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从孩子打棒球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9-26 01:08
标题: 从孩子打棒球说起
我看儿子打棒球,很有感触。
他在一个国际俱乐部里打球,两个小时的时间,前一小时是训练,很少的训练一些动作,后一小时就是比赛。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本领很低,球来了基本打不到。
还记得有段时间经常看一所公立中学的孩子训练,每周两三次,一个人投掷,一个人打球,练得非常认真。但,只是训练而已,完全没有用比赛来引起“兴趣”。

我想,也许这是外国和中国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使然。外国人反复强调让孩子有兴趣去学,中国人反复强调基本功重要,让大家刻苦训练。
外国人的方式未必就对:因为你虽然有兴趣,但天赋没有,很可能还是练不出来。不过,不管练不练的出来,你都可能会葆有兴趣到成年。
中国人的方式也未必就错:只要你有能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就有可能很快见到成绩。当然,这种方式,对能力一般的人来说,也许会消磨他们的兴趣。即便是能力强的,在反复磨练当中,兴趣也可能慢慢消耗殆尽。

其实西方人也讲刻苦。但讲刻苦的时间点不同。
他们会把担子压在在后面,越接近成熟,越要求孩子刻苦。当那些从小对学习有自己的兴趣的同学,能在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上刻苦,无论多苦,都能忍耐、发展。
中国人,过去也很讲禀赋、兴趣的,只是现在多提“勤奋”、“努力”,把禀赋和兴趣,是放在很靠后面了。

我知道有个孩子,刚刚出生就请了家教,至今已经5年级了,一直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不光是学术不错,但从体育到学业到艺术到音乐到参与各种活动,都是如此。
但这个优秀的背后是什么?
除了禀赋(她的父母都毕业于中国的名校)之外,从小的时间安排、老师、学校等等一切,都是配套的。
据说她家里有句话:要让她习惯做第一。

我不是不喜欢这孩子,优秀的孩子人人爱啊,但,等到她长大以后,她要怎么去认识生活里的挫折?
孩子的优秀、煊赫,容易。心灵的宁定,难。

其实不仅学棒球、学英语、学国学、学奥数,学任何东西都如此。

禀赋、兴趣、态度、方法、努力、知识,这些东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的地位如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通通重要吗?还是该依据孩子成长的时间,有所侧重?这些因素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大小如何?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培养孩子?
我的问题很多,自己也在无解中。

求教这里的各位高人,给些指点。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11-9-26 09:21
顶一下
作者: sissel    时间: 2011-9-26 09:29
引申出来的道理确实令人深思,同等高人来指点
作者: 神武鹰扬    时间: 2011-9-26 10:01
但这个优秀的背后是什么?
除了禀赋(她的父母都毕业于中国的名校)之外,从小的时间安排、老师、学校等等一切,都是配套的。
据说她家里有句话:要让她习惯做第一。

我不是不喜欢这孩子,优秀的孩子人人爱啊,但,等到她长大以后,她要怎么去认识生活里的挫折?
孩子的优秀、煊赫,容易。心灵的宁定,难。

你的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你以为她总是在各个领域成功,一帆风顺?就没有遇到挫折和困难?无论在哪里领域想要学好,超过别人,都会,比别人付出更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只不过这孩子能在家庭的帮助下及时克服各种困难,软弱,并培养出很强的自信心。

这孩子样样好,就是时间利用上有效率,能坚持主见,意志顽强,不会被失败轻易达到,接二连三的成功就很自然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最近看鲁鸣的软实力,感觉体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有机会打打棒球也好,但可能要求条件太多,玩起来,不是很方便。选择很重要,慎重选择项目,一旦选定了就一定要玩成功,玩好,以便积累积极的优势心态,培养自信心。

我儿子刚8岁,会很多体育项目,近2个月内,学会骑26寸的成人自行车,活力板,电动自行车,昨天买的轮滑鞋到了。我们学这些项目都很轻松,很快,10分钟就学会了,活力板1周就学会了。因为,我们一直培养他坚持不懈的必胜的信念的。无论是学习,运动都必须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精神。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小孩会变得勇敢,大方,开朗,自信。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让他多多的运动,比如每天游泳,跳绳。

