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读经可以很有趣(内有例子,需要配合材料的请进) [打印本页]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04:06
标题: 读经可以很有趣(内有例子,需要配合材料的请进)




读经可以很有趣(内有例子,需要配合材料的请进)

这版上与孩子读经的父母不少,可是平时大家的交流以沟通“你家孩子读了几遍,我家孩子读了几遍”为主,实质的学习心得不多,而交流遇到的困难则更少见了。作为和孩子共读经典的父母之一,我不妨直率地承认一句,看看各位是否有同感——很多时候,孩子不情愿朗读,总是磨磨蹭蹭,或者故意打岔,总之,设法逃避诵读。这其中虽原因多种多样,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被恐吓威逼惯了的孩子也许是例外),主要原因是我们难以直接从古人读书的方法中取得经验,而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课时已经埋下了威逼与不求甚解的种子,所以我们今天习惯了不动脑筋摊开书让孩子死读,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经典学习的正常方式。不过,稍用心的父母也会意识到这样做,不但效率低下,也不能自然地让孩子亲近上经典,遑论身体力行,履践道义德行。

后来我想法子改变这种状况,尽量将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入到经典诵读中来。孩子磨洋工的情况果然好了很多,对于经典文本中的文句也开始有自己的理解(非常天真可爱的理解,但以她目前对世界的认知,能够归纳出这些心得,还是让我感动)。

自然,将多元手段引入到诵读当中,就是开启了孩子理解经典的大门。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引发了孩子对经典的兴趣,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亲近经典;而直接后果则是会引起孩子诸多的问题,也许无穷无尽,令人难以招架。如果您认为孩子的问题太多是件烦人的事情,或者做父母的答不上来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因此还是照书反复诵读较为稳妥的话,那我这篇文章对您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您可以点击右上方的叉号。

此外,这样的做法也直接关联着“读经典是否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就不讨论了,我们可以另外写帖讨论。这篇文章假定:就许多篇章语句,是可以与孩子讨论义理的。

现在说说我采取的有关亲子经典诵读与经典学习的趣味方法(其中有很多也已经付诸实践)。以论语中的《学而第一》为例。父母们可以用“有好看的视频和好听的故事”诱惑,要求孩子诵读完一定遍数之后才有资格欣赏这些好看的视频和好听的故事。不过也要提前做足功课,答得出孩子在诵读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

下面开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配合材料:看图片、看视频


看图片:这个“学而时习之”的对象,可以是道义、德行,也可以是具体知识与技术。假如指后者,那么,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些古人复习知识、操练技术的图片。如古人持竹简读书、抚琴的图片,俯拾皆是。曲阜也有孔子率学生御车的雕塑可供欣赏(我个人认为雕塑师在这里犯了错误,如果真是周游列国,孔子的门徒个个都会驾车,哪有让夫子驾车的道理——驾车是相当累滴!单独骑马的也很少见,孔子时代没有这个习俗,无论是出游或是打仗。所以不妨将这个雕塑视为孔子与学生在演练御车的技能吧)。

http://hiphotos.baidu.com/%CF%C4%C7%BC/pic/item/b5fada0a96154839b0351d35.jpg
http://hiphotos.baidu.com/532980947/pic/item/984e33129f5e1c5af819b8ee.jpg

看视频80年代的精品电视剧《孔子传》第一集中就有孔子反复读书、驾车、演奏乐器的段落。第四集中有孔子带领众学生练习射箭、子路练习驾车等镜头。都是非常生动的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古人的“学”与“习”,与我们今天的学校学习有哪些相似与不同。(顺便说,《学而第一》中没有出现子路,但后面篇章中第一次出现子路时,《孔子传》第四集也是非常好的材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子路如何凌暴孔子、如何转变而拜师、以及射箭礼仪等。很有趣味的一段,尤其是乡村野人子路头上歪插的羽毛被孔子扶正那一幕,联想子路最后因正帽缨而死,令人神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配合材料:看视频、讲诗经、讲礼仪
看视频:远朋到来热情招待的镜头,在各种古装剧中都有。现在在我脑海里的老版《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可以让孩子留意各人行拱手礼、躬身礼的不同,以及各人所站东南西北位置的区别。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就这个展开讲。
讲诗经:《小雅·鹿鸣》是最合适的最应景的。
讲礼仪:可以配合《礼记》讲讲周礼对于朋友相见时规定的礼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配合材料:讲故事
同理,此处假定“人不知”的对象是对方不知我个人人品才节,假如指“人不知义”那就难以用具体材料来表现了。两个具体例子可见202.192.128.41/mzb/ReadNews.asp?NewsID=310
例一是《世说新语》中戴逵与谢安的故事。例二讲诗僧噩梦堂被人奚落而兀自安详的故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一句配合材料:讲故事、看图片或动画片
讲故事:有关孝道的故事非常多,可以买一本带优秀插图的《孝经》或《二十四孝》。
看图片:网络上的表现孝道的图也很多。
动画片:这个更多,请大家自己找吧。

巧言令色,鲜矣仁。配合材料:讲故事、练习表情
讲故事:巧言令色的佞臣故事。这些故事我小时候听过的挺多,现在一时想不起,欢迎补充。
练习表情:可以设计一个场景,父母和孩子分别练习“胁肩谄笑”“巧言令色”的模样。很有趣的。



(今天先写这些,下半篇我下次再发。)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4 06:25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4 04:06 发表


