时间: 2011-9-30 05:56
后来又思索了下,
佳佳的方式平淡如水,表面看没第三种好,但是却是能够长久坚持的方式,
特别是要完成大部头的《易经》,《黄帝内经》,怎么可能吟诵式?
这个,确实有点脱离实际的读经方法了,
大家可以好好感受下,
作者: 柠檬绿茶    时间: 2011-9-30 06:00
第一种真是念经,听不清楚读什么。
第二种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方式,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特别是易经 黄帝内经 孟子等长篇文章这个方法最适合。
第三种在孩子读经过程中适合调剂,大篇幅文章不适合。
作者: 悠雨闲鱼    时间: 2011-9-30 06:01
我选第二种。

学习经典,就象生活中吃饭一样,平淡,却每天必须的。
作者: 利贞    时间: 2011-9-30 06:17
喜欢第二种,是一种享受!
作者: cn_ebeir    时间: 2011-9-30 06:22
标题: 练武与读经
拿练武来说,第一种方法是每天大量地练武,第二种方法是每天坚持一点点,练好基本功,第三种是每天搞点新花样,花拳绣腿。不言自明,第二种才是真正培养武术人才的好方法。
作者: szflying    时间: 2011-9-30 14:17
这里也有一个大量读经的录像,感觉就是匪夷所思,孩子双目无光,灵活顿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4MTg5OTgw.html

1、第一种,一个孩子被摧残成这样,如果说这样才能成才,只能无语。
2、第二种,孩子口音清楚,灵活仍在,家长也参与,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3、第三种,比较活泼,但是不能长久,属于娱乐型。
作者: 苏格拉没有底    时间: 2011-9-30 15:25
没想过这个问题,想想再说
作者: 恬静的人    时间: 2011-10-1 20:42
我选第二种,个人认为,第一种,读了也白读,只能越读越呆;第三种,偶尔来一两首诗辞还可以,不适合长篇的经典;只有第二种,于平淡处见精彩,易操作,好坚持,大人孩子都喜欢。
作者: 绝句    时间: 2011-10-1 20:53
我喜欢第二种,这一种最现实,因为现在的国学教育都是家长自发的家庭教育。
作者: victorpen    时间: 2011-10-1 21:22
利害利害利害 真利害
作者: 新叶    时间: 2011-10-4 18:20
标题: 转贴: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八讲 读文的腔调和背诵的方式

现在我要谈谈读文的腔调和背诵的方式了。

在前面第五讲里不时提到胡适的“四到”吗?“四到”之中不是说到“口到”吗?又在前面第六讲里不是提到“读”是有助于记忆,而“朗读”又可把文句构造和情感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吗?谈到口到,就要读;谈到读,就要有腔调。无腔调的读是乱读。从前有人形容私塾里的学童读文是“一阵乌鸦噪晚风”,无腔调的读文,也就等于“一阵乌鸦噪晚风”,嘈杂得令人难受。这又何补于记忆,何能把文句的构造和文种所含的感情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近人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文心》上《书声》一章里教国文的王先生不时和他的学生说吗?“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一个‘看’字而已。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果问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位王先生是赞成读的。并且他说:“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所做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因此,他就订出许多符号来表示每句文章在读时应该高低,强弱,缓急的地方。符号是这样:“△是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的上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需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局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声音差异,不外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此三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是表示读到这里须摇曳的。”再加详细的说明:

(以下文字因无法准确编辑标识,例句均省略。)

△符号的用途
(1)意义未完结的文句。例如:
(2)号令或绝叫的文句。例如:
(3)疑问句(句中无别的疑问词) 例如:
(4)惊愕的文句  例如:
▽符号的用途
(1)意义完结的文句  例如:

(2)插入疑问词的问句  例如:

(3)祈求的文句  例如:

(4)愤恨感激感叹地文句  例如:

·符号的用途
(1)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时候,通常都该重读。例如:


>符号的用途
(1)用之于表悲壮、快活、叱责或确信的文句。

<符号的用途
(1)用之于表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

<>符号的用途
(1)用之表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


—  ——  ~~符号的用途
(1)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
(2)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
(3)我们读一个字,读得很缓的时候,并不只是平板地拖长,喉间往往会发颤动时也是如此。

以上都是那位王先生的朗读法。自然,细细的研究起来,这样还嫌简略,可是我们,能这样去读,至少可以免去“一阵无鸦噪晚风”的乱读了。并且也能把文句的构造和文句中所含的感情体会到许多了。不过要读一篇文章,先得了解这篇文章。然后才能知道各文句应该高低,强弱,缓急之处,读时也才能合拍;否则,亦不过有类孩童学习唱歌,随便哼哼而已,还不能俩届歌曲的内容的。那又何取乎有强调的读呢?