高效利用时间是门学问。同样的多时间,却仿佛几倍的延长了生命,因而精彩。想要在哪里有成就,就在哪里投入时间精力。我们每天的时间主要在运动,学习,看电视,阅读上。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1-9-26 11:42
我不是高人
就是看楼主的帖子有点感受
如果我家宝贝长大,我也希望他能习惯做第一,这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但是即使做不到第一,首先,他真的已经尽力了,另外,我希望他能多动脑多思考,找到不足,然后迎头赶上或者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路
但是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的。
这要家长好好引导
恩,我要先去学习下,然后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 榴琏    时间: 2011-9-26 12:48
小小小鲸鱼的贴子我都看了, 鲸鱼就就是这样子的孩子,全面, 妈妈应有很多体会和经验。

我家的孩子可能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做有限的事情。 做得还不能优秀。
作者: 光子精灵    时间: 2011-9-26 14:39
其实这是个很多父母都在急于知道答案的问题。。。。自然也是我的问题所在。。。。我们家的孩子快7岁了。。。。学的东西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我是随着他的兴趣任他发展的。。。。。。比如他玩什么。。。我就支持他玩什么。。。。并教他玩好。。。。目的当然是培养他获得成功的良好感觉。。。以增强他的自信。。。。但孩子必竟是孩子。。。。家长也必竟是家长。。。。。。孩子只是凭兴趣。。。他玩一段时间随着兴趣转移就变化了。。。。无法按我们的想法做的时候是很多的。。。。。家长的想法是要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性。。。。必如说坚持,勇敢,能为了目的忍耐。。。。。以前我并没有过多的干涉他。。。。但现在我有点怀疑我的不干涉方法是否是正确的。。。。。禀赋、兴趣、态度、方法、努力、知识等等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我们能帮助孩子的途径我看来看去只有一条。。。。兴趣。。。。。

但问题又来了。。。学习是一件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事吗。。。。或者说我们能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吗。。。这件必须的。。。但又是孩子比较烦的事如何做才是好的。。。。。

从我儿子这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在他最喜爱的足球方面来讲。。。。。除了教练给他的训练之外。。。。。我给他的训练经常的会遭到他的反对。。。。只有踢比赛除外。。。。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9-26 23:43
近来忙,好几天没上坛子了,今天上来看到这个很好的帖子。

说这个帖子好,并不意味着我赞成楼主的一些结论,相反地我对楼主的一些说法还是不以为然的。但我赞赏楼主的思考精神,因为他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中,都在思考自己对养育孩子的方式定位问题。

另一个方面说楼主的帖子好,是因为楼主从一些小事情里,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存在于你我他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这个弱点就叫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

楼主说:“外国人的也未必对……中国人的就未必错……”

其实楼主自己也发现了我们传统方法的死结,但是呢,就是不情愿承认。

其实不仅限于外国人的体育训练,“外国的方法就是对的、是先进的,我们的方法就是错的、是落后的”,有人说他们那个是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和科学无关,和文化才关系更大。

类似的事情见得太多了,老聂围棋下得好,可是他并不喜欢围棋,他喜欢的事打桥牌,而我和国家桥牌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们根本不喜欢打桥牌,而宁愿去拱猪……

中国的体育训练基本是失败的,尽管在某些项目上也拿了些牌子。但他终究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运动员全部是专业的,是从小就不去做其他的事情,甚至放弃了读书,而却仅仅做一件枯燥的事情。他花费的时间是过问运动员的几百倍,而收获货仅仅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

一个专业的人和一些业余的人去比赛,拿了牌子又怎么样,更何况很多项目上也还比不过人家。一个专业的足球队还被一个老挝的业余球队先灌两球,还被西亚的业余足球队扫地出门呢。

所以我见过中国的运动员、除了射击和击剑两个项目外,很少有爱好自己这项运动的。而这两个项目有个很有趣的想象,那就是很多运动员是少有的半专业的。

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成就就是摧残人的兴趣,从朱熹老先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基本就定型了。

楼主说“其实西方人也讲刻苦。但讲刻苦的时间点不同”,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西方人的刻苦和中国人的刻苦完全不是一回事,现象接近,本质不同。

中国人的刻苦是外界推动的,或者说是被逼的。西方人的刻苦是内心推动的,是自觉的。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很多。我们读书的时候,有迷上吉他的,天天在那里苦练吉他的每一个技巧,他满心感受的是乐趣和不是艰苦。那些弹钢琴的孩子们,每天在那里苦练指法的结果就是几十年后他再也不愿意摸一下钢琴。