曲阜也有孔子率学生御车的雕塑可供欣赏(我个人认为雕塑师在这里犯了错误,如果真是周游列国,孔子的门徒个个都会驾车,哪有让夫子驾车的道理——驾车是相当累滴!单独骑马的也很少见,孔子时代没有这个习俗,无论是出游或是打仗。所以不妨将这个雕塑视为孔子与学生在演练御车的技能吧



好贴!谢谢

可惜看不到图片。

其实,孔夫子是很喜欢驾车的。
长沮曰:“夫执舆者 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4 06:33
标题: 回复 #1 paisley 的帖子
请问楼主,你是在课堂上采用的方法吗?能否在详细一点?谢谢
作者: 如果    时间: 2011-9-14 06:55
这样的读经,不但小朋友喜欢,大人也喜欢啊,楼主真有办法。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1-9-14 07:25
端着小板凳进来学习。请楼主继续。。。。
作者: jslql    时间: 2011-9-14 08:35
与孩子一起学习,真好!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9-14 09:00
paisley的方法一直是我极钦佩的。这次一定紧跟,看看在自己家里能怎么使用了。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9-14 09:24
是啊,孩子不是容器,不能一味灌输,还是要以他喜欢的形式,引导他去思考,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9-14 10:28
俺也来紧跟,特别是故事的细致选择,这个话题太好了。
作者: 茶渍    时间: 2011-9-14 10:43
所费工夫当甚大,赞叹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10:56
原帖由 candlebark 于 2011-9-13 22:25 发表



好贴!谢谢

可惜看不到图片。

其实,孔夫子是很喜欢驾车的。
长沮曰:“夫执舆者 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哈哈,你上当了。 这里孔子执着缰绳,是因为原本在驾车的子路下车向长沮桀溺问津去了,所以孔子必须亲自执缰,否则马跑了怎么办呢。那样的话可怜的子路又要“从而后”了。

这段关系复杂,我和女儿解释了好多遍,她现在终于明白到底谁是谁了。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11:05
candlebark,我用附件上传一次,你能看见不?

御车.jpg (46.51 KB, 下载次数: 0)

御车.jpg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9-14 11:06
我们要多多走群众路线了,毛爷爷的江山就是这么来滴~~~~

建议再建一个故事、图片、视频分享楼,资源共享。还有,英语版开启了聊书吧,咱国学版也该建一个,国学版不能落后,美帝国主义的书都打到家里来了,国学版要迎面反击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11:07
感谢各位鼓励!后面半篇等我再花点时间写。:)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11:12
标题: 回复 #13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这个没问题,聊这方面的童书,我自称专家也不脸红的。

不过,我家有的书,都是费尽周折到处淘来的旧书,即便共享,也不容易买到。不过,写了再说吧,也许总有有心人会觉得有用。

我自己评书,还得等好一阵,别的帖子还欠着呢。请家里有幼学启蒙、中国典藏图画书、毛毛虫童书馆、童话中国那几套书和别的好书的网友都来聊一聊吧,消息共享,群策群力。
作者: ZaoZao_Cao    时间: 2011-9-14 12:06
这样确实很有趣,学习了。
作者: 伯昏无人    时间: 2011-9-14 13:05
好有趣,这么学大人孩子都喜欢。
作者: timmami    时间: 2011-9-14 13:08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4 11:12 发表
这个没问题,聊这方面的童书,我自称专家也不脸红的。

不过,我家有的书,都是费尽周折到处淘来的旧书,即便共享,也不容易买到。不过,写了再说吧,也许总有有心人会觉得有用。

我自己评书 ...


为了让儿子学好中文,也一直从国内买书过来,但之前一直在买译本,你提到的这些书都在路上,不知道
儿子会不会喜欢。
作者: 月下小楼    时间: 2011-9-14 14:28
paisley,我一定每天来报道哈!
最好把RR的理解发上来啊,一定很有趣!
作者: 鲁素    时间: 2011-9-14 14:50
要是能给论语20篇都能配上典故出处图片视频的,孩子肯定喜欢~~~只是这确实比单独诵读要难的多了。。。
作者: gh42    时间: 2011-9-14 15:13
办法挺好的,不过要实践起来很是费力啊,材料制作难度不小哦
作者: 笑笑宝宝    时间: 2011-9-14 17:10
标题: 回复 #1 paisley 的帖子
paisley ,没想到今天可以看到你!看来我RP不错

地下室里坐坐好,等着你继续开讲。

笑的论语,还在坚持,但我最无从下手的就是这个了,因此大多是读、读、读,偶尔的给她讲上一两段,笑就会读得多少来劲一些。倒是这个暑假学了些有意思的我能讲出意思的古文,基本上通读一遍之后,讲解,然后再读,尽管以笑的背诵能力很难做到背诵如流,但学习兴趣真的是高了不少,被动的成分在读古文的时候几乎没有了,并且她觉得古文比论语简单得多。
作者: 一杯咖啡    时间: 2011-9-14 18:52
这个办法挺好,我先进来学习学习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4 18:59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4 10:56 发表


这里孔子执着缰绳,是因为原本在驾车的子路下车向长沮桀溺问津去了,所以孔子必须亲自执缰,否则马跑了怎么办呢。


出处?理由?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4 19:23
标题: 回复 #1 paisley 的帖子
原帖由 鲁素 于 2011-9-14 14:50 发表
要是能给论语20篇都能配上典故出处图片视频的,孩子肯定喜欢~~~只是这确实比单独诵读要难的多了。。。


帮paisley盖楼。
我们有时候给小朋友看这个,大家觉得如何?

