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偶尔的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茶渍
时间:
2011-9-13 16:45
标题:
偶尔的读书笔记
一、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后来人称之为拔苗助长,大家基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段日子陪孩子读到这里,领略了一下原文,故事本身并不长,看孟子后面的感慨,倒是觉得有意思。孟子说有两种情况,对于“苗”来说都是无益的,一种是根本不理它,任它自生自灭,另一种呢就是拔苗助长了,那么这两种都是伤害。
孟子的原意是谈论如何养气,心性方面的东西层次比较高,就不乱扯了。我倒是觉得孟子所言,很能概括今天天下父母育儿的心态。
有从事教育的朋友曾经很形象地说过一句话:“有一些家长是专门坐在孩子旁边撕作业的。”不可忽视,这就是一种众生态。太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其实就是自己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社会有什么压力呢,应该就是应试教育,升学考,就业之类的,自己承受不了,于是下意识地就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有拔苗助长的,当然也有漠不关心的了,家长自己忙于生存之类的事情,没有时间陪孩子,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心里大多是不知所措,其实呢就是一种麻木不仁的心态。
以上所说的两类人,并非截然不同,我觉得我们自己同时都会出这两种情况,当你不关注时,是麻木不仁,有时候甚至是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故意忽略,但一旦当你觉得这是一个事了,有用心去解决,又往往太过偏激,以自己的心态经验欺夺孩子的心态经验,而陷入于“拔苗助长”的境地。
所谓社会的压力呢,比如在**这个地方,很正常地在等红灯,因为挡住后边的车,往往会被鸣笛警告,更倒霉的还会被辱骂。那么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冤屈,但这能不能成为自己也闯红灯的理由呢。
比如说除了一户人家,整个村子的人都在做贼,那么这户不做贼的人家就太碍眼了,在村子里的人来看,不是好人,这时候,这户人家选择做贼,才是正常的人。那么要选择做一个正常的人,还是选择做一个心里有所坚持的人?
等而下之只能谈信心了,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再然后,有人认同,也可以帮助自己有所坚持。相信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之下,自己的孩子的身心能健康成长,也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外界的压力,毕竟,健康成长是最主要的,舍些之外,都是浮云。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11-9-14 00:41
拔苗助长,在本版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讨论话题。
作者:
secretgarden114
时间:
2011-9-14 07:59
对楼主的话我也感慨颇多。我也常在反思,我是不是也同时兼有这两种状况。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对孩子的国学诵读抓得比较紧,一开始就是《论语》,读百八十遍是肯定有的,虽然当时也查了不少资料和孩子共读,尽量给孩子播下一点理解的种子,但总感觉孩子对《论语》排斥得很,孩子的性格也有点焦躁易怒,因为怕孩子彻底厌弃国学,更怕影响他的身心健康,我便把《论语》给停了。。。也许当时我对孩子的做法就是拔苗助长吧,孩子的资质在那里,硬要他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是有点残忍了。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再和他提复习《论语》之事。
后来我们就断断续续滴读了《古文观止》部分篇章,中间穿插点故事,儿童历史书,还有评书之类的东西作为调节。。。儿子还算接受
现在呢,儿子已经六年级,我对吟诵开始感兴趣。徐健顺先生在吟诵课上说: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尤其是诵读古诗文唯一正确的方式。我深以为然。我的想法肯定回灌输给孩子,于是我们母子俩开始学吟诵。读近体诗平长仄短,入声短促。。。,读古文几个调子回环往复,反复使用。。。在古诗文的声韵之美中孩子乐于汲取的东西似乎更多,以往他不理解的词句,通过声韵分析他也能明白个大概。。。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逐渐知道声韵是有规律的,也是有含义的,更是有感情的。。。我想,这就是徐先生所说的:吟诵过程中给孩子埋下理解的种子。
反思这五六年我孩子的国学之路,我只能说,他只是受了熏陶和影响,但熏一熏能让孩子感兴趣也值了,总比逼着孩子玩儿命滴读经,最终让他厌弃国学来得好。
说多了,似乎歪楼了,赶紧跑回来。我只是想说,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父母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孩子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只要看看自己孩子便知。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9-14 10:35
这个话题在国学版尤其值得讨论,有一阵子,这里拔苗成风。
作者:
茶渍
时间:
2011-9-14 10:49
版版一句停了,应当不是轻易的停,内心应当是反复挣扎过吧。
改变自己太难了,自己大多是让自己理直气壮地堕落下去。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11-9-14 12:19
标题:
回复 #5 茶渍 的帖子
说得有感触呀,改变自己太难了。俺都想贴大字报反省自己了
作者:
Xieno
时间:
2011-9-14 12:43
标题:
回复 #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我也一样,必须时时警醒。
不但是国学,不但是英语,包括为人处世的方式,可能都是有内在的规律的,无法超越阶段一蹴而就。
谢谢茶渍这个帖子,我会常常来读,比照反思的。
作者:
伯昏无人
时间:
2011-9-14 13:04
这帖真好,我也来痛彻反省
。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11-9-15 16:56
茶渍始终是在学而时习之啊,真是勤学善思的榜样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