苦不苦是相对的,我看那些玩网游的都很痛苦,天天坐在那里打级、换装备。而那些国外的人,反复的练一些基础动作,甚至身体训练,他享受的是运动的乐趣。也就是说你不喜欢的人看来是痛苦的,对喜欢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乐趣。遗憾的是我们的运动员都是说自己很苦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了乐趣了。

除了运动外,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是如此,我见无数的人辛苦的挣钱,是希望今后有钱了去享受生活的乐趣。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享受不到那种乐趣,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生活。

其实不管钱多钱少,你都能享受乐趣,需要去做的就是现在开始。那些说老了再去读书、退休了去旅游的人,基本这辈子就完了。

楼主说“中国人,过去也很讲禀赋、兴趣的……”这句话可是大错特错了,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不好,古代很好。但按照我多年粗读历史的结论是,“现在不好,古代更糟”

中国人从来都不讲讲禀赋、兴趣的,我们从小教给孩子的(我们也是这么被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囊虫映雪”这类又傻又无效的事情,我们的文化是,只讲大“理”,不求实际。只要和了这个“理”,再蠢的事情也是要赞扬的,于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蠢。

楼主讲的另一个例子,就是要求孩子永远考第一,也是本末不分的问题。孩子名列前茅肯定会有好处啊,孩子在较为领先的位置,就会让孩子有信心、有兴趣。俺家小子无论在班级,还是在乐队、还是玩击剑,都是在小圈子里领先的,他就很得意啊,就越来越喜欢啊。乐队里做了首席,练起号来就更起劲了。

但把排名第一当作目地,其结果就会完全相反了。

我想说的是,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要以兴趣作为第一要旨,不在早晚,童子功根本没用,有动力才是最关键的。他想学,你就事半功倍。他不想学,你就是培养出一个朗朗来,事实证明也不过是一个SB。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1-9-26 23:46 编辑 ]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9-27 00:23
标题: 回复 #4 神武鹰扬 的帖子
非常感谢大家,这么热烈的答复,实在让我受宠若惊。

看到神武鹰扬在4楼的答复,说不赞同我的意见,你的观点是这个吗?
你以为她总是在各个领域成功,一帆风顺?就没有遇到挫折和困难?无论在哪里领域想要学好,超过别人,都会,比别人付出更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只不过这孩子能在家庭的帮助下及时克服各种困难,软弱,并培养出很强的自信心。

高效利用时间是门学问。同样的多时间,却仿佛几倍的延长了生命,因而精彩。想要在哪里有成就,就在哪里投入时间精力。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9-27 01:25
我忘记在前面说明那孩子的条件了。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国内顶尖名校毕业之后留美的成功人士,且从事收入在金字塔顶尖的行业工作——不是在美国当工程师的那种哦。
所以,我说这孩子的基因就非同一般,想必大家会承认的。
事实上,她的确很少遇到困难。
智力上的挑战,不多。
金钱上的困扰,没有。
父母方面的压力,也基本没有。
甚至连上学,父母都不是挑的本土公立学校,因为怕老师因为那孩子表现好而树成样板,把孩子的性情弄坏了。
体育锻炼方面有没有问题,从她跳芭蕾、进游泳队、骑马溜冰滑雪等等来看,应该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搞慈善活动的时候,她家组织的货源极好,卖的金额最高。她自己画的画也卖得好,很多爸爸妈妈甚至表示要从未来画家的处女作收集起,等待增值。
人还长得端正。
于是班里所有的男孩子都觉得她是最优秀、最有魅力的女孩。


这样一个孩子,我却并不羡慕。
就算我是吃不着葡萄嫌嫌葡萄酸吧。

我不羡慕的理由之一,是,那孩子的基因条件,我没法比。

智力因素倒还可以说,差不多——在俺家小子喜欢的科目上,有时是互有胜负的,但仅限于他感兴趣的科目。
但她的听话、进取心强,绝非我家小子可比。
你想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早晨6点起床,6点半泡进水池里训练,下午放学有时直奔马术基地,先写作业再骑马,有时直奔滑雪场……连同学聚会的时候,别的孩子到得早的都在酒店大堂里跑来跑去,她却在N层的会所里训练游泳……你想,你做得到吗?
反正我做不到。