孔子圣迹图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148505.html

[ 本帖最后由 candlebark 于 2011-9-14 19:44 编辑 ]
作者: qyao_66    时间: 2011-9-14 21:46
这个妈妈太强大了,学习学习。
作者: amy2005    时间: 2011-9-14 22:53
我也来报道,跟着学习!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2:2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配合材料:经典文句对照、讲故事、图片
经典文句对照:曾子语录在论语也反复出现,此处第一次出现,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提及后文中曾子的语录,如“启予足!启予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等句。这样等孩子读到《泰伯第八》等篇时就会有熟悉和高兴的感觉。
讲故事:曾子的故事非常多,可参看http://tieba.baidu.com/f?kz=106901449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8625901000917.html
图片:给孩子看看曾子的画像与各地所立的雕塑


为人谋而不忠乎?配合材料:讲故事
讲故事:子路“利其禄,必救其患”舍生取义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值得讲给孩子听。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年子路已经60岁,明知不敌蒉聩手下的勇士,义无反顾为主人孔悝尽忠而死。子路之勇,乃真勇也。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讲故事:信义的故事。与孔子同时代的季扎就有在徐君坟前赠剑的故事,其他如尾生抱柱、聊斋中也有《王六郎》等等,故事不少。市面上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图画书可供选择。


道千乘之国 配合材料:史实、历史图片、做手工、经典文本互相参照
战车,男孩子会超级感兴趣,女孩子也不会觉得太无趣。这是个很好的展开话题。


史实:首先可以给孩子解释“乘”这个概念,然后向孩子解释“千乘”在春秋时代属于中等国家(更多具体内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写得非常明白,很值得读给孩子听)。关于古代战车与战争用具,市面上有大量的文章与书籍,我随手找了一个http://www.cchere.com/article/210015带孩子想象四千匹马、一千辆战车在战场上飞驰,嘶声震天的场面,激动人心。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战争频仍的春秋时代,人命如蝼蚁,人们以对于蝼蚁般的生命视之如常,孔子的“爱人”观念,假如不结合当时社会残酷的背景,其很难体会到其宝贵的。


图片:历史图片,可以用“四马 马车”“古代 战车”关键词搜索。各地仿古雕塑、今人的青铜仿品都很多,要是感兴趣还能从淘宝上买一个模型回来观赏,呵呵。放在客厅里,气氛就不同了。汉代许多画像砖上有古朴凝穆的战马奔驰图(不过以双马和单马的马车为多),比之静态的雕塑或金属仿品,奔腾之态令人意动,值得欣赏。


看视频:《孔子传》里多处有“一乘马车”的视频。


做手工:马车的手工,我试想过,并不太难做。用橡皮泥/石膏甚至硬纸板就可以做成战车,轮子可以从淘宝上的手工店里买(春秋时代的战车形态简单,很容易做),马匹可以用网上下载的图片贴在硬纸板上,正反两面做好,中间填充一些软物,马蹄处稍粘贴一些可以支撑的东西,马就站起来了。士兵呢,同样做法,从网上下载兵马俑图片,贴起来就可以站在战车上。最后再在马脖子上套一些棉线,另一端塞在御车的士兵手里,就做成了。


经典文本互相参照:在《孟子》和《老子》里都出现过“千乘”的概念,此处可以向孩子提一提那些完整的文句,如果孩子已经读过《孟子》和《老子》就更好了,可以请孩子做一份功课:“千乘之国”在孟子的时代,与孔子所说的“千乘之国”,是否已经有了变化?如果是,说明了什么问题?





敬事而信  配合材料:讲故事
此处“敬事而信”指的是国君,很难有例子。如果引申开去,指官员,我原本有个很合适的故事,但只记得梗概,忘记了人物名字,等想起来时再补充吧。其他如赵广汉、黄霸、徐有功、狄仁杰、陈希亮、况钟、包拯、汤斌这些官员,都是不错的故事材料。


节用而爱人,配合材料:讲故事、对照经典文本
讲故事:汉文帝自然是“节用而爱人”的最佳代表,而且他的故事多,很好讲。孔子同时的郑国大夫子产屡次得到孔子“惠人”的称赞,他的故事不少,还可以联系《论语》中多处相关文句。《孟子》中其实也提到了他,不过略带贬义,不一定要引申。
对照经典文本:《颜渊第十二》中“哀公问于有若曰”一篇,有若劝说鲁哀公削减税负。这一句即是爱人思想。很适合对照着读。


使民以时。配合材料:讲故事、对照诗经
讲故事:贾谊对汉文帝上疏,反复强调使民以时
对照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是反映春秋百姓生活的绝佳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使民以时”的必要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配合材料:弟子规、经典文本互见
弟子规的资料非常多,足够使用。
经典文本互见:“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与此处的“行有馀力”的馀意思是一样的,值得提醒孩子注意。许多书籍和文章都以现代文的“优秀”去理解古文的“优裕”,完全是错误的。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2:30
原帖由 timmami 于 2011-9-14 05:08 发表


为了让儿子学好中文,也一直从国内买书过来,但之前一直在买译本,你提到的这些书都在路上,不知道
儿子会不会喜欢。


鼓励你一下: 如果你喜欢,孩子也会喜欢的(当然,前提是那些书本身都很好)。孩子的态度受父母影响很大。我鼓动身边朋友们买了这些书,孩子们都很爱读。

我孩子已经指定:今后的中国古代故事,全部由我来读给她听。因为她爸语调平淡,她嫌不过瘾呢。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2:49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4 10:56 发表


这里孔子执着缰绳,是因为原本在驾车的子路下车向长沮桀溺问津去了,所以孔子必须亲自执缰,否则马跑了怎么办呢。

出处?理由?