上面说过读文的腔调,此刻在来说背诵的方式。说到背诵的方式,就得先说背诵。有许多人是不赞成背诵的,其理由像是嫌背诵费时间,无实益。其实背诵该分两种,一是死背诵,二是活背诵。斯背诵是不管懂不懂,生吞活剥的赛道脑子里去。活背诵是明明白白的了解以后,很自然的资助在心头。试想已经明明白白的了解了,而不能背诵,那又何能受用?现在学校里各科作业中,都有一大部分记忆工夫,何以独有国文就任它随读随忘,不怎成背诵?这真不可解。我们该反对死背诵,不该反对活背诵。

知道活背诵不该反对,就可和你谈谈背诵的方式了。第一,统读和分读的比较,就是我们对于一篇文,一首诗,或长或短,是宜乎分段的读,还是一气呵成的读?在理论上说,是宜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的读,反复练习,直到记忆得很熟为止。这至少有两种好处:一,各段有均齐的练习机会;而,对于读物可有完全及圆满的注意。不过事实上分段读时比较容易记忆。但分段读又会使人因此不能明了全篇的整个精神,只记得写零零碎碎的美辞丽句。最好是先统读几遍,然后分读,分读后更统读,这样便可调节了统读和分读的得失。

第二,表演式的背诵和讲演式的背诵,是有助于记忆和内容之深切的了解的。这点,你活者不甚明白,且举个例子来说明罢,你该读过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的。倘使你读了几遍,觉得差不多熟了,你大可约一位同学,一人做运河,一人做扬子江,彼此按照原文对话起来。原文中的神味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面部的表情,手足的活动等等表演出来,这不可以增减你背诵的兴趣吗?不又可以帮助你记忆和内容的了解吗?再举一个例,使明人江盈科的《妄心》: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债,三年之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我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毋留祸种。”夫怒,挞其妻,仍质于官曰:“立败吾家者,此恶妇也。请诛之。”官司问家何在,败何状。其人历数自鸡卵起至小妻止。官司曰:  “如许大家当,坏于恶妇一拳,真可诛。”命烹之。妻号曰:  “夫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官司曰:“你夫言买妾,亦未然事。奈何见妒?”妇曰:  “固然,第除祸欲早耳。”官笑而释之。


你读这篇文章时,你如也能用表演式,约两位同学,一做市人,一做市人之妻,一做官司,不必改文言为语体,就照原文表演起来,不但易于记忆和了解,并且也更有兴趣,若说是抒情文或议论文不便表演,那就可用演讲式。像你平时练习演讲那样,或自己私下讲,或对同学讲,这都可以的。因为讲演须有表情,总不能呆若木鸡一样,这表情便有助于背诵的记忆和内容的了解。

本讲提要

读文应有腔调,无腔调的读是乱读,不足为法。腔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如要合拍,应先能了解读物的内容。至于高低、强弱、缓急的分别和用法,《文心》中那位王先生说的虽是简单,到还可用。在背诵的方式,应统读与分读合参来用,并且要按文体分别采用表演式的背诵法和讲演式的背诵法。
作者: luluq    时间: 2011-10-4 21:22
我最喜欢的是给孩子讲故事,讲讲读读
作者: 月下小楼    时间: 2011-10-20 13:44
第三种方式看不到哎,但是谁也没见过古人的吟诵是怎样的吧?我觉得还是用自然舒服的方式好了,何必追求外在的形式?
作者: amy2005    时间: 2011-10-21 08:42
灰常同意,根据爸妈自身水平,自己调整,怎么合适怎么来!
作者: 贝贝熊2011    时间: 2011-10-26 18:55
喜欢第二种,认为应该用第二种
作者: 小润妈    时间: 2011-10-26 22:22
最近和孩子一起,听了一些吟诵的音频。多半在他写书法的时候放给他听的,如果他不喜欢就关掉了。
同一个吟诵对象,好像调调可以有好多种的哦。孩子比较接受程滨的版本。
作者: dovehead    时间: 2011-10-27 09:43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读,共同讨论一些他提出的问题
作者: wherezhang    时间: 2011-10-27 17:06
第一种自然不喜欢,看那孩子昏昏欲睡的眼神就知道了。

第三种听得怎么就那么别扭呢?象个老奶奶带着孙辈们唱山歌,虽然他们乐在其中,我实在不能取得共鸣。是吟诵,不是唱曲牌,词牌,这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吧?过犹不及!