不过,虽然做不到这样那样,儿子也绝对算不上优秀——踢球技术差、打棒球才是初学、学习成绩坐过山车、藐视行为规范连刷个牙都要磨叽很久,我仍然欣赏我家孩子的优点:
爱我、爱爸爸、爱家;
喜欢和朋友玩耍嬉闹,在群体活动中积极投入,甚至为了让朋友和他玩,他乐意牺牲金钱和其他的利益;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不看重小事得失,在非做不可的选择面前,能做出对自己取乐最有利的选择——不会贪得无厌要求事事顺心;
有个性有主见,从不鸟我的任何说教,只忠于他自己内心的想法;
……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啥大的了不起的优势,但在我儿子这个年纪,我也实在没有精力去一一照顾过来:体育、学业、品行、素质、活动……
太多的东西要抓,我现在顾着将息他的兴趣,挖掘他的长处,至于学习、参与活动这些,他自己内心都还没有要求,我就只好等——有句话不是说了么,“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
看到无解的现实,现在是在发挥我的蜗牛精神,慢慢爬,慢慢等待。
作者: 平安就好    时间: 2011-9-27 01:55
标题: 看到“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想起一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c5bd10100f6zr.html

对“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的再认识 (2009-10-16 14:38:37)转载

标签: 考研 就业 启发 吃苦精神 学生干部 教育        分类: 日记

  昨天晚饭后,女儿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谈话,说白了是曾为我学生的女儿给我上了一节课。
  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在外地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不久她就想辞职回家考研,但我坚持了半年多一直不同意。原因是,我认为女儿虽然比较聪明但太缺乏吃苦精神,而不吃一番苦是考不上名校研究生的,如果读一般学校的研究生意义又不大。但是,七月底,我还是开车去把她接回来家了。这次回来,她是为出国作准备的。
  说实在的,最后我同意女儿辞职也是被她的坚决逼的,是到了我不得不同意的地步才同意的。
  自从女儿回家学习,我常常会产生莫名的忧虑,有时也会觉得懊恼。应该说女儿是聪明的,从小到大一直是比较优秀的。小学只上四年,跳级上了初中后,第一次学校组织月考她竟然考了年级第一名(全年级有六百多名学生)。作为她的父亲,我当然的喜出望外。高中毕业后,她也顺利地考入的重点大学。我对她的培养计划是大学毕业继续读研、读博,然后当个大学教师,这样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应该是挺好的一条一生路了。可是女儿上大学后,她并没有把学业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前两年,先后参加了四次学生干部竞选,从班级干部一直干到学院学生干部,一次次的成功让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不一定要有高学历,只要有能力就行。只到大二的一次考试,有一门只考了61分,差一点就挂红灯了,这才对她有所振动。在我的劝导下,她不情愿地辞去了学生干部,大三、大四时她在学习上多下了些功夫,但考研时,她再一次没听从我的建议,我让她考本校的研究生,但心高气傲的她偏要冲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结果没有很好功底,而又只用了三个月功夫的她当然败北。对此,我极为不高兴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事实。找工作时,本来在本市也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但她偏要到外地闯一闯。到外地工作半年左右,现实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学历还是低了,就业门槛上不去,在单位也不是只要能干就能像在学校一样马上得到“重用”的。这时她想到要学习了,但是我对她的吃苦精神确实不够信到过(在准备考研的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经常发生波动,给我的感觉是她现在根本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放在书本上)。
  自从女儿回家后,我常常会心思重重。前几天,我几次劝说她考本市的公务员,这样一辈子的生活也会很舒适的,但她仍然不听,为此我时有忧虑的表现。敏感的女儿当然是发现了。所以她才主动找我进行一次谈心。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当初如果她听了我的话,今天确实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对此她既后悔也不后悔。说后悔是因为,当初没好好学习没考上研究生,而现在还是要继续学习深造了,显然是耽误了不少宝贵时间;说不后悔是因为,当初让她考本校的研究生是我的想法而不是她的想法,如果真是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她现在可能并不快乐。过去的已经没法改变,但她可以把握未来的。希望我不要有什么思想压力,也让我尊重她的选择并相信她会成功的。如果万一不成功,几年后她会心安理得的回来考公务员的。但现在让她考公务员,她实在的不甘心。她还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看结果,做自己的想做的事,其过程有苦有累,但更充满了快乐。最后,她让我用愉快的心情让她自己去搏一搏。
  今天,再次想到“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这句话,感触好像更深了。是的,我们做家长的,确实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启发,等待的结果也不能只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对儿女的最终愿景是他或她能得到幸福,而什么才是儿女的幸福呢?幸福是要我们的儿女自己去感受的。我们要的幸福,不一定是儿女的幸福。
  就让我们的尊重儿女的选择,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吧。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9-27 10:41
标题: 回复 #10 悠悠冉冉 的帖子
我赞成你说的,孩子重点是培养习惯和在适当的时期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9-29 01:11
原帖由 悠悠冉冉 于 2011-9-27 01:25 发表
爱我、爱爸爸、爱家;
...