回candlebark:

正好确实有出处。详见《孔子知命之旅體驗行》一书,这是霍教授的细致解释,很合乎情理。书已经还回图书馆,所以具体页码找不着了。关于这本书,我原先就想向国学版介绍来着。这里不细写了,总之是很好的书,过几天放到荐书的楼里去,谁快开一个楼吧。

前面说曲阜那套大型雕像有错,是我个人的理解,倒真是没有出处。不过我们都是读经典的人,不可能在形成自己的理解之后还要处处为原文所拘,如果没有出处就不敢开口。  而且我的判断也是有阅读和常识打基础的,许嘉璐教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什么东西大致在哪个年代出现、有什么作用之类的,我多少有些判断力,呵呵。


书名︰《孔子知命之旅體驗行
  作者:霍韬晦
  出版︰法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第二版)
  定价︰港币98元
  读这本书,就如走了一趟丰富的旅程,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近,多了人想了解孔子,这本《孔子知命之旅体验行》可说是了解孔子的第一书。
  为甚么这样说?不独因为著者霍韬晦教授讲授《论语》超过二十年,义理通透,贯通古今;更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源于一个非一般的文化旅程──旅行不只是探访古迹,游览景点,而是学习与体验:作者带领?海外各地学生,沿当年孔子路线走了一趟,在历史现场体验孔子当时的处境,感受孔子的抱负、学养、人格与性情。作者更会沿途讲解,每到一地均有动人故事、发人深省的隽语。本书沿着每站行程,随行记录,读此书犹如随作者一同经历孔子的足印。书中大量图片及补充数据,更加强了个中的趣味性。
  不单如此,途中更另设多个讲座,使随行者能更深入了解孔子的学问及孔子的价值。例如很多学者都指出孔子是第一个大规模办平民教育的人,他又有一套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书中指出他这一套教学原则背后有一套很深刻的思想,他发现了人心里最深处的秘密,就是人有“仁”心,用现代语言来讲也就是“性情”。孔子不是一般的思想家,因为他有了这些了解之后,还将之实行,成为一个实行家。
  作者带我们从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看到孔子对自己的抱负、理想,是如何坚定。他遇到许多凶险,受侮辱、被拘留,于陈蔡之间绝粮,学生都病倒了,学生都埋怨了,但他仍能弹琴唱歌,甚至在这危急的时候,仍能从容地教化学生。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这不仅是知道自己的命限,而是知道自己的命是如此时能做出正面的回应。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许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退后,甚至宣称世界是没有理想的。但我们看到孔子的人格精神,他不但没有退缩,还知道要接受人间的考验,还是很坚持他的理想,还是很有信念地认为:这是天给予他的义务,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贯彻到底!
  知命,所以要上路。孔子所以周游列国就是要实践他的理想、他的义务;因此,叫“知命之旅”。这不独是因为孔子于知命之年起程,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之后,懂得承担;换句话说这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顺理成章的表现。孔子想拨乱反正,把文化秩序重新建立,即使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他也要完成这个使命。很多人知道命运,然后便坐在那里,不懂得行动;但孔子知道自己的命运之后,他懂得积极的响应,这响应不是为了自己得富贵,不是为了让自己当官,而是真真正正地落实理想,要拨乱反正,要回归于礼乐之道、回归人的修养之道、回归于为政之道、回归于治国之道,乃至回归人应有的精神修养之道。经霍教授如此演绎孔子的精神,这样伟大的人格便很立体、很真实了。于是,我们看到孔子不仅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个文化守护者,更为人类未来的和平,创造出一个悠久无疆的文化。他的贡献很大,不仅对中国有贡献,乃至对世界文化也有贡献。
  读这本书,认识孔子,予人的感觉不是在仰视一个遥不及的伟人,而是你的心在应,在动:原来圣人是那么难得、那么可敬,同时又那么可亲,就如冬日里的阳光,予人温暖与光明。这样的阅读是愉快的旅程,使人精神充实、畅达,多有启发。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李轼哲)

kongzi.jpg (180.14 KB, 下载次数: 0)

kongzi.jpg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jpg (14.69 KB, 下载次数: 0)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jpg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3:00
原帖由 candlebark 于 2011-9-14 11:23 发表


帮paisley盖楼。
我们有时候给小朋友看这个,大家觉得如何?

孔子圣迹图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148505.html


感谢帮忙盖楼!这书很好啊,到时候加到国学书籍专楼里去吧。

这本书我买啦,因为页数不多,和孩子说好了每天只能看一页,否则一下子看完了,又要嚷嚷没东西看。其实东西还是有的,比如不同版本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不过那些人物肖像图没有情节,就闷一些。

看这书才发现,用今人口味去揣摩古人,不单是当今,我们的古人也这么做。 这套书完全是明代话本绣像风格的插图,明代人啊明代人,真是不用功! 孔子那时代的人哪会穿这样式样的衣服,建筑哪会这样精细丰富,人物表情又怎么会这样素雅虚淡。很不过瘾的说。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3:22
原帖由 candlebark 于 2011-9-13 22:33 发表
请问楼主,你是在课堂上采用的方法吗?能否在详细一点?谢谢



发现我昨天漏看了这个帖,不好意思.不是课堂上用的,是我给孩子平时用的.还有,可能没法写得更详细了,一则我时间有限,二则不想我一个人敲字敲得累死,看帖子的人却偷懒直接拿去用,也不写点别的共享一下 。说不定下次我要宣布,回帖者也要贡献好点子,下限达到多少,我才继续写下去。