所以我赞成第二种,记在心中的是单纯的文字,不是摇头晃脑与多余的音乐。将来有了人生的历练之后,真正能让人有所感触的,不是这些音韵,而是文字所包含的智慧。
作者: szflying    时间: 2011-10-27 19:02
可能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要让孩子有兴趣。而兴趣这个东西,是极不稳定的。像喝水和喝饮料,孩子看起来比较有兴趣的,是饮料。但是在长期的生命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饮料,恰恰是水,平淡无奇。而读经教育,显然是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很长的经典,是不可能做太多添加剂的。所以,我也是非常赞同第二种,第三种可偶尔为之,但非长久之道。
作者: jinrun111    时间: 2011-11-18 11:32
原帖由 wherezhang 于 2011-10-27 17:06 发表
第一种自然不喜欢,看那孩子昏昏欲睡的眼神就知道了。

第三种听得怎么就那么别扭呢?象个老奶奶带着孙辈们唱山歌,虽然他们乐在其中,我实在不能取得共鸣。是吟诵,不是唱曲牌,词牌,这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吧? ...



我也很赞同这位网友的观点,赖思佳的背诵视频,听来自然,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
我家霖霖就是用这个方法坚持有近两年了,很是感恩;
作者: 美烧女    时间: 2011-11-18 12:17
第一种,就像鲍翅参,咱消费不起。
第二种,家常便饭。
第三种,偶尔搓一顿。
作者: shellywoo    时间: 2011-11-28 13:59
哈哈,第一种感觉是在念经
第二种,还不错。
第三种,感觉不适用。

我在家基本上是以上三种都不是,因为我家还没有说每天去读。
我家现在仅仅是学习唐诗。
只是我给孩子念,孩子听,
反复念,他也不做声,就是听,听多了,自然自己就背出来了!
作者: 湘叶    时间: 2011-11-28 15:44
没尝试过第三种,你有音频吗?能发我吗?拿来当背景音乐也不错哦
作者: 诺诺娘    时间: 2011-11-28 18:54
本来不是公平的选项。吟诵过去是不表演的。现在需要表演纯属因为快绝了,没办法的做法。而且现在有几个人自己去吟诵啊,自己不吟诵,是不知道吟诵的味道的。
作者: 诺诺娘    时间: 2011-11-28 19:00
要是放一个老先生的传统吟诵,要反对的人就更多了。是传统吟诵不好吗?吟诵本来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作者: hazelwei    时间: 2011-11-29 12:26
我喜欢第二种,估计第三种孩子会喜欢哈
作者: hwzxzxq    时间: 2011-12-6 13:13
平时,我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第三种需要一个环境,条件不允许!
作者: wenhaomama1005    时间: 2011-12-7 11:52
标题: 回复 #1 新叶 的帖子
感觉在家用第二各就行了,如果有条件小朋友在一起读是最好的,上面的第三种有点不伦不类了。
作者: dhr    时间: 2011-12-7 16:09
三种都是各有千秋
   第一种,是必须在非常熟非常熟的状况下才能进行的,大家大都欣赏不了孩子那昏昏欲睡的眼睛,殊不知那个才应是“不需思考,如泉水咕咕向外流”的状态。我原来读论语时,读累了,就那样念过书歌子,一点也不累,并且感觉非常好。估计老法师们整天强调的只有“一门深入”的读经才能生慧,就应是如此吧,是如同老和尚念经一般的境界。我向往自己能读出这种境界。
   第二种,平时读书时就是如此。只是断句、音标都不标准,也从没想严格要求过自己。
   第三种,欣赏,欣赏,唯有欣赏!
作者: jinrun001    时间: 2011-12-7 19:28
原帖由 dhr 于 2011-12-7 16:09 发表
三种都是各有千秋
   第一种,是必须在非常熟非常熟的状况下才能进行的,大家大都欣赏不了孩子那昏昏欲睡的眼睛,殊不知那个才应是“不需思考,如泉水咕咕向外流”的状态。我原来读论语时,读累了,就那样念过 ...



呵呵,这样的强辩真是难为这位群友了,大量读经的结果,估计这里没有人喜欢看,现在这个年代,更加如此;
作者: yyo    时间: 2011-12-13 23:23
第二种是最常用的方法,不求快,要确保吐字清晰,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是我和孩子诵读的基本要求。

第三种要求较高,要懂得发音规律,掌握语速变化,通过婉转的腔调达到美的意境。真的很喜欢这种方式,很愉悦的感觉。
作者: 灯火夜微明    时间: 2011-12-18 19:37
从操作的难易来看 第二种最佳
作者: yuanma2008    时间: 2011-12-31 19:03
第三种,倒不是觉得不好,只是怕自己搞得不伦不类。
第二种,打算作为自己和女儿的努力方向。
第一种嘛,觉得上学时背东西背的特别熟的时候,好像就这样吧。不过得是自己背的时候,不能在老师面前这么背。但女儿现在无论哪本书都没熟到这种程度,也可能跟年龄有关,她达不到这种速度,但她班里快上学的孩子也许可以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如果女儿能熟到这种程度,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吧,反正经典也是读给自己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