这个优点,比啥都强
作者: 温暖的心2010    时间: 2011-9-29 11:30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
作者: 伯昏无人    时间: 2011-9-29 21:12
唱个反调,我不相信什么兴趣呀自由啊啥的,喊这些个口号的几个真给孩子自由?还不是变着法儿地灌,最高的灌法就是修炼到出神入化的气定神闲的境界,灌得其他家长都看不出那牛娃是灌出来的

什么等待呀启发呀,哈哈,我怎么看都是披着羊皮的狼,要不咱把这假面具撕下来还自己一个痛快
作者: 子云    时间: 2011-9-29 22:54
豆现在的最大向往就是:自由地玩八天!打八天僵尸!

这自由难得啊!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9-30 01:13
原帖由 伯昏无人 于 2011-9-29 21:12 发表
唱个反调,我不相信什么兴趣呀自由啊啥的,喊这些个口号的几个真给孩子自由?还不是变着法儿地灌,最高的灌法就是修炼到出神入化的气定神闲的境界,灌得其他家长都看不出那牛娃是灌出来的

什么等待呀启 ...


唉呀你说的这个,我可真是太赞同了!

很多牛娃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我知道。
真正像我们论坛上学英语的父母那样,不搞太多的东西灌下去,而只是收集资料,提供给孩子由他们自主挑选的,还是非常少见。
作者: 苏格拉没有底    时间: 2011-9-30 15:18
有的时候灌都灌不进去

有的时候没管他,他就学会了
作者: 典典爸爸    时间: 2011-9-30 17:23
标题: 回复 #15 伯昏无人 的帖子
适当引导,能灌则灌,勉强一点也无所谓......我也是你说的那个披着羊皮的狼。
作者: guihuaxiang    时间: 2011-10-1 10:32
我自己就很普通,我也不对儿子苛求。
作者: 大凯小凯    时间: 2011-10-1 14:54
多参加棒球、篮球等的团队体育运动,对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很有帮助。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在团队的辅助下才能得到体现;而个体技能不佳也会拉集体成绩的后腿,从而督促孩子自觉进行技能的提高。

参加体育团队比赛,一方面是锻炼身体,一方面是学习团队精神。很有必要。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10-4 14:52
标题: 回复 #21 大凯小凯 的帖子
你说得没错。棒球还有个好处,就是它不是太剧烈的肢体碰撞型的活动,但又要求运用一定的策略。当然现在孩子初学,还不会有用到策略的时候——那是长远目标,现在啥也谈不上,玩开心了就好。


眼前孩子能在球场上放轻松,和一帮孩子、家长志愿者及教练跑来跑去,阳光正好,风清云高,运动的快乐不需要我说,他自己就感受到啦。


我之所以重视让孩子从小爱运动,一个原因是为了他将来即便工作繁忙,也还会安排出自己运动的时间(有个客户年近50了,每天早晨还驱车30公里去郊外的农场池塘里游泳,冬夏都不间断)。

另外一个,当然也有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考虑。——如果他有运动天赋,还能把球队组织好,当上队长,领导大家取胜,那甚至可以成为申请学校的一个砝码。不过这些都是空谈,就我们两家的遗传,都不太看得到这方面的希望。
不过,即便那个成不了,他在球队里的确也有不少进步,原来的只图自己争胜得分的想法,慢慢变得可以和别人配合,能把自己得不了分的球主动的传给队友,争取球队的最大利益了。
而且,和弱的队友在一起,他强,就猛扑到前面去打主力;和强的队友在一起,他弱,就安心呆在后方做防守。这些因实力导致的位置变化,他能够安然接受,而不会有心理上的落差,用流行的话来说,是不是可以叫做在实践中经历了“挫折教育”啊?