顺便一起回candlebark和鲁肃,其实我这里写得虽细致,但真的和孩子共读时不会讲这么多。她问多少,我答多少。尤其是在诵读过程中,不想老打岔,尽量一气呵成。

这些手工、视频、故事,也经常是平时闲聊或者做游戏的时候顺便做了,没有刻意区分“现在是国学时间~~~”还有一些材料,我虽写在帖子里,但是还没有给孩子讲,比如《孔子传》里有一些镜头小娃娃也能看,有一些则要大一点的孩子才容易接受。反正机会很多,什么时候都可以讲。我总是觉得,这归根结底还是父母亲近传统,尊穆古贤的心,外加不偷懒,不起“如何花最少力气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歪心思。  

还有忘记了回笑妈,以笑笑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可能她比较适合从唐宋文选古文观止那些往回推,到一定阶段再读论语以及先秦诸子比较合适吧。你别急,中文系和哲学系高才生走这样路线的,多得很呢。也许你家的情况,对你的要求更高,直接要求你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在笑读有意思的古文的时候,见缝插针来一句:“其实,论语里说了……”呵呵,你是不是要晕倒了。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5 03:55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5 03:22 发表
顺便一起回candlebark和鲁肃,其实我这里写得虽细致,但真的和孩子共读时不会讲这么多。她问多少,我答多少。尤其是在诵读过程中,不想老打岔,尽量一气呵成。

对头。
读经其实考的是家长。一是能否坚持,二是能否充实自己。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5 05:31
标题: 回复 #33 candlebark 的帖子
这句没看明白。你说的“坚持”是指坚持诵读经典,或是坚持以历史材料补充增加孩子的理解?
作者: 哈默雷特    时间: 2011-9-15 06:06
谢谢,进来学习啦,希望有有趣的可以让孩子亲近国学的资料和经验
作者: 鲁素    时间: 2011-9-15 09:26
标题: 回复 #32 paisley 的帖子
是啊,我同意你的说法,诵读就是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的提问简短回答,甚至不回答,有时候读到我认为解释了他也听不懂或者我也说不太清的地方,我糊弄鲁的说辞就是,等你都背下来,会有有学问的老师给你讲。

接近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也许女孩子的兴趣就是从诗词,从一个小物件开始,男孩子从孙子兵法开始。我刚从地坛书市淘了一本我多年前想买的书《花间十六声》,就是从一根簪子一把梳子考证古代女子如何生活,类似的还有今人写的《古诗文名物新证》,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清代文学家李渔是著名的才子与“玩家”。他的《闲情偶寄》也堪称是明清小品文中最富盛名的一种。此书以轻快的文风,表现了当时文人蓄声伎、好歌舞,游山水、筑园林,嗜茶酒、谙美食,着蓑衣、披僧袍,读闲书、作雅事的追求自然与惬意的生活。 //

上面这段摘抄自卓越 ,觉得大孩子看点这些闲书也挺好。

ps:上述这些书都是我想看还没看的,要是哪位看官照单买了觉得不好看莫怪我啊~~~
作者: 让雪花飞    时间: 2011-9-15 09:38
好楼一个,把论语里的典句生动化,楼主真的是很厉害,佩服,等我们家把论语背熟了,也拿这些给他看。
作者: amy2005    时间: 2011-9-15 13:15
标题: 回复 #27 amy2005 的帖子
paisley,我家读经最没经验了。就是让amy自己读,我不会,也一直没研究,所以没法儿讲给她听!无限地惭愧啊!!


笑那个妈,嘿嘿,俺想多混点儿分儿,把级别弄高点儿,否则啥资料都下不了。手里光拿着你的2000大洋干瞪眼儿!!所以这几天东跑西窜地忙着说话! 多多包涵哈!
作者: helencp    时间: 2011-9-15 14:30
佩服楼主,真用心,学习中。。。
作者: timmami    时间: 2011-9-15 15:11
首先非常感谢paisley,果行等等为这里做出贡献的妈妈们,对你们的感激之情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自己是一个百分百的国学盲,当初和孩子开始读经典就带有很大的目的性(认字)。虽然读的时间还很短,但自己从刚开始读时的晦涩抵触到现在发自内心的喜欢,发觉自己原来是很喜欢的,只是开始的时间太晚了。所以我一直说,要谢谢孩子,是他让我有机会学习这些,是他让我从新认识了自己。

现在我还不能为大家贡献点,所以只能在这里不停的学习 ,但相信总有一天我不会只是在这里潜水的。
作者: 笑笑宝宝    时间: 2011-9-15 22:39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5 03:22 发表

还有忘记了回笑妈,以笑笑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可能她比较适合从唐宋文选古文观止那些往回推,到一定阶段再读论语以及先秦诸子比较合适吧。你别急,中文系和哲学系高才生走这样路线的,多得很呢。也许你家的情况,对你的要求更高,直接要求你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在笑读有意思的古文的时候,见缝插针来一句:“其实,论语里说了……”呵呵,你是不是要晕倒了。


不只是晕倒,半小时前看到滴,一直晕到现在在回过劲儿来   我还是就不那么麻烦自己了,跟笑一起学,学到哪儿就是哪儿吧。

超级葱白你!看你指出的这个路子,跟我们在走的不谋而合,我心里暗说,这个paisley啊!简直是神人!刚过去的暑假找到一本《古代散文选》,选了些让她学,让我有些吃惊的是,《赤壁赋》《阿房宫赋》这样的,她倒都学得很有劲头,我在网上找了名家朗诵的视音频给她。有次复习,她说要像播音员那样朗诵,果然,抑扬顿挫兼声情并茂,她说唯有这样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于是,我夸她,夸得没边没沿起来,“你读得简直跟雅坤的一样好听!!!”更不靠谱的却是她的回答,“我觉得我比雅坤读的还要好听!她发音比我更标准,但没有我读得这么有感情!”

她说这本书里的比论语简单并有意思得多。她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停留在有没有意思这个层面上。
作者: candlebark    时间: 2011-9-15 23:04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5 05:31 发表
这句没看明白。你说的“坚持”是指坚持诵读经典,或是坚持以历史材料补充增加孩子的理解?



我说的“坚持”是指坚持诵读经典。
对于“坚持以历史材料补充增加孩子的理解”, 我认为在精不在多,关键在于家长要时时注意自身修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充实。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11-9-16 21:58
paisley的楼,一定时时来学习。

按照我的粗浅理解,paisley给小朋友的读经方法是不是走经史参合的路子呢?用历史故事或者身边小故事佐证经典。让小朋友产生体会和兴趣。从而达到小朋友接受读经,喜欢读经。

我相信这样做当然很好,如果做父母有意愿和有能力。

我不幸是paisley说的起了“如何花最少力气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歪心思的家长    而且又是特别功利的。

读了快3年,摇摆,怀疑,放弃,但是看着小朋友的各方面的进步,终于一起和小朋友走到现在。到目前为止,我还在怀疑读经的效果(长期而言),因为还没有看到很大的读经小朋友的成长过程,心中也没有一个多年以后的计划。

果行老师的女儿算一个,不过果行老师对女儿的情况说的不多。况且果行老师一家的文化修养在那里,就算不读经,小孩肯定优秀。paisley的女儿,我相信同样,就算不读经,将来也肯定如果行老师女儿一样优秀。如幻老师的女儿还太小。

平心而论,读经对我家小朋友而言,目前不反对,也谈不上喜欢,对于他来说就是例行的任务,就如刷牙一样。也试了很多办法,讲故事,讲身边事,讲道理等,都无法使他主动提出来去读经。论语还是有办法讲上一些小故事,但是小朋友对于论语最没有感觉。反而对周易和老子最感兴趣。最近在读庄子,小朋友主动说我们读老子吧。可是对于周易和老子,我几乎一点都讲不出来什么。

paisley,有空你可以去旺旺去看一下水之形的帖子,她如你一般对于经典有很深刻的认识,也如你一般有众多的粉丝。她也主张学习经典需要兴趣。她家女儿5岁多,今年大班,走的是从韵律,如唐诗入门。

说这些,不是反对读经可以有兴趣,也希望小朋友很有兴趣的去读经。可是经过能力范围内的努力,我和小朋友都做不到。所以很希望看到paisley你这条路可以让小朋友有兴趣的去读经。
作者: 杨阳ILU    时间: 2011-9-19 22:43
paisley 太有才了,象我估计看着您的贴子也不能象您这么讲解好呀,只能慢慢学习了。

视频是目前没时间考虑了,不过我觉得有图片参考确实不错,特别象我们这儿爱看漫画书的,我来论坛学习之前,自己挑的一本论语书是易读宝的节选书,每一页只有一句,然后是一副大图,另外是注释、译文、解读,这些图有些真的很形象,象那个“宰予昼寝”就是趴桌上睡觉,儿印象特别深,也知道读书象宰予这样读书是不行的,一下就记住了。

只可惜这本书是节选的,而且自动3月上论坛来后,看大家都读无注解的全版的书,我们就不再用那本书了。我觉得刚刚开始读的几遍,结合这种带图片的书还是不错的,让小朋友很快明白大概意思,提高兴趣。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0 03:09
原帖由 鲁素 于 2011-9-15 01:26 发表
有时候读到我认为解释了他也听不懂或者我也说不太清的地方,我糊弄鲁的说辞就是,等你都背下来,会有有学问的老师给你讲。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聪明。我也不全按着孩子的要求来,有些提问处并不回答,也用的是和你差不多的说辞呢。

《闲情偶寄》,这书加到国学书籍专用楼去吧。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0 03:42
笑妈,笑坚持“有感情地朗读”,选择“有意思”,正证明了孩子读经是要过脑子的。孩子对经典的尊崇与静穆,首先来自认同,更来自于亲近。对经典文本亲不起来,也就不可能真正将经典内化于心,更遑论身体力行,只变成两只脚的书橱,张口搬弄术语而已。不过你要跑在前面,给她多选一些有意思的材料啊。左传、史记、吕氏春秋里都太多啦,连《食货志》这样的,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to candlebark
“家长要时时注意自身修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充实”,这句话说得很对。不过史料的补充、做手工等等,是否在精不在多,这我和你的看法不太一样。孩子对于历史与经典的认识,并不像大量读经派宣称的那样,通过不求甚解的盲读,忽然有一天便灵光一现功德圆满,成就一代大德了。孩子首先要觉得历史可亲、圣贤可亲,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悦与痛苦,由此得到empathy,体验他们在哪些时代的喜悦与痛苦,才会随着年纪增长生出越来越坚定的敬慕与追随之心。这个“温情的敬意”(钱穆先生语),并不是对着一本书读上千百遍便得到的,是要走回历史,穿越社会形态与工艺技术差异造成的迷雾,感同身受,才能够得到的。所以,对于这些真实的细节,我是不会嫌多的。正如我上星期与一位教中世纪历史的教授聊天,她也强调:"The context is always important." 这个context是了解一切古代社会观念与思想家真实意图的必经之路、必需品,这几乎是西方古典研究者的共识。(关于context,或曰历史的细节——这个话题,倒是有很多想法,这里简短说几句,以后有空再多说点吧。)