就我的想法,最好还能有一些不需要人组队就可以玩的运动,让他独处的时候能够自得其乐。——比如游泳。
可惜我儿子生性倔强,不服从安排。学校的游泳课他还比较喜欢,我课外请私教(稍许严厉了些),他就非常抗拒。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办法,先由着他的兴趣吧。
等将来学校真有要求了,估计他自己也会跳着脚找我请私教的,到时候看我怎么“报复”回来


总之体育运动这个东西,能带给孩子和家庭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坏处嘛,就一个,要占用一些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语文(作文)、数学(奥数)、英语(读各种书,上外教课)、才艺(画画音乐都算啊)。——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时间的,而孩子的一天只有24小时

根据我家孩子的智商、性格、目前显现的综合能力,我是选择多一点体育,少一点其他。
像他这种智力平平、性格偏偏又硬得很的孩子,我暂时容忍他的鲁钝,等待他开窍,恐怕要好一点。
否则我如果要求太高(包括有技巧的灌,我也试过很多次了),他对学习不但产生不了兴趣,反而学什么都觉得困难,将来为了安全起见干脆什么都直接放弃,我才是欲哭无泪,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作者: 悠悠冉冉    时间: 2011-10-4 15:00
另外,我经常在想,培养孩子要看长远,这个“长远”,长到多长,远到多远,才算是脱离了咱这个鼠版的名头了呢?

到进入国内外名牌高校吗?
到进入社会工作吗?
到他们也如我们一般,人到中年吗?
还是,影响他终身,直至他的后代绵延?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1-10-4 22:08
原帖由 悠悠冉冉 于 2011-10-4 15:00 发表
另外,我经常在想,培养孩子要看长远,这个“长远”,长到多长,远到多远,才算是脱离了咱这个鼠版的名头了呢?

到进入国内外名牌高校吗?
到进入社会工作吗?
到他们也如我们一般,人到中年吗?
还是,影 ...


我觉得也就到16岁,那时候他还需要的,你现在给他了,那就是长远。那时候它不需要的,现在强求了,基本属于短浅。

16岁以后,只有辅助,基本无培养了。
作者: victorpen    时间: 2011-10-6 20:53
我来热闹一下
推荐这个 (引用)
《虎妈的战歌》
作者 蔡美儿 Amy Chua
耶鲁大学法学院约翰.达夫讲座法学教授。

显露出东、西方教养世界观的冲突,然而归根究柢,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一个母亲对两个女儿所怀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愿为投资她们的未来所做的冒险。


...
  虎妈认为,童年就是训练期。对苏菲亚和露露来说,这表示要上中文课、练习数学,每天还要练两、三小时乐器(连出门度假也不间断,周末时练习时间还要加
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说明了一切:这两个女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礼貌、乐于助人、成绩优异;露露赢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奖,苏菲亚则十四岁就在卡
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

[ 本帖最后由 victorpen 于 2011-10-6 20:58 编辑 ]
作者: lunaflower    时间: 2011-10-9 12:26
个人觉得孩子的兴趣不般不会太长久,即使有些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专注一件事,但坚持的品质却是更重要的,在兴趣的基础上坚持!
作者: angelabird    时间: 2011-10-10 16:10
我想说的是,兴趣是需要引导的,有时候,特别是在最初的时候,要使用逼迫的手段。

我家的宝贝原是不喜欢读唐诗的,但是唐诗读了100首以后,特别爱读。

以前是不太喜欢英文的,但是从2岁到5岁的英语亲子阅读,给宝贝极大的自信心,现在对英语的兴趣非常浓厚。

以前是不爱画画的,在我的引导下(威逼利诱),开始也爱上画画了。

原来是不喜欢游泳的,但是在教练的严格要求下,会游泳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爱上游泳。

孩子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会有畏难情绪,但一旦他发现有成就感,他就会对此产生兴趣。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家长推他一下,必要的时候要严厉些。一旦兴趣养成,就要转而维护这个兴趣点,此时不可过分给孩子增加压力。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