另外,其实我上面列举的,实在一点也不多。因为是合集,集中在一起,看起来不少。真的分摊到每天,并不多。主帖的意思是,每一句都有可用素材(供大家取用),但并不意味着每讲一句都要把这些材料灌下去。有一些材料,我自己也是边写才边想到的。也有一些,平时给孩子用了,写帖子的时候没想起,所以没有涵盖全面,也是有的。

to 动动爸爸:
感谢你这样真实的分享。你家动动喜欢读老子和周易,也许是因为文句短,还经常对偶,读起来有美感。在同样不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长段长段的论语显然比较讨厌。  我家还没有开始老庄周易,假如有对比,我女儿说不定也更喜欢老子和周易多一些。希望我这个楼对你有用。也不一定是读论语的时候把这些材料用上,其实日常生活里随时都可以举例、讲故事的。经史和参是任何阅读经典者必修的功课,果行反复提醒过我。我这才迈出第一步,还需要太多的努力。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感谢推荐水之形的帖子,我有空去拜读。对了,你好像弄错了我孩子的年龄。如幻的女儿和你家动动都比我孩子大些。:)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0 05:10
标题: 回复 #44 杨阳ILU 的帖子
用图画书也挺好。只是可惜这方面的好书太少,市面上多的是粗制滥造的美绘本,令人难以忍受。要是有别的版本就不用将就了。

比如杨阳ILU你提到的那个“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图,是一个很好的趣味例子,让孩子来判断:画得对不对?同时讲一些历史常识。比如一则在孔子时代,连桌子都没有,更别提椅子凳子,只有案,所以学生是不可能坐在椅子上趴在桌上睡觉的。二则那时候的学生都是“坐”(类似现在的跪)在席上,面前并没有案几,连老师也没有,大多是口耳相传的教授方法。春秋时期的授课是什么样子,没有材料流传下来,但是汉朝时代官方学校的授课情景,倒是在官学讲经画像砖上有所体现——一样是没有“课桌椅”的,学生顶多抱个竹简,方便临时记录几笔。

第三是,绘者的文史功底太差,无法想象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礼”的重视,才会用今天懒学生的表现去推断古人的懒惰。别说在孔子时代平民求学何其不易,会多么珍惜这种机会,就是后世的古人也不会做出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里睡觉的不敬举止。宰予昼寝的情况,应该是在家里午睡(很可能那天不必上学)。但春秋时连蜡烛、火把都是宝贵的东西,普通人家耗不起,所以晚上是不看书的,天黑就睡了。这样一来白天时间很短,还不用来学习,而用来午睡,就是很可恶的了。不过这也是孔子对自己子弟的要求,不会要求别的人都如此勤奋。

你看,你连着讲一讲,把古代家具、师生礼仪、古代农业社会形态都涉及了一些,有不少东西可以分享给孩子呢。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0 05:12
还有各位没有一一回复的朋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建议!

这楼我要暂停一下,集中精力写完“读经与识字”的帖子之后再来继续。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11-9-20 13:31
to 动动爸爸:
感谢你这样真实的分享。你家动动喜欢读老子和周易,也许是因为文句短,还经常对偶,读起来有美感。在同样不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长段长段的论语显然比较讨厌。  我家还没有开始老庄周易,假如有对比,我女儿说不定也更喜欢老子和周易多一些。希望我这个楼对你有用。也不一定是读论语的时候把这些材料用上,其实日常生活里随时都可以举例、讲故事的。经史和参是任何阅读经典者必修的功课,果行反复提醒过我。我这才迈出第一步,还需要太多的努力。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感谢推荐水之形的帖子,我有空去拜读。对了,你好像弄错了我孩子的年龄。如幻的女儿和你家动动都比我孩子大些。:)


为什么小朋友更喜欢老庄周易一点,我也一直在想。上午小朋友读完逍遥游第一之后,说要跳舞表演一下。从他的动作中可以看出鱼游,鸟飞等动作。回头想想,很有可能跟小朋友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有关。相对论语,老庄周易讲外在世界的东西多一点。而恰恰小朋友是超级科普迷,对人的世界关心较少,对自然界关心教多。

我在想那些对人较敏感的小朋友如轩轩等小朋友是不是可能对论语孟子更感兴趣一点。

你说实话指出这一点,怎么会不高兴呢?至于对于经典的感悟等等。我确实写的不多,其实也没有感悟很多。我在读的书和经典大多没有关系,大多是历史、政治、经济相关,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现在看来,这个世界和原来认识到的世界相差太远了。

当初经典产生的年代是中国既是世界的年代,理解中国既是理解世界。现在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世界才能理解中国,才能理解经典。我是想在这方面花点时间。

读经,一是读,二是经。相对而言,我们目前更重视读,而不是经。我们更多是把读当作目的。一天,小朋友读论语1-10篇前,说,今天要一个字也不错。读的过程中就错了2-3个地方,我当初也没有指出来,让他感觉很好的读完。36分钟读完论语1-10,小朋友很得意地说,一个字也没有错吧?!

顺从的读经,这个对于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还没有到像看小说、科普一样主动去读经。

一天,小朋友讲,我不喜欢我自己的名字。“哦,那现在的名,是父母给的,不能改;将来你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取个字,取个号。” 后来讲到颜回的字,我说是颜路。小朋友说,不是的,颜路是颜回的爸爸,说着把书翻到某一页,读了“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这样的故事多发生几次,小朋友可能慢慢觉得读书真的有用了。

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读为先,还是经为先,在这个不读书的年代,都是好的。我们是中国人,讲究中庸融通,不搞非此即彼。

我没有记错你家小朋友的年纪。希望看到你家小朋友的成长故事。

[ 本帖最后由 xylonhong 于 2011-9-20 13:35 编辑 ]
作者: qyao_66    时间: 2011-9-20 22:31
看了你对动动爸的批评,我也检讨自己,只给孩子做记录,目的是督促自己和孩子能够坚持下去,其实带孩子读书(不论是中文经典还是图画书)也是为人父母者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将之记录下来同样有意义。谢谢你的提醒,以后也会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20 03:42 发表
...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作者: 笑笑宝宝    时间: 2011-9-21 14:43
标题: 回复 #46 paisley 的帖子
恩,于我来说,最大难处就是我要跑在她的前面  这是个人学识修养的先天不足。

期待你这个帖子的后续。能在你的帮助下找到更多有意思的材料
作者: chenlili75    时间: 2011-9-22 16:04
如何开始我还是一头雾水,学习
作者: chenlili75    时间: 2011-9-22 16:08
我在想中国的传统教育喜欢背诵,但是估计让孩子背诵肯定很不喜欢的。现在我们孩子上学校的英语课都是 蹦蹦跳跳,让孩子归规矩的背诵,难。我想让他从听开始,现在给他听一写唐诗宋词。其实孩子的记忆力很好的,多听几遍可能就背下来了吧。
作者: anewmm    时间: 2011-9-28 11:03
没有时间读经啊,感觉别人家的时间很充足,为什么我们就抽不出时间呢?
作者: 乐乐520    时间: 2011-9-28 11:09
,我家每天下午放学5点,要在幼儿园玩到5:30-6:00回家,再在下面同小朋友玩,吃饭后都到8点钟,洗洗玩下自己的玩具,写两行字,就到睡觉时间
作者: lillianwang3    时间: 2011-9-28 15:03
这个实在是需要学习,才能弄得有趣。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9 10:04
回上面几位朋友:

是的,这件事要父母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个准备我们大家都要做好。:)我一直认为,孩子诵读经典,不是把他/她塞到书前面强制大声朗诵若干遍,就算尽到父母的责任了。父母自己舍得不看电视、不逛街、不煲电话粥,才能找到足够的材料给孩子,引起他们的兴趣。

上面我写的很多东西,写出来才一两句话,找资料也许要花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因为有时候资料互相矛盾,需要我阅读更多东西才能甄别)。不过找资料和阅读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提高的过程,总是让人高兴的。

和你们共勉。
作者: 杨阳ILU    时间: 2011-9-29 16:01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20 05:10 发表
用图画书也挺好。只是可惜这方面的好书太少,市面上多的是粗制滥造的美绘本,令人难以忍受。要是有别的版本就不用将就了。

比如杨阳ILU你提到的那个“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图,是一个很好的趣味例子,让孩子 ...


楼主真是知识渊博,我们看了这个图,也没想那么多其他内容

不过儿子好象有点印象,前几天说要象孔子的学生那样学习,没桌子没椅子,坐在地上,不知道哪个故事里面听来的

刚刚拍了个照片,请楼主鉴定下质量如果?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29 22:48
标题: 回复 #58 杨阳ILU 的帖子
对的哈,和我猜的差不多。

从《孔子传》电视剧和我看得一些少量古代图片来看,途中那样的矮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孔子晚上读书用过,但那是他做大夫之后,财力和社会地位都相应的时候。孔子年轻的时候和他自己的老师,以及和老子对坐,孔子本人是没有任何书桌的,他的老师和老子因为年纪大,可以有一个倚靠的矮几。

还有几个错误,一是学生们应该是坐在一张大席子上(或是几张大席子拼起来),不会各坐各的席。“分席”要不就是绝交,要不就是贵客来了单独为他备一张席子以示尊敬,而且席子应该是方的,不是圆的,要是圆的就没有“席不正不坐”的说法了,圆的怎么都正啊。二是哪些学生头上都包着襥头而非冠,说明是平民甚至“野人”,这样的话腰间就不会佩玉了。佩玉是士大夫的习惯。

不过这图里的人物画得圆头圆脑这么可爱,眼睛乌溜溜的,我女儿见了肯定喜欢
作者: qyao_66    时间: 2011-9-30 04:09
佩服你,知识很渊博,这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象我这样底子薄的只能慢慢学了,非常感谢你的分享。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29 22:48 发表
对的哈,和我猜的差不多。

从《孔子传》电视剧和我看得一些少量古代图片来看,途中那样的矮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孔子晚上读书用过,但那是他做大夫之后,财力和社会地位都相应的时候。孔子年轻的时候和他 ...

作者: 子云008    时间: 2012-1-17 13:54
发现自己文化常识方面真的差的太多了。有读书少学识不够的原因,更多是读书时不求甚解的原因。

    好帖值得一读再读。就像好老师时时提点自己一样。
作者: lyggym    时间: 2012-1-31 10:46
楼主真是知识渊博啊,佩服,以后要经常光顾学习。
作者: ptsamm    时间: 2012-2-1 18:22
原来paisley在这里建高楼,大家都来凑热闹了,我到现在才发现,真的后知后觉呢!
作者: 婧珂妈    时间: 2012-2-3 16:27
标题: 回复 #1 paisley 的帖子
很好的方法,学习了。
作者: aabbxx    时间: 2012-3-4 22:32
与孩子一起学习,真好!跟著多学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